首页 > 工作范文 > 范文大全 >

国际贸易实务案例 国际贸易实务论文(实用4篇)

网友发表时间 3167149

【导言】此例“国际贸易实务案例 国际贸易实务论文(实用4篇)”的范文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国际贸易实务论文1

论文摘要:行动导向教学从德国引入中国职业教育以来,得到众多职业院校的推崇。本文从行动导向教学的组织形式、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教学体会等方面探讨行动导向教学在《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实践应用价值,以期进一步推广行动导向教学在国际商务类课程中的应用。

论文关键词:行动导向教学国际贸易实务实践

行动导向教学是上世纪80年代兴起的职业教育的一种新理念和教学范式,指根据完成某一职业工作活动所需要的行动和行动产生与维护所需要的环境条件以及从业者的内在调节机制来设计、实施和评价职业教育的教学活动。其目的在于促进学习者职业能力的发展,其核心是把行动过程和学习过程相统一。

行动导向教学在德国职业教育领域已经被普遍接受和推广,目前在中国多家职业院校试行,已� 笔者认为,行动导向教学在中国职业教育同样具有普遍的启迪意义和借鉴价值,于是在《国际贸易实务》课程中积极采用并付诸实践。

一、行动导向教学的组织形式在课程中的应用

1.小组学习

针对《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培养学生的磋商信息收集和处理能力、合同磋商能力和合同签订能力的三个职业能力目标,本课程要求学生分组来学习。通过小组模拟谈判,学生掌握进出口合同交易的基本知识,以及相关国际惯例和法律法规。分组具体要求是:

(1)每小组3—4人,必须男女搭配,一般分成16组;

(2)每个小组选定一种商品(大豆D、荔枝L、运动鞋Y、微波炉w)进行谈判磋商;

(3)每4个选定同一商品的小�

2.小组成员身份

每个小组成员都有不同身份,并随着学习任务的不同而轮换。每个小组成员都有机会尝试各种角色。

(1)主谈判:谈判过程的主要谈判手,负责代表小组意见对外发言人:

(2)谈判助理:协助主谈判查询资料,对主谈判的发言进行补充;

(3)记录员:记录谈判主要过程。并根据谈判内容填制《谈判记录表》:

(4)展示员:代表谈判小组汇报和展示谈判结果,以及谈判过程的协调工作;

(5)观察员:脱离小组成员身份,记录所在谈判组成员的考勤,观察每次谈判中各个成员的表现,并根据打分标准对对每个成员打分,认真填具《观察汇报表》。

二、行动导向教学的教学模式在课程中的实施

秉承行动导向“先行后知,做中学”和“教、学、做相结合的基本原则,本课程组教师共同创设了“四主八步”教学模式。其中,“四主”为“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 设计出旨在训练和提升职业能力的项目任务。在项目任务的驱动,以及教师的引导、指导和督导下,学生先行后知,在执行项目任务过程中,不断巩固专业知识、提升职业能力和养成职业素养,实现理论和实践一体化教学。而这“四主”教学理念具体体现在单元教学活动实施的八个步骤里,即:能力目标一任务导入一任务分析一任务实施一成果展示一评价反馈一理论导入一总结提升一能力目标。

根据“与外商商订进出口合同”这个典型工作任务的工作过程,本课程的学习内容按照“磋商准备——合同磋商——合同签订”三个过程细化成九个学习情境。“四主八步”教学模式在每个学习情境的学习过程中应用如下:

第一步,在导入学习情境的任务之前,教师先提炼出本学习情境的能力目标;

第二步.教师描述本学习情境里学生需要完成的任务,并提出执行任务过程的具体要求;

第三步,教师对任务进行分析,引导学生思考,帮助学生尽快进入专业知识的讨论和应用;

第四步,学生在教师的引导、指导和督导下开始实施任务,各个角色各司其职,教师在学生实施项目任务的过程观察学生表现,提供帮助;

第五步,学生在既定的时间内完成项目任务后,每一对谈~EId,组的展示员上台展示所在小组的最初谈判成果。

第六步,展示过程中,其他小组的成员交叉互评,并提出问题要求展示员解答。同时教师也参加点评,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并为后面的。理论导入做铺垫;

第七步,在成果展示和评价反馈的铺垫下,教师适时导入本学习情境应掌握的专业理论知识以及该部分理论知识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应用时的注意事项;

第八步,相关专业理论知识系统介绍后,教师通过大量举例,强化专业理论知识在实际操作过程的应用。要求学生根据所学专业知识对谈判结果进行修订。

三、行动导向教学的教学方法在课程中的采用

行动导向教学中的教学方法多种多样,针对本课程的学习目标和特点,本课程组教师主要采用了项目教学法、任务驱动法、角色扮演法、情境模拟法、头脑风暴法、案例分析法和演示法等多种教学方式。

项目教学法:本课程设计了三个项目,其一是课堂上围绕进出口合同各个条款的内容设计的串行项目,要求学生在课堂上按照老师的要求逐步完成,目的是训练学生的单项能力;其二是课后根据课堂所学知识配套完成并行项目,即在阿里巴巴国际站进行实战训练,目的是巩固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提升单项能力;其三是期末设计的综合性商务谈判项目,目的是检验学生的综合能力; 任务驱动法:本课程设计了九个学习情境,每个学习情境下又设计了相关的工作任务。在这些工作任务的驱动下,学生开始自主思考,动手操作,一边体验“进出口合同商订”工作过程,一边掌握工作要点并提升职业能力;

角色扮演法:本课程设计的项目任务需要由小组成员共同完成。每个小组的成员都是通过扮演主谈判、谈判助理、记录员、展示员和观察员等角色来执行工作任务的。小组成员在轮换角色的过程中,得到大量锻炼和学习的机会:

情景模拟法:本课程导入了4个进出口公司和设计了4种交易商品,每个公司都有其特别的背景和资料,每小组可任意选择一个公司和一种商品进行情景模拟,以该公司业务负责人的身份开始收集客户信息和商品信息,并与外商依次就进出口合同条款内容的模拟谈判和签订合同,切身体验“与外商商订进出El合同”这个典型工作任务;

头脑风暴法:在成果展示环节,展示员会代表本谈判小组展示谈判结果,让其他小组的成员点评和提问。这个开放性环节的设计激发了学生思考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开拓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案例分析法:为帮助学生掌握专业理论知识和工作要点,教师在理论导入环节增加案例分析,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并通过鼓励学生发言、辩论不断提升学生的专业能力,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培养自信心;

演示法:通过利用精美的电子课件、图片、黑板、纸质材料、投影仪、多媒体电脑等现代教学手段,生动演示了大量的业务运作流程、课程学习内容和视频资料。加深学生的印象,帮助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

四、行动导向教学在课程实践中的体会

1.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明显提升

本课程引入行动导向教学后,一改传统学科教育模式中教师大量灌输理论知识和学生死记硬背的做法,而是让学生一边练,一边学。学生就是在课堂上体验“合同条款磋商”和课后实际“网上磋商”的过程中得到大量应用所学专业理论知识的机会,使职业能力得到大幅度提升,真正做到“学以致用”。此外,学生在小组学习和扮演不同角色的过程中,与人合作能力、与人交流能力、信息处理能力、自我学习能力、外语运用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均明显加强,职业素养养成的速度明显加快。

2.学生的学习兴趣有了明显提高

摒弃了传统教学中以教师为主的教学模式后,本课程设计的教学活动中有超过一半的时间是以学生为主和由学生掌控的。学生在课堂和课后项目任务的双重驱动下,充分发挥课堂的主人翁精神,不再觉得学习枯燥无味,而是开始主动思考和学习,学习兴趣得到激发,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有了明显提高,学习效果不言而喻。

3.师生关系变得更加和谐融洽

学生在实施任务时需要教师的引导、指导和督导,这个过程给教师和学生提供了大量接触和交流的机会。教师从原来“高高在上”的感觉中走出� 这种转变让学生更加大胆地与教师接近,使学习变得轻松。随着教师对学生了解程度的加深,教师对学生的综合评价就更加公平和客观。

4.对教师的执教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行动导向教学对教师执教水平的高要求表现有三:其一,要求教师对与本课程相对应的实际工作岗位的工作任务非常熟悉。否则无法通过分析典型工作任务来分解学习内容和设计学习情境。其二,要想在学生执行每个学习情境的具体任务中提供指导,教师就必须对任务实施所需的所有资料非常熟悉,这样必须要有充分的准备;其三,教师在课堂上是导演,对课堂要能全局掌控,这不仅要求教师要把握好时间,把握好效率,还要把握好效果。否则课堂上的项目任务无法如期完成,教学目标也无法达成。

总而言之,行动导向教学在《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实践应用以来,任课教师和学生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收获。随着学生的学习效果的增强,学习面貌的改观,教师的教学成果得到肯定,教学热情也同样得到激发,执教水平也明显提高。可见,行动导向教学充分体现了素质教育的本质,能以职业实践活动为导向,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并以培养人的综合职业能力为最终的职业教育目标。我们将继续加强行动导向教学在国际商务类课程的实践研究,进而推动中国职业教育的发展。

国际贸易实务论文2

发表时滞与论文影响力关系研究

探析发表时滞与论文影响力的关系,寻找使论文影响力最大化的理想时滞区间,构建了发表时滞与论文影响力关系数学模型。方法采集20xx年图书情报学中文核心期刊论文的发表时滞和被引频次数据,利用双参数威布尔分布的概率密度函数,分别对采集到的3785篇论文的发表时滞的概率分布、发表时滞与论文影响力的关系曲线进行拟合。结果20xx年能使论文影响力最大化的理想发表时滞区间为31至210天,当年论文发表时滞的实际分布区间与理想状态尚存差距。结论进一步分析认为论文的影响力与其发表时滞的长短存在相关关系,存在能使论文影响力最大化的理想时滞区间,但发表时滞并非越短越好,预测国内期刊论文发表时滞有进一步缩短的趋势。

1引言

论文发表时滞,又称发文时滞、出版周期,是指期刊论文的收稿时间与发表时间的时间差10。通常,1篇文献定稿之时其情报价值已经形成,新的显性知识产生,象征着该文献生命周期的开始。知识的时效性从知识形成之日算起,文献会随着其所承载知识的时效性的流失而不断老化,当文献的使用量最终为零,则宣告该文献生命周期终止。论文发表后才能开始其知识扩散,知识接受者通过知识吸纳,融合创造新的知识,完成知识的再生产环节,即象征着该论文情报价值的一次实现。因此,从知识转移的视角来看,发表时滞即为知识形成和知识扩散开始的时间差。

发表时滞是评价期刊学术质量与水平的一项重要指标,国外学者最早在20世纪60年代就已经关注期刊论文的发表时滞问题,并进行过相关的统计分析工作2。此后一直有学者跟进关于发表时滞的研究,较有代表性的研究有:决对策3。^〇^61和皿〇“对期刊论文发表时滞及其引证文献的年代分布进行分析,发现论文发表后2-3年间的引证文献对其发表时� 瓦呂決6和尺0耶363〇发现直接观察到的论文老化分布是“未被扰动的”真实老化分布与发表时滞分布的卷积05。随后,等人63和等人7分别证实了论文发表时滞与期刊影响因子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指出发表时滞与同行评议的过程关系密切8。^^61结合出版现状对其1998年成果进行了修正和扩展,发现在接近25年间,期刊论文的发表时滞缩短了接近50%9。

国内编辑学、计量学和情报学学者们一直关注期刊论文发表时滞的研究:早在1986年刘永胜先生就首度对21种期刊所载论文的发表时滞进行了统计研究010。早期研究成果多见定性地分析发表时滞的成因、时滞过长可能造成的不利影响以及缩短发表时滞的意义及相关举措011-12。也有部分学者将发表时滞作为一种统计量纳入对某种期刊的评价体系中进行应用,进而对目标期刊现有的规范性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学者尝试用定量实证分析的方法对期刊论文的发表时滞问题进行了较深层次的剖析:高养淑、赵福来根据排队论理论,提出了一种能够确定任一期刊论文发表时滞的概率分布的仿真算法115。刘雪立^、颜巧元^等人分别依据不同领域的数据探讨了期刊发表时滞与期刊影响因子和期刊质量的相关关� 赵树庆等^根据遴选出的20种科技期刊20xx年的时滞数据进行分析,认为科技文献的寿命与发表时滞密切相关,指出优先数字出版使

科技论文

相关信息

环境法学研究影响性因素实证分析 基于CSSCI法学基于CSSCI(20xx―20xx)的我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学科知基于SCILAB与Tcl/Tk构建中学几何教学的方式分析Acta Mathematica Scientia(English Series)Journal of Materials Science Technology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Science China

普遍实现“超短”时滞发表的重要途径。贺晓丽119等人对当前国内图情类核心期刊的发表时滞与作者的期望值之间的符合度进行比对分析,从作者的心理接受程度方面对图情类期刊的编辑人员提出建议。哈尔滨工业大学的于光教授对期刊论文的发表时滞展开了一系列研究并相继发表在偷麗5等杂志上,先后对期刊论文发表时滞的数学模型^、发表时滞对期刊影响因子的影响21、发表时滞对期刊排名的影响^等问题进行了定量分析,并设计了一种发表时滞控制系统^。

此前学者以期刊为基本单位描述发表时滞对期刊影响力的影响。众多学者也都倡导通过提高编辑工作效率、控制稿件库存数量、增加出版频次等措施来尽量缩短发表时滞。发表时滞可分为必要发表时滞和非必要发表时滞,必要发表时滞是指‘‘三审”审阅过程的编、审、校、印等有效工作所占用的时间,必要时滞虽然会影响论文的时效性,但是属于保障论文质量不可或缺的环节;非必要时滞是指由于论文作者、审稿专家和编辑工作者的工作效率低以及稿件积压、刊行周期等原因造成的延迟,非必要时滞会占用论文有效的知识扩散时间,还可能直接使论文的情报价值受损。已有研究多是研究必要时滞和非必要时滞的“最短”时滞,忽视了时滞的“最优”性,本文认为在编审流程和出版环境不发生革命性变化的情况下,发表时滞并非越短越好,应是在保证论文质量最优的情况下对发表时滞进行压缩。基于这个假设,本文拟通过构建合适的数学模型,刻画目标领域论文的发表时滞及其影响力的相关关系,进一步找到能使该领域论文影响力最大化的时滞区间,

2研究设计数据来源

为保证所采集论文编审流程的规范性,并能获取到有效的被引频次数据,本文选择《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第六版〕》收录的图书馆学情报学核心期刊在20xx年公开发表的。

学术论文

相关信息

学术语言文言化的复古倾向--一个值得关注的语言科学技术报告、学位论文和学术论文的编写格式浅析“教学学术”视角下大学教师教学责任意识剖析传播学术中的“欧洲中心主义”——亚洲中从Ontology的译名之争看哲学术语的翻译原则试论新闻学学术规范研究的依据与路径论析大学教师教学与科研的学术责任中学的学术:一个亟待关注的话题试论学术嬗变中的教育创新环境法学的学术特色与贡献

为来源进行数据采集,数据采集时间为20xx年12月。

初步调查显示,20xx年图书馆学、情报学中文核心期刊共19种,其中《图书馆工作与研究》月刊、《图书馆学研究》半月刊两种期刊未标注论文“收稿时间’,《图书馆》月刊的论文“收稿时间”只到月份,因此排除这3种期刊。其余16种核心期刊在20xx年共刊载论文3785篇,采集并统计每篇论文的“收稿时间”和当年每期的“发表时间”〔数字优先出版的论文以匚XXI网络出版时间为准〕,两者做差,得到每篇论文的发表时滞,精确到天。其后从〔见〈1数据库检索并统计以上3785篇论文的被引频次;由于匸XXI数据库没有收录《情报学报》月刊20xx年的数据,故采用百度学术汇总的“被引频次”进行数据补全。统计得到图书情报学16种核心期刊的时滞和被引频次,见表1。以此作为本文研究的数据基础。

数据处理与模型拟合

由表1可见不同期刊的发表时滞各不相同,平均发表时滞为半年,其中《图书情报工作》半月刊和《现代图书情报技术》月刊的发表时滞最短,从收稿到发表平均不到3个月,《图书馆理论与实践》月刊和《情报科学》月刊发表时滞偏长,平均接近一年。其中原因,已有学者做过详细的分析和阐述,本文不再赘述24。以期刊为单位进行观察,国内图书情报学16种核心期刊的影响力与其当年的平均发表时滞之间并没有显著的相关关系,可以说明发表时滞并非期刊和论文质量的主要影响因素。

本文主要以论文为单位考察发表时滞与论文被引频次之间的关系。将每1篇论文的发表时滞和被引频次数据对应组合,得到3785组数对,其中有很多论文的发文时滞相同,进一步统计得不同的发文时滞数据共542个,其中最短5天〔年〕,最长884天422年〕。这些数据要根据分析所需进行一定的统计和处理,因此有必要对一些参数进行符号定义和说明。

2,发表时滞分布函数的拟合

观察发现,大量论文的发表时滞相同,其中发表时滞为137天的论文数量最多,有32篇,且在其周围的时滞区间内论文数量明显集中;另外发表时滞极长或极短的区间内通常论文数量较少,且存在不连续现象,说明发表时滞过长或过短的现象都具有一定的偶发性。

为了保证数据的连续性,本文将每组10个数据划为一个时滞区间,以每个闭区间的上界数字为该区间的代表,整理出一组包含54个数据的发表时滞数列,单位为年,统计时保留后3位,由此统计得到的数据如表3。

将这组数据导入专业的统计软件皿;“I此17中

进行拟合,发现与双参数威布尔分布的拟合效果较好(图1〉。

威布尔分布〔贾6出〇11 是瑞典物理

学家贾‘威布尔教授在其1951年的《一个具有广泛适用性的统计分布函数》25—文中首次阐述的一种随机变量分布,通常用于描述机械电子类产品的磨损累计失效率,经过数十年的发展与应用,威布尔分布已� 本文拟合发表时滞的双参数威布尔分布是一种单峰偏正态分布函数,其概率密度函数表达式为:

发表时滞数据。利用皿“I此17的参数估计功能, 〇 9385,拟合所得的概率密度函数曲线记为匕1。^2^2发表时滞-被引频次函数曲线拟合

按照上文中对发表时滞数据了的整理,分计算54个时滞区间内所有论文的被引频次均值^,象征某个发表时滞区间内论文的整体影响力。由于不同时滞区间内论文数量有很大悬殊,直接计算每个时滞区间的被引频次均值会造成统计结果的不客观,因此对初步计算结果添加一个抗偶发系数七。为了方便与上文拟合的概率密度函数一起比较,再将计算结果与常数系数^相乘,即可得与发表时滞区间相对应的论文影响力I,计算公式为:

以时滞区间7;为横坐标,与之对应的论文影响力1.为纵坐标,绘制包含54个坐标点的散点折线图,记为匕2。

观察发现代表发表时滞与论文影响力之间相关关系的折线图匕2的走势与此前拟合的概率密度函数曲线匕1类似,因此以双参数威布尔分布的概率密度函数方程为范本对匕2进行曲线拟合,以便对两条曲线进行比较,并最终找到能使论文影响力最大化的发表时滞区间。利用式0〕对该拟合曲线的参数进行初步估计26,再通过微调使曲线获得最好的拟合效果:反复实验发现在式〔1〕中的^,0=时拟合效果较好。为该式添加常数系数、^后即可与上文生成的两条曲线在同一坐标系中进行展示,由此而得本文发表时滞与论文影响力相关关系方程,记为匕3。

3结果分析

实验结果分析

曲线匕12是20xx年图书情报学中文核心期刊发表时滞的概率分布曲线,用于描述连续随机变量取值的密集程度。横轴数据为发表时滞,以年为单位;纵轴数据为发表时滞分布的概率密度,其现实意义是不同发表时滞区间内论文的分布概率。

曲线匕2的峰值出现在^^时,对应的发表时滞约为185天;概率密度函数值在以上的发表时滞在51~320天之间,该区间长度约占时滞区间总体的30,4%,说明大多数论文的发表时滞在这个区间之内,且发表时滞在半年左右的论文数量最为集中,统计数据显示在51~320天内发表的论文共计3024篇,占总数的79^9%,对总体样本有很好的代表性。

曲线匕3是根据折线匕2拟合而得的发表时滞与论文影响力的关系曲线,能够大致拟合出折线匕2的整体走势。横轴数据为发表时滞,以年为单位;纵轴数据为不同发表时滞论文的影响力,根据论文的被引频次计算而得。曲线^3的峰值出现在^^时,对应的发表时滞约为110天;影响力在以上的论文的发表时滞区间主要在31~210天之间,该区间长度约占时滞区间总体的20,2%,在此时滞区间发表的论文,篇均被引在3次以上且每个以天为单位的时滞区间内所包含的论文数量平均不少于10篇。统计可知这个区间内的2551篇论文累计被引9024次,在总体被引量中占比75,2%,被引频次均值高于总体平均水平。

统计可得20xx年图书情报学核心期刊的论文发表时滞数据符合双参数威布尔分布,有80%的论文的发表时滞集中在51~320天之间。对发表时滞与论文影响力的关系曲线拟合结果显示,发表时滞在31~210天之间的论文占据了总体被引频次的75%,是当时能使论文影响力最大化的理想时滞区间。通过比对分析可知20xx年图书情报学核心期刊有一多半的论文分布在理想的时滞区间内,不过现实中涵盖论文数量最多的时滞区间与理想中使论文影响力最大化的时滞区间仍存在较大差距。

讨论

通过对上文实验结果的阐述和分析,基于16种图书情报学中文核心期刊20xx年的相关情况,提出以下观点:

论文影响力与发表时滞存在相关关系

发表时滞和论文的影响力有一定的相关关系,可以通过模仿双参数威布尔分布的概率密度函数进行曲线拟合。发表时滞过短,有可能会压缩必要的发表时滞,影响正常编审程序的严谨性而造成论文质量不过关;时滞过长,则会损失论文的时效性,从而导致论文知识扩散时间的相对缩短并进而可能降低论文的影响力,这种影响对于一些以突发性研究热点和实证研究为主题的论文表现尤其明显。

能使发表时滞和论文影响力同时达到最优化的理想状态是曲线匕1和匕3向左趋同,最终使绝大多数论文分布于影响力最大的时滞区间内。就本文而言,使论文影响力最大化的理想时滞区间为31~210天。从当前的统计结果看,发表时滞在31~50天之间的论文共229篇,累计被引915次,篇均被引超过4次,说明这个时滞区间中不乏高水平论文,且零被引率较低。不过这部分论文数量仅占总体的6%,其发表时滞也短于总体一般水平,说明在20xx年,国内图书情报学期刊中仅有很小的一部分能在保证论文质量的前提下高效完成编审流程,意味着当前目标领域的发表时滞还存在进一步缩短的空间。发表时滞在211~320天之间共有论文702篇,累计被引1718次,篇均被引2^45次,这部分论文零被引率明显偏高,且被引频次均值低于整体平均水平,由于各核心期刊刊发的论文均要求符合一定的质量标准,因此不能片面地认为这部分论文的影响力偏低是单纯由论文水平导致的,造成这种规律性差异的原因可能是发表时滞过长。因此,如何缩短在这个区间内发表的论文的非必要时滞,是当前环境下促使论文影响力趋向最大化的关键所在。

3^2,2使论文影响力最大化的理想时滞并非最短时滞

就国内的期刊出版编辑现状而言,论文的发表时滞与其影响力之间并不呈现单调的反比关系,两者呈类偏峰正态分布的函数关系,因此‘‘最短”时滞在当前并非理想时滞。

20xx年图书情报学核心期刊论文的发表时滞集中在51~320天,从整体来看,发表时滞超过一年的论文数量明显较少,这种时滞超长的论文可能是因某种特殊情况所致。发表时滞最短的仅有5天,少量论文的发表时滞在30天以内,这些论文绝大多数是期刊针对某个专题或研究热点进行的定题约稿。约稿论文在现实中通常直接由期刊主编进行终审把关后即优先刊出。由于这类论文的作者通常是领域内知名的专家学者,作者群水平普遍很高;且这类论文选题一般非常新颖,有一定的标杆性质和导向作用,所以这类作品中不乏超高被引论文。不过对于普通的学术论文而言,科学严谨的编审流程仍是保障论文质量的必要程序,由此而产生的发表时滞属于必要时滞,在编审流程和出版技术没有进行科学改进时,压缩必要发表时滞对论文影响力的作用可能会适得其反。因此就当前而言,国内期刊论文的发表时滞并非越短越好。

790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xx,27(了)

20xx年图书情报学中文核心期刊的最优发表时滞应该在31~210天之间,在这个时滞区间内发表的论文影响力普遍较高,在各期刊保持当年的审稿流程、出版周期和载文量水平大致不变的情况下,这个区间既可以使必要的发表时滞不被压缩,保证论文质量,又不

3,2,3期刊论文发表时滞有进一步缩短的趋势

由于当前数字出版、网络出版等新的出版技术的采用,加之互联网环境下各种自媒体平台带来的新的学术交流平台的兴起,当前发表时滞的‘‘理想区间”并非稳态。在期刊编、审、校、印、发之中的任一流程发生改变都有可能造成论文发表时滞和影响力同时发生变化。而且这种变化的趋势将是发表时滞的整体缩短和论文影响力的进一步提升。

优先数字出版可以跳过传统纸质期刊出版流程中的刊印和发行环节,效率更高。据徐云峰等学者的统计,优先数字出版相比于传统纸质出版能将论文的发表时滞平均提前100天左右,且能够提高约42,5%的网络下载量,� 在20xx年,本文采集的16种期刊中仅《中国图书馆学报》双月刊的部分论文在匚肌〈I数据库中试点进行了优先数字出版,随着这项技术的普及,在20xx年,上述16种期刊中已有11种采用了优先数字出版。因此,在可预期的未来,随着新的出版形态、编审流程以及各项新技术的采用和推广,国内期刊论文的必要发表时滞将会进一步缩短。

4结语

相较于此前诸多以期刊为单位对发表时滞进行探讨的成果,本文在数据处理阶段既已打破期刊范围的禁锢,以论文为单位研究发表时滞与论文影响力之间的相关关系,并成功模仿双参数威布尔分布的概率密度函数对发表时滞-论文影响力关系曲线进行了拟合,这种方法可以精准确定能使论文影响力最大化的理想时滞区间,直观地展示某一领域在某个阶段的发表时滞与理想状态之间的差距,能为期刊编辑工作者的工作改进提供科学的目标和依据。

需要注意的是,本文是以20xx年图书情报学核心期刊论文做示例,所得的数据性结果是否具有普遍性尚待进一步的研究。另外,发表时滞对论文被引量的影响力是否能够计量?不同领域和类型的论文对发表时滞的敏感程度分别如何?这些都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国际贸易实务论文3

摘要:国际贸易实务作为一门实践性的科学,主要反映国际货物买卖的内在规律及其表现形式。目前,国际贸易实务的教学偏重理论,不同类型和层次的院校在教学内容上缺乏明显差别,教材不能很好地满足外贸实践的需要,对该课程的研究也主要集中在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教学手段以及教材的编纂等微观层面。如何增强课程的实践性和时效性,如何加强校际合作以整合资源,如何细分课程以彰显特色成为当前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建设和改革的重点。

关键词: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建设;课程改革

《国际贸易实务》主要涉及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国际贸易法律与惯例、国际金融、国际运输与保险等学科的基本原理与基本知识的运用,是国际贸易专业的主干、核心课程之一。设置此课程的目的就是要探索并总结国际贸易实践的一般规律,并运用这些规律进一步指导实践。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具有如下特征:一是注重操作性和实践性。学生学习该课程后能从总体上把握进出口业务操作的全过程,并熟练掌握具体操作的细节,具备比较丰富的国际商务知识、风险防范意识和实际业务操作能力。二是具有很强的综合性。该课程要求学生具备较强的外语基础和计算机处理能力,并要求掌握国际结算、货币银行学、市场营销学、经济法、保险学、国际物流等领域的相关知识。

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在二十世纪初进入我国的高等院校。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国内学者开始立足本国国情,积极致力于国际贸易实务本土化研究。[1]新中国成立后和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对外贸易的全面恢复,许多大专院校纷纷设立国际贸易专业,一大批国际贸易实务教材相继问世,涉及的对象几乎涵盖国际贸易实践的所有环节。各院校在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建设上不断创新,努力尝试双语教学、实践教学和计算机辅助教学等模式。当前,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建设要从国际贸易实践的一般规律及其所表现的新特点出发,紧密结合教学的实际情况,根据不同的层次和对象,同材施教,培养优秀的国际贸易专业人才。

一、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不能很好地理论联系实际

国际贸易实务在本质上是一门实践科学,该课程的教学与研究必须与实践结合。然而,国际贸易专业毕业生在实际工作中,和其他专业的毕业生相比,除英语能力较强外,其他方面缺乏明显优势。这主要因为当前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教学片面强调理论知识和已有经验,在课堂教学中为了使授课内容能够以更加形象。生动、丰富的方式得以体现,过分注重计算机多媒体教学等教学模式,而不是将重点放在教学内容本身的时效性和操作性。教师的讲授从书本到书本,容易与外贸实际业务脱节。

2、教材编纂和选用方面比较混乱,教学内容滞后于实践

目前,开设有国际贸易专业的院校多达数百所,这些院校在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教材编纂和选用上缺乏差异性和针对性。不同类型和层次的院校在教学内容和教学重点上大同小异,教材不能很好地满足不同层次、不同专业学生的教学需要。据统计,截止20xx年3月有关国际贸易实务的教材多达300多个版本,这些教材虽名称各异,但在内容和结构体系上差别不明显。[2](各院校之间缺乏充分的交流与合作,不利搞校教学资源的优化整合。此外,由于国际贸易局势变化较快,国际贸易实务教材往往滞后于实践。一般而言,新政策的出台和新理论的出现往往需要较长时间,而其作为教学内容被纳入教材则耗时更久。例如:UCP600于20xx年7月1日正式生效,但许多20xx年以前出版的国际贸易实务教材仍然以介绍UCP500条款为主,这类教材由于不能及时更新就会滞后于国际贸易实践,使用这类教材就不能很好地满足社会的需要。

3、实践性教学环节较少,学生动手能力差当前国际贸易实务教学中,实践性教学环节普遍较弱,学生缺少体验进出口业务操作

过程的机会,很难全面、系统、规范地掌握进出口贸易的主要操作技能和操作方法,在审核和修改信用证,填制各种单证,报验报关和防范商业风险等方面都存在明显不足。另一方面,一般外贸用人单位在招聘人员时往往强调具有基本操作经验,而传统的教学模式培养出的学生因缺乏实务操作技能,满足不了用人单位的要求。学生动手能力差对其在外贸行业的就业将产生不利影响。

4、部分专业教师缺乏外贸实践经验

专业教师与实际的外贸业务脱节,不利于实践课内容的教学。部分讲授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教师是毕业后留校或直接分配到高校,理论知识掌握较好,但是缺乏直接的外贸工作经历,讲授国际贸易实务实践课程时显得力不从心。有的教师甚至讲了多年实务课程却没有机会接触真实的外贸业务环节,也没有见过外贸业务中使用的各种单证。这种从“书本到一书本”,而不是“从实践到书本”的讲授,培养出的学生很难适应外贸实践的需要。

5、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建设具有趋同性和粗放性

贸易理论的研究重点在于国际贸易的原因及其利弊得失,贸易政策的研究重点在于国际贸易的政策措施及政策效果。国内各科研机构和高校之间多年来在贸易理论与政策的研究方面已初步形成较为明确的分工关系,但在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建设方面仍存在粗放性和趋同性问题。各高校在实务领域的教学和研究分工模糊,研究重点不能突出,缺乏特色。

二、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建设重点及改革方向

1、把握课程规律,理论联系实际

在国际贸易实务的课程建设中,首先要积极探索理论规律,努力建立一个教学、科研与实践互动的良性循环系统。通过科研和实践获得最新的信息和丰富的感性认识。这些感性认识通过整理分析,上升为理性认识,并在教材中及时地反映出来。此外,应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尝试建立校内模拟实训室和校外实习基地:

校内模拟实训室

模拟实训是外贸专业教育的一个重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实训可使学生熟悉外贸实务的具体操作程序,从而增强感性认识并从中进一步了解、巩固和深化已学过的理论、方法,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校内模拟实训室除包括实验台、传真机、业务流程展示板、模拟相关部门办公柜台及全套进出口业务的空白单证等硬件外,还包括软件设施,例如购买专业国际贸易软件或其他EDI软件,在网上模拟传送订单、发票提单等各种单证,对进出日业务中的文件进行数据处理和资料交换,让学生扮演进口商、出口商、生产商。海关、税务、保险公司和银行等角色,熟练掌握进出口的成本核算、询盘、报盘、还盘等各种技巧,体会外贸实务中不同当事人的不同地位、面临的具体工作和互动关�

校外实习基地

在课程建设中各高校应发挥企业优势,不断拓展教学空间,积极建立校外实习基地,并与当地进出口公司、外贸代理公司、货运代理公司和保险公司等单位签订共建协议,积极开展校企合作。校外实习基地建成后,除定期向基地派遣一定数量的学生进行实习外,还可聘请实习基地经验丰富的外贸、外企人员参加教学培训工作,协助指导教师一起完成学生的实习和毕业论文的指导工作。校外实习基地为学生提供了动手操作的机会,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可为其今后的就业提供一定的门路。

2、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

在教学模式上,可积极探索双语教学和网络课程教学:双语教学对于学生来说,不仅要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而且还必须会运用英语与外商交流和谈判,如果专业英语知识掌握不好,就很难胜任工作。双语教学可以使该专业与国际接轨,有利于提高教学内容的。准确性和规范性,培养出来的学生能够熟知国际统一的规则,有利于提升专业素质和国际竞争力;网络课程是通过计算机网络表现并实施的国际贸易实务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的总和。它由两个部分组成:一是按照课程的教学目的和教学指导思想组织起来的教学内容;二是实现教学的网络支持环境。国际贸易实务网络课程的设计、构成和运转具有科学性、多样性、系统性和自助性等特征。

在教学方法上,可尝试采用如下方法:现场教学法,即若条件允许,让学生到业务现场去学习相关知识。例如,讲到国际货物运输时,可带学生到码头实地了解货物运输的全过程;讲到报关时,可带学生到海关了解进出口报关的各个环节等。学生通过在现场听、看。做,使一些看起来复杂的专业知识很快就能理解和掌握;模拟教学法,即提供一个仿真的国际商业环境,针对进出口贸易中业务函电的草拟、商品价格的核算、交易条件的磋商、买卖合同的签订、出口货物的托运订舱、报验通关、信用证的审核与修改、贸易文件制作和审核等主要业务进行专项训练。通过大量的模拟操作练习,学生容易了解和掌握进出口交易的基本流程和主要的操作技能;案例教学法,即教师把经过筛选、组织、编写的国际贸易活动中的典型事实与材料引入到课堂教学中来,引导学生深入角色,开展自主探究式学习。在教学中还可聘请外贸企业、海关、银行、商检等部门的专业人员走上讲台,介绍业务实际操作中成功的经验和教训,通过“现身说法”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和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案例教学可缩短教学情景与实际生活情境的差距,是沟通理论与实践,把认知性和感受性学习方式很好地融合起来的一种教学方法。

3、注重教材建设,增强区分度

国际贸易实务教材,在内容上要充分体现国际货物买卖的一般规律。教材的内容,要根据教学对象的不同,区别对待。现在国际贸易实务教学已经覆盖了从博士到中专的所有教育层次。国际贸易实务教材要根据学科发展和社会的需要,根据实务教学的不同层次,在内容和结构上均有所突破、有所创新。具体表现在面向本科以下读者的初级入门教材,应体现国际货物贸易最基本的内容,主要是具体的业务流程和业务知识,必要时可附插图和单据样板;中高级外贸实务教材,主要面向本科以上读者,以及已经有一定实践经验,需要进一步提高的中高级业务人员。中高级教材侧重国际货物买卖的发展渊源和基本规则,其主要目的在于揭示国际货物买卖的一般规律和运行机制。

4、师资队伍培养

在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建设中,师资队伍的建设尤为重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重视来自实际部门的意见和反馈,不断提升教学质量。任课教师要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高度。加强教师队伍的培养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组织教师外出进修,多与同行切磋技艺,提高教学质量;组织国际、国内学术会议,在与同行的交流中可以获取前沿的学科知识以及先进的教学方法和经验,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聘请外贸公司、银行国际业务部、外运公司、商检部门、海关等对外贸易有关单位的专家进行信息交流,不断吸取最新的国际贸易实务方面的信息和动态。

5、细分课程,注重特色

高等院校学科发展的重点,要符合高校自身的特色和优势,同时考虑现实的需要与可能。目前,国际贸易纯理论和政策研究,对多数高校的国际贸易专业而言,未必适合作为其专业发展重点,但在国际贸易实务领域却可以独辟溪径,各显所长。例如,纺织、服装、食品、医药、文具、五金、机械、汽车和IT等行业均是外贸实务课程细分的方向。各院校可以结合自身优势在国际贸易实务学科开拓新的研究领域。目前,课程细分的时代已初现端倪,相关教材也开始出现。例如,现代汽车国际贸易实务、服装国际贸易实务等教材便是课程细分过程中典型的代表。

6、加强合作,与时俱进

国际经贸合作的迅速发展为国际贸易学术领域的交流与合作提供了必要的条件。随着我国进出口经营权的下放,国内企业和国外企业迫切需要一批既了解中国市场游戏规则、又掌握国际操作手法的人才。在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建设上积极开展国际国内合作能满足当前外贸实务发展的需要。目前,国内已经启动了全国性的国际贸易实务高级研讨会,借此加强国内高校、科研院所及企事单位在国际贸易实务方面的交流与合作。

此外,在国际贸易实务的建设中要及时补充国际经贸领域最新进展及前沿内容。国际经贸局势瞬息万变,必须注重国际贸易教学的时效性。课程建设中必须不断学习,跟踪专业学术前沿问题,更新知识结构,时刻关注我国对外经贸政策、措施的发展变化和国际经贸最新动态,将国际贸易方面的最新知识反映到教学中来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李时民。“国际贸易实务”教学与研究的若干问题[R],第二届国际贸易实务教学与研究研讨会,20xx年1月30日。

[2]新华书店网站。国际贸易实务相关教材统计,http:/frontend/,截止:20xx年3月。

国际贸易实务论文4

摘要::“国际贸易实务”是一门具有实践性的课程,是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一门必修课程。该课程对提升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阐述了“国际贸易实务”在教学与考核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旨在达到教学模式及考核方式协同创新的目标。这种创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在课时上增加了实践教学内容。第二,将单一的纯理论教学与综合实训模拟软件相结合,先进行理论讲解,再进行有针对性的实践教学。第三,将原来以卷面考试为主的考核方式改为卷面考试和实训报告为一体,评定比例各占50%的考核方式。全新的教学和考核方式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还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关键词:国际贸易实务;课堂教学;考核模式;协同创新

1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研究背景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在人才培养方面要求很高,旨在培养掌握高级技术的应用型人才。该专业的人才主要从事一些对外经济贸易活动,例如进出口业务、国际经济技术合作、跨国经营等。课程在人才培养方面应注重对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这要求从事国际贸易行业的人员,不仅要熟悉国际贸易的理论知识,还要具备实际操作业务的能力。

研究意义

传统教学模式及考核方式不利于实用型人才的培养,无法满足外贸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故应对课堂教学方式和考核模式进行改革,以达到培养实用型人才的目标。改革的方法与内容要与外贸企业对人才的需求相契合,从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方面评价等方面进行全面、合理、科学的变革。教学模式及考核方式协同进行全面改革,真正凸显出“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实践性和操作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改变现阶段应试教育的状态,突破其弊端,打造与实际相结合的授课方式,构建多元化考核体系,实现考核改革的目标。

2“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与考核中存在的问题

课程内容体系陈旧

目前,国内高校“国际贸易实务”的教学内容包括43以下几个方面: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国际金融、国际贸易法律与惯例、国际运输与保险等学科的'基本原理和知识的运用。这些课程内容过于陈旧,已无法满足当前的教学需求。

教学方法不合理

实践项目要求过低课程设置不能体现出“国际贸易实务”这门课程要达到培养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的目标。传统的授课方法大多数局限于理论知识层面,大部分教师仅讲解进出口业务的开展流程及实际操作案例,学生没有实际动手操作演练的机会,缺乏实际模拟演练的环境,无法锻炼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无法开拓学生的创新思维[1]。课程内容体系缺乏系统性大多数教师在授课时,会将一个完整的进出口业务操作流程分为多个模块进行讲解,这样的教学方法容易造成学生在接受新的模块教学时对先前所学模块有所淡忘,无法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无法对整个进出口业务的操作流程有系统性的理解。这就要求必须对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形成更加全面、合理、系统性的教学体系[2]。

教学考核方式落后

第一,现在的考核还是同以往一样,重知识、轻能力。考核结果仍只看重分数,这种考核方式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第二,考核手段落后。在中国,应试教育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第三,考试内容大多取自于教材,导致学生会忽视日常学习,都保持着考前临时抱佛脚的心态。这助长了学生的惰性,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种教学评定不能完全体现出学生的知识水平及实操能力,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因此,必须对考核方式进行改革,以实现合理、公正、科学地评定学生成绩[3]。

3教学与考核创新体系构建

顺应国际贸易环境的变化,丰富和完善教学内容

“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教学若只停留在传统的案例教学,不但不能达到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也不利于学生以后的就业发展。因此,教师需考虑到如今国际贸易环境的变化给对外贸易活动的开展带来的不确定性。同时,与外贸企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相结合,课程内容应随着国际贸易的实际操作流程及贸易环境的变化及时做出调整。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探索与实际相结合的授课方式

教师在授课时,应与实际相结合。当讲到一些较抽象的理论知识时,可通过进出口模拟实训软件对现场进行模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基础知识[4]。如果只是单纯地讲理论知识,学生无法真正的理解并掌握该知识点,但如果借用进出口模拟实训软件,可让学生更加容易理解枯燥的理论知识,引起学生对该门课程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国际贸易实务”的精髓。

提升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打造多元化的考核体系

“国际贸易实务”课程设置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具备独立操作进出口业务流程的能力。目前,对学生进行考核的方式有很多种,最常见的考核方法就是闭卷考试,这种考核方法仅是对知识点的短期记忆,无法正确引导学生的学习方向,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能力。为了实现实操能力的培养目标,“国际贸易实务”的课程考核应将以知识运用为主的卷面考试和以实训报告为主的实践考核两种方式相结合,对评定模式单一、评价结构不合理的考核方法进行改革。卷面考试应侧重于提高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能力,主要考核学生制定进出口商品经营策略的能力。实训考核主要采用国内先进的进出口模拟实训软件,由学生根据所学理论知识,独立完成进出口业务的整个操作流程,强化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培养动手实操能力。考核结果主要由两部分构成:期末考试占50%、试验报告占50%。

4总结

本文对“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提出了教学方法和考核模式两者协同创新的新型教学模式和考核方法,将教和学的侧重点从书面知识转换到实践能力上来。该方法使教学评定与考核方法更加科学、公正、合理,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参考文献:

[1]段文奇。浅谈创新“网络营销学”的教学和考核模式[J].中国电力教育,20xx,(05):77-79.

[2]张立巍。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践课程体系现状和优化研究[J].吉林化工学院学报,20xx,33(06):1-6.

[3]朱利先。《国际贸易实务》实验课考核方式改革———以Simtrade外贸实习平台为例[J].知识经济,20xx,(16):153-154.

[4]侯杰,王小艳。基于学生能力结构的国际贸易模拟实验教学模式研究[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xx,7(04):62-65.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48 3167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