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作范文 > 范文大全 >

实用刘文奇书法家4篇

网友发表时间 2005026

【请您参阅】下面供您参考的“实用刘文奇书法家4篇”是由阿拉网友精心整理分享的,供您阅读参考之用,希望此例范文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一下小编了!

刘文奇书法家篇1

领导班子成员拟在民主生活会上

相互批评的意见清单

长岭乡党委委员、人大主席何树奇

长岭乡党委班子成员对党委班子的批评意见:

一、①批评意见:考核要求不严,流于形式。②举例说明:在年终考核中存在好人现象,认为一年到头没有出多大的事情,各位领导对自己分管的工作和驻村工作考核不严。对村上的目标考核凭印象打分。没有到村去实际查看,与老百姓交谈看村两委在村民中的实际看法和想法。③论述危害:如果长期这样下去,影响工作积极性。④提出建议:制定切实可行的可操作的目标考核细则,组织专门机构和人员逗硬考核。

二、①批评意见:重项目建设,轻服务管理,影响了项目的效果。

②举例说明:井坝、红岩、曙光三个村的核桃产业栽上以后,没有进行有效管理,导致许多核桃树苗被老百姓在收割粮食时烧掉了。

③论述危害:影响农民发展产业的效果,导致全乡的产业发展更加困难。

④提出建议:对已经实施了的项目加强后期管理,确保项

目真正落到实处,给老百姓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

长岭乡党委委员、人大主席何树奇同志对党委书记张洪文同志的批评意见:

1、①批评意见:外出学习、办事离开时不与班子成员或办公室通报。

②举例说明:多次外出开会、办事时大家都不清楚去向,导致想找其汇报工作只能推迟。

③论述危害: 如此发展下去,造成党委、政府制定的工作纪律只约束他人,不管自己,影响干部工作积极性。④提出建议:以身作则,做好模范带头作用。

2、①批评意见:统筹全乡平衡发展有差异。

②举例说明:桥楼村属于移民淹没村,既没有被列入移民后扶整村推进项目村,也没有被列入为贫困村,相对来说,经济发展、基础条件还比较落后。

③论述危害:造成村干部、群众思想落差大,容易造成一个地方的群众对政府有看法和不和谐因数增加。

④提出建议:要全盘考虑长岭乡的实际情况,达到全乡均衡发展。

对党委副书记、乡长杨全林同志的批评意见:

1、①批评意见:缺乏调查研究,随意做出一些不当的决定。

②举例说明:金像至玉溪村的连村路,由于没有到金像村老百姓中去调查论证,充分了解百姓意愿和实际查勘,就随意表态,造成了一些不必要的群众误解。

③论述危害:容易造成群众对党委、政府的不信任,影响干群关系,造成了一些群众的上访。

④提出建议:要多深入基层和老百姓中去进行实地调研。

2、①批评意见:只注重县上目标考核的内容,对自主发展的产业不重视。

②举例说明:在蓖麻产业发展中,认为是个别领导的事情,不管不问,造成了一些群众的误解。

③论述危害:一些群众从表面上认为党委政府集体意见不一致,有损政府威信。

④提出建议:确立政府一把手是我乡经济发展的领导核心地位,要有发展的眼光、科学思路、正确定位,做到全乡经济建设、产业发展一盘棋。

对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政法委书记王宗成的批评意见:

1、①批评意见:有看穿思想,怕得罪人。

②举例说明:在玉溪村廉勤委主任何绍康把低保户的低保资金集体统一使用一案中,存在照顾人情,认为是农村干部,不宜处罚过重,最后只给了一个警告处分。

③论述危害:容易造成一些村干部认为违反党的纪律处理也不严重,容易促长干部的不正之风。

④提出建议:严格按照党的规章制度来严格要求干部,不要怕伤面子。

2、①批评意见:工作注重形式,没有整体推进。

②举例说明:在村级阵地建设中,只注重了玉溪村的阵地建设,对其他村的阵地只是看看就是了,没有认真落实。③论述危害:容易造成干部群众认为党委、政府只注重应付上级检查,没有真正落到实处。

④提出建议:应对全乡阵地建设统筹兼顾,均衡发展。

对党委委员、副乡长、武装部长何登远同志的批评意见:

1、①批评意见:吃苦精神不够。

②举例说明:在2013年移民后扶整村推进工作中,经常抱怨自己事情多,吃苦多,没人理解。

③论述危害:容易滋生享乐主义思想。

④提出建议:继续发扬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干工作时要

不怕苦、不怕累。

2、①批评意见:分管工作履职不到位。

②举例说明:在分管农村政策性保险工作中,桥楼村的张成俸花了一年多时间在领导的多次督促下才拿到赔付款。③论述危害:损害了群众的利益,使党的惠民政策没有及时兑现到农户手中,造成了群众对保险政策有意见,不愿意参保。

④提出建议:加强对保险工作的督促力度,确保农户的利益。

对党委委员、副乡长杨仕智同志的批评意见:

1、①批评意见:对自己要求不严,经常出现走读现象。②举例说明:经常性下午下了班以后,没有事情的情况下就回家去了。

③论述危害: 造成干部纪律松弛。

④提出建议: 以后工作时间尽量少回家,克服走读现象。

2、①批评意见:对重点产业与群众自主产业发展处理不恰当。

②举例说明:2014年在全乡烤烟生产中,由于重视不够,导致任务没有足额完成,对喜爱的蓖麻、高粱产业投入精

力较多。

③论述危害:执行上级决定有走样的现象,政令不畅通。④提出建议:对各项应该都要加强重视,确保各项产业都能很好的发展。

对党委委员、副乡长罗丽琼同志的批评意见:

1、①批评意见:责任心不强,工作上缺乏吃苦精神。②举例说明:玉台村的扶贫整村推进项目没有认真下去具体落实,只是打个电话了事。

③论述危害:造成工作不落实,干部有看法。

④提出建议:工作要落到实处,对分管的一些工作要实地进行查看。

2、①批评意见:工作方法简单,分管工作不落实。②举例说明:在兼任城监中队长时没有对场镇摊位乱摆现象进行过治理。

③论述危害:导致群众赶场天出现安全问题,对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造成威胁,人民群众对政府意见很大,认为政府不作为。

④提出建议:加强对城乡环境整治,确保场镇集镇有序。

本文地址:http:///zuowen/

刘文奇书法家篇2

中国书法艺术精神简论

彭其汉

摘要:

书法艺术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符号之一,积淀了国人的深层智慧,凝聚了中国文化的内在基因,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中国书法之滥觞,其深层次的文化性自古至今贯穿于书法教育的始末。进入20世纪,传统文化受西方外来文化的的影响,学科分类思想日益为我国教育体系所重视,在这样的教育大背景下,“书法学”体系便应运而生。然而在书法教育的过程中,西方快餐文化的充斥已使得书法的传统文化性愈来愈弱。现代科技等多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诸如电脑的普及)等等导致书法蕴含的艺术精神丧失殆尽。

关键词:书法艺术

美学精神

人格精神

人文精神

绪论:

书法是以汉文字为载体的文化性艺术,它的艺术表现形式和审美标准都要上升到书法的艺术精神,书法艺术是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基础,而形成的一门独特艺术,是民族文化、民族气质、民族精神所显现的文化现象。在书法艺术的创作表现中,体现出“写”的意与天成,书法艺术的作品不能只是汉字勾画出的线条、符号,其中应该体现出一定的美学精神,表现人的精神品质,同时也应该注意到书法对修身养性,陶冶性情,提升境界的重要性。不能简单的把中国书法艺术看作是一门纯粹的艺术形式,更不能把他看成是纯粹的视觉艺术,计算机软件里的艺术字体更不能与书法艺术沾边,否则书法会失去它的艺术性,民族性,独特性,也会失去他的世界性。因此,发掘、保存、传承中国书法艺术精神是迫不及待的,又是任重道远的。

一、汉字的书写艺术——书法

书法指书写的法度。

1、从广义讲,书法是指语言符号的书写法则。换言之,书法是指按照文字特点及其涵义,以其书体笔法、结构和章法写字,使之成为富有美感的艺术作品。

随着文化事业的发展,书法己不仅仅限于使用毛笔和书写汉字,其内涵己大大增加。如从使用工具上讲,仅笔这一项就五花八门,毛笔、硬笔、电脑仪器、喷枪烙具、雕刻刀、雕刻机、日常工具(主要是指质地比较坚硬的,能用来书写的五金、生活工具)等。颜料也不单是使用黑墨块,墨汁、粘合剂、化学剂、喷漆釉彩等五彩缤纷,无奇不有;品种之多,不胜枚举。从执笔方式上看,有的用手执笔、有的用脚执笔,就是用其他器官执笔的也不乏其人,甚至有的人写字根本就不用笔,如“指书”“挤漏书”等;从书写文种上说,并非汉字一种,有的少数民族文字也登上了书法艺坛,蒙文就是一例;

2、狭义而言,书法是指用毛笔书写汉字的方法和规律。包括执笔、运笔、点画、结构、布局(分布、行次、章法)等内容。例如,执笔指实掌虚,五指齐力;运笔中锋铺毫;点画意到笔随,润峭相同;结构以字立形,相安呼应;分布错综复杂,疏密得宜,虚实相生,全章贯气;款识字古款今,字大款小,宁高勿低等。

3、书法的内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书法是指以文房四宝为工具抒发情感的一门艺术。工具的特殊性是书法艺术特殊性的一个重要方面。借助文房四宝为工具,充分体现工具的性能,是书法技法的重要组成部分。离开文房四宝,书法艺术便无从谈起。

(2)、书法艺术以汉字为载体。汉字的特殊性是书法特殊性的另一个重要方面。中国书法离不开汉字,汉字点画的形态、偏旁的搭配都是书写者较为关注的内容。与其他拼音文字不同,汉字是形、音、义的结合体,形式意味很强。古人所谓“六书”,是指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六种有关汉字造字和用字的方法,它对汉字形体结构的分析极具指导意义。

(3)、书法艺术的背景是中国传统文化。书法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土壤,传统文化是书法赖以生存、发展的背景。我们今天能够看到的汉代以来的书法理论,具有自己的系统性、完整性与条理性。与其他文艺理论一样,书法理论既包括书法本身的技法理论,又包含其美学理论,而在这些理论中又无不闪耀着中国古代文人的智慧光芒。比如关于书法中如何表现“神、气、骨、肉、血”等范畴的理论,关于笔法、字法、章法等技法的理论以及创作论、品评论等等,都是有着自身的体系的。

(4)、书法艺术本体包括笔法、字法、构法、章法、墨法、笔势等内容。书法笔法是其技法的核心内容。笔法也称“用笔”,指运笔用锋的方法。字法,也称“结字”、“结构”,指字内点画的搭配、穿插、呼应、避就等等关系。章法,也称“布白”,指一幅字的整体布局,包括字间关系、行间关系的处理。墨法,是用墨之法,指墨的浓、淡、干、枯、湿的处理。

书法是中国特有的一种传统艺术。中国汉字是劳动人民创造的,开始以图画记事,经过几千年的发展,演变成了当今的文字,又因祖先发明了用毛笔书写,便产生了书法,古往今来,均以毛笔书写汉字为主,至于其他书写形式,如硬笔、指书等,其书写规律与毛笔字相比,并非迥然不同,而是基本相通。康有为在《广艺舟双楫》中说:“唐言结构,宋尚意趣”,由此可知唐代书法的法度追求最高、最严谨,唐代书法成就也是书法史上最顶峰的。

二、书法艺术的美学精神

1、书法艺术的线条美

线条是书法的基础、灵魂,是书法赖以延续生命的重要媒介,也是书法家表情达意,精神、气质和学养得以流露的媒介。汉隶的出现是书法艺术中一个划时代的里程碑,没有一种书体的表现力能与它相抗衡。当然,更为直接的则是在于汉隶的主要贡献——解放线条,它对于我们研究线条美有决定性的影响。我们在欣赏一幅书法作品时,首先被欣赏者感觉到的也是线条,所以它也是欣赏者沟通书家的桥梁。通过线条,欣赏者可以获得精神上美的享受,心灵上的慰藉、净化和震撼。中国书法的毛笔工具为线条美的高层次塑造提供了极理想的支持。欣赏者可以把线条作为审美对象,从视觉上把握作品的深层内涵,书法家们也把线条看成其作品的一种生命象征。康有为在《广艺舟双楫·碑评第十八》中,有过这样的一段论述:“书若人然,须备筋骨血肉。血浓骨老,筋藏肉莹,加之姿态奇逆,可谓美矣”。在这里,“筋”、“骨”、“血”、“肉”四者,都是针对书法线条而言。康有为认为书法线条美犹如一个人生命体的美,它体现出书法美的最高原则。在中国书法艺术领域中,书法线条的审美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力量感

这里所谈的力量感,是书法中的一种巧力,是掌、指、腕、臂在人的意识协调和控制下且融合了书写者审美观念、书写经验的自然运动。中国书法一贯强调笔力,卫夫人的《笔阵图》有云:“下笔点画。波撇屈曲,皆须尽一身之力而送之”。东汉蔡邕则在《九势》中指出:“下笔用力,肌肤之丽”。肌肤就是线条美的形式感觉。一般而言,下笔有力,线条就美,就有丰富的肌肤内涵。“在技巧之力中仍然有明和暗的对比关系:线条头尾顿挫转折者是谓‘明’,线条中截平稳运动的貌不惊人的力是谓‘暗’”。这段话指出了线条力度美的真正所在。富有力度的书法艺术作品之所以美,是因为它能使观赏者在这种凝固而静止的字形中领略到生命的风采、心灵的律动。如果笔力弱薄,书法美就无法得到充分的表现和发挥。

(二)立体感

对于书法这一平面的艺术形式而言,立体感是一个矛盾的说法。因为线条本身是平面化的存在,根本不可能符合三维空间的物理标准。但是一副书法作品如果缺乏立体感,线条就单薄乏味,不耐看。真正的立体感应是沉着、浑厚的并能让人感受到线条中蕴藏的丰富信息。简要地说,书法所强调的立体感是一种抽象地经过提炼的空间。在创作具体的书法作品中,又因书体不同以及书者的审美趣味各异而自具形态。强调线条要具有立体感,当然与中国人的传统精神有密切的关系。任何一种审美意识都离不开社会内容的制约,书法自也不例外。如女书家卫夫人在《笔阵图》中指出:“夫三端之妙,莫先乎用笔,六艺之奥,莫重乎银钩。”这段话的推理公式是:书法——用笔为先;用笔——中锋居重;线条——要有立体感才美。

从书法美的角度来看,中锋技巧是绝对的。而侧锋技巧是相对的,它无法独立运用,只能与中锋互相交替补充。而且不能处于主要地位。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书法讲求笔法的目的是为了追求线条美,而线条美中最主要的一条是立体感要强,要有厚度。我们可以改造用笔的方法,但却无法跨过这个终极的书法美的目标。它决不是一个单纯的技巧问题,而实质上是一个美的问题。

(三)节奏感

我们从书法作品的节奏感里可发现一种活力,然后在活力里面体验到了生命的价值。节奏的原则就是对比的交叉。落实在书法形式上,则是空白与墨迹之比,空白大小之比,空白形状之比,墨迹点线之比,乃至墨迹粗细、干湿、方圆、转折之比。大凡构成一种对比,都含有节奏的元素。“一阴一阳之谓道”,“阴阳”便是节奏之本。线条在构成过程中笔的运动特征——松紧、轻重、快慢,就是线条节奏的具体内容。种种运动的性质和种类也有不同,不管是何种性质的节奏,都是对比着而存在。毛笔书法能够表现出很多书法家的个性。每位书家生命的活力都体现了线条节奏感的审美价值。如:空间节奏、用笔起伏节奏、空白节奏、方向节奏等。

节奏的原则相对于力量感、立体感的原则而言,似乎显得较为简单。因为对力度和线条的厚度,我们都能从一个实际的起点出发,在外观形态上对此作深层次的描述。但对于节奏而言,可视的形态比比皆是,不可视的深层内容又不仅仅是书法方面的内容,还牵涉到生理、心理方面的问题。立体感、力量感与节奏感基本上囊括了线条审美意识的全部内容。不仅如此,即便是在书法的运笔技巧方面,“三感”的存在也已经包括了技巧的全部空间内容。

力量感的构成是依靠提、按、顿、挫、转、折、方、圆,强调的是一种用笔的起伏——上下运动;立体感的构成,则依靠中锋为主的用笔,而笔法则落实到线条美的具体范围,追求的不只是在平的纸面上画出线,而是要塑造出立体效果;节奏感的构成是依靠速度的控制、断续连贯、轻重徐疾,有个推移过程,因此具有时间属性。立体感与力量感,平面运动与上下运动,构成了立体的动作空间,再加上一个节奏感,又构成了时空对比,三者互相交叉,相互渗透,形成了书法技巧的最为广阔的艺术天地。

2、书法艺术的独创美

书法与国画一样,是东方独特的一种“美的艺术”。欣赏书法艺术,不仅可以启发人们的思想情操和审美趣味,而对于欣赏者本身可提高其艺术之境界。书法不可能像绘画那样具体描绘现实中多种事物。然而,它的一点一画却能构成其特殊的艺术语言与韵律。一幅好的书法作品,使人百看不厌而又有嚼榄的回味,这就是人的视觉对于这件作品所具有的形体和动态美产生的感受。

由于书法艺术于形体上分真、草、行、隶等不同书体,每种书体又有不同的风格与流派,再加上各人的性格、气质、艺术渊源和生活阅历不同,所以,其风格也就迥然各异了。从欣赏的角度上说,也无绝对一致的标准。但是,大凡称得上成功的作品,必有其吸引读者的地方,即书法的“功力”。其内涵约可包括:笔法、墨法、章法、气韵等方面。

功力并非只体现在点画之中。因为书法作品大多是积字成行、积行成章、成篇的整体。“一点成一画之规,一字乃终篇之准”,既要注意笔与笔之间的相互呼应,又要把部份美与整体美配合起来。至于行书、草书、则不能单从一字去看;而是要看到这个与那个字,这一行与那一行,乃至整篇的笔力、笔势、笔意、疏密、张弛、均衡、向背配合如何。既要从有笔墨的地方看;又要从无笔墨的地方看,既要看密的地方,又要看疏的地方„„„等等。总之,一幅作品的处理,必须字与字、行与行之间疏密相映、大小适宜、浓淡相成、伸缩有致,以达到全章贯气的艺术效果。若在这几方面处理不当,或松弛散乱,或杂乱无章,便会使观者碍眼费神,不易终卷,这样就难欣赏了。

一般而言,楷书容易僵化、行草容易油滑;字大容易散漫、字小容易拘束。所以要求楷书既端正而又流动,行草既飞动而又沉着;大字要注意紧密,小字要注意宽绰。而且要求奇正配合,即正不呆板,奇而不野,生而不僵,熟而不疲。这虽是对书写的要求,但欣赏者也要从这些角度去审视作品的优劣。艺术不是摹仿、不是拍照、不是古人技法的翻版,不少人欣赏书法作品,往往机械地追求“碑味”、“帖味”,临摹得与前人一模一样,其实这是不值得提倡的。古人的真迹里、碑版里,有古人特定的思想感情,这一点既学不到,也借不来。技法固然重要,但也不能被“古法”所囿。欣赏时,不应该过多地挑剔他人之毛病,而应该吸收别人的长处。各人的偏爱,决不能作为艺术评价的标准,“走马看花”更是很难品味作品的内在技法。只有细心欣赏,玩味探索,循由察变,才可以看出流派,看到运笔的技法。

但是书法作品的欣赏和评价往往众说不一,如何恰如其分地介绍书法艺术欣赏是很困难的,因受各种因素的影响,每个人的看法不可能都一致的,也不必去强求统一的看法。至于艺术上的优劣标准,欣赏原则还是有的。

在欣赏一件作品时,往往有三种情况:一种是乍看很好,但禁不起多看细看;一种是初看平常,多看会觉得好起来;另一种是粗看好,细看亦好。这三种情况,根据欣赏标准,是很容易来解释的。第一种情况是点画、结字的基本功力还不够扎实,徒以外貌悦人,仔细接触就原形毕露了。第二种是基本功力好,点画结字也扎实,禁得起仔推细敲。至于初看平常的原因,可能是章法不讨好,太高深的艺术一时不易理解接受。第三种则是雅俗共赏的作品。总之,书法欣赏是受多方面的因素所影响,其中三昧非三言两语所能道尽的,往往只能意会而不能言传。但真正的艺术作品必有它客观存在的价值,时间就是它最公正、最正确的鉴定者。虚假的必被历史所淘汰,真善美的艺术是永远富有生命力的,它必然会“如镜磨面”,越磨越亮的.中国书法之所以能成为一门历史悠久而又感动世界的艺术,在于它的构成上有许多符合道德要求的因素和原理,其形体结构就有丰富的美感和耐人寻味的情趣,可以从中发现蕴涵其中的德育因素,中国汉字平稳的态势,匀称的体形,和谐的结构,表现了搭配,疏密,穿插,开合,揖让,黑白,协调的整体思想和笔法,墨法,章法等创作的科学原理,充分体现了这一人文科学功能多样的特性。通过对这些内容的书写,就自然产生了润物无声的效果,是这些健康的积极向上的内容使学生的思想品德在写字的过程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这也是中国书法的神奇所在。历史上的中国书法家其风格各不相同,由此就有不同的美感因素产生,众多的优秀名作可以使人从中感受到或苍劲,古朴,或飞动,飘扬,或庄重规整,或清秀洒脱,或粗犷豪放,或疏朗空灵,或厚实沉重等等不同的或象征或抽象的意念。所有美的因素,都通过人的视觉从心理上可使观赏者产生共鸣,艺术的感染力就是这样形成的,其美感又化作一种不可抗拒的力量默默地陶冶性情,锻炼意志,提升品格,启迪思维,培养情操。其实这就是书法漫长的修炼与学习过程中得到的重大的“意外收获”,书法作品的所有的美,都成了学生人格美的象征。我们欣赏颜真卿,柳公权,张旭,王羲之,王献之,邓石如,何绍基,林散之,启功等历代书法大家与作品,感受狂草的飞扬恣肆,灵动飘逸和隶书的质朴浑厚,规整稳重,波挑纵横,点画跳跃庄重劲健。欣赏王羲之“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这一神品于用笔上中锋与侧锋的穿插变化,将中锋与侧锋交融成一个整体,而运笔的转折,丝牵与映带,既丰富又自然,既生动又精练既漂浮又有力其字势大,小,正,侧,俯,仰,千姿百态,布白则以疏朗为主加以微妙的疏密松紧之变化,让观赏者能体验到书家潇洒俊爽,飘逸遒没的书风。

书法艺术的本身是线条艺术,在点画线条的浓淡,粗细,黑白,刚柔等变化中表现出笔法和墨法的特殊韵味。古人云:“不知笔法,安知墨法”,“字字巧处在用笔,尤在用墨”,古代书论中“运墨而五彩具,是为得意。”以后的书法理论中又有“七墨”“六色”“五彩”之说。这一切都表明书法具有作为线条艺术同时具有独特的笔墨韵味,在书法欣赏与书法实践中品味书法艺术里黑白相随,虚实相生,浓淡相配,刚柔相济,徐迟相合,点线相依的整体的艺术之美。

3、书法艺术的情感美 书法中的情感表现主要体现在抒情性、写意性、畅神性三个方面。这三方面相互交融、相互影响,对书法艺术的发展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一、抒情性

书法创作的主体是人,人是有情感的。人的情感总是在具体的、直观的、形象的脉络或者情景中,凭借个人对生活、对人生的体验与感受,把那些在我们心灵里不断闪现的图像以书法的形式“表达”出来,就是书法艺术的抒情性。“书者,散也。欲书先散怀抱,任情恣性,然后书之”。蔡邕《笔论》可见古人关于情感与书法的密切联系早已有了明确的认识。我们以书圣王羲之遗留的书帖为例,不难发现情感作为书法创作的源泉是与书家主体个性紧密相连的。

情感在书法创作中起着很大的作用,但由于情感的表现比较复杂微妙,时而强,时而弱,时而明晰,时而模糊。反映在书法当中,便产生了丰富多彩的个性特征。陈绎曾《翰林要诀》云:“情:喜怒哀乐,各有分数。喜即气合而字舒,怒则气粗而字险,哀即气郁而字敛,乐则气平而字丽。情有重轻,则字之敛舒险丽亦有浅深,变化无穷。”在情感与书法创作的问题上,古人已为我们做了深刻而精辟的总结。我们不必做情感大小、强弱所产生不同结果的评价。我们应当注意,由于创作者内心情感丰富程度不同,表达方式不同,以至于表现在书法创作中的形式又有所不同。有的人情感丰富,体验深刻一些,表现在具体的书法创作上,个性化特征就强烈一些;有的人则情感平和,体验相对较浅,反映在书法创作上,个性风格静穆、中和一些;但无论情感表现细腻或奔放,都有可能写出优秀的作品。如王羲之《兰亭序》,不激不励,志气平和;颜真卿《祭侄文稿》,纵横跌宕,气势雄奇。这些感受,正是情感在书法中的表现。

一件优秀的、独具风格的书法作品,如果不能表现创作者的情怀,是绝不能传承后世的。

二、写意性

对于书法创作,除情感宣泄外,更重要的是要有明确的主题思想,即通过艺术形象表现作品的思想内涵。这个“思想内涵”便是“意”。意,意象、意境是也。属于精神范畴。如果没有精神的书法作品,形式技法再怎么好,仍然是没有灵魂的躯壳。精神因素往往就是书家用笔对我们生活在其中的视觉生命,以墨色线条的形式,想要表达这个活生生的物象世界,以此来抒发自己的思想和情感的一种特殊精神创造活动。我们不是常说“晋尚韵,唐尚法、宋尚意”吗?“宋尚意”,实际上就是抒情写意的时代,也是书法真正做为艺术的开端。

释皎然在《诗式》中说:“缘境不尽曰情。”虽然是针对诗歌而言,对书法仍然适用。这里的境触及着情思,情思,正是意的内核。它和张怀瓘“意与灵通”是息息相通的。张怀瓘在《书断序》中说:“及乎意与灵通,笔与冥运,神将化合,变出无方,虽龙伯系鳌之勇,不能量其力,雄图应箓之帝,不能抑其高,幽思入与毫间,逸气弥与宇内,鬼出神入,追虚补微,则非言象筌蹄所能存亡也。”这里,张怀瓘把孙过庭情意论又提升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由此可以肯定,在书法创作具体内容中,如果缺少了对生活真实情感的体验和对生命的深切感悟,其作品是空洞乏味的,也是缺少艺术感染力的。在书法创作中,不是形象寻求思想感情,而是思想感情寻求体现它的艺术形象。如怀素的草书,线条的迅疾、化直为曲、变方为圆、少顿挫多缠绵、回环往复的“任情恣性”,如同山间涓涓流淌的山泉,又像春天来回穿梭飞舞的燕子,让人产生无尽遐想,随即心中涌出美的滋味。这种感觉就是“意境”的表现。

意是寓于书法的形式当中的。故书法的意靠笔墨线条来体现。没有饱满的情感、丰富的人生经历以及深厚的学养,即使有再高超娴熟的技艺,也是无法表达胸中的那份情和意。

三、畅神性

所谓“畅神”,是指审美主体对于审美客体,在玩味的基础上,产生强烈的美感愉悦,出现与审美客体相契合的心理状态。通俗讲是审美者心神的舒畅、情致的酣畅、兴味的浓郁。古人对“神”的追求是非常强烈的。在创作之前,要保持“神终不疲”状态,否则,“凡神不安,令人不畅无兴”,必须“养神”,方可写出畅神之作。“神”者,意态、神情、精神是也。

从书法创作的角度说,“神采”是书法创作的终极目标。决定神采的获得是书者的情感。“书之妙道,神采为上,形质次之,兼之者,方可绍于古人。以思言之,岂易多得?必使心忘于笔,手忘于书,心手达情,书不忘想,是谓求之不得,考之即彰。”(王僧虔《笔意赞》)当书法真正成为表现情感的形式时,那些存在于书法作品之中的点画、线条、墨色,并非是技巧的展示,而是溶解于作品之中的个人精神与丰富情感。“深识书者,惟见神采,不见字形,若精意玄鉴,则物无遗照,何有不通?”(张怀瓘《书断》)书法真是受情感的驱使、滋养,才使那些点画、线条、墨色蕴含了精神的力量,以至于达到“出神入化”的境界。古人往往把这样的作品赞誉为书法中的“神品”或“妙品”。可见对书法中“神气”的重视程度。

书法自始至终是一种以心运手、抒情达意的最高级精神活动。它倾注了书家的全部情感,实现了精神的超越。在书法创作中,情感的体现越充分,其作品越具有感染力。一个缺少了对人生体验的真情实感的作品,一定不会有蓬勃的生命力和巨大感染力。特别是当书法成为真正的艺术时,情感是书法创作的源泉,写意是书法的精神内涵,而畅神是提高书法生命力的终极目标。无论时代如何演进,只要书法存在,情感始终会融入书法创作当中,并且发挥着它特有的潜能,时时处处表现着不仅是个人的也是整个民族的精神特征。

三、书法艺术中的人格精神

1、书法艺术的人格象征

由于书法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和表现媒介的同一性(所有书法作品都是以汉字为直接的题材),因此,书法艺术难以具体的再现生活、人格和情感,而只能通过艺术象征这一表现机制对其作直观抽象性的感悟。书法艺术首先表现的是一种普遍的人格和普遍的心理情绪,如“庄重、磊落、潇洒、放诞”等等。这种普遍的象征意味不能简单的和书家的人格作机械的对应,尤其不能与史籍所载的古代书家的人格、人品简单相联,譬如一个奸任之人,其书法未必就是奸按之相,典型的例子是蔡京。当然,一个书家的人格、人品对其书法会有影响,但这种影响是通过这个书家对书法总体的审美取向显示的。

比如赵孟顺,身为宋王朝宗室,却被迫为异朝之臣子,这就使他产生了一种恋旧心理和逃避现实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他背离当时书坛的风气,以复古为其书法艺术之路;他的高贵地位、优裕的生活享受、超脱凡尘的人生观使他选择了潇洒自由的晋代书法为典范,反映了他对某种人格的追求和向往,但这却不是其实现人格的全部反映。书法艺术的人格象征意味是抽象化、类型化的,它超越了时空的限制,具有非实指性的特点。比如,文学和绘画都可以用语言或形象描绘出王羲之“坦腹东床”,表现他独具一格的潇洒散诞的人格,但书法却无法这样做,它只能用点画笔墨的趣味映照出王羲之的人格精神,成为其人格的一种抽象形式。这样,王羲之书法就超越了他实指性的人格,成为一种人格类型在书法中的典型体现。书法的人格象征意味是古代书论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在古代的书法审美理论中,有两大基本体系,一是自然物象说,一是人格象征论。前者用自然美来比喻、联想书法美的意蕴,如“字势”之美;后者则以某种人格、人品作比拟来阐述书法的精神意味及艺术境界的高下。这两大体系,前者历史跨度短,主要盛行于魏晋六朝,唐代尚存余蓄,至宋代以后便越来越少见,到了清代,刘熙载提出了书既“肇于自然”,更“由人复天”的“书如其人”的理论,从而将“自然物象说”与“人格象征论”结合起来,构成了以后者为核心的完整书法美学命题。如果再来考察一下古代书论中的若干术语,就会发现相当多的词语是表述和形容人格的词汇,如“雄壮、质朴、磊落、放纵、威猛、俊逸、妍美、中和、雍容、敦实、真淳、刚直、闲雅、谨束、轻媚、骏爽、深稳、放诞、凝重、壮浪?一”如此等等。

而书法审美理论中最重要的几对范畴—形质与神采、气势与风韵、姿态与法度,亦无不与人格的象征有直接或间接的联系。这种人格象征意味严格地说并不是书法的点画、结字、章法本身所具有的,而是人类基于自身特殊的精神本质赋予书法的一种观念的联想,正是这种联想使得书法的点画、结字、章法等具有了生命的活力和精神的内涵。当这种联想成为普遍的现象,成为一种有意识状态下的自觉行为时,书法就在更高一级的文化层次上成为人的生命形式的外化和象征。这样,书法艺术的内涵就不仅是技巧的展现,也不仅是自然美的抽象和升华,而且也是人的心灵的映现。惟其如此,书法才取得了真正进入艺术殿堂的资格。所以,在中国书史上,人格象征意识的产生恰恰与书法艺术的自觉现象同步。

二、书法作品中的情感与个体人格精神 在“读”一件书法作品的时候,眼里是遒劲纵逸的线条,嘴上诵念着作品的文字,内心中琢磨着作者当时的社会生活,揣测着作者的为人,试图尝试从作品中了解到作者的情感走向,这就是“读”,不是平常的看。是要透过作品,跨越时间和空间的阻隔,和书写者交流,和古人做朋友的。书法史上的三件最好的行书作品,我们来看看都是些什么内容。我们可以借助品赏著名的“天下三大行书”作品―《兰亭序》、《祭侄文稿》、《黄州寒食帖》,体会王羲之、颜真卿和苏轼,这三位站在书法艺术绝对制高点的书家,在特定的社会环境,历史背景下,通过书法作品所体现出来的文人情趣、艺术修养,以及他们各自的人格精神。

《古文观止》是清朝人吴楚材、吴调侯编的古文集子就收有王羲之的这篇《兰亭序》(如图1)。很多书法界的朋友没少临写这个帖子,但若细究一下文字,你会觉得,文字也堪称天下第一。据东汉赵一《非草书》中记载,世人“游手于斯,专用为务”,就是说书法成为了世人生活的一部分,以至于“钻坚仰高,忘其疲劳,夕惕不息,仄不暇食。”这四句话生动地描述了当时人们沉浸于学书中的热情。在当时,世俗学者、官宦人士中也有不少是精通佛道、崇尚隐逸的人,从王之和当时一些高僧的交往来看,至少,王羲之在精神上对佛教所提倡的清华雅淡的境界是认同的。王羲之不喜欢做官,《晋书》记载,“羲之既少有美誉,朝廷公卿皆爱其才器,频招为侍中、吏部尚书,皆不就。”吏部尚书这样的官位实在是不算低了,而且朝廷还是频招,也就是说在留着位置等着他。这种诱惑在历朝历代,都是不能不让人动心的。可王羲之却“皆不就”,从这里就可以看出王羲之内心世界的狂傲。世俗社会对一个人的价值衡量体系在王羲之这里坍塌了。东晋有一个风俗,在每年阴历的三月初三,人们都要到郊外的水边踏青郊游,以消灾避祸。他们把这种活动叫做“修楔”。永和九年的三月三日,王羲之约了一些文人朋友共四十一位,到兰亭溪边饮酒游戏,即兴赋诗。大家把这些诗作汇集起来,公推王羲之为诗集作1篇序文。

《兰亭序》叙写了兰亭雅集的盛况,抒发人生的种种感慨,文笔隽爽流畅,洒脱无拘。而王羲之的书作将晋人的精神风貌和气质神韵抒发得淋漓尽致。

三、现当代书法艺术中渗透的人格精神

在现当代的书法艺术中,也出现过一些将自身的人格精神反映在书法作品中的书法大家,现当代书法家中,不可不提的还有毛泽东。作为伟大领袖的形象盖过了其他的一切,或者说,他在其他方面的造诣,与他伟人形象相比,实在是太微不足道了。他工诗词,精书法,均达到同时期的最高成就。他的书法成就在于狂草,来源于张旭、怀素。中年以后,形成了独到的个人风格:汪洋态肆,跌宕起伏,具有强烈的视觉美感。他的字,既充满激情,又有理性。看他的草书,视线不由自主地受到牵引,随着他草书的线条、用笔,时紧时密,时快时慢。

四、当代书法艺术应该体现出更丰富的人文精神

中国的书法艺术博大精深,需要多年潜心于此才能获得成就。古代书法家创作时,大多写自己的文章或诗作,创作的时候得心应手,甚至有种荣耀感。而当代人大多己经没有创作文言文或者诗作的功底,只能抄录古人的作品。因此,创作出来的书法艺术作品里,就少有更深的文化内涵,也就难以提及作品所反映出的人格精神了。

近现代的书法大师在从事创作中,受“五四”运动的影响比较重,其书法内容有着很大的改变。主要原因就在于阿拉文库和简化汉字的大量运用,书法艺术渐渐退去了那种古色古香的文人韵味,以及儒、道、释相融合的人格精神。中国书法艺术,以幽微见证广大,以简远、纯粹展现宏深。因此,品评或者创作书法作品,其实就是体会中国的传统文化与人文精神,挖掘研究书法艺术中蕴含的传统文化与人文精神,比起单纯的视觉审美,更值得我们关注。

结语:

文化危机可谓当今社会最大的危机之一,只有对现代性作出否定和破坏,方可唤醒麻木的现代人,艺术审美才能有精神救赎之意义。和其他艺术相比较,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书法艺术则是对抗现代性之困的最佳精神“武器”之一。这里的现代性之困是指社会自工业化以来在物质极度丰富的同时给人的精神世界带来的紧张和焦虑等。只有当人的精神回到自然宁静的状态时才能解决上述问题。庄子云:“天地有大美而不言”。中国书法艺术便是最佳的自然的审美形态之一,书法以千变万化的线条构型组字,且气蕴丰富,故在书法创作者无形中在养气练性中提升了自己的内美修能并达到宁静幽远之境。

现代文明最大的悲剧莫过于为自己所创造的的文明所困,心为形役,丧失资源,迷失方向。梁启超言:“个性的表现,各种美都可以――但是表现最亲切,最真实,莫如写字。”书法艺术就是如此神奇,人类可以在书法领域中寻求精神解脱的一剂良方。由于中国书史法是通过对点画的自由运用和对幽远之境的不断追求而形成高度自由的艺术。故而,向传统的皈依,对自我的肯定和对自由的追求成为解决现代性之困的三大途径,此三方面是相互统一又相辅相成的,也就是追寻自然的审美,呈现自我本真的创造和寻找精神的高度自由。

行文至此,意在说明书法虽然不能从根本上拯救千疮百孔的现代文明,但至少可以缓解现代文明给人们造成的精神之困,让倍感压力的现代人维系着一片自由的精神空间,也许这也正是书法艺术对现代文明的核心价值之所在。

参 考 文 献

1.刘正成,王睿.现代书家书论[m].山西:山西人民出版社,2007

2.王世征,云志功.中国书法理论纲要[m].北京:首都大学出版社,2008

3.徐能线条艺术东方神韵[m].四川教育出版社,2008(l)

4.方勇译注.《庄子》[m]:北京:中华书局.2011年12月.362页.5.熊秉明.《中国书法理论体系》[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3年2月.58页.6.欧阳中石.《书法与中国文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年1月.166页.

刘文奇书法家篇3

何文奇男1967年5月8日出生地:福建省福清市江鏡鎭大學學歷基督教聖職人士僑居:阿根廷

中國書法藝術職稱簡介:

※美國中國書法家協會 會員世界榜書聨合會 常務理事

全國性的書法大獎賽獲獎及入展:

入展作品:

※作品入展 :《新世紀書畫新人新作博覽》

※作品入展 : 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0周年“茂名風情”書畫展(從全國2000件書法作品中200件入展)

※作品入圍 :“揚州杯”慶祝建黨90周年全國詩書畫大賽(從全國3000件書法作品中200件入展)中華詩詞學會

※作品入展 : 慶祝中國共產黨90華誕中國書畫名家作品邀請展(從全國 3600件作品中500件入展)

※作品入展 : 首屆中國千字文書法大展(從全國17000件書法作品中206件入展)中共馬鞍山市委宣傳部

※作品入展 : 上海“海峽杯”首屆書法大展(從全國4100件書法作品中336幅入展)上海書法家會恊

※作品入選:紀念辛亥革命一百周年世界華人書畫展美國中國書法家恊會

※作品入展:首屆“倉頡杯”全國書法大獎賽(從全國5000多件書法作品中228件入展)河南省政協書畫院

※作品入選:第二屆中國海西書畫大展賽(從全國4585件書畫作品中330件入選)中共泉州文聨

※作品入選:首屆“希望•圓夢”杯全國書法作品展(從全國2000多件書法作品中305件入選)中共定西市委

※作品入展:2011首屆天硯山杯全國書法美術大展賽

※作品入展:汝州市人民畫院建院五週年全國實力派書畫家交流展汝州市人民畫院

※作品入展:陝西漢唐文化藝術研究院建院十周年書畫大展陝西漢唐文化藝術研究院

※作品入展:二o一一年全國安全生產書畫展(從全國2722多件書法作品中150件入展)湖南書法家會恊

※作品入展:恒豐置業杯”第二屆海內外知名書畫家作品邀請展(從全國1萬多件書畫作品中250件入展)河南文聨河南書法家會恊 ※作品入展:“絲路重鎮•魅力景泰”全國書畫邀請展

※作品入選:“廉潔促和諧”書法、繪畫、攝影大賽

※作品入選:2011地稅杯全國書畫展

※作品入展:“管氏杯”全國書法大賽

※作品入展:中國農村文化節書畫入展(從全國9000多件書畫作品中300件入展)

※作品入展:首屆“神州杯”全國美術、書法、民間工藝大展賽中國神州杯書畫院

獲獎作品:

※ “八閩青年迎春鋼筆書法邀請賽”獲佳作獎

※ 歐陽詢全國書畫大賽”獲三等獎

※《中華書畫精品》獲三等獎

※ 和諧頌《愛國杯》國際書畫大獎賽 獲國際金獎

※ “孫臏杯”全國書畫名家邀請展 獲一等獎 中共菏澤市文聯

※ 2011年榜書精品國際巡迴展 獲優秀獎(共收到海內外應徵作品6311件)

※ 2011紀念辛亥革命100周年“恒兆杯”全國書畫大獎賽 獲優秀獎中共鄭州市文聯

※ 中澳國際書畫攝影展 銀獎

※ 紅旗頌愛國書畫精品展中展 銀獎(從全國2800多件書法作品中360件入選)

※ 紅軍長征勝利75周年全球華人書畫名家作品大展 金獎

※ 記念嶽飛誕辰908週年全國書畫展 金獎(從全國10610多件書畫作品中40件獲金獎)

※ 2011全球華僑華人書畫大賽 二等獎(從全國1000多件書畫作品中入展300件)

※ 汕頭市“潮人杯”全國書畫大賽獲 獲佳作獎(從全國1000多件書畫作品中入展120件)

※ 中國榜書名家精品展獲優秀獎

作品曾被美國,阿根廷,中國,巴西,加拿大,臺灣,馬來西亞,香港,澳大利亞,巴拉圭,日本等地區的藝術館和個人收藏。

刘文奇书法家篇4

——大名县书法艺术工作巡礼

一部《水浒》书,扬名大名府。作为运河明珠,燕赵大地一座重要的历史文化名城,大名府城从兴建到水毁,共历经9个朝代1042 年。期间,北周首置魏州,各朝代先后置郡、府、路、道、县等治所,有8次相当省级、10次相当地级行政机构,作过藩镇,当过国都,有过全国罕见的长达120年的陪都史。狄仁杰、包拯、寇准、韩琦、欧阳修、黄庭坚等名人名士曾在此为官,1700多年间,大名一直是黄河以北较大的区域中心城市,史称“北京大名府”。大名亦是早期女革命活动家郭隆真、著名民族学家杨堃、一代歌后邓丽君的故乡。

书法艺术,见证了大名灿烂的历史文化

伴随着历史的发展,我县境内留下了大量的历史遗存和人文古迹,如五礼记碑(目前我国已知最高、最大古碑)、罗让碑、何弘敬墓志(已知全国最大墓志)、马文操神道碑、朱熹写经碑、赵孟頫书《金刚经》刻石等,规模宏大,艺术精湛,全国罕见,奠定了大名书法重要的历史地位。

上世纪20年代初,张裕钊弟子王洪钧由天津移居大名,广收门徒,布道授业,求学者甚众,在大名乃至冀南地区形成了以“南宫碑”书体为主流的书法现象,传播广泛,影响深远。2012年2月,大名南宫碑书法入选为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书法名家李鹤亭、卢相之、颜士达、王乐同、李守诚等都是南宫碑书法流派的著名传承人,王乐同弟子中较有成就者有王文军、朱献东、冯克军、许殿方、杨万春、王品、王贤春、李银山等,李守诚弟子中李喜泰、封俊虎、闫世勋等名闻四方。

1982年10月,大名县书法家协会在老一辈书法名家张少逸、王乐同、颜士达、胡桂林、杨克庄、赵锡友、成汝印、许宝善、张文治、王青山等倡导下成立,是邯郸地区成立最早的一个书法协会。经过三十年的发展壮大,县书协现有500余名县级会员,其中有10名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40余名省书协会员及70余名市书协会员。成绩突出者有陈惠永、朱献东、冯克军、李喜泰、李庆、李海明、李根、许敬峰等,后起之秀王耀峰、李瑞彪、范增强、崔建增、王晨辉等亦在国家、省级展览中崭露头角。大名书协在以朱献东同志为主席的领导下,不断采纳百家之长、扩大对外交流,为广大书法爱好者提供了广阔的交流平台,使书法艺术生生不息、薪火相传,为弘扬书法艺术、繁荣文艺事业增添了一抹亮色。

成果丰硕,展示了大名深厚文化积淀

大名有许多书法名家在国内外都享有盛誉,吕章申、李守诚等就是他们中杰出的代表。2010年12月,现任国家博物馆馆长吕章申在台北国父纪念馆举行“神清气朗——吕章申书法展”,设立“吕章申书法奖学金”,作品义卖所得全部捐给台湾师范大学艺术学院,鼓励台湾青年更好地学习了解书法艺术;李守诚先生有冀南书坛泰斗之誉,曾于1985年应联合国教科文秘书长之邀为联合国成员国提供书法作品5件,1986年书写“中国”二字被选送在布鲁塞尔举行的“世界博览会”展出。

我县书法家在中国书协举办的全国展赛中成绩斐然,入展第五、六届书法篆刻展,第二、三、四、五届篆刻展,第一届、二届书坛新人展、中国当代中青年百强榜、张芝奖全国书法展、全国第三届兰亭奖“尧山杯”新人展、全国第三届扇面书法艺术展、庆祝建党九十周年“信德杯”全国书法展、孔子艺术奖全国书法展、永乐宫全国书法展、全国首届临帖展等,并荣获中国贵州“百里杜鹃”优秀奖、中国临沂全国第六届中小学生艺术节教师组优秀奖等,其中陈会永、李海明分别获得河北省文艺振兴奖,被省政府记三等功。据不完全统计,100余人次获国家和省级书法展赛等级奖项,有力提升了大名书法艺术的社会影响力。

广辟途径,激活了大名书法创作源泉

县书协成立以来,坚持“以活动交流促进书法繁荣,以展览奖励推动人才发展”的工作思路,先后赴定县、北京市、延庆县、北京卫戍区进行交流,并在《光明日报》发表了消息,先后举办十县书法联展、大名辛集书法联展、邯郸市东部十县书法联展、“纪念邓丽君诞辰60周年书法展” 等各类展览180余场次,特别是2011年,在中央党校和河北省博物馆成功举办了“大名县书画、拓片、摄影展”,发行了《大名石刻选》一书;“宋府明城”全国知名书法邀请展成功举办并出版作品集,社会反响强烈。

我县书法活动丰富多彩,先后成功展出优秀书法作品7000余幅,并开展书法进军营、进企业、进社区、进校园、进农村等书法进万家活动,为大名人民所喜爱。沙麓书社、县老干部局书法班、一中书法班及社会青少年书法培训班等各种形式的团体,方兴未艾,遍及城乡,形势喜人。书法教育的普及,为大名书法事业培养了大量后备人才,为书法艺术的可持续发展夯实了基础。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漫步从头越。今后,全县书法人将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下,继往开来,凝心聚力,开拓创新,团结奋进,为实现大名文艺事业繁荣发展新局面做出积极的贡献!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48 2005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