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公文资料 > 入党 >

党建引领联动融合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

好学生发表时间 3164257

党建引领+联动融合+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

环翠区委组织部

近年来,环翠区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和上级党委关于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的战略部署,以党建工作为统领,以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落脚点,通过加强社区治理体系建设、组织建设、机制建设,实现了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提升了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一、面临的困难和挑战

环翠区作为威海市的中心城区,2012年以来,随着“全域城市化、市域一体化”发展战略的不断推进,全区城市化进程大大加快,目前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已达88.36%,超出全省平均水平29个百分点。而与此同时,社会转型也为社会治理带来了新的挑战:

1.人员的多元化、外来化、流动化导致社会治理难度加大。区内社会经济成分日益复杂多元。大量的“农村人”向“城市人”、“单位人”向“社会人”转换,居民身份、生活生产方式复杂多变,同时区内流动人口高达万,占全区总人口的1/3,成为全区社会治理的难点。

2.社会组织发展迅速,但发展水平不均衡,参与社会治理作用发挥不明显。截止20XX年上半年,31万人口的环翠区拥有社会组织1249个,群众自治组织1032个,社工和志愿服务组织600余个,涉及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环保、公益等社会发展各个领域。这些社会组织的发展水平千差万别,如何使其在社会治理中发挥正向作用,是亟需解决的问题。

3.居民政治参与意识增强,传统行政命令式的治理方式已经不能适应。区内居民履行社会公共责任的意识在觉醒,服务社会的意愿和能力也不断提升,部分区内居民开始主动要求参与社会政治生活,有意愿多渠道表达权益诉求,参与社会治理。在行为方式上,日益注重用法律手段维护自身权益而不再简单服从行政命令。这就导致传统“点对点、面对面、一对多、上对下”的社会管理模式面临很多问题,不仅行政成本大大增加,而且效率低下,“政府买单、群众不买账”的现象时有发生,因此社会治理方式亟待改革创新。

二、主要做法

党的十九大指出:“加强社会治理制度建设,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制,提高社会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这一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为基层党组织就如何因地制宜以改进、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提供了全新的课题和广阔的探索实践空间。面对新的经济社会形势,新时期社会治理的主体必须多元化,要充分发挥居民和社会组织的主体作用,同时这种多元化必须以党的引领作为抓手和灵魂,只有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和基层党员的先锋凝聚作用,使之引领其他社会力量形成合力,才能达到和谐稳定充满活力的社会治理新境界。基于这种理念与共识,环翠区下大气力推进服务型党建,通过区域共驻共建和群众自治,建立了党建引领下的“平等、多元、互动”的社会治理新体系。

(一)打造服务型党组织,夯实社会治理组织基础

党的十九大对党章做出了许多顺应新时代的修改,其中第五章第三十三条这样表述:“街道、乡、镇党的基层委员会和村、社区党组织,领导本地区的工作和基层社会治理,支持和保证行政组织、经济组织和群众自治组织充分行使职权。”与修改之前多出了“基层社会治理”,对基层党组织功能进行了扩展和新定位,这也与环翠区的探索与实践不谋而合。

1.建立“纵到底、横到边”的党组织架构。把党的组织建设到社会的最末端最基层,实现了党组织的全覆盖、无死角,让党建贯穿社会治理的全过程、全领域。纵向,改变原有“一社一支”的党组织设置形式,依托社区网格化,将所有居民社区党支部全部升格为党总支,下设网格党支部、楼道党小组,建立起“街道党工委—社区党总支—网格党支部—楼道党小组”的四级党组织架构,通过网格和楼道党组织及党员管理的全覆盖,真正将党组织的根须插到最基层。横向,针对商务楼宇、工业园区快速发展的实际,及时跟进党组织设置,成立商圈、工业园区党委,并采取“单独组建、联合组建”等形式,在党委下建立“两新”组织党支部,在有效填补空白的基础上,管理指导各类“两新”组织开展社会治理活动。

2.建立“多元参与”的党组织服务团队。从机关退休干部、社区书记中选聘懂党务、懂经济、懂管理的党员担任工业园区、商圈党总支书记;选聘或委任辖区内有一定影响的“两新”组织、驻区单位党组织负责人担任街道、社区“兼职委员”;推行在职党员到社区报到,参与社区管理和服务;从科技、工商、社保、税务、卫生等部门选拔优秀党员,组建“党建联络员”团队,采取“组团服务、分片联系”的方式,进园区、进商圈,开展专业化、零距离服务。

3.推行“项目化”运作模式。将群众的多元化需求转变为具体的党建项目,像抓重点项目一样精准化落实。依托民情恳谈、党群议事会议、微信、心愿树等平台,广泛征集民生诉求、矛盾隐患等信息。党组织将征集到的群众诉求进行分类汇总,把涉及群众生活琐碎细节的个性需求作为“基础项目”,发动党员认领;把共性需求作为“重点项目”和“精品项目”,由党组织认领,按照“实效可见、群众满意”的标准,确保项目推进效果。在每个党组织都实施党建项目、每个党员都认领完成服务项目的基础上,打造了邻里守望、智享晚年、候鸟乐园等112个为民服务品牌项目,实现了与群众需求的有效对接。

(二)推进共建共治共享,推动党建与社会治理深度融合

党的十九大所指出的加强社会治理要完善“社会协同、公众参与”体制,与去年总书记针对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要注重“联动融合、开放共治”的指示精神是一以贯之的。环翠区注重依托区域化大党建格局,突出党组织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把居民自治组织、社会组织、非公经济组织和个体志愿者力量全部整合到一起,注重责任共担、信息共享,汇聚了社会治理的强大合力。

1.孵化社会组织,培育多元社会治理主体。像呵护经济组织一样,精心培育孵化社会组织。区级成立社会组织创新创业园党委,街道成立孵化中心党总支,社区成立服务中心党支部,采用“一体双孵”模式,实现“一体推进、双翼成长”,扶持区域内社会组织发展。通过加大孵化培育力度、完善考核评价机制,引导社会组织承接各类专业项目,为群众提供高质量、专业化、订单式服务。目前社会组织承接的服务项目涵盖养老、助残、调解等20多个领域,他们把政府服务不到的“角落”管了起来,群众切身感受到了“弱势群体有人助、问题对象有人帮、小磕小碰有人解”的温暖。

2.深挖潜能,推进社会治理载体共驻共担。以社区为载体,推动社区共建单位、社会组织、专业社工、社区志愿者“五社联动”,将辖区企业、项目、人才纳入社区常态化联系服务范围,推动社区、居民、驻区单位共赢发展,以区域化党建凝聚起社会治理的强大合力。以工业园区为载体,对区内非公企业推行组织联建、保障联筹、党群联动、事务共商、党员共管、人才共育、发展共赢的“三联四共”党建工作模式,搭起了园区与企业、企业与员工、企业与社会的“红色桥梁”,实现了政治、服务、管理等功能的高度统一。以商圈为载体,推行政治领航、发展领跑、幸福领范、组织开放、管理开放、活动开放、阵地开放的“三领四开放”党建工作模式,建设商圈服务“大管家”,通过党建工作“公转”带动企业、员工、社团“自转”,引导他们分担社会治理责任。

3.互联互通,实现社会治理信息共享。建立智慧党建中心,将党内事务与党外事务串联,实现了党组织、党员、群众间的高效互动。以公共视频指挥中心、社会管理服务中心、诉讼服务中心、“12349”呼叫中心等城市管理智能平台为依托,打造城市信息互通平台。公安部门依托平台的监控系统成功地使全区刑事发案率下降42.8%,基层民警笑言“这样下去很快要无案可破了”。

(三)健全居民自治机制,增强其共商共治的主动性积极性

党的十九大指出,要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近年来,环翠区始终注重完善基层民主制度,保障了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激发了居民主动参与社会治理的热情。在农村,全面推行阳光议事制度,凡涉及基层党建、经济发展、民生保障等方面重大事项,严格遵循党支部会提议、“两委”会商议、党员大会审议、村民代表会议或村民会议决议等“四议”程序,做到决议、结果“两公开”。在城市社区,全面执行“三会三公开”制度。通过民情恳谈会、党群民主议事会、重大事务听证会,收集社情民意、商议涉及社区居民利益的社会性、公益性、群众性事务等,通过社区公开栏、楼宇宣传栏等媒体,将社区党务、居务、财务等事项进行公开,接受全体居民监督。以鲸园街道古北社区为例,社区党总支部先后开展了“双16”党建课堂、“15回家”、“围炉夜话”、“12系民行”等党建活动,让党员和居民把社区当作自己的“家”;牵头成立家社区居民自治理事会,下设古道热肠、美化环境、品味生活、和睦团结、活力文体等自治委员会、自治组织,让居民知家情、办家务,形成“你的家,我的家,连在一起是大家;你帮我,我帮你,就像幸福大家庭”家社区的浓厚氛围。

三、取得的成效

(一)彰显了党组织的存在感,增强了广大党员的荣誉感和责任意识

通过党组织进社区、进网格、进楼道、进商圈、进园区,为广大党员全身心投入社会治理、全面履行服务宗旨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在“包百村居连万户”、“进网格访民生”、“三联三服”、“在职在册党员进社区”等活动中,全区机关党员干部从大处眼、小事做起,为群众送温暖、为企业解难题、为人才搭平台,圆好每个人的幸福梦。很多企业和个体工商业党员感慨地说,“党组织让我们党员的身份亮了出来,周围的同事们、工友们都拿着羡慕的眼光地看着我,自己都觉得腰杆硬起来了,如果不为组织多干些事,分下忧,怎么也说不过去。”

(二)增强了居民的归属感,解决了流动人口的边缘化问题

全域覆盖的党建,将包括流动人口在内的全区居民全部纳入党组织的视野,无差别化地成为社会治理的主体及对象,实现了全区域居民的地位、机会、权利的平等与均等。通过不间断地开展党员大走访、大服务等活动,以及随着居民自治机制的不断完善和健全,户籍居民与常驻居民的身份界限被打破,居民的归属感明显增强,参与社会治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显着提高。不少常驻居民表示,“我们这些外来户,以前就像是没娘的孩子,没人管也没人问。现在是吃喝拉撒有人问、大事小情有人帮、家长里短有处诉、生老病死有人管,感觉自己与威海人没什么区别。”从而形成了外来人口纷纷在区内置业安家、创业发展的良好局面。

(三)提升了群众的幸福感,促进了人民生活的和谐稳定

依靠区域共建和党建项目化建设,不仅打通了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也促进了更高水平、更高标准的共建共享。各级群团组织、志愿服务组织每年实施服务项目1500余个,开展各类公益活动2万余场次,服务居民近20万人次,构建了和谐有序的社会治理格局。在党建引领下,借助党群服务中心、志愿服务和社团公益活动等,使城市、社区、企业、家庭、居民、职工深度嵌入社会,增强了人与人之间的粘性。近年来,全区各类冲突事件有效处置率达90%以上,群众满意率达99.2%。通过自下而上平等合作的治理模式,使八成以上的群众诉求和矛盾隐患在社区内解决,切实做到了“小事不出社区,大事不出街道,重大纠纷进法院”,全区社会安定和谐运转。

四、经验启示

(一)建立上下联动机制,多向协商、层层加力是做好党建引领社会治理的重要保障

党建引领社会治理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更是一个经济社会发展新的课题,不仅需要上下形成思想上的共识,更需要形成行动上的一致。基于此,历届环翠区委班子始终把抓党建引领社会治理工作作为一项重大政治责任,持续用力,久久为功,以上下联动的机制保障推进工作的开展。

在区级层面,打破行业、单位之间的组织隶属关系,建立联席共商体系,由组织、宣传、政法、住建、民政、工会、团委、妇联等14部门组成的党建联席会议,每季度召开会议,研究解决社会治理重点难点问题。同时,先后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社区党组织建设的实施意见》、《关于建立村(居)干部规范化管理长效机制的意见》、《关于全面推进城市社区建设工作的实施意见》、《关于对工作不作为不担当的处理办法》、《健全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领导责任制规定落实清单》等10多个制度性文件,由区纪委、组织部、政法委牵头,狠抓制度落实和督导检查,每月抽查、每季度巡查,结果纳入全区目标管理考核体系,确保社会治理各项主体责任落实到位。

在镇街和村居层面,健全以镇(街)道党(工)委和社区党总支为核心的区域化联席会议,将所有党组织全部纳入,使隶属不同系统、掌握不同资源的党组织,成为紧密联系的区域化党建共同体,对一般问题每月研判,重点问题每周调度,重大、突发和群体性不稳定因素即时督办。同时,全面推行了党员先锋指数和社区党组织星级评价管理体系,实现了党建引领社会治理工作由虚到实、由随机到有序、由注重形式向形式结果并重的转变。

(二)加大统筹融合,多元联动、开放包容是党建引领社会治理的关键所在

社会治理体现出一元化管理向多元化共治、碎片治理向复合治理的转变,是一种多元、协商、对话、合作为特征的模式。而按照区域统筹的理念,不断提升对不同利益协调、整合能力,改变社会转型的“碎片化”状态,正是党建功能新的转型升级、引领社会治理要义所在。正是基于这种认识,环翠区委探索创新出融社区党建、商圈党建、工业园区党建为一体,区域化党建贯穿全局的“3+1”党建新格局,使企业、社会组织和群众三个社会治理的重要主体发挥了应有作用,实现社会治理复合化。

多年来,环翠区发挥商圈和工业园区党组织的比较优势,让企业立足自身特点,重点在培育积极向善的企业文化上下功夫,并通过慈善救助和公益创投,主动承担社会治理责任;发挥三级“枢纽型”党组织的比较优势,让社会组织特别专业社工组织优化公共服务体系,延伸政府的服务触角;发挥村居、网格和楼道党支部的作用,在健全居民参与村居公共决策机制上,组建了网格员、信息员、调解员、治安联防员、心理咨询员、法律顾问员、警务助理员等“七大员”队伍,让广大群众深度参与社会治理。在此基础上,以社区为核心,依托区域化共驻共建,让企业与社区优势互补,让社会组织与社区实现服务的精准对接,让群众成为社区管理服务的主力军,使各方力量在社区凝聚,以打牢基层基础实现社会治理的提档升级。

(三)以人民为中心,夯实载体、凝聚服务是党建统领社会治理的坚实基础

善于聚焦群众普遍关注的公共利益,把收集到的多样化利益诉求通过沟通、协调与综合,转变为能够尽可能地反映和兼顾不同阶层利益和要求的公共政策,实现对社会有机整合,这是党建工作与社会治理工作共同的指向所在,也是党建引领社会治理工作的基本所在。

多年来,环翠区委以网络覆盖和信息延伸实现党建引领社会治理的科技化。利用全方位整合视频网络,全过程畅通信息渠道,高效实时汇聚了“社区、城市、社会”的大数据,并通过平台输出、公示公开、网格走访、部门反馈等多种方式,不断改进和完善共享机制,最后依托大数据深度应用,为不同层面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有效保障。近五年来,环翠区财政民生投入年均占比77.8%,实现了“将新增财力更多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和“让所有群众都能公平正义地享受发展成果”的庄重承诺。

为让人民群众在良法善治和道德滋养中得到实惠,环翠区还发挥党组织的比较优势,在全区8个镇街全部建成了集法律服务、法律援助、社区矫正、公证、司法鉴定、法制宣传、矛盾纠纷排查调解、特殊人群管理等功能“八位一体”的公共法律服务中心,并通过开展“律师进农村”活动、建立社区律师会客厅和探索创新“点援制”法律援助模式,加大基层法律服务体系建设。通过传播优秀家训,健全村规民约、村民议事会、道德评议会、红白理事会和禁毒禁赌会,完善诚信制度化建设,在家风、村风、行风建设中注入法治内涵,让尚法和崇德成为群众的自觉行为。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67 31642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