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公文资料 > 其它公文 >

应用比例解应用题教学设计实用(汇总10篇)

网友发表时间 2159039

【参照】优秀的范文能大大的缩减您写作的时间,以下优秀范例“应用比例解应用题教学设计实用(汇总10篇)”由阿拉漂亮的网友为您精心收集分享,供您参考写作之用,希望下面内容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应用比例解应用题教学设计【第一篇】

《反比例》这节课的内容是在认识了相关联的量和正比例意义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要求紧密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和学习经验,设计系列情景,让学生体会生活中存在大量相关联的量,它们之间的关系有着共同之处。从而引发学生的讨论和思考,并通过对具体问题的讨论,使学生认识成反比例量以及反比例在生活中的广泛存在。利用反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是否成反比例,利用反比例解决一些简单的生活问题。通过教学,我有以下几点的体会: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同时也服务与生活,在教学这一课时我从实际引入,采用了大量的生活情境,为同学们创造了探索知识的条件,将学生参与到获取新知识的过程中去,将抽象的知识形象化,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了新知识;在与旧知识的.对比中掌握了新知识;在阶梯式的练习中,巩固了新知识。因此在教学设计上,先从复习正比例开始,复习成正比例的条件和特点,让学生了解必须要有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扩大,另一种量也随着扩大,两种量之间的比值一定。第二,通过三个情境,让学生了解反比例的意义以及特点,a、分别是加法表中找和是12,乘法表中找积是12;b、路程一定,速度与时间的关系;c、果汁总量一定,分的杯数与每杯的果汁量的关系。让学生自己总结出反比例的意义和成反比例的条件:都有两种相关联的量,其中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并且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乘积是一定的。第三,在学生理解反比例意义的基础上,让学生尝试判断给出的两种量是否成反比例。

这节课课前我虽做了充分的准备,但还是存在一些问题。比如练习题安排难易不到位,由于学生刚接触反比例的意义,应多练习学生接触较多的题目,使学生的基础得到巩固,不能让难题把学生刚建立起的知识结构冲跨。

应用比例解应用题教学设计【第二篇】

这节课主要是让学生理解反比例的意义,感受反比例关系,感反正比例关系的图像和反比例的两个量之间的关系,学习方法的迁移……《反比例关系》的教学反思。通过反比例图像进一步感受,两个相关联的量,一个量变化,另一个量也随着变化。一个量扩大,另一个量反而也随着缩小;一个量缩小,另一个量反而也随着扩大。并且相对应的两个的量的乘积一定,反应这图像上就是一条光滑的曲线,虽然,反比例图像不要求绘制,但是课本上在《你知道吗?》还是呈现了反比例的图像,让学生感受这种相反的变化关系,这也是一种函数的思想,为今后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二、研究方法的迁移。

本节课,例2主要是展示的把相同体积的水倒入底面积不同的杯子里,我先让学生猜一猜会出现什么现象?没有想到学生回答的很精彩,学生说既然是相同体积的水,倒入底面积小的杯子里,水的高度就高,相反,倒入底面积稍大一些的杯子里,肯定高度就会矮一些,教学反思《学习方法的迁移……《反比例关系》的教学反思》。没有填表学生就能想到,现在的孩子是比较聪明呀!我担心不是所有的孩子都能想到感受到这种关系。所以,我接着又出示了表格,然后让学生带着问题去研究。让学生通过观察表格,说一说自己的发现,然后出示要回答的问题(1)表中有哪两个量?(2)水的高度是怎样随着底面积的变化而变化的?(3)相应的杯子的底面积和水的高度的乘积分别是多少?通过让学生回答这几个问题,来进一步感受杯子的底面积和水的高度之间是两种相关联的量,水的高度随着杯子的底面积的变化而变化。并且学生说出了水的体积是固定的,一共300立方厘米。学生能感受到一个量在扩大,另一个量反而也随着缩小。学生对于这个例题的情景理解的很好。有正比例做基础,所以对于反比例关系的定义的引入也就比较自然了。

接着进一步绘制成反比例的图像,让学生观察图像的特点,进一步理解水的高度和杯子的底面积这两种变化的量之间的关系。并和正比例关系的图像有一个比较。

三、做题方法的迁移。

针对学生在判断是不是成正比例关系的时候,学生不大会说理由,确实是个难点。在做反比例关系的时候,我针对每种题型如何写理由,学生就明了多了。应该重点理解乘积表示的意义,不要忘记注明“一定”。还有如果题目中有数据的话,也可以直接写出乘积具体的数字,然后注明“一定”。对于不成反比例的情况,看看是不符合定义的哪一条就针对的说一说。

总之,在教学反比例的时候,比教学正比例就顺利多了。学生做同学写理由也写得比较好了。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应用比例解应用题教学设计【第三篇】

一、复习旧知,引进新课。

之后,教师用小黑板出示下题:12个练习本,按1∶3分给甲、乙两个小组,每个小组各分多少本?要求学生思考。学生思考一段时间后,教师演示:甲组分1本,乙组分3本;甲组分2本,乙组分6本……当学生看到演示结果为“甲组分了3本,乙组分了9本”时,教师进行小结:以前我们学了平均分配问题,今天我们学习按比例分配问题。(板书课题)。

二、自学讨论,掌握规律。

3.?学生尝试练习,总结规律。教师将学生尝试练习中的几种解法板书出来,要求学生说出每种解法的思考过程及解题依据,并引导学生小结解题规律:按比例分配,先要知道总量,再看每个分量占总量的几分之几,最后求出各个分量。

5.?学生再讨论,找出检验方法。讨论题如下:(1)把分得的各部分数量相加,看是不是等于总量。(2)把求得的各部分数量写成比的形式,化简后看是不是与原题的比相同。

6.?学生自学,独立解答例2。

三、巩固练习,培养能力。

教师进行课堂小结后,布置学生完成以下习题:

(2)甲、乙、丙三个数的比是5∶2∶1,总份数是多少?各占总份数的几分之几?

(4)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度数比是2∶3∶1,它的每个内角各多少度?

(5)学校买来篮球、足球56个,篮球是足球的2/5,篮球、足球各多少个?

应用比例解应用题教学设计【第四篇】

教学内容:教材第56页复习第4~l0题。

教学要求:

1.使学生加深认识正比例关系和反比例关系的意义,进一步掌握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正比例或反比例的方法,提高分析、判断的能力。

2.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正、反比例应用题的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提高解答正、反比例应用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加深认识正比例关系和反比例关系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在“比例”这一单元里,除了认识了比例的意义和性质外,还学习了成正、反比例量的有关知识。这节课,我们复习正、反比例。(板书课题)通过复习,一要加深对成正比例关系和成反比例关系量的认识,提高两种相关联量成正比例还是反比例关系的判断能力;二要进一步认识正、反比例的应用题,加深理解正、反比例应用题的解题思路和方法,提高用比例知识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1.做复习第4题。

让学生看第4题,思考各成什么比例。指名学生口答,说明理由。

3.做复习第5题。

小黑板出示,指名学生口答,并说明理由。说明:根据实际问题里相关联量所成的正比例或反比例关系,可以用比例知识解答相应的'应用题。

1.整理解题思路。

(1)做复习第6题。

让学生读题,思考各成什么比例的应用题。指名学生说明各是什么应用题,为什么。指名两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集体订正,让学生说明根据什么列式的。

2.综合练习。

(1)做复习第8题。

让学生读题。提问:“药粉和水的比是1:500”你是怎样想的?(引导学生看出药粉和水的份数以及1:500表示比值一定等)这两道题成什么比例,为什么?让学生做在练习本上。指名学生口答等式,老师板书。再让学生说说怎样想的,根据什么列式的。追问:这道题还可以怎样做?(让学生思考按比的意义,应用分数知识或归一方法,口答算式)。

(2)做复习第l0题。

要求学生思考有哪些方法解答第一个问题.指名一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要求列出不同解法的式子。集体订正,说说各是怎样想的。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复习了哪些内容?谁来说一说这节课你掌握了哪些知识或方法?

五、课堂作业。

复习第7、9题,第10题第二个问题。

应用比例解应用题教学设计【第五篇】

翁台小学:罗仁慧2013年10月22日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能够掌握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结构特点,解题思路和解题技巧,并能运用到日常生活中去。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进行分析、推理等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渗透数学的对应思想及函数思想,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独立思考、自觉检验的好习惯,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掌握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结构特点和解题思路。教学难点:正确分析解答按比例分配应用题。教法:启发引导法,演示法学法:观察比较,合作交流。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

一、复习解决下面各题:化简。

:千克:750克千米:800米求下面各比的比值。

::66学生独立完成,抽生板演,集体订正。

二、情景导入学生自由讨论。

2.我们在以前的学习中学过平均分,平均分的结果有什么特点?在日常生活中,为了合理分配,往往需要把一个数量分成不等的几部分,把一个数量按照一定的比来进行分配,这种方法通常叫做按比例分配。

(2)引导学生弄清题意后,让学生自己理解:题目中要分配什么?是按什么进行分配的?(分配500ml的稀释液,浓缩液和水的体积按1:4进行分配)。

(3)让学生理解:“浓缩液和水的体积1:4。”(就是说在500ml的稀释液中,浓缩液占一份,水的体积占4份,一共是五份,浓缩液占稀释液的五分之一,水的体积占稀释液的五分之四)(4)可不可以求出两种各多少ml?怎么求?(引导学生进行解题并根据学生解题过程板书)例2:稀释液平均分成的分数:1+4=5每份是:500÷5=100(ml)浓缩液的体积:100×1=100(ml)。

水的体积:500×4=400(ml)。

答:稀释液100ml,水400ml。

这是一种方法,那么大家再思考一下,我们刚刚学过分数的乘法,这个题目可不可以运用分数的乘法来解。

师:把我们学过的比转化成分率,怎样来做?

生:浓缩液和水共有5份,那么浓缩液占其中的1/5,水占4/5.可以写成:浓缩液的体积:500×1/5=100(ml)。

水的体积:500×4/5=400(ml)。

答:稀释液100ml,水400ml。课件显示出来,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四:巩固提高(幻灯片出示)。

做一做第。

1、2题,学生独立完成,抽生板演,集体讲评。

五、全课总结。

今天我们学到了什么?

六、家庭作业。

教材第50页,练习十二1-3题。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分数除法学习章节的最后一个课时,知识是在分数除法基础上的再一次加深,学生掌握的前提需要在分数除法的学习上下很大的功夫。本班学生分数的除法学习时基础较弱,需大量练习作为巩固。对于后进生的鼓励和关心需要花更大的功夫。六年级学生思维活跃,需要老师上课具备启发性,从而让学生进一步做到积极思考和探索新知的学习态度。

应用比例解应用题教学设计【第六篇】

反比例函数的图像与性质是反比例函数的教学重点,学生需要在理解的基础上熟练运用。为此应该有意识地加强反比例函数与正比例函数之间的对比。对比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两种函数的关系式有何不同?两种函数的图像的特征有何区别?

(2)在常数相同的情况下,当自变量变化时,两种函数的函数值的变化趋势有什么区别?

从这些方面去比较理解反比例函数与一次函数,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串联起来,提高学生综合能力。此外,在学习反比例函数图像的性质(k大于0双曲线的两个分支在一、三象限,k小于0双曲线的两个分支在二、四象限)时,学生由画法观察图象可知;而增减性由解析式y等于k比x(k不等于0),学生也容易理解,但从图象观察增减性较难,借助计算机的动态演示就容易多了。运用多媒体比较两函数图像,使学生更直观、更清楚地看清两函数的区别。从而使学生加深对两函数性质的理解。

通过本案例的教学,使我深刻地体会到了信息技术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灵活性、直观性。虽然制作起来比较麻烦,但能使课堂教学达到预想不到的效果,使课堂教学效率也明显提高。在评价学生的学习时应关注以下几个过程:

1、关注学生学习过程,进行形成性评价。

教师应以学段教学目标为背景,以本章教学目标为标准来考察学生的学习状况。在教与学的过程中,了解学生数学活动中情感与智力的参与程度和目标达到的水平,及时进行归因分析,不断积极引导和激励。同时利用诊断结果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

2、知识技能的评价,注重学生对函数概念及反比例函数的理解水平。

本部分内容中,对知识技能的评价包括:能否理解反比例函数的概念,了解函数及其图象的主要性质;能否根据所给信息确定反比例函数表达式,画出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并利用它们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等。对这些知识技能的评价,应当更多的关注其在实际问题情境中的意义理解。如对于反比例函数的概念及其性质,关键是体会它们在不同情境中的应用,只要学生能在具体情境应用它们解决问题即可,而不要过于关注其具体运用的熟练程度,如可以要求学生举例说明反比例函数在显示生活中的应用等。

3、发展性评价,关注数学活动引起人的变化。

观察反比例函数图象获取函数相关性质的信息有较大空间,考察学生能否对信息作出灵敏反应,应用时,能否善于分析和决策,灵活支配运用知识有效的解决问题。关注并追踪这些活动所引起的学生的持久变化。

应用比例解应用题教学设计【第七篇】

行1小时的路程即是问题。

师:讲得太好了,请大家用图表示题意,想想还有其他解法吗?(给学生思考、讨论的时间)。

生:69*2+75*(2+1)。

师:你是怎么想的?

生:我是根据问题想的。这段铁路只有甲乙两车行驶,分别求出甲乙两车行驶。

的路程合起来就是这段铁路的长度。(学生边讲边用手指着图说明自己的思路)。

学生的回答让我大吃一惊,原来学生竟有这样清晰的思路和如此活跃的思维。课后我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我认为这节课教学的成功之处有以下两方面:

1、学生思维活跃,解题方法“多样化”:《数学课程标准》的教学建议中指出:

“教师应鼓励学生对同一个问题积极寻求多种不同的思路,而不是以教科书上的或教师事先欲设的答案作为评价的依据”。《数学课程标准》中,将“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探索与创新精神,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列为发展性目标。我采用了如下的方法实现这一目标,这节课学生一共提出了3种解题方法,我从学生的需要出发及时调整了教案,让每一个想发言的学生都能表达自己的想法,尽管他们有些数学语言的运用还不太准确,但我还是给与了肯定与鼓励。在这种宽松的氛围下,学生有了运用知识解决简单问题的成功体验,增强了学好数学的信心,并产生进一步学好数学的愿望。师生关系也变得和谐、融洽了,课堂气氛活跃了。

2.师生角色的转变:数学教学改革,决不仅仅是教材教法的改革,同时也包括师生关系的变革。在课堂教学当中,要努力改变单纯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注入式”教学模式,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数学的引导者、组织者和合作者,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纵观整个教学过程,我所说的话并不多,除了“你是怎么想的?”“还有其他的方法吗?”“说说看”等激励和引导以外,我没有任何过多的讲解,有学生讲不清楚,我也是用商量的口吻说:“谁愿意帮他讲清楚?”当一次讲不明白,需要再讲一遍时,我也只是用手势指导学生看图,引导学生在自己观察与思考的基础上明白了算理。学生能思考的,教师决不暗示;学生能说出的,教师决不讲解;学生能解决的,教师决不插手。由于我在课堂上为学生提供了施展才华的舞台,因此学生积极思考、大胆发言、极力展示自己的发现,使他们真正成为科学知识的探索者与发现者,而不是简单的被动的接受知识的容器。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探究能力都得到了发展。

应用比例解应用题教学设计【第八篇】

有些好的教学片段,往往在不经意间被你瞬间捕捉。而一堂精彩的数学课,必须有教学理念的支撑,教学方法的落实,学生思维的启发。

比例分配应用题刚上完。我对此有些想法,以便在今后的教学中积累一点有用的东西,以便更好的服务于学生。

一、有价值的问题,激发学生积极思维。

导课问题有价值。我处理如下,有45只苹果分给六(1)班的男女同学,你们自己打算怎样分。这样的问题比较开放,不以条条框框限制学生思维,限制学生的思维空间,体现学生主体性发展的过程,充分挖掘每个学生的潜能。

引导问题有价值。如能否根据比例与分数之间的联系来解决比例分配应用题等。问题必须提在点子上,让学生在已有的基础上,运用知识迁移解释问题的解决。一堂成功的数学课就在于师生之间的解释清晰明了的程度。

二、营造机会,寻找思维的切入口。

联系导课问题,营造机会。抓住按男女生人数来分作为契机,六(1)班男生21人,女生24人,以班级实际联系比的知识,让学生自编符合课时要求的应用题。拉进知识与学生的距离,启发学生思维,创造距离机会。

三、提供线索条件,让学生尝试摸索。

如比例分配应用题解答方法不是一种,赛一赛谁的方法多,并给自己的方法取个名好吗?再如男女生人数比是7比8,你知道了什么?也可以接着给予提示。教学就是要创设一个宽松的环境,鼓励学生思考、讨论、想象。敢于提出自己的`独立见解和方法。

四、倡导学生相互解释,验证方案地可行性。

现在的学习,是多渠道、多元化、提倡终身学习的学习。学生最终必须得依赖自己,而不是教师,因此他们不得不学会学习。在数学教学中,尽量避免教师的绝对权威,判断学生的是非。应在教师的引导下,逐步应用一些方法让学生用自己的知识来审视自己的思考过程。

最后,针对自己不足提些疑问,希望我的教学反思上交后,帮助我解决一个疑问。再此我表示深深地感谢。

(1)、课文规定一课时的内容我能否分两课时上,比如情况出现在公开课。

(2)、方法多样化,是否能够照顾到后近生。

(3)、上课时,鼓励学生一题多解,有时学生的方法确实可行,但你不能很好的解释,该如何处理。

应用比例解应用题教学设计【第九篇】

教学过程:

同学们,我们近段时间学了些什么知识?那么就请同学们运用正比例、反比例的意义来判断(课件出示判断题)。

1、判断下面每题中的两种量成什么比例关系?

(1)单价一定,总价和数量、

(2)每小时耕地的公顷数一定,耕地的总公顷数和时间、

(3)全校学生做操,每行站的人数和站的行数、

2、说说速度、时间和路程这三个量存在怎样的比例关系?

(当速度一定)。

1、导入新课:刚才同学们说得很好,说明前面所学的知识掌握得不错,这节课学习怎样应用比例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学习例1.(课件出示例题)。

(1)先读题,想想:这种题型我们以前学过没有,属于哪类应用题?该怎样解答?再让学生在草稿上独立解答,然后指名说说解答方法。

(2)引导学生探究用比例知识解答。

提问:这道题能不能用比例知识来解答呢?

(课件出示问题,让学生思考)。

1、这道题中涉及哪三种量?(路程、时间和速度)。

2、哪种量是一定的?你是怎样知道的?(照这样的速度就是说速度一定)。

3、行驶的路程和时间成什么比例关系?(行驶的路程和时间成正比例关系)(指名说说思考过程)。

(课件出示思考的过程,并齐读)。

(3)提问: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可以列出怎样的比例?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4)解这个比例。(教师板书解答过程)。

(5)怎样检验所求的答案是否正确?(把求出的未知数代入原方程,看等式是否相等)。

(6)写出答语。

(7)练习:现在我们来看看,如果把例1的条件和问题改成下面的题,该怎样解答?(课件出示练习题)。

(8)学生解答后,指名说说和例1的解法有什么相同?(题中两种量成正比例的关系没有变,解答的方法也没有变,只是所设的未知数为小时数)。

(9)教师说明:例1和练习题都是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列出的比例式,也是方程。

3、学习例2:

(课件出示例题)。

(1)自主探究用比例知识解答。

1合作交流,小组讨论:

题中有哪几种量?这几种量之间有什么关系?根据比例的知识可以列出怎样的方程?

2、汇报讨论结果。

老师板书方程并提问:这个方程是比例吗?为什么?

3、师生一起解答。(完成例2的板书)。

4、练习:(课件出示练习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指名说说解答方法与例2的异同:题中两种量成反比例的关系没变,解答方法也没变,只是所设未知数为小时数。)。

5、教师小结。

(课件出示)通过例1、例2的解答,让同学们归纳出:(用比例方法解答应用题的关键是:先正确地找出题中两种相关联的量,判断它们成什么比例关系,然后根据正、反比例的意义列出方程。)。

1、食堂买来三桶油用780元,照这样计算,买8桶油要用多少钱?

四、作业:练习中的1~4题。

五、课堂小结:

1、这节课我们学会了什么?

(学会了用比例知识解答应用题)。

教学内容:数学十二册《比例的应用》。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正确判断应用题中涉及的量成什么比例关系。

2、使学生能用比例方法正确解答比例应用题。

3、培养学生的推理判断能力及勇于探索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正确地判断应用题中的数量之间存在什么样的比例关系,并能根据正、反比例的意义列出含有未知数的等式。

应用比例解应用题教学设计【第十篇】

江苏省常熟市教育局教研室徐建文评析。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分数、百分数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和解题方法,沟通分数、百分数应用题之间的联系,通过学生自主建构使知识系统化。

2.提高学生分析、推理、判断能力以及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使学生体会到数学的价值。

教学过程。

一、课前观察。

1.欣赏:美丽的千岛湖和农夫山泉广告。

2.观察:

每位同学的桌子上都摆放着一瓶来自我国最大的矿泉水生产基地浙江千岛湖的农夫山泉矿泉水,请你仔细观察这瓶矿泉水。

3.师:你从中获取了哪些信息?

生1:这个瓶子是一个近似圆柱体。

生2:广告中说如果你喝一瓶矿泉水,那就为中国申奥捐出一分钱。

生3:这瓶矿泉水是550毫升。

生4:我用尺测量了一下瓶子,瓶中水的高度约20厘米。

二、整理复习。

1.猜一猜。

生1:1/4。

生2:1/5,也可能是1/6。……。

师:你有什么办法来证明自己猜对了吗?

生1:可以先测量剩下的.水有多少,再计算还剩几分之几。

生2:可以先称出剩下的重几克,再计算出剩下的占整瓶水的几分之几。

师:你认为哪一种办法好呢?

生:测量。

师追问:测量什么?用什么测量?

生:测量剩下的水的高度。

学生操作后得出:满瓶矿泉水的高度是20厘米,剩下水的高度是4厘米,剩下的占这瓶水的了1/5(20%),喝去了这瓶水的4/5(80%)。

师:想法很好,但如果要求比较精确,怎么办呢?

生:可以用量杯量。

教师示范操作,用量杯量后,看一下是多少毫升?

生:110毫升。

师:现在谁能计算出还剩下几(百)分之几?

[1][2][3]。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70 21590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