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公文资料 > 其它公文 >

幼儿教师如何有效介入幼儿游戏集聚【优质4篇】

网友发表时间 2487215

【参考阅览】此篇精品资料“幼儿教师如何有效介入幼儿游戏集聚【优质4篇】”由阿拉网友整理分享,帮您减少加班熬夜,轻松写作尽在阿拉范文,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幼儿教师如何有效介入幼儿游戏【第一篇】

摘要自主游戏是促进幼儿自主发展的有效手段,同时也是幼儿园教学的重要内容。而教师的介入对自主游戏的实施效果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本文就此展开了讨论,详细分析了幼儿教师在幼儿园自主游戏中,如何有效介入,从而提升游戏质量,促进幼儿发展。

关键词幼儿园自主游戏教师有效介入

教师是幼儿园自主游戏的设计者、引导者。教师的介入对幼儿园自主游戏既会产生积极影响,也会产生消极影响。若要保证幼儿园自主游戏质量,教师就要准确定位自己的角色,并适度优化自主游戏,从而保证自主游戏的顺利开展,促进幼儿的各方面能力的提升。

幼儿园自主游戏中教师介入的问题

其中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介入积极性差。在幼儿教学、管理中,教师比较看重稳定,不愿意积极介入其中,只希望按部就班地开展游戏活动。二是介入时机不当。很多幼儿教师在自主游戏的过程中,不知道什么时候该介入。基本上比较习惯随意性介入。三是介入方式不合适。不当的介入方式会影响到幼儿的游戏兴趣。据有关调查显示,很多教师的介入方式不恰当,无法保证自主游戏的流畅性和趣味性。四是不关注幼儿游戏过程。大部分幼儿教师并不能够真正解读幼儿游戏,比如缺乏幼儿游戏状况的观察、不确定自主游戏对幼儿的影响。五是介入效果较差。不合适的游戏介入只会产生消极影响。实际上,幼儿教师介入效果也非常不理想。若要有效地介入幼儿园自主游戏,教师就要解决以上问题。只有这样才能提高自主游戏的效果。

幼儿园自主游戏中教师有效介入的策略

1.提高对自主游戏介入的认识。

游戏是幼儿学习的重要途径。自主游戏的关键在于充分发挥幼儿的主观能动性。教师若要有效介入自主游戏,就要重新认知自主游戏以及教师介入。这样才能改变幼儿教师的介入态度。

首先,幼儿教师要认可自主游戏的价值。自主游戏不仅仅能适应幼儿的身心发展,还能促进不同阶段幼儿的成长,是幼儿成长、发展的关键。其次,幼儿教师要认识到教师介入幼儿园自主游戏的必要性。毕竟在幼儿园自主游戏中,幼儿的约束力、理解力、执行力等存在不足,难免会产生问题。也只有教师的有效介入才能确保自主游戏的顺利开展,才能更好地促进幼儿更加积极、主动地深入到游戏活动中。最后,幼儿教师要以积极态度介入自主游戏,充分发挥出自主游戏的价值,促进幼儿成长。况且教师是幼儿园自主游戏的创设者和引导者,对于自主游戏的开展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如果不能够完全认识到介入自主游戏的意义,是无法保证幼儿园自主游戏顺利开展地。

2.找准介入时机。

在自主游戏中,教师要准确把握自主游戏的节奏,并找准介入时机。据有关调查显示:有幼儿邀请、求助等情况引发的教师介入比教师主动介入的效果要好。

首先,不同的年龄阶段,教师在判断介入时机时也有所不同。比如大班的幼儿更容易产生厌烦感,教师要及时观察自主游戏的状况,当幼儿失去游戏时要及时介入。中班的幼儿自律性差,对教师的依赖程度也不高,在幼儿无所适从时要及时介入。而针对小班自主游戏活动,教师要充分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保证自主游戏的顺利进行。其次,教师还要善于观察,准确选择寻介入时机。比如当幼儿之间发生矛盾时,幼儿不知如何往下进行游戏时,存在突发情况时等,教师都可以介入。况且,这些情况在幼儿园自主游戏活动中也是经常发生的事件。最后,幼儿教师在介入自主游戏时,要注意自主游戏的进度,尽可能地确保在介入时,不会影响到幼儿的游戏积极性。

3.选择合适的介入方式。

合适的介入方式才能保证自主游戏的顺利进行。为此,幼儿教师要找准角色,并合理预设游戏目标,通过语言、肢体等方式进行介入,确保自主游戏的流畅性。

比如当幼儿失去学习兴趣时,教师可以采用平行介入的方式。当幼儿失去学习兴趣之时,幼儿就会变得心不在焉,无所事事。这时教师可以主动接近幼儿,并以游戏的趣味性和在游戏过程中产生的满足感,来吸引幼儿,促使幼儿积极投入到游戏中。当游戏无法继续时,教师可以选择合适地介入方式。毕竟在自主游戏时,幼儿难免会遇到各种问题,无法继续进行游戏。此时,教师还要充分分析幼儿的言行,并把握好时机进行介入,适当给予幼儿鼓励和支持,最终调动幼儿的游戏积极性。当自主游戏变得无序时,教师可以通过角色扮演的形式介入到自主游戏中。毕竟幼儿自律性不足,在自主游戏时难免会过于发挥自主性,使得游戏失去有序性。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就可以根据游戏实际,选择合适的角色,与幼儿共同参与到自主游戏中,从而保证自主游戏的顺畅性。总之,在幼儿园自主游戏活动中,教师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对此,教师要重视灵活选择介入方式,保证游戏质量。

4.关注过程性评价。

教师不要过于关注自主游戏的结果,而是应当着重关注游戏过程。这样才能正确理解幼儿行为,深入分析,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最终确保幼儿能够以积极的态度参与到自主游戏中,从而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评价过程中,教师也应当以幼儿为主,引导幼儿进行自评、互评。同时,教师也可以从游戏设计、幼儿游戏状态等方面进行多方面的评价、反思。比如对幼儿实时地教育和评价,就能确保幼儿积极、规范地参与到自主游戏中。毕竟在游戏中规则与自由不是对立的,教师要适当地进行过程评价,从而提高幼儿园自主游戏的质量。

综上所述,教师有效介入对于保证幼儿园自主游戏质量非常有效。为此,教师应当重视选择合适的介入时机,选择恰当的介入方式,并关注过程性评价,真正保障自主游戏的顺畅开展,最终促进幼儿发展。作者单位:广东省广州市天河第二实验幼儿园

参考文献:

[1]卢迎新.幼儿园自主游戏中教师有效介入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6.

幼儿教师如何有效介入幼儿游戏【第二篇】

游戏是幼儿园的基本活动,是幼儿学习的重要形式。在游戏活动中,往往需要幼师的介入,适当引导幼儿探索,激发幼儿游戏活动的兴趣,使幼儿游戏向更高层次发展,提高幼儿游戏质量,促进幼儿社会发展。相反,幼儿园教师在不合适的时间和不合适的场合介入幼儿园游戏活动,很可能会影响幼儿园游戏的主动性,甚至阻碍幼儿园探索的新发现。那么,幼儿教师如何介入幼儿游戏?用什么方法,方法介入?干预到什么程度?

一、观察是及时介入游戏的前提。

实施教育,观察先行。幼儿教师只有在充分观察的基础上,才能正确判断游戏的状况,有的放矢地引导,帮助幼儿发展,戏。通过观察,幼儿教师可以知道幼儿是否需要更长时间玩耍,材料不合适,经验丰富等,决定是否参加幼儿游戏,帮助幼儿提高游戏技术。幼儿教师通过观察了解幼儿的游戏内容,在幼儿游戏的兴趣和需求的基础上帮助,有可能避免大人的需求和意见干涉幼儿游戏。

二、幼儿教师介入游戏的方式。

(一)平行介入法。指幼儿教师在幼儿附近!与幼儿玩同样或不同材料的游戏,以引导幼儿模仿为目的,幼儿教师起着暗示指导的作用,这种指导是隐性的。幼儿对幼儿教师新提供的材料不感兴趣或不玩,不喜欢玩,只有一种玩法时,幼儿教师可以用这种方法介入指导。例如,幼儿教师提供硬纸壳和历史纸,目的是让幼儿自己用画#剪贴制作各种拖鞋和其他东西,结果没有人感兴趣。这时,幼儿教师用这些材料做了一双非常漂亮的拖鞋,然后一些孩子聚集在一起!活动进行了。另外,幼儿教师提供新的插入玩具,有的孩子只插入一个就坐在那里,幼儿教师用这些材料插入滑梯、发夹、汽车、火箭等,拓宽幼儿的想法,孩子们又活跃起来了。

(二)交叉介入法。是指幼儿有幼儿教师参与的需求或幼儿教师认为有指导的需求时,幼儿邀请幼儿教师作为游戏中的某个角色或幼儿教师自己扮演进入幼儿游戏的角色,通过幼儿教师与幼儿角色与角色的交流,发挥指导幼儿游戏的作用。幼儿在积极地位时,幼儿教师可以扮演配角。例如,幼儿在玩商店游戏时,销售员和顾客都正常进行业务往来。例如,扮演销售员的幼儿说商店很忙,邀请幼儿教师帮忙。幼儿教师可以扮演服务员介入中间,巧妙地引导孩子提高游戏技能。另外,在用纸箱做的列车头里,有个孩子想玩开列车的游戏,但是没有旅客的游戏就不能玩。幼儿教师扮演旅客参加,告诉幼儿去天安门,给谁买票,这个孩子马上找伙伴,扮演售票员,开始玩。当幼儿教师和幼儿都感到快乐时,幼儿教师退休了。静心观察,关键时刻再次登场,幼儿游戏只在一个水平上进行时,幼儿教师必须引导幼儿向游戏的高水平发展。例如,人偶餐厅里有切菜的人,幼儿教师说:你做什么菜?幼儿说:炒菠菜。幼儿。

师又问:“你们有人在做饭吗?幼儿听后恍然大悟,连忙对另一幼儿说:“你快做饭吧,等一下,饭和菜要一起吃。”两幼儿由同时切菜变为一人切菜一人做饭,他们心中确立了共同的目标:“开饭”并且知道饭和菜是要一起上的。从而使该项游戏由平行游戏转化成联合游戏。

(三)垂直介入法。指幼儿游戏出现严重违反规则或攻击性等危险为时,幼儿教师直接介入游戏,对幼儿的为进行直接干预,这时幼儿教师的指导显性的,如在游戏当中,幼儿因争抢具而发生打骂,或者是玩一些如“死”“上吊”“暴力”等内容的游戏时,教应直接干预,加以引导,但这种方式易破坏游戏气氛,甚至使游戏中止,一般情况下不宜多用。

三、幼儿教师介入指导游戏的方法

幼儿教师不管用何种方式介入游戏,既然介入了,目的应是对幼儿游戏为作具体的指导。

(一)语言指导

1.发问:发问主要是用于了解幼儿游戏的现状及幼儿的具体想法或进行启发引导等,宜用亲切平和的询问,以了解孩子的真实想法。如,“你想做什么呀?”“你要做什么呀?”等,目的是引起幼儿的思考,逐渐学会辨别是非,做出明确的行为判断。例如,中班的小朋友往鱼缸里乱投放一些食物,幼儿教师看到后,没有马上制止,而是通过询问了解到幼儿是想看一下鱼最爱吃什么?他是想通过自己的实验发现小金鱼的特点,幼儿教师引导他找出了答案,而不是将现成的答案告诉他,为了挽救小金鱼的生命,还及时换掉了己经污染的水。

2.提示:提示主要是当幼儿遇到困难或不知所措,缺乏目的时,幼儿教师用一两句简单的建议性提示,帮助幼儿明确想法,促进游戏顺利开展。例如,玩“菜市场”游戏时,菜卖完了,孩子们的游戏便卡壳了,没法往下进行,幼儿教师用提示性的语言“我们一起加工一些吧。 

3.鼓励与赞扬:主要是就游戏中幼儿表现出的创造性及正向的游戏行为加以肯定并提出希望。对幼儿在游戏中能自觉遵守规则,克服困难,坚持游戏等良好的意志品质给予赞扬,以强化幼儿正向行为的出现。例如,幼儿教师为大班的孩子讲完了孟良崮战役中活捉张灵甫的故事后,一部分孩子就提议要玩打仗的游戏,用一块泡沫板做成孟良崮的山顶,然后一部分幼儿扮成勇敢的解放军战士,一名幼儿扮成张灵甫,游戏便有声有色地开始了,幼儿教师抓住时机,及时表扬这些孩子肯动脑筋,并提出希望,希望孩子们想出更多更好的玩法,又如,在一次体育游戏中,两队比赛规则要求每人先跑30米后,再投3个球,然后返回看哪队先胜,有的孩子就能严格遵守规则,投篮不满3个就不返回,坚持投满3个,不中再投,幼儿教师对孩子这种认真的态度、良好的意志品质及坚持性给予高度赞扬,强化了幼儿正向行为的出现,也对其他幼儿起到了暗示作用。

(二)行为指导

1.身体语言:指幼儿教师在指导游戏时,利用动作、表情、眼神等对幼儿游戏行为做出反馈。例如,幼儿在游戏中所表现出的创造性行为,幼儿教师应该用点头、赞许的目光、欣喜的表情,甚至拍手等表示肯定,对幼儿不遵守游戏规则,或一些需要制止的行为,幼儿教师可用手势、摇头或面部表情等表示否定。

2.提供材料:根据中央教科所IEA课题组的调查表明,幼儿在活动中可否选择活动材料以及自选程度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其活动的针对性、积极性。在材料不可选的情况下,幼儿的无所事事率最高,随着材料可选程度的提高,无所事事率降低,交往频率提高。在材料任选的情况下,无所事事率最低,交往频率最高,由此可见:为幼儿提供丰富的材料,让他们在自由选择的条件下进行游戏,能促进其社会性的发展。幼儿教师一方面要提供丰富的材料,另一方面还要根据情况及时添置新的材料。如好几天无人光顾的科学角内,幼儿教师放上了放大镜,孩子又活跃起来。“小小舞台”里,幼儿教师及时投放了魔术箱、帽子等,孩子由原来单纯的歌舞表演,又增添了新的玩法,花样也更丰富了。

3.场地布置:幼儿教师期望幼儿产生什么行为,朝着什么方向发展,可以通过场地布置的影响来达到目的。例如,如果幼儿教师希望减少跑及粗野的游戏,可用分隔物或家具把开放的空间阻隔起来,吵闹的和安静的要分开。再如,如果有的区角内没人光顾,可通过变换场地等方式吸引幼儿,也可同孩子们一起规划、设计、安排场地。

4.动作示范:规则游戏由于有玩法及规则的限制,必须在学会后才能玩。因此,幼儿教师要给幼儿作适当的示范、讲解,帮助他们掌握玩法,理解并掌握规则。在创造性游戏里,如表演游戏,幼儿教师可以在小舞台上向孩子们进行示范性演出,不仅能激发起幼儿的表演欲望,而且能将各种表演技巧展现给幼儿,供幼儿模仿,幼儿教师还可与幼儿一同表演,表演里面就隐含着示范。

在游戏时间里,幼儿教师除了提供创造性游戏条件外,也应提供开展规则游戏的条件,并鼓励幼儿自己开展规则游戏。创造性游戏里,也要强化幼儿的规则意识。总之,对幼儿游戏的指导关键在于一个“巧”字,即巧妙点拨,使其延续、提高、升华。

幼儿教师如何有效介入幼儿游戏【第三篇】

游戏是幼儿特有的学习方式。在幼儿的一天生活中,游戏是幼儿最喜欢、最能接受的方法。因此,教师在游戏过程中的引导作用对幼儿发展的影响很大。其中教师的介入是教师指导幼儿游戏的重要因素,但有些教师在开展游戏活动时,效果总是不令人满意,对于如何有效地介入幼儿游戏,看起来茫然无措。教师介入幼儿游戏的时机表现了教师对幼儿游戏价值的自觉意识,在游戏中教师如何有效介入幼儿游戏,发展和提高幼儿游戏。接下来,我将以游戏中的几个案例为例进行分析和解释。

案例1::

中班儿童正在进行十字路口游戏,其中王星和朱炎这两个小伙伴只是对汽车感兴趣,拿着汽车一会儿推倒了路边建筑,一会儿撞上了同伴的汽车,不时招来了同伴的不满,教室里一片混乱,看到幼儿的行为会妨碍游戏的延续。

原因分析:

中班的一些孩子喜欢在游戏中摆弄材料,但主题意识、规则意识不强,他们在游戏中是否妨碍了别人,只要自己在这个游戏中玩得开心,就以自己为中心。汽车是孩子们本来就喜欢玩具的,所以会出现刚才的场面。

解决办法::

老师作为交通警察的游戏伙伴介入了啊!路上发生了什么事?怎么出了这么多交通事故孩子们说:王星和朱炎的孩子们不遵守交通规则,什么都撞倒了。如果有车道果有车道,按车道和路标开车就不会发生事故。是的,我有交通指示灯。这里的车太多了,有立交桥的话,有的车最上面开,有的车中间开,有的车下面开也不堵车。老师:那么,你们能分工合作做这些事吗?孩子们听了之后,一个接一个地行动。

干预效果:

在教师的及时介入和暗示的指导下,游戏内容进一步扩大,孩子建造停车场、立交桥,做路标、车站、信号灯,充分调动了幼儿的兴趣,进一步深化了游戏的主题。

案例2::

在娃娃家的游戏中,我观察到娃娃家的成员陆续离开,他们去医院,去理发……很久没回来了,最后只剩下秀琳的孩子在娃娃家,她一个人在那里炒菜,炒了一会儿,看到大家都没回来,没意思

原因分析:

儿童在游戏中的兴趣和注意力不稳定,他们的角色意识差,游戏规则弱,行为不受规则控制,不能用规则调节自己的行为,自己想做什么,想去哪里玩什么。

解决办法::

我作为客人敲门说:咚咚,咚咚,有人在家吗?秀琳说:是谁?我是阿姨秀琳高兴地跑来说阿姨来了,快进去。啊,家里只有你一个人,爸爸妈妈去哪里了?秀琳说:妈妈去医院了。啊,妈妈病了,去医院看妈妈好吗?秀琳说:是的,妈妈走了那么久还没回来,我去看看妈妈的病是否严重。我和你一起去吧!然后我和秀琳去医院找母亲,和母亲一起回家,教秀琳如何照顾生病的母亲,秀琳很忙。

干预效果:

在游戏中,教师以幼儿游戏的伙伴参加游戏,以亲切的语气询问孩子,理解孩子的真实想法,给孩子适当的建议,孩子自然地接受教师的指导和帮助,提高孩子的游戏水平。

案例3::

中班幼儿在开展金色家居表演游戏时,将小朋友们分成四组表演,在分配角色的难题上,蓝悦那一组俊尧与凌峰发生争执,他们都想扮演小羊的角色,谁也不让谁,只见俊尧与凌峰两人争夺小羊的头饰,谁也不肯放手,而其他几个小朋友在旁边看热闹,表演的正常秩序被打乱。

原因分析:

从小班到中班的孩子,由于年龄特征,他们的社会交往能力弱,交往技能不足,遇到自己喜欢的角色,不知道协商解决,只知道和人争吵,和人争吵,中班的孩子这个时期是人与人冲突的多发期。因此,经常发生争吵。

解决办法::

发生了什么事?我开始介入了。俊尧和凌峰都想戴小羊头饰。旁边的孩子说。以前老师说,遇到你也想扮演这个角色,他也想扮演这个角色的时候,该怎么办?可以轮流,轮流表演就行了。锤子,剪刀,布,谁赢,谁先演。其他孩子在旁边说。听了孩子们的话后,俊尧和凌峰放下了羊的头饰。他们俩同时说:那么,先演羊吧我扮演其他小动物。他们互相谦虚地让步了。其次,俊尧先演小羊,凌峰先演猴子,游戏开始了,他们都认真表演。

干预效果:

游戏中,教师不是直接参加孩子们的游戏,而是理解矛盾的原因,提出问题,引导周围的幼儿一起思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通过同伴效应推动孩子最终解决问题,重新开始游戏,推动幼儿游戏的发展。

结语:结语:

从以上三个案例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老师如何有效地介入幼儿游戏,完全取决于老师对幼儿游戏行为的充分观察和理解,抓住时机,充分利用战略,不过去也不过去。不要介入太多,也不要错过有教育价值的教授时机是良好教育艺术的表现。教师只有及时、适当、适当地介入游戏,正确把握游戏中介入和角色扮演,给予幼儿及时、正确的指导和帮助,发挥游戏最大限度的教育作用,幼儿游戏水平才能发展、提高。

新思维:

1教师在介入游戏时,不影响幼儿的感情,不转移游戏目标,不妨碍游戏的发展,不代替幼儿解决游戏中发生的问题,保证幼儿在游戏中的主体地位和主导性、积极性、创造性的有效发挥。

2提高教师自身素质,适当运用各种干预方法,提高干预效率。

幼儿教师如何有效介入幼儿游戏【第四篇】

游戏是对幼儿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形式,幼儿园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因此,教师如何指导幼儿游戏就显得尤为重要。教师指导游戏就需要介入到幼儿的游戏当中去,介入的目的是引导幼儿继续游戏!促进幼儿游戏向高一级水平发展,从而提高游戏质量,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那么教师如何介入幼儿游戏?以何种方式、方法介入?介入到什么程度?就是很值得研究与探讨的问题。

一、观察是适时介入游戏的前提

实施教育,观察先行。教师只有在充分观察的基础上,才能对游戏进行情况作出正确的判断,有的放矢地引导,帮助幼儿获得发展,并使其游戏得以延伸。只有通过观察,教师才能知道幼儿是否需要更长的时间去玩,材料恰不恰当,经验丰富程度如何等,再决定是否加入幼儿的游戏,以帮助幼儿提升游戏的技巧。教师只有通过观察去了解幼儿的游戏内容,并在幼儿游戏的兴趣与需要的基础上来帮助他们,才可能避免以成人的需要和看法去干涉幼儿游戏的现象发生。

二、教师介入游戏的方式

(一)平行式介入法:是指教师在幼儿附近!和幼儿玩相同或不同材料的游戏,目的在于引导幼儿模仿,教师起着暗示指导的作用,这种指导是隐性的.当幼儿对教师新提供的材料不感兴趣或者不会玩,不喜欢玩,只会一种玩法时,教师可用这种方式介入进行指导.例如,教师提供了一些硬纸壳及挂历纸,目的是想让幼儿自己动手通过画#剪#贴制作出各种拖鞋及其它物品,结果无人问津。这时,教师用这些材料制作出了非常漂亮的拖鞋,紧接着就有一部分小朋友围拢过来!活动便进行了下去。又如,教师提供了新插塑玩具,有的孩子只插了一种就呆坐在那里,这时教师用这些材料插出了滑梯,发夹、汽车、火箭等,开阔了幼儿的思路,孩子们便又活跃了起来。

(二)交叉式介入法:是指当幼儿有教师参与的需要或教师认为有指导的必要时,由幼儿邀请教师作为游戏中的某一角色或教师自己扮演一个角色进入幼儿的游戏,通过教师与幼儿角色与角色间的互动,起到指导幼儿游戏的作用。当幼儿处于主动地位时,教师可扮演配角。例如,幼儿在玩开商店游戏时“售货员”和“顾客”都很正常地进行业务往来,如果扮演“售货员”的幼儿说店里很忙,邀请教师来帮忙,教师可扮作服务人员介入到中间去,并巧妙引导孩子提升游戏技巧。又如,有一幼儿钻在用纸箱做的火车头里面,想玩开火车的游戏,但就是没有“旅客”游戏无法进行,教师扮作“旅客”加入进去,并告诉幼儿我要到天安门去,找谁买票,这名孩子赶紧找来伙伴,扮作售票员,开始玩了起来。教师和幼儿都感觉玩得很快乐时,教师就隐退了。在一边静心观察,关键时刻再登场,当幼儿的游戏只是在一个层面上进行时,教师要引导幼儿向游戏的高级水平发展,例如,娃娃餐厅里有人正在切菜,教师走过去问:“你做什么菜?”幼儿想了想说:“炒菠菜。”教师又问:“你们有人在做饭吗?幼儿听后恍然大悟,连忙对另一幼儿说:“你快做饭吧,等一下,饭和菜要一起吃。”两幼儿由同时切菜变为一人切菜一人做饭,他们心中确立了共同的目标:“开饭”并且知道饭和菜是要一起上的。从而使该项游戏由平行游戏转化成联合游戏。

(三)垂直介入法:是指幼儿游戏出现严重违反规则或攻击性等危险为时,教师直接介入游戏,对幼儿的为进行直接干预,这时教师的指导显性的,如在游戏当中,幼儿因争抢具而发生打骂,或者是玩一些如“死”“上吊”“暴力”等内容的游戏时,教应直接干预,加以引导,但这种方式易破坏游戏气氛,甚至使游戏中止,一般情况下不宜多用。

三、教师介入指导游戏的方法

教师不管用何种方式介入游戏,既然介入了就不要盲目指导。

(一)语言指导

1.发问

发问主要是用于了解幼儿游戏的现状及幼儿的具体想法或进行启发引导等,

宜用亲切平和的询问,以了解孩子的真实想法。如,“你想做什么呀?”“你要做什么呀?”等,目的是引起幼儿的思考,逐渐学会辨别是非,作出明确的行为判断。例如,中班的小朋友往鱼缸里乱投放一些食物,教师看到后,没有马上制止,而是通过询问了解到幼儿是想看一下鱼最爱吃什么?他是想通过自己的实验发现小金鱼的特点,教师引导他找出了答案,而不是将现成的答案告诉他,为了挽救小金鱼的生命,还及时换掉了己经污染的水。

2.提示

提示主要是当幼儿遇到困难或不知所措,缺乏目的时,教师用一两句简单的建议性提示,帮助幼儿明确想法,促进游戏顺利开展。例如,玩“菜市场”游戏时,菜卖完了,孩子们的游戏便卡壳了,没法往下进行,教师用提示性的语言“我们一起加工一些吧。”引导孩子们自己动手画、剪、捏、缝等熟菜加工车间便热火朝天地开起来了。

3.鼓励与赞扬

主要是就游戏中幼儿表现出的创造性及正向的游戏行为加以肯定并提出希望。对幼儿在游戏中能自觉遵守规则,克服困难,坚持游戏等良好的意志品质给予赞扬,以强化幼儿正向行为的出现。例如,教师为大班的孩子讲完了孟良崮战役中活捉张灵甫的故事后,一部分孩子就提议要玩打仗的游戏,用一块泡沫板做成孟良崮的山顶,然后部分幼儿扮成勇敢的解放军战士,一名幼儿扮成张灵甫,游戏便有声有色地开始了,教师抓住时机,及时表扬这些孩子肯动脑筋,并提出希望,希望孩子们想出更多更好的玩法,又如,在一次体育游戏中,两队比赛规则要求每人先跑30米后,再投3个球,然后返回看哪队先胜,有的孩子就能严格遵守规则,投篮不满3个就不返回,坚持投满3个,不中再投,教师对孩子这种认真的态度、良好的意志品质及坚持性给予高度赞扬,强化了幼儿正向行为的出现,也对其他幼儿起到了暗示作用。

(二)行为指导

1.身体语言

是指教师在指导游戏时,利用动作、表情、眼神等对幼儿游戏行为作出反馈。例如,幼儿在游戏中所表现出的创造性行为,教师应该用点头、赞许的目光、欣喜的表情,甚至拍手等表示肯定,对幼儿不遵守游戏规则,或一些需要制止的行为,教师可用手势、摇头或面部表情等表示否定。

2.提供材料

根据中央教科所IEA课题组的调查表明,幼儿在活动中可否选择活动材料以及自选程度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其活动的针对性、积极性。在材料不可选的情况下,幼儿的无所事事率最高,随着材料可选程度的提高,无所事事率降低,交往频率提高。在材料任选的情况下,无所事事率最低,交往频率最高,由此可见:为幼儿提供丰富的材料,让他们在自由选择的条件下进行游戏,能促进其社会性的发展。教师一方面要提供丰富的材料,另一方面还要根据情况及时添置新的材料。如好几天无人光顾的科学角内,教师放上了放大镜,孩子又活跃起来。“小小舞台”里,教师及时投放了魔术箱、帽子等,孩子由原来单纯的歌舞表演,又增添了新的玩法,花样也更丰富了。

3.场地布置

教师期望幼儿产生什么行为,朝着什么方向发展,可以通过场地布置的影响来达到目的。例如,如果教师希望减少跑及粗野的游戏,可用分隔物或家具把开放的空间阻隔起来,吵闹的和安静的要分开。再如,如果有的区角内没人光顾,可通过变换场地等方式吸引幼儿,也可同孩子们一起规划、设计、安排场地。

4.动作示范

规则游戏由于有玩法及规则的限制,必须在学会后才能玩。因此,教师要给幼儿作适当的示范、讲解,帮助他们掌握玩法,理解并掌握规则。在创造性游戏里,如表演游戏,教师可以在小舞台上向孩子们进行示范性演出,不仅能激发起幼儿的表演欲望,而且能将各种表演技巧展现给幼儿,供幼儿模仿,教师还可与幼儿一同表演,表演里面就隐含着示范。

在游戏时间里,教师除了提供创造性游戏条件外,也应提供开展规则游戏的条件,并鼓励幼儿自己开展规则游戏。创造性游戏里,也要强化幼儿的规则意识。总之,对幼儿游戏的指导关键在于一个“巧”字,即巧妙点拨,使其延续、提高、升华。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70 2487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