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商务教学模式改革路径论文【优推8篇】
【参照】优秀的范文能大大的缩减您写作的时间,以下优秀范例“电子商务教学模式改革路径论文【优推8篇】”由阿拉漂亮的网友为您精心收集分享,供您参考写作之用,希望下面内容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电子商务专业教学模式改革路径论文【第一篇】
摘要:
在高校转型的时期,旅游管理专业教育也面临新的发展,专业的人才培养和教学模式的改革尤为重要。根据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科性质,将体验式教学引入到专业的教学过程中。体验式教学和传统教学有着本质上的不同。本文在阐述体验式教学内涵的基础上,以专业核心课程《旅行社管理》为例探讨了体验式教学模式在旅游管理专业教学中的构建。
一、体验式学习和体验式教学。
1984年,美国学者大卫库铂在其著作《体验式学习——让体验学习成为学习和发展的源泉》中,提出体验式学习(experientiallearning)模型。将其归纳为通过精心设计的活动让人们体验,引导体验者审视自己的经历,积累积极正面的体验,使心智得到改善与建设的一种学习方式。将体验式学习这种方式运用到教育领域,称为“体验式教学”。国外学者将体验式教学的模式分成如图1所示的四个阶段。
通过“学生的体验——形成直觉表象——回忆或反思——深度理解——培养能力”的过程,实现教学活动。体验式教学是在教学过程中,根据课程的教学特点和目标,结合学生实际认知情况,将教学内容和实践情境相结合,让学生在亲历感受中主动地理解并建构知识。体验式教学摆脱了传统课堂教育单一、被动的状态,以学生为主导,鼓励学生实现自主探索和合作学习,符合目前高等教育改革的必然要求。体验式教学的核心是关注学生体验和感悟,通过学习情境的创造,实践环节的开创和学习渠道的拓宽,丰富学生的学习经验,从而实现知识的传承和能力的拓展。
(一)体验式教学模式是实现高校转型的创新模式。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xx——20xx年)》提出要优化高等教育结构。地方高校在现代教育体系中的科学定位就相当重要。要解决这一问题,地方高校转型是首要任务,也是必然趋势。高校肩负着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开展应用研发创新、服务地区经济及促进终身学习等多重使命。因此,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要突出应用性和技术性,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研究侧重于应用性研发创新。
(二)旅游的学科性质决定了体验式教学的必然。
旅游管理专业具有鲜明的学科性质,同其它专业相比,有很强的实践性和体验性。根据旅游活动“体验式”的特点,推进“体验式教育”。采取专业理论教学与实践操作结合,校内教学和校外实习并重。使旅游专业课程学习摆脱传统游离于实践,空泛的说教形式,让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就可以动手操作,增强了实践工作能力。这样的教学形式既突出了行业特色,还可以基于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契机,构建“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三型合一的旅游专门人才。
(一)构建的理论基础。
科尔布(kolb,1984)提出了体验式学习的四阶段学习圈,其精髓在于:最佳的学习效果是经历了这四个阶段循环之后达到的。根据kolb的四阶段体验式学习,将体验式教学划分为“启动(准备)”、“体验”、“反思、分享”和“总结应用”四个过程。“体验式教学”是教师进行教学准备,在组织和实施教学过程中,以增强学生的体验为目的。
(二)体验式教学模式的实际应用。
体验式教学要达到最佳效果,必须对教学过程进行精心的设计。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介入的积极性。教师应对选择的情境十分熟悉,包括情境的背景、人物之间的关系、涉及的知识范围等,在授课过程中充当引导者和协调者的角色,通过创造相应的学习情境,采用恰当的教学方法,适度引导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让每一位学生能从中获得自己的体验和感受。教师另外还要运用恰当的手段鼓励学生进行反思,互相分享自己的体验感受。最后完成总结和归纳,达到认知上的领悟和升华。体验式教学的课堂就是由多个基本环节循环完成的,师生在其中共同设计和参与。
四、《旅行社管理》课程的体验式教学模式构建。
(一)课程体验式教学设计理念。
以旅行社业务操作与管理岗位的要求为导向,以职业岗位能力培养为重点,紧密与企业相结,开展实践性、开放性的指导教学。
(二)课程体验式教学设计思路。
1、以职业岗位能力要求确定教学重点。
课程紧紧围绕旅行社计调、外联、接待、市场等基本岗位和人力资源、财务等辅助岗位,明确岗位知识要点和能力要求。特别安排了针对基本岗位的实务技能模块,在课时安排上达到了34学时,约占总学时的70%,利于培养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
2、以校企结合为途径强化实践教学。
本课程注重理论联系实际,积极走“校企结合”之路,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一是增加了实践教学课时,为12课时,实践与理论课时比达到1:3。二是加强与校外企业的联系,安排学生到旅行社进行为期半年的专业实习。三是与《导游业务》等其他旅行社方向课程结合,全面完善学生知识结构。(3)以“走出去、请进来”实施开放式教学。一是主讲教师到旅行社等相关企业锻炼,有导游证的教师利用假期带团实践,丰富教学案例。二是邀请校外行业专家和企业兼职教师举办专题讲座和实训指导。三是鼓励和指导学生参加各项专业技能比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三)课程体验式教学的设计环节。
1、启动阶段(准备阶段)。
这是教学的内容设计过程。教师在这一环节中需要对整体教学内容进行处理,精心准备能让学生充分体验的内容。教师可收集有关“旅行社”管理的各种题材和资料,包括案例、图表等多种形式,制作成精美的课件,还可以剪辑成视频用于课堂播放,或者角色扮演设置情境。课程中的《旅行社营销管理知识》一章节就可以采用角色扮演设置情境,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达到销售目的,学生提前准备不同的场景,比如:旅行社内,旅行社销售人员与潜在顾客的交锋;目的地酒店,旅行社采购部门与目的地酒店销售人员的交锋:旅行社销售人员想要达成订单,等等。这样师生都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2、活动体验阶段。
根据课程教学要求,突出以“理论知识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特点,注重旅行社各业务环节和知识技能的整合运用。摒弃了传统按“章节”设置课程体系,遵循“项目课程”的思维,突出以项目为导向、以项目为驱动的模式,构建“项目、任务、子任务”的架构体系。注重教学内容的.实践性、应用性和操作性。将全课程分为基础知识模块、实务技能模块、综合管理模块三大模块。下设十一个项目,包括旅行社基础知识、旅行社设立、旅行社产品开发设计、旅游服务采购、旅行社产品、旅行社计调业务、旅行社的组团与接团业务、旅行社质量管理、旅行社财务管理、旅行社人力资源管理和旅行社电子商务等。每个项目由“引导案例”引发学生思考,下设“任务”模块,“任务”模块下每个“子任务”环节包含有“提示”、“指导案例”、“拓展材料”及“相关链接”等不同的支撑理论教学的内容。在这个阶段,重点是要明确学生在体验中的主体地位。通过课程设置的模块,让学生在设定的情境中模拟体验。教师带领学生进入模块情境中感受。教师可以进行语言的解释,对学生的体验认知起指导作用。
3、反思分享阶段。
4、总结应用阶段。
这是体验式教学的第四个阶段。在这个阶段,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自己进行总结,进行分析和提炼,以达到学生对认知的整体升华。《旅行社管理》课程,在每一个项目之后,分别设置了“小测试”、“案例分析”、“实训任务”等多种环节供学生进行自我检查和学习提高。学生可以借助这些环节进一步巩固知识。教师在每堂课授课完毕后,也要自我总结,对比传统教学模式进行思考,提升自己的能力,创造更好的课堂和授课结果。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要求一个合格的人才既要掌握理论又要懂得实践操作。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改革,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性作为突破,促使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体验式教学模式是创新旅游专业教学,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这种模式提供了一种有助于学生主体式发展的创新教育理念。同时,体验式教学需要反复地进行理论上的研讨和实践上的总结,它的存在、发展、完善有待于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方能实现。
参考文献:
[1]林思宁。体验式学习[m]。北京大学出版社,第一版。
[2]约翰杜威著。民主主义与教育(王承绪译)[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53。
[4]贾衍菊。旅游管理专业体验式实践教学模式探讨一以《导游业务》课程教学改革为例[j]。山东教育学院学报,第3期,p99—102。
电子商务专业教学模式改革路径论文【第二篇】
1.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明确,缺乏特色。
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人才的培养规格和培养方案。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既要考虑自身的特点和实力水平,也要考虑学生的兴趣爱好以及旅游市场的需求。目前,在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着两种错误的目标模式:一种是片面强调人才的高层次,以理论教育为主,培养理论研究人才;一种是以业务技能培养为主,培养服务操作型人才。前者往往按综合性大学模式办学,以培养高学历人才为培养目标,培养出来的学生理论水平和研究能力较高,但动手能力较差;后者则主要按职业技术学院的模式办学,面向旅游企业,培养适用性的人才,学生有较好的实践操作能力,但理论基础不够扎实。
2.专业设置不健全,脱离市场需求。
由于培养目标过于宽泛,导致我国高校旅游管理专业设置缺乏市场针对性,专业设置基本集中在饭店管理和旅行社管理等传统项目上。此外,目前我国高等旅游院校办学关注的主要是生存因素,过分注重眼前的热门专业方向,大多数高校旅游管理专业设置与职业学校过度重合,而对旅游业有着长远影响的旅游策划、旅游营销、旅游电子商务、休闲管理、会展管理等前沿专业则少有问津。现有高等旅游教育的专业设置就显得不够健全,不能够按照实践需要形成多样化的专业方向,导致所培养的旅游人才在知识结构、能力结构方面难以适应旅游行业相关岗位的任职要求,造成人才培养类型的空缺、欠缺等系列问题。
3.课程设置与人才培养目标相脱节,学不致用。
目前许多高校对旅游管理专业的本科人才培养目标把握不准,开设的课程与旅游管理业务的需要联系性不强,导致课程设置与人才培养目标严重脱节,“学不致用”成为相当一部分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面对市场就业时面临的最大困难。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旅游专业尚处于初创和发育阶段,我国旅游院校或旅游专业大多数是由其它专业、学科转轨而来,如历史专业、地理专业、管理专业等,其课程安排和教学内容带有依附专业、学科的诸多痕迹。此外,旅游业是迅猛崛起的朝阳产业,日新月异的旅游宏观环境变化及不断涌现的新问题促使知识的更新,使得旧的知识体系不断面临修改和扩充,也给旅游专业人才培养的理论与专业的结合增加了难度。目前我国许多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普遍存在着知识的使用性不强、理论落后实际的现象,远不能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更新和产业结构调整加快的特点。
4.教学模式陈旧,教学结构不合理。
高等旅游教育除了注重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教育之外,还应注重获取知识、创新知识的教育。目前,我国大多数高等旅游院校采用的仍然是普通教育的传统教育模式,基本上是四个中心,即教学活动以教师为中心,教学过程以课堂为中心,课堂教学以讲解为中心,教师讲解以教材为中心。这种单向的知识传输关系,使得学生应试能力良好,而创造能力所必须的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则不足,严重制约着学生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另外,旅游业是实践性和操作性很强的行业,强调人才的实践能力,要求从业人员既要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又要有实际操作和实施科学管理的能力。然而目前旅游管理专业教学结构中普遍存在着重理论讲授、轻实践操作的倾向。旅游专业实践教学一直被作为“辅助性”教学环节来设置,实践教学常流于形式,缺乏有针对性的、系统的实践教学安排。
5.师资队伍不精,教师业务结构不合理。
我国目前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师资无论从数量还是质量上与发达国家相比都有较大的差距,还存在以下不足:一是目前我国各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师很多都是从地理、历史、管理、经济等专业半途转型的老师,大都未接受过正规、系统的旅游专业知识教育,学科背景的制约很难使其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学科带头人。另外一部分具有专业教育背景的主力军又以高校的旅游硕士、本科毕业生为主,旅游专业毕业的高学历教师比例不足,尤其缺少高学历的专业带头人,从而制约着旅游专业教学质量的提高。二是多数教师几乎都是一毕业就直接到学校工作,几乎没有直接从事旅游实际工作的经历,普遍缺乏旅游岗位实践的经验,直接导致较为严重的理论脱离实际的问题,严重制约着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三是知识比较陈旧。相当多的教师并不了解旅游业发展的新情况、新理论和新的科技成果,不能及时汲取新的知识并应用于教学,在一定程度上还不能满足旅游产业发展的需要。
1.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强调旅游人才的应用型和复合型。
人才培养目标是学校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结点,决定着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作为新兴产业的现代旅游业,由于它所具有的国际性、对科技成果应用广泛及其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重要地位等,对于高级复合型旅游人才的需求更加殷切。因此,旅游管理专业应以管理学为基础,向经济学、心理学、社会学、建筑学、生态学等学科拓展专业方向,构筑厚实的基础知识和宽泛的专业口径,实现旅游人才知识、素质、能力的综合化。此外,旅游业是应用性和操作实践性很强的行业,它要求管理者必须熟悉最基层的业务工作,具备基层业务操作能力和经营管理潜质,所以,旅游管理专业在突出“厚基础、宽口径”的同时,也应增强应用性特点,注重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结合。综上,应用型大学旅游管理专业应将培养目标定位明确为面向现代旅游企业,重品德、厚基础、懂技术、善管理、强能力的应用型、复合型管理人才,使培养的专业人才不仅能够拥有胜任当前市场需求的特质,还能在相当程度上适应我国旅游业进一步国际化、市场化、成熟化的需要。
2.以市场为导向,优化专业设置。
专业设置是培养目标的具体体现,直接决定着人才培养方向,是应用型大学办学特色的.体现。应用型大学旅游管理专业设置,既要符合国家有关高等教育改革的要求,具有相对严肃性和规范性,又要满足旅游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具有相对灵活性。应用型大学旅游管理专业应密切关注旅游行业的动态发展,尤其是旅游新兴业态的发展。根据旅游业的现实需要和人才中长期规划,适时调整或增设旅游相关专业,诸如旅游营销策划、旅游电子商务、休闲管理、会展管理等专业,从而满足旅游行业对各类综合性人才及新兴旅游专业人才的需求。此外,旅游交通、旅游工程、旅游咨询服务、旅游教育、旅游科研等方面的人才也都缺乏,也需要建立些适当的专业加以培养。此外,还需要改造、调整知识面过窄的老专业,对划分过细的旅游管理专业或方向进行整合,逐渐淡化专业界限,拓宽专业口径,更好地适应旅游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
3.优化课程结构,强化学生专业知识的应用能力。
课程设计是高校实施教育的核心,学生最终具备的知识结构和素质结构主要取决于其所接受的课程体系的教育。为实现培养目标,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应用型大学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应打破从学科体系出发的特点,体现基础性、系统性、实用性、稳定性和一定的先进性,优化课程结构,构建融合贯通、有机联系的课程体系。为此,首先应整合课程门类,合并、取消部分课程,明确每门课程的教学目标,使每门课程都能体现出培养目标要求,突出专业特色。改变课程内容过旧和简单拼凑的情况,避免课程布局脱节和重复,防止“因人设课”和“无师不设课”的情况。其次,要加强课程体系设置的弹性。课程体系设置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在课程结构的设定过程中,应根据人才市场需求和行业发展趋势,不断优化调整课程结构,制定适度超前的人才培养模式。再次,应根据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性强的特点,适当加大实践技能课程的比重。除了设置校内训练课和毕业实习作为实践课外,每个学期均有相应的专业实习或见习,形成较为规范的系统实践,从而确保旅游专业毕业生具有完整的知识结构和适应旅游工作需要的技能技巧。
4.创新教学模式,注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教学手段创新。旅游管理专业教学对现代化教学要求较高,课程教学应该尽可能引入一切先进的现代教学设施和设备,如投影仪、多媒体、外购与自制的cai课件、电教片等。在教学中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有利于突破传统教学过程中各方面的限制,使学生在课堂上获得更多的信息。不仅提高了教学效果,而且提高了教学效益,有助于学生创新意识和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
(2)教学方法创新。为培养旅游应用型人才,应改变传统的讲演式、注入式教学,积极实行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如案例教学、场景教学、课堂讨论、演示教学等,激发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使学生由知识技能的被动接受者,向知识技能的主动探求者转变;教师由知识技能的传授者向教学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指导者转变。教师在授课时应注意处理好灌输和引导、讲授与讨论、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分析向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教学效果。
(3)教学内容创新。在合理设置课程体系条件下,力争选取最新的教材,做到授课内容能准确客观地反应旅游业的发展趋势。同时,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传授的教学内容不能局限于几本教材,教学案例也不能老生常谈,教师要站在时代发展的前沿,随时根据学科的最新研究进展补充新的教学内容,加强实践教学内容,以提高旅游管理专业教学质量。
5.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改善师资结构。
(1)重视师资培训,不断提高教师总体素质和能力。可选派骨干教师外出参加高层次的专业培训和学习考察,到具有不同学科优势的高等院校进行访问、进修,鼓励教师继续深造,提高学历层次和实践技能。鼓励优秀教师积极进行国内、国际间的旅游学术交流,与旅游界利用多种渠道接触,提供旅游教学的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的源头保证,使教师能随时掌握国内外旅游管理的最新研究动态。
(2)进行师资的合理配置。在进行师资配置时,既要考虑师资队伍的流动性,又要保证师资队伍的相对稳定状态。一方面,要注意本校师资的合理配置,加强教师队伍的梯队建设,积极选拔专业带头人及主干课程带头人,发挥骨干教师在教学改革中的带动和辐射作用,有计划地加强青年教师培养,逐步形成由学科带头人、中青年骨干教师构成的合理教师梯队。另外一方面,要和外校甚至是其他区域进行各种形式的交流,可聘请高校、旅游行业的知名专家为客座教授讲学或开办系列讲座;聘请旅游管理部门、旅游企业的经验丰富的专业人士担任兼职教师和实践指导教师,以改善单一的师资结构。(本文来自于《鸡西大学学报》杂志。《鸡西大学学报》杂志简介详见.)。
电子商务专业教学模式改革路径论文【第三篇】
摘要:本文探讨中职电子商务专业教学存在的问题,并尝试结合本校实际,从专业定位、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实践教学等方面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思路。
师资近年来我国电子商务发展迅猛,电子商务的发展对相应电子商务专门人才的需求更加迫切,但是各类院校人才培养的数量和专业素质远不能满足行业进一步发展的需要,尤其是中职学校电子商务专业,内部受到如生源素质、师资状况、办学条件因素制约,外部受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高职院校就业岗位下沉导致的中职就业空间挤压和社会用人观念影响,使中职学校电子商务专业学生就业形势更加恶化,专业发展举步维艰。
一、目前北方中职学校电子商务人才培养中存在以下问题。
1、培养目标宽泛,培养方向模糊。北方许多中职学校的电子商务专业是看到电子商务人才受到市场追捧且易于组织生源而盲目跟风开设的,缺乏认真调研,由于对电子商务理解不清,且对本土产业发展状况不了解,因此不能清晰地界定中职电子商务的就业岗位面向,就造成在确定中职人才培养目标、规格时定位不准,导致学校制定的培养目标宽泛,培养方向模糊。
2、师资严重缺乏,水平亟待提高。中职学校电子商务专业师资大多数是从计算机、网络、管理、营销或其他专业转移而来,对电子商务理解不深,这部分教师多数会由学校组织参加省培、国培进修提高,但是这类培训时间短,多数蜻蜓点水,不够系统,对教师业务提高有限;由于师资缺乏,教师被要求每学期开新课的现象普遍存在,其本身知识储备少又要频繁教新课,教师只能借助教材,现学现卖,在教学方式上不可避免采用理论灌输,很难有积极性和精力去研究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尤其是实践教学很难有效开展;学校即使新引进电子商务专业的教师,又多数是高校的应届毕业生,缺乏教学经验,短时间无法胜任教学工作。因此导致师资力量难以满足电子商务人才培养的需要。
3、课程设置缺乏系统性。由于人才培养目标宽泛,模糊,导致课程设置缺乏有机结合的系统特性。一是课程设置过多过细,为了能涵盖电子商务各岗位面向,将现有的有关信息技术、网络技术和商务、管理方面的课程简单堆砌在一起,加上文化课、思政课,素质课等等林林总总近30来门课程,还要考虑实践环节,结果是教学计划排布不开,只能通过削减课程学时,或侵占实践学时解决,导致总学时过高,学生学习负担加重,自主学习时间严重不足;理论课时与实践学时比例失调;二是课程之间缺乏严密的逻辑和内在秩序,技术、商务、管理类课程三者如何有机统一起来,缺乏广泛的共识,这从各校教学计划课程开设时序安排各式各样就能体现出来。
4、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比例失衡,实践教学与实际应用脱节。电子商务专业是一个对技能和实践要求很高的专业,但是学校在设置课程时普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理论学时远大于实践学时,这既有课程体系设置的因素,也和学校实习实训条件不足、教师自身实践能力低、缺少相应中职电子商务实训教材等原因有关。
二、针对以上问题,笔者认为以课程改革为突破,围绕课程改革来整合、优化教师结构将是解决中职电子商务专业发展瓶颈的有益探索,为更好打造出长春现代商务职业技术学校电子商务专业,笔者对电子商务专业提出如下课程改革思路:。
1、明确人才培养目标,进行合理的课程定位。培养目标的准确定位是专业课程设置的前提,明确培养什么层次、何种规格、适应哪些岗位面向才能进行合理的课程定位。中职学校可参照国家电子商务职业资格标准,职业层次定位应为电子商务员或助理电子商务师为宜。课程定位应满足培养目标中行业应用与岗位需求的知识、能力、素质的需要。其课程定位应体现“就业导向、能力本位、工作过程导向”的理念,为适应终身学习化社会和个性发展需求,课程结构应体现模块化、综合化、阶段化、柔性化、个性化。根据我校的培养目标定位,可将课程分为基础模块、方向模块、拓展模块三大模块,基础模块以文化课和专业基础课为主;方向模块按电子商务职业岗位群的特点可分为视觉设计方向、网店运营方向、网络营销方向三个专门化方向,由学生根据兴趣爱好、能力性格、求职意向自主选择;拓展模块主要为学生继续学习、创新创业和职业提升提供平台。2、突出课程群作用,推动团队式师资形成,重构内容体系,突出技能培养。建立模块化、层级化的课程体系可以突出课程群作用,利于按课程群组建课程组,推动团队式师资形成。团队式的课程组是深化课程改革的关键,在课程改革中更易于把握课程间的内在逻辑,能有效避免传统单纯按学科划分教师队伍造成的教师在课程改革中各自为战,各学科之间缺乏有机联系,缺乏整体优化的弊端。电子商务专业基于“能力本位、工作过程导向”的课改实践尤其需要教师以团队的形式亲身实践,在“学中改、改中学”,从教师实践技能提升入手,突出课程的实践技能培养。可以打破传统的教学组织形式,探索集群式模块教学的基本规律,按照适应中等职业学校职业岗位的'综合能力要求,组织教学内容,以课程的应用性、整体性、综合性为特征,打造理实一体的课程,探索一门课程多名教师分内容授课的新模式。
总之,课程改革首要是课程定位要准确,之后才是如何发挥教师在课程改革的主体作用。电子商务专业自身的属性特征决定了其课程改革的深化必须要通过有力的措施才能够推进,只要我们能对自身不足有清醒的认识,不断创新、实践,必能打破中职电子商务专业发展的瓶颈,培养出符合社会需要,且具有学校特色的电子商务应用型技能人才。
参考文献:。
[2]朱自立,季春花.中职电子商务专业建设创新与实践[j].职业教育研究,.。
[3]陈莉.中职电子商务实践教学方法探究[j].新课程中旬,(11).。
电子商务专业教学模式改革路径论文【第四篇】
我国的旅游业将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这一战略宏伟目标是国家旅游局最新确立的。我们可以看到近年来的游客反馈意见还有相关媒体的一些报道加上行业主管部门的反映情况我国旅游业从业人员的素质普遍处于较低的水平整个行业的整体形象也不好。当然这种整体的大环境导致我国现在的高职旅游专业毕业生问题重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专业基础知识大都不太扎实;(2)缺乏实践经验;(3)整体综合素质偏低。我国的旅游业如何实现快速而持续的发展?当然少不了高素质的旅游人才储备作为支撑。因此改革旅游教育培养受市场欢迎的新世纪的旅游人才迫在眉睫。
高职院校为了确保学生有足够的实习时间,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大多采取半工半读的培养模式。高职学生,在学校的时间普遍较短,所以,相关教学部门在安排教学计划的时候大都优先安排一些学生喜欢的课程和必修课程,而忽略了对学生整体素质的培养。举个例子,高职院校培养出来的毕业生如果职业能力与个人素养不能够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就会给企业的管理带来一定的困难。这就对我们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水平提出了新的要求。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的形成教育确实导致了很大一批学生在进入社会后,责任心不强,适应能力差,一旦遇到挫折,自己会措手不及,无法处理,频频跳槽。实际上,一个高素质的旅游管理人才,同时要具备高尚的职业道德和优秀的职业技能。从某种意义上讲,旅游企业发展的成败,旅游从业人员责任心是否强烈、工作态度是否热情,心理素质是否良好,沟通技巧是否完备,团队精神和服务意识等职业素养如何都是重要因素。
电子商务专业教学模式改革路径论文【第五篇】
摘要企业对会计人才需求的不断变化,促进了高职会计人才培养的改革与发展,但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与人才培养仍然存在一定的差距,特别是如何培养出具有良好职业能力的高素质会计人才,仍是困扰高职会计专业发展的重要问题。本文以提高学生职业能力为目标研究会计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改革。
关键词会计专业;实践教学;模式;职业能力研究。
高职会计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改革,首先要明确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要在培养高素质,高职业能力的目标下来研究这一问题,使实践教学模式的改革更好地为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会计人才培养服务。
一、基于职业能力的高职会计专业实践教学内涵。
职业能力的内涵。
职业能力是人们从事某种职业的多种能力的综合。是将知识、技能和态度进行类化迁移与整合而形成的完成一定职业任务的能力。职业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的体现,它绝不是一项技能或一种知识就能形成的。结合我国目前经济发展对高职人才的需求我们可以将高职会计专业学生应具备的职业能力分成三大部分,第一部分为一般能力,主要指学生应具备的语言、文字、数学、沟通、合作、自主学习与不断发展的能力等。第二部分为专业能力,主要指会计核算方法,具体会计核算能力,复杂经济业务的实际处理及应变能力等。第三部分为职业综合能力,主要包括:专业拓展能力,如信息处理、计算机应用等;计划、决策、实施、分析及总结能力;良好的职业道德、法律意识及爱岗敬业、认真负责的职业人格。
会计专业特点对实践教学的要求。
高职会计专业主要培养高素质的技术技能型人才,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对会计专业实践教学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在日常教学中一方面要传授给学生适当、足够的理论知识,一方面要将重点放在培养学生核心职业技能和核心职业素质方面,随着高职会计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项目化教学、任务驱动等教学方法在教学中得到普遍认同,教学做一体化的理念得以更多的体现,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不可能独立存在,这就要求新的实践教学体系要以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将理论与实践技能培养有机融合,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
目前,高职院校各专业学生在校学习时间普遍在年左右,学生在校时间相对较短,学生需要在短时间内掌握专业所需的理论知识,又要具备一定的实践技能,这对高职教学是个不小的挑战。特别是对会计专业学生而言,适度的理论必不可少,学生必须掌握会计核算与监督的相关理论、方法,又必须具备一定的管理、经济、国家政策法规等方面的知识,而会计专业学生的实践技能要求又非常高,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完成二者的有机融合就变得更加困难。因此,目前高职会计专业实践教学模式与人才培养要求就存在一定的矛盾,具体分析存在以下几个问题。(1)课堂“教学做”一体化教学尚未真正实现,实践技能培养不能贯穿会计教学全过程。
随着高职会计专业教学改革的不断发展,大家越来越重视“教学做”一体化教学的重要性,很多学校进行了大量的课程改革,力求提高课堂教学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但现实是,会计专业人才培养与一些纯操作技能型专业人才培养不同,会计专业需要学生必须学好大量的理论教学内容,也就是我国的会计制度和会计准则相关内容,这些内容不是学会操作就能够掌握的,而是一个以理论促进学生实践技能的掌握,技能促进理论知识的理解与融会贯通的过程。大部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虽然明白要进行“教学做”一体化教学,但又处于理论舍不了,技能没时间练,与企业实际业务接轨的课堂教学资源捉襟见肘的窘境中,无法真正实现“教学做”一体化教学。(2)校内模拟实训室实践教学企业化建设落后,有形而无实。
为解决高职会计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瓶颈问题,各院校建立了大量的校内实训室,期望学生在校内实训室达到与顶岗实习相似的实践效果。为此,会计教学工作者在仿真、模拟企业业务,模拟企业工作环境等方面想出了很多措施。但,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会计实训室仍离不开机房式、财务办公室式的实训条件,实训室从环境到管理都没有进行系统的企业化建设,实训项目开发还不能代表企业典型业务,项目实施与管理程序也没有形成与企业会计工作过程相近似的运行机制,企业化建设落后,模拟实训的“模拟”二字有形无实。(3)人才培养各阶段实践技能培养目标没有形成有机融合,影响学生职业能力的形成。
在众多困扰会计教师的问题中,如何将人才培养各阶段实践技能培养目标做出正确分解,同时又能将其有机融合于各种实践教学形式中,最终实现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要求,就是其中最重要的一个问题。而现在存在的问题是,课堂教学培养一部分技能,实训室专周实训培养一部分技能,各种教学模式培养的技能有重复,有遗漏,各自为政,没有形成体系,无法融合,看起来每一个环节都重视技能培养,但每一个环节都不到位,学生的职业能力无法形成,又花费了大量的时间。
确立正确的指导思想。
重视会计专业学生核心职业能力与核心职业素质培养是专业学生适应社会需求的关键。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有正确的指导思想。首先要树立全面素质培养理念。会计岗位的特殊性要求我们的学生有健全的法制观念,良好的`职业道德,充分的理论知识,系统的职业技能和良好的人文素质,因此在学生实践教学模式改革的过程中要树立全面素质培养的理念,将职业能力培养的思想与实践模式改革相融合。其次,要有系统观念,重视教学资源开发,重视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重视各阶段实训项目的衔接与递进,形成系统化的实践教学体系。第三,要有企业化理念,要通过对企业的典型业务提炼,工作过程分析要开发适应“教学做”一体化教学,实训室项目实训,毕业综合实训的企业仿真项目化教学资源体系,同时在实训组织、管理中引入企业化的工作过程和管理运行机制,实行双员制管理,使校内实训尽量达到企业实习的效果,解决会计专业实习难的问题。
实践教学模式优化研究。
实践教学模式优化的起点是分析,一是,分析学生就业岗位的工作任务,完成工作任务的能力要求,分解列出会计专业学生必须具备的实践技能,形成实践技能体系,分析出核心能力,拓展能力都有哪些,形成知识能力分解表。二是,分析现有的课程和教材资源,分析出每一门课程要培养的基本职业能力,并加以整合,构建主次分明、结构合理的能力培养体系。
实践教学模式优化的重点是设计,进行教学模式的设计要以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为目标,以解决目前实践体系系统化不足、融合性不够、企业化不强的问题为重点。具体来说,做好设计要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是,加强“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改革,通过分析明确每一门课程要培养的基本能力,以企业化的思想进行课程改革,即将项目化教学应用于课堂教学改革中,从一门课程的整体设计开始就引入经过提炼分析的企业业务,形成一个个企业项目,每一个项目的操作对应一项基本职业技能,也可以叫项目能力,改变以教师理论教学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体,教与学相结合,以项目为载体实现“教学做”一体化,以做促进理论教学的提高,以理论教学提升项目能力的养成。二是,加强校内实训基地的全面建设。
会计专业实践能力培养,校内实训基地无疑是又一个重要的载体,我们要将实训室看做是学生岗位能力培养的阵地,学生在教学做一体化课堂教学中掌握了一个个项目能力之后,利用实训基地,培养学生完成会计全岗位工作任务的能力。因此,校内实训基地全面建设必须完成两方面的工作。首先要进行企业化环境与管理建设,学生进入实训室看到、听到、感受到的是与企业完全接轨的环境、管理制度、运行机制,这样有利用学生进入岗位角色,培养岗位能力。其次要进行企业化项目开发,要在分析真实岗位任务的基础上,提炼出典型工作项目,形成能够反映企业真实业务的项目资源,培养学生岗位工作能力。
在这一开发过程中要注意的一点是,岗位项目开发时要与课程项目开发统筹考虑,要体现融合递进的思想,螺旋上升,同时要将会计人才的全面素质培养融入实践教学,以职业能力培养的理念,实现实践教学目标。实践教学模式优化的保障是师资,要进行实践教学模式改革无论是分析、设计、教学实施、教学管理还是实训基地建设都离不开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教学改革要人才先行,高职会计专业要发展,人才培养质量要提高,首先就要有高素质的双师队伍,教师是教学过程的实施者与组织者,也是教学改革的设计者。
要优化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会计实践教学模式,就必须培养具有良好理论基础,过硬的实践能力,先进教学理念的师资队伍。总体来说,基于职业能力的高职会计实践教学模式的形成,要以学生全面素质培养为理念,以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以岗位能力分析为依据,以项目化教学为手段,融合多种实践教学形式,形成系统的实践教学模式,不断探索,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技术技能型会计人才。
参考文献。
[2]吴讯.高职院校会计实践教学体系构建[j].高教论坛,
[3]刘秀英.高职会计专业实践教学与素质教育融合的思考[j].天津商务职业学院学报,
[4]李国军.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高职会计专业实践教学近探讨[j].高教论坛,
[5]李琳.职业能力本位高职会计人才培养探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
电子商务专业教学模式改革路径论文【第六篇】
高职院校普遍存在经费投入不足、师资队伍建设滞后的问题,高职教育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方面的改革不能从根本上取得突破,高职教育物流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呈现与企业需求相脱节的现象,未能很好地适应我国经济建设现状。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力度较弱,需要改变理论概念讲得多、实际方法研讨少的局面,正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全面启发学生的思维,充分激励学生的创新精神,力求真正培养出动手能力强、具有开拓精神的高级物流管理人才。
2.2教学方法传统、教学手段单一。
目前高职院校教学更多地沿袭了学历教育的'“讲授式”教学方法,偏重对学生理论知识的传授,忽视了对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教学手段及教学方法更是匮乏。“讲授式”教学方法虽然可有效地将知识传授给学生,但从头至尾的“满堂灌”不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难以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
2.3专业教材实践性不足。
从整体来看,现今具有高职高专教育特色的教材极其匮乏,不少院校尚在借用本科或中专教材,这样的教材过分强调基础理论或知识的系统性,应用技能明显不足,实践训练内容欠缺,不能从根本上反映高职教育的特性,教材建设仍落后于高职高专教育的发展需要。
2.4社会实践力度不够。
在当前的教育实践中,重学校本位、轻社会实践是整个教育的体制性问题,物流管理专业亦有这样的倾向。一方面,大多数高职院校对校企合作认识不到位,更倾向于学校自身的建设和发展,注重物流管理专业学生顶岗实习和学校评估的需要,而忽视了企业一方的发展及利益诉求。另一方面,企业将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作为校企合作的首要目标乃至唯一价值所在,缺乏可持续的合作意识,不关注物流人才的培养流程。校企合作形式丰富但实质内容稀少,校企合作浮于表面。
电子商务专业教学模式改革路径论文【第七篇】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旅游业虽然发展迅速,但也给旅游管理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要想不断的提高旅游管理水平,就要积极培养综合素质较高的旅游管理专业人才。
目前,我国高校在进行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过程中过于注重理论知识的讲解,而忽视了实践培训的重要性。
本文作者通过对旅游专业实习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与总结,提出了旅游专业实习模式的构建措施。
一、旅游管理专业实习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实习定位不准确,难以适应岗位需求。
旅游管理专业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学科,需要具有一定的实践经验才能快速适应岗位需求。
在教学的过程中要以就业为导向,以学生的实际状况为依据,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努力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综合实践能力较强的高素质人才。
可是,目前我国部分高校对旅游专业的实习定位不够准确,有些学校都没有让学生真正的了解到企业基本管理,只是进行一些与企业管理脱节的操作性实习,这就导致他们在毕业之后难以适应岗位需求,甚至很难找到满意的工作。
旅游专业实习生实习制度不够完善。
旅游专业实习生实习制度不够完善,导致长期以来责权意识不明确,实习效果较差,具体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一方面,由于学校对旅游专业实习基地的建设程度还有所欠缺,使得部分高校的旅游专业没有固定的场所来进行教学,有的高校虽然建立了实习基地,但不稳定而且流于形式,没有全面实施签订的实习协议,学生的权、责、利得不到应有的保障;另一方面,大部分高校的实习鉴定制度还不够完善,很多时候只是根据实习鉴定表来鉴定实习成绩,专业教师对学生实习的动员工作和指导工作也不够充分。
同时,有的学校给学生们安排的实习时间长达1年之久,这无疑影响了学生的理论学习和知识储备,在实习时间设置这方面也需要改善。
教学计划与专业实践教学之间存在的矛盾。
与快速发展的旅游行业相比,高校的旅游专业教学计划有着明显的滞后性特点,很难跟上市场的变化和要求。
需要较长周期才能调整的教学计划,反映不出当前行业运行的特点,也不能体现出理论与实践交融的特色。
本科旅游专业大多采取半年制的实习模式,但短时间内,学生很难全面了解一个旅游企业。
缺乏就业知识辅导,学生没能摆正就业心态。
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在毕业之后,一般都会走上基层服务岗位,可是学校却没有做好相应的心理辅导工作,多数学生的就业心态没有摆正,怕吃苦,不想从事基层工作。
所以,他们在实习的过程中会产生巨大的心理落差,很难安于实习现状,对基础技能的学习应付了事。
这就会严重影响他们的就业情况,如果一直存在这种眼高手低的现象,在毕业之后就很难找到满意的工作。
积极建设突出特色的实习基地。
这其一是为了实习学生与实习岗位相匹配,不让因为人多而导致学生动手机会减少的情况出现;其二是由于校外实践有课程实习、综合实习和毕业实习等不同形式,为了配合不同的实习教学计划,有必要选择符合专业实习条件的、一定数量的企业作为实习基地。
通过广泛选择和建立校企合作关系,充分利用企业在各自管理和技术方面的优势,并对这些资源进行整合,从而形成学校固定的专业实习基地。
有选择地根据实习内容安排实习地点,可以使学生在进行职业能力训练的同时,接触到行业最新的知识和技术,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规模宏大、实力雄厚的实习基地,适宜于各种内容的实习实训;普通规模的新兴企业,适宜于有针对性地进行某项课程的实习;中小企业,较适宜在不长的实习期间,使学生得到更多的岗位训练。
目前,多数高校的旅游管理专业教师由于受到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过于注重理论教学,却忽视了实践教学的重要性。
可是,旅游管理专业是一门对实践性要求较高的应用型学科,必须要积极促进实习模式的建立,提高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
而教师作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重要引导者,应该注重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
要想有效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学校具有不可忽视的促进作用,不仅可以积极开展相关培训工作,还可以以相关企业合作,定期安排教师到实习基地进行深入学习。
改革对于实习学生的考核方式,合理的建立实习奖惩制度。
要建立一套科学有效的管理方法,才能使旅游专业培养方案达到所期望的效果。
一是根据学校对实践环节的管理规定来制定《学生实践管理条例》。
实行校企联合管理的方法,带队教师和企业技术指导人员定期交换意见,鉴定学生的实践情况。
每次实践结束后,对表现突出的学生,由企业和学校共同进行表彰,颁发“优秀实习生证书”,并进行物质奖励;二是将整个实习划分为几个不同阶段,注重学生每一阶段的实践总结。
建立专门的实践档案,使学生通过实践总结得到理论上的升华。
通过实习报告和座谈会等形式进行总结,使学生完成“理论――实践――理论”的学、用结合过程。
建立校企结合的培养体系,使学校和企业合作共赢。
学校要想培养出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人才,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就必须要与企业相结合,给学生们提供良好的实习环境。
而企业为了能够找到更符合企业岗位需求的高素质人才,就要与学校进行良好的沟通。
所以,建立校企结合的培养体系,不仅可以有效促进旅游管理专业实习模式的建立,还符合双方的利益需求,达到合作共赢的目的。
按照“优势互补、互利互惠”的原则,学校与校外实习基地通过友好协商签订实习基地协议书,将企业与学校紧密联系起来。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构建旅游专业实习模式的过程中,一定要在结合社会发展需求的基础上,积极发挥到政府、企业以及学校的促进作用。
第一、从政府的角度出发,要不断完善相关措施,给旅游专业实习模式的建立提供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第二、从企业角度出发,要积极响应国家的政策,与学校建立合作良好的合作渠道,给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实习环境;第三、从学校角度出发,应该加大实习内容的宣传工作,设置有关实习咨询管理部门,提高学生们对实习重要性的认识。
这样,不仅可以有效促进旅游管理专业实习模式的构建,还能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综合素质较高的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摘要]实习教学在旅游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中非常重要,它是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手段,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有益补充,是学生走向社会的必要准备和顺利就业的桥梁,创建科学有效的实习教学模式是达到实习教学目的,培养合格人才的关键所在。
电子商务专业教学模式改革路径论文【第八篇】
摘要:电子商务对企业物流模式影响深远,改变了人们的物流观念和物流运作方式,使得电子商务环境下的物流模式具有许多新的特点:电子商务,物流一体化,第三方物流。
文章通过对现有电子商务下物流模式的分析,得出各自的优劣势并就其发展趋势。
关键词:物流模式,多元化,电子商务。
引言:
电子商务作为网络时代经济的核心必须以物流管理为基础。
电子商务活动中任何一笔交易,都是由四种基本的“流”,即信息流、商流、资金流、物流所组成。
电子商务的飞速发展,使得全球物流业方兴未艾。
同时,电子商务向物流提出新的要求和挑战。
电子商务是在internet开放的网络环境下,基于浏览器或服务器的应用方式,实现消费者的网上购物、企业之间的网上交易和在线电子支付的一种新型的交易方式。
它与传统商务活动相比,减少了中间环节、缩短周期、降低成本、提高经营效率,提高服务质量,受到企业青睐,使企业有效地参与竞争。
而电子商务的优势只有物流网络跟上节奏时才能完全显现出来,所以电子商务与物流业也就成了21世纪全球经济最大的增长点。
(一)物流与电子商务物流。
自从人类开展经济活动以来,就有了物流。
现代物流概念的提出,并不是对原有概念的重复,而是在传统物流的基础上加入了包括信息技术、统筹观念等现代理念和高新技术在内的新内涵。
面对市场的严峻挑战以及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企业对自身的管理,特别是对物流管理提出了新的目标和要求。
电子商务物流是指在电子商务交易活动中,为实现商流转移而进行的接收、储存、包装、搬运、配送、运输等实物处理与流动过程。
它是在特定时间和空间范围内,由商品(物资)、包装设备、装卸搬运机械、运输工具、仓储设备、人员和信息网络等要素组合而成的系统整体。
狭义的电子商务物流仅仅包括传统的储存、搬运、配送等物流作业,广义的电子商务物流包括整个电子商务活动中的物流运作流程,如定单接收、拣货、分发包装等,以及向上游的商品采购都包含在内。
(二)电子商务物流发展趋势。
电子商务的最大特点之一是跨越地域局限,由十企业销售范围的扩大,企业和商业销售方式及最终消费者购买方式的转变,使得送货上门等业务成为一项极为重要的服务业务,促使了物流行业的兴起。
物流行业既要能完整提供仓储、运输、装卸搬运等传统服务,更需在流通加工、分装包装、配送等增值服务领域满足客户需求。
信息化、全球化、多功能化和一流的服务水平,已成为电子商务环境下物流企业追求的目标。
多功能是物流业的发展方向并且追求一流的服务。
在此基础上,注重服务质量和水平,同时信息化成为现代物流系统的核心。
第三方物流是物流专业化的一种形式,指物流活动和配送工作由商品的供方和需方之外的第三方提供,第三方不参与商品的买卖,而是提供从生产到销售的整个流通全过程的物流服务,包括商品运输、储存、配送以及包装加工等一系列增值服务。
第三方物流是建立在现代信息技术基础上的新型的物流组织形式,internet为第三方物流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二.第三方物流的优势与不足。
第三方物流是经济发展和社会分工的产物,自然具有较大优势:
首先,第三方物流是专业化物流企业,致力十物流配送体系建设,服务区域比较广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