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公文资料 > 其它公文 >

大学教学模式的创新与改革【8篇】

网友发表时间 2096838

【参照】优秀的范文能大大的缩减您写作的时间,以下优秀范例“大学教学模式的创新与改革【8篇】”由阿拉漂亮的网友为您精心收集分享,供您参考写作之用,希望下面内容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大学教学模式的创新与改革【第一篇】

电子电工是一门专业理论和实践性均较强的基础理论课,如何做好理论与实践的辩证统一,如何优化课堂结构,强化专业技能训练,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各所学校潜心研究的课题。我校在电子电工课堂教学改革上作了探讨性研究,取得一些成果。其主要做法是:

一、转变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

首先要树立现代教育思想,更新教育理念。要求每个专业教师和实习指导老师必须强调以人为本,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以学生为主体,突出主体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以理论为基础,从强化技能训练入手,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其次加强电子和电工学科的学习与研究。每个专业老师在学习和研究的过程中,既要注意对经验的积累,又要不断吸取新知识、新技能、新工艺、新方法等“四新”技能;既要不断地学习和借鉴不同学科间先进的教学方法,又要重视新教育理论的研究与学习。通过参加学术研讨、观摩示范课、开设公开课、听取学生的反馈评教意见等活动,着力提高教育教学能力。

第三运用先进的教学方法。一是采用“分层模块教学”法,使教学目标明确,内容简练,易教、易学。便于学生对各理论知识和技能的掌握;便于老师对学习时间和进度的掌握;便于提高学生对基本理论和基本功训练的熟练程度。从而有利于进行个体纵向和横向比较,有利于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二是推行“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来突出学生主体地位,教师的主导作用,强化目标的实现。三是注重“以练促教,强化技能训练”,通过练习进一步巩固知识点,通过实验、实习,进一步拓展知识面,突出专业课教学目标——技能训练的实现。

第四试行不同形式的考核评价机制。在专业理论课和实验、实习课的教学中,分别试行应知、应会和了解、掌握、熟练两类评价机制,这样有利于考核不同层次的学生对知识掌握的程度,从而避免一刀切,眉毛胡子一把抓;在不同专业、不同时间段内尝试使用技能等级考核制,以适应社会不同的需求;在学生毕业时试行“三证”(思想品德合格证,文化专业理论合格证,技能考核合格证)“一凭”(毕业文凭)制度。

二、优化课堂教学结构。

一是切实处理好传授专业理论知识和培养实践能力的关系。突出课堂教学既要强调基本理论、基本知识的传授,同时又要注意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在电子学科的教学过程中,我们除注重理论课教学外,又将电子小制作、课外家电兴趣小组、双休日小发明、小设计等环节纳入课程教学内容,通过优化课内、强化课外着力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二是融教学与实验、实践为一体。强调在理论教学的同时,必须注重实践的检验;在实践检验的过程中,必须以理论为指导。这就要求在完成电子电工各章节的实验时必须按时、按质、按量完成,在实验过程中必须认真完成实验操作,写全实验报告,做好实验分析,同时要求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学会对实验故障的分析及处理,以增强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得到正确的理论。

三是运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在电子电工课的教学过程中,由于条件不完善,使得我们的教学内容局限于课本,教学空间局限于教室,思维空间和能力的狭隘,导致学生分析问题和处理问题得到限制。为此我校运用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教育等手段来改革传统的教学思想观念、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设定与教学相关联的多媒体课件和网络课程,目前这些资料部分已在教学资料网上开放,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使得其教学内容的广度和深度得到了明显发展,为学生自主学习、个性化学习提供了广阔平台。

三、重视课堂教学方法。

1、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我校从课外辅导入手,一是通过各种形式的电子电工兴趣小组,来培养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二是引导学生阅读一些与电子电工专业有关的报刊、杂志,了解该专业的特点和发展前景,开拓学生视野,拓宽其知识面,这样有利于延展学生的求知欲望。三是通过各种教学实践和社会实践来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性,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端正学生学习态度,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在对学生进行专业理论和实践技能传授的同时,应注重端正学生的学生态度,加强其目标教育,促使学生变要我学为我要学。通过分层模块教学,使学生掌握电子电工专业的学习方法(循序渐进法),明确各阶段的学习目标,逐步分解学习难度,使学生树立自信心,切实做到有的放矢、极大的提高学习效率。

3、以练促教,强化技能训练。

电子电工专业课,实验实习多。为此我校注重“以练促教,强化技能训练”。考虑到在实验实习中,工艺过程复杂,又采用“分层模块教学”法,设定实验过程,分步骤分阶段逐个击破。首先设立单项分组训练,其内容立足于操作技能的达标和规范化;立足于学生独立分析、独立操作的能力;立足于培养学生严谨求学的科学态度。其次设立组装综合技能训练,在单项分组练习达标后再进行综合技能训练。其内容立足于强调整体装配的重要性,提高其熟练程度;立足于整体装配、协调处理的能力,培养群体合作精神,以适应社会实践需要。

4、培养科学严谨的分析问题、处理问题的方法,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在电子电工教学中,必须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的形成。教师必须提供给学生分析能力、独立思考能力的良机,以帮助学生学会对故障出现的原因进行分析,学会排除方法,使其有较强的知识迁移能力。

总之,专业理论基础课的教学必须在课堂教学改革上寻求新突破,要围绕构建理想课堂、充分研究学情、营造良好学习氛围、改革教学手段、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拓展思维空间、在激发学生创新能力上下功夫,求实效。

大学教学模式的创新与改革【第二篇】

摘要:

大学毕业生就业难是近年来社会广泛关注的焦点。文章从认识误区、整个社会就业现状和高等教育本身三方面分析了就业难存在的原因,提出了政府、社会和高校,包括毕业生本人共同解决的相应对策思路。

自1998年的高校“并轨”、扩大招生开始,可以说我国高等教育迈入了空前的跨越式发展阶段。高等教育产业化已成为不争的事实。大学生毕业,能否顺利进入社会、找到自己合适的位置,即毕业生就业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每年特定时间都会成为各大媒体的焦点。大学毕业生就业不仅关系到每个学生的前途,还直接影响到高校的可持续发展,更是关系到我国社会人力资源和经济发展状况的一件大事。

认识有误区。

(1)扩招惹的祸。20xx年是高校扩招后的第一个毕业生高峰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从20xx年的145万猛增至212万人,20xx年再增68万,达280万人,到20xx年,进入就业市场的高校毕业生可能将突破340万,毕业生就业形势的一年紧过一年。于是,许多家长和学生抱怨:都是扩招惹的祸!

我国大学毛入学率虽已接近国际公认的高等教育大众化15%的起点指标,但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口仍只占总人口的5%左右,与发达国家高等教育毛入学率40%~50%以及从业人口中高学历比例1/3相比,中国的大学毕业生远未到过剩的程度,我国大学毕业生的饱和性失业是不存在的。教育部对部分高校6000多名毕业生择业行为的调查显示,期望在沿海开放城市就业的学生高达%,仅有%和%的人选择内地省会城市和中小城市,至于乡镇、农村及边远地区几乎没有人愿去。可见毕业生就业难、人才过剩只是相对过剩,相对人才集中的大城市、大企业和大公司而已,在广大农村地区和西部地区,则是绝对不足。

(2)大学毕业必然是精英。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高等教育正在实现几十来的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越来越趋近大众化。而广大学生及其家长对毕业生就业的看法依然停留在十几年前精英教育阶段的观念上:只要大学毕业,就意味着是“精英”,一定得有一个体面的工作。因此,毕业生及其家长十分强调单位的性质、行政级别(或企业规模)、中心地理位置及起点待遇等。所以观念不能及时革新,思想不能与时俱进,是毕业生就业难的症结所在。刚毕业的大学生从各方面来看创造出的价值都是有限的,因此应理性地给自己一个较为准确的定位。

(3)高学历等于高就业能力。这是目前我们社会的普遍误区。用人单位人才高消费,学生和家长盲目追求高学历,误以为高学历等于高的工作能力。事实上,知识是头脑中的经验系统。能力是与活动要求相符合并影响活动效果的个性心理特征的综合,是个体固定下来的概括的心理活动系统。二者的发展并不一致,知识与就业能力、学历与就业能力之间不能划等号。

高等教育是学术性、专业性教育,既可以是学术性的专业教育,也可以是职业性的专业教育。我国高校长期以来形成了过分偏重学术性专业教育的特点,因此这种教育下的高校毕业生更容易出现知识与能力发展的不平衡。就业需要的是相关的职业素质和能力。将所学知识转化为职业能力,这些显然是相当一部分一心只读圣贤书的毕业生所缺乏的。

整个社会就业现状差强人意。

失业是一个社会问题,主要与一个国家就业需求状况以及产业结构调整、国家经济政策失调有关。我国正处于转型期,政府机构改革和经济体制转轨迫使国有单位减员增效,吸纳能力大幅下降。整个社会就业形势日趋严峻,中国的劳动力市场目前面临来自约1400万国企下岗失业人员、亿农村富余劳力和近1000万城镇年度新增劳力的巨大压力。政府一直在努力通过发展服务业等多种途径缓解压力,但据权威预测,中国未来3~5年,每年城镇需安排2200~2300万人就业,即使经济保持7%~8%的增长率,仍会出现每年上千万的“工作缺口”。在社会就业市场的吸纳能力没有相应增长的背景下,我国高校大规模扩招后的本科生相继毕业,一年多于一年。因此,毕业生就业问题显得更加突出,引人注目。

高等教育本身存在问题。

我国高校招生缺乏自主性,计划经济痕迹依然浓重,没有与市场“零距离”接触。首先高校培养层次比例与市场需求不相适应,各层次就业率与同期招生数层次结构呈反向,研究生供小于求,本科生供求基本平衡,专科生供大于求。其次,高校现有学科专业结构存在问题。学科专业供求错位,专业设置趋同化、集中化,这样势必造成课程结构的僵化,闭门造车,脱离实际。学校不能以市场需要、知识结构需要为导向,学科专业结构、课程结构急需调整。第三,重学术教育轻职业教育。不管什么类型、什么层次的高校都一味向综合性研究型大学靠拢。毕业生多数要走向生产第一线,而学校办学的指导思想和课程设置都偏重学术性,忽视学生就业所需的职业技能培养,学校教育与市场要求的严重脱节。

政府:创造良好的就业创业环境。

首先,政府应加快经济发展,为高校毕业生就业创造良好的宏观环境。其次政府需继续重视和推进社会就业,进一步理顺毕业生就业体制,始终坚持市场取向,提高劳动力市场的流动性。淡化户口对劳动力市场供需双方自主选择的约束,淡化单位的福利保障功能,在户口、档案管理和劳动保险等方面给予相应配套的社会保障。同时提供优惠政策,鼓励大学毕业生到农村和西部地区就业,鼓励自主创业。大学毕业生不应该仅是社会现有岗位的竞争者,挤占就业机会,而更应该是新岗位的开拓者,为社会带来就业的机会。政府应出台鼓励各种资本对毕业生新创高科技实体进行投资的倾斜政策;设立大学生创业基地,并为创业大学生提供专业指导、法律咨询、市场分析等服务;对自主创业的大学生在审批手续、金融贷款、工商登记、税收等予以特殊优惠。

社会:观念与时俱进,服务实在周到。

我国社会对大学生就业观念的转变势在必行,必须彻底摆脱长期以来固存于人们头脑中的人分五等、官分九级等封建思想的束缚,真正认同劳动者无高低贵贱之分的观念,形成行行出人才的社会意识。同时实实在在地为毕业生就业提供更多的服务。

毕业生更应当根据人才市场供求状况适当调整自己的就业预期。大学既培养社会精英,也培养普通的社会劳动者,“北大才子卖肉”很正常。经济发达地区和热门行业毕竟是少数,其吸纳毕业生的能力有限,而相当一部分不被大学生看好的地方和行业,却对大学生有着巨大的需求。

同时建议建立全国性的就业信息网络,加强社会需求预测研究和报告,真正为毕业生提供细致周到的就业服务。

高校:教育教学改革刻不容缓。

(1)毕业生就业情况已成为衡量高校办学成效的重要标志。教育部每年公布的各大高校就业率必然给学校施以压力和动力,学校只顾教育不管就业行不通了。

(2)学校教育与市场需求、职业能力之缝谁来填?目前情况下高校得担此大任。高校教学改革与社会发展、国家建设需要紧密结合。专业设置、课程结构要满足市场所需;建立“高校毕业生就业率反馈”、“高校生源报考录取比预警”等系统,根据不同专业科学地制定扩招规模;加大社会急需专业的招生数量,控制长线专业的发展规模,对教学质量不高、专业设置不合理的专业要减少招生数量甚至停止招生。

(3)发展职业培训机构,大胆尝试校企联姻。刚从学校里出来的学生除了动手能力弱外,表达沟通能力也普遍存在问题。学校应增设职业培训机构或增加职业素质教育课程,包括商务礼仪、心理健康、与人沟通、融入团队等内容。将职业素质培训与实习结合起来,真正使毕业实习起到缩小、弥合学校教育与市场需求之缝的作用。

(4)高校应加强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给就业指导工作重新定位,成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部分,作为对学生的人生指导,满足学生对于人生发展和职业生涯设计的需求,贯穿于大学教育的始终,既弥补以前就业指导的不足,又丰富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加强就业指导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操作。在高等院校中构建适应社会发展的就业指导体系,建立完整的就业指导目标、指导内容,形成有效的就业指导方式和手段,逐步推进在整个大学期间的就业指导,并且在就业指导的同时推进对学生的人生教育,提高学生对素质教育的认同度和参与的积极性。

(5)自主创业是时代的要求,也是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体系改革的一个方向,也给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学习的“第三本护照”是创业能力。重视对大学生开展创业教育并将其在高校教程中加以正规化、制度化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一个趋势。

创业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通过各种可利用的教育方式来培养创业者的创业意识、创业思维、创业技能等各种创业综合素质,并最终使被教育者具有一定的创业能力。创业教育应注重对学生就业观念的转变,使学生由被动的就业观念转变为主动的创业观念,鼓励学生将创业作为自己职业的选择,并将自己的专业技能和兴趣特长相结合,创造出自己所期望的价值。自主创业是个体在解决就业问题上发挥主观能动性的重要形式。目前,上海市已出台了大学生创业培训试行方案,并首次设立了专门针对应届毕业生的上海创业教育培训中心,其创业培训规划包括入门培训、实务与创业培训、个性化辅导和开业跟踪扶持。大学生创业培训实施政府补贴,由劳动保障部门委托具有资质的创业培训机构负责实施。有志创业的大学生可以先培训充电、后创业实践,虽然在毕业时自主创业的学生终究只是少数,但是对所有的大学生在大学期间进行系统的创业教育、创业训练是必要的,努力培养他们创业的能力与素质,增强创业意识,为他们在将来的人生道路上自主创业、岗位立业作好准备。去年年初江苏大学成立学生创业学校。武汉大学也宣布允许学生休学创业,建立了大学生创业基金,并组织专家教授编写创业课教材,在全体本科生中增设“创业课”,教有能力的学生“做老板”。对毕业生自主创业政策、自主创业的可能性和素质要求、实施途径及发展趋势等的研究,对毕业生自主创业的引导等也是高校应加强研究的课题。

综上所述,大学生就业难的缓解和解决依赖经济发展,也离不开体制改革和观念更新。解决毕业生就业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政府、社会、学校和学生自身等各个方面,需要政府管理部门、高校、社会,包括毕业生本人的共同努力。政府应重视研究毕业生就业工作的社会分工。继续推进就业体制改革,明确国家、高校和劳动人事等政府部门的职责和管理权限。确立学校在学生就业过程中的地位及应承担的权利义务。加快适合我国国情的高校毕业生就业机制的建立和完善,使毕业生就业工作摆脱目前困境,走上正轨。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大学教学模式的创新与改革【第三篇】

大学英语教学改革进行至今,各种教学理论的研究、实践均取得丰硕的`成果.本文重点讨论了在此情况下大学英语教学应避免的几个误区.

作者:李卉作者单位:桂林工学院,外语系,广西,桂林,541004刊名:考试周刊英文刊名:kaoshizhoukan年,卷(期):2008“”(48)分类号:h3关键词:英语教学教改误区

大学教学模式的创新与改革【第四篇】

随着经济的发展,就业指导课的授课方式也要与时俱进,但当前大部分高校的就业指导课程还沿用传统模式。第一,课程性质,当前就业指导课在高校属于必修课程。,教育部印发的《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通知明确提出,从起,建议全国所有普通高校开设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并作为公共课纳入教学计划,贯穿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整个过程,并建议就业指导课程学时不少于38个学时。第二,上课方式,就业指导课程大多数还是以传统的课堂授课方式为主,即教师在台上讲,或用讲义,或借助ppt等多媒体,学生在座位上听的模式。教学环节暂时没有设置见习课或实践课,除非授课老师根据学生专业或个人经验自行设计。第三,考核方式,当前许多高校的就业指导课的考核还是以理论考试和日常的考查结果相结合而成的,理论考试采取闭卷式或开卷式,日常考查则结合学生上课的出勤率或学生自行设计的职业生涯规划书等作业。百分制的量化考核仍然是该课程的主要考核方式。第四,使用教材比较灵活,可根据各校实际需要选定,有的高校选用自己老师编撰的课本。当前很多高校对就业指导课程的投入也逐渐加大,更多的学校管理者意识到高校就业指导课程的重要性以及必要性,组织本校有实际社会工作经验的就业指导者,根据本地的政策、法规,本校学生专业的实际需要,编撰《大学生就业指导》或《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为学生量身定制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教材。

近年来,政府、高校都加大对就业指导课的重视,该课程逐渐成为大学生的必修课,给予相应的学分,但在具体实践中,该课程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开课时间不统一。

大学生的就业指导需要家庭、学校、政府、社会等多位一体进行,但从各高校开设就业指导课的时间来看,参差不齐。大一大二正是进入职业初选期的重要阶段,在此期间应着重培养学生认识自己的需求与兴趣,确定自己的价值观、动机和抱负,考虑未来发展方向。部分高校学生一入学就被要求认清自己的性格特点和兴趣爱好,并根据个人实际情况,在大学一年级还有一次选专业、转专业的机会,选定所学专业后,就业指导课贯穿大学三年或四年。但有些高校大学生直到毕业那年,才开始上就业指导课,学生只能粗略学习求职简历的制作,职场的面试技巧,一般的就业政策法规等。

(二)就业指导教师队伍建设有待提高。

在对南方某省高校就业指导教师组成的调研中发现,当前就业指导课教师主要有就业指导中心的老师、各院系分管学生工作的副书记和辅导员们,就教师队伍组成的专业背景来看水平参差不齐。由于辅导员三到五年更新一批,即使有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的培训,由于这支教师队伍的不稳定性,授课教师的专业水平也不能保证,部分授课教师自己都无法切实理解就业指导课的意义与精髓。缺乏专业队伍建设,也是如今教学过程中的突出问题之一。

(三)课堂积极性不高,学习效果不佳。

当前的就业指导课大部分仍是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不仅阻碍了大多数学生对这门课程的兴趣,学生为完成学分而勉强接受,而且囫囵吞枣式的学习易使学生陷入就业择业误区。有些学生宁可自己掏钱买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的书,或上网搜索案例,也不愿多听老师的课。

贫困生大学期间,老师们更多的是关注他们物质和心理上的需要,对其职业生涯规划或就业指导的帮助相对匮乏。在对某高校大三年级家庭经济特困和贫困学生的访谈中发现,被访谈学生学习成绩普遍优异,但80%的学生内向腼腆,不善言辞,比较自卑。当问其就业意向时,40%的学生说要就业,但就业方向不明确;20%的学生说可能考研,但也不明确继续学习的费用来源。还有40%的学生则认为还有一年左右,到时再看。

就业指导课作为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一环,关乎毕业生的择业观念、择业意向和成功就业,针对目前高校就业指导课存在的问题,建议从以下几方面采取措施解决。

(一)开课时间规范化,授课教师专业化。

在教师队伍的建设方面,应本着建设一支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的就业指导教师队伍原则,加强对教师的'培训,以解决当前高校就业指导教师队伍成员复杂、专业化程度不高等问题。首先是对高校就业指导教师的选择,要有计划地选拔一些专业的指导人员,在工作中加强培训,有计划地定期选派就业指导教师进行内部的培训或者外出学习,以不断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其次,也要在教学管理的过程中实施一定的激励机制,以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和提升自己能力素养的动力,不断促进高校就业指导课教师队伍的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

(二)授课形式多元化。

就业指导课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的授课形式,课程氛围沉闷,学生上课没有积极性。鉴于就业指导课实际性、实用性的特点,可以将授课形式多元化。

(三)考试形式多样化。

考试是检验学生对课程掌握程度的一种重要方式,传统的考试基本都是采取闭卷的方式进行理论性的考核,而在新的教育过程中,要改变这种考核的方式。不断引导学生参与到实践中去,而不只是在书本教材中死记硬背地学习。改变传统闭卷考试的模式,可以在每学期或者学年结束的时候,通过一些社会实践项目的锻炼,让学生分析项目中的问题、成果、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经验等,也可以实行导师提问的形式进行开放性的考核,这种考核方式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不再是传统的死记硬背型的学习。同时新型的教学模式较易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极大地带动了学生学习动力与学习主动性,从实际能力出发也能够使学生得到更多实用技能与知识。

由于贫困生大多较为内向、敏感,他们不仅需要经济上的援助,更需要精神上的理解、尊重和扶持。大学期间,以勤工助学为平台,推动贫困生尽快去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在他们课余的实践中开展就业指导,引导贫困生明确与个人特质相匹配的工作岗位,为今后走上工作岗位铺路。就业指导课对大学生来讲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必修课程,对于学生提高对就业各种问题的认识、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择业观有很大帮助,当前高校的就业指导课程还存在一些问题,如课程形式呆板、教师质量不高等,针对这些问题要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解决,不断提升高校就业指导课程的效率和质量。根据社会的具体需要,培养高技能的应用型人才同时通过指导引导学生准确定位,从基层做起,同时还要加强对学生的思想素质教育工作,提高毕业生的职业道德,为社会输送高质量的新鲜血液。

大学教学模式的创新与改革【第五篇】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造性人才的培养是当今世界教育发展的共同趋势,也是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重要任务.创新能力对于科学的发展、经济的腾飞、民族的昌盛、国家的富强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今天的学生是21世纪国家建设的'主力军.他们的创新能力如何直接关系到国家未来的发展.

作者:张b作者单位:邢台市八中,河北,邢台,054000刊名:考试周刊英文刊名:kaoshizhoukan年,卷(期):“”(7)分类号:h3关键词:

大学教学模式的创新与改革【第六篇】

大学语文课程的最终考核在不同学校、相同学校不同老师的设定中存在着较为明显的差异,尽管综合考核比例有所规定,但是就平时成绩来看,教师的随机性和主观能动性决定了学生成绩的高低,由于作品完成情况、学生课下动手操作能力、期中考试等相对复杂,无论是从对成绩统计还是从汇总分析角度来看,均需要教师花费较多的精力,因此在实践中很容易被教师所摒弃。大学生的逃课率在近些年的调研中已经成为一项无法控制的直接影响教师教学质量的人为因素,但是对此而出现的课堂提问式考勤核查法并没有在所有高校中普及,相对来说很多语文教师会使用随机点名的方式作为日常出勤率的依据,从根本来看,这种做法具有极大的不确定性。

(1)以教改内容为立足点,实行灵活的考核机制。

首先要转变现有教学思维和观念,从汉语的自身魅力和应用需要入手,相应加大日常测试的频次,不一定必须通过期末和期中两种答卷式考核来完成最终统计,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表达理解能力及写作能力等均可以在日常情况下按照教师的课堂内容做出相应的考核标准,如在教师引导下,学生通过自主创新完成主题型实践项目的调研,学生对调研进行的前期准备、调研过程中的步骤规划、调研结果及调研报告的撰写等,均可作为大学语文考核的方法之一。重视日常测试的设计,加大日常成绩与教改之间关联点的紧密度,可以作为保障提升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有力措施。

(2)建立多元化的评估制度。

学生长久面对应试教育和应试考核体系,很容易形成疲惫麻木的心态,因此在面对此种考核体系时无法提起自主学习的兴趣,更不会从各个角度加强对大学语文的探索和视觉拓展,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性和覆盖领域的宽广性为这一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扎实的基础。正是因为大学语文的教学内容逐渐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因此一旦考核评估机制可以在贴近现实执行要求后,不仅能直接调动学生的参与度,更能使学生从操作中获取自信心并建立独立探索和思考的思维体系,相对于传统的应试考核来说,这种多元化的评估方式更具有灵活性和人文性。

大学教学模式的创新与改革【第七篇】

(一)培养目标。各院校普遍认同的培养目标要素包括:具有宽厚的人文社科、自然科学和扎实的医学理论知识;较强的临床能力和一定的科研能力;较大的发展潜能、创新精神和适应国际竞争需要。

(二)招生录取。多数院校从高中毕业生中直接招收八年制学生。个别院校进行了招生改革,如协和医学院在清华理工科新生中实行二次招生;华西医学院每年划出20个招生指标到四川大学6个试点学院,第2学年末选拔学生并转入临床医学八年制同年级。

(三)培养阶段划分。按照医学前教育、医学教育(含基础医学、临床医学、见实习)和二级学科轮转/科研能力训练三个阶段划分,共有8种模式,医学前教育时间、二级学科轮转/科研训练时间分别为1-4年和1-3年不等(附表)。

(四)课程改革。各院校开展了不同程度的整合课程教学,如:协和医学院、华西医学院、上海交大医学院、湘雅医学院和浙江大学医学院5所院校实行贯穿基础到临床的课程整合;北大医学部、复旦大学医学院、同济医学院和第三军医大学4所院校对部分课程或学科进行了整合。

(五)毕业授位。毕业授位条件主要包括通过课程考核、达到平均绩点、通过临床技能考核、毕业论文答辩合格和学术成果要求等。绝大部分院校授予八年制毕业生m.d.学位,个别院校则根据学生学术水平,主要是发表论文的情况,授予m.d.或ph.d.学位。

(六)国际化程度。各院校都积极加大八年制教育的国际化程度,包括与国外著名医学院校开展交流生计划、派教师出国培训、引进外文原版教学资源等,个别院校模拟或鼓励学生参加美国usmle考核。总体来讲,我国八年制医学教育主要有以下特点:。

(1)定位差异大。培养目标从合格的临床医生到临床医学家、医学科学家不等。

(2)学制内重心逐渐向医学领域倾斜。医学前教育时间有所减少,如北大医学部将2年的医学前教育调整为1年,南方医科大学将2年的医学前教育调整为1.5年。

(3)学制内临床能力和科研能力要求差异增大。体现在培训时间和博士学位授予标准上,如北大医学部用3年时间开展二级学科轮转,对博士毕业论文不作要求;第三军医大学用2年时间开展科研能力训练,要求发表sci论文;南方医科大学将学生分为临床强化型和科研提升型,临床强化型要求发表1篇文章,科研提升型要求发表2篇中文核心期刊论文或1篇sci论文。

(4)普遍开展整合课程改革。强化医学系统思维和自主学习能力培养。

(5)国际化程度高。个别院校八年制学生出国学习经历达100%。

(一)缺乏国家层面的统一标准。临床医学五、七年制均有国家层面的教育标准,而八年制医学教育尚无国家正式出台的相关要求,这是造成八年制医学教育各行其是的'根本原因。

(二)教育理念与现实需求之间矛盾凸显。一方面,八年制医学教育着眼于培养适应医学模式转变和医学科技发展需要的发展型精英人才;另一方面,医学前教育对学生未来职业发展价值还无法体现,师生认同度不足,八年制医学教育正逐步扔掉对学生“人文、社会、自然科学基础知识”培养的帽子,奔着培养实用临床医生的目标实践八年制。

(三)院校教育与毕业后教育混淆。部分院校将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内容纳入八年制二级学科轮转,把毕业后教育前置到院校教育阶段。20第三届全国八年制医学生论坛中对级学生的一项问卷调查显示,50%的学生支持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33%的学生不支持,17%的学生持中立态度,学生更关注经历轮转学习后,如何避免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内容重复和合理设置培训时间。(四)在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中的优势难以体现。就临床能力而言,八年制由于临床实践时间和诊疗操作机会少,其能力可能弱于“5+3”(五年医学院校本科教育加三年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模式的临床医学人才。就科研能力而言,八年制由于仍处课程学习阶段,科研时间少,其能力可能弱于传统的“5+3+3”模式的医学博士、甚至是“5+3”模式的医学硕士。

三、八年制医学教育的出路。

(一)确定八年制教育标准。上个世纪70年代以来,基于标准推动教育质量提高已经成为国际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特别是21世纪以来,世界教育进入以提高质量为中心目标的时代,制定教育质量国家标准成为许多国家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主要内容。八年制医学教育应首先通过标准来规范人才培养过程和应达到的教育结果,从国家层面确定包括教学基本要求、学位授予标准、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衔接要求等内容。

(二)明确八年制教育定位。年《教育部卫生部关于实施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的意见》提出要深化长学制临床医学教育改革,培养一批高层次、国际化的医学拔尖创新人才。八年制医学教育属院校教育范畴,重在打牢基础,应定位于培养具有强大发展后劲的潜力型医学人才,关键是使学生具备成为未来医学大家的知识、能力和素质。

(三)确保医学前教育时间。长期以来,医学生在人文社科和自然科学的薄弱成为制约我国高素质医学人才发展的“瓶颈”。美国医学教育是西方医学教育的成功典范,相对长而厚实的人文、理工基础教育和多学科的知识背景是其居于世界领先地位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确保八年制医学前教育时间是提升八年制学生整体素质的重要保证,鉴于建立本科专业思维至少需要3年时间,加上人文社科知识学习时间,医学前教育应保证3.5到4年。

(四)建立“3+x”毕业后教育体系。医学的职业特性决定高水平临床医生必须在专业实践中锻炼才能成长起来。临床专业毕业生医疗技术水平高低很大程度取决于工作要求与其工作医院的医疗水平,为避免工作单位的差异导致八年制后续发展良莠不齐,应尽快建立八年制医学生毕业后教育体系,将职业培训全部纳入毕业后教育范畴,进行“3+x”的住院医师培训和专科医师培训。

(五)开展全程科研能力培养。科研能力培养是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在我国现行教育体制下,除非继续攻读博士后或再攻读ph.d.学位,八年制学生缺少系统科研能力训练的机会。因此,八年学制内应开展早期、全程、导师制下的科研能力训练,利用一贯制优势,建立从理工科到基础医学到临床医学的系统思维,在转化医学成为解决临床问题新模式的背景下,围绕解决临床问题开展科研训练。

大学教学模式的创新与改革【第八篇】

首先,切实把握大学生党员思想教育的主要内容。加强大学生党员的思想教育,是大学生党员政治方向的集中体现。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党员的思想教育工作,引导和帮助大学生党员形成科学的世界观。根据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对大学生党员进行理想信念教育,使其胸怀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努力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而刻苦学习,努力成才。

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人们树立崇高理想信念的最根本的思想基础。只有确立正确的世界观,才有可能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我们应该引导大学生党员注重自身世界观的改造,帮助他们更加坚定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奉献终身的信念。通过社会实践,帮助大学生坚定崇高理想信念。组织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了解国情,增强建设祖国的责任感。充分挖掘“社会大课堂”这个教育资源,坚定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信念,就这方面,恕我直言,安大做的确实不够,党政活动不多,政治教化色彩也不够,过于平淡。没有特色。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70 20968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