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公文资料 > 其它公文 >

建国以来我国经济发展所经历的三个发展阶段3篇

网友发表时间 2570281

【参考阅览】此篇精品资料“建国以来我国经济发展所经历的三个发展阶段3篇”由阿拉网友整理分享,帮您减少加班熬夜,轻松写作尽在阿拉范文,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建国以来我国经济发展所经历的三个发展阶段篇1

在发展经济学中,刘易斯拐点是一个重要的概念。在工业化早期,农村的剩余劳动人口不断被吸引到城市工业中,但是随着工业发展到一定的规模之后,农村剩余劳动人口从过剩变到短缺——这个拐点就被称为刘易斯拐点。

在刘易斯拐点到来之前,也即早期城镇工业化过程中,资本拥有绝对的掌控力,劳工一般很难有定价权和讨价还价的能力,但是因为农村里有很多剩余人口,找工作的人很多,企业自然就会剥削工人。

过了刘易斯拐点之后,进入到经济发展的成熟阶段,这时候企业需要通过提高对生产设备的投资以提高产出,同时迎合满足雇员的需求,增加工资,改善工作环境和生产设备等等。在这个时期,因为劳动人口已经开始短缺,经济发展会导致工资水平不断上升,工资上升又引起消费水平上升,储蓄水平和投资水平也会上升,这样公司的利润也会上升,形成了一个互相作用、向上的正向循环。这个阶段中,几乎社会中的每个人都能享受到经济发展的成果,同时会形成一个以中产阶级为主的消费社会,整个国家进入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所以这个阶段也被称为黄金时代。

当黄金状态持续一段时间,工资增长到一定水平后,对企业来说,在海外其他新兴经济中生产会变得更有吸引力。此时企业开始慢慢将投资转移到发展中国家,这些发展中国家开始进入自己的工业化过程。如果这种情况在本国大规模发生,本国投资就会减少,本国的劳工,尤其是那些低技能劳工的工资水平会停止上升甚至下降。这一阶段,经济仍然在发展,但是经济发展的成果对社会中的各个阶层已经不再均衡。劳工需要靠自己生存。那些技术含量比较高的工作,比如科学技术、金融、国际市场类的工作回报会很高,资本的海外回报也会很高。但是社会的总体工资水平会停滞不前,国内投资机会大大减少。美籍经济学家辜朝明(Richard Koo)先生称这一阶段为后刘易斯拐点的被追赶阶段。

主要的西方国家大概都在70年代慢慢进入了上述的第三个阶段(被追赶阶段)。而作为曾经在追赶中的新兴国家,例如日本也在90年代以后开始进入了被追赶阶段。对中国来说,虽然不同观察者提出的具体时间不同,但大体上中国应该是在过去几年中已经越过了刘易斯拐点,开始进入到成熟的经济发展状态。如下面几张图所示,中国近些年的工资水平、消费水平、投资水平都开始呈现出加速增长的趋势。

建国以来我国经济发展所经历的三个发展阶段篇2

经济是什么?简单地讲,就是资源最优化的配置。比如一瓶水,只有到口渴的人手里,价值才能发挥到最大。然后,让咱们回到经济诞生的时刻,看看它的心路历程。

阶段一:原始社会。原始人没啥知识储备,几百万年里,他们唯一想的就是填饱肚子,这个时期谈不上什么经济,像样的活动就只有两项,即“采集”和“狩猎”。

阶段二:农业经济。当人类开始种植粮食,以及学会了使用工具后,这种最早的生产力就开始使得人类不光能吃饱,还能有余粮。这些余粮,就是人类的财产,我们也可以将之理解成经济学里的资源。不同的人手中的资源不同,于是开始产生交易,随着资源的流动,经济就这样开始出现了。

阶段3:工业经济。经过前面两个阶段的发展,人类从部落,发展出村庄,然后聚集形成城市,最后组建为国家。人类的交易越来越频繁,需求也呈现指数级的提升,这些需求最终促成生产工具得到了颠覆式的升级,这又进一步促使人类生活水平的提升,这就是我们说的经济发展。

建国以来我国经济发展所经历的三个发展阶段篇3

[提要] 近年来,中国经济发展模式成为一个热门话题,这个模式可以作为一个很好的借鉴,为其他发展中国家甚至是一些发达国家提供思路。本文通过对新中国刚成立时经济发展的初始条件和发展阶段的分析为探索中国经济发展模式做一个很好的铺垫。本文从劳动力、自然资源、科学技术、基础设施和制度这五个因素来阐述中国经济发展的初始条件,同时提出了中国经济发展的三个阶段。

一、引言

在封建时期,中国在经济上一直是领先于全球的。“开元盛世”和“贞观之治”让世人震惊于唐朝的繁华;到了北宋时期,中国的GDP总量大概是亿美元,是世界经济总量的五分之一还多,而人均GDP大概为450美元,比当时的西欧国家人均GDP多了400美元;直至晚清,在内忧外患的局面下,中国的GDP仍位居世界第一。但是,由于当时体制和科技的落后,中国经济在世界上的地位日益衰落。新中国成立时,中国还是一个非常落后的国家,经济与最发达的美国相比有天差地别。建国后的中国在不断探索中摸索出了适应国情的经济发展方向,经过一连串经济改革措施,让中国的经济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至2010年,中国成为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新中国取得的经济成就让世界为之瞩目。本文将中国经济发展的初始条件分解为五个因素展开分析,并展开分析中国经济的发展阶段。

二、中国经济发展的初始条件

(一)劳动力。劳动是价值的源泉,而劳动力承载着劳动活动,所以在财富创造中劳动力的作用是举足轻重的。新中国成立时人口有5亿左右,劳动力资源比较充裕。而由于自清朝末年以来长期战乱的影响,老年和幼年人口所占比例较小,因此人口中的青壮年占比较多,劳动力较优质。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也正是由于长期战乱的原因,中国教育的普及率较低,导致大部分劳动力受教育程度偏低,如果不加以培训,就只能从事一些最基本的体力劳动,这是新中国劳动力资源的一大劣势。

(二)自然资源。一方面中国的水资源、矿产资源、森林资源、生物资源都比较丰富。具体来看,新中国的水资源有亿立方米;矿产资源种类较多,达到148种,储量也比较大,是当今世界上少数几个大部分矿产资源能自给自足的国家之一。森林面积有亿公顷;另一方面新中国的自然资源虽然丰富,但人均占有率都比较低。而且,某些特定的资源储量不足,诸如石油等资源还需要大量从国外进口。而作为发展中国家,经济快速发展的中国难免会大量消耗资源。近年来,中国成为世界上的资源进口大国,本国资源储量的局限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经济的发展。

(三)科学技术。新中国刚成立时的科学技术并不发达,可以说是远远落后于欧美等发达国家。诸如飞机、汽车、轮船等交通运输工具都不能自己制造。在航空航天方面,前苏联于1961年首次将宇航员送入太空;美国于1969年成功实现载人登月;中国却才刚刚起步。在核武器方面,当时的新中国时刻处在美国和前苏联的核威慑下,自己没有掌握制造的方法。这两点可以侧面反映出新中国成立初期在科学技术上的全面落后状态,也成为当时中国的一个短板。

(四)基础设施。基础设施包括很多方面,这里主要从交通和文化教育这两个方面来说。首先,在交通方面。自古以来,交通发达的地区经济也比较发达,因为便利的交通能够加快生产要素的流动,从而促进经济的发展。例如,古代中国、古印度、古埃及两河文明,它们都是依靠大河而发展起来的。而新中国成立的初始阶段是百废待兴的,铁路系统传承于清朝和民国,比较落后。公路系统也不发达,航空方面则更不用说了;其次,在文化教育方面。新中国成立初期,适龄儿童小学入学率不到20%,初中入学率仅为6%,80%以上的人口是文盲,农村的文盲率更是高达95%,1949年新中国普通高等学校在校人数仅为万人。由此可以看出,新中国成立初期在文化教育方面是非常落后的。不过值得庆幸的是,新中国自建国以后都在大力发展文化教育,虽然期间有一段短时期的挫折,但是这并不妨碍教育发展总体上的进程。

(五)制度。这里的制度是指经济制度。由于当时前苏联的影响和新中国的社会主义性质,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经济制度主要是计划经济体制。计划经济体制对于当时的中国有一定的好处。计划经济依赖政府的指令性计划,这就为集中精力发展中国自己的工业体系创造了有利的条件,这也使建国后新中国的重工业得到了快速发展。但它也有弊端:首先,计划经济体制不尊重市场的自然规律,这就不能很好地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作用,导致产品过剩和短缺;其次,计划经济体制不能很好地刺激生产。由于国家控制了生产活动,给生产单位分配了生产任务,生产活动的盈余也要上交给国家,这就导致生产单位完成任务后对后续生产积极性不高。

三、中国经济的发展阶段

经济发展阶段有很多的划分标准。我们用每个阶段的特点以及目标来划分,中国经济可以划分为计划经济体制阶段(1949~1978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第一阶段(1979~2021年)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第二阶段(2022~2049)。

(一)计划经济体制阶段。建国后到1978年我国实行的是计划经济体制。这个阶段的特点是经济生产活动依赖政府的指令计划,各个生产单位没有自主性。这一时期的目标是建立完整的社会主义国家国民经济体系,实现了经济的自立。计划经济体制有优点也有缺点,优点是新中国能够集中全国之力发展生产,能够快速地从无到有地建立起经济体系。它的局限一是不尊重市场的客观规律,不能很好地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作用;二是打击了生产单位的积极性,导致了生产的无效率。

新中国在计划经济阶段完成了大部分目标,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一是人口增长过快,但由于相应的条件跟不上,导致人口素质低下;二是城镇化进程缓慢;三是是农业和轻工业发展缓慢。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第一阶段。1979~2021年属于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第一阶段,这一阶段的特点是全面对外开放,引进外资,同时尊重价值规律与市场调节的作用,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更有效的作用。这一时期的目标是提高整体社会生产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这一阶段可以说是中国经济的转折点。在之前的计划经济体制阶段,中国还是一个十分落后的国家,虽然建立了一套完整的社会主义国家国民经济体系,实现了经济自立,但经济还是没有发展起来,大部分人民还是过着贫困的日子。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改革,人民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中国的综合国力也快速地增加。在1979年至2010年的32年间,中国的经济增长速度达到了%,中国的经济规模已经发展为1978年的倍;“中国的对外贸易年增长率提高到了%。而中国2010年的对外贸易总额则提高到了亿美元,是32年前的144倍。同一年,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虽然从2012年开始中国的经济增长速度开始回落,但仍然以一个很高的经济增长速度在发展着。当然,过快的经济增长也引发了一系列问题,比如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法律制度的落后等。这些问题也引起了国家的高度重视,并针对性地提出了“和谐发展”和“依法治国”等主张。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第二阶段。步入小康社会后,中国将进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第二阶段。这个阶段的主要特点是:(1)在经济上,以创新为驱动力;(2)政治上,更加公开透明,中国将拥有更加完善的法律体系,成为一个严格意义上的法治国家;(3)文化上,由对西方文化的盲目崇拜转向对传统中国文化的追求;(4)生态环境建设上,不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发展经济,而是与自然和谐相处。有更加合理的产业布局和产业结构,服务业成为促进经济增长的主要产业;(5)区域之间的差异减小,有一个更加合理的区域经济结构,中国的东中西部地区全面协调发展起来;(6)贫富差距缩小,人民开始由对物质生活的追求转向精神生活。

主要参考文献:

[1]林毅夫.解读中国经济.

[2]武力.中国计划经济的重新审视与评价.

[3]当代中国史研究.

[4]邓小平文选(第三卷).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70 25702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