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经济发展形式论文精品汇编
我国经济发展呈现出稳中向好的态势,结构不断优化,创新驱动加速,绿色转型推进,国际合作深化,内需潜力持续释放,整体经济韧性增强,展现出强大的发展动力。下面整理的优秀范文,供您参考学习之用。
我国经济发展形式论文 1
自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的改革开放成效日益明显,经过30多年的发展,中国综合国力得到了较大提高,经济总量日益上升。据数据显示,到上半年止,中国的经济总量已超过日本,仅次于美国,位居世界第二,这样的成绩当然离不开中国经济发展模式。
自全球金融危机以来,世界经济处于一片低靡状态,中国也不例外,当年的经济增长率下降了几个百分点,失业率陡增,出口额下降。为寻求世界经济复苏,西方国家联手中国举行G20国峰会,讨论如何合作发展。实践已证明,中国在此次金融危机中起了领跑者作用,成为全球经济新一轮增长的引擎。在 实现了经济增长突破8%的目标,20政府又投入40000亿,目的是刺激经济增长,确保中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在一定程度上,20北京奥运会和年上海世博会的成功举行,也为中国经济发展带来了积极作用,一方面我们借次机会向世界展示中国形象成就,为中国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合作环境;另一方面也可以推进城市经济文化建设,以点带面,辐射周边,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发展。
当前中国经济发展越来越快,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中国经济发展模式正由“又快又好”向 “又好又快”发展,即科学发展。为实现其目标,政府加强宏观调控,保持经济平稳运行。
中国当前经济发展模式正由“粗放型”向“节约型”增长方式转变,因为从长远来看,只有节约型增长方式才能保持经济健康发展,粗放型增长方式是计划经济的产物,而中国当前是市场经济。
“三农”问题是历年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重中之重,因为农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城乡差距逐渐拉大,为此要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把发展农村经济放在首位,促进粮食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深化农村改革,增强农村发展活力,继续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范围,提高养老金的发放金额,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努力。
“房地产市场”是当前中国经济发展最大热点,改革开放特别是以来,随着城镇住房制度改革不断深化,我国城乡居民消费观念明显转变,住房消费有效启动,房地产总体上保持了快速健康发展的势头,房地产市场的发展对于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推进城镇化发展,改善居民住房条件,都发挥了积极作用,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但发展中也出现了诸多矛盾,普通居民没有能力购买高档房,而且部分商家从中在此“炒作”,使房地产市场秩序不太规范,为此中央政府加强了对房地产市场的调控,促进房地产业持续发展,确保国民经济平稳较快运行。
随着中国经济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日益明显,人民币汇率逐渐上升,对此有利有弊。西方国家都强烈呼吁中国加快人民币汇率改革,以此来促动其自身的。外贸出口,因为中国劳动力比较丰富、廉价,是以加工业为主要出口的,一旦汇率有较大波动,中国出口将会减少。所以对此问题,自人民币汇改以来,政府实施了平稳的汇改政策,以此来推动经济平稳发展。
到现在为止,中国外汇储备已突破0亿外汇储备,足以说明中国对外开放取得的成效,但对外经济的发展也带来了贸易逆差的态势,且逐渐明显。为解决这一问题,国家采取综合措施,加快转变外贸增长方式,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合理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加快增长方式转变,建立新型科学的外贸发展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加快出口结构调整升级,提高出口的经济社会效益,大力推动科学进步和品牌发展。努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高企业国际竞争力,促进对外贸易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实现从“贸易大国”到“贸易强国”的转变。
在过去30多年中,尽管我国的经济增长速度远远高于世界其他绝大多数国家,但从总体上来看,我国服务业的发展水平还比较低。不仅严重落后于经济发展的总体水平,即使与同行发展水平国家相比,也有一定差距。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
1.发展缓慢,与经济发展水平不相适应。
2.结构不合理,现代服务业发展滞后。
3.体制不合理,产业和市场化程度低。
4.国际竞争力薄弱,参与全球化程度低。
根据上述问题,要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需在以下方面作出努力:
1.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优化服务业行业结构。
2.加快企业改革和重组,优化服务业组织结构。
3.加快市场化改革,放宽服务业市场准入。
4.加快开放步伐积极参与服务业全球化。
正确认识当前我国的经济发展形势十分重要,我们要全面看形势。既要看局部,又要看全局;既要看现状,又要看趋势。时刻保持清醒头脑,对存在的突出问题要有足够的认识,引起高度重视,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积极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
经济发展论文2
摘要:近年来,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通过提升公园品质助推经济发展成为了政府部门的一项重要工作。对于我国当前人民公园建设的现状来看,若想将其作用充分发挥出来,推动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从公园品质着手,采取科学、有效的途径将其与经济发展中的各个要素联系起来,最终达到推动经济发展的目的。文章首先对人民公园品质提升所面临的问题着手,并在此基础上结合实际情况探讨切实可行的完善对策。
关键词:人民公园;品质;经济
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使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显著提升,公园作为城市中娱乐文化生活的重要载体,其品质好坏直接影响着城市面貌,也关系着广大群众的生活品质。近年来,通过公园品质的提升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引起了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并结合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制定了科学的完善方案,但具体实施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之处,需要相关部门将其有效解决,以此来将人民公园的作用发挥到极致。
1公园推动经济发展的途径
目前,我国大部分公园建设的目的都是为了给人民群众提供一个观赏、休憩、锻炼身体的场所,因此,公园在建设过程中都会配有完善的设施和良好的生态绿地。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人民公园并不具备经济效益,但如果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则可以通过人民公园创造不可估量的经济价值。
通过公园品质的提升促进旅游业的发展
我国旅游行业飞速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社会经济的持续进步。过去的时间里,旅游景点大多都是自然风光和文物古迹,人造主题的旅游场所很少,从而导致旅游资源十分匮乏,无法满足广大群众的需求。为了将这一问题有效解决,各级政府部门开始尝试以人造主题公园作为旅游景点,供游客参观、游玩,通过对主题公园品质的有效提升,使得整个地区的旅游业格局发生了本质的变化,同时也推动了住宿、娱乐、餐饮、交通运输等行业的发展,给区域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保障。
通过公园品质的提升促进房地产业的发展
为了能够拥有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大部分人在对住处进行选择的时候,都会综合考虑多方面的因素,比如说,楼房价格、建筑成本、配套设施等。此外,小区楼房周围环境的好坏也成为了当前消费者考虑的一个主要问题。调查显示,距离人民公园近的小区楼房要比距离远的销售量高,这就说明人民公园已经成为推动房地产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有效提升公园品质,对房地产企业可持续发展目标的顺利实现具有重要意义。
公园品质提升催生民生经济
公园品质的提升并不单纯集中在硬件设施和生态环境的完善上,而且还要在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三个方面体现出来。换句话说,就是通过公园品质的提升,为居民提供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促进广大群众的身心健康发展,使其以更好的状态投入到生活和工作中,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进而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由此可见,由公园品质提升而产生的经济效益是间接性的,一旦民生经济得到了促进,区域经济势必会得到良好的发展。
2提升公园品质过程中面临的问题
目前,尽管人民公园建设和品质提升工作引起了各级地方人民政府的高度重视,并结合实际情况采取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措施。但就公园品质提升整体的效果来看,却显得有些不尽人意。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提升公园品质过程中存在诸多有待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政府资金投入不足
为了将公园的作用最大限度发挥出来,我国在公园管理上大多实现免费制,即使有少量的资金收入也实行了收支两条线管理,以此来达到公园收支的稳定与平衡。由于人民公园具有公益性,所以公园的建设资金和后期维护费用往往需要政府部门承担。但就目前政府在人民公园建设上所投入的资金来看,却并不能满足公园的建设需求,从而导致公园的作用无法得到有效发挥。从这一观点出发,政府部门在对公园进行建设、管理的时候,应该树立正确的理念,将“为群众提供服务”作为公园建设、管理的根本目标。
场地被蚕食或改为它用
公园是城市中娱乐文化生活的重要载体,是为群众提供服务的公共场所。一般来说,园内土地面积和设施是不能改为它用的,然而就目前大部分公园的现状来看,却被周边单位和个人据为已有,在园内任意拉结高压线或将建筑延伸到公园内,甚至还有一些违章建筑出现在公园中,这些问题都会给公园的建设和管理带来困难,同时也会影响公园作用的有效发挥。
管理手段比较落后
既然我们将公园品质的提升作为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一项重要途径,那么我们就应该对公园的管理给予高度重视。科学的管理手段能够大幅度提高管理水平,有助于公园的有效运作。然而就目前公园管理手段的选择来看,却相对来说比较落后,这一问题体现在多个方面,首先是人员管理制度的落后,公园管理人员是事业编制,具有终身性,所以对管理人员来说,工作干好干坏一个样,在这样的制度下,职工对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势必会降低,影响工作效率和质量;其次是体现在绿化养护、防火、防盗方面,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普及并没有改变上述工作的现状,工作开展仍然以人工为主,工作效率低,效果也不尽人意。
3提升人民公园品质,助推经济发展
公园品质的提升是一项全面而又系统的工作,需要领导部门从多个方面着手,制定切实可行的完善对策。结合我国当前人民公园建设的实际情况,笔者认为其完善对策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做好公园规划工作
规划工作是公园建设的关键,也是建设基础,所以,确保规划工作切实可行至关重要。目前,政府部门给予了人民公园新的发展意义,使其与社会经济发展有机融合起来,所以,公园的规划除了要遵循生态原则、文化原则之外,还要在此基础上加入效益原则。在具体设计中,应突出公园的特色,力求创造一种具有良好景区布局、内容丰富、景观协调的。公园。
建设与保护并重
过去的时间里,相关部门只注重公园的建设,却忽略了后期保护工作,导致公园的作用无法得到有效发挥,丧失了原有的意义。所以在未来的时间里,我们应提高对公园保护工作的重视程度,不断提升公园的文化底蕴,保护自然环境,同时也可以加入一些人造景观,丰富公园内容,为广大群众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
对管理机制进行创新
任何一项工作的开展都需要有健全的管理机制,公园管理也不例外。结合我国当前人民公园运营和发展的现状来看,对于管理机制的创新,我们应该从三个部分着手,首先,要创新管理理念,虽然公园是免费开放,但服务质量却不能有半点马虎,一定要对服务质量不断完善,尽可能为广大群众提供舒适的环境。其次,要建立规范的聘用制度,并在此基础上实施激励制度,调动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最后,引进先进的管理技术和理念,实现公园管理智能化、网络化,以此来提高公园管理的整体效率。
实施“抱怨”管理
所谓“抱怨”管理,主要是根据居民和游客在游览公园时的不满和诉求为依据,结合公园当前管理的现状,通过改变管理方面和手段的途径,将问题一一解决。这样一来,一方面可以对公园的管理工作进行不断完善,提高管理水平,另一方面则可以为日后公园的长足发展提供依据,更好的将其作用发挥出来,推动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4结语
综上所述,公园品质与经济发展虽然看似毫不相关,但二者之间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人民公园不单单是城市娱乐文化的载体,而且也是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所以,在未来的时间里,城建部门需要提高对人民公园品质的重视程度,结合区域经济发展现状,对公园进行合理规划,从多个方面着手提升公园品质,从而进一步带动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叶明盛。提升公园品质助推经济发展[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06).
[2]项行军。论公园绿地如何推动园林建设[J].商品与质量:建筑与发展,(03).
至我国经济发展研究报告3
2001年至2005年我国经济发展研究报告
一、序言
改革开放的二十年里,我国国民经济总量实现了持续、快速、稳定增长,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1987年,我国国民生产总值提前3年完成了比1980年翻一番的目标,于1995年提前5年实现了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两番的目标。2000年“九五”计划完成后,在全国人口比1980年增加了3亿左右的情况下,实现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两番,基本消除贫困现象,人民的生活达到小康水平,国民收入由低收入水平进入中下等收入水平。
在达到小康水平后,在下个世纪最初的10年,进一步的目标就是使全国绝大部分人民的生活达到富裕和舒适的水平,国民收入进入中等以上水平,并努力提高相对贫穷人口的生活水平。人民群众的消费水平和结构将得到更大改善和合理化,居住条件进一步提高,文化生活更加丰富。
随着现代化建设第二步战略部署的完成,小康生活水平的实现,我国绝大部分人口的消费需求正在发生着深刻而重要的变化。从以衣食用为基础的消费向更高层次的消费过渡,从以商品消费为主向以服务消费为主过渡,从侧重数量型消费向侧重质量型消费过渡。在这个转变过程中,农业、大部分传统消费品制造业和相应的中间产品加工业将从过去20年之后的高速增长进入常规增长、速度放慢的阶段。而与此相应的是,服务业迅速崛起,将成为高速增长的经济部门。作为实现小康水平后的第一个五年,作为承前启后继续的五年,对下世纪初的头五年国民经济发展的宏观规划,将立足在如何通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以市场机制为基础,配合有效的宏观政策的调节,来发展国民经济、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提高的物质和精神消费需求。着眼于规划好第二、第三步战略部署的衔接和跨世纪的改革、发展,致力于推动2001-2005年国民经济向第三步战略目标迈出重大步伐,为下个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奠定坚实基础。
经过改革开放后20年的发展,我国基本上完成了由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过程。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格局基本形成并且得到巩固,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初具规模,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形式并存的分配制度进一步完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宏观调控体系和法律制度基本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确立,为其自身能够不断的完善奠定了良好基础,从而为推动2001-2005年及下世纪初期我国国民经济健康发展从根本上提供了制度保证,使各方面的改革能够不断地向纵深推进,使推动国民经济发展的巨大动力能够持续地释放出来。
但是也要看到,目前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完善主要是在商品市场领域,服务业领域和要素市场的完善和规范程度还远低于商品市场。旧的体制不仅限制了传统服务业的升级,而且给新兴服务业的发展造成了障碍,使服务业的发展难以满足城乡居民日益增长、不断升级的消费需求。在要素市场上,劳动力和土地只是初步实现了流动,市场机制对资源的配置作用仍然很弱,而且还同时处于旧体制的干扰作用下,使资源要素价格受到了很大的扭曲。市场经济体制的不平衡发展,不适应国民经济需求和供给形势迅速的发展和变化,导致了在现实经济生活中浮现出来大量的、复杂的矛盾,这些矛盾将不得不通过进一步的深化体制改革来给予解决。在“九五”期间,我国面对的国际经济形势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亚洲金融危机以及接踵而来的一系列的全球性的经济金融形势突变,对我国的经济体制尤其是金融体制的建设形成了严峻的考验和挑战。随着国际经济一体化的趋势,我国的经济在下一个世纪将更为开放,更全面的融入国际经济体系,因此,建立和完善牢固、高效、适应全球经济形势变化的金融和外贸体系,也将成为2001-2005年经济体制建设的重要任务。
二、国民经济持续、快速、稳定增长的战略
(一)国民经济增长过程中的问题
在1978-1997年的20年里,我国国民生产总值的年均增长率达到了%,回顾二十年持续高速稳定的经济增长过程,可以得到的基本结论是,一段时期国民经济持续快速稳定增长的过程,实际上也就是城乡居民各种层次的消费热点不断涌现,需求层面不断得到满足,供给层面出现重大突破的过程。
二十年持续高速增长的最根本动力来自于居民的最终消费需求。居民的温饱需求直接推动了七十年代以来的农业和轻纺工业的持续快速发展;进入九十年代,随着大部分人口的生活逐渐达到小康水平,消费水平逐步提高,对娱乐、教育消费的消费量增加,更加注重生活质量,从而促进了这一时期家电产业和商业、餐饮、居民服务、运输、电讯等第三产业的高速发展。进入“九五”末期全国城乡消费出现了新形势,在以“老三件”为代表的第一代消费品被淘汰后,以“新三件”为代表的第二代消费品也已经达到饱和,而第三代消费品还没有形成热点,居民消费中用于购买服务的比例正在逐步提高但增长无力。如果新的消费热点不能形成,产业发展停滞不前,将直接威胁到二十一世纪头五年的经济增长目标的实现。因此,如何发现和促进居民消费中的热点,将构成2001-2005年国民经济增长战略的核心。
经过20年的发展和积累,我国居民尤其是城镇居民的收入水平和储蓄水平有了显著提高,而且进入下一个五年,绝大部分居民达到中等收入水平,中等收入阶层的消费将形成最终需求的主要来源,消费质量和结构将有更进一步的提升。将希望有更加舒适的生活,居住和交通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除了得到基本的商业、餐饮、运输等服务之外,对医疗卫生、文化教育、信息传媒和金融保险等新兴服务,也将表现出更高的消费热情和更为迫切的消费倾向。
通过对“九五”末期居民消费倾向和走向的分析,可以预测,从2001到2005年,居民消费的主要领域是两个方面:首先是住宅消费,尤其是适合城镇中等收入阶层的经济适用住宅,由于目前我国城镇居民人均住宅面积仍处于较低水平,住宅的内部质量和外部环境迄待改善,而且每年还有数量稳定增长的新增住宅消费需求,因此,对经济适用、较为舒适的住宅消费需求,将在2001-2005年间成为居民消费中份额巨大、增长稳定的重要部分。其次是对更高水平的服务业的需求。由于住宅和服务业消费直接与人口的分布和流动紧密联系,因此将相应会带动基础设施、城镇交通设施和交通工具的需求的加速增长。
随着住房建设和交通及配套设施的发展,2001-2005年,将在现有主要中心城市周围和乡镇地区出现大量新的小城镇,从而带动相关服务业的发展。传统的商业、饮食、居民服务、运输、邮电将进一步发展开放,新兴的金融、信息咨询、医疗、教育等行业会快速发展。由于服务业的发展与人口布局密切相关,现行的人口流动制度在进入2001年后将面对新的经济形势,因此必需根据形势的变化重新审视其合理性,推动其进行深入改革,解决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由此导致的矛盾。
2001-2005年期间,有限的耕地资源和水资源,以及众多的人口对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制约作用将日趋显著,与经济增长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将不可避免地产生矛盾。我国人均水资源和人均耕地面积拥有量很低,而且严重分布不均,南多北少。耕地和水资源的紧张问题首先是与我国的人口问题紧密联系的,从2001
-2005年乃至以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我国将面临人口过多的局面,据预测,即使在80年代以来严格执行控制人口生育的政策的情况下,从2001-2005年也将净增劳动力5300万,相当于“九五”期间3900万的倍,其中大部分是农村劳动力,耕地不足的矛盾将更加突出。由于乡镇企业吸纳就业有限,大量农村劳动力流动就业将不可避免。其次,如果要发展居民住宅和城乡交通建设,也将会占用大量耕地。
在我国北方,尤其是西北、华北地区,水资源缺乏严重制约了经济发展,影响了居民生活质量的提高,生活用水的数量和质量下降。目前正在实施和将要采用的“南水北调”,“引黄灌溉”等措施,以及修建的水利工程都难以从根本上扭转缺水局面,解决居民用水问题。这些矛盾的存在将直接影响到下个世纪初叶我国国民经济增长战略的实施,给发展国民经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目标的实现造成困难。
从国民经济的总供给能力预测,2001-2005年年均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可以达到%左右,主要是因为在这一时期劳动力供给和资本存量仍然将保持较高速度增长。虽然与此同时国家将加强经济安全体系建设,较多地保护环境和生态,建立自然灾害防护体系,放慢对资源的开发速度;加强金融风险防范体系的建设,在金融领域采取较为保守的政策,降低经济增长的速度,但总体而言从供给方面保证经济以较高速度增长仍然是可能的。
(二)实现国民经济增长的战略
2001-2005年国民经济增长战略的核心就是要解决以上这些问题,探索实现中长期经济持续快速稳定增长的途径。在经济增长的过程中所要解决的以上所有这些问题的要害仍然是存在体制障碍,导致要素和服务价格受到扭曲。长远而言,影响经济增长的最主要的体制障碍就是人口流动制度和土地管理制度。目前的人口流动制度是以阻碍人口流动为取向的,虽然在九十年代以来大量农民工流动就业严重地冲击了人口流动制度,但是因为它的存在,流动人口在就业、购买住房、医疗保障和教育方面仍然受到很多歧视,劳动力要素价格和服务业价格相应受到扭曲;目前的土地管理制度,尤其是土地的转让和再转让制度,使土地的市场化程度很低,严重地扭曲了土地的市场价格。
为了缓解水资源缺乏对经济增长和居民生活的影响,长期以来执行的水利战略是以转移水资源为基本导向的。转移水资源的工程不仅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而且大量无偿占用可耕地,但是缺水地区的生活生产用水价格普遍偏低,不能反映水资源的真实稀缺程度和真实价格。因为人口不能流动,所以用水成本的快速大幅上涨将阻碍缺水地区居民生活水平的改善和提高,抑制居民的消费需求。
2001-2005年将结合居民消费的发展方向和体制问题的实质所在,通过进一步通过推动和深化体制改革,促进居民消费,减小对要素价格和服务业价格的扭曲,消除住宅产业、交通某些设施建设产业以及交通工具供给产业发展的体制约束。首先是保持人口适度流动,保持城市人口有进有出。促进人口流动就业,使流动的劳动力在就业所在地进行住宅消费时不存在体制障碍,就业人口在各地购买住房安置下来,与此相应大力发展配套城镇建设和交通设施建设,降低流动成本,尤其是在人口流动的目的地发展小城镇建设。在城镇布局上,要推动按功能划分的城镇建设模式,使容纳就业人口和非就业人口的城镇根据资源配置进行分布,使人口的就业和生活在空间上实(阿拉题库网☆)现分离。其次是大幅提高交通工具尤其是家用轿车的`供给能力,通过大规模生产降低国内轿车生产的成本,适度引进竞争和提高进口额度。与此相应,人口布局的改变将会带动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和升级,新的服务业增长点将不断涌现。简而言之,就是以“住房-汽车-道路”三个相互联系的产业作为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同时带动各种服务业的快速发展,理顺资源要素价格和服务业价格,由此构成2001-2005年间经济增长战略的核心。
三、宏观经济增长和管理
2001-2005年将初步建立较为完善的宏观经济调控体系,实现经济总量的基本平衡,促进经济结构优化,把推动国民经济适度快速的,持续健康发展作为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
(一)经济增长速度
2001-2005年,继续努力保持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基本平衡,把握适度的宏观调控力度,将国内生产总值的年均增长率控制在7%左右。
保持需求总量的适度增长和引导需求结构合理调整,实行积极稳健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积极防止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通过保持适度的投资规模,投资体制的市场化改革,投资主体企业化、多元化,建立有效的资本市场,优化投资结构。保持消费基金的适度增长,通过初次分配和财政再分配体制的完善,调节收入分配结构。通过市场预期合理引导消费。保持国际收支基本平衡,改善国际收支结构。
从2001年到2005年,提高国民经济的总供给能力,防止总供给不足,维持经济的适度高速增长仍然是宏观调控的基本任务。通过宏观产业政策指导和市场调节,积极推动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提高抗灾能力,使农业生产保持持续的增长态势,农业产值达到年均增长%。协调第二产业中基础工业与加工工业的增长,改变加工工业的低水平重复状况,振兴支柱产业,发展具有一定规模的高新技术产业,使第二产业产值年均增长保持在%。继续提高第三产业的总量,调整内部结构,培育新兴第三产业,使第三产业吸纳大部分就业,2001-2005年,第三产业产值保持年均%的增长速度。到2005年第一、二、三产业的产值比重为17:50:33。
(二)社会投资和物价水平
2001-2005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投资将重点集中在水利、能源、交通、通讯等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项目。其中房地产投资的重点是城镇居民经济适用住宅建设。
改革投资体制,在投资领域实现政企分开。根据营利性投资、基础性投资和公益性投资的不同职能划分不同投资主体。实现政府投资与国有资产投资分开,政府退出营利性投资领域。实现政府的经济管理职能与国有资本经营职能分开,政府为各类投资者服务。
建立国有资本投资体制。国有资产管理机构以委托授权方式,股份制的方式,通过国有投资公司,国有资本经营公司及其他所有制经营实体,实现国有资本的投资和运作。完善政府投资体制。政府投资的资金来自财政收入和政策性融资,纳入国家预算管理,投资于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行政事业单位建设项目以及其他公有事业建设项目。建立自主经营、自担风险、自我约束、保本微利的国家开发银行等政策性金融机构,实现政府对投资的宏观调控。
2001-2005年对价格总水平的宏观调控年度目标要有利于促进国民经济的适度快速、持续健康的发展。要进一步完善市场形成价格的机制,调整农产品差价、农产品与工业品比价、能源产品价格、第三产业价格和公有事业收费标准,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价格环境。一方面要防止价格总水平的过度上涨,甚至通货膨胀,造成居民生活困难,财政赤字扩大;另一方面也要避免出现市场有效需求不足,通货紧缩的状况。2001-2005年价格总水平的调控目标,消费物价指数年均上涨%,零售物价指数年均上涨3%,
并且根据当年实际经济形势走向调控价格水平的波动幅度。
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建议论文4
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建议论文
一、了解农业经济发展状况,农业经济发展的可操作性建议
1、农业经济与投资相结合
发挥和引导以农户为主体,多渠道投资相结合的格局形成,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及各类股份合作企业。大力促进投资的有效利用,鼓励农民把资金集中起来,利用闲置资金最大限度地发展农业生产上,银行机构方面要放宽信贷政策,扩大信贷面以调动民间资本的积极投资。各级各部门引用资金或发展农业联营项目,向各种农业特色主导产业倾斜,对主导农业产品和市场潜力大的农副产品进行深加工,对农业型产业基地加大扶持力度。
2、农业经济离不开政策力度的支持
加大政策支持力度,通过政策与体制创新,探索各种农业经营方式,寻找乡镇企业的优势,创造新条件,以优势龙头企业为核心,以本区域现有的品牌为基础,切实培养、组建和壮大符合经济规律的,加强乡镇企业的战略性,使发展较强的优势企业带动中小企业健康发展。
3、提高农民自身的文化素质,参加相关农业技术培训
农业部门更要支持建立更多种层次,多种形式的农民成人教育体系,组织农民学习社会科学理论、现代科技知识和市场经营的能力培训,加大农业教育基础和体系建设,积极鼓励农村中青年群体抓住参加农大、夜大、电大等技术培训机构的学习机会,扩展教育、深入教育,培养具有现代农业生产与经营的新观念型农民,同时,应根据本地区农业特色,有针对性地推广农业实用技术,并开展多渠道形式的阶段性的技术与教育培训,培养出新一代具有当代先进科学技术与农业知识的新型高素质农民。
4、以市场为导向,加事农业产业化进程
加速农业产业化的进程,通过对农业经济实行区域化布局与调整,进行专业化生产,集多种经营方式于一体的经营方式,以市场为依托,带动农业基地生产,与基地农户联合,开成种植、养殖深加工产业,形成以生产、供应、销售为一体的'经营管理模式和市场化企业运作机制。
5、加大“品牌“效应,大力发展农业经济
品牌赋予农产品一种与众不同的内涵,反映农产品的特性或功能,带入着农业文化情感,实现着与消费都的沟通,最终成为消费者最愿意接受、最可依赖的东西。农业产业的品牌意义,需要根据农产品的特性、消费都的心理及各种社会因素进行定义,如市场价格导向与文化传统等,塑一个与目标市场有头的品牌。目的在于如一提到蔬菜,消费都自然就会想到这个品牌的其它属性,如价格、品种、质量等。建立农民广泛参与一些各种合作组织或博览会,这对于提高农产品质量及巩固品牌形象有相当重要的熏陶作用,通过企业化的经营、管理,以农业人的身份人事农产品的生产、加工,使农民职业化。这种模式是建立品牌声誉制度的有效方式,有利于促进农业向市场化和市场化的方向发展。
6、做好农业技术的推广
农业科技机构应当通过转换机制和调整结构,建立相关的科研机构,建立高效、开放、协作的运行机制,以从事农业相关的病虫灾害规律与防治的研究,进行农作物高产、高效综合增产技术的开发和农业资源发生、发展的规律等研究,以达到农业技术推广的真正目的。同时,成立以各省市级农业组织为中心的农业技术推广机构,进行试验示范和开发,促进农业生产力的提高和现代农业的持续稳定发展。完善技术咨询服务,全面落实其研究、开发、经营、服务等各项职能,积极开展第三产业的建设,以发展农业科技培训,信息技术服务为主。
7、提高土地的多种方式运用
在农业经济中,提高土地产出率,增加农民的收入,提高土地利用率是最主要的运用方式,它主要是改良土壤,增加土壤的养分,从各种耕作措施和田间管理等都可以有效改良土壤,也有的地方进行种植植物进行改良土地,以改善土壤,增加土地的营养成分,以达到农民增产增收的目的,以增加土地的产出率利用率,促进农为经济的发展。
二、结尾
农业经济的发展,不仅有利于“三农”问题的解决,对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和促进现代农业的快速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战略意义,更是从根本上有利我国农业长期战略的发展,我国是农业大国,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农业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需要各地方、各部门坚持农业经济的状况和农业经济的发展趋势,进而加快国民经济的增长。
我国绿色经济发展浅析5
我国绿色经济发展浅析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中的环境污染问题非常突出,环境污染日益严重,已逐渐影响人们正常生活,甚至是身体健康。发展绿色经济是时代发展的需求,是经济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必然。我国应积极走向绿色经济,加强产业优化,尽快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第1:我国常态下绿色经济发展模式探析
摘要:绿色经济发展模式近期成为社会各界关注重点,特别是十八届五中全会以来提出五大发展理念的背景下,把以创新为核心的经济发展模式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随着网络和新媒体技术的崛起,经济各领域每天都发生着巨大变革。
以创新为视角,通过对新常态下绿色经济发展模式的思考,从科技创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引进人才等层面来分析必须加快创新步伐、释放我国经济增长的活力、加大创新人才的引进的迫切性、必要性,进而探讨新时期绿色经济发展模式的实施路径,以期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我国经济基础有更深入的认识。
关键词:绿色经济发展模式;低碳经济;科技创新;生态文明;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的发展,一直保持将近30年的较高速增长,即所谓的“增长奇迹”。
经济高速增长首先表现为我国GDP增长的速度快、持续的时间长;其次,从经济学角度进行分析,我国经济增长奇迹的关键在于它特有的非常规性:经济增长理论着重强调的若干要素,如自然资源、人力资本积累及技术创新能力等,我国并无过多的独特之处相比于其他国家,甚至某些方面仍处在较低水平的阶段。
创新,是任何注重经济发展的国家都在时刻强调、重点投入的关键环节。
经济发展,崇尚创新,努力探索创造新型经济发展模式,保证经济增长的同时,大力保护生态环境,提倡绿色发展,保护好人类的生存环境。
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表明:要真正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须把创新作为第一要义,坚持走绿色发道路。
坚持以创新为视角,以科技为支撑,积极促进绿色经济发展模式,切实提高我国经济发展的效益与质量。
一、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技术匮乏日益严重
目前,我国大多数企业沿用传统的生产经营模式,科技创新产品较少,这种发展会使企业止步于自身现有的固定发展模式和技术支撑,无法适应现代化国际化跨文化的发展步伐,技术创新成为各行各业必须坚持的一条提高自身的关键因素。
我国经济发展长期靠投资拉动经济增长,能源的消耗、资源的浪费、环境的污染、产能的过剩,这一切都是源于落后的经济发展模式和不合理的开发投资,不断建立的大中型高能耗、低收入、低利用率的企业,导致大量生产力过剩和产能过剩。
由此可知,我国必须加大科技投入,而并非大量开发稀有能源及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投资,提倡以高新技术为主导的创新型企业的绿色发展。
(二)贫富差距不断拉大
从我国的基本国情出发,积极推动城乡经济的一体化发展,沿海和内陆地区的协调发展,三大产业的合理分配,一直以来是我国政治经济发展必须坚守的重要原则。
随着经济的持续发展,城乡之间仍然存在巨大的贫富差距,城市的发展要素不能及时的流入农村,农村和偏远地区仍存在着局部的贫困,与中高等收入者的生活水平存在着很大悬殊,甚至有些地区,至今仍有儿童无法按时入学接受正常的学校教育。
相比之下,大中型城市的孩子过着衣食无忧、进入高等学府接受良好教育,生活优越。
因此,必须加快城乡一体化的进程,缩减城乡贫富差距,加大对农村可持续经济的投入,加大教育的资金和人力投入,促进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促进农业集约化生产经营,加速农村的现代化进程,缩小城乡之间的贫富差距,提高人m的生活水平和质量,同时保护好农村的原生态自然环境,决不能以牺牲破坏环境的方式换取经济的发展。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明确指出创新、绿色发展,坚持把创新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全局性战略性核心地位,缩小城乡之间、沿海内陆之间的差距水平,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提高教育质量,是我国绿色经济发展模式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人类环境日趋恶化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类毫无节制地对大自然的破坏、不合理的利用,导致一系列后果正在一步步地破坏着人类生存的大自然环境,也影响着自然系统的可再生循环。
尤其生态、大气环境遭到严重污染破坏,最显著即北方频繁的风沙、雾霾,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甚至对人类的健康造成了严重危害,导致学校停课、单位实行弹性工作制,这一切严重阻碍我国经济发展和人类生命健康。
二、坚持科学发展理念,促进绿色经济发展模式
(一)实施低碳循环经济,加强生态文明建设
从全球化的格局分析,低碳经济日趋成为一国综合实力的有利证明及巩固加强在当今世界格局的竞争地位的重要力量。
目前,我国经济发展中仍然存在着资源利用不合理、生态遭到破坏、人类生存环境面临危机等问题。
因此,各方力量应该着力思考,付诸实践,勇于改变过去企业效益低、质量次、创新力不足、持续发展能力不强的现状,依靠科技、注重创新,提高自身核心技术和创新理念,应该着力推进科技创新,大力提倡低碳经济,调整经济结构,充分激发市场活力,引进先进技术理念,实施创新引领经济发展的战略,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与效益,从而提高我国的综合实力。
在国际经济新秩序的今天,世界经济日益融为一体化,低碳循环成为一国经济立足于世界竞争强林的主导力量。
低碳、环保、循环,优化,加强生态建设,注重生态安全,积极应对新一轮的全球化的科技革命和以高新技术为核心的经济大战。
(二)将科学技术创新应用到转变经济发展模式
中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把握中国最大实际的同时,也要经常性回顾总结过去经济发展的经验教训,勇于创新,争取在稳中求发展,赋予新的时代特征。
以主席为首的新一届党中央领导,特别重视我国经济当前和今后长期的发展路径选择,提出的实现“中国梦”的宏伟目标、“两个一百年”的发展目标,都迫切要求绿色发展,调整经济结构,加大创新投入力度,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加强监管,完善体制创新,把经济发展的重点放在注重质量和追求效益的创新层面上。
从长远分析,创新发展有助于促进我国国家的长治久安和国家治理体系与能力的现代化。
绿色经济发展模式,符合我国经济发展的原则和方向,顺应当今国际经济新秩序和全球化趋势:
1、关键在于技术创新。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技术创新是经济结构调整的内在核心力量,技术创新对于我国绿色经济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产品的研发和创新,需要先进科学技术作为支撑,需要新一批知识性创新人才作为坚强后盾,优化科技创新人才配置,知识和技术是重要的推动力量。
企业技术的创新能力,直接影响着其在市场竞争中的优胜劣汰。
2、核心在于企业创新。
企业的创新直接影响和制约着我国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程度。
截至目前,我国企业整体的研发投入、研发成果、研发力量平均已经达到全社会总体的70%以上,超过了发达国家的相对水平,从这方面看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的进步。
②同时,一些企业创新力不足,缺乏技术支持和资金投入,导致企业核心技术缺失,缺乏核心竞争力。
因此,企业应该从自身存在的问题出发,加大研发资金的投入,积极吸引创新人才,建立创新团队,改变传统观念,促进以创新为引领的经济模式的调整。
我国企业都应该积极关注党和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研发新技术、开拓新产品,积极努力步入创新型企业的行列。
3、重点在于管理创新。
将传统管理加以创新革新,给员工创造温馨舒适环境,可以有效提高工作效率。
高情商的管理者善于变换管理思维模式,灵活运用各种管理技巧,使人心悦诚服,认识到领导的用心和旨意,促进全身心投入工作。
宏观层面上,管理创新包括管理制度创新、管理机制创新以及管理体制创新等,成熟的管理制度,是保证人员遵守规章法则,保证共同努力和团队合作的前提。
拥有良好的管理体制,可以使人员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潜力,将精力更好地投入到工作中,促进人们积极努力的开拓创新,研制新技术新产品。
现代化管理与创新是相辅相成、高效创新的管理模式,促使人们感知到企业的人文关怀,认识到自身在企业的价值,促进工作高效化。
4、保障在于制度创新。
制度创新是在制度制定和实施过程中充分体现其自身的创新性,从而在科技创新成果、知识产权的保护等方面得到充分体现。
制度创新也是维护效率和公平公正的纽带,革新老套的规章框架,保障高新技术产品产权所属得到有力保护,使创新成果得到合理的奖励支持,促进先进技术的研发和激励,降低创新研发的风险与不确定性因素的制约。
通过制度保障,为企业创新、技术研发提供强有力的后盾和监督保护作用。
三、对绿色经济发展模式的路径探析
(一)实施创新驱动型战略,注重科学技术创新
创新驱动型发展战略的实施,首先要依靠科技,科研机构、大中型企业、院校等是科学技术创新的重要力量,应充分利用好科研技术支持。
依托科技、坚持创新,是提升我国市场竞争力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战略保障。
同时,企业要积极吸取最新的科学技术成果,适时地将科技转化为生产力。
政府、司法等公共部门加强监管力度,加大对科技创新和创新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支持力度,同时相关部门做好新型企业创新的风险评估,完善市场准入和退出机制,重视创新型企业的风险把控,重点扶持拥有较好前景、风险系数小的高新技术的新型创新模式企业。
(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大力构建美丽中国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实施创新驱动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在要求,是构建美丽中国的题中之义。
经过改革开放的三十多年,发展模式已正在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由落后型向现代型转变,由浪费型向节约型转变,由封闭性向开放型转变,低碳发展、绿色发展以及新能源开发是转变的主攻方向。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有利于环境改善,有利于节约资源,有利于构建美丽中国:1、政治方面,积极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加强国家宏观布局,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能力的现代化。
党是不断与时俱进,不断促进政治生态良好、纪律严明的创新型政党;2、经济方面,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开放为战略,努力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积极融入创新驱动对经济的拉动作用,积极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绿色步伐,坚持协调发展,保护生态,提高人们幸福指数;3、文化方面,发挥文化的软实力作用,推进文化建设,特别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强化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发展文化产业,有助于中华文化交流与传播,共同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吹响嘹亮的号角;4、生态方面,坚持新的发展理念,努力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m幸福的中国梦。
(三)优化资源配置,促进长远发展
在我国市场经济条件下,必须优化资源配置,增强资源优势互补打破传统经济发展模式:
1、优化产业结构。
合理分配三大产业的结构布局,大力发展第一、第二产业的同时,重视第三产业的市场需求,善于发掘市场方向,大力发展适应消费者需求的服务业,使资源达到最优化开发、配置。
2、优化东西部资源配置。
我国东部地区有便捷的交通和有利的市场,同时,西部地区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生态资源,优化东西部的资源配置,相应的调整产业结构,从而缩小东西部的区域差距。
3、优化企业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
在我国市场经济条件下,必须遵循市场发展的客观规律,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所起的决定性的作用,企业必须注重自身生产要素的优化,密切关注市场的供需变动,根据市场的行情及时调整产品生产经营的主流,优化生产要素的配置,促进企业的长远发展。
(四)着力改善环境,构建和谐社会
在人大代表会议上多次提出,我们国家要时刻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作为全党全国的中心工作,积极全面促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达成,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坚持对内改革对外开放,坚持引进来走出去战略,不断推动我国经济的良性运作发展,不断为实现“两个一百年”的目标奠定坚实的经济基础。
对此,必须对此采取相应措施:实施绿色经济发展模式,调整经济增长方式,切实保护自然生态,有效提高资源利用率,相关部门加强监督管理把控,企业自觉做好污染排放和后期处理,减少对生态环境的污染,倡导低碳经济,真正实现健康、生态、文明的绿色经济发展模式。
因此,必须坚持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的和谐发展理念,坚持“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集中最大力量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国梦创造更好的经济发展环境。
注释:
①靳涛,李帅。中国经济增长之谜:基于体制柔性的解释[C].北京:中国人m大学书报资料中心,.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