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科技期刊媒体融合发展现状及趋势3篇
【参考阅览】此篇精品资料“关于科技期刊媒体融合发展现状及趋势3篇”由阿拉网友整理分享,帮您减少加班熬夜,轻松写作尽在阿拉范文,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科技期刊媒体融合发展现状及趋势1
摘要作为大众出版的重要方向,科学技术期刊承担着发表最先进的科学技术信息,传播科学技术研究成果的重要使命,在当前创新社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目前,大众传播开始进入融媒体时代,科技期刊也应与时俱进,以媒体融合发展思路,在内容、终端、经营等方面,改变传统经营思路,探索创新科技期刊在新竞争环境下的发展思路。
关键科技期刊媒体融合经营的内容是国王。
作者单位孙宇科、齐齐哈尔大学宝莹、齐齐哈尔大学崔春泽、齐齐哈尔大学。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志代码A。DOI//。
媒体融合(MediaConvergence)最初是美国学者伊契尔·索勒·普尔在1983年提出的,信息技术认为会改变传统的媒体传播模式,向新的融合模式发展[1]。蔡雯等一开始把MediaConvergence翻译成媒融合,现在翻译成媒体融合[2]。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科技期刊与媒体的深度融合开始朝着多样化的方向发展,特别是在媒体融合的背景下,科技期刊为了满足用户不断提高的信息需求,在提供大量信息的同时,通过信息的整合、管理,用户对专业知识的深入理解媒体融合发展是信息科技发展的成果,作为发布和传播前沿科技和信息的媒介,科技期刊在自身发展中,首先要做好媒体融合发展的探索,发挥科技期刊传播科研信息,发挥大众科普宣传的作用。目前国内科技期刊有6000多种。在媒体融合环境下,这些科技期刊纷纷试水媒体融合发展,其中有许多成功者,但许多效果不明显。科技期刊媒体融合发展的困境阻碍了期刊的长期发展。因此,客观认识媒体融合的特点,探索适合科技期刊发展的融合出路,成为当前科技期刊在当代媒体传播环境下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科技期刊媒体融合的现状。
科技期刊作为报道前沿学术进展和先进学术应用的媒介,对新技术具有天生的敏感性[3]。长期以来,科技创新一直摆在国家发展战略的关键位置,提升国家科技竞争实力是我国立于世界民族林中的关键保障。在科学技术创新的过程中,科学技术期刊不仅汇集了科学技术的新信息,还引导了科学技术的发展方向,优秀的科学技术期刊可以帮助科学技术创新的发展。经过多年的发展,优秀的科技期刊逐渐建立了品牌,拥有广泛的参加者。
1、科技期刊开始重视传媒融合发展。
作为传统媒体刊物,科技期刊在现代传播中,同样面临着和大众媒体一样的烦恼,那就是如何跟上时代。
步伐。特别是在融媒体时代,科技期刊也在探索媒体融合发展的新策略。在对媒体融合策略的探索上,很多科技期刊受到来自新媒体的冲击,特别是纸质印刷期刊销量下滑,给科技期刊发展带来巨大挑战。科技期刊纷纷调整发展策略,从最初的纸质版出版刊物,尝试线上和线下同步传播的方式,增加“两微一端”互动模式,积极拓展各种数据库和平台等传播渠道。科技期刊从最初的只是通过PDF格式将期刊内容上传到网页上,供网友在线付费阅读,到建立自己的门户网站,通过网络平台实现与受众的互动,再到通过微博、公众号等方式发布一些相关信息,不断探索媒体融合发展的方式。
2.部分科技期刊融合发展势头良好
近年来,部分有实力、有影响的品牌科技期刊脱颖而出,特别是利用媒体融合的发展方式,很多期刊以全新的面貌走进大众视线,并且在当前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取得不俗成绩。媒体融合并不是简单地将纸媒和新兴媒体在形式上进行融合, 而是指全方位的、有效的多媒体融合[4]。多数科技期刊从最初出版网刊,到后来 “两微一端”的利用,微信公众号的普及,再到与其他平台的合作,逐步转变融合形式。比如,卓众出版从面向读者转变为抓住用户,从内容生产转变为产品开发,通过旗下的“24刊一报”逐步探索融合发展之路。该公司借助《汽车导购》杂志内容优势和聚客能力开发了“汽车导购APP”,下载量为数百万;创建的“第一工程机械网”已取得新突破;“知谷APP”“扳扳APP”等一系列平台的创建,实现了新媒体和杂志的深度融合,带动了杂志的转型,并通过移动端发布多媒体资源。《航空知识》除了注重内容服务、内容多平台分发,还辐射到新媒体领域的“三微一端”及今日头条等平台,并扩展到其他领域,比如,走进航空工业系列活动、航空旅游、航空夏令营以及航空产品等一系列服务内容。《暖通空调》强化了服务内容的多元化,增强了用户的黏性,实现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提升。科技期刊的融合不仅传播了科技期刊品牌,而且满足了用户的多元化阅读需求,践行了科技期刊以学术研究助力创新型国家发展的职责。因此,在当前社会发展环境下,当信息技术创新已经成为国家性战略的时候,科技期刊更应主动担负起通过媒体融合发展实现科技信息传播和服务社会发展的重任,同时增强期刊发展的硬实力,获得市场竞争优势。
二、科技期刊媒体融合发展存在的问题
科技期刊在探索转型的过程中,与众多媒体一样,也呈现了参差不齐的发展状态。因此,科技期刊的媒体融合虽然在融合范围、融合方式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整体上也暴露了一些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融合速度缓慢
科技期刊同报纸、电视和网络媒体等大众媒体相比,其在自身定位以及社会整体认知层面与大众媒介还存在很大差距。特别是在时效性和融合进展方面,科技期刊对媒介融合还不够重视。这导致科技期刊的媒体融合发展探索处于滞后状态。之所以出现融合发展滞后,是因为科技期刊作为科技知识普及和推广的刊物,在期刊发展定位上,更加注重期刊的专业性,相对淡化了其媒体属性。尤其是高校学报对媒体行业发展的前沿方式缺少关注,导致在改革和探索的过程中没有进行深入探索,影响了自身媒体融合的发展。
2.内容融合形式落后
科技期刊在内容生产上还是以原有的固定模式(投稿、编辑、出版、发行)出版,部分融合发展也停留在形式上(官网、公众号)。而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科技期刊开始进入多媒体融合发展的环境,媒体融合的终极目标是为了吸引用户,需要对知识呈现、信息完善以及语言表达等方面有所区分,用精彩的内容增强用户对媒体传播信息的黏合度。这是媒体融合发展的本质。也就是说,内容为王依旧是媒体融合时代的内核。因此,科技期刊在内容上需要以媒体融合的方式进行深度改革。但科技期刊在探索媒体融合发展时忽略了内容的重要性,仅仅停留在技术上。这使得大部分科技期刊仅仅是将纸质期刊的内容以PDF图片格式上传到知网等论文信息分享网站,这样做的目的仅仅是为了方便读者阅读。
3.集约化发展成效不明显
从世界范围来看,集约化也是科技期刊融合发展的重要方面。近年来,我国科技期刊在集约化发展方面进行了探索,主动学习发达国家科技期刊运营的一些成功经验,积极尝试规模化、集约化发展模式,对科技期刊的融合发展做出全新的探索,例如,中国科协科技期刊群、中华医学会期刊群和高等教育出版社高教期刊群等,但这些探索还有很大的空间。截至目前,只有中华医学会所辖期刊在科技期刊集约化发展探索过程中取得较为明显的成效。2018年上线的“中华医学期刊网”平台深度集结了150余种优质期刊,全文收录近百万篇医学文献,领衔科技期刊集约化发展。
三、科技期刊媒体融合发展的路径
1.以内容融合丰富读者阅读选择
科技期刊在向读者传播前沿科技研究成果的同时,也担负着向社会大众做好学术传播的职责。因此,内容是其发展的灵魂,也是其生存的关键因素。优秀的科技期刊必然注重形式融合和内容生产的平衡。在媒体融合背景下,科技期刊需要在传播中改变传统枯燥的期刊语言,将其转换为通俗易懂的语言,特别是结合新媒体时代的受众阅读习惯,将各种前沿信息以碎片化方式传递给受众,让受众通过阅读链接等方式获得思考。例如,《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报》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在科研发展中的论文展示期刊,在进行期刊内容传播的时候,通过对科学话题進行趣味性解读,让读者在趣味化的语境中看懂前沿信息。
2.以平台技术融合拓展传播渠道
在媒体融合背景下,科技期刊往往借助网络媒体的技术平台进行传播渠道的拓展和探索。虽然一些原因导致这种探索成效并不明显,但是以平台技术融合来拓展传播渠道是媒体融合环境下科技类期刊发展的不二法门。从简单的PDF格式上传,到制作专门的网页,到“三微一端”,再到融入各种数据库和平台,创建自己的APP,技术融合的方式在不断变化。在这个基础上,科技期刊如果能够充分利用这些平台的技术优势,比如,微信公众号的互动功能,那么就能够更好地占有市场。此外,在平台技术融合探索上,科技期刊还可以从更多角度探索,除了一些常规的互联网平台融合,还可以探索其他接近受众的平台,如蜻蜓FM、豆瓣等。一些科技期刊在这些互联网互动平台上发布信息,通过音频、图文等方式,将前沿科技信息展示给用户,并且为用户提供讨论的平台。这不仅拓展了信息传播渠道,而且实现了信息的互动,为提升科技信息传播效果起到了重要作用。
3.以资源资本融合引领行业发展
科技期刊的媒体融合离不开信息技术的进步。作为传播科技发展前沿信息的科技期刊,在媒体融合的过程中,应该成为行业发展的领头羊。从科技角度看媒体融合发展方式,其主要借助先进的互联网技术,如大数据、“互联网+”等专业技术,而这些又是相关科技期刊关注的范畴。因此,科技期刊占据很大的资源优势,如果能够配以合适的人才,将这些互联网领域的先进技术运用到科技类期刊媒体融合的创新发展中,那么,全新的媒体融合方式必然会成为引领期刊传播效果提升的重要举措。当然,这需要科技期刊在发展中对媒体融合有足够深刻的认识,并且愿意在发展中引入先进科技,探索科技期刊发展新方式,同时引进专业人才,真正让先进科技助力媒体融合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喜涛,李永华. 从媒介融合到媒体融合的认知演进及其概念辨析[J]. 中国传媒科技,2017(4).
[2]李小燕,郑军卫,田欣,等. 我国科技期刊媒体融合现状与发展方向[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9(1).
[3]辛亮,黄雅意,黄锋. 媒体融合背景下科技期刊的思维转型[J]. 编辑学报,2019(2).
[4]晏小敏,邓桂英. “互联网+”时代高校期刊媒体融合创新发展策略[J]. 出版广角,2019(6).
评职称列入黑名单的期刊 科技期刊科技期刊媒体融合发展现状及趋势2
媒体融合的概念由美国学者伊契尔索勒普尔于1983年首次提出,认为电子信息技术将彻底改变传统媒体隔离的传播模式,向新的融合模式发展[1]。2005年前后,这句话从蔡雫[2]引进中国,一度掀起了研究热潮。随着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科技期刊媒体的融合在实践和理论方面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整体发展水平还不高,与我国目前的科技实力不符,值得深入研究积极推进。
一、科技期刊媒体融合研究现状。
(一)基于知识网的数据统计和分析。
以中国知国知网(CNKI)数据库,统计分析了中国科技期刊媒体融合发展研究的情况。在进行高级搜索时,由于媒体融合和媒体融合在行业中存在长期通用的情况,有些学者以新媒体为同类型的研究对象,分别以科技期刊和媒体融合、媒体融合、新媒体为主题进行搜索。为了解决相关研究的开始时间和获得更多数据,搜索时不设置开始时间,截止日期为2018年12月31日。由于北大中文核心期刊发表的文章更具代表性,期刊来源成为核心期刊,相继选择第3篇文化、教育、历史出版事业,这里出现的期刊是北大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G23出版事业的12种期刊。根据上述条件搜索,共获得321篇文献,删除重复统计、投稿指南等无效文献后,获得147篇文章,输入Excel表格,进行统计分析,简要理解中国科技期刊融合发展研究的基本情况。
(二)文献的年代和空间分布。
文献年代的分布情况可以反映该领域研究的产生和发展过程,有助于理解其发展趋势。据统计,2012年至2014年可视为研究的开始阶段,分别有2篇、7篇、11篇文献。2015-2018年是发展阶段,文献数量比2014年翻了一番,其中2015年26篇,2016年32篇,2017年38篇,2018年31篇。这一发展趋势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步伐一致。2014年8月,***总书记提出要推动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形成立体多元化、融合发展的现代传播体系。媒体融合升级为国家战略。科技期刊媒体的融合研究可以说是借助力量进行的。但是,从整个文献的数量来看,年平均文献不足40篇,该研究仍处于发展初期,未来相关研究的广度和深度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分析研究领域文献的主要来源期刊,可以得出该研究的空间分布情况,为科研人员提供文献搜索、文章发布等信息。据统计分析,147篇文献发表在11种出版事业类的中文核心期刊上。发行量的前三位是《编辑学报》发行56篇,《中国科技期刊研究》发行45篇,《科技与出版》发行26篇。三种期刊发行文献的比例为%。之后,《出版广角》、《出版发行研究》、《编辑之友》、《中国出版》分别发表了7篇、4篇、3篇、2篇,《编辑学刊》、《出版科学》、《现代出版》、《中国编辑》分别发表了1篇文献。发表期刊比较集中,期刊发表数呈两极分布特征。
(三)融合发展方兴未艾。
在文献研究主题方面,关键词可以体现领域研究的热点、发展方向。据统计,在593个关键词中,研究热点(见表1)主要集中在两微一端、编辑素养和人才培养、数字出版、传播模式、集群经营等方面。从文献研究内容来看,融合发展在理论研究和实践领域成为共识,主要表现为(1)融合范围扩大。科技期刊媒体的融合发展已经深入医学、药学、航空、建筑、力学、地学、农业、机械、海洋、气象、生物等各个领域。(2)融合深度不断加强。不同的科技期刊采用网络整合、微博、微信号公众信号、APP客户端、优先出版、开放访问、OA出版、视频出版、H5制作等多种媒体出版和技术应用方式。(3)融合发展得到市场认可。一些科技期刊新媒体业务首次具有品牌效应,获得一定收入。
二、科技期刊媒体融合发展的问题。
(一)整体整合过程缓慢。
尽管媒体融合是必然趋势,但受现有体制、资金投入、技术手段、人才队伍等因素的限制,许多科技期刊数字化进程缓慢。一些科技期刊对媒体的整合持观望态度,存在重新开始轻运营的情况[3],虽然开设了两微一端,但流于形式,推送量少,内容单一,也有成为僵尸号码的情况。总的来说,科技期刊和新媒体的融合发展道路还很远。
(2)内容缺乏独特的风格。
目前,大部分科技期刊在新媒体内容上仍存在原创性不高、同质化现象普遍等问题,在实践中未能根据自己行业的特点形成科技期刊的独特风格。例如,期刊网站的页面设计和模块设置相似,微通信公众平台和APP简单地复制了纸媒体的内容,传输原件少,创新性和创造性不足,新媒体和纸质期刊的重复建设也降低了新媒体对参加者的魅力。
(三)复合型编辑人才不足。
优秀编辑人才是科技期刊的核心竞争力。目前,我国科技期刊编辑常有丰富的编辑经验和较高的专业水平,但媒体融合缺乏前瞻性思维和长期规划能力,在技术融合、内容融合、经营融合、管理融合等方面也缺乏专业培训。现有人才储备难以满足媒体融合建设的需求,阻碍了科技期刊媒体融合的步伐[4]。
(四)集群化发展程度有限。
我国科技期刊在集群集群化发展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例如清华大学出版社、中华医学会期刊集团、中国科学协会科学技术期刊集团、浙江大学出版社期刊中心、高等教育出版社高等教育期刊等,在数字出版、资源管理、品牌营销、社会影响等方面取得了显着效果,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但是,与中国科技期刊总量和国际期刊相比,目前科技期刊集群化[5]、集约化[6]的发展程度仍处于较低水平,主体性、互动性、及时性、灵活性不足,规模效益不明显。
三、科技期刊媒体融合发展趋势。
(一)整合资源,发挥规模利益。
目前,大多数科技期刊小而散的存在形式阻碍了一流期刊的崛起。应鼓励科技期刊合并重组,在政策、制度、资源方面,政府和主管部门应给予支持和帮助,推进和引导科技期刊合并的主办部门主导的集群发展,通过资源共享和再分配,实施统一管理和运营,创造名刊,创造新刊,形成差异化定位,共同发展的期刊群体
(二)内容为王,全媒体融合运营。
期刊论文媒体要不断发挥深度阅读优势,始终强调内容为王,依托专业的学术平台和强大的作者团队,以高品质、权威的内容打造期刊的核心竞争力。官方网站应结合学科特色,创建知识创新、期刊宣传、在线投稿等重要平台,成为该学科、行业重要的专业网站。社交媒体应充分发挥两微一端的快速、灵活、互动传播优势,特别是投入人力物力运营微信平台,优化功能设置,为参加者提供方便、个性化的服务。通过有趣的内容,结合文字、漫画、视频、音频的表现形式,实现学术内容的碎片化、浅读,提高期刊的关注度,为期刊构建新的媒体传播和经营平台。
(3)培养人才,促进团队变革。
在媒体融合发展的大趋势下,编辑部要长期规划人才培养,组建新的编辑团队。培养现有青年编辑,成长为理解编辑、理解技术、理解专业、理解营销的全方位人才。例如,航空杂志社建议将科学普及期刊的编辑作为科学普及专家,培养能够写文章、能够编稿、能够开讲座、能够上电台、能够出现场景的全媒体人才队伍,初次取得成果[7]。同时,拓宽和优化人才引进渠道,从外部引进数字出版业务和新媒体人才,通过人才流通带来新思想新理念,推进新媒体业务改革。
(四)开发平台,自主数字出版。
我国许多科技期刊势头薄弱,数字出版业务以版权购买的形式被大型数据库公司垄断,内容优势丧失主导权。这种被动局面,小型科技期刊编辑部难以扭转,但对于有条件的科技期刊,其所属的大型学术出版机构和协会组织可以自主开发数字编辑系统、移动终端系统等,作为产品普及。通过建立数字出版平台,提供高质量的内容和服务,科技期刊可以掌握主导权,形成竞争优势,有利于自己的长期发展,对打破市场垄断、促进行业市场良性发展有很大影响。
(五)知识变化,多元可持续利益。
知识服务和知识收费成为新的出版业态,给科技期刊实现多样性利益带来了机会。科技期刊应提供知识增值服务,开创多种收益模式。(1)利用知识收费平台实现知识变化。例如,武汉知识产权交易所和武汉理工数字传播工程有限公司建立的中国出版融合内容交易服务平台可以为科技期刊的知识支付提供专业服务。《科技进步与对策》期刊通过使用加入该平台的RAYS系统,在报纸内容中添加二维码,扫描收费可以看到独家论文说明和快速问答等服务[8]。(2)以两微一端为平台,利用广告发布、衍生产品(例如文创产品、定制产品)、深度服务(例如会议训练、特色旅游)等多种战略,构的媒体收益模式。例如博物杂志,微博粉丝已经达到千万人,交流活跃,带来巨大的广告收益[9]微信公众平台可以单击链接,购买杂志、文创产品、定制信用卡,也可以参加特有的博物旅行项目。博物纸媒与微博、微信形成了互动共享、互动促进的融合发展局面。随着媒体融合战略的东风,我国科技期刊在新媒体领域势头强劲,有很多制约,但发展势头良好。科技期刊要把握时代机遇,开拓渠道,创新机制,与新媒体快速融合,深度融合,在更优质的发展平台上迎来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为我国科技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科技期刊媒体融合发展现状及趋势3
摘要:目的调研我国传统媒体跨界融合特征,探析我国科技期刊跨界融合的发展方向。方法通过文献调研跨界融合的概念及研究现状,结合案例分析传统媒体跨界融合特点。结果科技期刊要坚持从平台、内容、传播3个方面进行跨界发展,围绕用户需求提供优质内容与跨界服务,增强科技期刊的引领作用。结论科技期刊可通过增强出版跨界关联更多的知识点及服务;也可以在平台上提供更多围绕科研过程的知识服务;还可以拓宽服务对象及范围,通过跨界教育、跨界科普等扩大社会影响,惠及大众,从而实现科技强国。
关键词:科技期刊;跨界融合;增强出版;跨界科普;跨界教育;联动传播;媒体融合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我国传统媒体正在借助人工智能、物联网、云服务、虚拟现实、大数据等新技术与其他媒体融合,寻求转型升级之路[1-2]。跨界融合作为媒体融合的深度融合阶段(也称“高级阶段”)[3-4],已经成为新一轮产业升级的大趋势。最早使用“跨界融合”的文献出现在1997年,2013年后针对跨界融合的研究进入高潮期[4],主要分布在新闻与传媒等10个领域,目前已成为新闻传播学的研究热点。韩立新等[4-5]系统梳理了前人的研究成果,对跨界融合的概念进行界定,并提出相应的评价指标,也对传统媒体跨界融合的理论研究进程、跨界融合的实践探索、学科范式转换等进行详细的探讨。刘素花[6]以“媒体+”为基本范式,将我国传统媒体的跨界融合分为媒体+技术、媒体+教育、媒体+金融、媒体+旅游、媒体+医疗、媒体+电商6种模式进行探讨。国外媒体的跨界融合涉及视频制作、教育培训、地产、展会等领域;国内的中国知网、万方等大型数据库,以及中国医学期刊集群一体化出版平台,均具有显著的跨界特征[7]。总体来看,我国传统媒体特别是新闻出版业的跨界融合已常态化,科技期刊在跨界融合方面也已进行了很多的探索,但鲜有针对性的报道。科技期刊是一个跨界需求非常强的领域,与国外集群化运营模式不同,我国大多数科技期刊为单刊经营,“小散弱”是其主要特点。在集群化、平台化过程中,我国单刊的品牌建设也未获得重大突破。在我国科技期刊一体化媒体融合生态链建设过程中,跨界融合作为媒体融合的高级阶段,或将成为获得资本的突破口[8-9],跨界发展必将成为科技期刊脱颖而出的竞争优势。我国实行单刊经营的科技期刊是否具有跨界基因,应如何跨界,向哪里跨,值得深入探讨。本文在科技期刊媒体融合[8-9]研究的基础上,调研大量跨界融合文献与案例,梳理跨界融合的特征,重点剖析传统媒体跨界融合典型案例特点,探寻我国科技期刊跨界融合构建策略,为促进我国科技期刊转型升级抛砖引玉。
1跨界融合的内涵及测度
针对跨界融合内涵的研究始于1997年,但目前仍未形成能被广泛认可的定义。李刚[10]认为,跨界融合是指媒体进行跨地区、行业以及领域的相互融合,跨界融合有利于巩固和壮大主流思想舆论,有利于社会正能量的传播,同时对网络空间话语权的增强极为有利。隋二龙[11]认为,跨界融合为跨越地区、领域、行业,甚至国界的媒体融合,在跨界融合过程中,新媒体与传统媒体在资本、资源、管理、市场等方面重新布局,使各类资源的配置更加优化,实现优势互补,强化整体优势。刘素花[6]认为,媒体的跨界融合是指在媒体分化后进行重构的过程中,媒体内部各要素向媒体领域外延伸、融合发展的脱困方式,是以“媒体+X”多变魔方式互融为核心的模式。韩立新等[4]认为,跨界融合是媒介从专业机构中分化出来成为独立的要素,并在社会中与其他社会要素进行重组的过程,即跨界融合是指以基于智能化和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媒介为独立中间体,将分属不同领域的事物连接起来的过程。总体来说,跨界融合具有跨领域与融合重组两个主要特征:一个是内部流程,一个是外部领域,最终会体现为运营模式的改变。如上所述,目前的跨界融合涉及平台、内容、传播三个方面的跨界发展,对跨界融合的测度也主要是从这几个方面的融合深度与广度着手,一些学者也已经提出一些评价指标。韩立新等[4]基于媒体融合的相关指标,首次提出跨界融合的5个评价指标:(1)连接力,衡量不同媒介或者不同领域之间的连接程度;(2)传播力,衡量媒体传播的广度和深度;(3)互动力,即跨媒介的互动,包括与受众的互动和不同媒介、领域之间的互动两个方面;(4)社会影响力,即对社会的影响;(5)收益力,是指能否给媒体组织带来收益。
2我国传统媒体的跨界融合
目前,跨界融合在新闻出版领域已常态化。虽然部分科技期刊的媒体融合表现出一些跨界特征,但受限于人、财、物等因素,尚无典型的成功案例可循。
2.1新闻报道领域的跨界融合
2017年两会期间《人民日报》等主流媒体深化“跨界”合作,与网络媒体、互联网公司联动,在内容层面与技术层面合作,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平台联动,开启共享新模式,形成强大的传播合力。在广度上,主流媒体与网络媒体(如腾讯网-腾讯新闻、新浪网-新浪新闻、今日头条等)的联动规模空前且力量集中。在深度上,主流媒体和网络媒体、互联网公司“跨界”合作形式更加多元,利用内容、渠道及技术优势分工协作,创新产品的形式,充分发掘内容价值,全面提升两会报道的影响力[12]。各媒体跨界融合主要表现在[12]:(1)《人民日报》在全媒体平台中采用“中央厨房”机制,整合了内部的多种资源,形成“选题确定—内容生产—分发追踪”的全流程生产线,便于联动协作以及信息集成与深耕。(2)新闻内容移动首发,再网页,最后在传统端全面深入报道,形成“移动端讲快、网页讲全、传统端讲深”的差异化联动报道,实现最大化的传播效果。(3)重视“用户思维”,应用多种新技术,跨界合作,深挖用户需求,形成“直抵民心”的、形式多样的融合产品。人工智能、虚拟现实(VirtualReality,VR)、H5等新技术的应用,全景相机、VR设备等的亮相,形式多样、内容充实的“爆款”新闻产品的推出,使得微博、微信矩阵、微视频、直播、增强现实(AugmentedReality,AR)技术支持的创意视频、H5游戏、模拟群聊、给朋友圈点赞、客户端嵌入智能语音播放技术听新闻、人工智能机器人“小度”播报等吸引无数网民参与其中,形成圈层化传播,产生很大的社会影响力。经过各媒体及时准确、多角度、全方位、形式丰富的报道解读,网友纷纷表示“获得感满满”“很实在”“有盼头”。新华社客户端与网易云音乐跨界,联合举办了“留声40年”音乐主题影像展,该产品在微博、微信、新华社客户端等平台的总浏览量达到800万,全网的传播量达到2500万[13]。其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内容贴近受众,报道形式多样,如专访、快闪、交互体验等;(2)充分利用多种媒介,如利用地铁车站、列车车厢、音乐会、快闪活动、互动展览等推广宣传;(3)采用先进技术如人脸识别、AR、H5等形成H5产品、微视频,将音乐实体化、可视化、互动化、场景化;(4)针对不同受众进行个性化生产、对象化传播。
2.2图书出版领域的跨界融合
(1)围绕IP的跨界融合。IP(IntellectualProperty)即知识产权,具有资源转化、价值提升模式、结构优化、市场扩张等可跨界特性[14]。IP的跨界可发生在文化产业内各行业间、非文化产业以及社会生活中。IP的跨界在不同产业之间都可进行联动和协同,不同产业界如出版界、影视界、网络文学界、网络游戏界都可借力于共同的IP,促进传统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只有优质IP,才能实现特定领域的跨界,唤醒产品的“潜藏价值”,并从不同渠道进行开发利用和营销。成功运营的IP可在电影、电视、漫画、游戏等媒介形式中转换,其目的在于引发社群共振,突破不同社群间的壁垒,最终通过强大的裂变传播的扩散力,促使跨界形成巨大效应[14]。国产系列动画片《熊出没》的IP开发,就是国内的一个IP开发典范。这种以IP开发为核心的盈利模式的构建需要完善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作为支撑。(2)出版文创。基于出版内容开发文化创意产品和服务,产生于跨界融合和新兴技术的发展背景,出版文创将出版与玩具、服装、影视、游戏、旅游等产业融合起来[15],延伸成出版产业链[15-16]。目前出版文创的模式有很多种,可大致划分为:基于出版内容跨界拓展的文化创意服务,如围绕《海贼王》漫画书中不同人物形象、道具、用品、场景等开发的手伴、玩具、饰品和服装等衍生产品;基于改编权延伸的文化创意服务,如将《三国演义》丛书改编成电视剧、电影、游戏、数字图书、主题公园等[15],长江出版传媒集团打造出“书业+影视业、书吧+影城”的跨界融合模式;基于新兴数字技术的文化创意服务,如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将VR、AR技术运用到跨超本《红楼梦》的纸质口袋书中;基于实体书店打造的文化创意服务,如日本的茑屋书店提供书籍阅读+电影、音乐、咖啡、文具等,号称世界上最美的书店之一;基于生活美学,打造高端文化需求,提供个性化定制服务,如按需印刷、读者自己编校并打印出版等,有些出版社还跨界到书房陈设、花瓶镜框设计等定制服务。
2.3其他媒体的跨界融合
沈阳广播电视台开展跨媒体行动,推出“我爱沈阳”系列产品。此次跨界的特点主要表现在:①围绕同一报道主题,将新老媒体融合在一起;②打破地域局限,整合媒介资源,通过电视屏幕、户外大屏、地铁屏幕、网络平台实现跨界传播,并将传播范围扩大到全国;③开展暖心公益传递爱心,制作“我爱沈阳”卫衣、环保购物袋、明信片等文创产品,多层次、多角度、全方位地满足不同受众的需求,温暖更多人,以扩大影响[17]。凤凰传媒集团收购游侠网并控股,投资上海慕和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基于自身教育资源优势,跨界投资教育游戏,将教育与游戏结合,吸引青少年关注,既引导了青少年的正确学习观,提升了青少年的学习兴趣,又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18]。
3我国科技期刊跨界融合构建
跨界融合是媒体融合的更高发展阶段,是时代发展的大趋势,可使互不相干的行业、企业全面渗透、融合。通过跨界,传统媒体可克服自身薄弱之处,增强各自的竞争力与创造力,保证跨界合作方以及用户均受益。目前,我国大多数科技期刊实行单独运营,且多为非盈利机制,受资金、人力、技术等限制,科技期刊媒体融合发展较为缓慢,服务内容单一,受众面小[9]。跨界融合为我国打造科技期刊强刊、大刊提供了很好的思路。笔者认为科技期刊拥有高质量、权威的专业知识,优质内容是跨界成功的根本,若能更好地发挥桥梁纽带作用,以更加开放的视角跨界发展或合作,或许将是我国科技期刊实现快速转型升级的机遇。在跨界融合过程中,科技期刊首先要构建综合服务平台,其次要在平台上尽可能地提供符合用户需求的多种优质内容与服务,最后联合各种渠道实现最大化的传播。
3.1平台的跨界
构建一体化网络平台是科技期刊跨界融合的基础,平台要体现科技期刊自身特色与品牌内涵,具有集约化或集群化、立体化网络平台、全媒体产业链、传播媒体矩阵与跨界融合经营等特质[8],整合采、编、发等出版流程,促进出版流程的跨界整合,实现一体化生产链,如“中央厨房式”工作机制,实现一次采集信息,多平台使用,也可跨界关联,或集成或拓展更多相关领域的资源。
3.2传播的跨界
传播时可利用全媒体化传播矩阵(如网页+微信+微博+App+QQ+邮件+知名客户端+数据库等),并形成“移动端讲快、网页讲全、传统端讲深”的差异化传播,或与各大网络媒体(如腾讯、百度、阿里巴巴、今日头条、一点咨询等)联动传播,为好内容插上飞翔的翅膀,最大限度地展现优质内容的价值,并充分运用VR、AR、视频直播、音频等先进技术实现内容的多样化、可视化表达,满足不同用户的个性化需求。
3.3内容的跨界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和自媒体领域的迅速扩张,网络信息质量良莠不齐。相比之下,科技期刊可以提供高质量且专业化内容的优势逐渐得到显现。用户也更愿意通过付费获得优质原创的内容。跨界是互联网的特质,科技期刊更应该在保证内容质量[19]的同时整合所在领域或行业资源,竖起大旗,引领发展:做好期刊本职工作,提供优质内容;提供更多更好的知识服务,融入科学共同体;充分发挥枢纽作用,促进产学研一体化发展;延伸布局,深化跨界发展或合作领域,如跨界科普、教育、夏令营、旅游等;拓展服务对象,提供更多元的服务内容或产品。短期内可集中精力打造一两款“爆款产品”或“暖心产品”,迅速提升科技期刊社会影响力,并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
3.3.1做好科技期刊本职工作,提供优质内容在信息爆炸、信息泛滥的时代,通过同行评议与编辑审定后的内容具有权威性、系统性,这是科技期刊的优势。科技期刊出版论文的形式若能更好地满足当前科研人员的阅读需求,则会吸引更多的领域内科研人员、相关行业从业者、相关专业学生等的关注。科技期刊出版内容的增强可采用如数据出版[20]、语义出版、富媒体出版、AR出版等新的出版模式来丰富科研成果的展现形式。通过增强出版模式[21],将论文进行结构化处理后,论文中各知识点可实现碎片化传播并融入科研共同体;将与论文相关的一切形式的内容,如数据出版、富媒体出版、增强出版等的相关内容,与各种新闻、会议报道、音视频、图片等进行跨界关联,能更加突出论文的核心地位,更加完整、立体、系统地呈现相关科学问题,讲好科研故事,为科学家的科研工作提供便利。对期刊论文,科技期刊可通过短阅读首先在移动终端进行宣传,再与网络系统中增强论文进行关联,实现快与全的有机结合。
3.3.2发挥科技期刊桥梁纽带作用,“承上启下”跨界发展科学研究过程包括很多方面,学术论文仅是科研产出的一小部分。通过科技期刊发表研究成果,仅是整个科研活动的一个小环节。科研活动过程中形成的大量知识成果尚待挖掘,科技期刊在促进知识传播中的价值也未充分体现。因此,科技期刊应立足自身优势,充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围绕整个科研过程,拓展服务对象与范围,做到以科技期刊为中心枢纽,提供面向科研过程的一体化服务链条,同时拓展科技期刊服务对象,跨界科普、教育等领域,最大化社会效益。(1)向成果发布上游跨界,为科研人员提供更多的知识服务。围绕科研活动拓宽期刊业务范围,创新业务形式,提供更多的知识服务。科研过程中需要随时掌握相关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及发展方向,科研人员希望通过阅读态势分析报告、接受决策咨询服务等快速获得这些信息,进而从枯燥的海量文献检索与阅读中解放出来,也希望能便捷地获得关键信息、事实数据或实验数据等。通常这些信息的获得需要找专业的情报服务机构,通过对大量相关科研信息的收集、梳理、分析与再组织等来实现。科技期刊可与相关的部门或单位跨界合作,可在期刊主页上提供信息检索、数据挖掘和情报分析等工具或路径,简化繁琐的数据收集与分析工作,同时也可在期刊网站和移动客户端为科研人员提供专业化、个性化的定制情报服务和信息检索收集服务等,从而提升科技期刊影响力,增强期刊用户黏性。科技期刊可以利用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整合所在区域或行业资源供科研人员使用,为政府、企业、相关机构等提供智库、舆情、营销传播、品牌传播等服务,以增加科技期刊的内容附加值,拓展盈利空间;为个人用户提供垂直内容领域的信息服务和区域性社区服务,以提升科技期刊的社会影响力。向科技期刊上游跨界,实质上是后向跨界,可采取联盟或协同发展策略。(2)向成果发布下游跨界,延伸科技期刊产业链。通过长期的数据积累,或加盟集成,科技期刊可围绕内容二次开发,进行前向跨界,扩大科技期刊的服务对象范围,产生更大的文化效益、社会效益以及经济效益。在互联网时代,运用跨界思维去创新,或许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收获。不同领域科技期刊如医学类、农业类、油气工程类期刊可结合自身品牌特色、专业定位、优势资源等,跨界到不同的领域或方向。①跨界教育。民强则国强,教育兴则民族兴。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尤其要支持和规范社会力量兴办教育,完善高等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科教-产教融合、校企合作[22]。跨界教育也是媒体界一直努力的一个方向,有着恒久的生命力与巨大的受众潜力。科技期刊拥有优质、权威、前沿的学术资源,跨界教育,得天独厚。科技期刊可贯彻全民教育、开放教育、终身教育的理念,突破课堂或学校教育限制,为社会需要的复合型人才的自主学习或跨学科教育提供网络资源;也可与开放教育平台跨界合作,为开放教育、终身教育等提供优质学习资源,促进科技期刊与教育、社会、工作、生活紧密相连;也可根据自身情况,集成多年积累的高层次专业人才资源、相关领域机构资源、学术资源以及其他信息资源等,优化资源配置,促进资源共享,促进各级相关政府部门、教育机构、研究组织、学术团体、公司企业以及社会民众等跨界交流与合作,促进“跨学科融合”“校企合作”“就业指导”等,形成命运共同体。②跨界科普。科技期刊跨界科普,可将高深的科学知识变成大家都能懂的语言,面向全民传播,实现全民学习,提升国民科学素质和国家综合竞争力,这不仅是国家的战略目标,也是人们文化素养提升的需求,更是科技期刊的责任和义务。四川荣县地震与页岩气开采到底有没有关联,这看似是个科学问题,但更是个科普的问题。若科普工作做到位,至少能让民众更理智地去思辨和处理此类问题。通过科普,不仅能让深奥难懂的科学知识通俗易懂,帮助公众提高科学素养,以惠及更多的人,同时扩大科学家的社会影响力,提升科学家的社会认同感、获得感、存在感与幸福感,还能迅速扩大科技期刊的社会影响力。科技期刊拥有大量科学家资源和大量科研成果,可为从事科普工作的机构提供高质量的科普资源,可组织感兴趣的科学家撰写科普内容,让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也让喜爱的人参与其中。中国缺少科普创作人才,科学家才是科普创作的最佳人选[23]。科技期刊可以与相关科普工作者、科普全媒体平台[24]或科普机构探寻跨界合作方式,将科学家忘我奋斗和奉献的事迹做成科普内容,弘扬科学家精神,激发全民务实求真、永无止境的探索精神。也可与相关机构、实验室等合作,组织科普活动,让群众了解科研过程,培养青少年的创新思维和科学创造思维,激发青少年努力学习科学知识的兴趣,点亮科学梦想。科技期刊也可在网站中加入一些科普内容,或通过增强出版关联一些科普小视频或音频等,实现科研论文与科普内容的双重传播,精深与易懂联合,满足更多用户的阅读需求,帮助更多用户走进科学殿堂,促进全民科学素养的提升。③跨界夏令营/冬令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孩子通过参加夏令营/冬令营提升个人见识,开阔个人眼界。科技期刊是前沿、尖端思想的汇聚地,关联着大量宝贵的科学资源,科技期刊可与科学家、科研机构、教育机构等跨界联合,或协同组织夏令营/冬令营活动,让青少年体验科研活动,提升科研兴趣,激发青少年的科学创造思维。④跨界旅游。对于部分自然科学领域或地理类科技期刊,能否将有关的旅游信息、住宿资源等优化配置,并联合具有丰富野外工作经验的科研人员跨界发展旅游?这值得进一步尝试探索。目前媒体跨界旅游较为成功的是,媒体推介宣传与线下旅游运作相结合的模式。
3.3.3跨界其他行业新闻媒体多凭借自身内容信息优势,跨界游戏、金融、地产、动漫、电商、影视等领域,实现多元化运营,获得技术创新、产业创新、服务创新的红利,增加收益来源[2]。如浙江日报报业集团进军网络游戏产业;羊城晚报集团与多家文化、音乐、游戏、动漫企业跨界合作;《大河报》通过机器人记者“小明看财经”专栏等集信息流、资金流、项目流、人才流于一体,跨界金融[25]。科技期刊也可以基于自身情况探索IP的开发、出版文创等,尝试开拓相关领域的跨界合作等。不同学科领域科技期刊或者不同办刊主体在进行跨界融合时,应根据期刊特色、专业属性、已有的和潜在的用户群体等去优选跨界路径或跨界方向,如跨界科普可能更适合具有更多能做科普内容的科技期刊去跨界发展,而跨界教育则在高校主办的科技期刊中更易取得成功。
4结语
科技期刊具有较高的权威性和影响力,拥有稳定的用户群体,且公信力和权威性仍在,是未来内容变现的重要凭借。“互联网+”时代,市场逐渐细分,对内容的要求越来越精专。科技期刊具有专业、精细、优质、无可替代的能力或资源,具备跨界融合的条件,若选择合适的领域去跨界,会扩大科技期刊品牌影响,塑造期刊独一无二的品牌。不同领域的科技期刊要突出期刊品牌特色,寻找适合的领域进行跨界融合。用互联网思维,以用户为中心,以开放的心态,打破行业之间的壁垒,跨界发展,拉长产业价值链。但跨界发展也是有界限的,要掌握好度。我国科技期刊在缺少资金、技术、人力保障的情况下,可通过跨界合作或联盟,集百家之长,或短期内集中精力打造一两款特色产品或爆款产品,跨界运营,逐渐实现盈利。跨界竞争才是最彻底的竞争,站在科技最前端的科技期刊,也将必然通过跨界竞争实现跨越发展,最终与合适的行业跨界融合,无界糅合,形成一体化生态链。
参考文献
[1]付佳.打造传统出版业跨界融合发展新模式[J].新闻研究导刊,2018,9(14):233-234.
[2]韩晓宁,高涵.传统媒体内容变现的创新路径及对策建议[J].新闻战线,2018(5):43-45.
[3]郑自立.我国媒体深度融合的动力逻辑与推进路径[J].南京社会科学,2017(9):138-143.
作者:李小燕 郑军卫 田欣 张蕾春 王晓晨 单位: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文献情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