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公文资料 > 公文学习 >

党课讲课稿:深刻把握守正创新的核心意涵

网友发表时间 2629447

同志们:

“守正”即坚守正道,见《史记》“循法守正者”,《汉书》中有“君子独处守正,不桡众枉”。“创新”见于《周书》“创新改旧”,意为推陈出新。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守正创新”作为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方法;“守正创新”被写入党的二十大报告的主题,足见其是中华民族创造历史伟业的重要支撑,是事关党和国家未来发展的核心要素。“我们从事的是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守正才能不迷失方向、不犯颠覆性错误,创新才能把握时代、引领时代”。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对守正创新作了强调阐述与科学部署,赋予守正创新新的时代属性,分析了在各领域为什么要守正创新、守正与创新的关系、怎样用好守正创新等,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推向前进。借此机会,由我为大家作一堂党课报告,与同志们一起对习近平关于守正创新的论述进行进一步解读,尝试提炼其精髓内核,不断加深理解守正创新的当代价值。

一、习近平关于守正创新重要论述的生成逻辑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守正创新的相关论述是在中国共产党长期改革创新实践中形成的,既源于丰富的学理支撑和文化浸润,又探索了未来的发展战略和时代所向,与马克思主义基本方法一脉相承。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视阈下,可以从理论、历史、现实三重逻辑解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守正创新重要论述的生成逻辑。

(一)理论溯源——马克思大历史观的相关理论视角

守正创新,既要尊重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不开历史的“倒车”,也要根据时代和实践发展脉络不断创新,使得社会发展方向符合人民群众的普遍意愿。19世纪,资产阶级的诟病越发难以被掩饰,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人占有终究不能与社会化的大生产相适应,资本主义内部矛盾激化严重,其他理论和思潮难以破解现实困境。马克思将理论考释与理论史批判有机统一,清算旧哲学的不良影响,从物质生产实践这一本质要素出发,通过对历史、现实和未来的贯通审视,创立了唯物史观这种“大历史观”,将旧唯物主义从唯心史观的荫蔽下驱赶出去。在历史发展的任何时期都必须紧紧守住唯物史观所指出的“两个必然”的历史趋势,这是坚守历史正道、不为风险所惧的必然要求。

对待创新,可以从实践、思维与理论维度来探究。科学技术创新的实践是人类社会前进的重要催化剂,对于提高人民物质生活水平、提升社会生产力规模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马克思虽没有直接指出过“创新”,但我们可以从其原著中探究唯物史观包含的创新要素。马克思指出,智力劳动特别是自然科学的发展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来源。科学技术推动着生产关系的日益更迭,“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的社会”,科技创新是一种助推社会革命的力量。恩格斯在探讨自然科学与哲学的关系时,也指出科学的新发现把人们从封建神学的围困中解放出来,获得生产力的快速提升。列宁在研究马克思主义原著的基础上,建构出现代帝国主义理论,指出帝国主义的寄生性、垂死性,他指导着俄国十月革命取得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胜利。马克思主义者在对待社会现实问题时始终秉持唯物辩证的思维观,摒弃形而上学和唯心主义。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反复出现,后来的苏联解体、东欧剧变,所佐证的并不是马克思主义思维的“过时”“无用”,反而证明了其真理性,证实了唯有坚持和发展、守正和创新马克思主义,才能跟上时代、引领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战友、学生等继承人的不懈努力下焕发了无限生机,尤其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成果的不断产生,鲜明地体现了在守正基础上创新的必要性,反对将马克思主义“僵化”“歪曲”或“修正”等倾向。

(二)精神传承——秉承中国共产党守正创新的思路

中国共产党在带领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历程中始终站在时代潮头。如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摆脱“三民主义话语体系”的困扰,以富有民族特色的表达构建了民主主义革命相关的话语体系,践行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革命中的深刻贯彻。我们党在科学把握列宁关于经济落后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思想,以及列宁晚年对世界社会主义的胜利“取决于”东方人民革命斗争的相关论述,提出了适合中国特点的、符合中国当时实际情况的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道路。新中国成立后,面对我国亟待发展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央第一代领导集体准确把握近现代以来的历史经验和教训,守住了自己的发展模式,反对全面西化的思潮,坚持“走自己的路”。

改革开放后,我们党提出“摸着石头过河”“发展是硬道理”“小康社会”“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等重要论断,进一步打开了紧闭的国门与人们的封闭视野,既符合世情国情,又具有中国共产党人的睿智探索和思考,基于实践的守正创新是中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新道路的内在驱动。新时代,我国积极扬弃中华传统文化体系和革命战争年代实践成果,全方位推进理论创新,对各领域进行创新性、前瞻性布局,指引和带动了制度、文化、道路的新实践新进步,也是对守正创新的一脉相承。

(三)实践观照——当前我国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当前,我国发展走上新的快车道,但同时国内全面推进改革创新面临的“深水区”“硬骨头”越来越多。经济发展面临向高质量发展转变的转型期,不稳定因素增加,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有待解决,壮大实体经济、鼓励乡村发展、巩固脱贫成果、缩减贫富差距、产业优化升级等问题需多向发力。世界多边矛盾激化,贸易摩擦日益严峻,经济局势不稳定性扩张升级,公共卫生事件干扰发展进程。科技浪潮日新月异,各种论调和思潮迷惑着大众的视线,国际秩序转变,全球治理体系亟待变革,发展中国家的话语权和地位有所提升。在这样的背景下,要具有问题意识、机遇意识,在坚持原则的基础上不断拓展发展思路就显得尤为重要。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这既是中国自恰之道日趋理性、观察国运的范式愈发多元的“变”,又是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作为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不变”,是矛盾与斗争交织、危机与希望并存的大变局。

中国已经建立的物质基础和经济实力有利于新的国际体系的构建,提出的各项变革理念突出和平、共赢,能够受到广大发展中国家的认可;但在扩大“交友圈”的过程中也不应盲目乐观,西方文化霸权的暂时强大和中西力量对比的难以平衡使得我们改变国际固有思维定式的道路较为艰难。大变局之“不变”要求我们落实实事求是、笃行不怠、走自己的路的实践要求,用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色制度;“变”则要求我们解放思想、辨证施治、勇于探索,主动打破技术壁垒、贸易受限的局面,体现了守正创新的必然要求。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矛盾是无处不在的,在人们的实践过程中总会产生矛盾,守正创新就是科学解决矛盾的重要利器。

二、习近平关于守正创新重要论述的精髓内核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一个系统的理论整体,指导和解决着党和国家发展方向、思路中的重大理论问题。其中,守正创新作为其重要观点贯穿其中,“守正”体现在关于“坚持”“必须”的丰富论述中,“创新”融入于“发展”“加强”等语句,处处体现着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自觉,以及独立自主走好自己的路的实践自信。

(一)固本培元,在创新的过程中守好“正”

第一,守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动摇。习近平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而不是其他什么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不能丢,丢了就不是社会主义。”无论我国进行何种实践探索,社会主义这个定语是前提,中国特色这个方向不能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是根植于中国大地、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的科学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使得人类文明新形态的跨学科视野更加开阔,在国情与实践基础上扬弃了“资本”相关逻辑,吸收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是真正适合中国发展、符合中国实际的光明大道,对世界作出了“中国方案”的原创性贡献。

第二,守住中华传统文化的智慧精粹。习近平曾在不同场合指出,中华民族是守正创新的民族,有着守正创新的传统,中国人民要树立守正创新意识,坚守正道、追求真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继承和弘扬其中的优秀成分,要坚持守正创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一个抛弃了或者背叛了自己历史文化的民族,不仅不可能发展起来,而且很可能上演一场历史悲剧[10]。习近平在对文化领域的相关论述中多次提到的“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等话语,实际上都蕴含着增强民族认同感,从老祖宗的智慧当中汲取力量的“守”。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中华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与科学社会主义基本主张高度契合,共同推动党和国家事业焕发勃勃生机。

第三,守住为民族谋复兴的历史任务。守住历史、守住初心是开展一切工作的基本要求,唯有在这一历史任务的指引下,中国共产党人才能实现复兴伟业。中国共产党在带领人民实现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中,始终没有忘记我们从何处走来、我们为什么而前进,始终肩负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光荣使命。习近平强调,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的一切奋斗、一切牺牲、一切创造,归结起来就是一个主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论断旨在提醒全党,在新征程上,必须继续坚守这一主题,牢记历史的鲜活教训,不忘前辈的未竟事业,蹄疾步稳把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进程推向前进。

(二)革故鼎新,在守正的基础上创出“新”

第一,疏通内在机制,树立创新是引领发展第一动力的理念。发展是人类进步的恒久性主题。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系统思维,把握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新脉络,提出新发展理念,其中摆在首位的就是创新,解决的是我国目前经济发展的动力问题,守正创新、辨证施治的思路贯穿其中。党的二十大报告也着重强调了创新的重要性,指出要把创新摆在国家战略全局的核心位置,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我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制造业第一大国,目前面临动力不足、供给侧乏力、“有”而不“优”、区域发展不平衡等问题,必须通过整体调控、激励创新来解决。在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保充分发挥市场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基础上,唯有改革不停滞、开放不止步,激发市场和企业活力,有力有序解决“卡脖子”技术难题,才能为新发展阶段注入更多效能,补足现存短板,使经济在高水平上实现优化平衡。

第二,秉承优良作风,不断进行实践基础上的自我批评与革新。习近平高度重视党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从党性淬炼、推进勇气、党史经验等多维度为世界第一大党跳出“历史周期率”、走出有特色的新路给出了崭新方案。他强调,自我革命精神是党永葆青春活力的强大支撑。先进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是天生的,而是在不断自我革命中淬炼而成的,要敢于以新的理论引领新的实践。必须持之以恒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深入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以党的自我革命引领社会革命。可见,在政党建设的过程中,不仅要注重自身先进性和优势的创建,还要致力于党内重大问题的自主解决、自主创新。自我革命的要义在于统一人民当家作主的全过程人民民主和人人担责、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内在要求,是全党始终葆有先进性和纯洁性的必然要求,也无疑是对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的创新性发展,是守正创新在党的建设领域的突出体现。

第三,主动应变求变,利用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开展全方位创新。例如,在社会经济领域,习近平明确提出要素驱动的重要性,指出应当依靠科技创新促进我国产业深度优化,走出“中国智造”的自主创新道路。在强军方面,习近平指出在坚持我党我军优良传统的同时,统筹经济和国防,全面推进军队组织体系、战略战术、技术装备、人力资源的新布局建设,重点聚焦新型安全领域,打造世界一流军队。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守正创新也有新的论述,新时代生态文明构建必须着力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加固生态安全屏障,推动绿色低碳革命,筑牢治理体系密网,体现了面对环境和气候严峻挑战的大国力量、强国风范。在外交层面,习近平准确考量世界全局,提出“一带一路”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等重要理念和实践布局,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思想,一方面严格守住联合国宪章原则的要义、确保国家主权和立场,另一方面又积极寻求世界共同挑战的最优解,引领中国外交在世界舞台大放异彩。一言以蔽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各领域都包含着较强创新性、发展性,时刻注重体制、手段、布局、方法的创新创造。

(三)实现守正创新的辩证结合和有机统一

习近平强调,要坚持守正和创新相统一,守正与创新不是相互独立的,而是紧密衔接、同向作用的,守正是前提,创新是目的;守正提供大原则,创新得出新思路。守正与创新相结合始终贯穿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既讲“是什么”,又讲“怎么做”,既坚持了中国传统文化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理论基础,又讲了符合时代特征、高瞻远瞩的“新话”,具有丰富的价值意涵。在实践中,要注意纠正歪曲“守正创新”的言行。不敢探索、畏手畏脚,照搬历史经验,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本本”、教条,在思辨的概念推演中自说自话,这是对“守正”的曲解;同样,创新不是改向、改色,偏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而追求“全面西化”,这是对“创新”的误读。要时刻牢记党的二十大报告对守正创新目的和关系的高度凝练,在推动历史前进的力量上要同时把握力的大小和力的方向,才能使得社会发展不偏离正道、不违背人心。

三、习近平守正创新重要论述的当代价值

(一)把握历史主动,科学总结党的成功经验指引未来前进方向

正确体悟和领会党的二十大报告所指出的守正创新,有助于我们树立正确的历史观,以辨证、系统思维看待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增强民族自信心和历史自觉性。守正创新指导我们将问题导向摆在重要位置,在唯物史观视角下深刻总结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的历史经验教训,聚焦现实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人民群众的急难愁盼困惑、党的建设的重难点。把历史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坚持中国人民的事情由中国自己说了算,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对阻碍和危害党的领导和人民幸福的各类因素给予预判发掘和坚决抵制,不断加强和改善党的全面领导,坚决拥护“两个确立”,真正让马克思主义“活”起来,利用和创造时代赋予的新的可能性,创造新的历史伟业。

(二)增强理论自信,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指明思想主线

理论是行动的风向标,唯有正确理论指引,实践才能不偏离航线。守马克思主义之正,要着重注意守好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守好其“实践唯物主义”的理论特质。守正创新体现在理论上,提示我们要精准分析鉴别当代资本主义社会本质,研究国外马克思主义新的研究成果并批判吸收,学习借鉴世界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优秀学术成果,掌握好马克思主义学理阐释的最新动态。同时,通过加强调查研究,调整和完善国内各类决策部署,优化全过程人民民主各项制度,聆听人民现实需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能变。积极利用各级党委、党校、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的理论先锋角色,更好构建新时代中国话语体系、理论宝库。学习领会党的理论政策前沿,贯彻“五个必由之路”的战略性结论,以人民喜闻乐见的形式阐述和宣传马克思主义,使之进入寻常百姓家,从青年做起,从领导干部抓起,提升人民群众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思维观、科学实践观、真理观、对立统一规律、社会形态理论、群众和阶级的理论等,把马克思主义研究透彻并使之与时俱进,真正实现理论的守正创新。

(三)凝聚实践伟力,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勇毅前行

将习近平关于守正创新的重要论述贯彻到实践中,将产生强大的现实力量,对个人提升、社会前进、国家复兴都具有积极影响。在马克思所处的年代,创新意味着不拘泥于已有的权威论调和思维定式,对各种哲学思潮进行大胆证伪、批判,发动工人运动打碎现有的旧国家机器,依靠社会革命打开新局面;在新时代,我们的任务便是学好用好马克思主义这一强大武器,发展和完善各项从中国土壤中生长出来的决策和制度,拓展中国式现代化的创新路径,不断锻造中国共产党的时代性,带领人民群众走在时代前列。守正创新要求我们以实践中遇到的核心问题为导向,以特色理论指导多样实践,打破西方所谓文化制高点的现实困境,形成“中国影响力”“中国说服力”,更多更广拓宽与发展中国家的合作关系,巩固统一战线。预防和研判潜在风险点,抓住“战略机遇期”的历史窗口,合理配置和运用社会资源,疏通新发展格局建设堵点、难处,加强党员干部队伍教育和锤炼,消灭腐败和懒政毒瘤。在守正创新这一思路的引领下,我们必将化荆棘为坦途,驶入发展快车道,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扎实迈进。

同志们,守正创新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显著标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源于实践又指导实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的智慧结晶,以全新的视野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进党和国家事业不断走向前进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必须长期坚持并不断丰富发展,更好指导中国实践。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69 26294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