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资料 > 作文大全 >

古代的名言警句经典5篇

网友发表时间 3341659

【阅读指引】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的“古代的名言警句经典5篇”范文资料,以供您参考学习之用,希望这篇文档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分享给大家吧!

古代经典名言名句1

安不忘危,盛必虑衰。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北风卷地百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操千曲而知音,观千剑而识器。

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

差之毫厘,谬以千里。

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新人换旧人。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持之有故,言之成理。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古代的名言警句2

1、治生不求富,读书不求官。《苏轼》

2、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道德经》

3、谦者众善之基,傲者众恶之魁。《王阳明》

4、草烟中寻粉黛,斜阳影里说英雄。《孔尚任》

5、若登高必自卑,若涉远必自迩。《增广贤文》

6、志之所向,金石为开,谁能御之?《曾国藩》

7、人言未必犹尽,听话只听三分。《增广贤文》

8、马嵬坡下泥土中,不见玉颜空死处!《白居易》

9、欲读天下之奇书,须明天下之大道。《蒲松龄》

10、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曹雪芹》

11、知人者智,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道德经》

12、唯大英雄能本色,是真名士自风流。《洪应明》

13、莺逢日暖歌声滑,人遇风情笑口开。《汤显祖》

14、红粉易妆娇态女,无钱难作好儿郎。《增广贤文》

15、正己然后可以正物,自治然后可以治人。《岳飞》

16、千金难结一时之欢,一饭竟致终生之感。《洪应明》

17、战胜了敌人,我们共同分配获得的财物。《成吉思汗》

18、我不如人我无其福,人不如我我常知足!《增广贤文》

19、未亡人不幸罹此百忧,感念存没,心焉如割!《司马光》

20、知足常足,终身不辱;知止常止,终身不耻。《增广贤文》

21、君子但尽人事,不计天命,而天命即在人事之中。《曾国藩》

22、兰闺久寂寞,无事度芳春;料得行吟者,应怜长叹人。《王实甫》

23、大梦谁先觉,平生我自知。草堂春睡足,窗外日迟迟。《诸葛亮》。

24、夫学须志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诸葛亮》

25、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君子相送以言,小人相送以财。《道德经》

26、相见争如不见,多情何似无情。笙歌散后酒初醒,深院月斜人静。《司马光》

27、士之相知,温不增华,寒不改叶,能四时而不衰,历夷险而益固。《诸葛亮》

28、书不记,熟读可记;义不精,细思可精。惟有志不立,直是无着力处。《朱熹》

29、四十年来画竹枝,日间挥写夜间思。冗繁削尽留清瘦,画到生时是熟时。《郑板桥》

30、礼义,治人之大法;廉耻,立人之大节;盖不廉则无所不取,不耻则无所不为。《顾炎武》

古代的名言警句3

1、仁爱和打人都先自家中开始。——鲍蒙特和弗莱彻

2、天地之性,人为贵;人之行,莫大于孝,孝莫大于严父。——《孝经·圣至章》

3、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4、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5、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6、无父无君,是禽兽也。——孟子

7、不得乎亲,不可以为人;不顺乎亲,不可以为子。——孟子

8、孝子之养也,乐其心,不违其志。――《礼记》

9、孝子不谀其亲,忠臣不谄其君,臣子之盛也。――庄子

10、世俗所谓不孝者五,惰其四支,不顾父母之养,一不孝也;博奕好饮酒,不顾父母之养,二不孝也;好货财,私妻子,不顾父母之养,三不孝也;从耳目之欲,以为父母戮,四不孝也;好勇斗狠,以危父母,五不孝也。——孟子

11、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孟子

12、子曰: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

13、子曰:父母之所爱亦爱之,父母之所敬亦敬之。

14、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瘦哉?人焉瘦哉?”

15、曾子曰:幸有三,大孝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曾子说:“孝有三点,大孝是尊重父母,其次是不使自己的言行给父母带来耻辱,再次是能养活父母。”出自(春秋)《礼记》。

16、事其亲者,不择地而安之,孝之至也。——庄子

17、凡为父母的,莫不爱其子。——陈宏谋

18、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孟子

19、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20、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

21、孝子亲则子孝,钦于人则众钦。意思是:你对父母孝顺,你的子女对你也孝顺;你敬重别人,别人也敬重你。出自(宋)林逋《省心录》。

22、慢人亲者,不敬其亲者也。意思是:不尊敬别人父母的人,肯定也不会敬重自己的父母。出自《三国志·魏书》。

23、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孟子

24、孟子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说:“尊敬自家的长辈,推广开去也尊敬别人家的长辈;爱抚自家的孩子,推广开去也爱抚别人家的孩子。”出自(春秋)《孟子·梁惠王上》。

25、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孟子

26、世界上的`一切光荣和骄傲,都来自母亲。——高尔基

27、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於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28、父母之所爱亦爱之,父母之所敬亦敬之。——孔子

29、孝子之养也,乐其心,不违其志。——《礼记》

30、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论语》

31、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意思是:父母呼唤,要赶快答应;父母有命令,应赶快去做。出自(清)李毓秀《弟子规》。

32、无父无君,是禽兽也。――孟子

33、事,孰为大?事亲为大;守,孰为大?守身为大。不失其身而能事其亲者,吾闻之矣;失其身而能事其亲者,吾未闻也。孰不为事?事亲,事之本也;孰不为守?守身,守之本也。——孟子

34、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增广贤文》

35、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意思是:做人子的,做到孝顺父母;做人父的,做到慈爱儿子。出自《大学》

36、世俗所谓不孝者五,惰其四支,不顾父母之养,一不孝也;博奕好饮酒,不顾父母之养,二不孝也;好货财,私妻子,不顾父母之养,三不孝也;从耳目之欲,以为父母戮,四不孝也;好勇斗狠,以危父母,五不孝也。――孟子

37、孝有三:大尊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礼记》

38、孟子曰:“亲亲,仁也;敬长,义也。”孟子说:“亲爱父母亲,便是仁;尊敬兄长便是义。”出自(春秋)《孟子·尽心上》。

39、亲有过,谏使更。恬吾色,柔吾声。意思是:父母有过错,劝他们更改。要面带笑容,语调柔和。出自(清)李毓秀《弟子规》。

40、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41、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42、亲人不睦家必败。——林肯

43、家贫知孝子,国乱识忠臣。意思是:在家庭贫困的时候,才能发现真正的孝子,在国家危难的时候,才能识别真正的忠臣。出自《名贤集》。

44、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45、弟子入则孝,出则弟。意思是:少年弟子回到家里要孝敬父母,外出要敬爱兄长。出自(春秋)《论语·学而第一》。

46、要知亲恩,看你儿郎;要求子顺,先孝爹娘。——出自《四言》

47、子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

48、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叙,朋友有信。――孟子

49、我们体贴老人,要像对待孩子一样。——(德)歌德

50、父母之所爱亦爱之,父母之所敬亦敬之。――孔子

51、爹娘面前能尽孝,一孝就是好儿男;翁婆身上能尽孝,又落孝来又落贤。意思是:孝敬父母就是好儿男,孝敬公公、婆婆,能落个既孝敬又贤惠的名声。——《劝报亲恩篇》

52、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53、事其亲者,不择地而安之,孝之至也。――庄子

54、你要听从生你的父亲;你母亲老了,也不可藐视她。《箴言》

55、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意思是:孝是天经地义的。出自《孝经》。意,面带欢笑。出自《劝报亲恩篇》。

56、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57、贤不肖不可以不相分,若命之不可易,若美恶之不可移。――《吕氏春秋》

58、长幼有序。――孟子

59、子曰:“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

60、子曰:“孝哉,闵子骞。人不间于其父母昆弟之言。”

61、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子游问孝。

62、贤不肖不可以不相分,若命之不可易,若美恶之不可移。——《吕氏春秋》

63、父母之所爱亦爱之,父母之所敬亦敬之。——孔子1、父母之所爱亦爱之,父母之所敬亦敬之。——孔子

64、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65、长幼有序。——孟子

66、惟孝顺父母,可以解忧。――孟子

67、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惟其疾之忧。”――《论语?为政》

68、仁之实,事亲是也;义之实,从兄是也。――孟子

69、三年无改于父道,可谓孝矣

70、孟子曰:“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孟子说:“只要人人各自亲爱自己的双亲,各自尊敬自己的长辈,那么,天下自然就可以太平了。”出自(春秋)《孟子·离娄上》。

71、十月胎恩重,三生报答轻。——《劝孝歌》

72、大孝终身慕父母。——孟轲

73、身有伤,贻亲忧;德有伤,贻亲羞。意思是:身上受伤,父母忧虑;道德败坏,父母蒙羞。出自(请)李毓秀《弟子规》。

74、子曰:“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75、孟子曰:“不得乎亲,不可以为人;不顺乎亲,不可以为子。”孟子说:“(在舜的眼中看来)儿子与父母亲的关系相处得不好,不可以做人;儿子不能事事顺从父母亲的心意,便不成其为儿子。”出自(春秋).《孟子·离娄上》。

76、要知亲恩,看你儿郎;要求子顺,先孝爹娘。意思是:养育子女才能了解父母的养育之恩;要求子女孝顺你,你就必须首先孝顺你自己的父母。出自《四言》。

77、惟孝顺父母,可以解忧。——孟子

78、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论语》

79、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叙,朋友有信。——孟子

80、爹娘面前能尽孝,一孝就是好儿男;翁婆身上能尽孝,又落孝来又落贤。意思是:孝敬父母就是好儿男,孝敬公公、婆婆,能落个既孝敬又贤惠的名声。出自《劝报亲恩篇》。

81、子曰:“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子

82、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意思是:小羊跪着吃奶,小乌鸦能反过来喂养老乌鸦,以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出自(明)《增广贤文》。

83、呼唤应声不敢慢,诚心诚意面带欢。意思是:父母召唤,应马上答应,不能怠慢,要诚心诚意,面带欢笑。出自《劝报亲恩篇》。

84、亲所好,力为具;亲所恶,谨为去。意思是:父母喜好的东西,子女要尽力为他们准备;父母厌恶的东西,要谨慎地为他们去掉。残自(清)李毓秀《弟子规》。

85、妻贤夫祸少,子孝父心宽。意思是:妻子贤惠,她的丈夫灾祸就少,子女孝顺,父母就心情舒畅。出自(明)《增广贤文》。

86、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87、父母唯其疾之忧

88、仁之实,事亲是也;义之实,从兄是也。——孟子

89、劳苦莫教爹娘受,忧愁莫教爹娘耽。意思是:不要让父母受苦受累,不要让父母分担你的忧愁。出自《劝报亲恩篇》。

90、孝子不谀其亲,忠臣不谄其君,臣子之盛也。——庄子

91、丑恶的海怪也比不上忘恩的儿女那样可怕。——莎士比亚

92、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

93、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

94、孝有三:大尊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礼记》

95、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孔子说;“父母的年龄,不可以不知道。一方面为他们长寿而高兴,一方面为他们衰老而担忧。”出自(春秋)《论语·里仁第四》。

96、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孟子

97、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98、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

99、母亲,是唯一能使死神屈服的力量。——(前苏联)高尔基

100、全世界的母亲多么相像!她们的心始终一样。——瓦普察洛夫

101、要问如何把亲孝,孝亲不止在吃穿;孝亲不教亲生气,爱亲敬亲孝乃全。意思是:如何孝敬父母,孝敬父母不只是给他们吃饱穿暖;孝敬父母还不要叫父母生气,热爱、尊敬父母才是全孝。出自《动报亲恩篇》。

102、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古代名言警句4

好问则裕,自用则小。—尚书·仲虺之诰

喜欢提出问题向别人请教,知识就丰富,自以为是,知识就浅薄。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诗经·卫风·淇奥

比喻一个人品德的进修砥砺以及学问的研讨。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论语·公冶长

思想敏锐而勤奋好学,不以向地位低下的人请教为耻。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

读书不思考,问题仍然不解;只思考而不读书,精神就会疲倦。指要有所收获就应多读书勤思考。

闻一以知十。—论语·公冶长

听到一个道理,可以推知十个道理,喻善于学习,会动脑筋。

温故而知新。—论语·为政

温习旧的知识,可以从中学到新的知识。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论语·述而

努力学习而不满足,教导别人而不疲倦。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

学习知识并按时温习也很高兴,指学习是一件令人愉快的事情。

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论语·卫灵公

我曾经整天不吃不睡去冥思苦想,但没有什么益处,不如去学习,可见学习之重要。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论语·述而

发愤学习而忘记了吃饭,快乐的忘记了忧愁,不知道自己快老了。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庄子·养生主

生命有限而知识无边无际。

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返于禽兽。—孟子·滕文公上

强调教育对于文明人的重要性。

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管子·权修

强调没有比培养人才更好的了。

学不可以已。—荀子·劝学

比喻经过努力学习可以超过前人。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荀子·劝学

强调学习持之以恒的重要性。

善学者,假人之长以补其短。—吕氏春秋·孟夏纪

善于学习的人,借用他人的长处弥补自己的短处。

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礼记·学记

独自一个人学习而不与朋友一起探讨,往往孤陋寡闻,强调互相交流和互相促进。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礼记·学记

玉石不精心雕琢不能成为有用的器物,人不刻苦学习就不明白道理。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礼记·学记

虽然有美味佳肴,不亲自品尝就不知道个中滋味;虽然有最好的道理,不认真去学就不知道其好处。

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礼记·学记

学习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别人才知道自己学识不够。

凡学之道,严师为难。—礼记·学记

在求学的所有方法中,尊师最难做到。

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礼记·学记

会提问题的人,就像砍伐坚硬的木头,先砍容易之处,然后再砍结。喻要循序渐进。

谓学无暇者,虽暇亦不能学。—淮南子·说山训

说自己没有时间学习的人,虽然有空闲也不会去学习。引申只要想学习,总能挤出时间。

不学不成,不问不知。—汉·王充论衡·实知篇

不学习就不能成功,不请教别人就不知道。

胸中不学,犹手中无钱也。—汉·王充论衡·量知篇

胸无学问,如手中没有钱一样。

人有知学,则有力矣。—汉·王充论衡·实知篇

人有了知识学问就有了力量。

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汉·刘向说苑·建本

少年好学如同初升太阳那么鲜亮;壮年好学如同中午的阳光光芒四射;老年好学如同燃烛照明。意指人的一生都要勤奋治学。

读书百遍而义自见。—晋·陈寿三国志·魏书·王肃传

书经过熟读,其中的道理自然就明白了。

人之学如渴而饮河海,大饮则大盈,小饮则小盈。—意林引物理论

人学习知识如同渴了饮水,多饮则水多,少饮则水少。

夫学者,犹种树也,春玩其华,秋登其实。—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勉学篇

学习如种树,春天赏花,秋天收获。首先可以玩味自得,还可以所有成就

学若牛毛,成如麟角。—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养生篇

学习的人多如牛毛,学业有成的人很少。即学业成功是不容易的。

积财千万,无过读书。—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勉学篇

知识最有价值。

玉虽有美质,在于石间,不值良工琢磨,与瓦砾不别。—唐·吴兢贞观政要·政体唐太宗语

玉石虽然有美好的质地,混杂在石头之内,不经过高明工匠的雕琢,也和普通石头一样。引申为人纵有良好潜质,不努力修身学习,也不会有成就。

古代名言警句5

《荀子儒效》。

听说过而没有亲眼见到,虽然听得很多,必定会有许多是错误的;见到了而不能理解,虽然记住了,必定会有许多是虚妄的;知道了而不去施行,虽然知识丰富,也必定会遇到困扰。

在古人看来,耳闻、目见、心知、力行,是认识事物的四个途径,但以力行最为重要。因为力行不仅可以检验通过前三种途径所获得的知识,而且还可以进一步促进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把握。

善言古者必有节于今,善言天者必有征于人。

《荀子性恶》。

善于谈论古代的人必然要在现今寻找依据,善于谈论天道的人必然要在人事上寻找证明。

无论说什么话,如果想要让别人相信自己,那就必须有充分的证据。而证据往往表现出事物的关联性,所以,一定要用发展的、辩证的眼光看问题。

谨于言而慎于行。

《礼记缁衣》。

说话要严谨,行动要慎重。

这句话告诫人们,一个有修养、有道德的人应该对自己的言行负责,所以,在言行之前都要深思熟虑,切不可凭一时冲动而鲁莽行事。

君子强学而力行。

扬雄《法言修身》。

有道德的人勉励自己学习并且努力去行动。

强学和力行,都要求一个人有坚忍不拔的毅力。努力读书学习,需要有毅力钻研进去,将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实践中去,同时要缜密思考,把所学和所用有机结合起来。所以,学习不是最终目的,学以致用才是更重要的。

实事求是。

《汉书河间献王刘德传》。

从客观事实中去研究,得出规律。

河间献王刘德,是汉武帝的弟弟。他一生好学,不爱虚夸。平生的最大嗜好是收藏古书,遇到民间送上善本书,他都找人来誊写一遍,然后把抄好的书给人家,自己保留原本。唐朝人颜师古评论他这种行为务得事实,每求真是也,是指他所珍藏的古书都是真正的好本子,所得古书中所讲内容也都符合古代事实。这就是实事求是的原意。后人把这句话引申为对一切事都应当尊重事实,从实际出发,凭事实说话。

百闻不如一见。

《汉书赵充国传》。

听别人说一百次,不如自己亲眼看一次。

虽然耳闻与目睹都是人类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但在许多情况下耳闻的真实性却值得怀疑,因为经常会被传言所蒙蔽,只有自己亲眼所见才更为确实。耳听为虚,眼见为实,说的正是这个道理。

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

《汉书董仲舒传》。

站在深潭边上希望得到里面的鱼,还不如回去赶快编织渔网。

凭空想像而不去实践,正如想品尝鱼的美味却不想去编织渔网,而仅仅站在水边羡慕,是没有意义的。最好的办法就是从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向理想的目标迈进,脚踏实地去争取,最终才能达到目的。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论语为政》。

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明智的态度。

古人要求做人诚实,表现在学习方面,就是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而且,这种诚实更是智慧,知道自己有不懂的地方本身就是一种进步。如果以不知为知,不仅不诚实,而且会影响自己的进步。

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论语宪问》。

君子以说得多、做得少为耻辱。

在日常生活中,应该注意使自己的言行一致,如果只是夸夸其谈,而在行动上一事无成,那就会被别人视为言论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

士虽有学,而行为本焉。

《墨子修身》。

读书人虽然有学问,但是亲身实践才是根本。

在先秦的诸子百家中,墨子是最讲究实际行动的。他和他的弟子,都在实践中推行墨家的施政思想。自古以来也有许多思想家、学问家在知与行的问题上作了有益的探索。李时珍走遍了南方许多省,收集民间药方,逐一加以验证,写成了不朽的药学名著《本草纲目》。仅仅靠书本知识而缺乏实践的人,是很难成为大学问家的。

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

《荀子修身》。

路程虽近,不走就达不到目的地;事情虽小,不做就成功不了。

任何一项事业都要靠实践去完成。成功的路就在自己的脚下,如果不能脚踏实地去走,永远沉浸在美妙的幻想中,那只会一事无成。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71 33416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