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资料 > 作文大全 >

红色电影观后感【汇集4篇】

网友发表时间 3365124

【阅读指引】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的“红色电影观后感【汇集4篇】”范文资料,以供您参考学习之用,希望这篇文档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分享给大家吧!

红色电影观后感【第一篇】

——《雷锋之歌》观后感

电影《雷锋之歌》的主要内容:雷锋生活在贫困的家庭。小时候,爸爸就被日本鬼子打死了,哥哥当童工夹断了手,被资本家赶出了工厂,妈妈上吊死了。是党把他养大的,所以,雷锋要为冤死的`亲人报仇。其中,电影里的两个镜头最让我感动。一个镜头是雷锋在漫天雪地里给别人修车。另一个镜头是雷锋冒着大雨去帮共产党员们堵住山洪,他看见有两个沙袋快要掉进水里了,他赶紧跳下去用手顶住那两个沙袋。

雷锋不曾离开我们,就好像四川汶川大地震的林浩,地震发生时,他被倒塌的房屋掩埋。这时,他听见垮塌的楼板下,有一个女同学在哭。他立刻安慰她,他们唱起了《大中国》。后来,林浩使劲爬,终于爬出来了。林浩又返回废墟,连拖带拽地将两个同学拉出废墟。在救援的过程中,林浩的头部和身上多处受伤。还有名人丛飞,他也像雷锋一样,为人民服务,曾经资助了183名贫困儿童,累计捐款捐物300多万元。他很受别人尊敬,可是后来,丛飞被确诊患有胃癌,不久后去世了。可他去世后,还捐赠眼角膜,救了5名眼疾患者受益。

我感受到了:一个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毛泽东主席还专为雷锋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今后我要努力学习,将来我也要向雷锋同志那样为人民、为社会、为祖国做出伟大的贡献。

《红色土司》电影观后感精选【第二篇】

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中,羌族这一古老的民族对于国家民族建构有着重要的影响。早在三千多年前,殷代甲骨文中就有关于羌人的记载,在羌族的发展历程中,曾出现了炎帝、大禹、李元昊等历史名人,生活在上世纪之初的安登榜是羌族英雄谱系中重要的一员,由羌族第一代导演艺兮执导的《红色土司》根据安登榜的真实经历改编,影片截取了安登榜1933年按照世袭制继任长官至1935年遭国民党伏击不幸罹难这一段时间,讲述了他被国民党所迫害、流亡到积极帮助红军征战的过程,是我国首部羌族革命英雄题材电影。

早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羌族就进入电影人的视野, 1960年由长春电影制片厂出品、张辛实导演执导的黑白故事片《羌笛颂》 ,讲述了女红军董永贞率领羌族群众与国民党反动区长张华德和羌族反动分子陈泰保斗争直至牺牲的故事。影片以阶级斗争的叙事内核,参与到“十七年”电影时期国家民族文化记忆建构中。由韩万峰导演执导的《尔玛的婚礼》讲述了羌族姑娘尔玛依娜与汉族教师刘大川恋爱结婚,尔玛坚持按照羌寨传统习俗举办婚礼,大川却希望按照有权有势的姑妈的“旨意”在县城举办婚礼的故事。这是我国一部采用羌语拍摄的羌族原生态电影,影片探讨反思了现代文化对传统民族文化的冲击。不同于前两部导演的汉族身份, 《红色土司》导演艺兮是土生土长的羌族人,出于对民族历史的熟稔与对民族文化的热爱,导演选取了安登榜这一民族英雄作为表现对象,导演站在本民族文化的原点,以内视角的方式,回溯本民族历史、重构民族记忆。

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的献礼影片, 《红色土司》与《我和我的祖国》 《中国机长》同属于献礼片的影像序列, 《我和我的祖国》以平民史观切入平凡人物的小故事,使得个体对于国家的记忆和情绪在潜移默化中累积; 《中国机长》将对平民英雄的刻画融入灾难电影的类型节奏中,在对中国机长的礼赞中融入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红色土司》则是通过对民族历史的自省与民族英雄的影像谱写了献礼片的多彩乐章。

据史料记载,安登榜家族是明代嘉靖年间授封的羌族世代土司,安登榜年幼时已经能通晓羌、汉、藏三族语言,并且能用汉语作文赋诗;年少时喜欢钻山穿林,猎物打枪,并练得一手好枪法。但是《红色土司》并未将安登榜传奇化、神圣化,而是以历史在场的方式表述安登榜这一民族英雄。1933年8月25日,叠溪发生7 . 5级大地震,伤亡惨重,而此时国民党反动派罔顾人民安危,仍然强制纳粮征税、横征暴敛,欲“以夷制夷” ,企图利用在羌人中具有威望的安登榜来敲诈勒索羌族人民,遭到了安登榜的抵抗。由此,安登榜遭到了国民党的通缉与追杀,在一次国民党对安登榜的围击中,红军解救了被围困的安登榜,本着报恩的心态安登榜帮助红军打击川军,在这一过程中,了解到共产党的民族政策,受到红军的感召,安登榜积极为红军筹粮引路、主动宣传红军政策,从“土司”成长为“红军战士” 。

安登榜的成长与转变正是社会学中“卡里斯马”的编码过程,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 影片并非单一的意识形态灌输式的歌颂红军、歌颂共产党;相反由于国民党的误导,安登榜对红军有着相当程度误解。影片通过对安登榜个人魅力的符码化来塑造卡里斯马典型,苏土司女儿兰巴泽妹妹加入红军的动力是来源于对“榜儿哥哥”的爱慕;各部落土司与群众积极为红军筹粮来源于对安登榜的信任与尊重,安登榜身上所体现出的凝聚力与向心力,成为强化自身民族记忆与构建共同体的基础。正是这位民族英雄对于红军的主动皈依,从“土司”到“番民游击队大队长”身份的转变,通过微观个体的成长转变,实现了对红军的认同,承载了宏观国家意识形态。在影片结尾处,真正动人的并非是安登榜身中数弹的死亡景观,英雄的悲情化献身是叙事的升华,却失之常规。真正动人的是国泰民安之后政府对于安登榜的加冕,国家并没有忘却为之献身的个体;虚构影像中安登榜妻子在夕阳西下眺望远方,记录影像中安登榜妻子泪眼婆娑地拒绝讲述;在虚构/记录的镜头组接中,任何讲述者外在的怀念、尊崇远不及亲历者的深深的思念与伤痛;民族英雄溢出影像切实地存在于安登榜的妻子、儿子以及观影者的心中。

作为中国电影史中首部羌族红色电影、第三部羌族本土电影,《红色土司》巧妙自然地将羌族文化与影片叙事相结合。羌族文化五彩纷呈、摇曳多姿:羌族碉楼造型独特、巧夺天工;羌族刺绣图案丰富、色彩艳丽;“羌笛何须怨杨柳”羌笛音色清脆,带有悲凉之感;羌族释比文化奇特神秘,充满着浓郁的宗教气息,此外还有众多羌族独特习俗礼仪。不同于《羌笛颂》中对羌族文化的高度汉化,也不同于《尔玛的婚礼》对于羌族文化景观式的呈现, 《红色土司》对羌族文化的表现则是融入影片的叙事进程中;安登榜世袭父亲之位,受命于民族安危之时,因此,对父亲火葬的仪式化呈现,悲怆的音乐、庄重的大远景也是在昭告作为民族英雄的安登榜的登场;对羌族舞蹈的表现并没有刻意的奇观化,而是与红军的约法相结合,与川军保甲制度场景相对比,民族舞蹈的融入更是体现了红军民族政策的深得人心;安登榜与妻子通过哀怨的羌笛互诉衷肠等等。在《红色土司》中,民族仪式不再是他者眼光下猎奇的民俗景观,而成为人物建构的重要手段,影片突破了少数民族电影常见“奇观化、平面化”等诟病,真正走向了“民族化、电影化”的共同体叙事。

少数民族电影应该如何参与到民族共同体意识建构中?影片《红色土司》以共同体美学的视阈,回望民族历史、将对民族英雄的礼赞与民族文化的表现融入共同体叙事中,或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可供参考与借鉴的摹本。

红色电影观后感精选【第三篇】

看了电影《太行山上》后,感受着血腥惨烈的战争场面所带来的强烈的视觉冲击,经历了一遍又一遍的人性正义与邪恶,坚忍与残暴的激荡,我们重温了六十多年前那段历史。中华儿女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为保卫这片热土浴血奋战,写下了可歌可泣的壮丽诗篇,我们也经受了一次弥足珍贵的爱国主义教育。

这部影片给我留下印象最深刻的是一个军官在奄奄一息的时候,望见一个日本军官在肆意的杀害我们的战士时,他努力使自己站起来,举起手中的刀向那个日本人砍去,没有想到却被敌人从后背插了一刀,鲜血猛地溢了出来,他再次倒下,又再次站起,手颤巍巍的举起,载着八路军对日本人的深仇,中国人对日本人的大恨,使劲向那个日本军官刺去。把中国人对日本人的仇恨淋漓尽致的表现了出来。我不禁为那位军官气吞山河的壮举所感动,从心底里为他叫好!因为有了无数个像这位军官的英雄壮举,才创造出我们这天的幸福、安逸的生活,这时,我深深地感到我们这天的幸福生活是多么的来之不易阿!在这部电影中,我领会到什么是真正的“将有必死之心,士无贪生之意。”这些无名的战士前仆后继、战死沙场,就是为了自己祖国能够和平,为了家人、百姓能够过上安稳的日子,他们不惜抛头颅,撒热血,艰苦抗战,誓死保护国家,时刻把国家利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的事迹让我们感到多么骄傲和自豪!

如今我们过着平静的生活,可谁曾想过美满的生活是烈士抛头颅、洒热血换来的而许多人却不好好地珍惜这来之不易的生活环境。想到我自己平时碰到一些小困难,就灰心丧气地总想依靠别人。遇到不会做的题目,我就想:“别费心了,明天去校园问问同学或老师不就……”;在家里,爸爸妈妈让我帮忙干点家务活,我也总是厚着脸皮不去做,总想能靠多久算多久,再说爸爸妈妈也拿我没办法,只好自己动手了。日久天长,我变得既懒惰又胆小,干什么事都没有信心,比如去年校园举行大队会,老师叫我上台讲家庭礼仪故事,刚开始我不去,老师不知做了多少的工作,我才上去,结果可想而知,给老师和班级丢脸了……在伟大的八路军叔叔面前,我是多么的懦弱和渺小阿!我必须要学习八路军叔叔勇于战胜一切困难的精神!他们将激励我前进!我们要努力学习,将来为祖国的辉煌贡献自己的力量,深信在不久的将来,必须会有一只叫“中国”的雄狮响彻云霄,震惊全世界。

回首历史,我们要铭记;应对现实,我们要珍惜;展望未来,我们要奋斗。

《湘江北去》观后感

湘江水滚滚北去,橘子洲乃是一片葱郁,只是那故人已逝,朱颜已老。怀想当年,润之一首: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人生无处不青山。喊出那个年代青年的最强音:不死,求己,坚韧,猛进。恰同学少年,因为心怀天下的鸿志,因为尝遍民间百姓的疾苦,因为坚信中华民族的复兴。孔老夫子说过:苛政猛于虎。湖南有个张敬尧,全中国有个北洋政府,中国黎民百姓呼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民不聊生,生离死别,惨不忍睹。此乃吾神州此乃吾赤县

这样一个黑白不分的年代,一批以润之为首的爱国青年发起了爱国求真的运动,他们练体魄,读新刊,充实自己的思想,犹记得他们于岳麓山下裸身沐雨,引吭高歌,壮怀激烈。救国救民可不是意气用事,需要武装思想,于是毛泽东,肖子生等热血青年到北京求学,经过了与李大钊,陈独秀,胡适等人的接触,经过了对马克思主义的阅读和思考,他们逐步对救国有了更理性的理解。

毛泽东不再受他人幻想的鼓动,已经能自我控制。透过对李大钊先生赠与的书籍的深刻研读,加上对广大湖南农村的社会调查,更加坚强了毛泽东的革命信念,他们反复思想斗争中决定俄式的发展模式最贴合中国的国情。只要主义真,砍头也不怕。在影片中,我们还看到了一位秀丽而坚韧的女性――杨开慧。她是毛泽东最坚强而柔软的后盾。一身红袍,给我的印象尤为深刻。在1930年,杨开慧被国民党捕捉坐牢,应对严刑拷打,她坚贞不渝,大义凛然:我死不足惜,愿润之的事业早日成功。这位为中国革命事业献出生命的杰出女性,很让我敬佩。

中国之革命,任重而道远。湘江北上,是一个历史的起点,中国命运的起点。正是湘江边的一批热血青年,感情求真,心怀黎民,掀起了一波又一波的巨浪,坚信正义永存,光明永存。对此,我想起了鲁迅的一句话: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近代中国饱经耻辱,有多少仁人志士抛头颅,洒热血,前赴后继。四万万人齐落泪,天涯何处觅神州我们为什么如此只为梦中的神州,只为驱除鬼怪,只为振兴中华。所以湘江北去仅是个开始,中华复兴之路仍在继续,你,我,还有千千万万的当代青年,加油!

红色经典电影观后感700字【第四篇】

“让祖国人民听我们胜利的消息吧!”这是电影《上甘岭》里七连通讯员杨德才参加爆破是喊出的豪言壮语。故事的结尾,杨德才牺牲了,然而他给祖国人民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上甘岭》是长春电影制片厂于1956年拍摄的。影片取材于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战争,由一本战斗日志说开去……记得当年上小学,学习黄继光舍身堵枪眼、邱少云宁可被烧死也不暴露目标的事迹,感动的不得了,觉得如果自己身在那个时代,一定要向他们那样,为祖国人民的独立与解放事业贡献一生。今天看来,尽管随着年龄日渐增长,已经不再迷信于这样的故事,但是心里却依旧对这些人物充满了敬佩。

凭心而论,《上甘岭》这部电影从拍摄的技巧上,赶不上现在电影院上上映的任何一部电影,从反映战争题材的角度,它赶不上像《拯救大兵瑞恩》、《风语者》等现在很多的战争题材的电影。但是作为___党员,在学习发扬战斗堡垒作用的时候,却对我们有很好的教育意义。

八连长张忠发的战前动员的战前动员对我的起发很大。影片中的张连长在敌我双方力量对比悬殊,生存条件十分恶劣的情况下,调动和稳定战士的情绪,对赢得这场战争的胜利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张连长的战前动员和及时的掌握好战士的情绪,对我的教育很大。在大是大非眼前,我们___党人要能守得住、站的稳,不慌稳定,既要能够很好分析形势,还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作为学生干部,要深进了解同学们所想所需,也要“想同学之所想,急同学之所急”,需要一个学生干部很好的把三个代表落实到自己的实际工作中。而要在这个过程中要不断的掌握同学们的情况,听取大家的反映,不断的调整每一个人的心态,调动大家的积极性,促进各项工作的顺利展开。

我想,每一个___党员,作为一个单独的个体,总脱离不了为了生活而努力地活下去。便是要求我们该创造生命的永恒-其实,若创造了永恒,生命的长短,又有什么关系呢?不过是我们该为别人想得更多一�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71 3365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