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自己作文(精选4篇)
【阅读指引】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的“发现自己作文(精选4篇)”范文资料,以供您参考学习之用,希望这篇文档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分享给大家吧!
发现自己作文范文【第一篇】
关键词作文教学 中外比较 人本关怀
关于中外作文教学比较的角度是多样的。福建师范大学的陈翠芳教授从“中外作文指导思想”进行比较;上海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的范金豹教授从“中外作文教学目标取向”进行比较;而云南师范大学的张承明教授在这方面的研究就更为全面,分别从“独创性表达:中外作文教改趋势”、“分散与整合:美国全命题作文训练的启示”、“重视交际:美国“微型作文”的启示”以及“注重策略:英国作文前指导的特色”等角度进行比较。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对当前的中学作文教学有着极大的启示作用,对于在作文教学中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造性等都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要使学生在作文中有话可说,有情可抒,有所创新,必须将“人本主义”思想贯穿于作文教学中,给学生以自主。鉴于这种情况,笔者才试着从人本主义作文角度对中外作文教学作简单比较,试图找到我国作文教学的问题所在,从根本上寻求作文变革的途径。
一、阅读选择的取向:缺乏人本关怀与人本阅读
我们主张作文要读写结合,但人教版的中学课本上的范文选择趋于名家名篇,而这些名家名篇又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脱离相对联系,使得阅读对作文没有起到相应的作文。相对而言,江苏版教材在选择范文时,关照了地方性,使学生在阅读时感到熟悉,进而产生共鸣。新编的人教版高中教材,将鲁迅文章删减过半,从这个方面来理解,是有其现实考量的。相对而言,鲁迅的作品思想较为深刻,多数学生阅读后,也难于模仿,读对写的作用不明显。张承明教授在《语文教育比较研究》中指出,我们的中学写作教材在范文的选择上也应该像日本那样,以中学生习作为主。而法国的选择涉及到学生生活,感兴趣的主题,如赛车、时装等。阅读熟悉的范文,能“最大限度地引起学生对范文和作文指导的兴趣,消除中学生对写作的畏难情绪,为中学写作训练打下良好的心理基础。”
让学生阅读与自己生活实际息息相关的作品,是一种人本主义行为,即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我们的阅读教学让学生畏惧,其中一个是阅读内容、材料与学生实际脱离,选择读本是以编者角度出发,缺乏对学生的关照。阅读都尚且如此,何况写作。而《美国2000年教育目标法》中提出必须要更多的帮助所有孩子阅读。要建立一支百万支援导读的大军,帮助读完三年级的学生能独立阅读。而他们主张的阅读是在“导读”的基础上,让学生“独立阅读”,实现人本方式的学习,以此来激发学生创作的兴趣爱好。
如果阅读都脱离学生实际,缺乏人本关怀,作文就容易写假话,抒假情的假情作文,表现假崇高、假伟大,从而“扭曲了学生人格、磨灭了写作个性、使作文远离生活”。
二、作文目的:“为自己而写作”与“为教师而写作”
西方国家的传统是“为自己而写作”,英国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帮助学生了解写作的价值所在。作为一种记忆、交流、组织和发展自己思想和信息的工具,写作还是一种享受。学生应学习独立地就自己感兴趣的和一些重要的题目进行写作。”真正体现了作文的人本思想:以学生为本。
受传统思想影响,我们更多主张“文以载道”。认同曹丕在《典论·论文》中所说的“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将文章提到了至高无尚甚至让人膜拜的地位。“文章有着超出它自身的,超过作者自己的意义,这未免让提笔欲写的人觉得手中如握千钧之重——这岂不已悖离了写作的初衷吗?表达本来是最最自然的事。”写作是“代圣贤立言”,使得我们的作文太过于强调道德教化,我们要做的是给作文松松绑。
其实,我国《语文课程标准》中规定的作文教学目标,实际上已经体现了“为自己而写作”的人本理念,在《语文课程标准》中多次出现这样的表述:“写出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感受”“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深感到的内容”“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以负责的态度陈述自己的看法”。这些语句中反复出现的是“自己”,表达的出发点都是“自己”,是人本思想的体现,是激励学生“为自己写作”的导向。
但在今天,为了片面地适应作文应试的需要,作文变成为取悦阅卷老师而作文,要尽最大努力地投其所好,才能得高分。因此,学生作文时考虑的更多是阅卷教师的感受、喜好,很大程度上背离了为自己而作文的本质。
从作文目的看,国外的作文首先是为学生自己写作,体现的是以学生为中心的人本思想。而我国的为社会、国家、高考、教师等非自我写作意识,虽然立足长远,却对学生作文的起步有些脱离实际,不太符合人的一般认识与发展规律。以人为本的出发点,才是对学生作文最初的关照。
三、作文指导:人本主体、创新个性的有与无
人本主义思想以学生为中心,为主体,才能更好地体现学生的主动性、能动性,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去自我实现。在作文中,才能由“要我作文”变成“我要作文”。
张承明教授指出,“四环节作文教学模式是指按‘命题—指导—批改—讲评’的程序训练写作”,而“这一模式日益暴露出其自身的弱点。首先,教师的干预的指导贯穿学生写作的全过程——作文的命题者是教师,作文的指导者是教师,作文的批改者也是教师,作文的讲评者还是教师”正是教师主体性在作文教学中过于突出,从而使得学生丧失了其主体性,使得作文陷于被动局面。
美国学者提出作文过程是由“构思—转换—复阅—修改”几个子过程形成;英国学者认为作文过程是由“构思—设计—写作—预期—修改—复阅—回顾—停笔”几个子过程形成。在这些过程中,都没有“作文指导”这一环节。学生作文主体性就在作文指导中常常被丧失。丧失了写作的主体性,作文的独创性也会受到很大的影响。
以人的发展为本,把培养创新能力放在首位。美日等国高度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想及个性发展。他们要求“学生在观察思考时,要善于捕捉个人独特的感受,得出不同以往的结论;在写作时,不但要深刻、透彻地表达自己的观点,而且要带有鲜明的个性。在作文教学中,给予高年级学生创作的机会,目的在于使学生领略创作的甘苦,在激发写作兴趣的同时培养自己的独创精神,发展自己的个性”。主张给学生充裕的时间构思,强调学生在作文中的主体地位和创造性的作用。教师在作文过程中不会过多干预。即使教师要作出必要的指导,那也要根据学生的思想状况和自我意识的转换,作启发性指导。
发现自己作文【第二篇】
童话中的丑小鸭在湖中惭愧的低下头的时候,发现了自己的美。也许你不自信,但生活一定会给你一次发现自己的美的机会。
以前我觉得我很难看,对自己很没信心,但生活给了我一次机会,一次改变我的机会,一次给我新的审美观点的机会。那天晨练,锻炼之后觉得又累又饿,于是就想马上回家吃饭。我一边跑一边觉得有东西跟着我。一回头,发现是一只小狗。它好像是在跟着主人一样跟着我,见我停下来它也停下来,用一种我从未看到过的眼神看着我。那是怎样的眼神啊,充满着希望与绝望。仿佛是灾民等待着救援队的眼神,令人顿生怜悯之情。于是我将它带回家中给它找了一些吃的。它看到食物后眼睛马上亮了起来,似乎看到了救星。看到它狼吞虎咽的样子,我感觉很欣慰很快乐。再看看自己,我突然发现:原来我也很美,原来美还可以这样表达……
生活中的美有不同的形式,草儿没有树的伟岸,但它有草原辽阔的美;月亮没有太阳的光芒能够照耀大地,但它能够寄托人们的思念;小鸟没有鹰的凶猛,但它灵巧灵活。
也许你常常感叹自己缺少美:或长相不俊美,或身材不健美,或衣着不华美,或举止不够时尚美,或言谈缺乏流畅美,或歌声没有旋律美……,然而,某一个事物、某一个人在那一瞬间给了你触动,让你睁开了发现的眼睛,你发现:原来自己也是美的。只要你勇敢的发现,你一定会发现自己的美。
发现自己作文范文【第三篇】
成长的我们总会经历风雨,时常会碰到坎坷。但正因为如此,当我们遇到困难时,才会发现自身的不足和心灵的脆弱。那克服困难过程显得那么难忘,成功后的喜悦也愈发璀璨耀眼。
记得那是上学期的事。
那天,学校布告栏里贴出通知:择日举行七年级乒乓球比赛。酷爱打乒乓的我,看到这个消息,不禁在心里暗暗高兴——这下我可以一展身手啦!于是,我迫不及待的去体委那里报了名。报完名之后,我又有点儿忐忑不安,之前的勇气,现在却不知道到哪里去了。我心想:七年级是个卧虎藏龙的地方,应该是乒乓高手多如云吧。万一,输了,我可怎么办?我可是在同学们面前夸下了海口,说我一定会得第一的比赛那天是一个晴天,但我却高兴不起来,因为我即将要奔赴“战场”,为班争光。
“邹春华。”
“到。”
我一手拿着我的球拍,另一只手却在出汗,心跳也加快了许多。当裁判说:“正式开始。”我定了定神儿,对自己说:你可一定得拿第一,不光是为了你自己,更是为了七六班的荣誉。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七六班的全体同学与你同在。我硬着头皮上了“战场。”第一局,由于我的紧张,发球连连失误,首战未捷。这时,我们班的同学都来为我加油、助威,我在心里对他们说:放心吧,冠军是我们七六班的,我决不会将冠军宝座拱手让人的。第二局,我使出了全力,在旁边观看的人,都交头接耳的议论着——“她怎么状态跟上一局完全不一样啊?”“她大概是有神相助,要不然怎么和第一局判若两人。”但是我们班的同学全然不顾她们的议论,只是一个劲儿的为我喝彩,我看到她们那一副欢欣的样子,我得意地朝她们做了个“V”字手势。
经过刚才的比赛,我恢复了原有的状态。一路我过五关斩六将,终于登上了冠军宝座。登上领奖台的那一刻,虽只有短短一瞬,但在我的脑海中却已成为永恒。我要感谢它,让我对自己有了新的发现、新的认识、新的改变。
发现自己作文范文【第四篇】
我们现在正处在选择之间。文理分科,选文选理?上大学,报考什么专业?诸多的选择在等着我们。而面对选择,我们要做的就是选那条适合我们的路,能发挥我们潜能的专业。而我们的潜能是什么?这就需要我们自己发现自己。
为什么有些人按照家长的期望学习了热门学科,却常常毕业后“英雄”无用武之地呢?抛开别的因素不谈,他是否曾好好发现过自己呢?或许就是因为他“画画”的时候,由于父母认为张张都好所以自己也这么想,结果关键时刻却偏偏挑中了“败笔”!为什么有些人选了个没有人学的学科仍旧“结果同上”呢?恐怕也有些人,或许他们并没有很出众的“画”,但他们都会发现自己,知道什么适合自己,于是他们的成功远大于前两种人。
就好像数学里的二次函数,只有合适的值才能使抛物线达到顶点最大值,而过大过小都无法达到顶点;就好像物理里的机械效率,只有电压合适的才能达到最大的效率,过大过小都不能使效率达到最大值;就好像化学里的反应,只有物质的量之比达到某一值时才能发生你想要的反应……所以,只有找到那个最合适的点,才能达到最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