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仰观后感【汇集5篇】
【阅读指引】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的“信仰观后感【汇集5篇】”范文资料,以供您参考学习之用,希望这篇文档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分享给大家吧!
信仰观后感【第一篇】
近日,观看了《信仰——我们的故事》,片中的人物、事件、场景我们早已熟知,但每每重温总是让人震撼,令人心潮澎湃,感慨万千。该片以党的90多年光辉历程为主线,通过讲述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优秀共产党员坚持理想信念、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保持先进性和纯洁性的感人故事,深刻阐述了共产党人的核心价值观。使我深刻感受到了信仰的力量。
在那腥风血雨的革命战争年代,共产主义的崇高信仰就像黑暗里的火把,引领无数人集结到共产党的旗帜下,追求真理,向往光明。为了共产主义,为了人民的民主、自由、平等和幸福,他们不惜抛头颅,洒热血,视死如归,义无反顾。他们是理想的殉道者,社会的探索者,主义的践行者,是伟大的爱国者,无畏的革命者,无私的牺牲者,其大无畏的英雄气概至今还在鼓舞着我们的斗志。
我党早期的主要创始人之一,曾是生活优裕的大学教授,但他却以生命之钟撞响旧中国的黎明。他说:"只要我们有觉悟的精神,世间的黑暗终有灭绝的一天","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在绞刑台上他看着前来告别的家人神色从容,高呼"共产党万岁"英勇就义。
"富家公子"——彭湃, 有着"鸦飞不过的田产",但他却背叛生活优裕的家庭,一把火烧掉了相当于现在一年400万元收入的田契铺约,毅然走上艰苦的革命道路,且矢志不移,最终慷慨对敌,从容赴死。
我党第二任最高领导人瞿秋白,曾是才华横溢的柔弱书生,翻译则蔚然成文,治印则卓然成家,本可为渊博学者、文化巨匠,但他却振臂一呼刺向黑暗。只要能为社会的前进照亮一步之路,他就毅然举全身而自燃。被捕后面对劝降,毫不动摇,神态自若地走向刑场,沿途高唱《国际歌》、《红军歌》,呼"中国共产党万岁"、"共产主义万岁"等口号。
共产党员,他在狱中最艰苦的环境下,犹殷殷讴歌《可爱的中国》。他说"敌人只能砍下我们的头颅,决不能动摇我们的信仰!因为我们信仰的主义,乃是宇宙的真理!为着共产主义牺牲,为着苏维埃流血,那是我们十分情愿的啊!"
年仅十五岁的刘胡兰面对敌人的铡刀,高喊:"怕死不当共产党"!
"只要主义真",因为这一信念,新中国成立前,我们有370万共产党人献出了生命,2100万革命者慷慨捐躯。他们是顶天立地的英雄,是一批为理想与信仰献身的真人。
在新中国诞生后,为了改变贫穷落后的社会面貌,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在信仰的旗帜上,书写了一个又一个传奇,铸就了一座又一座精神的丰碑。
为了信仰,钱学森、朱光亚等许多老一辈爱国科学家,在新中国建立后,毅然放弃在国外的优越条件,冲破种种阻挠,义无反顾地回国参加社会主义建设。
为了社会主义建设,孟泰视厂如家,艰苦创业,将一腔热血和生命全部洒在了他所热爱的鞍钢建设中,他所创造的"孟泰仓库"、"孟泰操作法"至今仍发挥着巨大作用。
为了社会主义建设,铁人王进喜留下了感人至深的"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宁可少活20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豪迈誓言。
为了社会主义建设,雷锋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壮志换新天",在需要保家卫国的时候,创造了"抗美援朝精神";在没有石油的时候,迸发出"大庆精神";在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中,诞生了"雷锋精神";为了让旧貌换新颜,涌现出"红旗渠精神";在新中国最困难的时候,不仅创造了"两弹一星"的科学奇迹,还创造了激励后人的"两弹一星精神".
在与时俱进的改革开放新时期,依然是共产党人始终站在时代的最前列,用生命和热血践行着信仰,谱写着新的篇章。
沈浩同志把他对农村的热爱,对人民群众的热爱化成自己服务基层、服务群众的坚定信念,在小岗村一住就是几年,殚精竭虑为村民谋发展,最终积劳成疾,为党的事业和人民百姓的富裕安康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杨善洲,他六十年如一日,奋斗一辈子,奉献一辈子,清贫一辈子,去世前却将价值3亿多元的林场无偿捐给了国家。被人民群众誉为"草鞋书记"、"农民书记"、"粮食书记"、"植树书记".让人们领略到了共产党人"只要生命不结束,服务人民不停止"的精神高度和"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崇高情怀。他用一生的忠诚与执着,诠释着共产党人的精神追求;他用六十年的奋斗与奉献,彰显了共产党人的信仰力量。
信仰观后感【第二篇】
关键词:信仰;马克思主义信仰;雷锋精神
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500(2012)09-0056-02
当前,受经济、社会结构多元化的影响,人们的信仰、价值观和道德观也日益多元化,信仰问题成为各界关注的话题。因为很多人在各种思潮影响下,已经没有了信仰,或者说,信仰出现了危机。信仰是我们人类赖以生存、自立和发展的一个重要条件,信仰构成了我们人的精神家园的核心。信仰建设可以说是一项重要的社会精神活动,宏观上而言,它关系到意识形态的发展方向,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社会的发展,微观上来讲,它关系到个人的幸福,因此,对信仰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就什么是信仰;现阶段我们所坚持的信仰是什么;为什么现阶段很多人已经没有了信仰,或者说,信仰出现了危机;我们有了自己的崇高的信仰后,应该怎么做等问题进行了论述。
一、信仰的内涵
信仰是我们人类所独有的精神活动,信仰是我们主体对人生有限性的一种观念上的超越方式。任何信仰都有其固定的思想灵魂和恒定的价值追求,它具有超现实性、非逻辑性和排他性等特点。
信仰是主体源于实际生活实践而对某种对象(理论、价值或人格化的神灵等)的极度信服,并视之为具有终极价值 它包含两层内容,一是从内容和表现形式上看,信仰是人们自认为具有最高价值的理论、学说或主义、人格化的神灵等的极端信服和崇拜的一种心理状态。表现为人的认识、情感、意志对真、善和自由幸福境界的无限向往和不懈追求。二是从根源上看,信仰来源于生活实践,又高于生活实践,是对现实的超越,或者说对现实的超现实表达或理想主义追求。[1]由此可见,信仰是主体超越现实、超越自我、追求最高价值的一种自我意识;是对具有最高价值的对象的高度信服、向往和追求,并以之统率自己的精神生活;它是主体的一种精神寄托,是主体对终极目标的一种追求。信仰表现了主体对真、善、美的向往,表现了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期盼。正是主体高度自觉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超越,信仰才被既“信”之,又“仰”之,是一个人该做什么和不该做什么的根本准则和行为的最高统帅。
二、现阶段我们坚持的信仰
按照对象划分,信仰可以划分为政治信仰、和道德信仰等。在这里,笔者主要谈的是政治信仰。我们的信仰,即我们经常说的理想、信念,就是我们向往、追求的奋斗目标和信仰,是要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树立崇高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信仰。
坚定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坚定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事业的理想和信念,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是党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不断取得胜利的强大精神动力。邓小平同志曾经指出:“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是中国革命胜利的一种精神动力。”� ”②“光靠物质条件,我们的革命和建设都不可能胜利。过去我们党无论怎样弱小,无论遇到什么困难,一直有强大的战斗力,因为我们有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信念。有了共同的理想,也就有了铁的纪律。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这都是我们的真正优势。”③可见,伟大的信仰、正确的理想和信念,是凝聚我们共产党人力量的旗帜,是激励我们共产党人奋斗的动力,是我们共产党人的人生追求和精神支柱。
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事业的理想和信念,就是我国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团结一致、振兴中华民族的纽带,它不仅是我们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而且也是我们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正是有了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在革命战争年代,才有那么多的优秀共产党人甘愿为共产主义事业抛头颅、洒热血的勇气和气质,不在乎个人的得失、荣辱与存亡,不会因为革命遭受暂时的失败而迷惑和沉沦;在和平建设年代,正是有了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有了建设我们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奋斗目标,才有那么多的优秀共产党人在一线上、在自己的平凡的岗位上默默奉献,为国家建设增光添辉,付出那么多,而不计较个人的名利得失,才有那么多的优秀共产党人敢以极大的勇气改革创新,不
无论在今天我们所处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还是未来的共产主义发展阶段,马克思主义信仰、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信念对我们,对我们的子孙后代,都是如同布帛食粟一样的不可须臾离开的精神食粮、思想武器。
我们有了这一崇高的信仰,有了自己的奋斗目标,我们的行为就会变得更加神圣和高尚,我们才会获得无穷无尽的力量;我们有了这一崇高的信仰,我们就不会再一味地寻求物质上的满足,不会再一味地寻找感官上的刺激,我们将收获的是一种心灵的震颤,情感上的洗礼,灵魂上的皈依,精神上的再生。没有了马克思主义这一崇高的精神信仰寄托,我们只能沉溺在世俗的物欲横流中,沦为无根的精神漂泊者。
三、现阶段信仰出现危机的原因
笔者认为,当今社会,人们在创造着高度发达的物质财富并充分地享受它们的同时,却日益丧失了人的主体性。人被各种利益、物欲所引诱、奴役的现象越来越严重,一部分人的自由被牺牲、人格发生了扭曲,信仰淡化,理想幻灭,导致了我们所说的信仰的世俗化。
信仰观后感通用10篇
四、信仰的当代价值
(一)以雷锋精神作为当前信仰实现的载体
信仰观后感通用10篇
雷锋精神体现的就是共产主义精神,它所包含的有信仰、讲奉献、忠于祖国、奉献社会、利人与自我实现相统一的精神,正是我们人类社会发展中代表人类进步的文明精神。雷锋精神闪耀着崇高的信仰、信念的光辉;雷锋精神所包含的民族精� [2]
新形势下弘扬雷锋精神,是时代和人民的热切呼唤。雷锋精神为我们提供了具有感召力的道德示范和榜样作用。他通过一个平常人在工作、生活和人生旅途中发生的点点滴滴小事,展示了如何做人、如何做事、如何对待他人、社会的道理,用形象化、具体化、人格化、个性化的形式,告诉了人们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什么是共产党人的价值观和道德观,人应当为什么而活着,生命的意义在于干什么等等。[3]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就应该向雷锋同志那样心怀崇高信仰,坚持不懈地为人民群众办实事,做好事,奉行人民利益至上的价值取向,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的崇高理念;爱岗敬业,干一行、爱一行,用“甘当革命的螺丝钉”的精神,始终把普通工作岗位作为实现人生价值的舞台,在平凡的岗位上为国家和人民创造出不平凡的业绩;把艰苦奋斗作为自己的人生品格,崇尚勤俭节约,彰显优良传统,始终具有引领社会文明风尚的长久魅力;把尊重他人、关爱他人、助人为乐当作自己最大的幸福,始终具有感动人心、温暖社会的道德温度,自觉践行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二)崇高的信仰的当代价值体现
市场经济给我们社会带来的一个明显变化就是凸显了社会利益关系的影响力,这使得手里掌握着各种权力的各级领导干部,面对各种利益的诱惑大大强化了。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我们党的领导干部没有了坚定的信仰,自身缺乏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的意识、缺乏公私分明的道德自律意识、缺乏抵御各种利益诱惑、拒斥各种不义之财的觉悟和定力,忘记了身后的国家法律,那么在现实中,、权钱交易、贪污受贿、违法乱纪的现象会越来越多,损害国家和人民利益的问题的会越来越严重。
俗话说雁过留声,云过有影,人过留名,为官一任,应该留下什么?为官一任,就应该造福地�
权为民所授,权就应该为民所用。真心真意地为群众谋利益、办实事,不扰民生,不敛民财,切实解决群众生活中所遇到的具体困难,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才能赢得民心,得到老百姓的拥戴。
作为官员,更应该记住我们的信仰、我们的理想,更应该具有一份真实的雷锋精神,工作争为人先,享乐甘居在后,踏踏实实为民做事情、真心真意为国谋发展,真正地做到“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身为国家干部,就要率先行动,“进亦忧,退亦忧”,心忧天下;进亦有为,退亦有为,为当地的建设多出一份力、为国家的发展多做一份贡献,真正体现共产党员的本色。
追求实现“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的社会,是马克思主义这一崇高信仰的具体体现,也是我们拥有了崇高的信仰后,一代又一代人努力奋斗要实现的目标。始�
信仰观后感通用10篇
注释:
①《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63页。
②《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10页。
③《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44页。
参考文献:
[1]黄明理。社会主义道德信仰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9月第一版,第18页。
[2]宋萌荣。论雷锋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2年第3期,第16页。
信仰观后感【第三篇】
纪录片《信仰》观后感
6月24日-25日,我收看了中央电视台一套播出的由中央组织部、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央电视台联合摄制的大型理论文献纪录片《信仰》,深感这是一部激人奋进的党史教育片,它带给人们的是积极向上的精神和发自内心深处的感动,真实可信。
信仰观后感通用10篇
《信仰》站在历史层面,回溯90年的光辉岁月,突破传统思维模式,用现代语境和通俗语言解读党的历史。以党的90多年历程为背景,采用"大背景、小细节"的表现手法,通过讲述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优秀共产党员坚持理想信念、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保持先进性和纯洁性的感人故事,深刻阐述了共产党人的核心价值观。通过每个年代的重大历史事件和涌现出的党的优秀群体、个人的感人事迹,以人带事,以事说理,展示了中国共产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执政理念的形成过程,以及中国人民选择中国共产党的必然性。在与敌人斗争困难重重的危情时刻、在建设初期贫困潦倒的山间乡村、在百废待兴建设祖国的每时每刻,都有共产党员走在前、冲在前、奉献在前壮丽身影,生动再现了共产党人矢志不**地坚守理想信仰的崇高精神,感人至深、催人奋进,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信仰》虽然只有短短三集,却运用了许多鲜为人知的镜头资料,是我们党克服重重困难走向胜利的缩影,是帮助我们重新认识历史的宝贵教科书,每一个共产党员都是一面鲜红的旗帜,每一个共产党员都要用信仰的力量去感染身边的每一个人,要时刻准备用生命去I卫中国共产党这面旗帜,要让这面旗帜始终指引着我们前进的方向。
信仰观后感【第四篇】
关键词:大学生;信仰危机;信仰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5-0059-02
信仰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同时也是人类特有的精神现象,它是指人们对一定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等观念体系的信奉和遵循,是统摄、指导其它一切意识形式的最高意识形态。它是一个国家乃至一个民族的精神支柱,体现了对人自身的终极关怀,是人类对理想境界的永恒追求和向往,是一种精神需要。崇高的信仰会使人产生积极的思想进而产生积极的行动,并得到积极的结果;错误的信仰则会产生消极的思想并导致消极的行动,得到消极甚至可怕的后果;如果没有正确的信仰,就会是非不分、善恶不辨,就会没有正确的道德标准与价值取向。因此,信仰教育至关重要。
“信仰危机,是指信仰保持的失败,是信仰者原有的信仰发生严重动摇甚至失落的一种心态。”[1]在这个变革激烈的社会转型时期,新世纪新阶段,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各方面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在思想意识形态领域,人们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观等方面都受到很大冲击,信仰危机成为社会不和谐、不安定的重要原因。
一、当代大学生信仰危机的现状及其原因
(一)当代大学生信仰危机的主要表现
当代大学生的主流思想是健康的、积极向上的,但是,人们同时也应该看到,信仰危机仍然是当代大学生中存在的一个比较严重的问题。
1、信仰的多元化。信仰的多元化是指信仰对象的多元化和内容的复杂化的趋势。其最为突出的是主流信仰有模糊化、边缘化和复杂化的趋向。尽管马克思主义仍然是社会的主导信仰,但是,随着经济体制的转型和利益分化,当代大学生信仰正呈现多元化趋势。社会主义的理想(包括共产主义的奉献精神、利他精神、集体主义精神、人的高度责任感、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在当代部分大学生心目中的地位失落。
2、信仰的功利化。信仰功利化实质上是以市场价值取向取代人生价值取向。市场经济的繁荣,激活了人们感性的物质需求,反映在意识形态领域,人们的信仰出现了功利化的倾向,这包括很多大学生。在如今的大学校园里,一些大学生认为,信仰只有“获利”,只有“有所得”,只有给其带来更多的物质享受,才值得他去信仰。这种观念导致了这些大学生凡事都以“利”字当先,用物质利益来衡量,忽视精神生活和精神追求,从而步入唯利是图、个人主义、利己主义的歧途。
3、信仰的非理性化。信仰的非理性化是指信仰者一种漫无目的的精神状态。由于没有坚定的理性的信仰,部分大学生过分地崇拜非理性,在生活中表现为跟着感觉走,随波逐流,过着漫无目的的生活。
(二)当代大学生信仰危机产生的原因
当代大学生出现上述信仰危机不是偶然的,它既与转型期的社会环境、大学生成长的家庭环境有关,也与高校的教育体制、教育管理有关,更与大学生自身的因素有关。
1、社会环境是造成大学生信仰危机的主要因素。从国内方面看,当代大学生中多数是改革开放以后出生的,作为市场经济环境下成长的一代人,他们的信仰状况不能不受到他们所处的时代背景和历史条件的影响。特别是改革开放之后,为了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过程中,党和政府的工作重心转向了经济领域,与此同时,人们也把主要的精力投入到了经济领域,政治热情进一步降温。[2]从国际方面看,经济全球化已� 但是,经济全球化使外来文化中负面的极端个人主义、颓废主义、享乐主义等对我国的主导意识形态造成潜移默化的扭曲和侵蚀。这种情况在思维活跃、接受能力强、接触信息渠道相对多的当代大学生身上体会的更为明显。在文化的交流和激荡中,人们尤其要注意的是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进行“西化”、“分化”的图谋。为了达到目的,他们借助互联网的力量无时无刻不在通过各种途径进行多元化价值观的渗透,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误导了大学生,减弱了他们对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的信仰。
2、家庭教育的误导是造成大学生信仰危机的重要因素。中国父母给予子女的责任心往往是“超重”的,他们可以为子女成长和教育做出一切牺牲,与此同时子女开始习惯于接受、不懂得付出,缺乏对自我、家庭、社会负责的精神。有的家长按照自己的意愿给子女铺设好未来的道路,造成子女没有明确的生活目标,缺乏生存的基本技能;有的父母则从小给子女灌输一些功利主义、个人本位的思想,学习就是为了将来升官发财、明哲保身等,这些思想潜移默化地影响了子女,并使他们变本加厉地继承下来。
3、学校教育的泛化是造成大学生信仰危机的重要因素。高校的“两课”教育普遍存在着从教材出发的本本主义,而没有从学生的思想实际出发,严重脱离实际的教学方式最终引起学生的反感,从而使德育教育不能很好地发挥指导学生思想的作用。
4、大学生自身发展的不稳定性是形成信仰危机的关键因素。大学生处于生长发育快速期,精力充沛,思想活跃,易于接受新生事物,也非常主动积极地加入其中,但也容易对传统产生怀疑、批判和否定。所以,当他们面对纷繁复杂的新生事物时,极有可能不知如何选择或做出错误的选择,于是转而开始怀疑自己的信仰、动摇信仰以至信仰崩溃,或者形成了错误的信仰,均表现出严重的信仰危机。这些特点决定了他们的认知能力和思维水平较低,对问题的认识或判断自然不够全面,难免有偏颇之处。
二、加强大学生信仰教育的措施
信仰危机并不是人生信仰的终极状态,而是暂时的过渡状态。人在经历了一定时期的危机之后,会在新的信仰需要下确立起新的信仰。危机意味着危险,也意味着机遇,目前中国正处于社会大转型的关键时期,也是重建信仰的大好时机。因此,人们应加强对大学生的信仰教育,帮助他们树立科学正确的信仰。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优化社会环境
浓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氛围,尊重知识、崇尚科学的舆论环境是大学生确立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外部条件。社会应该努力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宣传教育工作,同各种非马克思主义、反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作斗争;应该努力在全社会形成一个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崇尚科学的舆论氛围,加强无神论教育和科普宣传,从而形成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为坚定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增强其对各种封建迷信、歪理邪说的鉴别力、免疫力提供有力的保证。大众传媒还可以宣传一些先进人物的事例,为大学生科学信仰的建立树立榜样。新时期涌现出的孔繁森、徐振超、丁晓兵等英雄模范人物都是具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共产党人的优秀代表。通过对这些人物先进事迹的宣传,启发教育青年能帮助其确立学习的楷模和行动的目标,坚定其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
(二)重视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是人类教育实践的主要形式,是家庭互动过程中父母对子女有意识、有目的的施加的教育影响。大学生进入大学校园后与家庭仍保持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家长的价值观、世界观仍对子女形成一定的影响,所以,家庭教育对大学生而言是客观存在的。大学教育作为一种高层次的学校教育,对大学生在科学熏陶、理性培养方面有全面而系统的影响,而大学生身后的家庭以潜移默化的形式融入亲情的氛围,对塑造完美人格,构建崇高理想和树立正确信仰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大学生正处于生理发育成熟而心理未发育成熟的时期,学习环境和生活环境的改变必然会产生很多问题。良好的心理是大学生树立正确信仰的基础,因此,为了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信仰,父母必须关注孩子的心理和感情状况,注重对孩子的人文关怀,除了满足他们的物质需求外,还要正确对待他们的情感需要,通过对他们日常生活的关心,家庭成员的情感交流、沟通等方式,给与他们更多的情感满足,这样才能更好地使他们建立起正确的信仰。另外,树立大学生正确的信仰,家庭还要建立与学校的沟通机制,通过家庭与学校的沟通可以使双方互通信息,互相了解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和思想状况,有利于形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
(三)加强高校自身建设
要求高校从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教师德育的建设以及优化校园文化环境三方面来加强高校自身的建设,为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提供一个良好的校园环境。
强化“两课”的教育功能。“两课”教学在引导当代大学生树立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所以,“两课”教学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必须加快改革步伐,适应时代的发展需要,拓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课堂,完善和充实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的内容,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吸引力和实效性,优化教学手段。尤其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增强时代感、针对性和说明力。
加强德育教师队伍建设。学生崇高信仰的树立,离不开教师的言传身教,高校要把全面提高教师素质,尤其是要把师德教育摆到重要议事日程上,建立一支专职和兼职相结合的德育教师队伍。[3]教师要深入到学生中,用高尚的人格魅力对其加以言传身教,把学生中蕴藏的丰富的信仰资源引导好、开发好,促使大学生产生投身社会主义改革和现代化建设的强大精神动力。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校园文化丰富多彩,大学生生活在校园里,每时每刻都在接受着校园文化的熏陶。因此,高校必须加强对校园思想文化阵地的领导,建设一种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以实现对人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精神状态、心理素质、行为方式和价值取向的塑造。高校要引导有关部门不断创造出贴近学生生活、富于时代气息、讴歌社会进步的高质量的校园文化产品,大量开展适合青年特点和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另外,高校还要切实加强对各种阵地和活动的管理,尤其要加强对校园计算机网络的管理,以防止各种非马克思主义、非无产阶级甚至反马克思主义的思想侵蚀学生的心灵,为学生确立马克思主义信仰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四)提高大学生自身能力素质
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确立,外在的教育引导固然重要,但是,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要完成内化,归根到底还是要取决于大学生的自我教育和自我修养。
大学生要积极主动地进行马克思主义信仰的自我教育,认真钻研马克思主义理论并阅读各种有关共产主义的书籍,不断积累和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要通过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来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精髓,体会马克思主义的特性,提高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自觉抵制各种错误思潮的侵袭。同时,养成良好的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观察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的自觉性,不断提高自我教育、自我约束、自我激励的能力,慎独自守、防微杜渐,使马克思主义信仰真正内化� 大学生只有在社会主义的实践中接受锻炼和考验,才能更深刻地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才能更加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加深对马克思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性、真理性的认识,应该把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与日常的思想政治教育结合起来,从解决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问题出发,把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实际当中,发挥大学生自我教育的作用。
信仰观后感通用10篇
参考文献:
\[1\]刘建军。追问信仰\[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
信仰观后感【第五篇】
一、民众心目中的“狐仙”禹王台村位于镇政府驻地北7公里,东南距寒亭区30公里,西与寿光仅有1公里之遥。该村原属萧家营乡,2001年并入南孙乡,2007年又跟随南孙乡并入高里镇。据村碑记载,该村始建于元代。禹王台村因村西南角的一座禹王台而得名,而“台”与“村”的相邻并置成为该村的一大景观,并对村落生活产生重要影响。走进禹王台村,一个外来者常会听到村民关于狐仙的种种神奇传说的讲述。从狐仙的不同种类到不同性情,从狐仙的神奇本领到灵验传说,乃至人狐之间的恩怨情仇,都是村民不厌其烦的永恒话题,而且他们还会将日常生活中的新鲜体验不断地添加到已有的狐仙故事框架中。由此,关于狐仙故事的不同文本形成了极为复杂的重叠与嵌套关系,不断地对村落信仰予以重塑、刷新,� 狐仙信仰,作为禹王台村的“标志性文化”,是我们理解村落社会与村民心态的一扇重要窗口。②
(一)狐狸与狐仙的边界在禹王台村村民心目中,并不是所有的狐狸都可 村民认为,所谓的狐仙必须具备三个条件:野生的而非人们所饲养;雄性;毛发为红色,即俗谓“火狐狸”。而人们常见的雌性、毛发灰白的“草狐狸”则不被视为狐仙,人们伤害到它也不会受到任何报复或惩罚。③笔者发现,持有这种观念的村民不仅限于禹王台村,在周边村落也是如此,如距离本村三里地的台底村即然。①另外,基于村民“物老成精”的传统观念,狐仙通常也被视作因寿限久远而得道的神灵,并因此而得到尊重。
(二)“火狐狸”的神奇在村民心目中,被视为狐仙的“火狐狸”具有神奇本领,描述“火狐狸”种种灵异现象的众多传说无不与此有关。据说,以前在麦收前后,是禹王台村狐狸繁殖的时候,不仅狐狸数量大为增加,而且在晚上能看到众多狐狸围着台子口吐“火蛋儿”②的神秘景象。能口吐“火蛋儿”的狐狸,可以给深夜迷路的村民领路还家。“我外祖父家是李家沿村,从这个庄到禹王台有20多公里。早先我外祖父家是个编户,每到秋后,都要套上车去禹王台北的洼里去拉苇子,拉回来垛成垛,压篾子编席用。外祖父说,那时在台北的洼里,一早一晚,能经常见到他老人家(狐仙)。那时北洼里没有正经道,时常走迷了路。到了这时,你跪下求告他老人家把你领出去。过后不一会儿,就能看到前面不远的地方有个灯笼,你快它也快,你慢它也慢,保持着一定距离,把你领到家门口,那盏灯笼也就消失了。我曾问外祖父是个什么样的灯笼?他说那是狐仙老爷千年修行炼成了含在嘴里的仙丹,也叫夜明珠,它吐出来顶在头上给你照亮。”③诸如此类的故事不胜枚举。
(三)狐仙世界的“新成员”禹王台周边的海拔高度不过10米左右,过去时常遭受西来潍河与北面海潮的冲击,高耸的禹王台成为狐狸的栖息地。据禹王台村村民说,自从1970年代在禹王台和本村住宅区之间修起高大围墙以后,狐狸就不再成群结队地出现,最后竟然彻底绝迹了。但当我们前往调查时,台上仍然有十几只狐狸出没,据说是禹王台现任住持H道长买来的。面对我们这些外来的调查者,H道长总是津津乐道于这些“狐仙”的神奇表现,如神出鬼没、风度翩翩、遇狗无畏等。我注意到,一旦有客人上山,总会有一只或数只狐狸小心翼翼地跑来接受客人馈赠的零食,此时H道长便会一再向客人道贺,将客人与“狐仙”相遇描述成一种可遇而不可求的福分。不过,禹王台村村民似乎并不接受这种说法,“今天上午你们见的就是放生的。去年放生的那些狐狸,乍放过来不适应,很多就死了,我们就埋在了上面”④。这些放生的狐狸死后,就由H道长做成狐狸冢,供狐仙信众祭扫,也为禹王台平添一种神秘气氛。
二、狐仙信仰的表现形态与村民的逻辑编织狐仙信仰在空间、时间方面有着诸多表现形式,甚至与部分人生礼仪结合在一起,渗透进民众的观念世界之中,形成了对其自身生活的解释。
(一)狐仙信仰的空间表征张士闪认为,村落中的神圣空间通常包括两种,即村属神圣空间与家院神圣空间。而每一种神圣空间实际上又分为两类,即恒久性神圣空间与临时性神圣空间⑤。显然,禹王台村狐仙信仰的恒久性神圣空间主要是禹王台,其俨然已成为民众信仰的神圣中心与动力之源;临时性的神圣空间则主要体现在家院祭拜中,村民在家里为狐仙塑造神像、设置牌位神龛的较少,大都是在有需求时以黄布或者黄纸写名的方式祭拜,往往与其他诸神如灶神、天神、财神等一起祭拜,由此形成了信仰观念中的某种秩序。这既是村民对于自身生存空间的信仰建构,又是对自我精神世界设置的不同载体。禹王台在历史上建有禹王庙和老三哥庙,抗日战争时期庙宇被全部焚毁,自1990年代初开始重新建设庙宇,当前已发展成为具有众多神灵的庙宇群,如胡三太爷庙、仙姑庙、城隍庙、财神庙、山神庙、北斗庙等12座。在禹王台的底部还有两处狐仙洞,洞里光线昏暗,门口有新建“心诚则灵”石刻,下方放着一个石质的狐狸塑像,门口有对联“天下万户信神,地上三泰最灵”。2011年10月,又为刚落成的女娲娘娘神像举行了开光仪式。据H道长讲,女娲神乃是天下诸神的创造者和最高统领者,如果禹王台上没有她就位,那么这些神就会乱。此外,近些年来还设有狐仙冢三座,据说所埋葬的大多是被人误杀的狐狸,这些人在受到狐仙惩戒之后,为求解脱,于是许诺厚葬这些非命的狐狸而立下了狐仙冢。以女娲娘娘庙为代表的后来增设的地理景观,意在谋求一种新的信仰体系的构建,并部分地改变了禹王台原有的信仰秩序,也打破了村落信仰体系保持已久的封闭性。显然,民众先前祭拜的空间如狐仙庙宇与狐仙洞,早已完成了神圣资本的原始积累,共同将禹王台烘托为这一带十里八乡的神圣中心。然而,近年来各种新景观的动工,冲击了村民心目中原有的“狐仙世界”。⑥如果说,1970年 目前看来,这种对峙或分裂也许会长期存在下去。但从另一角度来说,原有狐仙信仰传统的延续与外来者对于本土狐仙信仰逻辑的改写,共同烘托、增加着禹王台的神圣感,并对禹王台村以及周边乡土社会生活施加影响。
(二)信仰的特殊时段一年之中,禹王台村村民围绕禹王台举行狐仙信仰活动的重要时间点有三个:一是正月十六禹王台庙会,另为三月三与九月九,而以正月十六最为隆重。年节过后,大致从正月初十开始,就有香客陆陆续续从四面八方赶来,在正月十六这天达到高峰。其祭拜仪式一般是上香烧纸,磕头祭拜,给老三哥加袍穿鞋,此外还伴随着众多艺术表演活动,如玩龙灯、唱吕剧、扭秧歌、玩杂技等。另外,还有售卖各种商品的各色商贩,如日常生活用品、儿童玩具,还有祭祀用的喜钱、纸宝、高香等。香客除了禹王台周边村落外,还有的来自潍坊、济南、东营、青岛等地。三月三与九月九的禹王台庙会,正逢农忙,场面较为冷清。除上述庙祭活动外,一些老年村民逢庙会之期,往往在家中找一块黄布,写上“老三哥”的名字,烧纸钱,供奉水果、肉类等祭品,嘴里念叨着自己的祈愿,与年节祭祖的方式类似。除这三个时间点外,过去每月逢初一和十五,也有村民到禹王台烧香、发喜钱,每到过年各家各户更是先要到台上祭拜狐仙后才回家过年,俗谓“过年拜狐仙,全家保平安”。现在,这种现象已极少见,但在遇到难题时依然会想到向狐仙求助。比如家庭成员有患“怪病”的,医院难以诊断,村民便会去禹王台烧香祭拜或求助于村内香头。①显然,村民的狐仙信仰并没有因为“狐仙”的绝迹而消退或减弱,而只是暂处于一种“潜隐”状态,正如他们相信“狐仙”也正“潜隐”于世界的某个角落一样,一旦有难,便会自然而然地向狐仙求助。造成狐仙信仰的这种“潜隐”状态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其一是现代城市的生活节律已经逐渐蔓延于乡村生活,人们外出打工,早出晚归,忙于生计,与传统农耕生活相联系、发生于农闲时节的狐仙信仰的传承机制受到冲击;其二是当代信仰活动中日益增强的功利性。当然,民间信仰活动的产生与存在本身便与一定的功利目的相联系,但其功利目的从来没有像当今之时那么突显。绝大多数村民不再每月到王台行祭,而仅在求财求禄、趋利避祸等关乎世俗利益之时才前来祭拜。即使是在庙会之期进庙烧香时,也经常充满了戏谑色彩。
(三)传说:狐仙信仰的口头叙事在村落生活中,传说是信仰活动的一部分,讲述故事的过程同时也是信仰传播的过程。禹王台村流传着大量与狐仙相关的故事,成为村民交流情感、表达生活感受的话语形式,形成了村落社会中信仰叙事与现实生活的逻辑编织缔结。这一切需要一种粘合因素,作为故事主角的人和狐便承担了这一功能。流传于禹王台村的诸多狐仙故事,主人公往往因做善事而得到回报、因做坏事而得到惩罚的结果收场。饶有兴味的是,村民常常会以一种不容置疑的口气来讲述,强调主人公就是村里或者附近的某人,最近还看到了他本人或是他的子女。例如,“禹王台村的一个老村委书记,1975年秋天在村里苗圃指使民兵连长用枪打死了一只狐狸,并与多人煮了吃了。结果在后来不到一年的时间里,这位老书记就瘫痪了,他的一个闺女长得奇俊,也突然变成哑巴(后来嫁到邻村,前几天还带着十几岁的儿子回娘家来了),民兵连长也得了肠癌很快去世。有个只喝了点汤的人,也被一匹马踢断了腿,而这匹马一直非常温顺,从未伤过任何一个人”②。在这样的叙事框架中,村民通过不断地讲述,使得狐仙的权威性在村落生活长期保持或增强。这类“灵验故事”,符合村民心目中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生活逻辑,依附并诠释着民间信仰,是民间信仰的具体化表现,它不是发生于特定时空中的信仰活动,却是神灵信仰最好的“宣讲教材”③。依靠这种“宣讲”,信仰传统在村落社区中得以维系,从而具有了顽强的生命力。从另一角度来说,狐仙所代表的神秘世界代表了村民对神秘莫测的“宇宙意志”的直觉,当他们将之与有限的人生进行对比,自我的渺小感便油然而生。在他们看来,狐仙具有不可思议的神奇本领,并与人类一样有着七情六欲、喜怒哀乐,因而可通过“待人之道”与之形成互动、互惠的关系,他们对于狐仙的敬畏、虔诚、忌惮、依存等情态大致与此相关。显然,社区的秩序维护与个人的功利诉求,代表了乡土信仰传承的最根本的动力机制,并最终使得信仰在村落知识系统中比较牢固地占有一席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