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析如何培养幼儿的良好习惯论文【10篇】
培养幼儿良好习惯需从日常生活入手,通过榜样示范、正面引导和环境营造,促进其自我管理能力,增强责任感,形成积极的行为模式。以下是阿拉网友为您整理的简析如何培养幼儿的良好习惯论文【10篇】优秀范例,供您学习参考,希望对您有帮助。
简析如何培养幼儿的良好习惯论文【第一篇】
幼儿的年龄特征决定幼儿园的生活游戏与学习是分不开的。幼儿在三岁—六岁是身体、智力、情感和社会性飞速发展的时期,其中大部分时间是在幼儿园度过的,他们的大部分生活经验将在幼儿园中获得,而幼儿的年龄特点决定他们需要通过游戏的方式才能更好地学习与生活,老师在引导幼儿学习的过程中,必须选择与幼儿生活息息相关的内容,通过不断的操作、探究、重复和延续来帮助幼儿建立积累经验。
2、鼓励为主,少施惩罚。
教师在一日活动中要横向看待每一个幼儿,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多表扬少惩罚。幼儿渴望成人对自己的行为作出评价,也对成人的评价十分敏感,他们总是喜欢得到肯定的评价,哪怕是一个和蔼可亲的眼神、微笑、轻轻的扶摸、点头、拥抱、亲吻等等。
3、态度温和,切忌粗暴。
良好的教师风范会影响孩子的一生,教师是幼儿学习的榜样,因此,教师要以身作则,树立良好的教师形象。教师的一言一行幼儿都会模仿,一个脾气温和的教师往往会赢得幼儿的喜欢。当幼儿做了错事时,教师要耐心细致地关怀爱护他们,而不是粗暴地训斥他们,帮助他们改掉不良习惯。
简析如何培养幼儿的良好习惯论文【第二篇】
幼儿的年龄小,理解能力差,在对孩子的教育上就更要耐心。讲道理时我们要把握两点:首先,要明确,不能含糊其词。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一定要和幼儿讲清楚。其次,要具体,讲明白。如:要求幼儿对人有礼貌。
2、反复训练,形成习惯。
幼儿良好习惯的养成与一日活动中教师的指导是息息相关的。培养幼儿的行为习惯,要从日常的每一个活动、每一个游戏、每一个环节中一点一滴地渗透和强化。如早上见到老师主动问好;接受别人帮助时要说“谢谢”;不小心踩到别人的。脚时要向对方说“对不起”;离园时要与老师和小朋友说“再见”等。
3、榜样教育,巩固形成。
幼儿在活动中,常会因排队发生推挤,出现不遵守纪律、打闹、告状或争抢玩具、独占玩具,或室内的小椅子倒了,小桌子歪了没人理睬等现象。对此,教师采取的口头说教收效甚微,且幼儿易旧病重犯。这时教师可通过各种活动的开展,引导幼儿养成良好习惯。
简析如何培养幼儿的良好习惯论文【第三篇】
幼儿时期是塑造健康人格、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关键时期,也是语言发展的重要时期。幼儿语言的发展贯穿于幼儿园各个教学领域,对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起着重要的引领作用,在语言活动中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使其受益终生。
良好的行为习惯并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我们应充分利用语言教材的德育资源,在每一节语言活动中反复强调、渗透、熏陶、感化。这是一个漫长过程,需要教师对教材中的各种德育资源进行精心选拔,合理规划,不断实践,逐步形成。我们在制定语言教学活动目标时,必须从知识、技能及思想品德教育三方面着手,抓住每节课的教育契机,深挖教材中的德育素材,与幼儿日常行为习惯进行有机整合、渗透。
在语言活动中渗透德育教育要侧重于培养幼儿独立自主性、自信心、劳动观点及态度、文明礼貌,勤俭节约、合作谦让、轮流分享等品质。教师在针对这些品质向幼儿提出行为习惯要求时,注意做到内容具体、明确、语言通俗、简练,适合幼儿的年龄特征。提出的每一点要求,事先都要经过周密考虑,仔细推敲、揣摩,做到循序渐进。另外,在组织幼儿进行语言活动时,我们要根据不同年龄段幼儿所具备的能力特点,使行为习惯养成的可行性逐步提高。开始的时候,只要幼儿掌握简单的生活规则,比如,上课的时候,要安静地坐好,不防碍别人,坐姿端正等。接着,随着教材资源的逐步深化,相继提出一些关于社会行为习惯的要求,比如,待人要有礼貌,看到老师、阿姨要问好,接受别人的礼物,或者得到别人的帮助要道谢等。这样通过对德育资源地不断整合、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在持之以恒地摸索中培养了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
幼儿园语言游戏活动是开展语言教学的有效途径之一。教师可以根据教育目标,创设各种动态的活动区、活动角。在幼儿开展语言游戏活动时,教师要引导幼儿与人交往,仔细观察幼儿在游戏中真实的品德行为表现,抓住苗头,随机教育。
另外,在语言游戏中幼儿会自发地扮演一定的社会角色,实践一定的社会行为,体验一定的社会情感。如在角色游戏活动中,幼儿同其他小朋友一道玩耍、游戏,从而产生了对社会角色的热爱,学会了劳动者的操作技能,激发了动手模仿的乐趣。教师可以随机抓住这些在成功的体验中折射出日常行为习惯教育素材,对幼儿进行勇于探索,正确对待输赢、诚实勇敢等强化训练,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从而促进幼儿社会性情感的发展。
在语言教学中,我们应充分利用故事、散文、诗歌、动画片、电影等幼儿喜欢的语言活动载体。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学习、鉴赏,为幼儿创设合适的语言环境,从而激发他们关心别人、爱憎分明等积极情感,收到助人为乐、团结友好、互相谦让等良好品德的熏陶。比如,在《狐假虎威》中为幼儿创设大森林的情景,提供狐狸、老虎、猴子等多种动物的头饰,让幼儿在情景表扬中大胆想象,说出各种动物的想法,在与同伴的对话中学习交流,在这个语言环境中,幼儿想说,敢说,对其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起到了重要作用。
幼儿园教育活动中,榜样示范的作用是巨大的。在日常的语言教学中,首先,教师要成为孩子们良好行为习惯的榜样,严格要求自己,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孩子讲话耐心倾听,与孩子交谈言语亲切,话语完整,始终使用普通话,书写注意坐姿等。其次,在班级中树立行为习惯的优秀典型,让孩子们按照直接范例学习,在典型引领的影响中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例如:在一次语言活动《猜猜我有多爱你》中,一幼儿举手回答问题,并能用完整的语言说出自己的想法,且坐姿端正。“河水有多深,我就有多爱你”,“巧克力有多甜,我就有多爱你”,“秋千荡得多高我就有多爱你”。老师适时抓住机会表扬这一幼儿:“这位小朋友说话完整,有自己的想法,并能大声说给我们大家听,我想拥抱他一下,并且我觉得我们每个小朋友都要向他学习,你们觉得呢?”其他幼儿纷纷点头同意。在接下来的活动中,孩子们纷纷“效仿”,坐的端端的,讲话口齿清楚,声音洪亮。这种随机灵活的习惯养成教育恰到好处,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总之,语言活动中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是一项长期坚持的工作,是在点滴教育和不断探索中逐步形成的。作为幼儿教师,我们应该将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贯穿、落实到每一节语言活动的每一个环节中,严格要求,精准定位,反复抓,抓反复,让语言教学引领习惯养成,用习惯养成提升语言教学,两者相得益彰,从而更加有效地促进幼儿良好品质的形成。
简析如何培养幼儿的良好习惯论文【第四篇】
今年的继续教育培训,我们改为网上培训,网络教育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更大的学习与交流的空间。《如何培养幼儿的良好习惯》是张向葵教授讲的,通过网上学习让我清晰的了解到幼儿需要培养的几大习惯如下: 生活习惯、文明习惯、劳动习惯、学习习惯、卫生习惯、说话习惯。幼儿期是一个人身心发展最迅速的时期,也是人生智力发展最快的时期。这一时期,是人生教育的启蒙阶段,也是人生教育的基础。人的一生中的许多习惯都是从幼儿时期形成的。教育活动是一日活动中的主要环节,也是对幼儿进行良好习惯培养的主要途径,可是在实际的工作中有些习惯是被我们忽视的,同时我们对孩子的习惯要求“一天一个令”及“不能很好的坚持”是在工作中影响习惯养成的主要因素。新学期即将开始,结合学习,我计划从以下几方面来培养幼儿的良好习惯。
(一)巧设环境氛围,促进幼儿良好习惯的养成
作为一名幼儿园老师,除了口头提醒、正面引导之外,还应在环境方面下足功夫。通过环境的暗示来影响孩子,让环境成为孩子的第三任老师。
(二)教师要重视示范性教育,从而影响幼儿习惯的养成
教师是幼儿的镜子,幼儿是教师的影子。在幼儿养成教育工作中,教师一定要注意自己的示范性影响。俗语讲“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可见身教重于言教,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潜移默化的影响和感染孩子。教师只有不断地加强自身修养,才能给幼儿以身示范的教育影响。
(三)积极鼓励,促进幼儿良好习惯的养成
教师要巧用激励机制,通过有声语言和肢体语言以及师生之间的情感来强化幼儿的良好行为;物质强化和精神鼓励相结合,用实物以及其他象征性的符号如小红旗、小红星、小贴画等加以强化,促进幼儿良好习惯的形成。
(四)家园配合,促进幼儿良好习惯的养成
要培养幼儿良好的习惯,不能只期望幼儿园的教育,还需要家长的积极配合。教师应该与家长保持经常性的联系。教师首先要了解幼儿在家庭中的活动与表现,掌握幼儿在家庭中的变化情况,以便采取有效的教育措施。同时教师还应向家长介绍幼儿在园内的学习情况和表现,宣传幼儿园的教育主张和养成教育的重要性,促使家长能够按照幼儿园的教育要求在家庭中对幼儿进行“养成”教育,才能使幼儿园养成教育工作产生实效。
幼儿良好习惯的养成不会一蹴而就,需要我们通过各种渠道,循序渐进、持之以恒的来培养。
孩子学习习惯的培养一直是我头疼的问题,总觉得孩子表现出的问题很多,但自己不知道从何入手去改变,昨天听了之韵老师学习习惯系列第一课《家长如何培养孩子拥有良好的学习习惯》,茅塞顿开,原来问题都出现在我自己的身上。
1、学习无序,注意力不集中,听着课,溜着号,写课外作业时边写边玩。
说来惭愧,越越在学校表现情况我真的不太清楚,与老师沟通很少,不知道上课注意力集不集中,在课堂上写作业是不是也象在家一样,边做边玩,看来今后得经常和老师沟通,及时了解越越在校的表现。
2、写作业粗心大意、经常容易写错别字,或者算错步骤和结果。
越越在写字方面总体来说还不错,写字工正,字迹清楚,经常受到老师的表扬,但偶尔也会出现没看清生字就开始写,以致出现错字,到第二天默写还是错的,如:“群”;数学方面,经常粗心大意,“+”“-”号没看清楚就动笔了,有时很简单的数学口算,也会出错。
3、家长多次催促,孩子照旧拖拉、磨蹭。
4、孩子不愿意写作业,更愿意玩儿;
这两种现象在越越身上表现比较明显,一会儿玩玩橡皮,一会儿剥剥指甲,一会在桌子上乱涂乱画。我旁边看着心急,有时实在忍不住就在旁边催促,孩子动笔没写几个字,又是老样子了,几次下来我就忍不住要发火。
5、孩子读写困难,家长缺乏关注。
6、失去学习兴趣,甚至厌学。
1、家长不懂何为习惯培养,缺乏相关知识.
2、家长自身没有养成良好的.习惯,自己做不到,无法要求孩子效仿;
这两点可以放在一起来说,平时在家,我也比较懒散,没有意识到自己的问题会影响到孩子,可以说,孩子长这么大,从没刻意去培养孩子各方面的习惯,一切都是顺其自然(所幸孩子也没有养成很多坏毛病),所以说到习惯培养,我感到迷茫,好习惯有哪些,自己也说不清楚,更别说让孩子拥有好习惯,很幸运能加入七彩阳光,让我能系统地学习家庭教育,虽然我还加入不久,但我相信,只要自己坚持学习,我和孩子都会有进步的。
3、对于指导孩子进行习惯培养时情绪掌握不好,容易对孩子发火、甚至会打骂孩子。
情绪不稳定,用话语中伤孩子,发火,打骂,是我以前一贯的做法,加入七彩阳光之后,我对孩子已经多了几分耐心,尽量控制自己的情绪,说话尽可能心平气和,但有时还做得不好,一定要反醒再反醒。
4、缺乏长期坚持的精神,往往是孩子没有放弃,却是家长却因为坚持不下来而放弃了。
这点我也是深有体会,我自己就是三分钟热度,有时对孩子定了个目标,执行几天自个儿就忘了,更别说让孩子坚持。
6、家长急功近利的心态比较突出,总认为问题出现在孩子身上,自己无关。事实上孩子身上体现出来的问题,大都是家长问题的集中暴露。只是家长缺乏这种折射效应的认识罢了。
在学习之前,我一直认为问题在孩子身上,只看到别人的孩子有好多,自己的孩子不如别人,而且自己对孩子期望也较高,总觉得不尽人意,所以经常数落孩子,原来问题都在家长身上,错不在孩子,让孩子白白挨了这么多年的骂。
1、家长要引导孩子明确学习与玩的关系。玩和学同等重要。
2、家长要帮助孩子建立科学用脑学习的意识
以前越越写作业我从没考虑过科学用脑的问题,坚持要她写完作业再玩,原来脑子用了30-40分钟是要休息的,家长用大人的思维方式去强迫孩子做事,往往事与愿违,越越的作业边写边玩的问题跟这也有关系。
3、家长要给孩子预留出自己可支配的时间。
4、家长要学会帮助孩子构建时间意识。
孩子没有时间意识,做事磨蹭,作业做完基本就没有可支配的时间。听了韩老师建议制订了作息时间表,给孩子买了手表,可孩子对钟表认识有困难,手钟戴在手上也只是个形式,没有起来作用,这也是我感到困惑的地方。
5、及时关注孩子的学习方法。
6、及时关注孩子的坐姿和执笔,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写字姿势。
7、不加作业
加作业会养成孩子作业拖拉的习惯,是家长急功近利的表现,破坏孩子快乐做作业的习惯。有时越越做完作业我会要求她语文把扩词背背,数学再出几道同样类型的题练练,这时孩子特别反感,一直强调说老师没说要做,有时还委屈地掉眼泪。以前一直没意识到这样做会破坏亲子关系,会让孩子讨厌学习。
8、家长要从亲子沟通方面给予足够的重视。
亲子沟通是我的薄弱环节,加入七彩阳光后,我正在努力学习亲子沟通。
9、家长要清楚学习习惯的养成是否与生活习惯养成同步进行的。
过有规律的生活是我加入七彩阳光后实施的第一个件事,我给越越订了作息时间表,每天几点钟干什么事,都详细记录下来,执行两天下来,越越基本上都能按时间表上的内容逐项完成(要求比较宽松)
简析如何培养幼儿的良好习惯论文【第五篇】
1、父母要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适时为孩子立规矩。中央电视台的《生活空间》栏目中曾报道过一名五岁儿童生活很有条理,自己的玩具柜、小书架、抽屉等都是自己主动整理,小小的年纪已初步养成了爱整洁、爱劳动和有条理的良好习惯,令人称赞。从报道中得知,自孩子两岁开始母亲就对他立下规矩,要求他玩完玩具必须收回原处,若不收,妈妈就将玩具没收。正是由于这位母亲注意立规矩并严格要求,孩子才逐渐养成了自己的东西自己整理和爱整洁、有条理的好习惯。
好得多。当孩子把玩具收放好以后,父母要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孩子受到称赞后,下次一定会再重复这种良好行为的。
3、坚持不懈,严格要求。习惯是在不断重复中逐渐养成的一种比较稳定的行为倾向。因此,培养孩子良好习惯绝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作为父母不能想起来就要求一下,想不起来又听之任之,要始终如一,持之以恒,日复一日地进行训练,使孩子养成良好习惯。当前,对父母说来最难做到的是严格要求,是将爱与严结合起来。这主要是由于父母在对自己子女的教育上,最容易情感失控。不少父母也知道应该如何要求孩子,但做起来又往往以感情代替理智,这在家庭教育上是常见的情况。也有不少父母在培养孩子良好习惯方面取得了成效,这是由于他们能理智地爱孩子,把爱与严结合起来,始终如一,坚持不懈地要求和耐心训练的结果。
中国有句老话“先入为主”,所以对刚入园的小班幼儿进行良好生活习惯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小班是幼儿踏入集体生活的转折点,也是进行常规教育的关键期。陈鹤琴先生曾说过“生活即教育”。确实,幼儿园的许多活动都在生活中进行,因此生活习惯的培养在小班来说,就由为重要了。如何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家长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做:
一、首先让幼儿了解什么是良好的生活习惯。
小班的孩子年龄很小,他们不知道什么样的生活习惯是正确的,往往会有不太好的习惯,这时候家长不能一味的指责他们,批评他们。要给他们讲解这样做为什么是不对的,要给他们正确的指导,告诉他们那些事好的生活习惯:
(1)卫生习惯包括:知道饭前便后要洗手、吃饭不乱掉饭粒、不随便坐地上、养成游戏后勤收拾的习惯,保持桌面的整洁等等。
(2)饮食习惯包括:正确地使用餐具,独立进餐、进餐时不大声讲话,不东张西望,专心进餐、养成不挑食、不偏食、不剩饭的好习惯、按要求定时按量喝水,根据自己的需求随渴随喝的习惯等等。
(3)睡眠习惯包括:睡前大小便,独立安静地入睡、掌握正确的睡眠姿势。(右侧卧睡或仰睡)、养成早睡早起的作息习惯等等。
(4)自理能力包括:养成饭前便后洗手的习惯、玩具、图书不乱扔乱放,会自己整理玩具、学会有序地穿脱-衣服;不穿反鞋,会系鞋带;并学会自己整理床铺、喜欢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动等等。
二、其次,家长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要遵循一定的原则
1、循序渐进原则:
良好的生活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养成的,而是在长期的生活中慢慢形成的。如,孩子良好的卫生习惯是在他饮食、起居等活动中逐渐养成的,文明礼貌习惯是孩子在待人接物的过程中培养的,爱学习的习惯往往是在游戏中形成的,爱劳动的习惯是在自我服务和为他人服务的过程中培育的。只要我们坚持要求,日积月累孩子的大脑神经活动才能形成“定型”。这时孩子做起来会感到轻松、自然、舒服、愉快,主动地去做,慢慢形成了习惯。在对幼儿提出要求时,要注意循序渐进,不要强制。如孩子学洗手弄湿了衣袖,孩子学拿筷子吃饭把米粒掉到了地上等。此时,大人不能因噎废食而去中止他们的行动。而要放手让他们去干,用赞赏的目光去肯定他们活动中的.积极因素,慢慢地在孩子有一些最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后,对他们提出进一步的要求。良好的习惯并非一日养成,对孩子要有耐心。
2、直观性原则:
孩子善于模仿,特别是对于身边的人,例如家中的父母,大人的举止不知不觉中影响了孩子,所以作为孩子模仿的对象,我们要无时无刻注意自己的举止。另外在培养幼儿良好的习惯时我们家长对孩子的要求是一致的。这就意味着相同的信息重复地转入孩子的大脑,容易使孩子形成神经联系,良好的习惯就容易养成。如果一位家长对孩子要求严格而另一位放纵,或者今天严格,明天放松,都是难以形成良好的习惯的。
3、反复性原则:
一个好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养”不难,养成就需要很大的坚持性,需要不断的强化。在这个过程中,很容易疲劳以至于忽视,从而使坏习惯卷土重来。特别是小班的孩子,他们基本上还没有很自觉的意识,所以需要成人的提示和帮助。所以,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关键在于“渗透”和“坚持”。家长要把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渗透于孩子们一日生活中。为幼儿制订一个生活日程表,从小就依照一定的时间进食、睡眠、活动,为以后的良好生活习惯打下基础。对孩子的习惯培养,一方面要进行教育,另一方面,更要孩子每天做到。光说不练是没有用的。孩子的意志力较差,家长要保持高度的责任感,并且以身作则,潜移默化地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例如,在培养孩子讲卫生的习惯时,就要养成孩子每次上玩厕所要洗手,吃东西前要洗手的习惯,刚开始时,孩子们肯定不会很自觉,但相信经过大人的一次又一次地提醒,过一段时间后,孩子们就会养成勤洗手地好习惯。
三、最后,家长要充分利用好培养小班幼儿良好生活习惯的有效途径:
1、利用游戏,养成习惯
陶行知说过“唤兴味起。学生有了兴味,就肯用全副精神去做事体,所以“学”和“乐”是不可分离的。喜欢游戏是孩子的天性,他们喜欢在有趣的活动中接受教育,在他感兴趣的游戏活动中,幼儿能按照一定的要求,约束自己不良的行为,限制自己不应该扰乱一定的生活习惯,让幼儿从小就知道生活一个集体里,就要有一定的约束力,不能随心所欲。当孩子不是很好地按要求去做,这就需要我们家长用心教诲。游戏是对小班孩子进行生活习惯教育的良好手段。
2、坚持正面教育,多表扬多鼓励
陈鹤琴指出:“积极的鼓励比消极的刺激好得多”。心理学上指出:愉快的情绪能促使大脑皮层建立一个兴奋灶,使学习保持最佳状态。幼儿会对自己正确的行为获得鼓励而为之喜悦,从而使好的行为习惯继续保持。对于小班幼儿来说,表扬与鼓励常常是达到教育目的的最有效的方法。对于孩子来说,得到肯定就如同得到表扬,会信心大增,无论做家务,还是其他方面,都会更积极地去努力。
3、重视家园合作,进行一致性教育。
幼儿良好生活习惯的形成,有一个长期的形成过程,不仅要在幼儿园里,在家里也要同样重视。这就要求了家长和老师之间要互相沟通,目标一致。幼儿形成了良好的生活习惯后,要不断的巩固。
总之,良好生活习惯的培养是需要长期培养的,是在生活中慢慢积累的。作为家长,我们需要从小班开始,注意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因为俗话说“习惯成自然”,良好的习惯将使人受益终生。
简析如何培养幼儿的良好习惯论文【第六篇】
安静舒适的睡眠环境,有利于幼儿午睡,让幼儿在舒适的环境中进入睡眠状态。
1.光线要适宜。
如浅蓝的色调柔和的光线会使人产生睡意,要适当拉好窗帘,保持卧室适宜的光线。
2.空气要新鲜。
睡前一小时打开门窗交换新鲜空气,午睡时可开个小窗。
3.室内布置要得当。
这学期我们对环境布置作了调整和更换,图案以景色为主,人物、动物的形象和神态也非常注意。如:夜晚的天空,月亮在微笑,小星星在闪烁着光芒,小动物们都进入了甜美的梦乡……使幼儿在既美好又宁静的环境里,快速入睡。
4.播放催眠曲。
在午睡中我经常播放优美、舒缓的催眠曲。让孩子们躺在小床上,倾听优美的音乐,在老师的爱抚下很快入睡。
幼儿园午餐后至午睡前这段时间往往被忽略的环节,我在指导午睡活动中本着“以静为主,动静交替”的`原则。既避免强烈运动,又不能让幼儿静等。
1.组织幼儿听故事和欣赏音乐。
在进餐后,我经常让幼儿围坐在一起,收听一些录音故事,或让能力强的幼儿讲故事,这样可以开阔幼儿的眼界,又能培养幼儿爱好文学及认真听讲的好习惯;其次,我还准备一些符合幼儿年龄特点的乐曲和歌曲,包括一些古典名曲,激发幼儿对音乐的兴趣,学会感受音乐的美。通过这些活动,可以保持幼儿情绪的安定,为午睡做好准备。
2.组织幼儿散步。
带幼儿在幼儿园的院子里散步,呼吸新鲜空气,让孩子们观察花草树木的变化,在草坪上或树下坐一会儿,互相谈一谈自己看到的,听到的,让孩子们在大自然的怀抱里享受无穷的乐趣。睡前散步不仅有助于食物的消化,而且有利于气血的流通,使气顺血和,由此而得到更好的休息和睡眠。此外,睡前在户外散步,大脑会更清醒,心情会更舒畅,吐故纳新的结果会缩短初睡至熟睡的过程,这对幼儿是有益的。
3.教给幼儿一些有趣的睡眠儿歌。
为了提高幼儿对午睡的兴趣,明确在午睡时要做到哪些事情,我教幼儿学习了一些好听的儿歌,如儿歌《午睡》:
“树上的小鸟静悄悄,花园里的小花微微笑,鱼缸里的鱼儿睁大眼,看着小朋友来睡觉,脱下衣服叠整齐,脚上的鞋轻轻摆放好,轻轻的盖上小花被,舒舒服服地睡着了。”
刚开始,班上绝大多数幼儿都不会穿脱衣服,我就耐心、细致地进行指导,鼓励有进步的幼儿,并进行家园同步教育,让家长在家中指导幼儿自己穿脱衣服、鞋袜。在家园共同努力下,孩子们都能做到正确迅速,而且有序。
通过这些小事我发现有些时候不要强制性地向孩子灌输一些道理,而要采取一些有效又易于被接受的方法,让孩子自己改正缺点。
有的老师认为,睡着了的孩子不用去管,这种想法是不对的:作为教师不能认为幼儿入睡了就万事大吉,去干别的事,甚至离开寝室。老师要有高度的责任心,认真指导幼儿午睡,这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很有意义的。
1.如幼儿睡觉的姿势不正确,就会影响其健康,严重的还可能发生窒息或呼吸困难,这就需要老师留心观察,巡回指导。
2.有的幼儿咬牙齿,说梦话,做噩梦时大喊大叫,这都需要老师耐心抚慰使其重新安稳入睡。
3.有的幼儿有尿床的习惯,这又需要教师细心观察,设法纠正,必要时与家长联系就医诊治。
总之,午睡时可能发生的问题很多,都需要教师认真观察,正确指导,及时解决。午睡的良好习惯如果不注重培养,往往会影响孩子一生的身体健康,这就需要我们付出一片爱心,帮孩子养成良好习惯,让每个孩子都能健康茁壮成长!
简析如何培养幼儿的良好习惯论文【第七篇】
现在的幼儿体质越来越差,其实这跟他们的进食习惯也有很大的关系,不想吃饭、吃饭吃得很少、不肯自己吃饭、边吃边玩、吃饭时间很长、吃得满桌都是…… 这些都是不良的进食习惯。一个班级里面吃饭快的孩子跟吃饭慢的孩子相差太多了,有些吃饭慢的孩子一顿饭可以吃半个多小时,有的时候饭都冷了,可是小孩还没吃好。而有些孩子吃饭的时候把自己的衣服上、桌子上甚至是地板上吃的都是米粒还要一边吃饭一边和旁边的小朋友聊天。
这些小朋友已经算是好的了,与他们相比还有一些孩子更让人头痛,他们就是挑食、偏食的孩子。其实幼儿园里每天的菜和点心都是根据营养成分搭配好的,而有些小朋友这个菜不吃那个菜不吃,有些小朋友只吃荤菜不吃蔬菜,有些小朋友碰到自己喜欢吃的菜就要吃两碗,自己不喜欢的一碗饭就只吃几口,这些孩子真的很让老师和家长头痛。
2、生活自理能力
现在的大部分孩子,依赖性强,生活自理能力差,以至于不能很好地适应新的环境。有些小朋友到中班了每天睡觉起来穿衣服都不会穿,而我们班有几个孩子总是把裤子、鞋子穿反,只要一个不留意,那么那天那几个孩子就是穿反了回家了,而当家长来接的时候看见自己孩子的裤子、鞋子是穿反的,心里面一定会责怪老师。其实那一天老师只是一个不小心没去留意。
(二)上课常规习惯
幼儿常规的培养,是一项长期的工作。我们知道,管理幼儿就宛如栽培小树一样,要时常给它培土、施肥、浇水,将它多余的小叉剪掉,使它能健康、茁壮地成长。如果不对小树进行精心的管理,任其东倒西歪,树叉横生,那么小树就难以成材,只能成为火中燃物。有些孩子上课的时候规规矩矩,而有些小孩子在课堂上不能安静听课,而是东张西望、心不在焉、动作不停。叫喊、讲话,当老师在说话的时候喜欢插嘴,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有些孩子自己非但不认真上课还要影响其他的小朋友,影响课堂秩序。一下课便像利箭一般冲出教室,到处奔跑,想干什么就干什么、甚至惹事生非,难以安静。但是让孩子去做运动或者玩乐时,就开心极了,好像放了缰的野马一样,特别来劲。
(一)纵容
现在大部分孩子都来自独生子女的家庭,所以很多孩子的不良习惯,都是在父母的纵容下形成的。当孩子第一次做了错事,父母一定要明确地表明自己的态度,并予以制止,否则一旦形成恶习,改起来就难了。有时侯,父母对孩子偶发的不良行为,采取不闻不问的沉默态度,这也是不对的。须知沉默也是一种纵容,是一种心理的暗示。它会使孩子觉得这样做没什么不可以,于是放手去做,终成恶习,贻害终生。后天环境和后天教育是可以人为控制的。父母了解了不良习惯的家庭成因,从改正自身不良习惯做起,给孩子做好的榜样,并努力在家庭教育中加以预防,就能极大限度地降低或避免儿童不良习惯的形成。
案例:
我们班有个小朋友叫栋栋,他是家里的独生子,爸爸妈妈很宠他,所以他什么都不会,吃饭要老师喂,衣服不会穿。上课的时候从来不听。有一次,我们已经在上课了,他妈妈刚刚抱着他进来,而他在哭。情况了解下来才知道,原来是橡皮泥忘在家里没有带来,我们两个老师又哄又骗,可对于他来说一点都不管用,还是要妈妈回家拿,没办法他妈妈只能回家帮他拿。后来在与他妈妈的交谈中才知道原来在家里他已经习惯了,吃饭什么都是喂的,而且要什么爸爸妈妈总是会满足他,他妈妈说他去超市看中的东西如果不帮他买他就会睡在地上哭,弄的家长没办法只能满足他,所以他已经习惯了。
(二)模仿
习惯源自模仿。调查发现,一般孩子容易出现的坏习惯,绝大部分是受到父母和家人的影响,如大人睡眠时间晚、吃饭时间不固定或边吃边看电视、用完东西随手放置、在家鼓励孩子学习孔融让梨,而在公共汽车上却与老人、儿童抢位子,或者在“禁止入内”的牌子下让等等。婴幼儿时期孩子的模仿力极强,大人的一言一行容易为孩子所吸引、模仿,进而造成一些不良习惯的养成。如今的小孩子大部分都是有爷爷奶奶带大的,老一辈人的素质肯定不高,有些坏习惯当然也是很难避免的了,而小孩子长时间跟他们在一起,就会有影响了。模仿真的是小孩子的天性,为什么说一个怎么样的老师交出怎么样的学生,理由就是在这里。孩子认为老师、家长说的话,做的事总是对的,所以他们会模仿。
案例:一次我在上课,我们班有个孩子在小声地和旁边的小朋友说话,第一次我看见后提醒他不要说话,后来他又讲了,我叫他起来问他:“你来跟我说说看,刚才老师讲的什么东西。”他是个聪明的孩子,各方面都比别的孩子强,他回答出来了。可是我还是批评了他:“不要以为,其他老师说你聪明了,你上课就可以不听了,就可以跟旁边的小朋友讲话了。”后来下课以后,我听见好几个小朋友都走到他那里也去跟他说我上课时说过的话。这些孩子好的没学会,不好的一学就会了。
(三)重复
习惯是行为不断重复制造出来,并根据自然法则养成的。一个动作,一种行为重复n次就会成为习惯。重复的力量是巨大的,一旦形成习惯,就会不自觉地在这个轨道上运行。如果是好习惯,则会终生受益;反之,就会在不知不觉中害孩子一辈子。所以,为人父母者应密切关注孩子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尽可能地避免重复造成的不良习惯,抓好“第一次”,哪怕是挖鼻孔这样的小毛病,在初起的时候也要及时发现并设法制止。孩子的有些不好的行为,一次没有人阻止他,他就会有第二次,慢慢的有第三次、第四次,不断地重复就变成坏习惯了。
(一)家园合作
家庭是幼儿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幼儿的第一位老师。在家庭这样的教育环境中,家长的一言一行无意之中成了孩子模仿和学习的榜样。因此,要使孩子从小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仅仅靠幼儿园的教育是不够的,我们还重视家长工作、让家长明白养成教育的重要性。家长与学校老师要经常交流,密切配合老师共同对幼儿进行教育。孩子最听老师的话,老师说什么幼儿就怎么做,非常崇拜自己的老师,因此家长教育碰到什么问题及时反映给老师,配合老师进行个别教育,教师也可以运用家园联系卡、开家长会等形式与家长交流这样往往可以取得良好的效果。
(二)创设环境
环境的教育对幼儿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幼儿的思维是具体形象的,幼儿学习的途径应是具体直观的良好的环境可以刺激孩子的行为习惯。游戏是进行幼儿教育的形式,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形式,也是幼儿最能接受的教学方式。游戏过程中,幼儿最容易进入角色,接受教育,通过游戏,幼儿能将学到的东西亲身加以体验,加深印象,逐步融入日常生活学习中,养成良好的习惯。老师在平时教学活动中也要通过讲故事,唱儿歌等幼儿易于接受的方式,使幼儿明白不好的习惯会给人们带来危害,良好的习惯会有利于身心健康,而且对个性的发展和优良品质的形成都有重要的影响。
(三)言传身教
良好的教师风范会影响孩子的一生,教师是幼儿学习的榜样,因此,教师要以身作则,树立良好的教师形象。教师的一言一行幼儿都会模仿,一个脾气温和的教师往往会赢得幼儿的喜欢。当幼儿做了错事时,教师要耐心细致地关怀爱护他们,而不是粗暴地训斥他们,帮助他们改掉不良习惯。在与孩子、家长、他人的交往中,教师要特别重视语言内在和外显的教育、引导作用,要有感染力和亲和力。家长、朋友来访时,热情的招呼,亲切的问候,都有引导学生效仿的功效。
小孩子的学习往往从模仿开始,人们常说,学生身上有着老师和家长的影子。因此老师举手投足间都孕育着教育。老师的一切,学生会看在眼里,记在心上,慢慢地学生都会照着老师的样子去做。总之,幼儿期是孩子良好习惯养成的重要时期,他关系到孩子今后的成长,关系到孩子在做人、求知的过程中,由他律向自律的过渡,更关系到我们今后为社会输送的劳动者的基本素质。因此,小孩子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是奠基工程,我们要常抓不懈。
简析如何培养幼儿的良好习惯论文【第八篇】
英国作家萨克雷说过:“播种行为,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命运。”此话道出了培养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性。行为日久成习惯,习惯日久成性格,性格日久定前途。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正如陶行知所说的“好习惯养成了,一辈子受用,坏习惯养成了,一辈子吃它的亏。”的确,良好的习惯是孩子进步的阶梯,而不良的习惯一旦形成,等长大了,再想纠正已十分不易。俗话说:“三岁看大,八岁看老。”正是这个道理。孩子早期获得的经验,将在一生中留下深刻的痕迹。因此,对幼儿进行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是当前幼儿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是幼儿品德教育的重点。
根据小班幼儿思维的具体形象性,注意力的不稳定性以及好模仿的心理特点,针对幼儿目前的需要,对幼儿进行良好的行为习惯培养,是小班学期中的重中之重。本文主要结合自己工作以来的幼教经历,联系自己教学实际,针对如何培养小班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初浅谈谈自己体会和见解。
良好的行为习惯,主要指幼儿的自我服务能力。其中包括生活行为习惯,卫生行为习惯,礼貌行为习惯,爱学习、爱劳动的好习惯,礼貌交往、文明举止等等。
行为习惯始终呈现在小班幼儿的一日活动之中,按其呈现的形式归纳为:生活活动行为,运动活动行为,学习活动行为和游戏活动行为。
生活活动暂不作交流。
运动活动:
1、不独占、争抢活动器械,学习轮流使用器械和与同伴一起玩。
2、行动时能听从指挥,集合时能迅速找到自己的位置;分散活动时能认真活动,不在场地内任意追逐。
3、爱护体育器具,轻拿轻放,玩后会放回原处。
学习活动:
1
2017学年度第二学期专题讲座
1、能正确的搬椅子,不推挤,椅子轻轻放。
2、能保持正确的坐姿(以感觉自然舒服为宜)。
3、安静的倾听,说话先举手,发言时站姿自然大方。
4、活动时不乱动桌上放置的学具。
游戏活动:
1、能与小朋友一起友好地玩,不大声喊叫。
2、知道玩具是大家的,不争抢和独占玩具,学习轮流着玩,会互相谦让。游戏中能运用“请”“谢谢”“不用谢”“请你给我玩好吗?”等礼貌用语,与同伴商量着玩。
3、爱护玩具,不把玩具放在嘴里,轻拿轻放玩具,能自觉拣起地上的玩具,不擅自将喜欢的玩具带回家。
4、游戏时,愿意听信号做相应的事情。
5、自由活动中会和同伴友好地玩,不推人、打人,不在场地上乱跑。
6、自由活动时能注意保持衣服的整洁,不故意在地上爬滚,不玩脏物。
7、不摘花草树叶,爱惜公物,不随地涂痰,乱扔纸屑、脏物,注意环境整洁。
实录一:在玩大型玩具的时候,孩子们总喜欢停留在上面的小亭子里面不肯下来,于是出现了推挤的现象。
实录二:在一次户外游戏活动中,旗旗站在那大声的哭了起来,我连忙跑过去,问怎么了,旗旗边哭边指着祯祯手说:“这个红色的圈是我的,她抢我的圈。”
实录三:乐乐是个控制能力和约束力比较弱的孩子,在一次户外活动结束时,我请小朋友把器具整理好,然后排队。当我带着孩子们排好队准备回活动室时,发现乐乐还在原地玩皮球,当看到我们集合了时,乐乐把球一扔就跑了。
实录四:在一次谈话活动中,孩子们都安静的坐着,突然,华华连着坐着的椅子噗咚一下翻倒在地。孩子们都惊讶的看这华华。
实录五:集体活动时,老师请小朋友们都坐到前面来,乐乐飞快的揣起小椅子连拉带拖的往前走,在这过程中不小心碰到了几个小朋友的椅子。
实录六:游戏活动时,君君在追逐并大声尖叫着,其他小朋友捂起了耳朵。
2
实录七:游戏活动中,浩浩着急的跑到老师跟前指着利利大声的说:“老师,她拿东西藏口袋里了!”
(一)寓理于生动活泼的谈话中。幼儿年龄小,对良好的习惯的形成并没有多少认识。因此老师在平时教学活动中要通过讲故事,唱儿歌等幼儿易于接受的方式,使幼儿明白不好的习惯会给人们带来危害。针对实录一,我会通过一个小小的谈话活动,通过挂图、事例的讲解,使幼儿了解不同做法的后果,让幼儿明白大家一起运动时不能拥挤,通过比较式的谈话让幼儿感受与同伴一起游戏的快乐,愿意与同伴分享游戏空间。
(二)寓教于深动的角色扮演。通过扮演角色来再现活动场景,让孩子自己来判别对错,在角色中,通过教师或同伴正确的示范来帮助孩子解决活动中的存在的问题,为幼儿树立初步的判断意识和简单的处理方法。如实录二。
《如何培养小班幼儿的良好行为习惯》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三)寓教育于反复的操作中。良好行为习惯并不是一下子就形成的,需要有一个从陌生到熟练,再由熟练到自由化的积淀与形成过程。要完成这一过程必须反复操作,对控制能力相对弱的幼儿来说,重复操作尤其重要。正如实录三,乐乐没有把器具放回原处的习惯,我就会有意识的在一次次的运动游戏中反复让乐乐进行器具整理,从而形成不用提醒的前提下,乐乐会自觉、及时地将玩具放回去的好习惯。如果同时辅之以鼓励教育,充分发挥同伴的`鼓励肯定作用,那么乐乐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就更有动力与信心了。
儿肯定自己,使其他的幼儿看有形象,学有榜样,这不但有助于幼儿良好习惯的养成,更是极大地促进了幼儿好习惯的巩固与提高。
(五)寓教于儿歌与故事,音乐等多形式的活动中。
实录六中,孩子在随意性较大的区域游戏中大声的尖叫,那是小班幼儿固有的年龄特点决定的,很多时候教师会用“请轻声的说话”来引导孩子小声一点,但仅在这么一句提示的语言上对孩子的触动并不大,而且维持的效果也不长。针对这样的孩子,可以利用儿歌《小猫走路静悄悄》,故事《不打搅别人有礼貌》,让孩子从喜爱的活动中感受其中的乐趣,借助音乐活动中对节拍的控制来提高孩子自我的控制力与约束力。从而帮助幼儿养成轻轻说话,轻轻走路的习惯。
(六)寓教于家园共育。
实录七中,针对孩子将材料藏于口袋中的现象,首先要分析孩子的出发点是什么,为什么要拿?可能是孩子喜欢这样的材料,可能孩子不是喜欢材料而是一个习惯性藏东西。对于这样一个不定性的可能,教师不能对其进行批评,而是要心平气和的与孩子沟通,了解孩子的意图,从而与孩子进行商量:“如果喜欢的话,老师把它会送给你,但你要先让老师知道你喜欢它好吗?”在与孩子沟通好之后,不能忽视的是家长工作,当孩子离开幼儿,在家里时也不排除会有藏东西的现象存在。与家长取得一致的教育,确保孩子得到家园双方教育保持同步,才能提高教育的有效性,真正提高幼儿的良好的行为习惯。
(一)教育环境的创设:利用故事、儿歌等孩子喜欢的形式对幼儿进行教育
小班幼儿年龄小,喜欢模仿,所以我们老师可利用故事、儿歌等教育幼儿。《玩具送回家》则可以让孩子们知道要把物品归放好,除了儿歌、故事,我们还可以通过图片教育幼儿,如:在楼道张贴正确行走的图片,提醒幼儿安全行走。户外排队,随机性较强,老师可以与孩子边念儿歌:“小手小手拉一拉,眼睛眼睛看一看,小脚小脚站站齐,火车火车要开了”等,小朋友就会很自然的跟着做了。又如在区角活动中,各个游戏中又蕴含着不同的行为习惯培养,如:游戏开始时搬小椅子,老师可提醒轻拿轻放,还可以以拟人化的口吻“抱抱小椅子,把你轻轻放”等。
(二)关注一日活动细节。
抓住日常生活的各个细节,把行为习惯教育始终渗透在一日活动中。一个人的良好行为习惯并不是一下子就形成的,需要有一个从陌生到熟练,再由熟练到自由化的过程,要完成这一过程必须反复训练,逐步强化。一日活动包括了孩子在园的所有的活动,教师细微敏锐的关注是培养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关键。
(三)艺术的沟通。
不管孩子还是家长,他们都是一个完整的具有思维的复杂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自尊,自己的想法,如何去站在他们的角度上进行艺术的沟通是需要我们老师在平时的教学中不断的积累的。用我最为通俗的话来说,首先是要去尝试理解,其次是为他们找可得益之处,再次是建议如何得意,最后是肯定他们的配合。我们很难向作家一样拥有华丽的辞藻和艺术的语言,但求我们老师有真诚的心。
五、对幼儿终身发展的可持续行为习惯教育
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成功的,而是存在于生活的每个点滴中,是需要我们持之以恒的关注和引导的。我们老师(特别是新教师)在平时的工作中要有一双敏锐的眼睛去捕捉孩子的活动,要有一双灵巧的双手去创设环境,要有智慧型的分析与思考去反思活动,抓住一切时机,尊重孩子的个性,让不同的孩子都受到最好的教育,在帮助孩子塑造个性与习惯的同时,为孩子的终身发展考虑,让他们成为国家、民族的有用之材,成为对社会、家庭负有责任的人,这样才无愧于教育的真谛。
《如何培养小班幼儿的良好行为习惯》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简析如何培养幼儿的良好习惯论文【第九篇】
未来社会是具有高度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社会。文明人,是一个国家进步与发展的标志。良好的卫生习惯作为文明人的素质之一,如何养成尤为重要。中国有句古训:“先入为主”.所以,对幼儿期的孩子进行良好生活习惯的培养便是重中之重。如今,幼儿多是独身子女,父母视他们为掌上明珠。在家庭生活中,都是以自我为中心,独来独往,不受任何纪律的约束,饭来张口,衣来伸手。日常生活没有规律,而当他们从个体生活转入集体生活后,会有纵多的不适应。曾经有位科学家说过:他一生中最重要的东西是在幼儿园学到的,他在幼儿园学到了饭前洗手,东西要放整齐,不随便拿别人的东西等。所以,好的生活卫生习惯应从小培养,幼儿园和家庭都应该重视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我认为,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良好的卫生习惯要从幼儿期开始培养
1、幼儿最容易受外界的影响。幼儿时期,对周围环境十分敏感,愿意听从成人的教导,喜欢模仿成人的行为,极易受到外界的刺激和影响,并在大脑中留下深刻的痕迹,行成一些定型的概念并逐渐养成行为习惯。但幼儿知识贫乏,辨别是非的能力差,学好学坏都在无意识之中。近墨者黑,近朱者赤,所以家长要特别注意对幼儿加强良好卫生习惯的培养,尽力避免不良卫生行为对幼儿的影响。
2、幼儿正处于生长发育的旺盛时期,但也是十分娇嫩时期。如不养成良好讲卫生、爱清洁、有规律的生活习惯,就会给身体发育带来危害,影响身体健康发育。
以矫正就非常困难。
二、遵循规则
1、守规则常坚持。良好卫生习惯不是一天两天就可以形成的,它是一个不断养成、不断巩固提高的过程,所以一定要有耐心、持之以恒。干任何事情都贵在坚持,不要今天这样,明天那样,应让幼儿“有章可循,违章必究”。在幼儿园中要建立合理的作息制度和必要的规则,可以帮助幼儿形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如:幼儿每天在幼儿园必须用毛巾擦手、喝水;饭前便后一定要洗手等,这些规则的制定幼儿必须遵守,最后习以为常,形成自觉的行动,严格地要求和幼儿的反复练习促进了良好卫生习惯的形成。
2、标准统一,共同监督。活动中需要统一的规则,教师和全体幼儿要牢记于心,这样良好卫生习惯才能很好地培养起来。如果老师一会儿“左”、一会儿“右”,模棱两可,小朋友无所适从,不知该怎么办,结果随心所欲,永远也达不到目的。如在要求幼儿喝水时,老师也应与幼儿同时进行;幼儿洗手,老师也要与幼儿共同洗手,并在与幼儿共同活动中,做出洗手的正确方法,让幼儿模仿。
3、培养集体促个别。良好的班风可以约束个别幼儿不良的行为。因此,要善于发挥集体的力量来转变个别幼儿的不良行为。如:有些幼儿不喜欢剪指甲,老师可通过情境故事讲述形式教育幼儿要勤剪指甲,因为指甲长了很容易藏着细菌。在集体的合作和带动下,个别的幼儿就改变了原先的不良习惯。
4、发挥榜样的作用。幼儿的模仿力极强,他们模仿的主要对象是教师,教师在幼儿的眼中是最伟大、最有权威的偶像,言行举止具有很大的感染力。为此,作为老师我们首先检点自己的行为,真正成为孩子的表率。幼儿在教师良好行为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下自然也形成了好的习惯。另外,故事、诗歌、歌曲、影视作品中的艺术形象也有很强的榜样力和感染力,幼儿也很喜欢模仿。因此,教师注重引导幼儿接触好的艺术作品,通过这些最直接、最具体、最形象的影响来培养幼儿良好的卫生习惯。
三、培养良好卫生习惯的措施
《如何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简析如何培养幼儿的良好习惯论文【第十篇】
午餐后,教师引导幼儿讲故事,看图书,帮助心情稳定下来,切记安排使幼儿兴奋的活动。午睡前10分钟要提醒幼儿大小便,以便去除生理上对午睡的干扰。对个别经常尿床的幼儿,午睡时老师要提醒幼儿起床尿尿。晗晗午睡睡得特别沉,有时尿尿就会不自觉地尿在床上。醒来时才会小声的告诉老师“我尿床了”。针对这类幼儿,我会在睡前督促他尿尿,午睡时,随时对他进行观察,提醒他去尿尿。掌握了规律,晗晗每天中午都会在老师的提醒下起床尿尿,尿床的次数逐渐减少了。
睡前先提醒幼儿在寝室要安静,可请幼儿每天模仿一种小动物,安安静静进屋,悄悄脱掉衣服上床。提醒幼儿把鞋子衣物摆放整齐,形成良好的习惯。当幼儿躺到小床上,心情一时难以稳定,教师可以为幼儿讲几个睡前小故事也可以请幼儿听配乐故事磁带。听故事的过程,既矫正了幼儿难入睡的坏习惯,又培养了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和思考能力,还增加了幼儿对文学作品的兴趣。幼儿进入大班以后,活动量增加了,大部分幼儿都很难入睡,躺在床上翻来覆去。一次在与家长的交谈中,我得知好多幼儿晚上睡觉前都要让父母讲故事,我何不尝试一下,午睡前也为幼儿们讲故事呢!于是《金鸡冠的公鸡》、《聪明的乌龟》、《十二生肖的故事》等等等等,幼儿听着这些故事慢慢进入了梦乡。每次醒来,有些幼儿还沉浸在故事当中,“老师,公鸡怎么每次都挨骗呀?”“老师,我梦见小乌龟了,我帮他把狐狸抓住了。”“老师,明天讲什么故事啊?”现在我班的幼儿已经养成了睡前听小故事的习惯。王昱力小朋友原来睡前会自言自语,幼儿入睡后,她还在自己玩着。自从开展了“睡前小故事”这一环节,她可认真了。每天早早上床,盖好被子,静静地听,听着听者,故事讲完了,她也睡着了。随后,她还能把老师讲的故事复述下来呢!
幼儿的睡姿正确与否,关系到幼儿睡眠的质量的身体健康,俯睡会压迫心脏,使血液循环受影响;左侧卧也同样有影响;蒙头睡则会使幼儿不能舒畅地呼吸到新鲜空气。还有些幼儿喜欢咬被角,枕头。所以,教师必须培养幼儿仰睡或着右侧睡的正确睡姿。教师除了要向幼儿讲明道理外。还要经常予以提醒和纠正。在幼儿入睡后,教师要巡视幼儿,观察幼儿是否全部入睡,重点观察还没有入睡的幼儿,可以通过哄拍、抚摩等方式帮助幼儿入睡。教师要帮助幼儿盖好被子,夏天天气炎热,注意帮助幼儿把小毛巾被搭在肚子上,以防受凉;冬天要防止幼儿感冒。
有些家长溺爱孩子,孩子晚上玩到很晚才睡,第二天家长看到孩子睡得香就不忍心叫起。睡得晚起得晚,幼儿午睡时完全没有了睡意,这也是幼儿午睡难的一大原因。教师在与家长交谈时,要让家长了解幼儿午睡的好处,讲明午睡的重要性,能恢复幼儿活动后的体力和精神,能增强幼儿的记忆力,符合幼儿的生长发育要求等。这样,家园配合,共同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午睡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