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风唤雨的世纪》教案精编3篇
【阅读指引】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的“《呼风唤雨的世纪》教案精编3篇”范文资料,以供您参考学习之用,希望这篇文档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分享给大家吧!
四年级《呼风唤雨的世纪》教学设计1
《呼风唤雨的世纪》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语文上册最后一个语文园地的第1篇课文。
一、说教材
这篇课文主要讲述了20世纪百年间的科学技术发展历程,展示了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和灿烂前景。因为本课教材是这个学期最后阶段的学习内容,所以我认为应注意引导学生综合运用本学期学到的阅读方法,认真阅读课文,体会课文在语言表达方面的特点,乐于与同学讨论疑难问题,交流阅读体会。
本课要完成的教学目标如下:
1、认识5个生字,正确理解新词。2、读通课文,能联系生活实际,谈出自己的阅读感受。3、了解20世纪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巨大变化,激发热爱科学的情感以及学习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二、说教法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中,教师要努力转变自己的角色,由课堂教学的“主宰者”转变为课堂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因此,我在教学中力争摆正自己的位置,给学生更多施展才能的空间。
课前,我布置学生预习了课文,同时,他们也通过上网,搜集了一些20世纪的科技成果资料。这些课前准备对学好这篇科普文章是很有帮助的。本课教学安排两课时完成,我主要说说第一课时的教学想法:
1、质疑解疑
读书,贵在有疑,这是古今学者的共同体会和宝贵经验。我们培养的应该是具有创造能力的人,应该是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人。课文的题目往往是文章内容的高度概括,作者思想感情的闪现。因此,我请学生抓住课题提出问题,抓住了课题,往往就抓住了课文的内容,抓住了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然后我请学生带着疑问进入课文的学习,通过对语言文字的分析去读懂课文。
2、读中感悟
阅读教学要重视朗读,而朗读又贵在一个“悟”字。在读中“悟情”,在读中“悟理”。科普类文章的感情色彩较淡,因此并不注重感情朗读的训练,但我认为,要理解文章的内涵读是很有必要的。因此,在本堂课上,我尽量多安排学生朗读,并且着重抓住了课文第一段“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和诗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进行了朗读的指导和点评。我认为这两句话,很生动地体现了作者的写作意图。
3、学习语言
语文教学的核心任务是语言教学,组织和指导学生学习语言,提高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是语文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教学中,我先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了解,模仿文中第三自然段的句式,说说农耕社会人们还没有什么。接着,引导学生交流自己收集的20世纪科学成果。在这样的对比过程中,学生既感受了农耕社会与现代社会巨大的区别,又在收集资料中积累了语言、模仿运用中训练了语言。
三、说学法
新时代对孩子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他们不仅要有知识,还要有自主学习、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教学中,我努力把学生放在首位,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引导、组织他们学习的过程中,逐步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
1、开拓文本
陶行知先生提出了“生活教育理论”,让语文课堂教学向生活化拓展,从而活化语文学习。课前,我组织学生通过各种途径了解农耕社会时的生活状况,并收集现代科学技术成果的资料,让学生在鲜活、丰富的社会生活和语文学习的融合中体验生活的乐趣。
2、合作交流
新理念指导下的语文教学更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样不仅大大地提高了学习效率,而且培养了学生与人合作的精神。在体会“20世纪前后人们的生活有什么不同?”这一环节中,我请学生与同桌合作学习,这样做,既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又为学生创造了向他人学习的机会,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
3、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不动笔墨不读书”
是阅读文章的一种好习惯。读书动笔,能够帮助记忆,掌握书中的难点、要点;有利于储存资料,积累语言文字;也有利于扩大知识面,提高综合分析能力。因此,在学习重点段落时,我要求学生默读课文,并圈划重点词句,同学们在边读边划边思中,深入体会文章,并养成读书的好习惯。
四、说教学流程
本课教学安排两课时完成,第一课时重在了解20世纪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巨大变化;第二课时重在体会科普文章语言简洁、条理清楚的表达特点。第一课时教学过程如下:
1、神话故事导入,揭题质疑;
课前跟学生聊一聊神话故事《西游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自主学习课文,大致了解课文内容。
3、读悟结合,研读课文;
通过朗读,交流,解决课前提出的疑问。
4、小结收获,畅谈未来。
总结学习收获,并提升对课文的理解。
以上是我对《呼风唤雨的世纪》这一课的教学设想,我力图使学生在探究、感悟、交流中主动获取知识,提高语文素养。
呼风唤雨的世纪教学设计2
(一)教学目标:
1、会读文中的五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能够准确、通顺地朗读课文。
2、通过“联系上下文”“补充资料”“合理想像”理解文中的重点词语。
3、知道是现代科学技术改造了人类生活,并感受到百年之间变化之快、变化之大,唤起学生崇尚科学、热爱科学、学习科学、探索科学的兴趣,并有感情读文。
(二)教学流程:
一、揭题,质疑
1、揭题,齐读课题。
2、说到“呼风唤雨”让你想起了谁?
3、我神奇呀,就让我们带着这股神奇劲儿读读课题。
4、读过课题后,你有什么疑问吗?
预设:
(1)释疑:哪个世纪?谁?靠什么?
(2)留下疑问:为什么说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呢?
5、你瞧,你们提出了一个多么有价值的问题呀,就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到文中去找找答案吧。
二、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顺句子。
1、在读课文之前,我要提醒大家注意这两个词:
(课件提示:潜入深海、远洋船舶)
(1)指名读准字音。
(2)用“潜”组词。
(3)再读读带有“潜”的易错词语。
(4)自由读课文,把字音读准,句子读通顺,遇到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2、课文的第二和第四自然段不好读,同桌之间互相读读,如果他读得不够好,就请你帮帮他。
3、指名读课文,其它同学听一听他能否把字音读准、句子读通顺。(师随机指导)
(设计意图:本环节旨在让孩子把课文读得准确而流利,对于这篇课文来说,难点不是词语,而是句子。所以,在具体的设计中重视了难读句子的训练。)
三、整体感知文章
同学们听得可真认真?读过课文后,你有什么感受?
预设:学生自由交流,变化之大,变化之快。(给学生畅所欲言的机会,多留心倾听学生的发言,适时梳理出变化巨大、变化迅速。)
(设计意图:由于本文是1篇议论性质的科学小品文,所以,一般课型的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用在本课已经不太合适。所以,从整体谈谈读完文章后的感受,也就是孩子对于文章的整体把握了。)
四、体会文章论点:20世纪100年间,科学技术变化之大、变化之快。
1、课文中哪儿写出了它的变化很巨大、迅速呢?默读课文找一找,把相关的语句画下来。
2、我看到同学们画出了很多句子,先和你的同桌交流交流彼此的感受吧。
3、谁在第3自然段画出了句子呀?
(1)“人们只能在神话中用“千里眼”“顺风耳”和腾云驾雾的神仙,来寄托自己的美好愿望。”
人们用“千里眼”寄托自己()的美好愿望。
人们用“顺风耳”寄托自己()的美好愿望。
人们用腾云驾雾的神仙寄托自己()的美好愿望。
过渡:是呀,农耕社会的人们只能用“神话”来寄托自己的美好愿望了。
4、谁在第4自然段画出了句子呀?
20世纪,人类登上月球,潜入深海,洞察百亿光年外的天体,探索原子核世界的奥秘;20世纪,电视、程控电话、因特网以及民航飞机、高速火车、远洋船舶等,日益把人类居住的星球变成联系紧密的“地球村”。
(1)、谈感受,读句子。(一读,旨在读出个人感受)
(2)、这里有这么多的发现和发明,你觉得哪一个最了不起?(学生畅所欲言,师可做适当引导:如登上月球、潜入深海、洞察百亿光年外的天体、探索原子核世界的奥秘等。)
如孩子质疑,师可稍做解释:原子核、光年等或师可相机介绍原子核、光年。
原子核:让你想到什么?原子的核心部分,它的裂变可以产生巨大的能量,在军事、医疗等方面运用广泛。
光年:一种计算恒星间距离的长度单位。光年指的是光在真空中行走一年的距离,一光年约为九万四千六百亿公里,那么百亿光年呢?(二读:读出“了不起”。)
(3)、相比较于农耕社会的生活,哪儿能看出我们的生活更舒适、更方便呢?
(4)、“衣食住行”的物质生活,听的,看的,玩的,学的,都有什么变化?(精神文化生活。)
(5)、生活在这样科技发达的新世纪,你的心情怎么样?(生:愉快、高兴、激动、兴奋)
(三读:读出前后变化之大,读出“高兴、骄傲”)
(四读:师生接读)
5、还有在其它段落中画出相关句子的吗?(学生自由交流)
6、你瞧,你们多会读课文呀,你们读出了这20世纪变化之大,变化之快,再看看课文,有没有没读懂的内容呢?(引向诗句的教学。)
7、这变化之大、之快真可以用一句诗来形容:引读: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1)齐读,知道这句诗的意思吗?学生说说。表面理解:
一夜春风就吹开了千树万树的梨花。
(2)读读课题:《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从诗题看,“白雪歌”是写塞外雪景的,“送武判官归京”写的是送别友人的事情。你有不同意见吗?
(3)借春风吹开无数雪白梨花写塞外雪后的壮观景象,想像多奇特呀,谁愿意来读读这句诗呢?
(4)想一想,诗句的意思和变化之巨大、之迅速有什么关系呢?学生畅所欲言(注意引导学生从字面上谈)。是呀,这20世纪的变化就好像这一夜变白的世界一样让我们惊喜,再读诗歌。
(5)多好的诗呀,把它记在你的积累本上吧,以后就可以用它来形容日新月异的变化了。
(6)学生将其抄写在记录本上。
8、孩子们,让我们再来感受一下日新月异、瞬息万变的20世纪吧。(播放影音文件)
小结:是的,是科学技术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是科学技术造就了一个日新月异、瞬息万变的20世纪,更是科学技术使人类仿佛拥有了“呼风唤雨”的力量,我们再来读读课题——呼风唤雨的世纪。
五、留下“神奇”的思考。
20世纪是神奇的,路甬祥爷爷用了不到600字就将20世纪100年的辉煌都写出来了,这是另一种“神奇”。他是怎样写的呢?回家再读读课文,想一想,下节课我们一起交流交流。
小学四年级语文《呼风唤雨的世纪》教案3
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运用字理识字的方法认识“耕”,运用形近字区分“幻”。结合泡泡里的“‘发现’和‘发明’有什么区别”来区分发明、发现,改变、改观这两组词语,并能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运用。
2、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在自读自悟中,运用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结合重点语句谈自己阅读感受,激发自豪,激动的情感。
3、在理解、品味、运用语言中,结合具体的实例体会第三、四段农耕社会和20世纪的古今不同,通过品读“没有……没有……没有……也没有……”体会农耕社会的落后,了解20世纪科学技术创造的奇迹和威力,感受科学技术发展的惊人速度,及给人类带来的巨大变化。
4、通过对联系生活世纪了解20世纪的科学成就之多,加深对“二十一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这一中心句的理解,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的情感以及学习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教学重点:通过联系生活实际、品读的重点段落,了解20世纪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巨大变化。
教学难点:结合上下文,理解文中一些含义深刻的词语和句子。
教学准备:
教学流程:
一、揭题,质疑,激发阅读期待。
1.看到“呼风唤雨”,你想到了谁?对“世纪”这个词有哪些了解?
2、课文的题目是“呼风唤雨的世纪”,你想了解些什么呢?
(学生质疑)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一读课文。
2、生读课文
3、读过一遍课文后,你读懂了什么?交流。整理课文主要内容。
三、再读课文,激趣质疑,深入探究。
1、再次质疑:为什么说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
2、默读课文,画出20世纪是一个了不起的世纪的语句,并批注感受。
四、细读品悟,体会巨大成就。
1、交流。
A、20世纪,人类登上月球,潜入深海,洞察百亿光年外的天体,探索原子核世界的。奥秘;20世纪,电视、程控电话、因特网以及民航飞机、高速火车、远洋船舶等,日益把人类居住的星球变成联系紧密的“地球村”。
(1)读句子,谈感受。(一读,旨在读出个人感受)
(2)这里有这么多的发现和发明,你觉得哪一个最了不起?(学生畅所欲言,师可做适当引导:如登上月球、潜入深海、洞察百亿光年外的天体、探索原子核世界的奥秘等。)
(3)20世纪除了这些发明外,还有哪写发明创造呢?
这些发明创造,不仅改变了我们的物质生活,也改变了我们的精神文化生活。
生活在这样科技发达的新世纪,你的心情怎么样?(愉快、高兴、激动、兴奋)
(三读:练读、指名读、齐读)
继续交流找到的句子。
B、“在20世纪一百年的时间里,人类利用现代科学技术获得那么多奇迹般的、出乎意料的发现和发明。正是这些发现和发明,使人类的生活大大改观,其改变的程度超过了人类历史上百万年的总和。”
(1)读句子,谈感受。
(2)结合“总和、奇迹般的、出乎意料”等词语谈感受。
体会20世纪科技成就的伟大与迅速。
C、对比农耕社会“那时没有电灯,没有电视,没有收音机,也没有汽车。”体会农耕社会的贫穷与落后。
1、品读“没有……没有……没有……也没有……”当时的农耕社会还没有什么呢?更进一步体会20世纪科技发展的迅速,以及为人类生活带来的变化。
2、上百万年中人们从没有停止过幻想和对美好未来的憧憬,在20世纪,一切都变为了现实。请大家联系生活实际,想一想,千里眼、顺风耳、腾云驾雾的神仙就是现在的——-。
“千里眼”成了现在的(望远镜、视频、可视电话)。
“顺风耳”,成了现在的(电话、手机)。
“腾云驾雾”靠(飞机、宇宙飞船)实现幻想。
D、理解诗句。
师:这么多先进的、美好的、神奇的事物都在20世纪这一百年的时间里创造出来了。这变化的速度是如此之快,范围是如此之大,内容是如此之多。如果引用课文中的一句诗来形容,那就是——
(1)生齐读: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2)从字面上谈对诗句的理解。
(3)结合《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从诗题看,“白雪歌”是写塞外雪景的,“送武判官归京”写的是送别友人的事情。这句话借春风吹开无数雪白梨花写塞外雪后的壮观景象,想像多奇特呀,谁愿意再来读读这句诗?齐读多好的诗呀,再来读一读吧,以后就可以用它来形容日新月异的变化了。
(4)感情朗读,读出诗情。
设计意图:依读定教,设计有层次地读书,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培养读、思、悟的读书习惯。在多种形式的阅读中,体会古今生活鲜明的对比,感受科学技术的伟大。
五、升华主题。
1、孩子们,让我们再来感受一下日新月异、瞬息万变的20世纪的精彩瞬间吧!(播放)
2、用罗素的话总结。难怪1923年数学家、哲学家罗素说——归根到底,是科学使得我们这个时代不同于以往的任何时代。
六、总结,留下思考。
同学们,这篇课文是中国科学院的院长路甬祥爷爷写的,仅仅用了几百字就将20世纪的科技成就写得这样清楚明白,他是怎样写的呢?用了什么样的方法呢?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交流。
七、积累词句,指导书写。
1、积累词语。
(1)出示带有认字的词语,试着读一读。文中像“远洋船舶”这样的科学术语文中还有很多,让我们把它们快快找到并积累下来吧!生汇报。
(2)出示:正是这些发现和发明,使人类的生活大大改观,其改变的程度超过了人类历史上百万年的总和。
区分: “发现、发明 改变、改观” 并尝试运用词语填空。
“发现”和“发明”的区别是什么?(发现:本来存在的,经过研究、探索看到或找到前人没有看到的事物或规律。发明:本来不存在的,创造新的事物或方法。)
设计意图:讨论区别“发现”和“发明”的不同意思,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学会使用语言,拓展了练习,语文学习落到实处;
2、积累诗句、名言。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归根到底,是科学使得我们这个时代不同于以往的任何时代。”
3、学习写字。
重点指导:幻、改、耕。
交流易错点,学生书写。
八、拓展阅读。
最后,老师要向大家推荐一本书《科学改变人类生活的100个瞬间》这本书也是路甬祥爷爷所写,本书内容丰富,图文并茂,语言简明,通俗易懂,是一本极佳的少年儿童自然科学科普读物,同学们可以了解更多20世纪世界上最伟大的科学发现和科学发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