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资料 > 小学教案 >

咏华山(精编5篇)

网友发表时间 3311395

【阅读指引】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的“咏华山(精编5篇)”范文资料,以供您参考学习之用,希望这篇文档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分享给大家吧!

《咏华山》教学设计1

课时目标

1、学生能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正确书写本课生字“岁、齐、华”。

2、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观赏华山风光,通过阅读、理解课文描写华山高的句子,并能诗文对照理解古诗的意思。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课文内容,并能诗文对照理解古诗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课前准备

教学课件、简笔画(华山)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引背课文

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咏华山(齐读课题)

2、上节课我们借助拼音读通了课文,知道了——(出示课件)古时候,有个小孩儿跟着先生去。这个小孩儿就是,那年。

3、比我们还小呢!小小年纪就会写诗啦!瞧,这就是他写的诗,谁来读一读?

(出示课件)

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

4、指名读。

5、你们知道这首诗写的是什么地方吗?(出示课件:加“华山”2个字)

二、创设情境,细读课文

过渡:看,这就是华山。(课件出示华山图)它是我国的一座名山,你们想看看吗?

1、捧起书,自由地读读第二自然段,一边读一边想,华山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1)自由读。指名回答。

是啊!小寇准的感觉就和你们一样,谁来读一读?

(出示课件)啊!华山真高哇!

2、是呀,华山真高呀,课文中哪些语句写出了华山的高?请小朋友在第二自然段中找一找,读一读。

(1)自由读。(师行间巡视)

(2)生找句子。讨论:

(出示课件)除了蓝天,远远近近的山都在自己的脚下。太阳显得那么近,山腰间飘着朵朵白云。

轻声地读一读,边读边想象,你仿佛看到了什么?(讨论)

你们想不想看看华山的美景?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吧!(播放录像,加解说语。)

看完了录像,再读读这两句话,老师相信你们一定会有更深的感受。

自由读一读。

(3)指导朗读。指名读,评价(师画简笔画,结合简笔画指导朗读。)

(4)齐读。

(5)指导背诵。

华山巍峨峻秀,高入云霄,你们想不想把这两句话背下来?生自由准备。

指名背。

齐背。(出示无字插图)

3、在第二自然段中还有一句话也写了华山的高呢,看看谁最细心,能把这句话找出来。

(出示课件)他们沿着山路艰难地爬上山顶。

(1)指名读。

(2)(指黑板)是呀,难怪小寇准会从心底发出惊叹:

生齐读:啊! 华山真高哇!

4、小朋友们都被华山险峻的风光吸引住了,不由自主就发出了赞叹,这就是——(指课件齐说:情不自禁)。

三、借文悟诗读演内化

过渡:小寇准也和大家一样,情不自禁地赞美起华山来。让我们再来读一读他写的诗。

1、出示诗句:

华山

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

(1)指名读。

(2)你读懂这首诗了吗?其实,它的意思早就藏在课文中,赶快找一找吧。

(3)课文中哪句话写出了“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的意思?(出示古诗和句意。)

(4)哪句话写了“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的意思呢?(出示古诗和句意)

(5)理解“举头”、“回首”的意思。

(6)请女生读诗句,男生读课文中的句子。

2、小结:小朋友们真聪明,不用老师教都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内容。这是一个很好的学习方法。让我们一起好好地读读这首诗。

3、指导朗读。

(1)学生自由练习。

(2)指名读。下面老师为你们配上音乐,谁再来读一读?(乐曲)

(3)指名学生配乐朗读。

(4)指名上台表演朗诵。

(5)站立齐读。

4、点题,像我们这样赞美华山就是——(指课题)咏华山。

5、是呀,小寇准小小年纪就能做出这样的好诗,难怪先生连连点头称赞:(——出示第三自然段:齐说)

6、让我们捧起书再一次咏华山!齐读课文。

四、课外延伸

1、其实,描写山的诗还有很多很多,你们想读一读吗?

2、赶快拿出来读一读吧!好好练一练,待会选择一首你读得最棒的诗读给大家听听。

3、指名朗诵。

4、关于山的古诗还有许多哪,课后你们也可以自己去搜集。我们生活会的时候,在班上交流。

五、学习生字,指导书写

小寇准7岁就能写出这么好的诗,这和他平时认真学习语文是分不开的。你们想不想和他比一比?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几个新朋友。(出示)岁华齐

1、指名读。

2、学习“山字头”,领读。

3、看一看,这三个字有什么共同点?

4、你们看,这三个字在田字格的什么位置?

5、小结,范写。

6、生描红,师巡视。

作业设计

必做题:

一、完成《习字册》“岁、华、齐”的临写。

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用课文中的词填空。

(1)天上飘着。

(2)起雾了,的山都看不见了。

选做题:

一、熟读老师提供的三首古诗,并记住其中一首。

二、结合《阅读欣赏》中的课文《山》,试着写一首儿童诗。

教学反思

《咏华山》是苏教版小语第二册教材的1篇“文包诗”式的课文。由于一年级下半学期的孩子已经初步具备了阅读能力、识字能力,所以第二课时的教学过程努力体现以下三点思想:

一、读中感悟,体会意境,培养语感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在课堂教学中,我首先从兴趣入手,以华山的画面入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起学生对新知识的兴趣。然后引导学生采用多种朗读方法,品位语言,如在指导“啊!华山真高啊!”一句时让学生反复朗读,使学生在读中体会到华山的高;在初步感知了华山顶上的风景后,通过换位朗读来体会华山的风景美;以读促悟,运用学生已有的的生活实践,来理解“情不自禁”,达到培养语感,形成积累的目的。

二、关注个体差异,倡导自主,培养能力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别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基于此,在学习古诗时,我让学生自己读读议议,在课文中找找有没有能帮你理解的句子。有了前阶段教学的铺垫,学生诗意的理解自然水到渠成。只要对个别字词进行的点拨,如:“举头”、“回首”。这样,在理解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反复吟读,切实的让学生感受到了古诗句结构的奇妙,体会到古诗的意境。

三、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有人常说“诗是有声画,画是无声诗”。语文是一种载体,它与其他学科是息息相关的,有着密切的联系。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是现代课程改革的趋势。在本课教学中,为了让学生充分感知华山雄奇险峻,我采用让学生看“华山风光片”的办法,让学生在读语言文字时产生的想象画面与真实画面进行叠加、验证、筛选,从而感受到《咏华山》这一课的语言美、画面美、情感美。再如,学生在朗读古诗时,我为他们配上古筝乐曲,让学生在音乐中感受古诗的意境,使之受到了情感的熏陶,让学生在语文自主实践活动中发现美,感受美,欣赏美,表现美。

教学中几点不足:

1、这篇课文诗好,意境美,不仅赞颂了华山的高峻雄奇,也赞扬了寇准的才华出众,给我们以深刻的启迪。如果让学生演一演小寇准和先生,加强了学生的语文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自读、自悟、自主探究,教学效果会更佳。这样不仅能有效地锻炼了学生的各种能力,而且能促进了学生创造精神和创造力的培养,使得双向互动交流更为充分。

2、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对学生的组织还不够收放自如,在关注学生方面还需大大加强。我们只有真正走进学生,才能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才能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咏华山》2

一、说教材

这是苏教版六年制小学语文第2册第7单元中的1篇阅读课文,是苏教版小语教材采用的一种古诗教学的新课型--“文包诗”。它有一个最显著的特征,就是把一首古诗巧妙地包含在1篇浅近的现代白话短文中,“诗”是“文”话题由头和故事中心,“文”是“诗”的背景材料和形象说明,“诗”与“文”浑然一体,相映成趣。

首先,《咏华山》一文以平实浅近的短文故事激发了学生学习古诗的浓厚兴趣,学生读了故事短文进而学习古诗,就好比在已知和未知之间架起一座桥梁,很容易登堂入室,进入诗境,这就自然地降低了坡度,化难为易,为儿童学习古读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其次,《咏华山》以1篇完整的阅读课文的形式出现,学生必须像阅读其他课文一样,首先认真读好课文,借助语言文字,读懂课文内容,捕捉有效信息,学习课文语言,提高阅读能力,然后借助短文研究古诗,领悟诗的丰富内涵,接受美的熏陶,1篇课文既读文又学诗,可收到读文、学诗一箭双雕的功效。

再则,学生在读文与诗的过程中,势必要以文诗对照进而比较学习,寻找文与诗的内在联系,了解古诗写作的来龙去脉,探索理解古诗的丰富内涵,体会古诗句法结构的特点,这就可以从多角度地锻炼学生的语文能力,对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发挥综合效应。

基于以上认识,针对新大纲对一年级阅读教学的要求,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以及教学的和难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理解课文,使学生感受到华山的雄伟壮丽,激发学生学好语文,用好语文。

3、学习本课14个生字,理解本课新词。

对课文第2段诗文的体会领悟是本课教学重点,也是难点。

二、说教学方法

教是为学服务的,如何能让学生学有所获,并且学得轻松愉快呢?在整个充满灵性感悟的教学过程中,我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引导他们在读中自悟,自己悟出课文中蕴含的情感、道理,感悟出学习方法,在教学中,情为上,情愈浓,感悟愈深;读为主,情、理、法尽在读中悟出,在读中体现。教师只需当一名导游,引导学生游历于诗文的意境中,让学生自己体会文章之美妙。

三、说教学程序

在钻研教材、研究教学方法的基础上合理安排教学程序是教学成功的关键一环,我在教学中安排了以下几个教学步骤:

(一)谈话揭趣,引入情境。

课堂气氛的营造至关重要,良好的气氛更易让学生入情、入境,产生心灵的共鸣,尤其导入语所起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导入时我说:哎呀!华山可是我国的一座名山呀!小朋友们你们想去看看吗?我们这节课就跟着小寇准和先生一块去登华山好吗?几句话就让学生都做个局内人,让学生在身临其境之感,使课堂上的气氛轻松愉快。

(二)学习第2段

学习这段时,我设计了这样的教学环节:

首先,整体感知。我们都知道这一程序设计是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设定的,又能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在这里我让学生自读自悟,然后让他们说说,你觉得华山怎么样?让学生初步感知华山的高,并且十分自然地引出了第三段的中心句:“啊!华山真高啊!”和既是描述华山的高大,又是下文古诗意思的两句话。

然后循文明像,体情悟道。自然过渡华山到底有多高呢?我们一起到山顶上去看一看,再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你站在山顶上看到什么?这样就将课文的语言文字还原成是具体的形象,将远在天边的华山美景一下子拉到了学生眼前,再用生活实际与在华山上的所看到的情景作比较,借助图文质疑,学生就自然地领悟出这些都是因为华山是太高太高了。

再精读品味。人类的学习一般都经过形象一-抽象--形象,具体--概括--具体,语言--思维--语言的过程,因此在引导学生感悟华山的高后,这时再引导学生读出感觉。这个过程的设计就要学生在已有经验参与下,对语言文字描写的具体事物进行理解、加工,当他想象出画面又把自己体会出的情感抒发出来时,这时的形象是高层次,而此时学生抒发的感情也就与课文表达的感情融为一体了。

接着背诵积累。如果说培养语感是学习语言的前提和关键,那么积累语言则是学习语言、积累语感的基础和目的。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在学生入情入境之时,我顺理成章地引导学生把这几句话背下来,真正达到让学生话记乐背。在指导背诵时,则是按照提供拐杖(看图)到去掉拐杖让学生练习熟读成诵,积攒语言。

最后诗文对照,读懂诗句。本课的文意即诗意,没有必要将诗剖开分析。我便将前文的两句话与古诗放在一起,提醒他们这首诗有两句话,这里也有两句话,联系起来,读读想想,看谁能自己读懂这首诗,充分地相信学生,让他们在读中自悟,再一齐说说诗句的意思。

在指导朗读背诵时,我引导学生移情入境,将自己想象成小寇准,练习吟诵古诗,并且让他们自己做动作读,增加了情趣,更调动了气氛。

(三)学习第3、4段

3、4两段通俗易懂,我同样引导学生换位来读,让学生一起来当先生夸夸他,同时自然地悟出小寇准语文学得认真又好,我们都要向他学习的道理。

(四)学习生字,指导书写

本课时安排学习古诗中的三个生字,重点放在指导学生书写上。

四、说板书设计

本文重点段第2自然段无论是写景写诗都紧扣一个“高”字,针对课文特点与学生年龄特点,我只板书了一个“高”字,突出重点,一目了然。

一、解读教材

《咏华山》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二册第七单元中的1篇阅读课文,是苏教版小语教材采用的一种古诗教学的新课程——“文包诗”。它有一个最显著的特征,就是把古诗《华山》巧妙地包含在叙述寇准与先生登山的现代阿拉文库中。“诗”是“文”的话题开头和故事中心,“文”是“诗”的背景材料和形象说明。重点突出,主次分明,这也是本文的一个最显著的写作特色。文章妙在作者先点孩子随同先生登山,末点孩子姓名和年龄,重点放在登山吟诗上,以此表现少年寇准的才华出众。针对新课程标准对一年级的阅读要求,结合学生的年龄特征,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2、理解课文,从课文中体会华山的高大、壮美。3、了解诗文的联系,掌握学习的方法。4、学习本课生字,理解本课新词。对课文第二自然段诗文的体会领悟是本课的重点、难点。

二、把握教法

(一)经验交流,引入情境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过程,教师应从创设情境入手,调动起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引发学生的情感参与学习过程,达到“扣开心扉”的程度。因为无锡的小朋友大多数有爬锡山、惠山的经验,所以我在开头设计了情境引入的办法,欣赏祖国山河之后,让小朋友来谈一谈爬山的感受,特别让他们有条理地说说向山下看到的景色,从他们的记忆中挖掘出登山观景的美丽画面。以上的设计目的是通过启发谈话,唤起学生的回忆,再现其生活经验,激发学生产生情感共鸣。为下文的重点内容作了一个小小的铺垫。

(二)调动学生积极性,主动求知。

古诗是全文的中心、话题,教师要避开繁琐的零碎知识,直接将学生引入课文中心。结合本文“文包诗”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我设计如下教学流程:

第一层次:从诗到文

a、出示古诗,学生质疑——在读通古诗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大胆地对这首古诗提出自己的疑问。

b、带着问题读课文。——教师有意突出“这首诗描写的是什么样的景色?”这个问题。让学生以这个问题为主要阅读目的,自己在文中寻找与诗有关联的句子。

这样设计的目的是因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该以老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教师应充分相信学生,要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

c、通过重点句子的朗读,要求学生理解华山是十分高大的。这部分内容是教学的重� 让静态的文字动态化,让抽象的知识具体化。通过课件的摆放,有意突出“那么近、都在自己的脚下,山腰间”这些词语,让学生说说对这些词的理解。在理解重点词语的同时,要求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句子。例如;让学生摆放一下云朵的位置,通过摆放,理解了“山腰间”这个词语的意思,并且让学生说说为什么要摆在山腰间。

这一环节注重了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获取知识,并通过动手操作解决了本课的重点。让学生经历“理性认识——动手操作——感性认识”的认识过程,自己领悟出华山的高大,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第二个层次,从文到诗。

本文的难点在于让学生读懂诗句。教完重点句后,要引导学生回到古诗上。其实,前文的句子已为学习古诗打好基础。教师应充分相信学生,让学生自己寻找文与诗的联系。我设计了一个问题:“你读懂了哪句诗?”在读懂诗句的基础上再反复诵读,这样做既可以让学生享受成功的喜悦,又可以受到中国古文化的熏陶,感受古代诗歌的魅力,从而激发起学生更高的求知欲望。

第三层次:从诗到法。

我国教育界的老前辈叶圣陶先生说:“教是为了不教。”主要体现在学法指导要“有效度。”因此,教完古诗后,引导学生就“我们是怎样读懂这首诗的?”反省自己的认知过程。教师从中点拨,让学生产生顿悟,找到文与诗的联系,“读懂诗先读懂文,读懂文即读懂诗”。这样的教学设计,意在让学生初步体验从“学会”转向“会学”的乐趣。学会了学习方法,提高了学习效率,也能促进学生课外阅读古诗的兴趣。

(三)、采用多层次的朗读方式。

在教学中,根据不同的学习要求,贯穿有自由读、小组读、师生对读、指读、古诗与句子分角色读,表演朗读,齐读等。这些形式能使学生在宽松、和谐的气氛中进行学习,参与面广。这样既使每一个学生得到了练习的机会,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为学生朗读、感悟课文培养、积蓄了情感,又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真正体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表演读能激起学生在表演中学习的浓厚兴趣。我想让学生来当一当小寇准,让他们在轻松的背景音乐中表演朗读,这样即活跃了课堂气氛,又能使学生轻松愉快地学习,感受阅读的乐趣。并且在反复诵读中,完成了背诵课文的教学目标。

(四)、注重写字教学。

在教学生字时,应培养学生有主动识字的愿望。我想让学生自己说说怎样记住这些字,它的笔顺应该怎样,凡是学生能说、能讲、能懂的,让学生自己去解决,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在解决笔顺和部首时,利用课件的动态演示,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例如:在教学“称”字时,学生跟着课件一笔一划书空,掌握了正确的笔顺。

在板书设计上,根据课文特点和学生年龄特征,板书不能多而杂,所以我想只需突出一个“高”字就可以了。

小学一年级语文《咏华山》反思3

这是1篇阅读课文,它有着一种全新的课型——文包诗,即把一首古诗包含在一个小故事里,而故事本身就是对诗的意境的阐发。

本课教学要求主要有: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和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7个生字,同时认识1个偏旁。

(3)通过朗读感受华山的雄伟壮丽,并能诗文对照,体会古诗的意思。

(4)能识字,会写字,能朗读,这才具备了阅读的基本条件,先要跨进门槛,而后才能登堂入室。所以识字、写字、读书�

《语文课程标准》把“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作为阅读教学目标的第一条,可见激发阅读情趣在低年级是多么的重要。因此,低年级阅读必须从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开始,要想方设法激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必要时也可适当为他们提供一些背景知识,帮助他们建立新旧知识联系。在新课伊始,就可以先让学生说说自己爬过哪些山,留下什么印象或感觉,然后运用多媒体播放华山风光镜头,引发学生的向往与遐想。在此基础上告诉学生古代有个7岁的小男孩,不但登上华山还念出一首赞美华山的诗呢!这样,学生便可带者急于知道详情的强烈愿望进入阅读。

课文第二自然段写孩子吟诗赞华山,成为全文的重点,也是难点。作者写孩子和先生登山情景,紧扣一个“高”字依次展开,先以“艰难地爬”暗示华山的陡峭高峻,次以两个感叹号渲染华山的陡峭高峻,再以具体描写展现华山的陡峭高峻。华山巍巍,耸入云霄,如何让学生体会到华山如此的壮观非凡?完全可以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把生动形象的画面如实地展现在孩子们的面前。让学生观察那悬崖峭壁上那条飘带似的山道,学生自然能体会到爬山之艰难。让学生欣赏那美丽的山顶景观,随机飘出相对应的语言文字。让课文语言在孩子头脑中变成美丽的风景,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孩子们设身处地把自己当成文中的小孩,去登山,去读课文,同时助以表情动作来看蓝天,看群山,看太阳,看白云,体会文中人物观察角度的变化和不同的感受,使学生获得最真切的体验。

人们说:情动于中而发于外。面对如此峻峭雄奇、壮观非凡的华山,孩子情不自禁地吟诗作赞。“情不自禁”这一成语十分切合此时、此境、此情。但这词很难说清,可以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体会当自己获得成功时,情不自禁地说……

《咏华山》教学设计4

课时目标

1、学生能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正确书写本课生字“岁、齐、华”。

2、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观赏华山风光,通过阅读、理解课文描写华山高的句子,并能诗文对照理解古诗的意思。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课文内容,并能诗文对照理解古诗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课前准备

教学课件、简笔画(华山)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引背课文

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咏华山(齐读课题)

2、上节课我们借助拼音读通了课文,知道了——(出示课件) 古时候,有个小孩儿跟着先生去。这个小孩儿就是,那年。

3、比我们还小呢! 小小年纪就会写诗啦! 瞧,这就是他写的诗,谁来读一读?

(出示课件)

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

4、指名读。

5、你们知道这首诗写的是什么地方吗?(出示课件:加“华山”2个字)

二、创设情境,细读课文

过渡:看,这就是华山。(课件出示华山图) 它是我国的一座名山,你们想看看吗?

1、捧起书,自由地读读第二自然段,一边读一边想,华山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1)自由读。指名回答。

是啊! 小寇准的感觉就和你们一样,谁来读一读?

(出示课件) 啊! 华山真高哇!

2、是呀,华山真高呀,课文中哪些语句写出了华山的高? 请小朋友在第二自然段中找一找,读一读。

(1)自由读。(师行间巡视)

(2)生找句子。讨论:

(出示课件) 除了蓝天,远远近近的山都在自己的脚下。太阳显得那么近,山腰间飘着朵朵白云。

轻声地读一读,边读边想象,你仿佛看到了什么?(讨论)

你们想不想看看华山的美景? 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吧!(播放录像,加解说语。)

看完了录像,再读读这两句话,老师相信你们一定会有更深的感受。 自由读一读。

(3)指导朗读。指名读,评价(师画简笔画,结合简笔画指导朗读。)

(4)齐读。

(5)指导背诵。

华山巍峨峻秀,高入云霄,你们想不想把这两句话背下来? 生自由准备。

指名背。

齐背。(出示无字插图)

3、在第二自然段中还有一句话也写了华山的高呢,看看谁最细心,能把这句话找出来。

(出示课件) 他们沿着山路艰难地爬上山顶。

(1)指名读。

(2)(指黑板) 是呀,难怪小寇准会从心底发出惊叹:

生齐读:啊! 华山真高哇!

4、小朋友们都被华山险峻的风光吸引住了,不由自主就发出了赞叹,这就是——(指课件齐说:情不自禁) 。

三、借文悟诗读演内化

过渡:小寇准也和大家一样,情不自禁地赞美起华山来。让我们再来读一读他写的诗。

1、出示诗句:

华山

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

(1)指名读。

(2)你读懂这首诗了吗? 其实,它的意思早就藏在课文中,赶快找一找吧。

(3)课文中哪句话写出了“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的意思?(出示古诗和句意。)

(4)哪句话写了“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的意思呢?(出示古诗和句意)

(5)理解“举头”、“回首”的意思。

(6)请女生读诗句,男生读课文中的句子。

2、小结:小朋友们真聪明,不用老师教都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内容。这是一个很好的学习方法。让我们一起好好地读读这首诗。

3、指导朗读。

(1)学生自由练习。

(2)指名读。下面老师为你们配上音乐,谁再来读一读?(乐曲)

(3)指名学生配乐朗读。

(4)指名上台表演朗诵。

(5)站立齐读。

4、点题,像我们这样赞美华山就是——(指课题) 咏华山。

5、是呀,小寇准小小年纪就能做出这样的好诗,难怪先生连连点头称赞:(——出示第三自然段:齐说)

6、让我们捧起书再一次咏华山! 齐读课文。

四、课外延伸

1、其实,描写山的诗还有很多很多,你们想读一读吗?

2、赶快拿出来读一读吧! 好好练一练,待会选择一首你读得最棒的诗读给大家听听。

3、指名朗诵。

4、关于山的古诗还有许多哪,课后你们也可以自己去搜集。我们生活会的时候,在班上交流。

五、学习生字,指导书写

小寇准7岁就能写出这么好的诗,这和他平时认真学习语文是分不开的。你们想不想和他比一比? 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几个新朋友。 (出示) 岁华齐

1、指名读。

2、学习“山字头”,领读。

3、看一看,这三个字有什么共同点?

4、你们看,这三个字在田字格的什么位置?

5、小结,范写。

6、生描红,师巡视。

作业设计

必做题:

一、完成《习字册》“岁、华、齐”的临写。

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用课文中的词填空。

(1)天上飘着。

(2)起雾了,的山都看不见了。

选做题:

一、熟读老师提供的三首古诗,并记住其中一首。

二、结合《阅读欣赏》中的课文《山》,试着写一首儿童诗。

《咏华山》5

教学目标:

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学会本课的9个生字,绿线内的12个只识不写。认识3个偏旁。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 能诗文对照,体会古诗的意思,使学生感受到华山的壮丽雄伟。

教学重点难点:第二段。

教学具准备和辅助活动:投影、生字卡片。

主要板书:

作业安排和设计:

课内:组词、抄写生字、看生字说偏旁结构、听写生字。

课外:背诵课文。

教学时间: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 导入新课

1. 板书课题:22。咏华山(齐读)

2. 学习生字“华”

3. 释题。

咏,就是用诗词来叙述。

4. 指导看图。

(出示华山风景图)简单介绍华山的地理位置,让学生从整体上感知图意然后提问:通过看图,你们觉得华山有什么特点。

5.华山到底怎么个高法?本课是谁咏华山?请大家带着这些问题听老师读课文。

二。 范读课文

1. 范读课文。

2. 指导学生借助拼音自由读课文。

三。 学习生字词

1. 卡片出示生字,指名认读。

2. 开火车读生字。

3. 分析字形,指导书写,理解部分字意。

4. 描写生字,教师巡视指导。要求:

(1) 看准字的结构,放慢速度。

(2) 在练习本上练写生字

5. 照样子,按笔顺描红。

四。 课堂小结。

第二课时

一。 复习检查

1. 出示生字,认读。

2. 指名按课文自然段读课文,读后正音。

二。 讲读课文

1. 学习第一段。

(1) 出示图一,指导看图,要求学生用“什么时间,谁去干什么”的句式说出图意。课文里是怎么写的呢?

(2) 指名读。

(3) 小结。齐读。

2. 讲读第二、三段。

(1) 出示图二,小孩和先生来到了什么地方?他们是怎么来的?

a. 指名读第二段的第一句话。

b. 怕华山为什么如此艰难?

c. 指导朗读。

(2) 下面两句是他们爬上华山后的感叹。提问:这两句都用了什么标点符号?从这两个感叹号可以想象出他们的惊讶程度。自由读、指名读、评议、齐读。

(3) 华山到底怎么个高法?

a. 齐读四、五句。

b. 指导看图理解第四句话、第五句话。

c. 指导读第四句话、第五句话。

(4) 在山下看,白云高不可及,现在却在山腰间,如果你就是图上的孩子,你的心情会怎么样?释词“情不自禁”。

(5) 学习课文中的古诗。

a. 指名读古诗。

b. 师点拨:前面两句话已经点明了诗的意思,请同学们找出写与诗句意思相对应的句子。指导理解“更”、“齐”、“举”、“首”的意思。

c. 指导朗读。

(6) 读了这首诗,你们觉得这首诗写得怎么样?好在哪?

a. 学习第二段最后一句话。读句子,理解“称赞”的意思。

b. 指导朗读。

(7) 这小孩子真不简单,他是谁?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告诉我们什么。自由读第三段。

这个孩子是谁?我们班上有没有同学对他有所了解?

(8)随老师齐读课文。

三。 小结

不知大家有没想过寇准7岁的时候,为什么能脱口吟出这样的好诗?是(使学生明白学好语文、用好语文的重要性。向学生提出希望,勉励他们更加努力学习。)

四。 作业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练写生字。

第三课时

一。 复习检查

1. 听写生字。

2. 看生字,说出偏旁、结构。

二。 朗读训练

1. 指名朗读,师生评议。

2. 同桌互读。

三。 指导背诵古诗

1. 教师范读古诗。

2. 指名读古诗,评议,说说诗句的意思

3. 自由练习读,尝试背诵古诗。

4. 指名背诵。

四。 练习

1. 口头扩词。

顶齐

2. 写笔顺。

与 华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16 33113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