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资料 > 小学教案 >

培养小学生数学表达能力的方法优秀8篇

网友发表时间 2782025

【参照】优秀的范文能大大的缩减您写作的时间,以下优秀范例“培养小学生数学表达能力的方法优秀8篇”由阿拉漂亮的网友为您精心收集分享,供您参考写作之用,希望下面内容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培养小学生数学表达能力的方法【第一篇】

学习兴趣养成者是孩子本身,孩子是在学习兴趣养成当中主角,家庭、学校和社会都是配角,都是为了让主角更好更快养成学习兴趣的。

(二)家庭是学习兴趣习惯养成的关键。

我们都知道,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自然就是孩子第一所学校,父母对孩子的引导和教育是直接关系到孩子学习兴趣的问题。

父母应该从下面两点来帮助孩子养成学习兴趣习惯:

1、父母要以身作则,为孩子树立榜样。

父母希望孩子有学习兴趣,自己要先喜欢上阅读,在家里要营造出全家学习,家里有书架,让家里充满书香的味道。

2、父母要创造环境,为孩子学习保驾护航。

环境主要分为硬环境和软环境:

硬环境指的是要给孩子独立学习空间,具体要求是有一间专用的房间,房间里有一套书桌,光线明亮,布置简单,一定不要放电视或电脑在房间。

软环境指的是当孩子在家里读书做作业的时候,家里不要发出影响孩子学习的声音,父母不能在家里打麻将等等。充分为孩子创造一个安静的学习环境。

(三)学校是学习兴趣习惯养成的重点。

家庭作为孩子的第一所学校,更多的是让孩子养成好习惯;而学校是孩子的第二所学校,更多是让孩子掌握知识和技能。

学校与学生学习兴趣相关的是教师和环境:

1、教师会影响学生对科目的兴趣,教师可以通过课堂的改进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问题情境的创设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融洽的师生关系可以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

(3)利用新媒体技术和互联网技术来传播知识;。

(5)尊重学生的个性,做到因材施教激发兴趣。

2、学校要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让孩子确实能安静快乐地学习。

(四)社会是学习兴趣习惯养成的保障。

学生学习兴趣习惯的养成离不开社会这个大环境,社会主要有两个方面会影响学生的学习:

1、周边环境。

周边环境包括学校的周边环境和家庭的周边环境。在学校正常上课期间,学校周边环境要安静,创造一个好的学习环境;在家里学习或休息时候,周边环境要安静,给学生一个适合学习和休息的环境。

2、接触的人。

学生平时接触的人会间接影响学习兴趣,在社会上尽可能接触一些喜欢学习,热爱教育事业的朋友。尽力去避开所谓社会“坏人”的人,不要受到它们消极的思维影响。

猜你感兴趣:

培养小学生数学表达能力的方法【第二篇】

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要培养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首先要求教师语言要规范,给学生做出榜样。

数学教师对概念、法则、术语的叙述要准确,不必让学生产生疑问和误解。

为此,教师要做到如下两条:一是对概念的实质和术语的含义必须有个透彻的理解。

例如“除”与“除以”、“数位”与“位数”、“数”与“数字”等,如果混为一谈,就违背了同一律;有的教师指导学生画图时说:“这两条直线画得不够平行”、“这个直角没画成90°”等,这就违背了矛盾律;而“由三条边组成的图形是三角形”、“公历年份是4的倍数的就是闰年”之类的语言就缺少准确性。

二是必须用科学的术语来讲解。

比如,不能把“垂线”说成是“垂直向下的线”,不能把“最简分数”说成“最简单的分数”等等。

严谨,除了具有准确性之外,还应有规范性的要求。

如说话吐字要清晰,读题语句要分明,坚持使用普通话等。

简约,就是教学语言要干净利落,重要的话不冗长,要抓重点,简捷概括,有的放矢;要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说他们容易接受和理解的话语;要准确无误,不绕圈子,用较短的时间传递较多的信息。

为了使全体学生的数学语言都能得到训练,教师在课堂中可以灵活运用“同桌交流、小组讨论、全班评价、学生小结”的训练模式,在课堂教学中贯彻以“语言训练为主线、思维训练为主体”的教学思路,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话要说、有话可说,并在积极的评价中,使学生说的热情得到激发,说的能力得到提高。

1.同桌交流。

同桌交流非常方便,也是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发表见解、培养语言能力的好方法。

特别是新授课时,学生掌握了一定的方法,需要用语言及时地总结。

同桌间的互相交流,可以使学生掌握思路,并能举一反三,灵活运用。

而班级中的学习困难生,也可在同桌的带动下,逐步学会叙述,正确地解答。

2.小组讨论。

小组讨论是课堂中常用的一种方式。

在每个小组中选出小组长、记录员等,当学习中有疑难时,便可请学生以小组形式进行讨论,讨论后请一名代表交流。

这样做,可以使每一个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也有听别人说的机会;既有面对几个人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又有面对全班同学说的机会。

学生为了表达本组的意见,更加主动地思考、倾听、组织,灵活运用新旧知识,使全身心都处于主动学习的兴奋中,同时也增加了课堂密度,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全班评价。

学生在小组讨论后,学习热情处于高涨,教师也因势利导,组织全班评价,为学生再次提供了交流信息,共同学习的机会,从而使信息渠道全面畅通,学生的语言表达逐步得到完善,也使他们的思维得到了一次升华。

全班评价时,先由一组或一人发言、汇报,其它各组作出评价和补充,必要时,组际之间进行讨论、争辩。

最后,师生共同对知识进行归纳,形成共识。

4.学生小结。

小结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小结能提高学生的综合概括能力,清晰地回忆出本课的要点。

小学生虽然表达能力有限,但只需正确引导,学生便能正确地概括。

我在课堂小结时,经常这样问学生:“通过这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学生在回忆整理之后,纷纷举手发言,而且连平时不爱说话的和一些后进生也很积极。

有些学生话虽简洁,却抓住了本节课的学习重点,不仅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也发展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而且,经常进行有目的的课堂小结,可以提高学生的分析、概括、分类等逻辑思维能力,达到智能并进,全面育人的目的。

多种形式的训练,使每一个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同时,学生把思维说出来,会有一种愉悦的感觉,也是自我表现和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

数学语言说得是否完整、准确、简洁而有条理,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在不同课型说的培养侧重点。

所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不但在每一个环节都要重视对学生说的培养,而且在不同课型其说的培养侧重点也不同。

(1)在概念教学中重视让学生说出本质。

在概念教学中进行说的训练是由直观认识转化为理性认识的桥梁,因此,概念教学中教师重视让学生描述出概念的本质,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不但能说出定义、定理、公式、法则和性质的具体内容,更要说出概念关键词句,而对于近似概念,则让学生说出他们的共同点与内在联系和混淆之处。

(2)在计算教学中重视让学生说出算理。

在计算教学中,加强算理教学,重视说的过程,既可以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的计算方法,又能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计算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说算理、说运算顺序、并要介绍自己的多种算法以及优化的理由,同时对于计算中的错误让学生说出错误的原因及自己的看法,使学生的观察力、注意力、思维能力也得到了同步的发展。

(3)在应用题教学中重视让学生说出思路。

在应用题教学中,让学生有根有据有序地分析、推理,通过口述解题思路,说出自己的想法,填写数量关系式等进行数学语言的训练,在课堂上学生你一句,我一言,不仅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使教师能及时获得反馈信息,了解学生对知识掌握的程度。

(4)在几何形体教学中重视让学生说出其特征。

几何形体的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更能发展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因此,在几何形体的教学中,让学生通过讨论、交流说出其特征及与生活的联系;还重视了让学生参与公式的推导过程,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口述公式的推导过程,把知识的获取与发展数学语言有机结合起来,激发了学生对空间的探索欲望,抓住挈机,发展说的能力。

数学语言具有高度抽象性,因此数学阅读需要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

学会有关的数学术语和符号,正确依据数学原理分析逻辑关系,才能达到对书本的真正理解。

同时数学有它的精确性,每个数学概念、符号、术语都有其精确的含义,没有含糊不清或易产生歧义的词汇,结论错对分明,因此数学阅读要求认真细致,同时必须勤思多想。

要想真正的学好数学,使数学素质教育的目标得到落实,使数学不再感到难学,必须重视数学阅读,这其实是一个很简单的道理——书看得多的人,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和作文水平相对比看得少的要好,同时这样也能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双主”教学思想。

语言是思维的工具。

教学中可以通过让学生编应用题、写数学日记等方法对学生进行数学语言训练,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述能力,也有助于学生了解应用题的结构特征。

通过写数学日记的方式,学生可以对他所学的数学内容进行总结,可以像和自己谈心一样写出他们自己的情感态度、遇到的困难或感兴趣之处,教师可以通过数学日记来进一步了解学生。

由于数学语言较抽象,对数学语言的准确理解,只有在不断应用的过程中才能逐步形成,所以在编写过程中,可能出现语言不精炼,用词不当,思路迂回等现象,这时,教师要耐心地予以引导,使学生从敢写到会写,从那些朦胧认识和儿童的自然语言,逐步过渡到规范、准确地编写数学语言。

培养小学生数学表达能力的方法【第三篇】

什么是数学思维能力?数学思维能力的特征有哪些?这是小学数学教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该关注的。数学思维是对数学对象(空间形式、数量关系、结构关系等)的本质属性和内部规律的间接反映,并按照一般思维规律认识数学内容的理性活动。数学思维能力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会观察、实验、比较、猜想、分析、综合、抽象和概括;二是会用归纳、演绎和类比进行推理;三是会合乎逻辑地、准确地阐述自己的思想和观点;四是能运用数学概念、思想和方法,辨明数学关系,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素质教育强调对学生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而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小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则是促进小学生养成自主创新习惯的重要途径。小学阶段是儿童大脑发育的关键时期,随着智力水平的提高和知识的不断增长,小学阶段学生逐渐从形象思维过度到逻辑思维,在这一过程中尤其要强化对其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和锻炼。笔者现结合自己多年的小学数教学经验对小学数学思维的内涵与意义进行分析,并试图找到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方式方法。

一、了解数学思维的本质特征和培养数学思维的重要性。

前苏联教育学家列托利尔曾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可见数学思维的培养应当被放在数学教学的关键位置。而新课程标准强调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各方面能力的锻炼,新课标下的数学同样要求学生运用数学思维观察生活、发现问题和分析解决问题。数学思维的培养是一种“授之以渔”的教育,它强调对学生思维习惯和学习能力的锻炼与发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通过对小学生的启迪、促进和指导,锻炼其数学思维能力,不但能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牢固掌握和灵活运用,更使其逐渐具备自主探索、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我们知道数学思维的培养不可能是一挥而就的,而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小学数学教学中对小学生数学思维的培养应讲究时机和方法。

首先要引导学生多方位思考。多方位、多角度地思考问题能够有效地扩展思路,对学生数学思维的培养功不可没,因而小学数学课堂中,教师应经常进行一题多解训练,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解决问题,并形成多方位思考的良好思维习惯。例如,师:“买4个拖把需要20元,那么150元可以买多少个拖把?请同学们思考这个问题有多少种解法,并在小组内交流,看看哪个小组的解法最多。”教师布置完这一问题后学生展开了积极的思考和讨论,个个情绪高涨,课堂气氛十分活跃,经小组讨论后,同学们提出了以下解法:

该过程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并使学生体会到了多方位解决问题的乐趣和成就感,使其思维得到发散,同时又领略到了不同解法的殊途同归,当多维度分析问题形成一种习惯后,数学思维将自然而然地随之形成。

其次是鼓励小学生勇于质疑。“问题”是思维的起点,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的思维活动是围绕“问题”展开的,因而要锻炼学生的数学思维,就要使其具备发现问题的能力。数学是一门十分严谨的学科,每条定理每个数学方法的运用都必须遵守其严格的适用条件,细微的条件变化可能会混淆学生的视听,使其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产生一些心理“冲突”。教师如果能不失时机地抓住这些“冲突”,促进和鼓励学生勇于质疑,并就学生提出的问题展开课堂讨论,不但能使小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更能形成严谨而灵活的数学思维习惯,长此以往,小学生的质疑能力将逐渐得到提高,提出的问题将更具思维深度,可见鼓励学生积极质疑,对于小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养成有着显著的促进作用。

最后是强化评价与反思。评价与反思环节对于小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它不但是对小学生思维能力的.一种肯定,同样也是促进学生数学思维发展的重要契机。要培养小学生的评价与反思意识,需要教师能够正确对待学生的错误,让学生准备一个错题集,使其把自己做错的题目记录其中,并详细分析自己为什么会做错题目,并找到正确解答问题的方法,对错题的反思能够使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避免再犯类似错误,同时再思考的过程也是一个发散思维的过程,对小学生思维的纵深发展有一定的帮助。除此之外,教师应该关注小学生的反思和评价过程,引导小学生进行客观的自我评价、同学互相评价,对小学生进行适时的鼓励,使其坚持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并积极锻炼自己的数学思维能力。

小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是一个积沙成丘,是积水成河的过程,因而小学数学教师应在充分认识数学思维培养的意义与重要性的前提下,结合小学生思维特点和小学数学教学目标制定科学的数学思维培养计划,通过引导学生多方位思考问题、积极质疑、坚持评价和反思等措施来锻炼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从而形成小学自主发现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良好习惯。小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提升,将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带来意想不到的成功。

培养小学生数学表达能力的方法【第四篇】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们从事各种活动,都是由一定的动机兴趣所引起的。教学实践证明:浓厚的兴趣是学习的催化剂,是开发学生的智力,提高成绩的关键。学习兴趣是学生获取知识拓宽眼界丰富心理活动的最重要的推动力,是学习中最活跃也是最现实的东西。无论多么科学、合理的教学载体,或多么先进的教学方法及现代教学手段,如果学生根本不感兴趣,提不起精神,什么自主学习,自主探究,一切都是空话。由于小学生的知识水平与年龄特征的原因,这就要求教学过程中应该运用各种办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因此,作为一名教师不应该只埋头教书,不管学生的反应,必须研究学生的学,必须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兴趣学习,这样对于提高我们的教学质量是至关重要的。在语文课堂上有意的创设特定的情境有助于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教学二年级下册《三个儿子》这篇课文时,可创设这样的情境:东东说他的妈妈是世界上最好的妈妈,你们相信吗?请大家一边听他为妈妈写的歌,一边想一想自己的妈妈好在哪里。播放歌曲《天下的妈妈都是一样的》,听完歌曲后先让学生说说歌曲的内容是什么,这时学生“想说”的兴趣极高,接着又争着夸夸自己的妈妈,教师可根据学生的语言,相机指导,加强语言的规范训练,使学生掌握把话说完整,说具体的方法。

二、给学生创造“说话”机会。

生动、逼真的情境,能够调动学生内在真实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表达的强烈欲望。教师在进行说话训练中,要营造一个和谐的语言环境,多表扬,多鼓励,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表现欲,让学生大胆地积极主动地说。新的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习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主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教师在课堂上要民主平地对待每一个学生,用爱关心每个学生,重视每个学生的表现,鼓励学生的点滴进步。特别是对后进生,教师更应加倍呵护,应该允许他们失误,从实际出发,认真研究分析他们的知识缺陷,真心地帮助他们。这就要求教师把放飞心灵的空间和时间留给学生,课堂上应该给学生一路绿灯,让学生学得主动积极,让他们多动口说,给他们创造一个自主发展的空间,使其个性得到充分地发展。所以,在课堂上要让每个学生都有说话的机会。可采取:自言自语,同桌互相说,小组轮流说,全班交流说等形式。

例如:口语交际《奇妙的动物世界》,可根据小朋友对动物有特殊的感情,他们从小就认识很多的动物,教师可这样导入课题:今天老师带来了我最喜欢的小动物,你们想看看吗?大家先来猜猜我为它编的谜语“颜色有白又有灰,模样机灵又可爱,飞山越岭把信送,又当和平小使者。”猜猜它是谁?学生都争着猜,猜完后可让学生在小组内说说自己最喜欢的动物,然后全班交流。

三、让学生敢说敢问。

学贵有思,思起于疑。要提高学生的口头语言表达能力,就应创设情境,营造良好的氛围,使学生敢说、敢问。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就要从培育问题入手,当学生提出问题,教师应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意见,也可让其他学生来解决问题,从而达到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语文课堂教学要注重引导学生动眼看,动脑想,动口说,使学生的学习活动处于积极思维,敢想、敢说的状态,从而有效地提高语言表达能力训练的结果,做到思维与语言统一发展。《画风》这篇课文,课题一揭示,学生就感到很奇怪,教师可顺藤摸瓜,让学生大胆提出问题,学生争着问:“风,看不见,摸不着,谁也画不出来。”“风到底是什么颜色?”“风该怎么画呢?”等等问题。这个环节不但能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也能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跟人讨论,角色不断交换的交际能力。

四、让学生知道怎么表达。

语言和思维是紧密相关的,说话训练过程也是思维训练的过程,在说话训练过程中都要善于引导学生理顺思维。教学中经常遇到学生不会表达或表达有困难的现象,学生的语言表达存在不少突出的“毛病”,影响了表达效果。有近义混用、褒义和贬义乱用等等,以致语意模糊乃至错误。如:“他往常就喜欢运动,所以赛跑得第一名”这里句中的“往常”一词,学生把它误当作“平常”来使用。因此,平时教学应多让学生在理解与运用时明确近义词之间固然有“相同、相似”的一面,更有本质“不同”的一面,必须认真审视,准确区别。

总而言之,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是语文教学中的一项重要任务,它关系到学生的写作能力以及各方面的发展。作为教育工作者要以满腔热情关爱学生,以和蔼的态度亲近学生,和学生直接交流,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展示自己才华的机会,让每个学生都在任何一种机会中得到语言表达能力的锻炼,不断提高人际交往中灵活机智的听说能力和待人处事的能力。

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小学口语表达能力培养的途径。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语文课程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开发与发展。”还明确地将“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确定为语文教学的目标之一。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交际能力,就能为学生将来的语文素养的形成打下基础。进行口语表达,这是学生与他人交流思想、表达情感的一个重要途径。同时,学生将所学的知识用自己的话表达出来,也是一个由内化到外化的过程。很多教师反映中高年级的小学生说话和习作水平较低,根本原因是学生的基础不扎实,在低年级进行的识字教学中未能加强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而造成这一现状。

要想改变现状,就需要从源头抓起。因此,我在所任科的一(5)班中,进行了“在低年级小学语文教学中提高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这一专题的探索。在探索的过程中,我主要以“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的理念对学生进行训练。两年来,我为这项活动付出了艰辛的劳动,也尝到了硕果的甘甜。两年来,学生由“不能说”、“不好意思说”到今天的乐说、善说,他们真正的“能说会道”了。在探索中,我的主要做法就是:

一、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让学生“敢说”

“亲其师”,才能“信其道”,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学生获得知识的前提和关键,一个与学生关系十分紧张的教师是无法实现自己教学计划的。和谐的课堂心理气氛,很大程度上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需要出发,善于营造了良好的教育氛围,让学生乐于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我的主要做法是:以“倾听”“接纳”“欣赏”的方式鼓励学生;以“民主”“和谐”的教学作风来组织教学。

二、注重识字教学,夯实口语基础。

识字教学不能只单纯地教学生识字,应把识字和听话、说话、阅读、写作结合起来。在学生学会汉语拼音,学习汉字时,要抓紧对学生进行以字扩词、以词扩句的练习,借此进行口语训练。此外,经常让学生说说自己是如何记住这个字或说说某个字的构字规律。如在教学《向雷锋叔叔学习》的“锋”时,又引出另外两个“蜂”和“峰”。先让学生懂得用声旁帮助记字义,形旁帮助辨字形,再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出这个字如何记忆、以字扩词、以词扩句。有的学生说:“锋”是金字旁,与金属有关,组词“锋利”,这把刀很锋利;“蜂”是虫字旁,它与昆虫有关,组词“蜜蜂”,勤劳的蜜蜂每天都在为我们采花酸蜜;“峰”是山字旁,与山组词“山峰”,高高的山峰上长着几棵松树。这样的训练既有利于学生把知识灵活地掌握,又发展了学生的思维,更重要的是在课堂上训练了他们有顺序,有层次地进行口语表达,为今后更完整、更流畅地说话奠定基础。

三、利用课文插图,加强口语训练。

人教版的教材一个相当突出的特点就是图文并茂,这正是学生相当感兴趣的,也为我们教师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说话内容。在教学过程中,我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插图,启发引导学生通过看、想、说,对学生进行严格的口语训练,并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发展特点,适当给予一些指导,运用提问、提示、评论等方法引导学生思考和表述。

如在教学一年级上册《雨点儿》这一课,我先让学生仔细看图,接着提问:雨点会落进哪些地方,分别在这些地方干什么?通过这些问题启发学生开动脑筋,弄懂图意,并用“有的……有的……还有的……”这个关联词按顺序把图意说出来。大部分学生能按照要求进行表述,如:“雨点有的落进池塘里;有的落进大海里;还有的落进草地里。”基础好的同学在老师的帮助引导下,还会结合生活积累进行说话,如:“雨点有的落进池塘里,在安静地睡觉;有的落进大海里,在里面奔跑;还有的落进草地里,在草地上跳着舞。”

另外,书中所配的插图,有的画面比较复杂,所表达式的意思学生很难懂,因此我们必须注意从单图人手,逐步过渡到多图串说。如看图说话《老师说他做得对》共有二幅图,第一幅图不易看懂,但因为有了一年级单幅看图说话的基础,我便让学生单独对第一幅图进行观察和讨论,并提醒学生在讨论过程中要和第二幅图的意思联系起来。经过反复的观察、思考和讨论,问题逐渐清晰,老师再适当给予点拨,学生就能基本弄清全图含意了,再让学生串说全图大意。这样做,不仅达到了训练学生口述一段内容较完整的话的教学目的,同时也有利于对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推理能力的培养。

培养小学生数学表达能力的方法【第五篇】

“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但是,目前的课堂教学中许多教师还是串讲串问,老师讲,学生听;老师问,学生答;老师说,学生记。课堂气氛沉闷,学生被动接受,课堂上没有疑问成了最大的问题。老师牵着学生走,没有留给学生积极思维的空间。而且受传统教学的影响,小学生往往不敢问、不爱问、不会问,或问得压抑、犹豫、缺乏自信。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想办法让课堂形成一种轻松、自由、热烈的气氛,使学生感受到质疑问难的心理自由,帮助学生克服质疑问难的心理障碍,增强其勇气和自信心,逐步形成敢于质疑的习惯。在课堂上巧用“好奇”心理,培养学生主动质疑。教师要尽量营造一种民主、和谐气氛、留下自由思考时空、创设各种情境,因人而异地鼓励和引导学生质疑,促进学生质疑能力的发展,逐步养成多思善问的习惯,教师和学生要建立新型的师生伙伴关系,学生对老师的质疑不必受时间限制,可以随时发出疑问。有意创设质疑氛围,使学生因趣生疑,因疑生奇,因奇生智。

创设问题情境的方法多种多样,可以用旧知不能解决新问题,挑起矛盾,让学生产生问题;可以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的实践中发现问题;也可以通过设计开放性数学问题,让学生展开想象;还可以在知识的对比、归纳、概括中让学生面对问题……教师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因材施教。如组织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让自卑、胆怯的学生在小组内提问,锻炼他们的胆量,树立其自信心;对于口头表达能力差的学生可以先让他把问题写在纸上,再照着念,循序渐进,不能要求过高,急于求成,使其失去信心;对于课堂上来不及提问或言犹未尽的学生,可在课下让他把要提的问题,要讲的话说给老师。这样学生提问题的积极性就能得以保护,提问题的胆量也就越来越大,逐步养成敢想、敢问、敢说的习惯。

二、教给方法,让学生有“疑”可质。

教师应注意质疑的“言传身教”.巧设矛盾,寻找质疑的踩点。疑是点燃学生思维探索的火种。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设置矛盾,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在知识的关键处提出问题,从而培养提问的针对性。使学生明确在哪儿找疑点。教师要教会学生质疑在新旧知识的衔接处、学习过程的困惑处、法则规律的结论处、教学内容的重难点处,概念的形成过程中、算理的推导过程中、解题思路的分析过程中、动手操作的实践中等,还要让学生学会变换视角,既可以在正面问,也可以从反面或侧面问。即无处不可生疑,无时不可生疑。如可让学生这样想:“概念”为什么这样表述?()能否增加或删改一些字词?在概念内涵的挖掘、外延的拓展上质疑。例如,在教学“分数的意义”时,引导学生对分数含义的关键词质疑,如“为什么单位‘1’的‘1’字要加引号”.计算:有没有更简便的方法,在“理”字上下功夫质疑。应用题:列式的依据是什么?力求寻找更好的解法。例如,在教学“分数工程问题”时,可问“为什么可以用单位‘1’来代替具体的数据”.教学时要鼓励学生对任何一个问题都去探索,或提出与众不同的看法,甚至提出其他学生或老师一时也想不到的问题,这是学会质疑的关键。有时学生质疑的涉及面广,显得“多而杂”.这时老师要组织学生讨论,哪些问题问得好,哪些问题不着边际,不是教材的内容和重点,引导学生逐步由“多而杂”变为“少而精”.只要引导得法,学生就能有所发现,逐渐学会质疑。

三、明确目的,正确释疑。

“疑难”对学生来说是暂时还不可能甚至是完全没有能力排除的。“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质疑是手段,释疑才是目的。如果对学生的质疑置之不理,将压抑学生的积极性。释疑的方法不妥,也将影响质疑问难的作用。面对学生的质疑教师不要急于回答,更不能轻易否定。遇疑不慌、处疑不惊,不受课堂40分钟的时空限制,因疑引疑,设新疑释质疑,会收到更好的效果。例如:在教学“万以内笔算减法”时,教学进入练习作业之前,教师留下一定时间让学生质疑问难。一个学生突然举起手来:“老师,四位数的减法,可不可以和两位数口算减法一样从高位减起?”这是大家都意想不到的问题,使全班学生都向发问的同学投去了惊异的目光,面对学生提出质疑的问题,教师首先让大家猜一猜“从高位减起”是不是可行的,当学生的意见不一产生矛盾冲突时,教师为学生提供三道计算题作为新的探索材料。接着教师耐心地等待大家的研究和探讨。在组织交流时,教师启发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其过程是循循善诱、步步到位。使学生经历了“猜想(假设)----论证----实践----结论”这样一个认知过程,体现了“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教学的最后,教师通过问题“课本上为什么选择了从个位减起”来小结,引导学生对两种方法进行比较,使学生认识到有些方法尽管是可行的,但由于操作繁琐,效率低下,一般是不可取的。这样的结果,既使学生认识到这段学习的收获和意义,又没有给质疑的同学留下一丝一毫的伤害痕迹。

四、发挥主导作用,做好质疑。

要使学生做到非“疑”不质,是“难”才问,使学生不得不疑,要注意如下控制:

时间控制。首先,要把握质疑的`时机,特别在新授课时和新课结束后,让学生质疑。其次,质疑时要留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才能有所发现。三是,准许学生有疑就问,不懂就问,不要拍打乱原来的教学程序。四是,要防止时间不够,学生“问”一无所得,或尚未“解惑”,流于形式走过场。

对象控制。质疑问难要面向全体学生,“好、中、差”兼顾,尤其要鼓励学困生质疑。学困生有自卑感,即使不懂,一般也不敢问,这样得不到及时补救,以后问题越积越多,更无从问起了。

范围控制。要保证质疑问难的质量,既要拓宽范围,又要进行范围控制,不能漫无边际,要做些思维方向的引导,让学生的思考集中在要学的知识点上。实践证明,做好有效控制才能使学生提出有效的问题,这是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重要措施。我们要善于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欢迎他们与自己争论,对于那些在平时特别是在课堂上敢于发表反驳意见的学生,要予以表扬,即使他们的观点是错误的,也要在肯定他们勇敢精神的前提下,与其一起讨论来加以引导,并纠正其错误的观点,切不可强行要求学生对老师的观点深信不疑,按老师的思路去思考问题。

学习是从“发问”开始的,没有自己的问题,就永远没有创造。质疑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创新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要让学生由“听众”变成“演员”,由被动接受的“容器”变成主动获取的“探索者”,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探究心理,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独立学习和学会学习的良好素质。“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在教学中,只有充分相信学生,有效指导学生大胆质疑,数学课堂才能“动”起来,学生的思维才能“活”起来。

参考文献。

[2]梁志峰质疑能力与素质教育的关系浅析《教育科研》。

培养小学生数学表达能力的方法【第六篇】

数学教学重在培养学生的兴趣,学生对数学的钟情往往是从兴趣开始的,有了兴趣,学生才乐意走进课堂,去品味数学的情趣,使他们由厌学、苦学变为喜好、乐学,这必然推动数学的不断前进。

创设情境,唤起兴趣。

鼓励质疑,激发兴趣。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是激发学习兴趣的线索,问题能使学生产生困惑,产生要求解决问题的强烈愿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在备课、上课、作业设置等方面有意设置问题,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分析,进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如在教学了比的意义后,有的学生问:“三个数能相比吗?三个数相比也表示三个数相除吗?”学生能提出诸如此类的问题,是积极探索的结果,是因为他们对数学充满了兴趣,长此以往,定会受益匪浅。

联系生活实际,引发兴趣。

数学,就其本身就有很强的实践性和运用性,它来源于生产、生活实践,抽象于生活,又无处不在服务于生活,将生活观引入课堂教学,符合数学教学的学科特点,也符合学生认知规律,能化抽象为具体,使学生对所学数学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

数学中有许多有趣的规律,单纯从数学课本中学生很难领略。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我们还应该结合教材内容,开展数学课外活动、拓展数学知识。

设计多样作业,促进兴趣。

作业练习是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也是培养学生兴趣的条有效途径。练习设计首先要注意层次性,主要有三个层次:基本练习、综合练习和发展练习。其次,练习设计还要注意形式多样,可以设计如下形式:

口头作业,说解题思路、算理,看图编题等。

操作实践作业,如量一量、画一画、称一称,或者进行社会调查等。

思维性作业,设置要认真思考的习题、应运题等。

综合作业,将学科知识汇总、联网等。

开放性作业,设计一些如一题多解、一题多问的开放作业。培养学生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和独特性,进而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小学生数学表达能力的方法【第七篇】

小学教材中主要讲了加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减法的一个性质:从一个数里减去两个数的和等于从这个数里依次减去两个加数。以及乘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这几个定律对于整数、小数和分数的运算同时适用,用途是很广泛的。讲解时,首先要使学生理解这几个定律的意义。鉴于学生难掌握减法性质和乘法分配律,教学时,可举学生熟悉的事例,并配合画一些直观图加以说明。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他们记熟定律的意义。到四、五年级时应要求他们会用字母表示定律。

在四则混合运算中,加强基本训练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要加强口算教学和练习。口算是笔算的基础。笔算的技能技巧是口算的发展,笔算是由若干口算按照笔算法则计算出来的。如987786一题,就要进行9次乘法口算和14次加法口算,由此可以看出,如果口算出错误,笔算必然出错误。因此,不仅低中年级基本口算的训练要持之以恒,随着学习内容的扩展、加深,在高年级也应同样重视。这不仅有利于学生及时巩固概念、法则,增大课堂教学的.密度,提高计算能力,而且可以在口算训练中,通过引导学生积极思维,灵活运用知识,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注意力和记忆力。

要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除了要重视算理和法则的教学,四则混合运算顺序的教学,运算定律的教学,有计划地组织练习也是很重要的。

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是一项细致的长期的教学工作,除了要做好上述几项工作,还要注意做好学生的辅导工作。课堂上,通过学生回答问题,口算、板演、或书面作业,要及时地发现学生在计算中出现的问题,并加以解决,使学生的错误消灭在萌芽之中。教师要认真批改作业,分析错误原因,找出错误规律,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审题、做题和验算的习惯,也是很重要的。

培养小学生数学表达能力的方法【第八篇】

小学生总是对自己见到、摸到、嗅到、听到的事物感兴趣,能够留下深刻的印象。例如:当你问一个5岁的孩子1+2等于几时,他可能抓耳挠腮,支吾半天不知道,但如果你给他一块糖,然后再给他两块糖,这时,你再问他一共有几块糖,他马上就会回答有三块糖。其实,小孩并不是不知道1+2等于几,而是因为他们的年龄还小,对事物的认识和思维过程总是与具体的事物联系在一起的。

小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较弱,他们对抽象概念的理解总是借助于对直观事物的了解。还记得在讲除法的初步认识“平均分”这节课时,学生对“平均分”这一概念不理解,我在教学中就利用直观的教具来帮助学生突破这一难点。我先拿来20块糖,按照7、6、4、3的顺序分给4个人,然后我问同学们“这是平均分吗?”学生回答“不是”.后来,我一个一个的分,正好每人都分得5块糖。学生大声“这就是平均分,就是每个人分得的糖同样多。”在这里学生对“平均分”这一抽象的概念的理解正是借助直观的实物糖块来实现的,否则,学生在“平均分”这一概念的理解上不但会不理解,而且还会耗费不少宝贵的时间。

由于小学生思维品质的`特点,小学生自我控制能力弱,因此,小学生注意力集中的时间较短,那么学生有效思维的时间就较短。如果我们教师一节课大部分时间都在进行新授内容的学习,而不变换花样,课堂教学效果肯定不会太好。

在教学找规律时,2、5、9、14、20、__35、44中间的数应该填几,有很多同学找不到规律,就放弃了,没有进行深入的思考。在他们的印象中像2、4、6、8、10、12、14和1、3、5、7、9、11、13这样的等差数列,才算有规律,因为它们每相邻两个数之间差2.而2、5、9、14、20,__35、44,它们的差依次是2、,3、4、5、6、7、8、9,有一定的变化性,学生学习起来就困难较多,这与学生年龄尚小的思维特点是分不开的。

那么,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思维能力呢?我认为应该努力做好以下几件事:

一、通过多种途径激发学生的思维动机。

教师如何才能激发学生思维动机呢?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在教学中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根据学生心理特点,有意识地挖掘教材中的知识因素,从学生自身生活需要出发,使其明确知识的价值,从而产生思维的动机。具体做法是:

1、教师巧妙设疑,引发学生思维的动机。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生来到学校里,不仅仅是为了取得一份知识的行囊,更主要的是为了变得更聪明。”本着这样的思想,在教学中,我们应充分挖掘教材,通过多层次的布疑引探,诱发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解决问题。

教学“乘法的初步认识”时,我一进入课堂就出示相同加数的连加法:4+4+4+4+4+4,6+6+6+6,题出来后,我立刻说出结果,问学生:“我算得对吗?快吗?”然后带着神秘的色彩说:“只要你们出加数是相同的连加法,不管有多少个加数,我都会很快很准地算出结果。”这时,学生注意力非常集中,都急于想知道我有什么诀窍,也就是说激起了学生的求知欲望,为完成新的学习任务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学生参与操作,引导学生思维的动机。

3、教师创设情境,激活学生思维的动机.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教育应该使提供的东西,让学生作为一种宝贵的礼物来享受,而不是作为一种艰苦的任务要他负担。”教学中,教师应巧妙地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产生迫不及待地要获取新知的积极情感,激活学生的数学思维。任何缺乏情感的教学活动,非但不能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反而会导致学生厌学。

还记得,有这样一道题,我让学生讨论:一个长方形,长减少一米,宽增加一米,它的面积和周长会发生怎样的变化?这一提问,使学生对问题本身发生了极大的兴趣,大家凭感性回答,答案不一,且都不能讲清道理。学生都迫切想知道正确答案,我抓住这启迪思维的最好时机,让学生举例说明。在学生讲明道理后,我进一步提问:“如果你按照这样的变化去思索,能发现什么规律?”这时学生兴趣更高,经过小组讨论探求,很快说出结论:在周长相等的情况下,长与宽越接近,面积越大;长与宽相等时,面积最大;周长相等的长方形和正方形,正方形面积较大。由于我不断设置问题情境,引疑诱导,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情绪高涨,思维潜力得到深层开发,感觉自己的聪明智慧,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从而更积极主动地探求知识,与此同时,思维的深刻性也就得到了培养。

二、合理运用直观教具,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

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以具体形象性为主。数学学科特点与儿童思维水平之间有一定的距离。缩短两者之间距离所采用的手段主要靠直观教学。根据小学生心理特点及认识规律,教具对发展学生抽象思维能力能够起到一定的作用。学生可将原有的智力活动方式外化为动手操作的程序,然后再通过这一外部程序“内化”为自己的智力活动方式。但是只有适度使用教具,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抽象思维的发展。否则,始终依赖教具,思维的水平也难以有效提高。

三、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促进其思维的发展。

语言是表达思维的重要方式。实践证明,看的思维效率最低,写的思维效率较高,说的思维效率最高。有许多思维的飞跃和问题的突破正是在说的过程中实现的。思维和语言是密切联系着的。语言是思维的“外壳”,思维是语言的“内核”,思维决定着语言的表达。反过来,语言又促进思维的发展,使思维更富有条理,两者相互依存。小学生数学思维的形成与发展是借助语言来实现的,发展学生的思维,必须相应地发展学生的语言。首先,教师要努力做到数学语言应用的目的性、科学性、逻辑性、规范性、启发性。教学中,教师要考虑小学生的语言特点,用生动有趣的语言,拨动学生的心弦,激活学生的思维。其次,教师要给学生充分提供语言训练的机会,培养学生用确切的、完整的、简练的、清晰的语言来表达思维的结果,做到思维与语言表达的统一。要经常让学生亲自动笔、动口、动手,将数学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逻辑性、示范性挂在学生口中,印在学生脑中,让学生“手上会做”、“脑中会想”、“嘴上会说”,使学生的思维向深层次发展。学生在回答问题时,教师不能只要求意思答对就行,还应要求学生把在感知事物过程中所进行的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判断、推理等思维过程表达清楚,力求精炼明了地说明问题。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语言的表达能力,更有利于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因此,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重视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实施思维训练,有利于提高数学教学质量,有利于发展学生思维能力,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16 278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