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是怎样变化的教学设计优质10篇
通过多媒体展示黄河的历史变迁,分析其水文特征、生态环境及人类活动影响,促进学生对黄河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认识与思考。下面是勤劳的小编为大家分享的黄河是怎样变化的教学设计优质10篇范例,欢迎借鉴参考。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教学设计 【第一篇】
教材分析:
这是1篇说明文,课文介绍了黄河近2000年来的变化、变化的原因以及治理的方案,告诉人们要保护我们的母亲河,保护环境,否则就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黄河演变的过程和变化的原因,了解黄河发生变化给人类怎样的教训。
过程与方法:多媒体演示黄河变化的过程, 学生从中有所感悟。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保护大自然的意识。
教学重点:了解黄河近2000年变化的过程和变化的原因,教育学生从小就要从身边做起,从我做起保护环境,否则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
教具准备: 黄河图片、有关黄河的视频。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黄河是我国的第二大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它的位置在哪里呢?课件出示地图上的黄河。
(设计依据:创设情境,让学生对黄河有个初步的认识。)
二、 检查预习情况。
1、预习课文,你读懂了什么?指生回答。
(设计依据:培养学生预习的好习惯,让学生初步感知文章在大意,并试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2、指名朗读课文,其他同学当“小老师”,读后进行评价。
(设计依据:让学生转换角色一则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二则可以集中注意力阅读文章。)
3、投影出示2000年前黄河及两岸情况图片,教师师有感情地读第三自然段。
4、出示视频,黄河流域的近况。
(设计依据:通过对黄河不同时期的对比,让学生从视觉上首先感到震撼,从而体会“摇篮”与“祸河”的含义,产生“大吃一惊‘的切身体会,并急于知道黄河变化的原因,由此引出下文。)
三、学习第二部分
1、4--6自然段,边读边思考以下问题:
(1)具体说出黄河变化两方面的原因。
(2)这两个原因有联系吗?
(3)如果不制止,后果会怎样?
2、同桌协作,完成下表。
黄河变化的原因
两大原因的联系
所造成的后果
治理方案
3、交流所填表格。
(设计依据:这部分主要以学生自学为主,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合作精神,通过填表可以让学生对这部分内容有个系统清晰的认识,掌握黄河变化的原因和治理方案。)
四、品读:揭示中心,试谈体会。
1、回归整体,文章可以分几部分,为什么这么分?
2、师:从黄河的变化中我们应该吸取什么教训,应该怎样保护环境?
3、在班中集体交流自己小组拟订的环保建议。
(设计依据:回归整体,深化主题,通过谈体会,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让学生畅谈从文中受到的启示,如:我们要保护大自然,保护环境,否则就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要合理地开发与利用大自然;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只有保护好生态环境,才能有幸福美好的发展前景,才能为子孙后代造福;保护环境,保护母亲河,人人有责等等。)
五、布置作业,拓展延伸。
以小组为单位,从自身做起,从身边做起,为家乡的环保事业做一件力所能及的事。
(设计依据:由于绝大多数学生对黄河是陌生的,不如对他们赖以生存的家乡更有感情,所以引导学生在谈受到的启发时,可与学生身边的生存环境联系起来,引发生活的体验,激起内心的情感,认识到保护家乡的环境同保护黄河一样,都是为了我们的生存与发展,从而把抽象的环保意识转变为实在的环保行为,切实地为家乡的环保工作做出贡献。)
10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
自然条件变化
人为破坏
治理方案
牧林为主
保护森林
合理使用土地
兴修水利
(保护环境,人人有责)
(设计依据:板书力求突出重点,简明扼要,让学生对本课内容有个清晰的认识。)
四年级下册《黄河是怎样变化的》教学设计 【第二篇】
一、教学目标
1、了解黄河演变的过程和变化的原因,培养学生保护大自然的意识。
2、理清课文脉络,给课文分段,概括段落大意。
3、了解黄河的变化给人们的教训。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
1、了解黄河演变的过程和变化的原因,培养学生保护大自然的意识。
2、了解黄河的变化给人们的教训。
三、教学时间 一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黄河,我国第二大河。我们的祖先很早很早以前就生活在黄河流域,黄河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可是很多年以来,黄河也给两岸人民带来了灾难。我们这篇课文记述的就是黄河变化的情况。学习了这篇课文,我相信同学们都会感到保护大自然,保护我们的生存环境是何等重要。
(二)初读课文,了解内容,画出有难度的字、词、句,借助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
1、读准字音,分辨字形。
有些字不是生字,但读音容易出现错误,这样的字应反复强调。
“域”字应读“yù”,不能读“huò”;
“衍”字应读“yǎn”,不能读“yán”;
“构”字应读“gòu”,不能读“gǒu”;
“蚀”字应读“shí”,不能读“sh9”;
“耕”字应读“gēng”,不能读“gēn”;
“频”字应读“pín”,不能读“píng”;
“择”字应读“zé”,不能读“zhái”。
还有一些字形相近,在书写过程中很容易误写。因此,这样的字应该放在一起,按音、形、义区别组词。
祸(祸害) 择(选择) 衍(繁衍)
锅(锅盖) 译(译文) 衔(衔接)
沃(沃土) 吨(千吨) 迭(更迭)
跃(跳跃) 顿(顿时) 跌(跌倒)
蚀(腐蚀) 构(结构) 域(地域)
浊(浑浊) 钩(鱼钩) 或(或者)
2、解释词语,为理解课文内容做准备。
摇篮:指发源地。
不禁:抑制不住。
高原:海拔较高、地形起伏较小的大片土地。
叫苦不迭:不停地叫苦。
生息繁衍:生活、养育后代。
忧患:困苦患难。
流域:一个水系的干流和支流所流过的整个地区。
河道:河水流经的路线,通常指能通航的河。
河床:河流两岸之间容水的部分,也叫河槽或河身。
植被:覆盖在某一个地区地面上、具有一定密度的许多植物的总和。
水土流失:土地表面的肥沃土壤被水冲走或被风刮走。
关键:对情况起决定作用的因素。
悬河:河床高于地平面,远远看去好像悬挂在空中,故称悬河。
(三)理清结构,分段、概括段意。
全文共七个自然段,可以分为四段。
第一段(第1自然段)概括地讲黄河给两岸人民带来苦难。
第二段(第2、3自然段)主要讲黄河为什么是中华民族的摇篮。
第三段(第4~6自然段)这是课文的重点段,主要讲黄河变化的原因。
第四段(最后一个自然段)讲的是科学家设计的治理黄河的方案。
(四)结合思考题,学习课文。
这是1篇阅读课文,教师要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学习,但要给予适当的提示和指导。
课后思考题比较全面地概括了课文的内容。因此学生通过自学把这些问题解决了,也就理解了本课的主要内容,完成了学习任务。
课文一开始讲:“人们都说,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摇篮”指什么?
(“摇篮”指发源地。)
从这里可以看出黄河对于中华民族的发展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可是,黄河真的使中华民族幸福安宁吗?没有,请同学们齐读第一段,记住黄河近两千年间的表现。
齐读课文,激发学生了解黄河的积极性。
过去的“摇篮”是什么样的呢?
(自然条件很好,气候温暖,森林茂密,土地肥沃。)
板书:摇篮 气候温暖
森林茂密 土地肥沃
生息繁衍
因此我们的祖先就选择了这里生息繁衍。“可是,后来黄河变了”。请同学仔细读书,认真地想一想:黄河为什么变了,从两个方面找一找原因,再说一说这些原因之间的关系。
(黄河无数次地给两岸百姓造成苦难,成为了中华民族的忧患。)
板书:忧患
(黄河变化的原因有两个:一是黄土高原气候转寒,暴雨集中;二是人口迅速增长,无限制地开垦放牧,使森林毁灭,草原破坏,绿色的植被遭到严重破坏,引起了严重的水土流失。几个因素相互作用,使大量泥沙进入黄河,堵塞河道。因此,黄河中的泥沙越积越多,以至黄河决口、改道的次数越来越频繁。从这里可以看出黄河发生变化的两个原因是相辅相成,互相作用的关系。)
板书:气候转寒 暴雨集中
植被破坏 水土流失
科学家为此做了很多工作,要解决黄河给人民带来的“忧患”,科学家为治理黄河设计了什么方案呢?请同学继续自学第四段,同桌可以商量一下,然后说一说。
(因为黄河流域水土流失严重,使黄河含沙量加大,泥沙沉积在下游的河道中,水流不畅,洪水季,就容易造成下游堤坝决口或改道。因此,治理黄河的关键是把泥沙管住。科学家针对这一情况设计的治理黄河的方案是:一,黄土高原应坚持牧、林为主的经营方向;二,一定要保护好森林资源,使失去的植被尽快恢复;三,合理地规划利用土地;四,大量修筑水利工程。这样才能防止水土流失,达到根治黄河的目的。)
板书:牧林为主 保护资源
规划用地 修筑水利
(五)组织学生讨论,联系生活实际谈一谈黄河变化的教训及自己学习了这篇课文受到的启发。
学生可以举生活中的实际例子谈谈自然环境对人类生活的影响,也可以从黄河的变化谈人类应接受什么教训。通过讨论,提高学生们对保护大自然,保护环境的认识。
(黄河的变化给人类的教训是:一定要保护森林资源,保护绿色的植被,保护大自然的生态平衡,合理规划利用土地,同时还要大量修筑水利工程,防止水土流失。)
(六)总结全文。
早在远古时代,中华民族就生息繁衍在黄河流域,因为这里气候温暖、森林茂密、土地肥沃,可是因为气候转寒、暴雨集中、人口增长、水土流失,使黄河多次决堤,给两岸人民带来了忧患。科学家为此设计了牧林为主、保护资源、规划用地、修筑水利的治理黄河的计划,这样数管齐下,一定能防止水土流失,黄河变好的梦想一定能成为现实。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优秀教学设计 【第三篇】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认识8个生字。
2、了解黄河发生变化的过程和原因,从中受到启示,培养学生保护大自然的意识。
3、搜集黄河资料,激发学生保护母亲河的社会责任感。
教学重。难点:
1、了解黄河的变化,变化原因及治理黄河的办法。
2、懂得黄河变化给人类带来的教训,树立环保意识。
教学准备:
1、学生课前搜集有关黄河的资料。
2、教师准备课件。
教学课时:
一课时
一、分享资料,导入新课。
1、课前,老师布置大家搜集了有关黄河的资料,谁来分享一下。
2、同学们搜集了这么多资料,老师也搜集了一些黄河的图片。课件看,在中国地图上这条像“几”一样的河流就是黄河。黄河是多么的蜿蜒曲折,气势磅礴。今天,我们就来了解黄河,看看它是怎样变化的。
3、齐读课题。
二、检查预习情况
1、检查生字词。
2、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三、阅读提示,明确要求
这是1篇略读课文,阅读提示对我们学习课文很有帮助。下面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阅读提示,想一想它向我们提出了哪几个问题,
1、指名汇报。
2、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变化 原因 治理 启示
四、自读自悟
接下来,请孩子们带着阅读提示里提出的这四个问题课件,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拿出笔来在书上画一画,在感受深刻的句子旁写写自己的体会。开始吧!(小组交流)
五、反馈交流
(一)、感悟黄河的变化过程
1、哪些自然段写黄河的变化过程,黄河在数千年到数万年前是怎样的?
2、读了这段话,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3、孩子们看,这就是昔日的黄河课件向往吗?谁来试着读读这段话?难怪人们都说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板书:摇篮)作者把黄河比喻成摇篮,可见黄河是中华民族的发源地,我们的民族就像小孩一样在黄河这个温馨、舒适的摇篮里逐渐壮大起来的。
4、一起来读读这段话。
5、可是,后来黄河变了,它变得怎样了?
6、你觉得此时的黄河像什么?他的表现令人大吃一惊。
7、“黄河在近2000年间竟决口1500多次,改道26次,给两岸的人们带来了深重的苦难。”读了这句话你有什么感受?
孩子们,从这些数字中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8、课件你们看,黄河发大水了,洪水冲毁了人们的房屋,使得人们妻离子散,家破人亡。想象一下,此时此刻的人们会怎样诉说心中的苦楚?像这样人们不停地诉说心中的苦楚,就叫叫苦不迭。
9、黄河给两岸人民带来的灾难不仅令我们震惊更令我们心痛。此时的黄河成了中华民族的忧患。(板书:忧患)。
10、你还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黄河变了?
“黄河是世界上含沙量最大的河下游河道中。问题就出在这4亿吨悬河。”课件
师:你读懂了什么?
师:对,唐代刘禹锡也曾用“九曲黄河万里沙“的诗句来说明黄河含沙量大。
(二)、了解黄河变化的原因
这些触目惊心的数据怎能不让我们心痛。我们不禁要大声问:黄河变成这样,是为什么?谁知道黄河变化的原因?有几方面?
1、学生汇报(这两个原因我们可以归纳为什么?)(板书:自然原因 社会原因)
2、对这两个原因,你怎么看?谁是主要原因?课件
3、这样不断的恶性循环,就像课文里说的(最后一句)。你的心情如何?
(三)、畅谈体会
课件黄河,曾经是摇篮,如今是忧患。孩子们,此时此刻,你有什么想说的吗?
孩子们,你们意识到了,我们中华民族的儿女们也都意识到了,保护黄河迫在眉睫,需要我们行动起来。(板书:保护环境)
(四)、知黄河的治理方案
1、请大家看看课本41页的资料袋,还有课文的第七自然段都是写治理黄河的办法。要想把黄河治理好,关键是什么?(板书:管住泥沙)
2、小结。
六、拓展延伸
1、小练笔:我们生活的周围环境也存在着不少问题,比如我们的学校、小区、木兰溪等。请你选择一处,写写它存在的环境问题,并提两三点建议。
2、小结:这节课,我们读懂了《黄河是怎样变化的》,也懂得了人与自然相互依存的关系。让我们从身边的小事做起,爱护我们共同的家园。
作业:
1、继续搜集有关黄河的资料,为治理黄河出出主意。
2、搜集描写黄河的诗句,读读背背。
板书设计:
10、黄河是怎样变化的
变化 摇篮 忧患
原因 自然 社会
治理 管住泥沙
启示 保护环境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优秀教学设计 【第四篇】
教学目的
1、了解黄河演变的过程和变化的原因,培养学生保护大自然的意识。
2、了解黄河发生变化给人类怎样的教训。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了解黄河演变的过程和变化的原因。
教具准备
幻灯片、投影仪、录像
课前让学生搜集有关黄河的资料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
1、预习课文,你知道了什么?指名回答。
2、指名朗读课文,别的同学当“小老师”,指出字音及句子方面的问题。
3、投影出示2000年前黄河及两岸情况图片,师配乐读第三自然段。
4、放实景录像,黄河流域的近况
5、体会“摇篮”与祸河的含义,产生“大吃一惊‘的切身体会。
二、学习第二部分
1、4——6自然段,边读边思考以下问题:
(1)具体说出黄河变化两方面的原因。
(2)这两个原因有什么关系。
(3)如果不制止,后果会怎样?
2、导读第6自然段。
3、学生交流学完第6自然段后理解的黄河变化的两个原因是什么?
4、同桌协作,完成下表。
黄河变化的原因
两大原因的关系
严重后果
治理方案
自然原因
人类的破坏
5、流所填表格。
三、品读:揭示中心,试谈体会
1、品读回顾全文,理出文章脉络:变化原因治理。
2、根据文章层次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3、“环保小队”上台汇报:西安环境保护方面还存在哪些问题,原因何在。
4、师:从黄河的变化中我们应该吸取什么教训,应该怎样保护环境?应在小组中就西安环保问题提出建议。
5、在班中集体交流自己小组拟订的环保建议。
四、作业。
请同学们将自己调查的西安地区环境问题及建议写下来,寄给省政府有关部门。
板书设计
10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
2000年中
决口1500多次
改道26次……
数据
数千年前
气候温暖
森林茂密
后来
含沙最大
是长江68倍
查资料
原因
气候变寒
暴雨集中
开垦放牧
森林草原
治理
保护森林资源
规划用地
修筑水《黄河是怎样变化的》语文实践课(一)创设情境导入,提出读写要求。
1、播放影像资料,回顾课文主要内容。
观看影像资料后,指名回答课文主要内容。
教师板书:灾难摇篮原因治理
2、复习电子文稿制作方法,提出读写要求。
指名回答电子文稿的制作方法,教师相机投影:
一、筛选、下载资料;
二、整理、编辑资料;
三、完成并存盘;
四、展示、介绍电子文稿。
然后教师提出读写要求,要求学生选定主题后,在与电子资料库的对话中阅读、筛选有关资料,进行资料重组,制作出一个图文并茂、声形并茂的电子文稿,实现阅读与写作的一体化。
(二)检索阅读资料,协商制作文稿。
1、分组选择主题,自主查阅,筛选资料;
2、分组协商讨论,进行探究学习;
3、教师监控学习过程,开展个别化教学;
4、分组完成电子文稿的制作。
(三)分组汇报展示,指导评议修改。
1、学生分组汇报,展示电子文稿;
2、教师相机引导学生从筛选文本、音频、视频资料,围绕主题重组资料,推敲文稿结构、语句、版面设计等方面进行评议修改;
(四)引导学生总结,升华学习体会。
总结本课的收获,并希望学生对电脑的学
教学设计思想: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人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方式已不可回避地面临着挑战与变革,就我们的阅读与写作而言,其变革更为巨大。当代信息技术所导致的阅读方式变革突出表现在:从文本阅读走向超文本阅读;从单纯的阅读文字发展到多媒体电子读物;在同电子资料对话中的高效率检索式阅读。
对传统写作方式和写作教育的挑战突出表现为:从手写走向键盘输入、鼠标输入、扫描输入、语音输入;图文并茂,声形并茂的多媒体写作方式;超文本结构的构思与写作;在与电子资料库对话中阅读与写作的一体化。
为顺应时代的发展,我们的教育教学从教学模式到师生关系到教学手段和组织形式都必然进行一系列的变革。为此,我们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进行一些大胆的探索。《黄河是怎样变化的》一课的活动课教学就是我们这种实验探索中的一次尝试。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是1篇阅读课文,介绍了黄河变化的原因,教育人们要保护好环境,否则就会受到大自然的处罚。课文围绕“黄河是怎样变化的”讲了四个方面的内容:灾难、摇篮、原因和治理。课文就黄河变化的前因、后果及相关知识点到即止,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意犹未尽。因此,我们抓住学生余兴未了这一时机,将课堂教学的内容向课外、向校外、向社会这个广阔的天地延伸、拓展,同时为了充分体现信息技术时代阅读写作方式的开放、灵活、高效等特点,我们设计了这样一个语文实践活动:制作了一个存有黄河视点、防汛、水文源头、治理黄河和黄河风情等内容的,包括文本、音频、视频、静画等多种形式的电子资料库,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认识水平,我主要选用“自学探究”式教学方法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从中学会方法、获取信息资料,在与电子资料库的对话过程中,通过快速检索资料,学习面对未来信息社会中大量的信息,能够迅速检索、筛选处理信息所需要的信息资料,使学生充分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新意识。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学习交流的组织者,学习兴趣的激励者。
开课时,我就提出了读写一体要求——自主检索阅读资料,完成一个图文并茂的有声有色的电子文稿。有了这个富于创造性的学习任务,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给激发出来了,我抓住时机指导学生理清课文的框架,引导学生围绕主题自主构建读写框架,再打开资料库,逐段进入学习资源、小学部、语文、四年级、黄河,然后通过“关键字检索”窗口输入关键词语,如“黄河”、“泥沙”等,几秒种后,电脑就在通读资料库中所有信息的基础上,筛选出相关资料,供你阅读。各小组再根据各自的选题,抓住联系,利用键盘、鼠标输入等方法协作完成一个图文并茂的电子文稿,虽然文稿内容主要是由资料库中下载的文字,图片或者是影音资料组合成的,但其文本结构是前所未有的,因而属于学生们的“创作”成果,这种读者与资料库之间的人机对话,显然是信息社会中一种极其重要的阅读——写作能力。
各组再选派代表介绍并展示各自的电子文稿,每组介绍、演示完毕,其他同学提出修改、完善意见,修改完,再把各小组的电子文稿组合成1篇完整的图文并茂的文稿。
这样的教学设计,实质上就是在尝试将信息技术课与学科教学进行整合。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教案 【第五篇】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了解黄河的过去和现在,知道黄河变化的原因及其内在的联系,从中受到启示,培养保护大自然的意识。
2、认识8个生字,理解“摇篮”“生息繁衍”“忧患”“植被”“水土流失”到 等词语的意思。
3、收集有关黄河的资料,激发保护母亲河的社会责任感。
教学的重点:了解黄河的变化过程
教学的难点:理解造成黄河变化的原因
一、 揭示课题
1 板书“河”,生齐读。有水的地方就有生命,河流哺育了人类。中华民族灿烂的五千年文明也源自一条大河,它被成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你们知道是哪条河吗?(生答)板书:“黄河”请同学们充分有感情的朗读这个词。
2 老师听出一种特殊的感情,一种发自内心的自豪。黄河从青藏高原的巴颜喀拉山北麓发源,向东流过一座黄土高原以后,就变成了一条黄色的泥河。同学们请看(录象)这就是黄河。面对滔滔千里,滚滚东去的黄河,你们想知道些什么呢?
3 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1篇写黄河的课文,板书并齐读课题——“黄河是怎样变化的”你想强调哪一个词?(生答:变化、怎样)同学们再试着读一遍。读了课题你最想知道什么?
(生答:原来、后来、原因)教师板书
二 精读课文 感悟内容
1 出示:像这样一条多灾多难的祸河,怎么能成为中华民族的“摇篮”呢?
(1)理解摇篮的意思
(2)是怎样一条多灾多难的祸河呢?
a 朗读第一自然,感悟:2000年、1500多次,26次这几个数字可以看出黄河给两岸的人民所造成的灾难是深重的
b 自读第五自然段,感悟:用了数字说明方法来说明黄河含沙量大。理解“悬河”的意思:河床高于地面,远远看去就像悬在地上一样,故称悬河。唐代诗人刘禹锡曾用这样的诗句来说明黄河含沙量大:“九曲黄河万里沙”
(3)黄河给人们带来了灾难,为什么还说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呢?它原来是什么样子的呢?朗读第三自然段,感悟:成为中华民族的摇篮的原因:气候温暖、森林茂密、土地肥沃、自然条件很好
过渡:哺育了我们祖先的黄河为什么后来变成了祸河呢?我们继续学习
2 自读第六自然段,找到黄河变化的原因
(1)有人认为黄河的变化变化是自然造成的,也有人说是人类的破坏造成的。你怎么看这两个原因?这两个原因之间有什么关系呢?(板书:天灾人祸)
(2)人们为什么要这样做?(读第六自然段下半部分)�
2、保护好森林资源、尽快恢复植被。
3、合理地规划利用土地。
4、大量修筑水利工程。
这些方案可以防止水土流失,达到根治黄河的目的。这么多方法,课文中用了一个词“数管齐下”其中都围绕着治黄的关键“管住泥沙”。
三 整体读课文 感悟
学习了这一课你有什么感受呢?我们能为黄河做些什么?
板书: 原来——摇篮
后来——忧患
原因——水土流失
治理——管住泥沙
四年级语文下册:《黄河是怎样变化的》教学设计 【第六篇】
下面是关于《黄河是怎样变化的》说课稿,欢迎阅读!
一、说教材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的1篇略读课文。它是1篇说明文,课文向我们介绍了黄河变化的过程,变化的原因及治理的方案,从而告诉人们要保护环境,否则就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
二、说目标与重难点
1、教学目标
根据学科特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并结合本单元的教学重点,特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理解不懂的词语。
2)朗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了解黄河变化的过程和原因,从中受到启示,增强环保意识。
3) 搜集有关黄河的资料,激发保护母亲河的责任感。
2、教学重难点:
了解黄河发生变化的原因,从中受到启发。
三、说教学方法
作为一名老师,除传授给学生文化知识外,更重要的是授予学生掌握知识的方法。合适的教学方法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关键。本节课我采用了如下教学方法:
1、目标教学法 2、自读自悟法 3、合作探究法
这几种教学方法的恰当使用,充分体现了教师是引导者、合作者,学生是主体的原则。这样既培养了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又调动了他们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合作意识,为学生今后的学习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四、说教学程序
1、激情导入,共享资源。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教师的激情导入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他们很快投入到本节课的学习当中。学生用简洁的语言汇报搜集的资料,既培养了他们搜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同时也达到了资源共享的目的。
2、读题目提问题,有助于培养学生善于动脑和勤于解决问题的习惯,因为有时候提出问题甚至比解决问题更重要。
3、初读感知,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略读课文是精读课文的有机延伸。本单元的训练重点是引导学生掌握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学生学习了上篇课文《自然之道》,已初步学会了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本节课,当学生初读课文后,我再次落实这一单元训练重点。
4、自读自悟,全班研讨。
教学本课一定要体现略读课文教学的特点。虽是略读课文,但也要在读中进行深入的思考。因此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圈点勾画,并围绕重点问题全班交流。
1)构建 读是语文课堂的生命,学生通过朗读、对比,感悟黄河的变化以及给人们带来的忧患。
2)突破重难点
学生在“读一读、找一找、想一想、议一议”中明白了黄河变化的两个原因,并通过直观的图示明白了人为的破坏形成的恶性循环。
3)引导学生阅读“资料袋”,教师适时补充“大禹治水”、“毛泽东主席的号召”等内容,让学生明白:治理黄河刻不容缓,而且任重道远。
5、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学生既对黄河的变化及原因有所了解,又通过多媒体观看环境恶化的图片,让学生谈感受,从而激发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环保意识。
五、说板书设计
课堂教学的效果离不开直观形象的优秀板书。因此,我精心设计板书,让它既可以概括全文,又能突出重点,使学生赏心悦目,加深记忆。
回顾这节课的整个教学过程,都渗透着学生自主学习的新课标理念。从问题的提出到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法,都是由学生独立完成的,教师只是在适当的时候加以点拨。这里面饱含着教师对学生的信任,学生也享受到了成功的快乐。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教案 【第七篇】
(一)学习第9课 《自然之道》
1. 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语。
字音:
幼龟 侦察 踌躇 嘲鸫 愚 蠢
鲣鸟 气喘吁吁 响彻云霄
zhēn cháo chǔn chè xū
侦 嘲 蠢 彻 吁
字形:
幼龟(幻) 沙滩(摊) 啄(不要丢掉一点)
帽(右半部分注意笔画)
词义:
争先恐后:争着向前,惟恐落后,形容十分积极。
鱼贯而出:贯,连接,连续。像游鱼那样一个接一个地出去。
愚不可及:原指人为了应付不利局面而假装愚痴,以免祸患,为常人所不及。文中形容我们的做法十分愚蠢,好心反而办坏事。
气喘吁吁:形容呼吸急促的样子。
踌躇:犹豫,文中指幼龟探头出穴欲出又止侦察外面是否安全的样子。
[练一练]
填空:
争( )恐( ) 欲( )( )止
若无( )( ) 见( )( )救
( )( )而出 ( )不可( )
2. 再读课文,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
a. 整体读,大致了解
b. 分步读,逐段理解
c. 总结读,归纳整理
作者和同伴及一个生物学家向导,结队来到南太平洋加拉巴哥岛旅游,观察幼龟是怎样离巢进入大海的。他们看到一只探头出穴的幼龟被嘲鸫咬啄时,不顾向导劝阻,要向导把幼龟抱向大海。接着,成群的幼龟得到错误的信息,以为外面很安全,就从巢中鱼贯而出,结果许多幼龟成为食肉鸟的口中之食。虽然“我们”拯救了一些幼龟,但仍然感到十分震惊和悔恨。
3. 精读课文,学习分析方法
抓住向导的语言
……向导若无其事地答道:“叼就叼去吧;自然之道,就是这样的。”……
……向导一边走一边发出悲叹:“如果不是我们,这些海龟根本就不会受到伤害。”……
通过联系上下文的方法,抓住重点词语的分析法体会向导思想感情的变化。
4. 朗读全文,感悟思想
思考:读完全文后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如果不按自然规律办事,往往事与愿违,好心办坏事。
——大自然中的现象是十分复杂的,没有调查清楚就不要乱作决定或指挥。
——当人自作聪明时,就可能以主观意志代替客观规律,聪明反被聪明误。
(二)学习第10课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
1. 解题:
黄河简介:我国的第二长河。干流全长5464公里,流域面积万平方公里。是世界上含沙量最大的河流。
在中华民族的发展史中,黄河的治理与开发占有重要的地位。
2. 认读生字词
祸 乃 侵 蚀 垦 亩 营 扣
注意字音:
qīn (qǐn) yíng (yín)
侵 营
3. 课文简说
课文介绍了黄河变化的过程、变化的原因及其治理的方案,告诉人们要保护大自然,保护环境,否则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
课文先写黄河给两岸人民带来的苦难,是一条多灾多难的祸河,但它又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接着,从黄河含沙量的现状分析黄河变化的原因;最后写科学家设计了治理黄河的方案。
4. 写作特点:
这是1篇说明文,文章条理清楚,材料确凿,数据详实,字里行间包含着强烈的忧愚意识和环保意识。
5. 问题思考:
黄河变化的原因是什么?从中你受到了哪些启发?
——自然原因—— ——社会原因——
↓ ↓
保护环境,保护母亲河,人人有责。
模拟试题(答题时间:45分钟)
一、看拼音写词语
zhēn chá chóu chú jīng yíng
( ) ( ) ( )
fán yǎn zhé kòu kāi kěn
( ) ( ) ( )
yú bù kě jí xiǎng chè yún xiāo
( ) ( )
jiào kǔ bù dié
( )
二、组词语
察( ) 幼( ) 嘲( ) 垦( )
查( ) 幻( ) 潮( ) 恳( )
严( )( )( ) 季( )( )( )
三、填上恰当的词语
( )的沙滩 ( )地飞来
( )的幼龟 ( )地说
( )的苦难 ( )地增长
四、照样子,写词语
轻飘飘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又小又瘪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五、选择恰当的关联词语,填在句中括号里。
只要……就 因为……所以 无论……都
1. ( )刮风下雨,战士( )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
2. ( )爷爷常带我看京剧,( )我对京剧也产生了兴趣。
六、给下面一段加上标点
有一天 小青鸟的爸爸 妈妈对它说 你已经长大了 不能成天玩 应该去学本领了 小青鸟答应了 便离开爸爸 妈妈学本领去了
九年的时间白白地过去了 小青鸟一种本领也没有学好 它天天悲哀地叫着 噢悔 噢悔 噢悔
七、阅读短文,按要求回答问题。
罕见的沙尘暴
今年春天,我们泉城济南竟出现了一次罕见的沙尘暴。
那是在一天的半夜,我猛然被惊醒了,窗外的大风“呜呜”地吼着,卷着沙土与垃圾,撞得窗户“咣当咣当”直响,其间还夹着些断裂声。我从来没有见过这样狂暴的春风,又是在黑夜里,心中害怕极了。
早上,我一睁眼,就发现有些异样。窗外的天仿佛被涂抹上了一层略微发棕的枯黄色。在上学的路上,我好像隔着黄色与茶色融合的眼镜片看着一切。空气中充满灰尘味,我们必须张开嘴呼吸,否则会觉得胸闷,喘不上气来,可张开嘴又觉得满口泥土,令人作呕。一会儿 下起了毛毛雨 忽然一位同学惊呼 哎哟 我的新衣服 我这才发现那位同学的白上衣成了带有污黄泥点的“花上衣”
啊,这是大自然向我们发出的警告!是大风把远处的沙土卷到了久旱无雨的济南!为了美丽的泉城不再遭受沙尘暴的侵扰,我们该做些什么呢?
1. 把第三自然段中缺少的标点符号补齐。
2. 给加线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在上面画“√”。
胸 闷 (mēn mèn)
撞 响 (zhuàng chuàng)
3. 写出近义词。
罕见——( )
侵扰——( )
4. 用“——”画出一、二、三自然段开头表示时间的词语。
5. 写出第三自然段的主要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请你回答结尾画“——”的句子所提出的问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试题答案
一、看拼音写词语
zhēn chá chóu chú jīng yíng
(侦 察) ( 踌 躇) ( 经 营)
fán yǎn zhé kòu kāi kěn
(繁 衍) (折 扣) (开 垦)
yú bù kějí xiǎng chè yún xiāo
(愚 不 可 及) ( 响 彻 云 霄)
jiào kǔbù dié
( 叫 苦 不 迭)
二、组词语
察(观察) 幼(幼虫) 嘲(嘲笑) 垦(开垦)
查(检查) 幻(幻觉) 潮(潮水) 恳(诚恳)
严(严格)(严肃)(尊严) 季(季度)(季节)(四季)
三、填上恰当的词语
(金黄)的沙滩 (快速)地飞来
(可爱)的幼龟 (轻轻)地说
(深重)的苦难 (迅猛)地增长
四、照样子,写词语
轻飘飘 雨蒙蒙 白茫茫 恶狠狠
又小又瘪 又窄又长 又圆又大 又黑又瘦
五、选择恰当的关联词语,填在句中括号里。
只要……就 因为……所以 无论……都
1. (无论)刮风下雨,战士(都)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
2. (因为)爷爷常带我看京剧,(所以)我对京剧也产生了兴趣。
六、给下面一段加上标点
有一天,小青鸟的爸爸、妈妈对它说:“你已经长大了,不能成天玩,应该去学本领了。”小青鸟答应了,便离开爸爸、妈妈学本领去了。
九年的时间白白地过去了,小青鸟一种本领也没有学好。它天天悲哀地叫着“噢悔——噢悔——噢悔。”
七、阅读短文,按要求回答问题。
罕见的沙尘暴
今年春天,我们泉城济南竟出现了一次罕见的沙尘暴。
那是在一天的半夜,我猛然被惊醒了,窗外的大风“呜呜”地吼着,卷着沙土与垃圾,撞得窗户“咣当咣当”直响,其间还夹着些断裂声。我从来没有见过这样狂暴的春风,又是在黑夜里,心中害怕极了。
早上,我一睁眼,就发现有些异样。窗外的天仿佛被涂抹上了一层略微发棕的枯黄色。在上学的路上,我好像隔着黄色与茶色融合的眼镜片看着一切。空气中充满灰尘味,我们必须张开嘴呼吸,否则会觉得胸闷,喘不上气来,可张开嘴又觉得满口泥土,令人作呕。一会儿,下起了毛毛雨,忽然一位同学惊呼:“哎哟,我的新衣服!”我这才发现那位同学的白上衣成了带有污黄泥点的“花上衣”。
啊,这是大自然向我们发出的警告!是大风把远处的沙土卷到了久旱无雨的济南!为了美丽的泉城不再遭受沙尘暴的侵扰,我们该做些什么呢?
1. 把第三自然段中缺少的标点符号补齐。
2. 给加线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在上面画“√”。
胸 闷 (mēn mèn√)
撞 响 (zhuàng√ chuàng)
3. 写出近义词。
罕见——(少见)
侵扰——(侵袭)
4. 用“——”画出一、二、三自然段开头表示时间的词语。
5. 写出第三自然段的主要意思。
早上,我去上学时,走在沙尘暴中非常难受。
6. 请你回答结尾画“——”的句子所提出的问话。
①积极绿化,大力植树造林,保护树木、草地。
②保护环境。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教案 【第八篇】
题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 1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黄河演变的过程和变化的原因,培养学生保护大自然的意识。
2、了解黄河发生变化给人类怎样的教训。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了解黄河演变的过程和变化的原因。 教学难点 搜集资料,展示信息。 教学准备 1、朗读课文三遍,把不理解的词语圈出来,用查字典或上网的方式理解这些词。 2、在朗读过程中不断思考,提出质疑,并通过上网查资料或与同学讨论的 方式解决。 3、收集有关黄河的资料 书籍和网页提供:《十万个为什么》《新十万个为什么》《新科学十万个为什么》《中国少年百科全书》《中国的河流》《中国地理知识》《黄河长江》《黄河资源网》《黄河资料网》《初中地理教材》
教学流程(动态修改)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我们生活在美丽富绕的长江之滨,对我国的第一大河流长江十分熟悉。那么你们对离我们遥远的中国第二大河流黄河又了解多少呢?课前同学们通过多种途径收集了大量有关黄河方面的资料。今天老师也收集到了一个有关黄河的资料片,现在就请同学们看一看这个资料片。
师:好!看完了资料片,请你们谈一谈对黄河的认识,你认为黄河是一条什么样的河?
师:对!你们说得对。黄河既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又是一条多灾多难的祸河。那么,黄河又是怎样由“摇篮”变成“祸河”的呢?今天,我们学习第10课——黄河是怎样变化的。(板书课题)
二、读课题,提出问题
师:同学们请齐读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师:读了课题后,你想提些什么问题呢?
生:黄河的发源地在哪里,她流经了哪几个省市?
生:为什么说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
生:为什么说黄河是一条多灾多难的祸河?(板书)
生:黄河由中华民族的摇篮变成祸河的原因是什么?(板书)
生:黄河为什么叫黄河?
生:我们应该如何治理黄河?(板书)
生:我们在治理黄河上取得了哪些成就?(板书)(学生提出的问题基本围绕这几个大问题。在黑板上一一罗列,一一解决,思路清晰。)
三、确定探究学习目标,协作攻关
1、探究学习目标
师:同学们,刚才你们的问题都提得很好!现在我们就确定这四个问题(已板书的四个问题)为我们这节课探究学习的目标。请你们任选一两个感兴趣的问题作为重点探究目标,通过阅读课文并结合手头上的资料来进行探究学习。
2、学习自由分组讨论,协作攻关。(学生自由讨论,教师巡视辅导)
四、交流学习情况,成果共享
师:好!刚才同学们经过激烈的讨论,相信已经找到了问题的答案,现在我们就来交流一下学习情况吧!
1、先来交流第一个问题:为什么说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
生:我从课文第三自然段的这几句话知道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那时候,黄河流域气候温暖,森林茂密,土地肥沃,尤其是下游一带自然条件更好。因此,我们的祖先才选择这里生息繁衍。
师:这几句话,我们应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读呢?
生1:我认为用自豪、骄傲的语气来读。 生2:我认为用热爱、赞美的语气来读。
师:好,那我们就用自豪、赞美的语气来读一读这两句话吧! 生:齐读这两句话。
师:你们还能不能从手头上的资料中找一找也能说明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那就请你们结合资料来谈一谈。(在交流资料环节,出现了冷场的尴尬局面。只有极个别活跃的学生愿意主动交流,其余学生要么不敢交流,要么没准备好,只能照读。今后可以转变交流方式,可以让学生在小组里自己交流,再全班交流。)
生1:我是从《新科学十万个为什么》这本书找到的:“据书本记载,上古时期的黄河流域被繁茂的森林草原所覆盖,昔日的黄土高原也是郁郁葱葱,气候湿润,河水清澈,为各种动植物的滋生繁育创造了极好的条件。西周时期,这里森林面积达56万平方公里,植被覆盖率高达53%”。这些资料说明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
生2:我是从《中国少年百科全书》里查到的:“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考古学家在黄河流域的陕西蓝田、山西丁树等处都发现了猿人化石,在西安半坡发现了母系氏族的遗址。这都证明了从遥远的古代起,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就已经在黄河流域从事生产和生活。”所以说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
生3:我从《黄河资源网》里找到:“我国古都咸阳长安(现在的西安)、洛阳和开封都位于黄河流域,历史上北京也在黄河流域。黄河流域有3亿多亩肥沃耕地,黄河用自己乳汗哺充分了中华民族。”所以说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
2、师:是啊!一系列的材料证明黄河的确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是母亲河。(板书:摇篮)那么为什么又说她是一条多灾多难的祸河呢?下面,我们就来交流第二个问题的学习情况。(为什么说黄河是一条多灾多难的祸河?)
生1:我从课文的第四自然段知道黄河是一条多灾多难的祸河:后来黄河变了,它开始变得凶猛暴烈起来,折腾得两岸百姓叫苦不迭。黄河成了中华民族的忧患。
生2:我从课文的第一自然段中的这句话知道黄河是一条多灾多难的祸河:黄河在近2000年音竟决口1500多次,改道26次,给两岸人民带来了深重的苦难。
师:这句话我们应该用什么语气来读呢?
生1:用痛心的语气来读。 生2:用痛惜的语气来读。
师:好!那我们就用疼心、痛惜的语气来读一读这一句话。 生:齐读“黄河在近2000年……深重的苦难”这句话。
师:好!除了课文中介绍的这些之外,你还能不能从资料中知道黄河是一条多灾多难的祸河?
生:我的这个资料是从《中国的河流》这本书里找到的:1993年黄河发大水,下游决口漫堤72处,使河北、山东、河南三省67个县爱灾面积达12000平方公里,364万人流离失所,无家可归,18000多人被夺去了生命。这说明了黄河是一条多灾多难的祸河。
生:我的这个资料是从《黄河资源网》上找到的:1935年,郑州花园口洪峰流量每秒14900立方米,山东鄄城董庄决口,鲁苏27个县被淹,341万人受灾,更为骇人听闻的是1938年,国民政府为了阻止日军西进,扒开郑州花园口大堤、豫、皖、苏3省44个县被淹,1250万人受灾,死亡89万人。所以说黄河是一条多灾多难的祸河。
生:我的这个资料是从《中国的河流》文本书中找到的:黄河流域也是中国旱灾量严重的地区之一。从公元前1766年至公元1944年的3710年间,有历史记载的旱灾有1070次。仅在清朝统治的268年中,就有201次,几乎年年有旱灾。1976~1879年晋、冀、鲁、豫4省连续大旱,死亡1300多万人。所以说黄河是一条多灾多难的祸河。
3、师:是啊,同学们,我们的黄河变了,无数次的洪涝灾害、旱灾已经折腾得两岸百姓叫苦不迭,我们的母亲河已经成了中华民族的忧患。(板书:祸河)那么她又是怎样由中华民族的摇篮变成中华民族的忧患的呢?她变化的原因是什么?(板书:原因)接下来我们就来交流讨论第三个问题的学习情况。(黄河由中华民族的摇篮变成一条多灾多难的祸河的原因是什么?)
生:我从课文的第五自然段知道,黄河变成祸河的根本原因是泥沙多。(生读第五自然段)。
师:作者在介绍黄河泥沙多的时候运用了什么样的说明方法?
生:我认为作者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
师:作者列举了哪些数字?
生:68倍、16亿吨、12亿吨、4亿吨、3 -4米 、10以上。
师:列举了这些数字有什么好处?
生:有力地说明了黄河泥沙多。
生:有充足的理由说明了黄河泥沙多。
师:作者用列举数字的说明方法告诉了我们,黄河变成祸河的根本原因是泥沙多。那么,你还能不能从手头上的资料中找出黄河泥多的事例呢?
生1:我的这个资料是从《十万个为什么》这本书中找到的:“黄河多年平均径流量560多亿立方米,只相当于长江年径流量的二十分之一,而多年平均输沙量却高达160亿吨,接受于长江多年平均输沙量的4倍,� 如果把16亿吨沙堆成高宽各 1米 的土堤,可绕地球赤道27周。”这说明黄河的泥沙多。
生2:我的这个资料是从《中国少年儿童百科全书》中找到的:黄河不但以“地上悬河”闻名世界,而且还是输沙量最大的河流,素有“一碗水,半碗泥”的说法。最大年输沙量也有16亿吨。这些泥沙如果用载重4吨的卡车平装运,每天运一次,110万辆卡车运动一年才能运完。这16亿吨泥沙中有4亿吨沉积在河道中,有12亿吨被带到入海口。结果,入海口每年向海中推进3公里。近百年来,黄河在河口推积成一个面积为5400平方公里的三角洲。如果不是渤海不断下沉,黄河的泥沙早就把万平方公里的渤海填平了。这说明黄河的泥沙确实很多。
4、师:是啊!一系列惊人的数据说明了黄河是世界上含沙量最大的河。那么造成黄河含沙量多的原因又是什么呢?
生:我从课文的第6自然段知道黄河含沙量多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自秦朝以后,黄土高原气温转寒,暴雨集中,加上黄土本身结构松散,很容易受侵蚀和崩塌,助长了水土流失,使大量泥沙进入黄河。二是人口迅速增长,无限制地开垦放牧,使森林毁灭,草原破坏,绿色的植被遭到严重破坏,黄土高原失去了天然的保护层,引起了严重的水土流失。
师:请同学们齐读这几句话,边读边思考这两个原因分别属于哪两个方面的原因?
生:第一个原因属于自然条件变化的原因(板书:自然条件变化)
生:第二个原因属于人为的破坏。(板书:人为的破坏)
师:自然条件变化的原因具体有哪些?(有气温转寒,暴雨集中。 还有黄土本身结构松散。)
师:人为的破坏又具体有哪些? (人口迅速增长,无限制地开垦放牧。森林毁灭,草原破坏,绿色的植被遭到严重破坏。
师:黄河发生变化的原因不仅是自然条件变化本身的原因,更主要的是人为的破坏。那么你们还能不能找出资料来说明这些?
生1:我的这个资料是从《中国的河流》这本书里找到的:“黄土的特性是颗粒细,孔隙多,含有钙质成分,垂直节理发育,干燥时坚如岩石,遇水则变成流泥,耐冲性很差。这些特性是黄土高原本身利于水土流失的内在因素。这是属于自然条件变化的原因。”
生2:我的这个资料是从《中国地理知识》这本书中找到的:“黄河中游流经的黄土高原,在秦统一中国后,以至两汉,不断向这里移民,推行垦草为田,发展农业的政策,使森林、草被遭到严重的破坏,形成大面积的黄土裸露地区。黄土质地疏松,垂直节理发育,极易受到侵蚀和分割,使水土严重流失。这是属于人为破坏的原因。”
生3:我的这个资料是从《黄河长江》这本书里找到的:“不合理的农业结构,人为砍伐和战争的残害,严重恶化了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缺少植被的黄土,在暴雨的冲刷之后的大量流失。这是属于人为破坏的原因。”
生:我的这个资料是从《黄河资料网》上查到的,是属人为的因素:“人类对土地不合更换利用,破坏了地面植被和稳定的地形,以致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最主要的有两个方面:①毁林毁草,陡坡开荒,破坏了地面植被。②开矿、修路等基本建设不注意水土保持了地面植被和稳定的形,同时,将废土弃石随意向河沟倾倒,造成大量新的水流流失。”
5、师:同学们,我们的母亲河就这样由于自然条件的变化和人为的破坏变成了一条多灾多难的祸河。怎么办?我们该怎么办?生;我们必须治理她。(板书:治理)
师:好!现在我们就来交流讨论最后一个问题:我们应该如何治理黄河?
生:从课文的第7自然段,我知道治理黄河的关键是要把泥沙管住,不能让它随心所欲地流进黄河。 师:请同学们齐读这句话。
师:要管住泥沙我们必须怎么做呢?
生:在黄土高原地区坚持牧林为主的经营方向。 师:还有谁补充。
生:要保护好森林资源,合理规划利用土地,同时还要大量修筑水利工程。
师:除了课文上介绍的这些治理黄河的方法之外,你还从资料上知道哪些治理黄河的方法。
生:我的这个资料是从《初中地理教材》中找到的:“开展水土保持工作,采取的途径是造林种草,使土不下坡,清水长流。同时结合打坝淤地、修筑梯田等工程,以减少入河的泥沙。在组织管理方面,把黄土高原的治理‘分割’到一家一户,治理后所得的经济收益,归农民自己所有,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经过近几年的综合治理,现在晋、陕境内的黄土高原地区,每年流入黄河的泥沙减少了2亿吨。”生:我的这个资料是《新十万个为什么》这本书里找到的:“要减少黄河的泥沙,首先要恢复黄河流域的植被,然后科学合理、因地制宜地利用当地资源,做到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
生:我的这个资料是从《中国的河流》这本书里找到的:“为了做好黄土高原的水土保持工作,40年来,在黄土高原上已修筑了数以万计的坝库工程,植树造林,绿化了许多荒山、荒坡,初步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3万平方公里,不安建成了千万亩水平梯田、条田和坝地,使黄土高原的面貌发生了可喜的变化。”
师:是啊!解放以来我们党在治理黄河上作出了许多努力,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五、总结课言语,感悟明理
师:同学们,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黄河变化的根本原因是自然条件的变化和人为的破坏。学到这里你有什么收获呢?
生:通过今天的学习我对黄河有了更深的了解。
生:通过今天的学习我学会了收集和积累材料。
师:不错!注意积累材料是我们这一单元的训练重点。还有谁说一说。
生:通过今天的学习我知道了要保护我们的生态环境,保护大自然。
生:通过今天的学习我知道了破坏森林是不折不扣的自杀行为。
师:是啊,同学们,让我们一起来保护大自然,保护我们的生态环境吧!(板书:保护环境,保护大自然)虽然把绿色染上黄土高原,把清白赋予黄河水,目前还是一件很难办的事情,然而,一代必将胜过一代,相信有了他们的共同努力,黄河一定人治理得越来越好!
(几个问题都是先探究课文中的信息,再交流课外资料,在形式上有些单一。)作业设计 整理关于黄河的资料,试着自己讲讲黄河变成“祸河”的原因,想一想我们小学生可以为其做些什么。 板书设计 摇篮?
原因? 治理? 祸河? 目标达成情况(存在问题与改进办法)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是1篇略读课文,适合进行质疑、探究、研讨式的教学。我在课前好几天,布置了如下预习作业:1、通读课文,把不理解的词语圈出来,用查字典或上网的方式理解这些词;2、在朗读过程中不断思考,提出质疑,并通过上网查资料或与同学讨论的方式解决;3、收集有关黄河的资料,提供参考资料名录:《十万个为什么》等。这三个作业针对读懂课文、理解课文、拓展课文三个维度制定了要求,学生将有梯度地展开预习工作;同时,教师将“质疑精神”贯穿预习的始终,学生会带着疑问自学习课文,也能带着真正的疑难进入课堂。 在研讨过程中,学生纷纷拿出准备好的资料,准备交流。但还有是有一些操作上的问题:第一,愿意交流的学生总是停留在几个活跃分子身上,其余同学说的时候不能脱离稿件;第二,学生的课外资料基本来自网络,且都未整理,有的还是父母帮忙查找的,起不到查找资料的效果;第三,由于时间的关系,有的问题课外资料交流的多,有的问题交流得少,使得教师只能匆匆出示预先准备好的资料。 今后将如何把学生感兴趣的学习形式主持的更有声有色,是一个很重要的研究问题。对于这样1篇课外知识涵盖量巨大的略读课文,得让学生充分感受到了解的快乐,研讨的快乐,收获的快乐,最重要的是让学生乐于接受这样的学习方法,并能长期地应用这样的学习方法。 另外,对于查找资料这样的作业,教师很难了解作业完成情况,也没有一个定量的标准,因此很难批改。今后,对于这样的作业,可以制定一定的标准,提供一定的查找资料的方法。这一课的书籍名称提供得太多,导致学生布置该从何下手,有些书籍很难在短时间内查找到。网络资源又过于发达,学生轻而易举地就能查到有关黄河的资料,这样对于学生学习的帮助是很少的。
人教第九册《黄河是怎样变化的》教学设计 【第九篇】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
一、教学目标
1.了解黄河演变的过程和变化的原因,培养学生保护大自然的意识。
2.理清课文脉络,给课文分段,概括段落大意。
3.了解黄河的变化给人们的教训。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
1.了解黄河演变的过程和变化的原因,培养学生保护大自然的意识。
2.了解黄河的变化给人们的教训。
三、教学时间 一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黄河,我国第二大河。我们的祖先很早很早以前就生活在黄河流域,黄河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可是很多年以来,黄河也给两岸人民带来了灾难。我们这篇课文记述的就是黄河变化的情况。学习了这篇课文,我相信同学们都会感到保护大自然,保护我们的生存环境是何等重要。
(二)初读课文,了解内容,画出有难度的字、词、句,借助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
1.读准字音,分辨字形。
有些字不是生字,但读音容易出现错误,这样的字应反复强调。
“域”字应读“y)”,不能读“hu^”;
“衍”字应读“y3n”,不能读“y2n”;
“构”字应读“g^u”,不能读“g#u”;
“蚀”字应读“sh0”,不能读“sh9”;
“耕”字应读“g5ng”,不能读“g5n”;
“频”字应读“p0n”,不能读“p0ng”;
“择”字应读“z6”,不能读“zh2i”。
还有一些字形相近,在书写过程中很容易误写。因此,这样的字应该放在一起,按音、形、义区别组词。
祸(祸害) 择(选择) 衍(繁衍)
锅(锅盖) 译(译文) 衔(衔接)
沃(沃土) 吨(千吨) 迭(更迭)
跃(跳跃) 顿(顿时) 跌(跌倒)
蚀(腐蚀) 构(结构) 域(地域)
浊(浑浊) 钩(鱼钩) 或(或者)
2.解释词语,为理解课文内容做准备。
摇篮:指发源地。
不禁:抑制不住。
高原:海拔较高、地形起伏较小的大片土地。
叫苦不迭:不停地叫苦。
生息繁衍:生活、养育后代。
忧患:困苦患难。
流域:一个水系的干流和支流所流过的整个地区。
河道:河水流经的路线,通常指能通航的河。
河床:河流两岸之间容水的部分,也叫河槽或河身。
植被:覆盖在某一个地区地面上、具有一定密度的许多植物的总和。
水土流失:土地表面的肥沃土壤被水冲走或被风刮走。
关键:对情况起决定作用的因素。
悬河:河床高于地平面,远远看去好像悬挂在空中,故称悬河。
(三)理清结构,分段、概括段意。
全文共七个自然段,可以分为四段。
第一段(第1自然段)概括地讲黄河给两岸人民带来苦难。
第二段(第2、3自然段)主要讲黄河为什么是中华民族的摇篮。
第三段(第4~6自然段)这是课文的重点段,主要讲黄河变化的原因。
第四段(最后一个自然段)讲的是科学家设计的治理黄河的方案。
(四)结合思考题,学习课文。
这是1篇阅读课文,教师要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学习,但要给予适当的提示和指导。
课后思考题比较全面地概括了课文的内容。因此学生通过自学把这些问题解决了,也就理解了本课的主要内容,完成了学习任务。
课文一开始讲:“人们都说,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摇篮”指什么?
(“摇篮”指发源地。)
从这里可以看出黄河对于中华民族的发展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可是,黄河真的使中华民族幸福安宁吗?没有,请同学们齐读第一段,记住黄河近两千年间的表现。
齐读课文,激发学生了解黄河的积极性。
过去的“摇篮”是什么样的呢?
(自然条件很好,气候温暖,森林茂密,土地肥沃。)
板书:摇篮 气候温暖
森林茂密 土地肥沃
生息繁衍
因此我们的祖先就选择了这里生息繁衍。“可是,后来黄河变了”。请同学仔细读书,认真地想一想:黄河为什么变了,从两个方面找一找原因,再说一说这些原因之间的关系。
(黄河无数次地给两岸百姓造成苦难,成为了中华民族的忧患。)
板书:忧患
(黄河变化的原因有两个:一是黄土高原气候转寒,暴雨集中;二是人口迅速增长,无限制地开垦放牧,使森林毁灭,草原破坏,绿色的植被遭到严重破坏,引起了严重的水土流失。几个因素相互作用,使大量泥沙进入黄河,堵塞河道。因此,黄河中的泥沙越积越多,以至黄河决口、改道的次数越来越频繁。从这里可以看出黄河发生变化的两个原因是相辅相成,互相作用的关系。)
板书:气候转寒 暴雨集中
植被破坏 水土流失
科学家为此做了很多工作,要解决黄河给人民带来的“忧患”,科学家为治理黄河设计了什么方案呢?请同学继续自学第四段,同桌可以商量一下,然后说一说。
(因为黄河流域水土流失严重,使黄河含沙量加大,泥沙沉积在下游的河道中,水流不畅,洪水季,就容易造成下游堤坝决口或改道。因此,治理黄河的关键是把泥沙管住。科学家针对这一情况设计的治理黄河的方案是:一,黄土高原应坚持牧、林为主的经营方向;二,一定要保护好森林资源,使失去的植被尽快恢复;三,合理地规划利用土地;四,大量修筑水利工程。这样才能防止水土流失,达到根治黄河的目的。)
板书:牧林为主 保护资源
规划用地 修筑水利
(五)组织学生讨论,联系生活实际谈一谈黄河变化的教训及自己学习了这篇课文受到的启发。
学生可以举生活中的实际例子谈谈自然环境对人类生活的影响,也可以从黄河的变化谈人类应接受什么教训。通过讨论,提高学生们对保护大自然,保护环境的认识。
(黄河的变化给人类的教训是:一定要保护森林资源,保护绿色的植被,保护大自然的生态平衡,合理规划利用土地,同时还要大量修筑水利工程,防止水土流失。)
(六)总结全文。
早在远古时代,中华民族就生息繁衍在黄河流域,因为这里气候温暖、森林茂密、土地肥沃,可是因为气候转寒、暴雨集中、人口增长、水土流失,使黄河多次决堤,给两岸人民带来了忧患。科学家为此设计了牧林为主、保护资源、规划用地、修筑水利的治理黄河的计划,这样数管齐下,一定能防止水土流失,黄河变好的梦想一定能成为现实。
板书:治理
板书设计
小资料
黄河
我国第二大河,上源卡日曲出自青海省巴颜喀拉山脉各姿各雅山麓,东流经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等省区,在山东省北部入渤海。全长5464公里,流域面积万平方公里,有洮河、湟河、无定河、汾河、渭河、洛河、沁河等支流。内蒙古自治区托克托县河口镇以上为上游,流经高原峡谷,水流较清;河口至河南省孟津为中游,穿行黄土高坡,含沙量增大,水色浑黄;孟津以下为下游,流入华北平原,水流缓慢,泥沙淤积,两岸筑有大堤,成为高出地面的“地上河”。
黄河汛期洪水暴涨,解放前经常泛滥,历史较大改道有26次。1938年国民党军队炸开花园口大堤,造成人为改道,使豫东、皖北、苏北部分地区成为“黄泛区”,受灾人口达1250万。解放后在上、中游除进行水土保持工作外,先后兴建了三门峡、青铜峡水利枢纽工程和刘家峡水电站等;在下游修建、加固了1800公里的河堤,修建了人民胜利渠等工程,引黄河水,灌溉农田,综合利用黄河水利资源。从
1949年以来曾受洪水多次威胁,但都未成灾。沿河重要城市有兰州、包头、郑州、济南等。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优秀教学设计 【第十篇】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了解黄河的过去和现在,知道黄河变化的原因及其内在的联系,从中受到启示,培养保护大自然的意识。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体会重点语句。
3、收集有关黄河的资料,激发保护母亲河的社会责任感。
教学的重点:了解黄河的变化过程
教学的难点:理解造成黄河变化的原因
一、揭示课题
1、(板书“河”)生齐读。有水的地方就有生命,河流哺育了人类。中华民族灿烂的五千年文明也源自一条大河。(板书:“黄河”)请同学们充分有感情的朗读这个词。
2、老师听出一种特殊的感情,一种发自内心的自豪。黄河从青藏高原的巴颜喀拉山北麓发源,向东流过一座黄土高原以后,就变成了一条黄色的泥河。同学们请看(播放链接1)这就是黄河。(出示幻灯片2)面对滔滔千里,滚滚东去的黄河,你们想知道些什么呢?
3、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1篇写黄河的课文,(板书并齐读课题——“黄河是怎样变化的”)你想强调哪一个词?(生答:变化、怎样)同学们再试着读一遍。读了课题你最想知道什么?
(生答,师板书:前、后、原因)
二、速读课文概括主要内容
1、下面我们一起来看课文(播放课文朗读),读完后能用抓住文中的关键词语的方法说说课文写了什么?
2、谁来说说课文写了什么?引导学生用一句话概括课文。
生答: 原来——摇篮
后来——忧患
原因——水土流失
治理——管住泥沙
三、再次读文:
师:现在请同学们默读阅读提示和课文,看一看还有哪些问题你不能解决?(学生默读)
师:谁有不能解决的问题?(原来的黄河是什么样的?)
(预设:黄河发生了哪些变化?)
师:你的问题提得很好,也很有价值,能够围绕课文的主要内容来提问,还有问题吗?
(预设:引起黄河发生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师:你也很会学习,能抓住课文的重、难点进行提问,还有吗?
(预设:怎样才能治理黄河?)
师:你真是个有爱心的好孩子,知道保护环境,希望你能为治理黄河提出一点合理化的建议。
师:(出示幻灯片3)下面我们就以课文中这四方面的内容为主题,采用小组合作研究的方式来学习研究。大家可以先从你感兴趣的角度确定研究的主题。
(1)黄河原来是什么样的?
(2)后来黄河变成什么样了?
(3)黄河发生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4)怎样才能治理好黄河?
四、全班交流:
1、第几自然段写了变化前的黄河的样子?板书:前
a:(生读第三自然段)
师:读了这段话,你的感受是什么?说说你在文字的背后看到了什么?(看到了温暖适宜的气候,看到了美丽的自然风光,看到了人们在这里安居乐业、看到了灿烂辉煌的华夏文明……)
b:生:学习了这部分知识后我觉得课文中说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摇篮”指发源地。
c:生:我感受到原来的黄河就象一位美丽温柔的母亲,用自己的乳汁哺育着自己的孩子。
师:说的真好那就让我们怀着对母亲的爱,深情的读这一段。齐读。
师:课文通过与淮河流域作比较写出了黄河变化前的样子,作者正是用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巧妙的写出了黄河变化前的自然状况,你们想看一看今日的江淮流域往日的黄河吗?(想)(播放幻灯片4—10)一边看一边想,今日的江淮流域是什么样的?
(气候温暖,森林茂密;河水清澈,土地肥沃)
师:美吗?(美)(出示幻灯片11)原来的黄河就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摇篮。(板书:摇篮)
2、师:原来的黄河是这样的美,我们的祖先才选择在这里生息繁衍,所以我们才称它为母亲河,那么黄河又发生了哪些变化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1—5段,想想黄河发生了那些变化?
(预设:“黄河在近2000年……苦难”) 板书:后
a:课文第一自然段列出了黄河泛滥的具体数字(2000年、1500多次、26次)列数字是常见的说明方法,这不仅仅是一些数字,从这些数字中我仿佛看到了(黄河两岸的人民在洪水中挣扎,看到了他们家破人亡,听到了孩子的哭号)
b:这些数字的背后分明是黄河泛滥地区人民的血泪。
3、师:2000年1500多次,改道26次,多么惊人的数字,黄河每次决口改道都会给两岸人民带来巨大的损失,深重的灾难,在这里,作者用了“2000年、1500次,改道26次”这种列数字的方法让我们具体而深刻地感受到了黄河带给人们的灾难,这些可怕的数字深深地刺痛了我们的心。(出示幻灯片12)再来读这段话 “黄河在近2000年……深重的苦难。”
师:不到两千年就泛滥了一千五百多次,不到两年就是一次灾难。人们还没有从第一年的灾难中恢复过来,又面临新的灾难,人们怎能不叫苦不迭呢?母亲河成了祸河,摇篮成了忧患。(板书:祸河)
4、师:你还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黄河变坏了?
(预设:“黄河是世界上含沙量最大的河……下游河道中。”(出示幻灯片13)
师:找得很准确,在这一段文字中,作者列举了很多数字:16亿吨、12亿吨、4亿吨,具体而形象地说明了泥沙大,作者运用了哪种说明方法?(列数字)
师:对,唐代刘禹锡也曾用“九曲黄河万里沙“的诗句来说明黄河含沙量大。请男同学一起把这个句子读一遍。
5、师:黄河还发生了哪些变化?
(预设:问题就出在这4亿吨……悬河。)
师:也就是说黄河变成了悬河,那么,什么是悬河呢?(出示幻灯片14)解释:河床高于地面,远远看去就像悬在地上一样,故称悬河。
这些触目惊心的数据怎能不让我们心痛。我们不禁要大声问:黄河变成这样,这是为什么?
6、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第六自然段,找出黄河变化的原因。
(生读出课文中两方面的原因。)(出示幻灯片15女生齐读、16男生齐读)(板书:自然 社会)。
师:有人认为黄河的变化变化是自然造成的,也有人说是人类的破坏造成的。你怎么看这两个原因?这两个原因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a:生:我认为是人类的破坏造成的,人们“无限制”的开垦,想怎么干就怎么干。自然气候我们无法改变,但是我们可以改造自然环境,使它向好的方面发展。但是人祸是不能饶恕的。
b:这种人为的破坏太严重了,4亿吨泥沙,一辆大卡车装4吨。要一亿辆这样的卡车,这些数据触目惊心。
师:人们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c:因为穷。(指名读第六段最后两句)
师:你觉得这些人是些什么样的人?
d:愚昧的人,正是这些人为的破坏加剧了生态环境的恶化,再加上天灾造成的水土流失,现在的黄河满目创伤已经无力哺育她的儿女。
师:最后这一句用什么语气读,(伤心、愤怒)谁再读读。指名读(2、3名)
7、师:许多曾经辉煌灿烂的大河文明,由于人为的破坏而今已经衰败,曾经高高屹立的巴比伦城已经荡然无存,我们决不能让黄河也这样,我们应该怎么办?
8、生齐读课文最后一自然段。
师:新中国成立后,科学家们为治理黄河设计了那些方案?(生回答、板书:治理方案出示幻灯片17)这些方案可以防止水土流失,达到根治黄河的目的。这么多方法,课文中用了一个词“数管齐下”其中都围绕着治黄的关键“管住泥沙”。治理黄河的希望和梦想终将实现(出示幻灯片18)。
师:学习了这一课你有什么感受呢?
生:有欢乐、有忧伤、有自豪、有愤怒,也有自责和反思,更有希望与梦想。
六:总结:
一堂《黄河是怎样变化的》让我们看到了黄河的过去和现在,我们的情感也随之跌宕起伏,有欢乐、有忧伤、有自豪、有愤怒,也有自责和反思,更有希望与梦想。让我们再静静的看看壮丽的黄河,让我们和母亲河一起跳动。(播放链接3)
七、板书设计;
摇篮 祸河
(前) (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