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资料 > 教学设计 >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教学设计【实用4篇】

网友发表时间 2270799

【阅读指引】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的“黄河是怎样变化的教学设计【实用4篇】”范文资料,以供您参考学习之用,希望这篇文档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分享给大家吧!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教学设计【第一篇】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认识8个生字。

2、了解黄河发生变化的过程和原因,从中受到启示,培养学生保护大自然的意识。

3、搜集黄河资料,激发学生保护母亲河的社会责任感。

教学重。难点:

1、了解黄河的变化,变化原因及治理黄河的办法。

2、懂得黄河变化给人类带来的教训,树立环保意识。

教学准备:

1、学生课前搜集有关黄河的资料。

2、教师准备课件。

教学课时:

一课时

一、分享资料,导入新课。

1、课前,老师布置大家搜集了有关黄河的资料,谁来分享一下。

2、同学们搜集了这么多资料,老师也搜集了一些黄河的图片。课件看,在中国地图上这条像“几”一样的河流就是黄河。黄河是多么的蜿蜒曲折,气势磅礴。今天,我们就来了解黄河,看看它是怎样变化的。

3、齐读课题。

二、检查预习情况

1、检查生字词。

2、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三、阅读提示,明确要求

这是1篇略读课文,阅读提示对我们学习课文很有帮助。下面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阅读提示,想一想它向我们提出了哪几个问题,

1、指名汇报。

2、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变化 原因 治理 启示

四、自读自悟

接下来,请孩子们带着阅读提示里提出的这四个问题课件,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拿出笔来在书上画一画,在感受深刻的句子旁写写自己的体会。开始吧!(小组交流)

五、反馈交流

(一)、感悟黄河的变化过程

1、哪些自然段写黄河的变化过程,黄河在数千年到数万年前是怎样的?

2、读了这段话,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3、孩子们看,这就是昔日的黄河课件向往吗?谁来试着读读这段话?难怪人们都说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板书:摇篮)作者把黄河比喻成摇篮,可见黄河是中华民族的发源地,我们的民族就像小孩一样在黄河这个温馨、舒适的摇篮里逐渐壮大起来的。

4、一起来读读这段话。

5、可是,后来黄河变了,它变得怎样了?

6、你觉得此时的黄河像什么?他的表现令人大吃一惊。

7、“黄河在近20xx年间竟决口1500多次,改道26次,给两岸的人们带来了深重的苦难。”读了这句话你有什么感受?

孩子们,从这些数字中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8、课件你们看,黄河发大水了,洪水冲毁了人们的房屋,使得人们妻离子散,家破人亡。想象一下,此时此刻的人们会怎样诉说心中的苦楚?像这样人们不停地诉说心中的苦楚,就叫叫苦不迭。

9、黄河给两岸人民带来的灾难不仅令我们震惊更令我们心痛。此时的黄河成了中华民族的忧患。(板书:忧患)。

10、你还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黄河变了?

“黄河是世界上含沙量最大的河下游河道中。问题就出在这4亿吨悬河。”课件

师:你读懂了什么?

师:对,唐代刘禹锡也曾用“九曲黄河万里沙“的诗句来说明黄河含沙量大。

(二)、了解黄河变化的原因

这些触目惊心的数据怎能不让我们心痛。我们不禁要大声问:黄河变成这样,是为什么?谁知道黄河变化的原因?有几方面?

1、学生汇报(这两个原因我们可以归纳为什么?)(板书:自然原因 社会原因)

2、对这两个原因,你怎么看?谁是主要原因?课件

3、这样不断的恶性循环,就像课文里说的(最后一句)。你的心情如何?

(三)、畅谈体会

课件黄河,曾经是摇篮,如今是忧患。孩子们,此时此刻,你有什么想说的吗?

孩子们,你们意识到了,我们中华民族的儿女们也都意识到了,保护黄河迫在眉睫,需要我们行动起来。(板书:保护环境)

(四)、知黄河的治理方案

1、请大家看看课本41页的资料袋,还有课文的第七自然段都是写治理黄河的办法。要想把黄河治理好,关键是什么?(板书:管住泥沙)

2、小结。

六、拓展延伸

1、小练笔:我们生活的周围环境也存在着不少问题,比如我们的学校、小区、木兰溪等。请你选择一处,写写它存在的环境问题,并提两三点建议。

2、小结:这节课,我们读懂了《黄河是怎样变化的》,也懂得了人与自然相互依存的关系。让我们从身边的小事做起,爱护我们共同的家园。

作业:

1、继续搜集有关黄河的资料,为治理黄河出出主意。

2、搜集描写黄河的诗句,读读背背。

板书设计:

10*、黄河是怎样变化的

变化 摇篮 忧患

原因 自然 社会

治理 管住泥沙

启示 保护环境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语文《黄河是怎样变化的》教案【第二篇】

一、走近黄河

1、听《大中国》录音导入

师:古老的中国有两条龙,一条是长江,一条是黄河。人们都说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今天我们一起来了解它的过去和现在。

2、多媒体课件播放黄河录像,

a. 江水滔滔,奔腾不息的黄河,森林茂密,土地肥沃的黄河流域;

b. 暴雨品频频,水土流失严重的黄土高原。

(音乐由舒缓到严肃)

师:看过后,你最想说什么?

3、黄河知识知多少?你对黄河还有哪些了解?简单汇报课前搜集的有关黄河的资料。

4、提示课题。

板书:黄河是怎样变化的

二、自学课文,自读自悟

1、浏览课文,总体感知。

(1)本文共有几个自然段?

(2)文章大概介绍了什么?

2、默读课文,提出疑问。问题可以围绕题目与课文内容提出来,

教师要关于引导学生疏理问题,师生共同确定重点问题,如:

(1)多灾多难的黄河,怎么能成为中华民族的“摇篮”?

(2)为什么说黄河是中华民族的隐患?

(3)黄河变坏的原因是什么?

(4)怎样才能把黄河治理好?

(5)黄河的变化给人类什么启示?

3、小组合作学习,找出黄河原来是什么样子的,后来有了哪些变化;想一想黄河发生变化的原因是什么,它的变化给人们带来了哪些影响或灾难。

三、围绕重点,全班交流

1、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2、全班交流,读中点拨,解决问题。

围绕重点问题组织全班交流:

(1)多灾多难的黄河,怎么能成为中华民族的“摇篮”?

(2)为什么说黄河是中华民族的隐患?

(3)黄河变坏的原因是什么?

(4)怎样才能把黄河治理好?

(5)黄河的变化给人类什么启示?

3、联系周围生活实际,提出解决方案。

四、总结课文,感情朗读

1、你觉得这篇文章的作者在写的时候对黄河是带着一种什么的感情来写的?

2、指导朗读,引导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五、拓展延伸,课外探究

1、联系课后“资料袋”,你觉得如何能治理好黄河?请你为“保护母亲河”出谋划策。

2、小练笔:《黄河的自述》。

板书

10、黄河是怎样变化的

原来 现在

气候温暖 自 人 含沙量大

森林茂密 然 为 河床抬高

土地肥沃 因 原 经常决口

素 因

(摇篮) → (祸河)

课后反思:

我觉得这一课的教学,成功之处在于:在课文内容的理解上,我设计了三大教学环节:A初步感知大意;B探究变化、原因;C拓展。把教学的重点放在第二大点—— 探究变化。学生自主思考后再与大家交流:以前的黄河为什么被称为摇篮?黄河今天的表现?为什么说是“忧患”呢?对两个问题的探讨后,学生很容易发现作者用了对比的方法和数字说明等方法写出了黄河的变化。充分理解黄河由“摇篮”变成了“祸河”这一问题。接下来,引导学生探究变化的原因,最后是治理黄河的方案。在讨论治理方案的时候,拓宽学生的思路,先读懂书中所讲到的方案,再讲讲自己想到的治理黄河的方案。学生既读书、思考,又畅所欲言,积极性很高。这样下来,教学目标也较好地得以落实。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教案【第三篇】

一。教学目的

1、了解黄河变化的原因和演变的过程,培养学生保护大自然。增强环保意识,否则就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

2、弄清课文为一些难懂的词语。

3、学习课文,懂得作者是怎么样积累材料的。

4、有感情朗读课文。

课前准备

出示黄河流域示意图。

教学课时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学习“预习”部分。

1、黄河是我国第几条大河?

2、我们的祖先什么时候就生活在黄河流域?

3、后来黄河有没有变?变成什么样子?

二、提示课题。

1、板书课题。板书:黄河是怎样变化的。

2、解题。

三、初读课文,学会生字新词。

四、学习分段,根据段意。

第一段:讲近20xx年,黄河给两岸人民带来了深重的苦难。

第二段:讲数千年前,黄河气候温暖,土地肥沃,是我们祖先生息繁衍的地方。

第三段:讲由于黄土高原气候的变化和人类对自然的破坏,黄河流域水土流失,黄河改道。

第四段:讲科学家设计治理黄河方案,使黄河逐渐变好。

五、学习课文第一段。

1、人们把黄河比作什么?

(中华民族的摇篮)

2、可是,近20000年来,黄河的表现为什么叫人大吃一惊?

3、课文是怎样说明这个问题的?

4、小结:这一段先从正面指出“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接着从反面来说明黄河给人民带来的苦难,使人印象更加深刻。

六、课堂作业。

1、抄写新词。

2、预习课后作业第1、2题。

第二课时

一、讲读课文第二段。

1、这一段讲了什么?

(讲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

2、第二自然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3、为什么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课文是怎么样描写的?

二、讲读第三段。

1、黄河成了中华民族的忧患,忧患是什么意思?

2、黄河造成灾难的原因是什么?

(含沙量大,泥沙沉积,河床升高,成为悬河,容易决口,形成水灾。)

3、造成黄河含沙量大的原因又是什么?

4、理解“人类对大自然的破坏”?

小结:这一段讲黄河变坏的原因:大自然本身变化造成的;人类破坏造成的。

5、有感情朗读这一段。

三、讲读第四段。

1、读最后一段。

2、面对日趋严重的`问题,科学家们想出了哪些办法?

(关键是把泥沙管住,不能让它随心所欲地流进黄河。)

3、科学家设计了什么样的方案?

(1)坚持牧、林为主的经营方向;

(2)保护好森林资源、尽快恢复植被;

(3)合理地规划利用土地;

(4)大量修筑水利工程。

4、这些方案有什么好处?

(防止水土流失,达到根治黄河的目的。)

四、总结全文。

1、黄河发生变化给人类怎么样的教训?

2、学习这篇课文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要保护环境增强环保意识,否则就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

五、课堂作业。

完成练习册。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教案【第四篇】

教书育人楷模,更好地指导自己的学习,让自己不断成长。让我们一起到第一范文网一起学习吧!以下是第一范文网小编为大家编辑的阅读答案文章,欢迎大家阅读!

《南州六月荔枝丹》阅读附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5题。(9分,其中选择题每道3分)

荔枝大小,通常是直径三四厘米,重十余克到二十余克。20世纪60年代,广东调查所得,有鹅蛋荔和丁香大荔,重达四五十克。还有四川合江产的“楠木叶”,《四川果树良种图谱》说它重19克左右,《中国果树培学》则说大者重60克,不知哪一本书记载正确。

所谓膜如紫绡,是指壳内的一层通常白色而紧贴壳的内壁的薄膜。说它“如紫绡”,是把壳内壁的花纹误作膜的花纹了。明代徐渤有一首《咏荔枝膜》诗,描写吃荔枝时把壳和膜丢落在地上,好似“盈盈荷瓣风前落,片片桃花雨后娇”,是夸张的说法。

荔枝的肉大多数白色半透明,所以说它“莹白如冰雪”。有的则微带黄色。从植物学的观点看,它不是果肉,而是种子外面的一层膜发育而成的,特称假种皮。真正的果肉倒是前面说的连同果壳丢弃的那一层膜。荔枝肉的细胞壁特别薄,所以入口一般都不留渣滓。味甜微酸,适宜生食。有的纯甜。早熟品种则酸味较强。荔枝晒干或烘干,肉就成红褐色,完全失去洁白的面貌。

荔枝不耐贮藏,正如白居易说的:“一日而色变,二日而香变,三日而味变,四五日外,色香味尽去矣。”在21摄氏度的环境里,可贮藏一二星期。人们一直在设法延长贮藏期,以利于长途运输。早在1800多年前,即东汉和帝时,唐羌曾谏阻从南方向洛阳贡献生荔枝和龙眼。唐代杜牧诗云:“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当时是“昼夜奔腾,有毒虫猛兽之害” (宋蔡襄),“颠坑仆谷相枕藉”,“惊尘溅血流千载”(宋苏轼)。为了封建统治者个人口腹之好,竟如此劳民伤财!但也足见当时荔枝贮藏与运输的不易。

荔枝的核就是种子,长圆形,表面光滑而色棕褐,少数品种为绿色。优良的荔枝,种子发育不全,形状很小,有似丁香,也叫焦核。现在海南岛有无核荔枝,核就更加退化了。

(选自贾祖璋《南州六月荔枝丹》)

15.节选部分的说明顺序是( )

A.由远及近 B.由表及里 C.由实及虚 D.由虚及实

16.下列对荔枝的特征描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荔枝的大小一般在二十克左右,如果达到四十克以上,就称得上“大荔”了。

B、白居易在《荔枝图序》中说“莹白如冰雪”的荔肉是荔枝的假种皮,并非荔肉。真正的荔肉其实早在食用之前,就被人扔掉了。

C.荔枝不耐贮藏,所以古代君主若是想吃荔枝,须用快马飞骑日夜传递。

D.优良的荔枝,种子发育不全,形状很小,因而不能种植。

17.文中引用诗词典故,下列对其作用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引用明代徐勃的一首《咏荔枝膜》,是为了进一步印证白居易所言“膜如此绡”的正确性。

B.作者引用杜牧的《过华清宫绝句》,既从侧面写出了荔枝不耐贮藏的特点,又含有凭吊古代和讽刺唐代统治者的意味。

C.作者多次引用白居易的《荔枝图序》,既有助于说明荔枝的有关特征,又增强了说明的生动性和艺术性。

D.作者引用《四川果树良种图谱》和《中国果树栽培学》中有关荔枝大小的内容,意在表明自己博学多识,是有关荔枝种植方面的专家。

参考答案:

本题考查对说明顺序的理解,实质考查的是分析文章结构。由第1段“荔枝大小”,再到第2段“膜”,再到第3段“肉”就可确定说明顺序是由表及里。

原文没有“荔枝因核小而不能种植”的意思。解答此类题时要回到原文,找到上下文的语境,仔细比较、分析。

解答本题只要理解清楚一点——说明文中的引用是为说明服务的——就能准确解答本题了。从这一点上来理解,只有C项才符合要求。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阅读附答案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

①人们都说,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可是一查黄河近20xx年来的表现,却叫人大吃一惊。黄河在近20xx年来竟决口1500多次,改道26次,给两岸人民带来了深重的苦难。

②人们不禁要问:像这样一条多灾多难的祸河,怎么能成为中华民族的“摇篮”呢?

③说来有趣,在数千年到数万年前,黄土高原乃至黄河流域,自然条件是很好的,可与今日的江淮流域媲美。那时候,黄河流域气候温暖,森林茂密,土地肥沃,尤其是下游一带自然条件更好。因此,我们的祖先才选择这里生息繁衍。

④可是,后来黄河变了,它开始变得凶猛暴烈起来,折腾得两岸百姓叫苦不迭。黄河成了中华民族的忧患。

⑤黄河是世界上含沙量最大的大河,其含沙量相当于长江的68倍。黄河每年从中上游带到下游的泥沙量达16亿吨,其中12亿吨被搬到了大海,4亿吨则沉积在下游河道中。问题就出在这4亿吨泥沙上。它使黄河的河床逐年升高,结果有的河段高出两岸农田3-4米,有的甚至高出10米以上,使黄河成了悬河。每到洪水季节,黄河这些地段的堤坝很容易决口,造成可怕的大水灾。

⑥据科学家研究,黄河发生变化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自秦朝以后,黄土高原气温转寒,暴雨集中。加上黄土本身结构松散,很容易受侵蚀和崩塌,助长了水土流失,使大量泥沙进入黄河。二是人口迅速增长,无限制地开垦放牧,使森林毁灭,草原破坏,绿色的植被遭到严重破坏,黄土高原失去天然的保护层,引起了严重的水土流失。每年,黄河流域每平方公里就有4000吨宝贵的土壤被侵蚀掉,相当于一年破坏耕地550万亩!更严重的是,水土流失使土壤的肥力显著下降,造成农作物大量减产。越是减产,人们就越要多开垦荒地,越多垦荒,水土流失就越严重。这样越垦越穷,越穷越垦,黄河中的泥沙也就越来越多。因而黄河决口、改道的次数也就越来越频繁。

⑦把黄河治理好,关键是要把泥沙管住,不能让它随心所欲地流进黄河。新中国成立后,科学家已经为治理黄河巩固泥沙设计了方案。他们认为黄土高原地区应坚持牧、林为主的经营方向。一定要保护好森林资源,使失去的植被尽快恢复。要使人人都明白这样一个道理:破坏森林是不折不扣的自杀行为;要合理规划利用土地,同时还要大量修筑水利工程。这样数管齐下,一定能防止水土流失,黄河变好的梦想一定能成为现实。

20.句子“黄河在近20xx年来竟决口1500多次”中加点的“近”能否删除?为什么?(3分)

21.黄河发生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2分)

22.治理黄河管住泥沙的方法有哪些?(2分)

23.文中画线句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何作用?(3分)

24.读了这篇文章,你有何启示?(2分)

参考答案:

20、不能,“近”表示估计,后面的年代并非准确计算所得,如果去掉就变成刚刚好是20xx年了,就太绝对不符合客观实际。(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21、(1)秦朝以后,黄土高原暴雨集中。加上黄土本身结构松散,造成水土流失,大量泥沙进入黄河。(2)人口迅速增长,无限制地开垦放牧,使黄土高原失去天然的保护层,引起了严重的水土流失。

22、(1)要保护好森林资源,使失去的植被尽快恢复。(2)要合理规划利用土地,同时还要大量修筑水利工程

23、列数字:具体准确地说明了黄土高原由于失去天然的保护层,水土流失非常严重的。

24、示例1:要保护、美化环境,大量植树造林,防止水土流失。

示例2:人与自然要和谐共处,爱护环境就是爱护我们自己。

《儿子的同学来吃饭》阅读附答案

儿子的同学来吃饭

⑴儿子打来电话说:“老爸,今天多烧几个菜,我的一个同学要来吃饭。”说罢没等我回话就把电话挂断了。

⑵我迅速有了个疑问,男同学还是女同学?女同学似乎不大可能,他小子不敢。那就是男同学,干嘛来我家吃饭?

⑶儿子打乱了我的计划,我把买好的面条放进冰箱,重新奔向菜市场。一刻钟以后,大葱、青椒等就拎进了厨房,还破天荒地割了五块钱的羊肉。回来的路上碰到熟人,问:“李二块,今天改善生活呀?”我笑吟吟地说:“今天儿子的同学要来吃饭。”

⑷喊我“李二块”是有缘由的。父亲生病到去世花了一大笔钱,雪上加霜的是,我下岗了。家里的存款越来越少,我和老婆只得在牙缝里节省,不必吃的不吃,不必喝的不喝。所有财力都要集中起来,三年后,还要喂大学的校门呢。想到未来,我们的心里长满了荒草。我们不得不改变生活方式,把原来每周一次的面条增加到每周五次。周末儿子回来我才会切两块钱的肉,从不多买。时间长了,我就落下了“李二块”的外号。

⑸但是,儿子的同学要来吃饭,在儿子的同学面前不能丢份。

⑹我已经计划好今天的菜谱,葱爆羊肉、香菇青菜、家常豆腐外加一盘青椒胡萝卜,荤素搭配,色香味俱全,这应该上得了台面了。摘菜时我本想给妻子打个电话,告诉她这事,但又想一个电话的费用值两棵大葱呢,算了。

⑺我系上了好久没用过的围裙,心里突然涌上一丝幸福感,我很久都没有这么正儿八经地做过饭了。豆腐是用豆瓣烧的,汤水在锅里欢快地翻腾,每一个水泡爆裂后都释放出一股奇香。我往锅里滴了几滴白酒,顺便倒了满满一塑料瓶盖,一饮而尽。

⑻外面房门响起了钥匙声,老婆回来了。我告诉她今天儿子的同学要来家里吃饭,老婆反应极快,说:“那不可能吃面条。”我告诉她,面条已经藏起来了。

⑼说话间,老婆已经麻利地拖起了地板。只要有客人来,老婆一定会把房间里里外外都打扫干净,她一直非常注重维护家庭形象。我们家里已经很长时间没有客人来吃饭了,为了减免不必要的开支,我们总是很小心地回避各种社交活动。

⑽我搬出了折叠圆桌,这张桌子现在也很少用了,上面落满了灰尘。我用热抹布擦拭后,这张桌子马上就鲜亮起来,桌子鲜亮了,房间也鲜亮起来了。菜全都齐了。尽管只有四个菜,但却显得丰盛诱人。我倒了半杯酒,这次老婆没有斥责我,只是温柔地要我少喝点。酒味菜味混合在一起,凝成了一股喜庆的氛围,真可谓: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⑾到了儿子放学回家的时间,门锁哗啦响动了一下,儿子傻笑着出现在门口,一个人。“同学呢?”我们问。儿子傻笑几声,回答道:“没有同学!”儿子的话让我们吃了一惊,而且顿时有些失落,这顿饭可是特意为儿子的那个同学准备的呀! 正要责问,儿子又说话了:“老爸,今天可是你的生日啊,生日快乐!”眼前忽地有些模糊了,儿子打开灯,房间显得敞亮敞亮的。

⑿这一顿饭,我喝得有点多了。

17、儿子为什么不直接提醒“我”今天过生日,而骗“我”说有同学来吃饭?(2分)

如果直接提醒了,“我”肯定不会放在心上,还是吃面条打发过去了;只有这样骗“我”,“我”才会吃好点,过一回像样的生日。

18、文章中哪个段落运用了插叙?试分析它在文章中的作用。(3分)

第四自然段 交代了“我”被叫做“李二块”的由来,交代了家境的困难窘迫。

19、上文写我们“不必吃的不吃,不必喝的不喝”,为什么“我”不仅喝了而且还“喝得有点多了”?(3分)

一是因为家中很久没有客人来吃饭了,这种久违的幸福感让“我”情不自禁想喝一口,乐一乐;主要则是因为儿子的孝顺懂事,让“我”非常感动,所以“我”喝多了。

20、如何理解文中划线句中的加点字“喂”和“荒草”呢?(4分)

“喂”字将大学拟人化了,十分形象地表现了“我们”对大学巨大学费的担忧和害怕。 “荒草”运用了比喻的修辞,传神地表现出“我们”想到未来时的那种凄凉的心境。

21、你记得你父母的生日是哪一天吗?读完本文后,你打算怎样为父母庆祝生日呢?(2分)

略,言之有理即可!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22 2270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