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资料 > 教学设计 >

2024年初中物理重力教学设计 重力教学设计【优秀8篇】

网友发表时间 3637580

通过实验与生活实例,引导学生理解重力概念,培养观察与分析能力,增强对重力作用的认识与应用。以下是阿拉网友为您整理的2024年初中物理重力教学设计 重力教学设计优秀范例,供您学习参考,希望对您有帮助。

初中物理重力教学设计

初中物理重力教学设计 篇1

知识目标

1、认识重力产生的条件,

2、知道重力的三要素:理解重心的概念。

3、会计算重力的大小。

能力目标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会分析各个物体的重心。

2、联系实际,重力的三要素在实际中的运用,锻炼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

教学建议

一、重点难点分析:

1、本节重点是:重力的实质(万有引力)。

2、本章的难点是:重心的确定。

二、基本知识技能:

1、基本概念:

重力: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做重力;

重力的三要素:作用点(重心);方向(竖直向下);大小(g=mg);

2、重心的确定

质量分布均匀的规则几何形状的物体的重心在几何中心上;质量分布不均匀的物体,重心的位置不仅跟物体质量的分布有关,还与物体的形状有关。

教法建议

一、有关重力大小讲解的教法建议

在介绍重力时,除了明确指出:物体受到的重力的大小跟物体的质量成正比,教学中还需要补充实验测量重力的方法,重力的大小可以用测力计测得,可以向学生们展示几种测力计,如弹簧测力计、牵引测力计、压力测力计等等。

另外让学生区分重力、重量的概念。

二、有关重力方向讲解的教法建议

介绍重力方向时要明确重垂线的方向为竖直方向(不是垂直方向),重力的方向为竖直向下,与水平面相互垂直的方向为竖直方向(静止的水面为水平方向),同时也要注意:不能把重力的方向说成指向地心的方向。

关于重心和质心的区分的有关内容教师可以参考扩展资料中的《重心和质心》。

三、有关重心位置讲解的教法建议

在讲解如何确定物体重心的位置时,可以讲解悬挂法测量均匀薄板的重心。同时让学生讨论理解。对于重心位置的确定,教师可以让学生分析身边的物体的重心的确定,如课本的重心的确定,沙漏的重心确定,另外也可以通过数学方法来计算物体的重心,如折尺的重心的确定。

初中物理重力教学设计 篇2

理解重力势能的概念及重力做功与重力势能的关系;知道重力势能的相对性和势能是系统所共有的。

【过程与方法】

通过理论探究的过程,提升归纳总结的能力,体会用“理论推导”研究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经历对生活中有关物理现象的观察,感受物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对自然规律的探索兴趣。

【重点】

重力势能的的概念及重力做功跟重力势能改变的关系。

【难点】

重力势能的相对性。

环节一:导入新课

教师先创设一个情景:如果将石块置于脚边和高空,哪种情况会给人危险的.感觉?思考造成这种感觉的原因,从而引出课题《重力势能》。

环节二:新课讲授

(三)重力势能的相对性

提问:人从五楼窗台上跳下来,为何平安无事?

生:向里跳到五楼的地板上

师:这个问题可以说明高度是有相对性的,这也就决定了重力势能的相对性。

提问:如果计算放在桌子上的物体具有多大的重力势能,只有一种结果吗?

重力势能就为0。

师:研究不同的问题参考平面的选取也是不同的,不过我们常选地面为参考平面。在研究同一个问题时,参考平面选取的不同,不会影响问题的研究。因为研究物体的重力势能,有价值的是势能的差值,范文,而选择不同的参考平面对这个差值没有影响。

教师继续深化:若参考平面选定,上方物体的高度为正值,重力势能也是正值;下方物体的高度为负值,重力势能也是负值。负值表示物体在这个位置具有的重力势能比在参考平面上具有的重力势能要小。(可以类比温度计讲解)

(四)势能是系统所共有的

教师讲解:重力是地球与物体相互吸引而引起的,如果没有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就不会有重力做功,也就不存在重力势能,所以重力势能是这个系统的。平常所说的“物体”的重力势能,只是一种简化的说法。

环节三:巩固提升

结合本节课知识,小组讨论高空抛物为何危害大?

环节四:小结作业

学生总结本节所学内容。并完成课后相关习题。

略。

略。

初中物理重力教学设计 篇3

九年义务教育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八章第二节《重力力的示意图》

二、设计思路

本节课的设计依据本节课的知识内容,学生的实际从三个方面出发设计,本节课的知识内容包括重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和力的示意图的画法,在探究重力的大小和重力的方向知识时设计了探究性的实验,让学生通过实验获得知识,而力的示意图的画法,主要是让学生通过练习掌握。学生普遍动手能力和把知识应用于实际的能力较差,为此在设计时一是改变了原来教材的编排,力的三要素教材上是在学完了重力后才提到,我在设计教学过程,讲重力知识时就按照三要素去讲,隐含着力的三要素,重力势能教材上是学完了整节课后才学习,我在设计时把此部分知识安排在了重力讲完后,这样做以调整让教材中的知识思路更清晰,更便于学生去学习;二是重视物理课的实验性,物理课的一个特点就是在实验中获得知识,所以在教学时依据内容需要,设计学生实验,让学生动手去操作,培养学生的能力;三是重视物理教学的生活性,物理内容的另一个特点就是与实际生活联系紧密,所以在教学中列举了大量的与本节知识相关的生活实例,帮助学生理解知识,让学生学会学习,并培养学生把知识应用于生活实践,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用重垂线校准的操作产生提高自己能力和应用知识的愿望

四、教学重点

重力的大小、方向及作用点五、教学难点

重力与质量的关系,力的示意图

六、教学准备

1、把本班48名学生进行分组,分成12组,每组确定组长一人,便于在小组实验时的操作。

2、准备实验器材:弹簧测力计13个,钩码若干,铁架台13个,细线13条

3、所需的其他器材:小黑板2个,建筑用重垂线1个,不倒翁1个,旧式落地扇1个

4、把本节课的练习题、例题写在小黑板上

初中物理重力教学设计 篇4

河南省虞县大候乡营盘初中

刘桂芝

一:教学分析:

(一)教学内容分析:《重力》是人教版九年级物

理第二节,是我们逐步认识我们地球上重

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教学对象分析:本节的教学对象是九年级的学

生,在经过了八年级一年的物理学习后,学生

大多能以从物理学的角度来考虑问题。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知道什么是重力、重力的方向、重心.

2.理解重力的大小跟质量成正比,会用公式计算重力.

(二)能力目标

1.通过上节力的三要素的学习引入重力的三要素,培养

学生学习的迁移能力.

2.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

通过讲解重垂线和重心,培养学生尊重物理事实,应

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科学探究精神.

三:教学重难点

(一)重点

重力的概念。

(二)难点

重力的大小。

重力大小的确定

四:教法,学法

(一)教学方法

(1)实验法,让学生动手,通过过程了解重力大小的原

因。

(2)电教法

础。

(二)学法指导

(1)自主学习法,学生运用自主学习的方法,有利于

调动学生积极思维,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使学生形成一个良好的学习品质。

(2)合作学习法

在物理的学习中经常用到合交流,有的实验要分工合作,合作的方法可以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精神。

具体整合点

(一)利用多媒体创设教学情境,体验物理现象。

(二)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化抽象为形象,使学生从

感性上更好的认识事物真象。

(三)在信息技术的有效支撑下,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课堂充满了活力。

六 课前准备

搜集物体间的引力,重物落地的有关视频,自制教学课

七 教学过程

教学流程图

初中物理重力教学设计 篇5

1.了解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认识力能使物体发生形变或使物体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2.知道力的三要素,会画力的图示和力的示意图.

3.知道重力的方向以及重力的大小与物体质量的关系.

4.知道物体重心的含义.

5.了解四种基本相互作用

【重点、难点分析】

【学习重点】

1.力的概念、图示以及力的作用效果.2.重力的概念及重心的理解.

【学习难点】1.力的概念.2.重心的概念和位置.

【自主学习】

一、力和力的图示

1、可以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使物体发生形变。

力的定义力的单位是.

力的三要素有要想测量力的大小,我们可以用

2.如图所示,绳对物体竖直向上的拉力大小为150n,用力的图示法表示拉力.

如何画力的示意图?

二、重力

1、重力产生的原因是

2、重力的大小可以用弹簧秤进行测量,可以根据公式g=mg计算,(其中的g是我们以前所学的自由落体加速度,它的大小与物体所处的高度和纬度有关.当高度增加时,g的值;当纬度增加时,g的值)。

3、重力的方向总是

4、重力的作用点称为重心,从效果上看,我们可以认为各部分受到的重力集中在一个点上,这个点叫做物体的重心.物体的重心位置和因素有关.

三、四种基本相互作用

四种基本相互作用分别是……

【合作探究】

一、力的认识拓展

1.辨析下列关于力的说法

a、物体受到力的作用后,一定同时出现形变和运动状态的改变。

b、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

c、物体相互作用时,总是先施力后受力

d、由相距一定距离的磁铁间有相互作用力可知,力可以离开物体而独立存在

关于力的认识总结:

二、重力的认识拓展

2、下列关于重力的方向的说法,正确的是()

a.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

b.重力的方向总是指向地心

c.重力的方向总是和支持物体的支持面垂直

d.由于地球是一个大球体,所以重力的方向是无法确定的

3、关于物体的重心的说法,正确的是()

a.物体的重心一定在物体上

b.重心就是物体内重力的部分

c.物体的重心位置跟物体的质量分布情况和物体的形状有关

d.用线悬挂的静止物体,细线方向不一定通过物体的重心

4、关于重力的大小和方向,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b.在地球各处的重力方向都是相同的

c.向上运动的物体所受重力可能小于向下运动的同一物体所受重力

d.对某一物体而言,其重力的大小总是一个恒量,不因物体从赤道移到南极而变化

【当堂检测】

三、四种相互作用的本质了解

5、关于四种相互作用,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使原子核内质子、中子保持在一起的作用是电磁相互作用

中华b.在天然放射现象中起作用的基本相互作用是弱相互作用

c.万有引力和电磁相互作用是远程力,强相互作用和弱相互作用是近程力

d.地球绕太阳旋转而不离去是由于万有引力作用

四、区分力的图示和力的示意图

6、如图所示,画出均匀矩形木块在不同情况下所受重力的示意图

7、画出放在水平地面上的质量为×106kg的木箱受重力的图示。(g取10n/kg)

【趣味思考】

1、.如果地面上一切物体受到的重力都消失了,则可能出现的现象是(不考虑地球自转)

a.江河的水不会流动b.鸡毛和铁球都可悬浮在空中

c.天不会下雨d.一切物体的质量都变为零

初中物理重力教学设计 篇6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重力势能的定义及定义式。

2.知道重力势能的值是相对的,理解重力势能正负号的含义。

3.理解重力做功与重力势能的关系,知道重力做功与路径无关。

4.培养探究归纳能力和逻辑思维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在探究过程中渗透科学的研究方法:控制变量法,实验过程观察法及实验结果分析法。

2.体会用“实验法”和“理论推导”相互验证问题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从对生活中有关物理现象的观察,渗透在探究过程中体验解决问题的成功喜悦,激发学生探索自然规律的兴趣。

2.通过学生之间的讨论交流与协作探究,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3.体验科学不仅仅是认识自然,挑战自然,更在于能动的改造自然。

1.高一学生认识事物的特点是开始从具体的形象思维向抽象的逻辑思维过渡,但思维还常常与感性经验直接相联系,仍需具体形象的图片画面来支持。

2.学生在初中时已接触过重力势能的概念,在高中阶段重点是定量的学习重力势能。

3.学生已学习了功的概念和计算方法,通过重力做功的计算来判断重力势能的变化。

1.本节课重点是重力势能的概念及对重力势能的应用。

2.本节课难点是如何探究重力势能的概念。

探究法,实验观察法,控制变量法,演绎推理法,讲授讨论,分析归纳法。

铁球和橡胶球各一个,白纸若干张,cai教学课件,视频展示台。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投影多媒体图片:利用生活常见事例,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兴趣。

这是一幅美国内华达州亚利桑那陨石坑图片。这个陨石坑是5万年前,一颗直径约为30~50米的铁质流星撞击地面的结果。这颗流星重约50万千克、速度达到20千米/秒,爆炸力相当于2000万千克梯恩梯(tnt),超过美国轰炸日本广岛那颗原子弹的一千倍。爆炸在地面上产生了一个直径约1245米,平均深度达180米的大坑。据说,坑中可以安放下20个足球场,四周的看台则能容纳200多万观众。可见,有些重力势能在自然界中的能量是巨大的。

过渡语:既然自然界中有些重力势能具有巨大的能量,那么我们人类可以将之加以利用。

这是一幅水力发电站图片,是利用水的重力势能来发电的。这些重力势能正在造福人类。(请同学们自己举些例子)

过渡语:当然,万事万物有利也有弊,如次巨大的重力势能也可能会造成重大的灾难。

这幅图片说的是20xx年9月21日上午,俄罗斯高加索北奥塞梯地区的一个村庄发生雪崩,造成至少100人失踪。(请同学们自己举些例子)

由以上资料可知,重力势能与我们的生活有密切关系。我们只有认识自然,才能更主动的改造自然。今天这节课我们将深入地学习重力势能知识及其应用。

(二)启导互动、主体探究

通过前面对功和能关系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怎样判断一个物体具有能量,即:一个物体能够对外做功,我们就说这个物体具有能量;而且对外做功越多,这个物体具有能量就越多。

初中物理重力教学设计 篇7

【教材分析】重力势能是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基础,根据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的要求,本节课重点在于引导学生理解重力势能,教材从学生已经熟悉的重力做功入手引入重力势能这一概念,最终推导出重力做功与重力势能变化的关系,由浅入深,层层推进,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关于重力势能的相对性和系统性学生往往不易理解,教学时需要结合一些实例,解开学生的困惑。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重力做功与重力势能的关系,知道重力做功与路径无关。

2.理解重力势能的概念,能用重力势能的表达式计算重力势能。3.知道重力势能具有相对性、重力势能的变化具有绝对性,势能是系统共有的。

4.理解重力做功是物体重力势能变化的量度。

(二)过程与方法

1.在探究过程中渗透科学的研究方法:控制变量法,实验过程观察法及实验结果分析法。

2.体会用“实验法”和“理论推导”相互验证问题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从对生活中有关物理现象的观察,使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体验成功解决问题的喜悦,激发学生探索自然规律的兴趣。

2.通过学生之间的讨论交流与协作探究,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3.体验科学不仅仅是认识自然,挑战自然,更在于能动的改造自然。

【学情分析】学生在初中阶段已对重力势能有了定性的认识,高中阶段要定量的学习重力势能,本节课在学生已学习了功的相关知识的前提下,通过重力做功的计算来判断重力势能的变化,便于学生理解,在教学过程中,重点要考虑高中学生的思维开始从具体的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但思维还常常与感性经验直接相联系这一特点,因此,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实例探究引导学生获取相关知识,获得相应的技能。

【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重力势能,知道重力做功与重力势能变化的关系。

难点:重力势能的相对性、重力势能变化的绝对性。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带斜面的长木板、小钢珠、玻璃珠、小木块、导学案

第一学时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情境导入

学生回答:雪从高处落下,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

教师:本节课我们来学习重力势能的相关知识。

板书课题:重力势能

活动2【讲授】问题引入

通过本章第一节的学习,我们已知道了重力势能的概念,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什么是重力势能。

学生回答:物体由于被举高而具有的能量叫重力势能。

学生:重力势能大小不一样。

教师:影响重力势能的因素有哪些?请同学们利用手边的器材探究影响重力势能的因素?

活动3【活动】学生探究

组织学生开展探究活动,并完成导学案第一部分。

学生汇报探究得出的结论(通过投影仪展示学生完成学案的情况)。

活动4【讲授】重力做功

教师: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重力势能的大小与高度有关,而当物体的高度发生变化时,重力要做功,由此可以看出,认识重力势能不能脱离对重力做功的研究,下面,我们一起来研究重力做功。

思考:将物体由地面被举高时,重力做负功;物体下落时,重力做正功。

引导学生结合教材图、、推导几种情况下重力做的功,并总结重力做功的特点。

图3是物体沿曲面由a滑到c,可以把曲面看成很多段小斜面组成,利用图b的结论可以得出,重力做功也为mgh.

引导学生从以上三个过程的推导中分析得到重力做功的特点并完成学案第二部分:重力做功只跟物体起点和终点的位置有关,跟物体运动路径无关。

思维拓展:重力做功与路径无关,其他力(比如摩擦力)做功是否与路径有关?回答是肯定的`。可见,重力做功的特点不能乱用,要视具体力而定。

活动5【讲授】重力势能

教师: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物体所受的重力mg与它所处的位置的高度的乘积“mgh”具有特殊意义一方面与重力做功有关(相互作用),又随高度的变化而变化(凭借其相对位置),与势能的基本特征一致.物理学中,把物理量“mgh”叫做物体的重力势能,用ep表示。学生自主阅读教材重力势能部分,完成学案第三部分。

学生回答:参考平面不一样,海拔高度是相对于海平面来说的,从山脚到山顶高度是相对于山脚所在平面来说的。

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物体的高度总是相对于某一水平面来说的,实际上是把这个水平面的高度取0。因此,物体的重力势能也总是相对于某一水平面来说的,这个水平面叫参考平面,在参考平面上,物体的重力势能取做0。

下面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理解完成问题:将一个质量为5kg的铁球放在3楼教室一张1m高的桌子上,已知每层楼的高度均为3m,求铁球的重力势能。

要求学生分组计算,让各小组代表汇报自己的计算结果,并简述计算的方法,学生得到的结果不一致,此时,教师引导学生分析由于参考面的选取不同,导致计算计算结果不同,为了保证计算结果的一致性,必须选择参考平面。

活动6【活动】思考讨论

学生讨论后回答。

师生总结:重力势能是物体跟地球组成的系统所共有的,而不是物体单独具有的。

结束语:关于人类与重力势能的认识,是一个从恐惧到挑战直再到合理改造的过程。人们对重力势能的恐惧感是与生俱来的(雪崩、泥石流),但是随着人们通过生产实践中对重力势能的认识的逐步深入,我们开始变得乐于挑战这种能量(如攀岩运动),甚至在可以控制的范围内享受重力势能带给我的种种乐趣(如过山车).但是,科学的意义不仅仅是认识自然,挑战自然,更在于能动地利用自然(如水力发电)。

活动7【活动】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获得了哪些知识,学生总结,教师补充。

初中物理重力教学设计 篇8

(一)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1、知道在生活中存在着重力,了解重力产生的原因。

2、通过学习有关牛顿的资料,了解前人对重力的研究。

能力培养:

1、培养学生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实验操作和收集整理信息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

2、乐于用学到的科学知识解决问题。

(二)设计意图:

在学生对生活中存在着各种力的现象有了初步的认识后,引导学生思考水往低处流的原因,然后通过探究活动,知道地球上存在着重力,了解重力产生的原因,再通过学习有关牛顿的资料,了解前人对重力的`研究。

本课让学生探究与重力有关的事实和实验,在此过程中培养观察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实验操作及收集整理信息的能力;同时通过讨论牛顿发现地球引力的故事,让学生体会到科学的不断发展。

以生活中常见的现象为情景引入,让学生思考现象背后的原因,再通过实验进一步认识到地球引力的存在,最后交流收集到的牛顿及其发现地球引力过程的资料。

(三)教学流程:

提出问题――制定方案――实践活动――分析整理――汇报交流――得出结论。

(四)重点难点:

知道生活中存在着重力,培养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准备:

瀑布图、棉花、地球仪、地球引力方向图、铁架台、细绳、乒乓球(橡皮)、剪刀;

视频:瀑布、牛顿研究地球引力的过程。

(六)课时安排:

1课时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22 36375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