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诫子书》教学设计【推荐13篇】
通过分析《诫子书》的内容与主题,引导学生理解家教的重要性,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激发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与思考。如何在当代传承这些智慧?以下是阿拉小编整理的《诫子书》教学设计相关范例,供您参考借鉴,感谢支持。
《诫子书》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1、读顺:积累字词,翻译全文。
2、读懂:体会主旨,思考意义。
教学重点:
1、了解重点词语的含义,能准确翻译课文。
2、体会《诫子书》倡导的学习和做人之道。
教学难点:
1、识记重点词语,准确翻译课文;
2、思考《诫子书》的现代价值,反思自己在修身、学习上的不足之处。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文导入
同学们,知道这些成语/这些话说的是谁吗?
【版本1】
三顾茅庐三足鼎立神机妙算
草船借箭赤壁之战欲擒故纵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万事具备只欠东风
空城计
【版本2】
“他身长八尺,面如冠玉,头戴纶(guān)巾,身披鹤氅(chāng),飘飘然有神仙之概。”
“此人每尝自比管仲,乐毅:以吾观之,管、乐殆不及此人。此人有经天纬地之才,盖天下一人也。”
“功盖三分国,名高八阵图。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唐·杜甫)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杜甫(唐)
出师一表真名士,千载谁堪伯仲间?
——陆游(南宋)
二、作家作品简介
1、作者:诸葛亮:复姓诸葛,名亮,字孔明,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号卧龙先生。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人物:品格高洁,才学渊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2、作品:《诫子书》是1篇富含道德劝喻意味的家书,是诸葛亮写给他八岁儿子诸葛瞻的一封信。因其文短意长,言辞恳切,成为后世学子修身立志的名篇。诸葛亮作为一位品格高洁、才学渊博的智者,“淡泊明志,宁静致远”可以说是他一生的总结。
【资料补充】
诸葛亮对诸葛瞻告诫原因(告诫原因)
“建兴十二年,亮出武功,与瑾书曰:"瞻今已八岁,聪慧可爱,嫌其早成,恐不为重器耳。”——《三国志·诸葛亮传》
三、学习目标
(一)读顺:积累字词,翻译全文
1、【自主感知1】
自由朗读,准确把握读音和停顿。
【自学方法】
(1)结合注释标注读音。
(2)句中停顿是句意层次的表现,标出句子的停顿。
【自学时间】
3分钟
【检测方法】
划分节奏、分组读、齐读。
诫子书
夫(fú)/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yín)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suì)/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2、【自主感知2】
结合课本注释,理解字词,疏通文意。
【自学方法】
按照“词语—句子”的顺序展开。
【自学时间】
5分钟
【达标检测】
夫(助词,用于句首,表示发端)君子之行,静(屏除杂念和干扰,宁静专一)以(介词,引进动作行为的目的)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内心恬淡,不慕名利)无以(没有什么可以拿来,没办法)明(明确、坚定)志(志向),非宁静无以致(达到)远(远大目标)。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扩大,这里指“增长”)才(才干),非志无以成学。淫(放纵)慢(懈怠)则不能励(振奋)精(精神),险(轻薄)躁(浮躁)则不能治(修养)性(性情)。年(年纪)与时驰(疾行,指迅速逝去),意(意志)与日去(离开,消失),遂(终于,最终)成枯落(凋落,衰残,比喻人年老志衰,没有用处),多不接世(大多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悲守穷庐(穷困潦倒之人住的陋室),将复何及(又怎么来得及)!
(1)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译文】君子的行为操守,以宁静来修养身心,以节俭来培养品德。
修身养德的方法为“静”与“俭”
(2)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译文】不能淡泊自守,就无法明确志向,不能宁静专一,就无法达到远大目标。
(3)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译文】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来自于学习。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译文】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不定下志向就无法学有所成。
这句中,诸葛亮将立志、学习、成才三者紧紧联系在一起。
(4)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译文】放纵懈怠,就无法振奋精神,轻薄浮躁就不能修养性情。
“淫慢”“险躁”是“静”的反面表现
(5)年与时驰,意与日去,【译文】年纪随同时光而疾速逝去,意志随岁月而消失。
遂成枯落,多不接世,【译文】最终凋落衰残,大多对社会没有什么贡献。
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译文】只能悲哀地坐守着那穷困的.居舍,那时再悔恨又怎么来得及?
四、布置作业
1、背诵原文。
2、整理字词和翻译。
3、《高分突破》P63—64课内一。
第二课时
一、学习目标
(二)读懂:体会主旨,思考意义
1、【合作探究1】
作者告诫儿子成才必须具备哪几个条件?
【自学方法】
找关键词并结合相关句子加以品读,思考它们之间的关系。
【自学时间】
3分钟
【成果交流】
(1)立志: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2)学习: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3)惜时: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2、【主旨归纳】
本文是修身立志的名篇,是作者写给儿子的一封家书,劝勉儿子勤学立志、修身养性要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荒唐险躁,殷殷教诲中蕴含着深切的期望。
3、【资料补充】
后世对诸葛瞻评价(告诫效果)
(1)干宝:“瞻虽智不足以扶危,勇不足以拒敌,而能外不负国,内不改父之志,忠孝存焉。”
(2)司马炎:“诸葛亮在蜀,尽其心力,其子瞻临难而死义,天下之善一也!”
(3)罗贯中:“苍天有意绝炎刘,汉室江山至此休。诸葛子孙皆效死,成都卿相尽添愁。”“智谋虽不扶危主,忠义真堪继武侯。古往今来多少泪,行人哀怨哭坟丘。”
4、【合作探究2】
借古讽今,结合文章反思自身在修身或学习中的不足之处。
【自学方法】
文中提到“静”“俭”“淡泊”“明志”“致远”,找出包含这些词的语句,说说自己的理解。
【自学时间】
3分钟
【成果交流】
言之有理即可。
二、达标检测
1、下列对本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
A、“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说明了“淡泊”“宁静”是实现人生理想的基本要求,强调它们是与人的志向相关的。
B、“学须静也”的“学”已经不只是一般的学习,而是含有修养自己的人格和品德的意思,“静”也不只是单纯的宁静,而是有淡泊名利的意味。
C、“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从反面说明了“淡泊”“宁静”的重要性。
D、“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表达了君子不与外界同流合污,独善其身的良好愿望。
2、翻译下列句子:
(1)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2)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3)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4)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三、布置作业
1、完成《高分突破》p64课内二+p65课外文言文
2、背诵全文
《诫子书》教学设计 篇2
教学目标:
1、读准字音,熟读成诵。
2、注意词语的积累和文句的精确翻译与理解。
3、理解文中深刻的人生理念和父对子的殷殷期望。
教学重点:
1、背诵课文。
2、在理解重点词语的基础上翻译全文。
3、引导学生领会文章的思想意义。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俭以养德”与“静”的关系。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师:看过《三国演义》这本书和《三国演义》这部电视片的举手,断断续续地看过也行。相信其中形形色色的人物已经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谁给你的印象最深呢?谈谈你的看法,交流对其中人物的印象。
2、师:提到诸葛亮,大家两眼放光。谁来向大家描述一下你心目中的诸葛先生的形象。
3、师介绍:《三国演义》中是这样描述诸葛亮的:身长八尺,面如冠玉,头戴纶巾,身披鹤氅,飘飘然有神仙之慨!小说在别的章节中还提到:请葛亮执掌刘备军队后,常常手持羽扇,坐一辆四轮小车。
大家在电视中看到的由唐国强演绎的请葛亮就能感觉到:果真是气度不凡。请葛亮可以说是中国古代最受赞誉、最具传奇色彩的政治家、军事家。从三国至今,虽历经1700多年。仍为世人称颂,几乎是中国人理想中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完美偶像。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诸葛亮,感受他的人格魅力。(出示课题1)
二、走进诸葛亮
1、首先我们一起看一下诸葛亮的人物剪影(第2张幻灯片)找一生读
看完了诸葛亮的人物剪影,我想同学们一定也非常的钦佩这位具有传奇色彩的军事家、政治家,下面我们看看唐朝的“诗圣”杜甫在《蜀相》中是怎么才评价他的(第3张幻灯片),在大诗人陆游的心中,也只有诸葛亮才有于千钧一发之时,化解危机的锦囊妙计。(第4张幻灯片)“《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道不尽对这位先人的崇敬和敬仰。下面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诸葛亮先生的《空城计》(第5张幻灯片)
2、诸葛亮用自己的智慧书写了人间传奇,他的一个个经典之作甚至只言片语,犹如苍穹中的一颗颗璀璨的.明珠,成就了他无人企及的智慧传奇。这样的大智慧不仅仅体现在军事上,他对儿子的教育上。54岁的诸葛亮给8岁的儿子诸葛瞻写了一封信,只用了短短八十六字,但是对于为学做人有精简而且具体的忠告。一千八百多年前的智慧,在今天的科技时代,原来仍然有其参考价值。正所谓:“真正的智慧,可以超越时空,历久常新。”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这封信。(第6张幻灯片)
3、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读。要求,借助工具书扫清生字障碍,注意停顿。
2、找一生朗读课文,师点拨存在的问题。(第7张幻灯片)
注意(1)生字夫(fú)
澹泊(dàn)(bó)
淫(yín)慢
遂(suì)
庐(lú)
(2)停顿(第8张幻灯片)
扫清了拦路虎,前进的动力就更足了,请同学们根据老师的提示,集体朗读课文。
三、整体感知,疏通文意
1、父亲对儿子的爱是深沉的,虽然只有86个字,但字字都是智慧,请同学们参照课下注释和老师黑板上的提示,来疏通文意。(第9张幻灯片)。
2、由于我们初一的同学刚刚接触文言文,积累的文言词汇比较少,翻译起来还是有难度,看到大家紧锁的眉头老师就知道你们遇到难题了,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译文。(出示第10、11幻灯片)了解了这封信文意之后,我们更加的体会了一个父亲的良苦用心,下面请同学们在读《诫子书》,同时思考黑板上的问题,读完之后小组讨论。(出示第12张)
【明确】诸葛亮写这封信的用意是什么?
主旨是劝勉儿子勤学励志,需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荒唐险躁。
3、《诫子书》既是诸葛亮一生经历的总结,更是他对儿子的深切期望和要求。它是几千年前的话,对今天还有现实意义吗?你怎么理解?(出示13张)
4、《诫子书》中的话,有很多人一直奉为座右铭,时时的警醒自己。我想同学们也很喜欢这里面的名言警句,从文中找出自己所喜欢的一个警句,加以背诵最后老师想和大家分享一下老师的积累,与你们共勉。
《诫子书》教学设计 篇3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培养学生的古典文学素养。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注意词语的积累和文句的精确翻译与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文中深刻的人生理念和父对子的殷殷期望。
教学重点:诵读课文,积累警句;理解主旨,勤学励志。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思想意义。
教学方法:阅读法,学导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由杜甫的《蜀相》中的诗句导入。“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这几句诗写的是哪一位历史人物?(学生回答引出诸葛亮)
诸葛亮是《三国演义》中的智慧的化身,其实他不但是一位智者,更是一位慈父,今天就让我们学习1篇诸葛亮写给他儿子的家信——《诫子书》,去体会慈父的殷殷情怀,智者的谆谆教诲。
二、初读课文,读准读顺。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注意停顿。
2、找学生朗读课文,师点拨存在的问题。师生共同明确加点字的'注音和课文朗读停顿。
夫:澹泊::淫慢:险躁:穷庐: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3、全班齐读课文。
三、精读课文,准确翻译。
1、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自主译读课文。
温馨提示:
A、联系实虚词的日常积累(如“以”的常见用法),迁移联想,猜读翻译,合作交流,取长补短,后总结成型。
B、翻译课文时不能直译的便意译,无论哪种译都要保留
原句的句式特征(如双重否定)和原文的风格特点(如本文的简洁精警)
2、合作探究:小组合作,解决个人翻译过程遇到的难题。
3、师生共同解疑。教师给予点拨,对学生进行古文学习方法的指导。
四、品读课文,领会深意。
本环节教师以一系列的问题带动学生对课文的深入理解。
1、诸葛亮写这封家信的用意是什么?
明确:告诫儿子立志学习、修身养性、淡泊名利、珍惜时间。要注意修身养性,生活节俭,以此来培养自己的品德,表达了他希望后代志存高远的厚望。
2、文本作者抓住一个“静”字,围绕学习告诫儿子要成材必须具备哪几个条件?(从文中找出典型句子,分组讨论交流,指定代表回答;齐读原句,体会作者情感,力求熟读至诵)
明确:A、淡泊: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B、立志: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C、惜时: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萎,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3、文中有两句话常被人们用作“志当存高远”的座右铭,请写出这两句话。
4、从文中找出你喜欢的一个警句,谈谈你的理解和受到的启发。
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明确:六、课堂小结:
真正的智慧,可以超越时空,历久弥新,愿这些经典的语句伴随我们大家行走一生。让我们一起背诵全文。
五、课后作业:
1、背诵并默写课文。
2、搜集有关诸葛亮的诗句或成语或典故。
六、板书设计:
诫子书
诸葛亮
澹宁
泊静明致
志远
《诫子书》教学设计 篇4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识记并积累文中的文言实词和虚词,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翻译课文。
(2)体会作者情感,把握文章主旨。
(3)赏析精彩妙点,背诵全文,积累警句。
2、过程与方法
反复诵读,把握文章主旨,体会作者情感。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体会作者的殷殷教子之情,感受诸葛亮的人格魄力,提升自己的品德素养。
【教学重点】
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背诵课文,积累警句,理解主旨。
【教学难点】
把握文章主旨,赏析精彩妙点。
【教学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由题入文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书信作为万里相隔的亲人之间维系感情的方式,自古至今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我国古今有著名的家训,家书。如:曾国藩家书、傅雷家书等。
今天我们学习诸葛亮著名的《诫子书》,即告儿子的一封家书。题目表明文章的内容是诸葛亮对儿子的谆谆教诲。这是他自己学习修养经验的结晶,修身治家之道的概括。诫,告诫、劝勉。子,一般认为是指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书,书信。
二、作者及写作背景
课件出示:诸葛亮(公元181—234年),字孔明,号卧龙,山东琅琊郡阳都人(今山东省沂水县)。三国时期蜀国丞相,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曾隐居隆中,后来任蜀国丞相。在世时被封为武乡侯,后世称诸葛武侯。著有《诸葛亮集》。
这篇《诫子书》是诸葛亮54岁时写给他8岁儿子诸葛瞻的。目的在于告诫儿子要注重修身养性,生活节俭,以此来培养自己的品德,表达了他希望后代志存高远的厚望。
三、朗读课文,感知文意
1、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要求,借助工具书扫清生字障碍,注意停顿。
2、学生听录音,完成下列任务:
(1)标记生字注音,扫除文字障碍。
(2)注意词句停顿。
3、找单个学生朗读,要求读准音,把握好朗读节奏。其余学生认真听,作出点评。
幻灯出示:
(1)字的读音
夫(fú)淫(yín)慢险躁(zào)遂(suì)穷庐(lú)
(2)语句停顿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4、教师指导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加深学生对文章内容的了解。
通过范读、自由阅读、齐读、指读等多种阅读方式,来指导熟读,理解文章内容。
5、翻译课文
(1)自主学习
生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义,有疑问的圈画出来。
(2)合作探究
小组合作,解决个人疑难问题。
(3)师点拨,抽背重点字、词、句释义。
(4)全班讨论,共同翻译全文,把握重点词语,逐句翻译。
(幻灯逐句出示,找学生先解释重点词语,再翻译句子)
四、合作探究
再读课文思考探究下列问题:
1、诸葛亮写这封家书的用意是什么?
明确:告诫儿子要注意修身养性、生活节俭,以此来培养自己的品德。表达了诸葛亮对后代的殷殷期盼之情。
2、作者认为怎样才具有“君子之行”?怎样才“不能治性”?
明确:“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险躁“
3、作者认为具有“君子之行”需要“静以修身、俭以养德”,课文从那几方面进行论述的?
明确:治学: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正(静)
修身: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反(躁)
惜时:年与时驰,意与日去
4、你是如何看待“夫学须静也”这句话的?
明确:学习需要淡泊宁静。淡泊宁静是学习的最佳境界,只有静下来,不受外界的干扰,才能深入下去,才能提高学习效率。
5、画出文中提到“志”的语句,联系上下文,说说你对文中“志”与“学”的关系是如何理解的'。
明确:“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志无以成学”有明确的志向是成就学业的前提,“志”与“学”中“志”是很重要的,只有有了明确的方向,才能最终成就学业。
6、反复诵读课文,找出例句,体会语言的韵律美
例句:
(1)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2)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3)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多运用对偶句、双重否定句,句式整齐,节奏感强。)
五、联系实际拓展延伸
诸葛亮几千年前对儿子说的话,今天还有现实意义吗?
明确:一个人必须从小注意修身养性,生活节俭,立志成学,加强思想修养,刻苦自励。做人与学习,做人居于首位,而做人的关键是“静”。所谓“静”,就是面对灯红酒绿,面对权力、金钱等诱惑,不能因不拘小节而以身试法。要时刻坚守道德防线,时刻绷紧法纪之弦,自省、自警、自励,恪尽职守,率先垂范,管住自己,管住身边人,维护自身形象。因而当今仍具有现实教育意义。
六、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学习,希望同学们在学习、生活中,能够真正地做到“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七、作业
1、背诵全文,积累警句。
2、整理与诸葛亮有关的故事、成语、俗语、诗词。
《诫子书》教学设计 篇5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培养学生的古典文学素养。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注意词语的积累和文句的精确翻译与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文中深刻的人生理念和父对子的殷殷期望。
【教学重点】
诵读课文,积累警句;理解主旨,勤学励志。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思想意义。
【教学过程】
导入
在上课之前呢,老师想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的爸爸妈妈重视对你们的教育吗?的确,一朵花的盛开离不开温暖的阳光,一棵树的葱郁离不开甘甜的雨露,而一个人的成长离不开良好的家庭教育。我们中华民族历来都非常重视对子女的教育,古人们往往通过书信寄语孩子谆谆教诲和殷切期望,因此留下了大量有名的家训和家书。其中有一封1700多年前的家书,仅仅86个字,读来却发人深省,是历代学子们修身立志的名篇,它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诫子书》。(板书课题:诫子书)
解题
有没有同学结合书上的注释告诉老师,诫子书是什么意思呢?告诫劝勉儿子的书信。是谁写给孩子的呢?(板书作者:诸葛亮)
三、我要积累①
师:关于诸葛亮,相信同学们都不是很陌生了。请大家结合学过的历史知识,说一说你了解的诸葛亮。生:……
师:同学们说得真好,大家一起为他们点个赞。老师也帮你们整理了一些。
诸葛亮:名亮,字孔明,号卧龙,是三国时期蜀汉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被称为“古今第一贤相”,代表作有:《前出师表》《后出师表》。
师:诸葛亮是杜甫笔下的忠魂,是《三国演义》里面的智绝,是人们心目中智慧的化身,其实他还是一位教子有方的父亲。47岁才老来得子的诸葛亮对儿子是疼爱有加,多么想陪在孩子身边看着他慢慢长大,但自古家国不两全。诸葛亮深知刘备白帝城托孤的重任,他得亲自北伐辅佐后主刘禅;他也深知北伐是凶多吉少,于是在第六次北伐也就是临终之前,54岁的诸葛亮给当时年仅8岁的孩子留下了这封信。同学们,我们来读一读课文。
四、我会朗读②
师:先听我读,听的时候注意字音和停顿。举手抢答,每答对一道题就给小组加一颗星。
师:听了我的朗读,接下来我要考考大家了,这些字你会读吗?(三次抢答)
听老师范读,扫清字音障碍
标记生字注音,扫除文字障碍。
1、夫:淡泊:
2、淫慢:险躁:
3、遂:穷庐:
师:同学们,我们不仅要会读,还要会写。要注意淡泊的泊,不要写成了厚薄的薄。淫慢的慢是竖心旁,不要写成了三点水,它是懈怠的意思。险躁的躁是浮躁的意思,跟脾气有关,比如急躁、暴躁,急得跺脚了。好,我们解决了字音字形,一起来读读课文吧!注意,读准字音!
学生齐读课文,读准字音
划分停顿
师:同学们,读准字音是不够的,还得注意停顿。这篇课文到底应该怎么划分节奏呢?看老师的划分是否正确。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生:不对
师:听到很多同学都说不对,有没有哪位勇敢的同学告诉老师,到底应该怎么划分呢?
生: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师:我的划分为什么不对呢?
生:淡泊、宁静是完整的意思,不能分开。
师:很不错!下面这几个句子又该怎么划呢?我来找位同学划一划。停顿的地方多停一会儿。
生: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师:最后这个句子,同学们一起来划分,停顿的地方多停一会儿。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学生再读课文
师:同学们,像这样的经典,在朗读的时候除了要读准字音、停顿,还得读出文章的韵味,训诫的理味,家书的情味。比如: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有没有同学愿意读一读?读你自己喜欢的.句子也可以。(没有人举手,那同学们推荐一个?)
生读。
师:这位同学很有勇气,也读出了自己的理解,如果稍微再慢一点就更好了。来,同学们,我们一起伴着音乐把全文读一读,争取读出韵味、理味、情味。
五、我能翻译③
师:同学们,要对课文有更深的理解和把握,还得疏通文意。翻译文言文一定要做到字字落实,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比如这个句子:
示例:
原文: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解释:语气有才德的行为宁静介词修养身心节俭培养品德
助词的人操守专一
翻译:君子的行为操守,用宁静专一来修养身心,用节俭来培养品德。
师:昨天老师已经让同学们预习了课文,现在再给你们3分钟的时间,小组合作,借助注释尝试翻译课文。
翻译下列句子:
1、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2、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3、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六、我会背诵④
师:恭喜获得星星的小组,其它小组可要努力啦!现在我们疏通了文意,大家敢不敢根据翻译,分组背诵课文?给你们3分钟的时间,开始——
师:准备好了没?我要点兵点将啦!可要使出你们的洪荒之力!第一组、第二组、第三组、第四组、最后两组,同学们一起把眼睛闭着背一次。
师:大家觉得自己背得怎么样?我觉得在这么短的时间内,百分之九十的同学都能完整背诵,真了不起,杨老师决定要给你们“出彩”!
师:这封家书,是诸葛亮临终前写给孩子的,当时诸葛亮54岁,诸葛瞻8岁。在这封信里,诸葛亮到底劝诫了儿子什么?仅仅86个字,又有怎样的思想意义竟然成为历代学子们修身立志的名篇呢?我们一起来探究探究。
我来探究⑤
你觉得诸葛亮在劝诫儿子什么?(板书)
修身养德
诫子君子勤学立志
惜时接世
A、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要达到修身养德的目的,必须做到静、俭。静,屏除一切杂念和干扰,宁静专一。这个社会太浮躁,只有内心宁静才能修身养性。俭,节俭、俭朴。不过度追求物质享乐,才会注重内心的修炼,去培养自己良好的品德。
诸葛亮年轻时隐居田园,亲自耕种,深知物力维艰,所以一生简朴,为官廉洁。“静以修身,俭以养德”是他的人生写照,也是他智慧的结晶,当然他也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做到“静、俭”。
B、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双重否定句)
双重否定表肯定,起强调作用。淡泊,内心恬淡,不慕名利;宁静,宁静专一,屏除杂念和干扰。淡泊、宁静如果用一个字来概括就是“静”。只有做到了淡泊、宁静,才能明确志向并且达到远大的目标。
C、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双重否定句)
要想拥有才干,必须学习,而学习又必须做到宁静专一,可见“静”是多么重要。要想增长才干,必须学习;要使学业有所成就,先得立志。立志是成学的前提,只有不断学习才会广才。静→志→学→才
D、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如果放纵懈怠,轻薄浮躁,就不能振奋精神,修养性情。这是从反面告诫孩子,千万不能淫慢、险躁。
E、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要珍惜大好时光,不然的话就会悲哀地守着陋室,对社会毫无贡献。诸葛亮师想告诫孩子要珍惜时间,将来还要对社会做贡献。
师:在这封家书的劝诫下,诸葛瞻后来成为蜀汉的名将,在国家危急存亡时刻,与儿子诸葛尚也就是诸葛亮的孙子,在当时的绵竹,也就是今天我们四川德阳的一次战役中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由此可见,这封家书的教育力量是多么巨大!
2、这封家书对于今天的我们,还有现实意义吗?你学到了什么?结合《诫子书》里诸葛亮对儿子的劝诫,联系父母师长对我们的劝诫,请你为亲爱的自己写一封《诫己书》,给你们3分钟的时间,开始——
师:老师这里还有两则《诫己书》和大家分享一下,同学们自由地读一读。
师:我们今天学习了《诫子书》,也动笔写了《诫己书》,相信大家一定领悟到了很多。希望同学们都能记住今天告诫自己的话,做行动的巨人。
八、小结及作业布置
师:同学们,品读经典,光亮人生,真正的智慧是可以超越时空,历久弥新的。岁月悠悠越千年,诸葛古训代代传,今日重温《诫子书》,修身立德效圣贤。今天的课就接近尾声了,同学们有注意到书上那幅书法作品吗?读出来:淡泊明志,宁静致远。这两句话最早出自西汉初年淮南王刘安的《淮南子》,后来经过诸葛亮的完善,变成了文中的哪两句?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愿这些经典的句子伴随我们一生。给你们布置一个课后作业吧。
九、作业布置
读一读《傅雷家书》。
(当代有一位非常有名的作家、翻译家傅雷,给他的孩子傅聪写的一百多封家书也很有教育意义,同学们可以找来读一读。)
《诫子书》教学设计 篇6
【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朗读背诵课文,词语的积累和文句的精确翻译与理解。
2、过程与方法目标:
培养学生探究精神,理解文章内容,把握文章主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理解文中深刻的人生理念和父对子的殷殷期望。
【教学重难点】
积累警句,勤学励志,修身养性。
【教学学法】
讲授法、讨论法、读书指导法。
【课前准备】
课件、配乐朗读。
【精彩课堂】
一、情景导入生成问题
诸葛亮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他躬耕陇亩时“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但注意结交名士,研读古籍,留心时政,常以管仲、乐毅自励。被刘备三顾茅庐请做军师之后就提出著名的《隆中对》,策动孙、刘联盟,大破曹操,奠定三国鼎立的基础。蜀汉建立,拜为丞相。他以自身言行感染激励自己的子孙,“善政嘉事”“美声溢誉”,其子诸葛瞻、其孙诸葛尚均义无反顾,为国捐躯,一家三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深为后人传诵。这节课我们将重点研讨诸葛亮写给其儿子的一封家书《诫子书》。
二、自学互研生成新知
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
1、作者简介
诸葛亮(181—234),字孔明,号卧龙,琅玡阳都(今山东沂南南)人,三国时蜀汉政治家、军事家。
2、背景链接
《诫子书》是诸葛亮临终前写给8岁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成为后世万代学子修身立志的名篇,它可以看作是诸葛亮对其一生的总结。
3、文言知识梳理
(1)古今异义
①意与日去(古义:离开,这里引申为“消失”;今义:离开所在地方到别处)
②险躁则不能治性(古义:轻薄;今义:危险)
(2)词类活用
①非淡泊无以明志(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坚定,明确)
②非学无以广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广博,增长)
(3)一词多义
(4)重点句式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介词宾语前置,正确语序为“以静修身,以俭养德”)
步骤二整体感知走进文本
1、诸葛亮写这封信的用意是什么?
【交流点拨】主旨是劝勉儿子勤学励志,需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荒唐险躁。文章概括了做人治学的经验,着重围绕一个“静”字加以论述,同时把失败归结为一个“躁”字,对比鲜明。
2、本文就哪几方面进行了论述?是如何从这几个方面展开论述的?
【交流点拨】在修身、立志、为人处世方面分析了学与静、才与学、学与志方面的关系。
步骤三质疑问难深层探究
1、“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这句话的核心是一个“静”字。“俭以养德”与“静”有何关系?
【交流点拨】因为节俭方可清心寡欲,避免浪费。这就要求人们的内心世界始终保持宁静,不会为贪图丰厚的物质享受而分神劳力。“俭以养德”是建立在“静”的基础上的美德。
2、诸葛亮认为成才的条件是什么?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交流点拨】诸葛亮认为,理想的人才必须具备三个基本条件:志、学、才。诸葛亮主张以俭养德,以静求学,以学广才,这三者是互相联系,缺一不可的。要想成才,就必须努力学习,要想学有所得,就必须确立大志(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所以,三者中,志是成才的前提和基础,那么如何培养志向呢?必须“宁静”,即清心寡欲、专心致志(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如此说来,一个人要想成长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就必须修养自己的品德,那如何修养品德呢?(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看来,“志”是成才的前提,而“修身、养德”是成才的关键。这也正是诸葛亮的观点所在。
三、合作探究生成能力
步骤四名句理解赏析语言
1、名句理解
(1)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交流点拨】这是“双重否定”的句式,以强烈而委婉的语气表达了他对儿子的谆谆教诲与无限期望。“淡泊”与“宁静”,是以“明志”与“致远”为终极目标和远大理想的,真正有志者的无声誓言,是积极向上和进取的,是催人奋进的。“淡泊明志,宁静致远”,贯穿诸葛亮一生,是他的精神的`集中体现。
(2)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交流点拨】无论人处于什么阶段(少年、中年、晚年),学习与志向总是最重要的。诸葛亮不但告诫儿子要学习,而且还要珍惜时间,发奋学习,并要注意学习方法:要“静”“志”。没有坚定的理想和信念是不可能成就自己的学业的。
2、赏析语言
学生放声朗读课文,圈画自己喜欢的句子,并思考完成下列任务:
你最喜欢文章哪个警句?谈谈你的理解和受到的启示。由此你联想到了哪些名人名言?推荐给大家,并结合自己的体验送给大家一句你最喜欢的话。
【交流点拨】A、淡泊:苟利国家,不求富贵(《礼记》);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陶渊明);水能性淡为吾友,竹解心虚即我师(白居易);道在箪瓢端自足,心闲天地本来宽(陆游)。
B、立志:(1)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苏轼);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杜甫);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王勃);志当存高远(诸葛亮)。
(2)一个人要想有所成就,就必须从小确立大志,否则人生就没有了方向。周总理在12岁的时候就有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壮志,这一崇高的志向激励着他一生都在为中华之崛起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C、惜时:(1)志士惜日短,愁人知夜长(傅玄);浪费时间是一桩大罪过(卢梭)。
(2)时光飞逝,我们要珍惜时光,不能等到自己变老,和世界脱节,才悲叹蹉跎的岁月,那将于事无补,(或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四、当堂演练达成目标
步骤五总结课文拓展延伸
1、总结课文
本文劝勉儿子勤学立志,修身养性要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怠惰险躁。
2、拓展延伸
赞美诸葛亮的诗歌
(1)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2)前后出师遗表在,令人一览泪沾襟。
(3)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3、完成《名师测控》本节练习。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按教学计划来安排,学生熟读成诵后,大致意思还是能理解的,我也预想到孩子们在理解上会有困难之处,但完全不懂是没预想到的。课前,我已经分析了会造成疑难的原因:文章虽然短小,问题就出在短小上。越是短小,就浓缩了越多的精华,我们就要越静下心来深入到文本中去。我决定把文章分成隐性的层次,引导孩子们一层一层去理解文本内容。当然,学习古代的精华很有必要,能从中有自己的感悟和体会更可贵。因此,学生从中所受的启发是这节课不能忽视的,也希望孩子们能从本文中学有所获。
《诫子书》教学设计 篇7
一、明确目标
1、了解诸葛亮及其创作《诫子书》的时代背景。
2、识记并积累文中的文言实词和文言虚词。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准确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二、自主学习
1、学生借助资料了解诸葛亮及其创作《诫子书》的时代背景。
2、学生快速浏览课文标划出课文中出现的疑难字词句。
3、引导学生借助工具书和课后注释为文中出现的疑难字词句正音释义。
4、组织学生倾听《诫子书》的配乐朗读并注意其节奏、语速和语调。
5、学生朗读课文提取关键信息把握其主要内容。
三、展示交流
1、诸葛亮创作《诫子书》的背景。
我所了解的《诫子书》是三国时期政治家诸葛亮临终前写给他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从文中可以看作出诸葛亮是一位品格高洁、才学渊博的父亲,对儿子的殷殷教诲与无限期望尽在此书中。全文通过智慧理性、简练谨严的文字,将普天下为人父者的爱子之情表达得非常深切,成为后世历代学子修身立志的名篇。
2、重要的文言词语和文言句式。
(1)非志无以成学。学:名词,学业。
(2)非学无以广才。广:动词,扩展。
(3)非志无以成学。志:动词,立志。
(4)夫学须静也。学:动词,学习。
3、文章主要内容的整体感知。
诸葛亮劝勉儿子勤学立志,修身养性要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怠惰、险躁。
四、合作探究
1、出示探究问题:
(1)诸葛亮要求儿子应如何修身?
(2)诸葛亮认为澹泊和宁静有怎样的作用?
(3)诸葛亮认为应该怎样求学?
2、小组合作交流
3、小组代表展示
(1)要从澹泊和宁静狠下功夫。
(2)澹泊可以明志,宁静可以致远。
(3)要宁静,要有志向。
五、拓展延伸
1、拓展问题:
诸葛亮认为“淫慢”“险躁”将导致怎样的后果?
2、教师点拨:
淫慢不能振奋精神,险躁不能陶冶性情,将随年岁的流逝,造成精神日益萎靡,从而无用于世,悲守穷庐。
六学生小结:
组织学生以“通过学习诸葛亮的诫子书,我明白了……”的形式谈学习感悟
七、检测训练
1、解释下列黑体字在句中的意思。
(1)非学无以广才。
(2)非志无以成学。
(3)夫学须静也。
2、说说你对下列句子的理解。
(1)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2)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诫子书》教学设计 篇8
精彩开篇词
在这浮躁的社会中,在面对着社会的起伏跌宕时,不少人不知所措,显得多么无知;面对功名利禄,不少人昏昏然萌生出种种邪念。此时,“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告诉我们,抛却功利,抛却浮躁,抛却盲目,面对名声、金钱,视之“于我如浮云”,宁静安定,宠辱不惊,不要急于求成。
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词汇。
2、理解文章内容。
3、体会作者情感,把握文章主旨。
4、赏析精彩妙语,积累名言警句。
5、聆听先哲教导,汲取精神养料。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丞相名垂汗简青,书台犹在谁复登”“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汉贼明大义,赤心贯苍穹”……千古良相诸葛亮不但是陆游、文天祥笔下的精英忠魂,更是后人眼中的智慧化身。他一生立志“兴复汉室,还于旧都”,为此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更以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高风亮节言传身教,惠及子女。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诫子书》,聆听他对后人的谆谆教诲。
1、请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夫君子之行(fú)淫慢则不能励精(yín)
遂成枯落(suì)
2、作者简介
诸葛亮(181—234),字孔明,琅琊阳都(今山东沂南南)人。三国时期蜀汉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曾隐居隆中,后来任蜀国丞相。死后被追谥为“忠武侯”,后世常尊称其“武侯”“诸葛武侯”。诸葛亮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人物。
《诫子书》是诸葛亮54岁时写给他8岁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是后世历代学子修身立志的名篇。文短意长,言简意赅。概括了做人治学的经验,劝勉儿子勤学立志,修身养性要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怠惰险躁,寄予了诸葛亮希望后代志存高远的'厚望。
(一)整体感知
1、多种形式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和节奏。
【交流点拨】
提示:(1)读时要字正腔圆。“字正”就是字音准确,“腔圆”就是发音饱满。(2)处理好停顿,控制节奏。(3)把握重读和轻读。(4)注意语速语调,做到声韵和谐,抑扬顿挫。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2、教师强化解读文意的方法,由学生讨论交流解决文言字词。
【交流点拨】
由“单”变“双”(即将单音节词变为双音节词语)。如:静——宁静,俭——勤俭,学——学习。
3、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结合注释理解其他章节的意思,将不懂之处圈出来。
(二)疏通文意
1、理解下列词语的含义。
(1)夫君子之行(品德高尚的人)
(2)非淡泊无以明志(内心恬淡,不热衷名利)(使志向坚定、明确)
(3)非宁静无以致远(实现远大目标)
(4)淫慢则不能励精(放纵怠忽)(振奋精神)
(5)险躁则不能治性(性情轻薄浮躁)(修养性情)
(6)年与时驰(逝去)
(7)意与日去(日子,岁月)
(8)遂成枯落(于是,就)(凋落,衰残。比喻人年老志衰,没有用处)
(9)多不接世(接触社会,有“用世”的意思)
(10)悲守穷庐(穷困潦倒之人所住的陋室)
2、词类活用
非学无以广才(形容词作动词,增长)
3、古今异义
(1)静以修身(古义:修养身心;今义:衣服显示出穿着人的线条)
(2)夫君子之行(古义:操守,品行;今义:行走)
(3)意与日去(古义:日子,岁月;今义:太阳)
4、重点句子的翻译。
(1)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交流点拨】
有道德修养的人,摒除杂念干扰提高自己的修养,勤俭节约努力培养自己的品德。
(2)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交流点拨】
不清心寡欲就不能使自己的志向明确坚定,不安定清静就不能实现远大理想。
(3)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交流点拨】
放纵怠忽就不能振奋精神,轻薄浮躁就不能修养性情。
(三)深层探究
诸葛亮写这封家信的用意是什么?
【交流点拨】
1、告诫儿子要注意修身养性,生活节俭,以此来培养自己的品德,表达了他希望后代志存高远的厚望。
2、作者抓住一个“静”字,围绕学习告诫儿子要成材必须具备哪几个条件?
【交流点拨】
淡泊: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立志: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惜时: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四)诵读积累
学生再次放声朗读课文,圈画自己喜欢的句子,并结合自己的体验送给大家一句你最喜欢的话。
【交流点拨】
苟利国家,不求富贵(《礼记》);不汲汲于富贵,不戚戚于贫贱(陶渊明);水能性淡为吾友,竹解心虚即我师(白居易);心闲天地本来宽(陆游);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苏轼);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王勃);志当存高远(诸葛亮);志士惜日短,愁人知夜长(傅玄);浪费时间是一桩大罪过(卢梭);时间有三种步伐,未来的时间踟蹰接近,现在的时间似矢飞去,过去的时间永远静止(席勒)。
四、板书设计
治学
诫子书修身
惜时
五、拓展延伸
中国人历来崇尚、重视家教,除了诸葛亮的《诫子书》,还有《曾国藩家书》《毛泽东家书》《傅雷家书》,都体现了家教的魅力,希望大家找到有关的书籍阅读。
《诫子书》教学设计 篇9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及文章写作背景;
2、掌握文言言阅读方法,学会疏通文意;
3、理解文章内涵,把握父对子的殷殷深情。
教学重点:
1、掌握文言言阅读方法,学会疏通文意;
2、理解主旨:勤学励志,修身养性。
教学难点:
理解文章大意,体会作者情感,赏析精彩妙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沾襟。”“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同学们知道杜甫笔下写到的是古代哪位精英吗?对就是诸葛亮。今天,我们来学他的1篇家训,解读那蕴含“慈父情,谆谆教子意”的《诫子书》,领悟名人的教育风范,品味出先贤的修身之道。
二、作者及文章写作背景介绍
三、整体感知
1、读课文,划分节奏。
2、小组内翻译课文,老师抽查补充。
3、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四、文章层次划分
文体:议论文
中心论点: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第二层:阐述“静”与“学”的辩证关系。
第三层:告诫儿子珍惜时光,有所作为。
五、小结
六、布置作业:
1、诸葛亮告诫儿子要成才必须具备哪几个条件?请找出句子品读;
2、请找出文中的名言警句,并选择你最喜欢的一句,说说对你的启示;
3、归纳文中的一词多义、古今异义等词类现象。
4、试背诵课文。
一、导入:《诫子书》全文86字,虽阐述的是敬业奉献、修身养性、治学做人的深刻道理,但也可以看作是诸葛亮对其一生的总结。今天我们继续来看看这位品格高洁、才学渊博的`父亲,是如何对儿子进行教导的。
二、研讨课文:
1、读课文,分析诸葛亮告诫儿子要成才必须具备哪几个条件?
2、请找出文中的名言警句,并选择你最喜欢的一句,说说对你的启示;
3、完成课本P86第三题。
三、归纳文中的一词多义、古今异义等词类现象。
四、写作特点分析
学习反面(或否定的角度)论述观点。
五、朗读成诵。
六、布置作业
1、完成完成《阳光学业评价》P68、69;
2、背诵全文。
《诫子书》教学设计 篇10
教材分析:
《诫子书》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1篇文言文。这篇文章是三国时期著名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54岁临终前写给8岁儿子的一封家书,成为后世历代学子修身立志的名篇。其文短意长、言简意赅,主旨是劝勉儿子勤学立志,修身养性要从澹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荒唐险躁。它可以看作是诸葛亮对其一生的总结,从另一个侧面表现了诸葛亮这位历史伟人的高风亮节。学习本文重在引导学生理解内容,把握主旨,体会情感,从中获得精神的力量:淡泊明志,宁静致远,并由此积累背诵相关警言以自励。可以说《诫子书》是1篇勉学劝善的优秀之作。引导学生学习诸葛亮的这篇家书,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积累,在提高学生文言水平的同时,还可以结合《诫子书》的深刻内容,对学生进行治学、做人和修养方面的'教育,升华他们的灵魂和良知,启迪他们的思维。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结合注释疏通文意,理解文章的内涵。
2、过程与方法:能运用多种文言文朗读法来朗读课文。
3、情感与价值观:感受诸葛亮的人格魅力,提升自己的品格修养。
教学重点:
用多种文言文朗读法诵读课文并理解文章的主旨。
教学难点:
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翻译课文
教学方法:
诵读法
讨论法
教学道具:
多媒体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根据学生的具体精神面貌来引入课题,主要以鼓励和表扬为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缓减学生紧张的情绪。
二、走进诸葛亮
诸葛亮(181-234),字孔明、号卧龙,汉族,徐州琅琊阳都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散文家、书法家。在世时被封为武乡侯,死后追谥忠武侯。诸葛亮为匡扶蜀汉政权,呕心沥血,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其散文代表作有《出师表》、《诫子书》等。
三、解题
诫:
告诫,劝勉
子:指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
书:书信,一种文体
“诫子书“即告诫儿子的一封家书。
《诫子书》是三国时期著名政治家诸葛亮临终前写给8岁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成为后世历代学子修身立志的名篇。它可以看作是诸葛亮对其一生的总结。诸葛亮也是一位品格高洁才学渊博的父亲,对儿子的殷殷教诲与无限期望尽在言中。
四、初读课文
整体感知
(一)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
朗读要求:
1、遇到不会读的字词,在小组内进行交流。
2、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
(二)播放朗读视频,初步感知。
要求:听准字音,注意停连、语气、节奏及重音。
(三)仿读课文,感受语气。
(四)全班齐读课文,增强语感。
五、译读课文
理解文意
文言翻译五字法:
留:国号、年号、地名、人名、官名、书名。
替:用现代汉语词替换古代文言词。
调:调整句子次序,使之符合现代汉语的说法。
增:补充出句中省略的内容。
删:删去没有实在意义的词。
(一)解释重要字词(抢答的形式完成)
(1)静:摒除杂念和干扰,宁静专一
(2)淡泊:内心恬淡,不幕名利
(3)明志:明确志向
(4)广:使……广,增长(形容词使动用法)
(5)志:立志(名词用作动词)
(6)险躁:
轻薄浮躁
(7)驰:迅速逝去
(8)去:消失
(9)枯落:凋落,比喻人年老志衰,没有用处
(二)
结合注释翻译全文
1、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独立翻译课文,遇到疑难进行勾画。
2、小组合作解决个人疑难。
3、一同学翻译全文。
(三)读出节奏(感知课文内容)
1、障碍朗读。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2、标出节奏。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六、研读课文
把握主旨
(1)诸葛亮希望儿子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从哪些方面来告诫儿子的?
(2)根据同学们对诸葛亮的了解,结合诸葛亮的人生经历和《三国演义》中的故事,你觉得诸葛亮本人最喜欢的可能是文中的哪两句?为什么?
(3)学习了诸葛亮的《诫子书》,你觉得受益匪浅,想要选择文中的一句话,送给在坐的某一位同学,你会送给谁?为什么?
《诫子书》教学设计 篇11
一、教学目标
1、掌握生字词,积累文言知识。熟读全文,梳理文章结构思路。
2、通过品析文中词句,了解文章大意,理解“静”的重要性。
3、体会作者对儿子的深切教诲,以及文章中蕴含的哲理。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积累文中的重点字词和文言知识,理解文章内容。
难点:结合作者生平,体会文章主旨,思考其现实意义。
三、教学方法
批注式阅读法;谈话法;小组合作探究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丞相名垂汗简青,书台犹在谁复登”“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汉贼明大义,赤心贯苍穹”……千古良相诸葛亮不但是陆游、文天祥笔下的精英忠魂,更是后人眼中的智慧化身。他一生立志“兴复汉室,还于旧都”,为此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更以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高风亮节言传身教,惠及子女。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诫子书》,聆听他对子女、后人的谆谆教诲。【板书标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听名家范读,注意节奏停顿和字音。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圈画出生字词,结合书下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
3、诸葛亮写《诫子书》用意是什么?
明确:告诫儿子要修身养德,培养自己的.品性,字里行间透露着诸葛亮对儿子的殷切期望。【板书:谆谆告诫、修身自学】
(三)深入研读,重点感悟
1、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明确:“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2、“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与前一句的关系是?
明确:阐述静的价值和作用。【板书:静】
3、后文诸葛亮又从哪些方面教育儿子?
明确:正反两个方面。正面论说:学、才、志的关系。学习必须宁静专一,而才干来源于学习,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不立志就无法学有所成。因此,志是成学的前提和动力,学是成才的基础和必要条件,而学又要以静为前提。反面论说:从“淫慢”“险躁”两个反面来论述“静”与“俭”的重要性。【板书:学、才、志】
4、最后一句在议论之中加入抒情,表达了诸葛亮的什么情感?
明确:教导儿子要珍惜时间,表达了诸葛亮对儿子教诲的殷切之心。【板书:惜时】
5、回顾整篇文章,《诫子书》是从哪些方面展开论述的?这些方面中诸葛亮放在首位的是什么?为什么?
明确:修身、治学、惜时,静、学、才、志。静放在首位,学、才、志均是成才的必要条件,但成才之前先要成人,所以要先修身养德,只有道德品质是高尚的才可能治学成才,否则即便有很高的才学也未必能成为一个值得他人尊敬的人。
(四)拓展延伸
多媒体展示关于诸葛亮的背景资料和影视片段。请同学们课下搜集有关诸葛亮的民间故事、成语俗语等。
(五)小结作业
请学生思考并总结“静以修身,俭以养德”一句的现实意义以及自己有何影响和借鉴。作业:搜集有关诸葛亮的民间故事、成语俗语等。
五、板书设计
六、教学反思
本文是1篇谈论修身治学道理的家书,教诲中蕴含着深切的希望。文章具有较强的论说性,所以本课着重向学生讲解了“静”的重要性,以及“学”“才”“志”三者之间的关系。最终实现三维教学目标,使学生理解“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道理,并在学习生活中以此来要求自己。
《诫子书》教学设计 篇12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读准字音、节奏,读出韵味,熟读成诵。
2、积累文言词语,在理解重点词语的基础上翻译全文,理清课文结构。
过程与方法:诵读法,合作探究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文中深刻的人生理念和父对子的殷殷期望。
教学重点:
积累文言词语,在理解重点词语的基础上翻译全文,熟读成诵。教学难点:体会作者情感,理解文中深刻的人生理念。
教材分析:
《诫子书》是修身立志的名篇,其文短意长、言简意赅,主旨是劝勉儿子勤学立志,修身养性要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荒唐焦躁。学习本文重在引导学生理解内容,积累背诵相关警言以自励。把握主旨,体会情感,从中获得精神的力量:淡泊明志,宁静致远,学情分析:经过前三个单元古诗文的学习,学生已掌握一些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但还不牢固,在教学中尽可能地帮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和学习文言文的习惯。七年级的'学生正处于发展独立思维的重要阶段,他们的主动性和求知欲都已大大提高,不再喜欢被动地接受知识,已初步具有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
教法:本篇文章短小精悍,辞约意丰,字字珠玑,掷地有声,有谆谆告诫之语,更溢满殷殷期盼之情。在教学中要达成目标,掌握重点,突破难点,采用的首要方法就是以“读”贯穿课堂始终,通过反复地读让学生自然成诵;让学生合作交流探究释疑理解作者情感,把握文章主旨,中间穿插历史背景小故事,开阔学生视野激发学生兴趣,感受诸葛亮的人格魅力,提升自己的品德素养情趣。
教学过程:
一、定向学习
(一)导入新课
由名家书写的“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书法作品导入此句最早出自西汉初年刘安的《淮南子》,“非澹薄无以明德,非宁静无以致远”后经诸葛亮在《诫子书》中引用后广为流传。
(二)明确学习目标(学生圈画学习目标中的重点词语)
1、读准字音、节奏,读出韵味,熟读成诵。
2、在理解重点词语的基础上翻译全文,理清课文结构。
3、理解文中深刻的人生理念和父对子的殷殷期望。
(三)预习检测(学生课前完成)
1、《诫子书》选自作者,字,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
2、给加点字注音
夫、()君子之行、()
非淡、泊、()无以明志
淫、()慢则不能励精
遂、()成枯落
二、自主学习:读准字音、节奏,读出韵味
(一)多种形式朗读课文
1、指名朗读—学生评价
2、教师范读,进行朗读指导
(1)读时要字正腔圆。
(2)处理好停顿,控制好节奏。
(3)注意语速语调,把握好重读与轻读。
3、联系背景,读出韵味。
(1)解题:诫子书,告诫儿子的一封书信
(2)背景链接
这是诸葛亮五十四岁时写给儿子的一封家信,这篇文章作于蜀汉建兴十二年(元234年),蜀国后期,国势衰颓,后继无人,诸葛亮为了蜀汉国家事业日夜操劳,顾不上亲自教育儿子,但他又清醒地认识到儿子成长过程中的隐患,他在给哥哥的一封信中写到:“瞻今已八岁,聪慧可爱,嫌其早成,恐不为重器耳。”所以他写给儿子的这封信来告诫教育儿子。
他清醒地认识到儿子成长过程中的隐患,所以他写给儿子的这封信应该是语重心长,忠心耿耿的诸葛亮是多么盼望儿子能快些长大,成为国之栋梁,我们还应读出一位慈父的殷殷期盼。
(二)翻译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课前预习,自己结合书下注释翻译课文。
2、教师强调重点词语,学生在导学案做批注。
3、同位互译课文,提出疑难。
4、指名学生翻译。
三、合作学习
1、本文表明作者观点的句子是什么?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怎样来教导儿子的,有何用意?(小组合作讨论,小组代表回答,其他组补充,教师引导归纳出本文结构)
四、展示学习,解惑提升
1、再读课文,体味情感
长大后的诸葛瞻是否能如父所愿呢?真是有其父必有其子,诸葛瞻多才多艺,擅长书画,十七岁时即被后主刘禅招为驸马,是备受蜀国人民爱戴的英雄。他三十七岁时便和儿子一起战死沙场,可谓国之栋梁,诸葛亮对他的早期教育起到了重大影响,可以说《诫子书》一路伴他成长,他时时诵读,心领神会。全班再读课文,体味作者的殷殷期望,谆谆教诲。
2、这封家书中,如果让你选择一句作为人生的座右铭,你会选哪一句,并陈述理由。思路如下:
我选择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它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选择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师范例:诫子书中最著名的一句话是“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不把眼前的名利看得轻淡就不会有明确的志向,不能平静安详全神贯注地学习就不能实现远大的目标,由这句话我想到了居里夫人,居里夫妇的居室里简单到只有两把椅子,他们自己刚好每人一把。因为担心来访的客人在舒服的座位上逗留过久会占用她宝贵的研究时间。这就是“静”的最高境界。居里夫人把英国皇家学会颁给她的金质奖章送给小女儿做玩具,她说:“我是想让孩子们从小就知道,荣誉就像玩具,只能玩玩而已,绝不能永远守著它,否则就将一事无成。”就是因为居里夫人是一个淡泊名利的人,能够不受外界环境干扰,潜心进行研究,所以她能在科学的路上走得更高更远。
五、反馈学习,根据提示背诵课文(引导学生发现句式特点,背诵对偶句)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非澹泊无以明志,夫学须静也。非学无以广才,淫慢则不能励精。年与时,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六、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并默写。
2、积累文言词语和名言警句。
《诫子书》教学设计 篇13
【设计思路】
文言文的教学应该遵循文体特征展开,应该凸显具体文本基本特征。一般来说,经典文言文本,往往可以把基本内核付诸在一字之上,发觉此字,溯其源流,文章意境全开。《诫子书》一文,诸葛亮围绕“静”字,劝勉八岁儿子诸葛瞻修身养性、惜时读书,殷殷之辞,情理皆备,以此带读,意蕴全得。另外,文言文的教学,朗读是最合理的方式。读的方式的选择决定了朗读教学的质效。在教学方式的选择上,运用“共生教学”法开展教学,以朗读句读为共生原点,读出停顿、读出层次、读出情感、读出意蕴、读出自己,前后互联,递进纵深。本教学设计运用了六种不同的教学,环环相扣,逐层深入,引人入胜。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1、能根据发语词、语气词以及对称的句式读好停顿;
2、通过添加标点读出文章的层次和语气,揣摩作者的殷殷教诲和无限期望;
3、通过品读“静”字,感受作者的才学渊博、智慧理性;
4、背诵全文。
知识维度
认知过程维度
1、记忆
2、理解
3、运用
4、分析
5、评价
6、创造
A、事实性知识
目标4
B、概念性知识
C、程序性知识
目标1
目标2
D、反省认知知识
目标3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解题导入。
解题:“诫子书”,诫,告诫,劝勉;子,是指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书,书信。
二、从“读”字共生依“静”字悟深意
(一)即时生成,读准字音
请大家读一读这篇短文,看看有没有不认识的字?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强调“夫、淫、遂”三字的读音。
(二)去掉标点,读出句读
大家看看,这篇文章没有标点符号,其实古文都是没有标点符号的。那么古代读书人看到这样的文章,是怎么断句和停顿的呢?我们小组间讨论研究一下:就这篇文章而言,有没有断句和停顿的诀窍?
依据学生的讨论整理如下:
1、找发语词“夫”,找语气词“也”;
2、根据自己熟悉的成语或警句来断句;
3、找相同或者相近的词语。相同的词语,往往不会在一个短句里重复使用,所以往往会出现在两个不同但相对的句子里;
4、找相同的句式(对偶句,双重否定句式);
若以上四种方法都不能断句正确后,就发注释给学生,让学生理解句子,然后再断句: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5、参考注解理解课文,根据文句意思来断句。(见“附表1”)
(三)强调虚词,读好节奏
指导朗读,读出停顿。将虚词读得轻、读短促,读得声断气连;将实词读得强,稍微读得绵长与拖曳。读“夫”字,要停顿。
夫君子之行/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
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四)巧借标点符号,读清层次,读好情感
句子的停顿划出来后,就得添加标点符号。添加哪些标点比较合适呢?我们先用常见的逗号、句号或叹号来试试。当然也不限制用其他的标点。
1、再借助注释理解课文;
2、学生独立标注标点符号;请一名学生到教师电脑上注标点;
3、在学生有分歧的地方开展讨论;如果学生意见一致,就对比教材,在有分歧的地方展开讨论;如果学生和教材也一致,教师质疑开展讨论,具体情况见下面分析。
夫君子之行,(学生可能会用冒号,起“解释说明”作用,也合理。)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学生可能会用分号,正反论证,从文意上讲,用分号更合适。)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为什么不句号和感叹号,因为停顿时间太长,破坏前后句之间的意脉。)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为什么最后一处用叹号,其他地方都不用。前四句都是诸葛亮给儿子讲道理,建议多使用句号表达情感,感受诸葛亮的智慧理性和才学渊博;最后一句是诸葛亮提醒儿子珍惜时间,并以自身体验劝勉儿子,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所以用感叹号表达情感,感受诸葛亮的殷殷教诲和无限期望。)
指导学生用陈述语气读好表达理性思考的句子;用感叹语气读好表达感叹的句子,充满感情,拖曳绵长。
(五)揣摩“静”字,感悟哲理
1、全文86字,诸葛亮跟儿子诸葛瞻重点强调的是哪个字?
介绍“静”字的本义、引申义和比喻义。
从《汉字源流字典》介绍来看,“字形”的构成,青,“清”的略,纯净;争,全力以赴,表示力图清心。本义:努力去除杂念,清心寡欲。
(静心,静虑)(静谧,禅静)(静态,寂静)(静观,静坐)
2、全文出现了三次“静”字,它们的含义完全相同吗?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指向一种品质,是静心、静虑之“静”,是本意。)
非淡泊无以明智,非宁静无以致远;
(这里的静指向内心,是静谧、禅静之“静”,是一种境界,一种追求,贴近引申义)
夫学须静也,才需学也
(这里的静指向静观、静坐的内心之“静”,也指环境的静态、寂静之“静”,是人内外的宁静。)
背诵这三句话。
3、回忆诸葛亮“静”的'智慧。
教师讲述诸葛亮隐居隆中的故事,学生辨析是哪种“静”?
(应该倾向于“非宁静无以致远”的静,只有内心宁静,与世无争,才能达成更为远大的目标。)
三、联系生活,读出自己
(一)精选座右铭,强化名句理解
我们经常会选一些古诗文中的名句作为自己的座右铭来警醒或者劝勉自己。如果从下面两则名句中选择,你会选哪一句作为自己的座右铭呢?为什么?
1、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教师补充“俭”字的理解:
形声字。从人,从佥,佥亦声。"佥"意为"两边"、"两面"。"人"与"佥"联合起来表示"在人前人后都言行一致、厉行节约的人"。本义:生活上自我约束,从不放纵的人。引申义:节省、节约。所谓"俭",一定是人前人后都能做到节约的人。
2、淡泊明志,宁静致远。
教师补充陶渊明诗《归园田居》,感受古人的“淡泊与宁静”。
《归园田居》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3、教师补充自己对“静”的理解:
不争。静为治学之基。看淡名利,顺其自然;
平和。静为修身之本。心平气和,陶冶性情;
宁静。静为明志之根。志存高远,惜时进取。
(二)背诵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