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教学成果奖申报材料3篇
【阅览】由阿拉题库网友精心整理编辑的“2024年教学成果奖申报材料3篇”优秀范例,以便供您学习参考之用,“轻松办公、远离加班熬夜”,希望下面内容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吧!
国家职业教育教学成果奖申报职业教育名师工作室申报书篇1
;根据《广东省教育厅关于开展2019年广东教育教学成果奖评审工作的通知》,2019年3月,2019年广东教育教学成果奖申报工作正式启动,涵盖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共3个大类。2020年3月《广东省教育厅关于公布2019年广东省教育教学成果奖获奖项目的通知》发布,2019年广东教育教学成果奖(职业教育)共评出特等奖5项、一等奖99项、二等奖120项,奖项数达到历年新高。现就2019年广东教育教学成果奖(职业教育)获奖情况作如下分析。
(一)奖项总数及各等次奖项数均高于往届
2017年,广东职业教育教学成果开始脱离原有的普通教育、高等教育申报序列,成为一个独立的省级教学成果奖颁发类别,这表明,广东充分认识到作为一个类型教育的职业教育教学成果奖的专有特点,开始推进职业教育教学成果奖的专门认定。如图1 所示,2014年、2017年、2019年近三轮广东教育教学成果奖(职业教育)奖项不论在总数還是在各等次数量方面都持续走高。比较2017年、2019年广东教育教学成果奖(职业教育)发现,2019年广东教育教学成果奖(职业教育)获奖总数较2017年增加了109项,增长95%。其中特等奖增加2项,增长66%;一等奖增加47项,增长90%;二等奖增加60项,增长100%。这表明广东正不断加大职业教育领域内的教学成果认定范围,这有利于不断挖掘广东优秀的职业教育教学成果。
和历年一样,2019年广东教育教学成果奖(职业教育)获奖成果覆盖职业教育中、高职学段。其中,中等职业教育类别特等奖2项、一等奖24项、二等奖28项;高等职业教育类别特等奖3项、一等奖71项、二等奖84项;社区教育和老年教育类别一等奖4项、二等奖8项(见图2)。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在原有中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专科)教育分类的基础上,本轮广东教育教学成果奖(职业教育)首次将社区教育和老年教育作为第三类申报类别包含在内,体现了终身教育理念下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方向。
(三)获奖成果集中分布在珠江三角洲地区
1.获奖成果整体的区域分布
如图3所示,2019年广东教育教学成果奖(职业教育)获奖成果多分布在珠江三角洲地区。成果第一完成单位为珠江三角洲地区的成果有215项,成果第一完成单位为非珠江三角洲地区的成果仅有9项,获奖成果的区域分布很不均衡。
2.获奖成果(中等职业教育类别)的区域分布
近年来,广东不断建立健全以地市统筹为主的中等职业教育管理体制,地市担负起了发展本地中等职业教育的主体责任。在由各地市培育、遴选及组织申报的中等职业教育类别教学成果奖上,不同地市获奖数存在的不均衡现象,反映着各地市中等职业教育的改革力度与治理能力。如图4所示,在中等职业教育类别共54项教学成果奖中,广州市推荐的成果项目有16项获奖①,其中1项获特等奖;佛山市推荐的成果项目有10项获奖。广州、佛山中等职业教育类别的教学成果奖数量分别位列全省前2位,这与广州、佛山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排头兵的地位是吻合的。此外,21个地市中,13个地市未获得中等职业教育的成果奖项,中等职业教育成果的地市间分布很不均衡。
3.获奖成果(高等职业教育类别)的学校分布
省内高职院校仍是本轮高等职业教育类别教学成果奖的获奖主力军。据统计,44所高职院校以成果第一完成单位的方式获得共154项教学成果,获奖院校占省内全部88所高职院校的50%,获奖数量占高等职业教育类教学成果总数的%。另有2所应用型本科院校、1个省级教研机构以成果第一完成单位的方式共获得成果4项,成果数量占高等职业教育类教学成果总数的%。
从院校的办学性质看,44所高职院校中,8所民办高职院校共获教学成果10项,成果数量占高等职业教育类教学成果的%;36所公办高职院校共获教学成果144项,成果数量占高等职业教育类教学成果的%。
如表1所示,从院校的获奖整体分布看,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等省内5所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院校共获教学成果56项,成果数量占高等职业教育类教学成果总数的35%,且3项特等奖成果均花落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顺德职业技术学院等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院校中。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等省内18所一流高职院校共获教学成果113项,成果数量占高等职业教育类教学成果总数的%。省内高职院校教学成果间的竞争呈现鲜明的马太效应,强者恒强。
从院校获奖的个体分布看,深圳职业技术学院仍是当仁不让的老大哥,共获成果18项,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分别以12项、11项、9项、8项位列第2、3、4、5位。
4.获奖成果(社区教育和老年教育类别)的学校分布
作为首次将社区教育和老年教育单列的设奖改革,本轮成果奖(社区教育和老年教育类别)的获奖主体主要是省、市开放大学及省、市、区三级广播电视大学,此外,部分高职院校内设的社区学院也有申报并获奖。
(四)成果普遍采用校企、中高职院校、高职本科院校联合申报的方式
作为一种中职、高职、应用本科、研究生教育贯通的教育体系及跨界的教育类型,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推进既需要不同层次职业教育的协同,又需要学校、政府、行业、企业开展育人合作,这种特点在本轮广东教育教学成果奖(职业教育)中体现得十分明显。2019年广东教育教学成果奖(职业教育)总共224项成果中,校企合作完成的有144项,占全部成果的%;校校合作完成的有14项,占全部成果的%;政校合作完成的有2项,占全部成果的%;学校独立完成的有64项,占全部成果的%。
(五)获奖成果主题多样、时代性强
广东省获奖的224项职业教育教学成果主题内容涉及面广,涵盖专业人才培养、课程开发、教学模式创新、学生测评、专业群建设、师资队伍建设、中高本协同培养、专业教学标准建设、校企合作模式等多个领域。各项成果紧紧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遵循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发展规律、技术技能人才成长培养规律,体现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的类型特点和层次特点,能够针对目前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教学改革与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有效解决方法。
如特等奖获奖成果中,由广东省教育研究院李海东教授主持的“‘行业主导,以岗定标,比对量才的中职学生职业能力评测研究与实践”,成果聚焦广东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对职业院校精准育人的需求,针对中职学生评价中存在的能力难评难测、企业认可的证书缺乏、教学改革目标不明动力不足等问题,提出了“以岗定标、比对量才”的综合评价思想,创新了“曹冲称象、能力比对”的评价方法,建立了“政府委托、行业主导、学校参与”的职业能力评测机制,研制了“职业能力标准→能力综合评价标准→人才评价等级标準”的证书标准体系,探索了“立体考、通关制”的实施路径,形成了行业主导的中职学生职业能力评测系统解决方案。
(一)听取建议、修订条例,创造成果孕育的良好制度环境
《广东省教学成果奖励办法》(以下简称“奖励办法”)于1995年1月1日颁布施行,该文件是为了奖励取得教学成果的集体和个人,调动广大教育工作者从事教育教学研究,提高教学水平和教育质量的积极性而颁布的,是省教学成果培育及奖励工作的基本依据。但该条例从颁布至今已有25年,部分条款已跟不上当前广东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新形势、新需求,亟须加以修订完善,部分成果奖励细节也需通过条例进一步明确。例如,“奖励办法”中未明确规定省教学成果奖每几年评选一次,但历次均依照国家级教学成果奖每4年评审一次的方法评选,随着广东职业教育领域改革进程的不断加快,4年一周期的评审已不适应广东职业教育教学成果的总结与推广力度,亟须缩短评审周期以加大对职业教育领域成果的培育力度。为此,省教育厅专门组织厅人事处、省编办、地市教育局人事部门、省教育研究院相关同志于2018年6月25日至28日赴山西、内蒙古开展调研,专门学习两省在省教学成果奖励办法修订方面的经验,同时认真学习北京、山西、江苏等兄弟省市的成果奖励条例修订文本,为《广东省教学成果奖励办法》及相关细则的修订打下了基础。
(二)项目引导、精心培育,做好成果孕育的前期准备
教学成果奖的形成需要长时间的前期培育与实践检验,根据《广东省教育厅关于做好广东教育教学成果奖(高等教育)培育项目建设工作的通知》的安排,早在2014年,省教育厅便组织开展广东教育教学成果奖(高等教育)培育项目建设工作②,为申报推荐国家和广东教育教学成果奖(高等教育)项目奠定基础。根据《广东省教育厅关于公布2014年度广东教育教学成果奖(高等教育)培育项目的通知》,2015年广东共立项广东教育教学成果奖(高等教育)培育项目1775项,其中高职教育类项目290项。通过将教学成果评奖与成果培育项目适当挂钩,有利于鼓励高校加强教学改革规划和教学成果培育,改变教学成果奖申报过程中临时拼凑材料、组织队伍等现象,大大提高了教学成果奖的申报质量。
(三)聚焦重点、精准发力,展现广东职业教育新成果
各地推荐参评的2019年广东教育教学成果奖(职业教育)项目大多是经校级教学成果鉴定且前期基础好、预期成果多、实践效果优、推广应用强的项目,在省级教学成果奖推荐过程中,各地市均注重发掘近年来职业教育领域有影响力和代表性,聚焦教育改革发展重点、难点、热点的新成果。此次获奖的省级教学成果奖项目也都充分代表了广东省近年来在职业教育教学质量水平提升和教师专业发展上取得的新成绩,充分展现了广东省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新风貌。
(一)进一步完善培育工作机制
职业教育教学成果的培育、提炼和打造是一个持续的过程,目前广东省职业教育成果培育工作已初步探索出一些好的经验,但还未形成完善的省-市两级工作机制和职责分工。为进一步提升广东职业教育教学成果水平质量,应在学习借鉴先进省市(特别是江苏省、山东省)有关做法经验的基础上,全面梳理现有的省级和地方培育工作,形成省-市联动的培育工作机制。对于高等职业教育类教学成果,应组建相关培育专家团队,设专职工作人员跟踪落实成果培育工作;对于中等职业教育类成果,应通过省级项目引导、地市统筹实施的方式,省市形成合力共同打造高水平高质量优秀成果。
(二)着力提升一线教师教研水平
总体上看,我省职业教育教师(尤其是中职教师)具有较强的一线教育教学经验,但较缺乏将这种经验转化为教学成果的能力。为此,应着力加大对一线职教教师尤其是欠发达地区的职教教师的业务培训和专业指导,鼓励他们积极参与教研项目。与此同时,省市在教研课题申报立项等方面也应向欠发达地区职教教师倾斜,为一线教师专业发展、教研能力提升创造丰富的学习交流机会,从而打造一支专业基础扎实、职业素质全面、教学业务过硬、教研能力出色的职业教育教师队伍。
(三)加快成果宣传推广
成果的宣传推广不仅有益于成果影响力的提升,外界对成果的认同更是对成果的价值和意义进行充分验证。为此,一是建议通过“互联网+教育”的方式加大成果推广力度。在当前“互联网+教育”环境下,应积极探索以互联网为载体的高传播力度的交流推广渠道,搭建有操作性、针对性、实践性的成果宣传应用推广平台。二是引导省级、各地级市教育媒体重视对获奖成果的宣传报道,以媒体的广泛辐射面带动社会对职业教育成果的关注。三是建议推进“职教成果粤东西北行”的工作安排,将一批批好的职业教育教学成果宣传到省内欠发达地区,同时提升粤东西北职业教育教学成果的孕育热情与能力。
注释:
①这里均以成果第一完成单位所在的地市计,下同。
责任编辑 朱守锂
相关热词搜索:;国家职业教育教学成果奖申报职业教育名师工作室申报书篇2
;本培养方案是为了培养学生基本的工程素质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初步能力。克服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的动手能力差、缺乏综合分析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创新意识不强等缺点。
培养方案共分三个层次。
①工程认识实习:
目的:使学生了解典型机电产品的结构、原理;典型机构的构造、运动、组成;典型零件的结构、材料、功能。以及对机电产品制造过程有一个初步的,全面的了解。
方法:通过 “工程材料”、“机械零件”、“ 典型机构”、“电子元器件”展室的参观、演示,典型机电产品的拆装实习和对典型生产企业、典型生产设备的参观、讲解、表演达到上述目的。
②基本工艺训练:
目的:让学生了解机械制造的一般过程。熟悉机械零件的常用加工方法及其所用主要设备的工作原理及典型结构。了解机械制造工艺知识。掌握初步选择加工方法和进行工艺分析的能力。在质量和经济观念、理论联系实际的科学作风等基本素质方面受到培养和锻炼。
方法:通过典型工艺设备基本操作训练和典型机械产品的加工、装配、调试、质量检验和技术经济分析完成基本工艺训练。
③综合创新训练:
目的:培养综合工程素质和创新意识。
方法:在机械设计、机械制造课程的基础上,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典型机械产品的构造、工艺、材料、传动、配合、零部件设计、整体设计。并进行综合创新训练。学生组成创新训练小组,自行设计、自编工艺,自主加工机电产品。完成设计-制造全过程。
2、培养方案实施
①实践基地建设
2 为开设工程认识实习中的自行车拆装实习,购置了自行车、拆卸工具;编写教学大纲,实习指导书;绘制了自行车零件图组和组件装配图。
2 利用世行贷款购置80余台套设备,加强数控、特种加工实习,增加钣金冲压、非金属成型实习。使第二层次的基本训练实习内容更加全面,其水平与我国目前工业水平相适应并有一定前瞻性。
2 综合创新训练是一个全新的实践教学内容, 没有可资借鉴的现成方案。在教学项目建设中从教学方案制定、教学文件准备到实习条件建设、准备作了大量工作。经过试点和改进,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实践教学环节。
②培养方案运行
2 自行车拆装实习已在99级学生中全面开展,并已列入xx版教学计划。
2 综合创新训练在98、99年两轮试点的基础上,经过改进,xx年在较大范围内开展。今年有300名学生参加了综合创新训练。也已列入xx版教学计划。
③培养方案实施效果的初步评价
2 通过拆装实习和讲解使学生了解了自行车的机械结构、零件、材料和加工工艺。增加了感性认识,培养了动手能力。为机械类后续课的学习打下了必要的基础。学生反映很感兴趣,希望增加拆装内容。
2 在创新训练中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许多独立开设的理论课上学到的知识、能力得到综合运用,引发了学生的兴趣,提高了学生的综合工程素质。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叶平同学和王丽敏同学在总结中写道:“从最开始选择创新目标和创新思维方式,到整个制作过程中对工艺规程的不断创新、改进,都融入了创新思想。”;“这次创新训练使我收获很多,首先它增强了我们的创新意识,锻炼了我们的创新能力,将会令我们终身受益”。组成创新小组的形式还培养了同学之间的团结协作精神。高春月同学说“通过创新训练使我深深体会到,同学之间密切配合是成功的关键,增强了我与他人和睦相处、密切合作的工作作风。”许多同学表达了类似的观点。
相关热词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