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积单位的教学设计热选【推荐5篇】
【请您参阅】下面供您参考的“体积单位的教学设计热选【推荐5篇】”是由阿拉网友精心整理分享的,供您阅读参考之用,希望此例范文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一下小编了!
体积单位的教学设计【第一篇】
教学内容: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21—22页例8及相应的“练一练”,练习五5—8。
教材简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认识了体积的意义后教学的。例8从测量的需求出发,引导学生认识常用的体积单位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在教学每个体积单位时,十分重视引导学生初步建立有关体积单位实际大小的表象。此外,在学生认识立方厘米后,还呈现了两个用棱长1厘米的正方体摆成的长方体,让学生说说它们的体积,既让学生初步体会体积单位在体积计量中的应用,又为学习长方体体积公式做了必要的铺垫。教材最后还沟通了刚认识的体积单位与已学的体积单位升和毫升的联系。通过练一练,帮助学生进一步丰富对有关体积单位的感知。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认识常用的几个体积单位:立方米、立方厘米、立方分米,并帮助学生初步建立1、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实际大小的表象;能正确区分长度单位、面积单位和体积单位的不同。
2.使学生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经历讨论、探究、类推等学习活动过程,增强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考。
3.能积极主动地参与体验活动,愿意与人交流自己的想法,倾听他人的观点,增强学习自信心。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能联系已有知识正确区分长度单位、面积单位、体积单位,清楚各自含义。
教具、学具准备:教师准备棱长1厘米和1分米的正方体各一个,1立方米演示模型架,棱长1分米的正方体容器一个,一升的量杯一个。学生每人一个棱长1厘米的正方体。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引导学生选用生活中的实例说说什么是物体的体积,什么是物体的容积,两个概念有什么不同。
2.比较物体体积的大小.。
媒体显示用同样大小的小正方体搭成的不同形状的一些物体(12个和12个、16个和17个),让学生比较这些组合体的体积大小,并说说各自的想法。
(因为每个小正方体的体积都是完全相同的,所以每个组合体的体积就是使用的那些小正方体的体积和。)。
3、设疑:老师这儿还有两个组合体想让你们比比它们的体积大小,先请大家闭上眼睛,听老师说这两个物体是怎样的,听完后迅速作出判断。一个物体是用8个小正方体搭成的,另一个物体是用7个小正方体搭成的。(所用的小正方体大小不同)。
学生回答后,媒体显示两物体,结果学生发现两个物体因为所用的小正方体并不是完全一样的,从而明白只有用同一种小正方体搭成的物体才能通过比个数方便地比较出物体的体积大小。
二、教学新课。
1、出示例8下面的长方体和正方体,提问:老师这儿还有两个物体,看看哪个的体积大?
学生交流后追问:仅通过观察,你们能断定它们的体积大小吗?那我们能不能联系刚才的学习经验想个办法来解决呢?先自己想想,然后在小组里讨论讨论。
独立思考,小组交流。
引导得出:把它们切成同样大小的正方体,就能比出大小。
2.媒体演示过程:
将长方体和正方体切成同样大的正方体,让学生通过数方块的方法,确定长方体的体积大。
3.过渡:的确,在计算或测量物体的体积的时候,都需要选用同样大小的正方体,为了准确测量或计量体积的大小,人们统一了正方体的标准,并规定了用同样大小的正方体作为体积单位。常用的体积单位有立方厘米、立方分米、和立方米。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几个体积单位。(板书课题)。
4、认识1立方厘米。
(2)得出结论:棱长1厘米的正方体,体积是1立方厘米,介绍字母表示法。
(3)引导学生比划感受1立方厘米的大小。
(4)举例:找找看,我们身边哪些物体的体积接近1立方厘米?
反馈:骰子、一节手指头等的体积接近1立方厘米。
(5)下面两个长方体都是由棱长1厘米的.正方体摆成的,体积各是多少立方厘米?
媒体显示图,学生口答。
(用立方厘米来测量或计算较小物体的体积)。
5、认识1立方分米。
(2)引导学生比划感受1立方分米的大小。
(3)我们身边哪些物体的体积接近1立方分米?
6、认识1立方米。
(1)提问:想一想,怎样的正方体体积是1立方米?
(2)直观感受1立方米的大小。
教师演示:用3根1米长的木条做成一个互成直角的架子,放在墙角,看看1立方米的空间有多大。
指名一些学生蹲到1立方米内,让学生体会到立方米是用来计量较大的物体的体积的单位。
(3)我们身边哪些物体的体积接近1立方米?
7.认识容积单位与体积单位的联系。
计量液体的体积,常用升和毫升作单位。容积是1立方分米的容器,正好盛1升水。
教师演示:1立方分米正方体容器水倒入量杯。
得出:1立方分米=1升1立方厘米=1毫升。
三、反馈练习.。
1.用12个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木块摆成不同形状的长方体.它们的体积各是多少?
(都是12立方厘米.不论物体是什么形状,含有几个体积单位,它的体积就是多少)。
2、完成练习五第5题。
比较1厘米、1平方厘米和1立方厘米,说说它们有什么不同。
学生口头回答。
指出:这三个图形分别表示相应的长度单位、面积单位和体积单位。这是它们的不同点。1平方厘米是边长1厘米的正方形,1立方厘米是棱长1厘米的正方体,这两个概念都与1厘米有关。这是三个图形的内在联系。
3、完成练习五7。
重点在学生交流的策略中提炼思考策略:先想想实物有多大,再思考用什么单位比较合适。
5、完成练习五8。
先推想再操作验证。
四、全课小结.。
这节课你认识了哪些单位?它们和我们以前学过的单位有什么区别?
体积单位的教学设计【第二篇】
1.结合实验和具体事物,经历建立体积概念和体积单位的过程。
2.了解体积的意义及度量单位,感受1立方米,1立方分米,1立方厘米的实际意义。
3.在实验、观察、交流等认识体积和体积单位的活动中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经历建立体积概念和体积单位过程。
:了解体积和体积单位,感受1立方米、1立方分米、1立方厘米的实际意义。
自主探究法。
:两个玻璃杯、石头、土豆、手机、文具盒、鞋盒、长方体、正方体、粉笔、酸奶盒,正方体框架等。
本节课内容是在认识了升和毫升及长方体、正方体的基础上学习的,教学设计力求充分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在获取新知的过程中,通过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同时强调通过实际情境,使学生体会、感受、理解概念、恢复概念来源于现实,又扎根于现实的本来面目。
1.创设引入概念,设疑激趣。
2.引导学生探究,主动建构知识形成的过程。本节课重视体积、体积单位概念的建立。首先利用一个学生非常感兴趣的实验,把土豆和一块小石块放入同样高水的两个杯中通过直观的水面上升高度不同的情况,由学生已有的"土豆占的地方大"生活经验,发展为"土豆占的空间大"接着让学生描述手机、铅笔盒、鞋盒等熟悉的物品,哪个占的空间大,把学生对物品大小的经验和占空间的大小联系在一起,帮助学生理解"物体占空间大小的含义",然后再揭示物体所占空间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在教学1立方米时,让学生量一量,比一比1立方厘米大小,并找出生活中大约是1立方厘米的物品。认识1立方分米时,用手比一比1立方分米有多大:认识1立方米时,用棱长1米长的正方体框架搭一个1立方米的空间等。通过观察、描述、想象等活动,使学生经历体积概念及体积单位的构建过程。
3.注重渗透获取知识的科学方法,如实验法,拼摆法,比较法。
4.重视动手操作、实践能力的培养,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动手操作贯穿始终,强调多种感官同时参与。
5.充分运用学具、小实验操作以及巧妙运用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直观、形象、动态地展示知识形成过程,有效地突破教学难点,帮助建立清晰表象,从而理解新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总之,本节课力求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只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合作者。通过创设情境,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使学生体会到获取新知的乐趣,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1.创设情境,设疑激趣。
小实验。
取两个同样的玻璃杯,放入同样多的水,把一个土豆和一块小石块分别放入两个杯中。
(1)让学生猜一猜:把土豆和小石头分别放入两个水杯后,水面会发生什么变化?(学生可能会说两个杯内的水面都升高,放土豆的杯内的水面上升的高)。
(2)找学生完成实验,并让学生说说观察到的结果。
讨论:
(1)两个杯子内的水面为什么都会升高?
(2)放土豆的杯内水面上升的高,说明什么?
全班研讨:
(1)两个杯内的水面为什么都会升高?
(2)放土豆的杯子内水面上升的高,说明什么?
重点得出:土豆和小石头都占有一定的空间,把它们分别放到水里后,下面的水被挤上去,水面就会升高。土豆占的空间大,所以放土豆的杯子内的水面升的高。
2.引导探究,自主建构。
认识体积:
1.比较手机、文具盒、鞋盒、所占空间的大小,再让学生说说周围的物体哪个占空间大,哪个占的空间小。
2.汇报交流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充分感知每一个物体所占空间大小是不一样的,引导学生得出体积的概念: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
3.进一步理解体积的含义,比较手机、文具盒、鞋盒哪个体积大,哪个体积小?
4.出示教材中的两个长方体,让学生比较它们的体积,观察交流鼓励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学生可能会认为1号长方体大或2号长方体体积大或两个长方体的大小,不能只凭感觉,要看哪个长方体用的小正方体的数目多,从而导出体积单位。
教学1立方厘米。
(1)让学生从学具中找出最小的正方体,并量一量它的棱长大约是多少厘米?从而揭示1立方厘米的概念,并用字母表示出来。
棱长1厘米的正方体,体积是1立方厘米,记作1cm3。
(2)找一找生活中哪些物体的体积接近1立方厘米,让学生充分感知1立方厘米的实际意义,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学生操作,用学具中1立方厘米正方体搭成不同的立方体图形,并说出所搭立体图形的体积。
通过操作,使学生体会计量一个物体的体积,要看这个物体含有多少个体积单位。
(4)估测一根粉笔的体积。
教学1立方分米。
(1)让学生从学具中找出较大的正方体,量一量它的棱长是多少?从而让学生自己推导出1立方分米的概念,并用字母表示出来。
棱长1分米的正方体,体积是1立方分米,记作1dm3。
(2)用手"比一比"1立方分米有多大,发展学生想象能力,帮助学生建立1立方分米的观念。
(3)找生活中接近1立方分米的物品。
(4)学生操作,用学具中1立方分米的正方体搭成不同的立方体图形,并说出所搭立体图形的体积。
(5)估测酸奶箱子的体积。
教学1立方米。
(1)让学生类推1立方米的概念,并用字母表示出来。
棱长是1米的正方体,体积是1立方米,记作1m3。
(2)用手比一比"1立方米"有多大。
(3)出示棱长1米的正方体框架,搭出1立方米的空间,并让学生实际钻一钻看最多能容纳几名同学,帮助学生建立1立方米的观念。
3.强化训练,应用拓展。
1.下面的立体图形是用体积是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搭成的。
2.根据自己生活经验,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体积单位。
一个铅笔盒的体积约是480()。
一台电视机体积约是48()。
一台电冰箱的体积约是()。
3.下面说法对吗,说说理由。
(1)一台电脑所占的空间约是15立方米。
(2)红红口渴了,一口气喝了200立方米的水。
(3)植树活动中,小明和小刚干劲可足了,一次就抬了6立方厘米的土。
(4)把一块正方体橡皮泥捏成长方体后,体积没变。
4.自主反思,深入体验。
让学生谈谈这节课的收获。
体积单位的教学设计【第三篇】
使学生通过对具体事物的观察,了解体积的意义及体积单位,感受1立方米、1立方分米、1立方厘米有多大。
了解体积的意义及体积单位,感受1立方米、1立方分米、1立方厘米有多大。
感受1立方米、1立方分米、1立方厘米有多大。
一、教学体积。
1、师生互动。
感受教师占的空间大,学生占的空间小。
2、小实验。
感受大石头占的空间大,小石头占的空间小。
3、观察比较。
鞋盒占的空间大,火柴盒占的空间小。
4、举例生活中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
二、教学体积单位。
通过教师描绘两个物体组合的样子,猜一猜它们体积的大小,从而引出计量体积的大小要有一个统一的标准(体积单位)。
课件展示三种体积单位的规定方法:
棱长是1厘米的正方体的体积是1立方厘米。
棱长是1分米的正方体的体积是1立方分米。
棱长是1米的正方体的体积是1立方米。
通过观察学具、举例子、测量实物创造以一体积单位为单位的组合体。
分别教学1立方米、1立方分米、1立方厘米。
让学生感知1立方米、1立方分米、1立方厘米的大小。
教学过程。
导入:同学们,点、线、面、体构成了我们千变万化的数学图形,我们知道线有长短、面有大小,线的长短叫长度,面的大小叫面积,那体有大小吗?体的大小叫什么?带着这个问题,让我们一起走进今天的课堂。
首先老师要和大家分享两个生活现象,考考你的眼力,同学们,有没有信心?
师:老师坐在同学的座位上,你有什么感觉呢?
生:地方小、挤。
师:为什么感觉挤呢?
生:老师占的空间大,同学占的空间小(板书空间)。
(2)师:这是什么。
生:石头。
师:一大一小两块石头和液面相等大小一样的两个水杯,现在老师要把石头分别放入水杯中,猜想液面会怎样?注意观察。
师:怎样。
生:液面都上升了。
师:为什么会上升。
生:因为石头都占有一定的空间。
师:上升的高度一样吗。
生:大石头占得空间大,液面上升的高度就大,小石头占得空间小,液面上升的高度就小。
(3)师:认真观察比较火柴盒、文具盒、鞋盒哪个占得空间大。
生:鞋盒。
师:在我们身边,还有比鞋盒所占空间更大的物体吗?
生:书包、音响、凳子、课桌、讲台桌、教室、一排教室、教学楼、地球、宇宙…….
(4)通过比较,我们发现物体不仅占有一定的空间,而且它们所占的空间有大小之分,我们就把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板书)。
师:物体所占的空间大,那它的体积就大,物体所占的空间小,那它的体积就小。
师:选择一个你喜欢的物体,用上“体积”这个词描述一下它的大小。(同桌pk)。
生:鞋盒的体积大,文具盒的体积小。
讲台桌的体积大,课桌的体积小。
教学楼的体积大,教室的体积小。
师:说的真好。
老师这也有两个物体组合,想让你们比比它们的体积大小,请同学闭上眼睛听老师描述两个物体的样子,听完后迅速作出判断。
师:第一个物体是由4个小正方体搭成的,第二个物体是由6个小正方体搭成的。
生1:6个的大,因为用的个数多。
生2:不确定,因为它们所用的小正方体的大小不确定。
师:到底哪个大呢?看大屏幕(课件展示)。
师:6个的一定大吗?为什么用的个数多,体积却不大呢?
生1:因为它用的小正方体小,而它用的小正方体大。
生2:因为它们所用的小正方体不一样大。
师:如果用数个数的方法比较它们的体积,需要有什么前提条件?
生1:所用每个小正方体的体积一样大。
生2:选同样大小的小正方体去搭。
师:每个小正方体的体积一样大,也就是要建立一个统一的标准。
计量长度的标准是长度单位。
计量面积的标准是面积单位。
计量体积的标准就是体积单位。
师:常见的体积单位有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板书)。
每种体积单位是怎样规定的?我们先一起回顾面积单位的由来。
课件演示。
师:面积单位是用什么图形来表示的?(正方形),体积单位会用什么来得到呢?(正方体)。
一、师:拿出最小的那个小正方体,量一量它的棱长(1厘米)。
a、我们规定,棱长是1厘米的小正方体的体积是1立方厘米(课件)。
生:骰子、电视按钮、电脑键盘、花生米、一节小手指……。
c、师:橡皮的体积大约是几立方厘米?估计一下,你是怎么估计的(找一学生到前面展示方法)。
师: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的体积可以用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去测量。
生:粉笔、钢笔、火柴盒、文具盒……。
e、请同学用12个小正方体任摆一个物体,你知道它的体积是多大呢?(举起来)。
师:为什么同学拼的形状不同,体积却一样大呢?
生:因为它们都用了体积是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12个。
二、现在老师想用这个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测量鞋盒的体积,合适吗?
生:不合适,太小了。
师:拿出那个较大的正方体,量一量它的棱长。
a、我们规定棱长是1分米的正方体体积是1立方分米(课件)。
b、用手捧住它,感受它的大小生活中哪些物体的体积大约是1立方分米。
生:粉笔盒、小音箱、茶叶筒、双拳握在一起……。
c、鞋盒的体积大约有几立方分米?
师:你是怎么测量的?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的体积可以用立方分米作单位来测量?
生:电视机、微波炉、投影仪、电闸盒、我家的整理箱。
d:小组合作,创作一个以立方分米作单位的物体组合。
生:我用了几个小正方体,体积是多少。
d、师:我想摆一个大正方体,至少用几个这样的小正方体,体积是多少?试试看。
三、用刚才认识的两个体积单位去测量教室的体积,行吗?
师:比立方分米更大的体积单位是立方米,谁能仿照前面的规定说出1立方米有多大。
生:棱长是1米的正方体的体积是1立方分米(课件)。
师:双臂微微打开长约1米。
a、4人合作,围一围,创作一个1立方米的空间。
b、好,刚才同学们亲身体验了1立方米。
师:1立方米的空间可以容纳9个人。
c、1立方米的空间可真大,生活中见过这么大体积的物体吗?教室中有没有?除了讲台桌,还有哪些物体的体积约是1立方米(生答完展示课件)。
d、不要小看这1立方米。
1立方米的水可以倒满500个暖水瓶。
1立方米的木材可以做50张课桌的桌面或300个桌腿。
师:生活中哪些物体的体积可以用立方米作单位来测量。
总结:同学们,刚才我们认识了3种体积单位,为了方便,每种体积单位可以用字母这样表示(板书)。
谁能用一句话概括对每种体积单位的理解呢?
生:边演示边叙述,立方厘米很小(只能用手指捏住)、立方分米较大(要用手捧住捧)、立方米最大(要用手臂抱住)。
师:同学们,学到这,你能告诉老师对体的大小你是怎么认识的。
生:体的大小就是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也就是物体的体积。
师:而且计量体积的大小要有统一的标准,即体积单位,这就是我们今天所学的课题(板书:体积和体积单位)。
师:以后再去计量一个物体的体积时,首先根据这个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选择合适的体积单位,再看这个物体包含有多少个这样的体积单位,从而得到它体积的大小。
体积单位的教学设计【第四篇】
教学目标:
1.结合实验和具体事物,经历建立体积概念和体积单位的过程。
2.了解体积的意义及度量单位,感受1立方米,1立方分米,1立方厘米的实际意义。
3.在实验、观察、交流等认识体积和体积单位的活动中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难点:了解体积和体积单位,感受1立方米、1立方分米、1立方厘米的实际意义。
教学方法:自主探究法。
教学用具:两个玻璃杯、石头、土豆、手机、文具盒、鞋盒、长方体、正方体、粉笔、酸奶盒,正方体框架等。
教材分析及教学设计理念:
本节课内容是在认识了升和毫升及长方体、正方体的基础上学习的,教学设计力求充分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在获取新知的过程中,通过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同时强调通过实际情境,使学生体会、感受、理解概念、恢复概念来源于现实,又扎根于现实的本来面目。
1.创设引入概念,设疑激趣。
2.引导学生探究,主动建构知识形成的过程。本节课重视体积、体积单位概念的建立。首先利用一个学生非常感兴趣的实验,把土豆和一块小石块放入同样高水的两个杯中通过直观的水面上升高度不同的情况,由学生已有的“土豆占的地方大”生活经验,发展为“土豆占的空间大”接着让学生描述手机、铅笔盒、鞋盒等熟悉的物品,哪个占的空间大,把学生对物品大小的经验和占空间的大小联系在一起,帮助学生理解“物体占空间大小的含义”,然后再揭示物体所占空间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在教学1立方米时,让学生量一量,比一比1立方厘米大小,并找出生活中大约是1立方厘米的物品。认识1立方分米时,用手比一比1立方分米有多大:认识1立方米时,用棱长1米长的正方体框架搭一个1立方米的空间等。通过观察、描述、想象等活动,使学生经历体积概念及体积单位的构建过程。
3.注重渗透获取知识的科学方法,如实验法,拼摆法,比较法。
4.重视动手操作、实践能力的培养,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动手操作贯穿始终,强调多种感官同时参与。
5.充分运用学具、小实验操作以及巧妙运用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直观、形象、动态地展示知识形成过程,有效地突破教学难点,帮助建立清晰表象,从而理解新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总之,本节课力求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只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合作者。通过创设情境,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使学生体会到获取新知的乐趣,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设疑激趣。
小实验。
取两个同样的玻璃杯,放入同样多的水,把一个土豆和一块小石块分别放入两个杯中。
(1)让学生猜一猜:把土豆和小石头分别放入两个水杯后,水面会发生什么变化?(学生可能会说两个杯内的水面都升高,放土豆的杯内的水面上升的高)。
(2)找学生完成实验,并让学生说说观察到的结果。
讨论:
(1)两个杯子内的水面为什么都会升高?
(2)放土豆的杯内水面上升的高,说明什么?
全班研讨:
(1)两个杯内的水面为什么都会升高?
(2)放土豆的杯子内水面上升的高,说明什么?
重点得出:土豆和小石头都占有一定的空间,把它们分别放到水里后,下面的水被挤上去,水面就会升高。土豆占的空间大,所以放土豆的杯子内的水面升的高。
2.引导探究,自主建构。
认识体积:
1.比较手机、文具盒、鞋盒、所占空间的大小,再让学生说说周围的物体哪个占空间大,哪个占的空间小。
2.汇报交流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充分感知每一个物体所占空间大小是不一样的,引导学生得出体积的概念: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
3.进一步理解体积的含义,比较手机、文具盒、鞋盒哪个体积大,哪个体积小?
4.出示教材中的两个长方体,让学生比较它们的体积,观察交流鼓励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学生可能会认为1号长方体大或2号长方体体积大或两个长方体的大小,不能只凭感觉,要看哪个长方体用的小正方体的数目多,从而导出体积单位。
认识体积单位。
教学1立方厘米。
(1)让学生从学具中找出最小的正方体,并量一量它的'棱长大约是多少厘米?从而揭示1立方厘米的概念,并用字母表示出来。
棱长1厘米的正方体,体积是1立方厘米,记作1cm3。
(2)找一找生活中哪些物体的体积接近1立方厘米,让学生充分感知1立方厘米的实际意义,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学生操作,用学具中1立方厘米正方体搭成不同的立方体图形,并说出所搭立体图形的体积。
通过操作,使学生体会计量一个物体的体积,要看这个物体含有多少个体积单位。
(4)估测一根粉笔的体积。
教学1立方分米。
(1)让学生从学具中找出较大的正方体,量一量它的棱长是多少?从而让学生自己推导出1立方分米的概念,并用字母表示出来。
棱长1分米的正方体,体积是1立方分米,记作1dm3。
(2)用手“比一比”1立方分米有多大,发展学生想象能力,帮助学生建立1立方分米的观念。
(3)找生活中接近1立方分米的物品。
(4)学生操作,用学具中1立方分米的正方体搭成不同的立方体图形,并说出所搭立体图形的体积。
(5)估测酸奶箱子的体积。
教学1立方米。
(1)让学生类推1立方米的概念,并用字母表示出来。
棱长是1米的正方体,体积是1立方米,记作1m3。
(2)用手比一比“1立方米”有多大。
(3)出示棱长1米的正方体框架,搭出1立方米的空间,并让学生实际钻一钻看最多能容纳几名同学,帮助学生建立1立方米的观念。
3.强化训练,应用拓展。
1.下面的立体图形是用体积是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搭成的。
2.根据自己生活经验,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体积单位。
一个铅笔盒的体积约是480。
一台电视机体积约是48()。
一台电冰箱的体积约是()。
3.下面说法对吗,说说理由。
(1)一台电脑所占的空间约是15立方米。
(2)红红口渴了,一口气喝了200立方米的水。
(3)植树活动中,小明和小刚干劲可足了,一次就抬了6立方厘米的土。
(4)把一块正方体橡皮泥捏成长方体后,体积没变。
4.自主反思,深入体验。
让学生谈谈这节课的收获。
体积单位的教学设计【第五篇】
导入是课堂教学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是实际教学的前奏,用好的导入可以抓住学生,控制课堂,促进学生积极思维。本节课中教者没有以传统的教学方法引出今天所讲的主题,而是用学生熟悉的乌鸦喝水的故事引入堂课,一下子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接着提出乌鸦是怎样喝到水?瓶中的水增加了吗?为什么水会升上来的?让学生切身感悟到石头占有了水的空间,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又迁移了难点。
二、紧密联系生活,挖掘生活素材。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教者在这节课增加了很多生活中的素材。为了突破每个体积单位的实际大小这一难点,教者非常注重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让学生联系生活学习数学。如介绍完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后让学生在学具中找出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的学具,再列举生活中体积接近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的物体;介绍完立方米后,老师用三把尺子围出1立方米,并在里面站同学,这样的活动让学生对每个体积单位形成具体的表象,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再通过游戏猜一猜涂改液,纸盒,讲台,门卫室录音机等这些学生经常接触的实物的体积,一方面能使学生更好的理解各个体积的`实际大小,另一方面,让学生真正体验到数学是从生活中来,又回到生活中去。
三、注重知识的内在联系,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
长度单位,面积单位,体积单位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与区别。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区分清楚这几类单位,教者在设计练习的时候作了精心的安排。专门设计1厘米,1平方厘米,1立方厘米的比较练习,并让学生用手比划这些单位。这样的设计让学生能将这些知识有机地整合在一起,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