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下册:第19课《咕咚》教案、教学设计、教学反思
通过《咕咚》一课,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激发他们对自然现象的兴趣。设计活动让学生参与讨论,增强语言表达能力。反思教学过程,关注学生的理解与参与度,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效果。以下是网友为大家整理分享的一年级下册:第19课《咕咚》教案、教学设计、教学反思相关范例,供您参考!
▶教学目标
1.认识“咕、咚”等13个生字;会写“吓、怕”等8个字。
2.通过图画、形声字或联系上下文的方式猜字、认字,把故事读正确、读流利。
3.借助连环画课文特点,读懂故事内容;能根据课后问题找出相关信息进行推断。
4.初步懂得遇事要学会思考,不盲目跟从。
▶教学重难点
通过图画、形声字特点、联系上下文等方式猜字、认字;能根据课文内容作简单推断;理解故事所揭示的道理。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通过图画、形声字等方法猜字、认字;正确书写“吓、怕”等8个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借助插图,理清故事脉络,了解故事内容。
▶教学过程
板块一 故事导入,激发兴趣
1.从《动物王国开大会》引入本课。
教师导入:同学们,动物王国又要开大会了,今天来了哪些动物?又发生了什么有趣的事情呢?你们听——(播放咕咚声和动物的叫声),猜猜看,这是什么声音?
2.教师板书课题——咕咚,学生齐读课题。
3.观察“咕咚”二字,请学生认读并说说怎么认识的。
细心的同学们,认真观察这两个字,你们发现了什么?(都是口字旁,形声字,拟声词)
4.认识拟声词,并说一说你知道的拟声词。你还知道哪些描写声音的词语?小朋友们积累的词语真多。
5.看到课题,你有什么疑问呢?(预设:“咕咚”是谁发出的声音呢?围绕“咕咚”发生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呢……)那么就让我们带着这些疑问赶快去课文中寻找吧!
设计意图由学过的课文《动物王国开大会》导入新课,通过讲故事创设一个童话情境,启发学生思考什么是“咕咚”,既符合低年级儿童的认知规律,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板块二 初读课文,认读生字
1.学生自读课文。
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课文,遇到注音的生字多读几遍,遇到不会读的生字圈出来,看图猜字或者尝试用其他方法猜读。
2.认读、识记生字词。
全班交流:你认识了哪些字,是怎么认识的?在交流中,把学生猜读中的错误改正过来。
3.教师小结学生猜读生字的方法。
(1)借助图画猜读,如“鹿、象”。
(2)借助形声字的特点猜读,如“咕、咚、吓、拦”。(重点展开)
(3)与熟字比较,如“逃—桃、熟—热、命—伞”。
(4)“野、命”组词识记,如“野鸭、野草、野花”和“救命、活命、生命”。
4.检查生字词。
(1)出示生词,请小老师带读。
课件出示:
咕咚 熟了 掉进 吓了一跳 山羊 小鹿
逃命 大象 野牛 拦住 领着
(2)出示生字,开火车读。(课件出示:用田字格展示“咕、咚、熟、掉、吓、鹿、逃、命、象、野、拦、领”)
“熟、命”这两个字是什么结构?(上下结构)半包围结构的字有哪些?(鹿、逃)形声字有哪些?(咕、咚、熟、吓、拦、领)
(3)出示课件。(课件出示:用田字格展示“羊”)
“羊”字是什么结构?(独体字)
设计意图本课的识字教学要充分发挥连环画的作用,同时借助形声字的构字规律,还有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大胆猜读。
板块三 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再读课文,边读边标好自然段的序号,思考:动物王国今天又发生了什么有趣的事情?“咕咚”是什么,故事中讲了哪几种小动物?
2.明确要求后,指导学生自由读课文。
3.再次指导学生小组内互相读课文,你读一个自然段,我读一个自然段,认真倾听,互相评价。
4.请7名同学读课文,一人读一个自然段。
5.指名回答问题:“咕咚”是什么?故事中讲了哪几种小动物?(“咕咚”是熟透了的木瓜掉进湖里发出的声音。故事中讲了兔子、小猴子、狐狸、山羊、小鹿、大象和野牛这些动物。师板书并出示课件)
课件出示:
6.教师用课件出示问题,学生思考并回答。
课件出示:
全文共有_______个自然段,_______幅图。课文讲了_______听到“咕咚”的声音,没有弄明白是什么情况,拔腿就跑,后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也跟着跑起来,只有_______没有跟着跑,帮助大伙儿弄清了真相。
设计意图认识了生字词后,回过头来再读课文,既让孩子们享受到了成功的喜悦,又激发了他们读课文的兴趣。带着问题把课文读正确、通顺,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为理解课文内容做准备。
板块四 图文对照,理清脉络
1.这是1篇连环画课文,配了4幅图画。我们先来看第一幅图画。(课件出示:插图1)
课件出示:
2.这幅图上画了什么?(预设:兔子听到木瓜掉进湖里的“咕咚”声,吓了一跳,拔腿就跑)找一找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写了这幅图画的内容。(第1、2自然段)
3.方法同上,观察第二、三、四幅插图,分别说图意,并找到相对应的段落。
课件出示:
第二幅插图图意:听到兔子的叫喊,小猴子、狐狸、山羊、小鹿、大象也跟着跑。(第3、4自然段)
第三幅插图图意:野牛拦住了大伙,问“咕咚”在哪里,谁看见了。(第5自然段)
第四幅插图图意:兔子领着大家来到湖边,弄清了“咕咚” 是什么,大伙都笑了。(第6、7自然段)
4.欣赏四幅插图,用自己的话讲故事。
借助连环画,图文对应学习,让学生在饶有趣味的画面中一边读课文,一边理清故事的脉络,这样的教学符合一年级学生的阅读心理。
板块五仔细观察,指导书写
1.出示课件。(课件出示:用田字格展示“吓、怕、跟、家、羊、象、都”)
引导学生观察:这几个字有什么特点?写的时候应该注意什么?
2.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分类指导。
(1)“吓、怕、跟、都”是左右结构,注意左右部分的宽窄、长短、高低和笔画的穿插。
(2)“家”是上下结构,撇画较多,注意观察起笔的位置和行笔的方向。
(3)“羊、象”是独体字,可自学。
3.边范写边强调书写要点。
4.组织学生描红、临写。教师巡视,注意学生写字姿势。
5.组织全班展示,学生互评。
6.写笔顺。(家、象)
7.用生字组词,说话。
设计意图写字是低年级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关系到学生终身发展的基本功。教学中,在对生字充分认读、课文内容大致了解的基础上,指导学生采用多种方法记字、写字,从而达到让学生写出正确、美观的汉字的目的。
第2课时
▶课时目标
1.借助连环画课文特点,读懂故事内容;能根据课后问题找出相关信息进行推断。
2.理解课文,知道“遇事要学会思考,不盲目跟从”的道理。
▶教学过程
板块一 复习导入,巩固字词
1.学生开火车认读生字、新词。教师相机指导学生抓住个别词语说一句话。
2.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大家知道什么是“咕咚”吗?小兔子听到“咕咚”声为什么拔腿就跑,其他动物为什么也要跑呢?野牛又是怎么做的呢?这篇课文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这节课我们继续一起去探秘。(课件出示:咕咚)
设计意图回顾上节课的生字、新词,以及课文的整体内容,既是对课文内容的整体把握,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板块二 研读课文,明白事理
1.看图学习第1、2自然段。
(1)出示课件。(课件出示:插图1)
课件出示:
这幅图讲了什么?(兔子听到木瓜掉进湖里的咕咚声,吓了一跳,拔腿就跑)
(2)教师引出“熟”:小朋友们吃过木瓜吗?木瓜甜甜的,你们看,木瓜的皮金黄金黄的,这样的木瓜就是熟了的。谁知道跟“熟”意思相反的词?(生)
(3)木瓜从高高的树上掉下来,掉进湖里,发出了怎样的声音——咕咚。重点指导长句子的朗读。(课件出示)
课件出示:
木瓜熟了。一个木瓜/从高高的树上/掉进湖里,咕咚!
齐读第1自然段。
(4)师:小动物们听到“咕咚”的声音,都是怎么做的呢?先看看兔子吧!同学们自己先来读一读。
(5)小兔子听到“咕咚”的声音有什么表现?(预设:吓了一跳)
(6)小兔子吓了一跳后,做了一个什么动作?(预设:拔腿就跑)仔细看一看图,你们知道“拔腿就跑”是怎样跑吗?谁来做一做动作表演一下?(跑得很快,听到咕咚声马上就跑)(板书:跑)
指导朗读(我好像看见了一只跑得特别快的兔子。这只兔子跑得真快啊!哇!一溜烟就跑了,跑得好快!)咱们一起读好这一句。(指名读,齐读)
课件出示:
l兔子吓了一跳,拔腿就跑。
l兔子一边跑一边叫:“不好啦,‘咕咚’可怕极了!”
兔子为什么要拔腿就跑呢?(因为兔子吓了一跳,好害怕,他觉得“咕咚”可怕极了)
(7)指导朗读兔子的话:“不好啦,‘咕咚’可怕极了!”
①请你来当当这只兔子,读一读。(我听出来了,兔子在叫呢,他好害怕)
②谁再来当当这只害怕的兔子,叫一叫?
③兔子,你为什么这么害怕?你以为“咕咚”是什么东西呀?(预设:妖怪、怪兽、水怪……)
兔子兔子,有一只水怪在后面追你呢,你害怕地叫了起来——学生读。
(8)点拨:这是一只多么慌张、多么胆小的兔子啊——齐读。
2.看图学习第3、4自然段。
(1)导语:小猴子、狐狸、山羊、小鹿、大象听见了兔子的叫声是怎么做的?又是怎么说的?请大家看看第2幅插图,读读课文,并圈画出相关语句。
课件出示:
(2)学生交流,出示句子。
课件出示:
l小猴子一听,就跟着跑起来。他一边跑一边大叫:“不好啦,不好啦,‘咕咚’来了,大家快跑哇!”
l狐狸呀,山羊啊,小鹿哇,一个跟着一个跑起来。大伙一边跑一边叫:“快逃命啊,‘咕咚’来了!”
l大象看见了,也跟着跑起来。
①对比学生提取的信息,进行关键信息提取指导。(板书:跟着跑 也跟着跑)
②抓住关键词句(句子中加着重号)和感叹号,指导学生入情入境地朗读。
(3)看图想象当时的场面,可以用哪一个词语形容?
①学生交流想象。预设:乱糟糟、慌成一团、热闹……
②抓住文中“热闹”一词,再次引导学生朗读第4自然段。
(4)引导学生小组讨论:动物们为什么跟着兔子一起跑?
(5)引导学生比较“兔子”“小猴子”“大伙”说的话。
课件出示:
l“不好啦,‘咕咚’可怕极了!”
l“不好啦,不好啦,‘咕咚’来了,大家快跑哇!”
l“快逃命啊,‘咕咚’来了!”
师:动物们讲的话相同吗?不同在哪里?
预设:小兔子只是说“咕咚”可怕极了;小猴子认为“咕咚”追他们来了;其他的动物以为“咕咚”吃他们来了。他们把“咕咚”越传越厉害。
(6)分角色朗读“兔子”“小猴子”“大伙”说的话。
(7)过渡:就这样,很平常的“咕咚”声,由于动物们的误解、误传,它成了可怕的怪物,吓坏了森林中的许多动物,他们一个跟着一个跑起来,就连大象这么庞大的动物也跟着跑起来。
3.看图学习第5自然段。
(1)出示课文插图3。
课件出示:
图中的小动物们在干什么?(野牛拦住了大伙,问“咕咚”在哪里,谁看见了)指名读第5自然段。
(2)结合图片引导学生了解“野牛”,扩词“野”,认识里字旁。
(3)指名演示“拦”的动作,体会提手旁的字的用法。
(4)说话练习:指导学生用“先问……再问……最后问……”的句式,表达野牛的问话。
课件出示:
野牛先问__________,再问___________,最后问__________。
(5)引导学生体会野牛问话的语气。(野牛问话的语气应不慌不忙)
(6)分角色朗读“野牛”的问话和“大象”“兔子”的答话。
4.看图学习第6、7自然段。
(1)出示课文插图4。
课件出示:
引导学生观察最后一幅图,小动物们在干什么?(兔子领着大家来到湖边,弄清了“咕咚” 是什么,大伙都笑了)
(2)出示课件。(课件出示:课文第6自然段和第7自然段)师生合作读课文第6、7自然段。
(3)师:知道了“咕咚”的真相——其实“咕咚”就是熟了的木瓜从树上掉进湖里发出的声音,大家都笑了,为什么都笑了?(他们知道了“咕咚”是木瓜掉进湖里发出的声音,弄清了事情的真相后,觉得自己刚才的行为十分可笑,所以笑了)指导学生再读,读出可笑的语气。
(4)引导学生进行合理想象:小动物们都会想些什么?如,小猴想:我以后要向野牛学习,不再偏听偏信,人云亦云,遇事要多动脑筋,弄清事情的真相。
设计意图充分利用课文插图,图文结合,抓住重点词句,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联系实际想象说话,师生互动,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板块三 整体回顾,拓展延伸
1.引导学生再次看图,回顾整篇文章,分小组试讲故事,小组推选代表上台讲故事。
2.以8个同学为一组,戴好“木瓜”和7种动物的头饰,在音乐声中进行表演。
3.讨论:如果我们以后遇到这样的事情应该怎么办?(遇事要学会思考,不盲目跟从)
设计意图通过讲故事、演故事,完成了由书本语言到自我语言的读书内化的过程,让学生在实践中领悟其中的道理:遇事要学会思考,不盲目跟从,使课堂与学生的生活和情感体验有效地结合在一起
▶教学反思
《咕咚》是1篇图文并茂的民间故事。故事情节生动有趣,内容浅显易懂,很适合低年级学生学习。在本次教学实践中,我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学习特点,主要采用了以下指导方法,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1.故事导入,激发兴趣。
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及心理特点,形象有趣、富有悬念的东西最能吸引其注意力。于是,我由学过的课文《动物王国开大会》导入新课,通过讲故事创设一个童话情境:动物声和咕咚声。引导学生思考:这是什么声音?接着板书:咕咚。看到课题,你有什么疑问呢?(“咕咚”是谁发出的声音呢?围绕“咕咚”发生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呢……)学生带着这些疑问开启学习之旅。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积极性也调动起来了。
2.图文结合,培养能力。
根据低年级学生认知事物的特点,我充分利用课文插图,图文结合,借助图画复述课文,讲故事,进行角色表演,训练层层递进,要求逐步提高,类文链接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借助图画阅读”的方法。同时抓住重点词句,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联系实际想象说话,师生互动,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