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资料 > 教学设计 >

找规律教学设计 找规律教学设计【优质4篇】

网友发表时间 2967988

【导言】此例“找规律教学设计 找规律教学设计【优质4篇】”的教学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找规律教学设计【第一篇】

[摘 要]随着教材的变更,教材内容也发生相应的变化。针对“找规律”这个教学内容,进行教材的对比和解读,并给出部分教学实践,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深挖知识背后的“知识”。

[关键词]找规律 教材对比 解读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02-022

一、教材对比和解读

本文所述新旧教材分别为2012版和2001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社)。关于这两个版本中一年级下册”找规律”这部分内容的不同编排,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例题编排——由呈现转向发现

2001版一年级下册《数学教师用书》指出:“探索规律”是数学课程标准中“数与代数”领域内容的一部分,在第一学段和第二学段都规定了这部分内容。传统教材中没有单独编排数字和图形的排列规律,只是在练习中有少量的习题;有关探索规律的内容是新编实验教材新增设的内容之一,也是数学课程教材改革的一个新变化。分析这两版教材,关于”找规律”这个单元在例题编排上的改动还是比较大的。

单元例题内容结构对比表:

浮华褪却始见真——这句话很好地概括了上表反映的对于找规律这部分内容的积淀式审视和教材编写处理。具体细节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1.整合并缩减了简单图形变化规律的例题。2012版本只保留了原版的主题图,由直观呈现的例题过渡到让学生自主发现,将原来最简单的图形变化规律和简单的图形变化规律两部分内容仅用一句话,即“图中的人和物都是按规律排列的”进行揭示,然后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其余的排列规律,并说出来,此外还突出了该内容教学的关键点——圈出重复的部分。这一改变将原来例题中许多重复性的操作和练习大大压缩,但是规律的直观认知这一根本的教学目标并没发生改变。

2.增加了做一做的习题编排。在例题的编排更具针对性的情况下适度丰富了配套的“做一做”习题的数量,意图非常明显,将例题中“瘦身”的一部分以“做一做”的练习形式呈现。在此不展开说明。

(二)方法指导——由隐性转向显性

这里特别值得一提的是2012版例5的编排:分三个问题阶段性呈现——知道了什么?怎样解答?解答正确吗?这样的编排对于学生找规律的方法指导的现实意义不言而喻,也是在例题编排的层面与2001版最大的区别。可以预见的是,新版本教材对于“找规律”这部分内容的整体编排上所做的较大改动,必将带动第一、二学段中整部分内容的系列性改变,同时极大地影响教学设计思路和教学方法上的变革。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作为2012人教版教材的启领之基,在基本理念中更突出了编写者对于学生数学能力培养方面的理性思索,这是一种基于理解数学角度的传承和回归,从而也使得”找规律”这部分内容更加焕发出新的光彩和活力。

(三)练习设计——由单调转向丰富

新旧两版教材之间关于“找规律”的内容一个较大的区别体现在,对于单元配套练习的设计和编排。

《教师教学用书》(2001版)是这样分析原版本教材习题的:第1题例1是最简单的图形变化规律的配套练习;第2题的题型与前面学过的略有不同,图形围成了一圈,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可提示其沿着一个方向看每组图形的变化;第3题是简单的图形和数字变化规律配套练习;第4题的第(2)小题是从大到小排列,但方法基本没变,是检验学生迁移能力的好素材,数学练习的题量无限,但基本的思想方法是有限的,这是需要教师引起注意和重视的问题;最后的思考题,它的规律之一是每相邻两项的差组成一个新的数列,这个新数列的每相邻两项的差是1。要鼓励学生通过操作和看图形的变化来找规律,如果有学生能通过计算找出规律,更要加以表扬。

2012版教材的单元练习首先在题量上达到了13题,形式上更加丰富,层次更加鲜明,更强调和注重了学生发散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例如:题1不再是规律的延续,而是判断组成规律的必要条件,同时首次出现了文字形式的找规律题型;题4属于稍复杂的图形和数字的变化规律;题7是一个多向思维的找规律习题,可以从横向和纵向及最后的运算结果找出不同的规律并加以解决;题8是数形结合意识在找规律这部分内容中的运用;题9则是较为复杂的图形规律题,属于例题5的配套练习,着重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题12恰当地结合百数表的知识,通过找出百数表中蕴含的规律找出不同形状结构中的数;题13需要结合数学推理加以解决;思考题是让学生自己动手创造规律,结果多样化的呈现,为后续找规律知识的学习作了铺垫。

新版教材编排中值得注意的问题:

1.喜忧参半——是否会更容易造成两极分化

从以上对教材的分析可以看出,2012版教材对于”找规律”这部分内容的难度适当加深,而2001版教材实行以来关于学生两极分化的现象一直被诟病。如此修订,可喜的是大大拓展了找规律这部分内容的内涵,堪忧的则是会不会造成两极分化现象的提前和加重,这也是作为教师在教学设计和课堂实施环节需要特别注重的问题。

2.有始无终——生活化的情景呈现略显匮乏

新教材编写注重联系学生的实际是不争的事实,但是对于”找规律”这个单元的编排,除了沿袭旧版例题1“举行联欢会的情境,装饰的东西都是有规律排列的,小朋友有规律地围成圈跳舞”之外,委实缺少符合学生生活实际的场景。这也需要教师立足教学实际,充分发掘小学生生活中关于找规律的素材,组织和开展更为有效的教学。

3.忽明忽暗——找规律知识教学的现实意义

参照2001版《教师教学用书》,关于该单元的教学目标确定为:(1)使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猜测、推理等活动发现图形和数字简单的排列规律;(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推理能力;(3)培养学生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教学目标的设定、检测、评价相对较为笼统。对于当前学段而言,该部分知识教学的现实意义从教师和学生的角度来讲都略显模糊。

二、教学实践与思考(仅以第一课时教学为例)

(一)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实验、猜测等活动,使学生发现图形或数字排列的简单规律,理解规律的意义,同时会根据发现的规律进行推理,确定后续图形或数字的排列方式。

2.通过涂色、摆学具等活动,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数学表征能力和推理能力,激发创新意识。

3.使学生感受规律在生活中无处不在,培养学生对规律美的欣赏意识。

(二)教学过程

1.情景导入,感受规律

师:同学们,儿童节就要到了。为了把教室装扮得更漂亮些,有几名同学已经想好了设计方案,他们准备这样设计——(出示主题图)

师:他们用了什么材料布置教室?是怎样摆的?你们有什么发现吗?其实生活中有很多事物的排列都是有规律的,今天我们就从数学的角度来找规律。(板书课题:找规律)

2.引导探索,认识规律

(1)灯笼排列的规律

师(出示图片,提出问题):从左往右看,是怎样排列的?

生:灯笼是以一蓝一红、一蓝一红这样一组一组一直排列下去。

师:以一篮一红为一组,一直排列下去也叫做重复出现(板书)。根据前面的规律,如果继续排下去应该是什么?

(2)小旗的排列规律

师(课件出示):找出彩旗排列的规律,同桌互相说一说。如果继续摆,应该是什么颜色的旗?

(3)小花的排列规律

师:仔细观察,下一个该摆什么颜色的花?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4)小结

师:在观察中,我们发现灯笼、小旗和小花的排列都是依据颜色一组一组重复出现的,我们就称它们为有规律的排列。

3.实践操作,理解规律

(1)独立摆图

师(出示学具):有哪些图形?各有几个?请看大屏幕一起观察,然后把所有图形都用上并摆成一行,一组一组有规律地重复出现。

学生活动,汇报展示,由学生来介绍摆图的规律。

(2)合作摆图

师:色形同但量不同。如果还是像这样让你摆出有规律的排列,你打算怎么摆呢?

师:形、色、量都不同。要用这样的学具摆,想一想会有规律吗?

4.巩固练习,强化认识

(1)在拍手游戏中找规律

示范:上拍手、排肩、下拍手为一组重复出现。学生一起接着做,并让学生说明为什么这样做。

(2)简单推理。画一画,并说说想法:

③串项链游戏。(略)

④找数的规律。1,3,1,5,1,7,1,9,_____,_____

5.课外拓展,寻找规律

(1)生活中关于规律的图片(多媒体出示)。

(2)从自然现象中找寻规律。春、夏、秋、冬四季;日出日落;燕子秋季南飞,春季飞回……自然界中有规律的现象。

(3)在自然界中还有许多有规律的现象,大家可以用心去找一找。

6.课堂总结,布置作业

(三)实践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中,教师在注重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同时,向他们提供了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理解并掌握数学知识、技能,获取较多的活动经验。

找规律教学设计【第二篇】

一、特性解析:从双基到四基

“找规律”是苏教版教材的一个亮点。“找规律”内容的教学编排,体现了以下三方面的特性。

1.普遍存在性。所谓规律就是一切事物现象之间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昼夜交替四季轮回,潮汐涨落周而复始。产生这些永恒不变的原因便是自然规律。而在数学世界中,各种数学元素之间也存在着相互的联系。

2.可认知性。随着那些永恒不变的物质或现象时刻反映到人们的头脑里来的时候,人们对规律便由开始的感性认识发展到理性认识。找规律是人类认识和把握客观世界的重要手段。

3.可探索性。数学教学正从加强“双基”逐步变成重视“四基”。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认真听讲、独立思考、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都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等活动过程。而“找规律”的教学,以发现学习为主要方式,以观察、操作、画图、实验、猜测、验证等为主要学习活动,重视学生的经历、体验、发现、概括、归纳的过程。

二、策略构建:从现象到本质

数学模型是针对某种事物系统的特征或数量依存关系,采用数学语言,概括地表述出的一种数学结构。而规律反映的是在动态变化过程中变量与变量之间始终存在一种普遍、稳固、必然的联系,这种函数关系就是数学模型。事物的规律是客观存在的,又往往是隐含并可以发现的。只有对十分丰富的现象进行深入的分析,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才能认识规律。

学生探索规律能力的提高不是简单地体现在知道规律“是什么”,还需要解决“为什么”和“怎么样”的问题。找规律教学的价值取向,不应仅仅定位于形成结构、应用模型,而应更为重视建立模型过程中所获得的数学思想方法、所累积的数学学习经验。

三、案例解读:从认识到领悟

下面以苏教版五年级下册“探索图形覆盖中的规律”为例谈一谈找规律教学策略的构建。

1.体会联系:直面问题的数学特征

在“找规律”教学中,问题情境是基础,自主探究是重点,思维提升是归宿。问题情境是“找规律”教学的基础,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类比、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进一步发展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因此,在编排找规律教材时,每个单元都安排两个例题。例1着重认识规律,例2着重应用规律。例1在典型情境中探索规律,例2在变化情境里探索规律。对教材深入解读之后,就可以借助教材的情景引导学生进行数学化的观察,当然也可以根据教材例题进行适度加工、改造形成更贴合于学生生活实际的情境,引导学生进入观察状态。

“探索图形覆盖中的规律”一课中教材提供的情境是1-10这十个数组成的数条,每次框出两个数,一共能框出多少个不同的和。基于对教材例题的教学目标的理解:即学生在“求和”时,感受到“和”的个数就是红框的“位置”个数;学生体会依次“求和”时,红框在依次平移。于是利用“图形平移”解决问题;学生研究“图形平移”中的数量关系,得出求“覆盖位置个数”的数学方法。在教学设计中可以进行目标指向一致但情境相异的设计,如:10月1日到7日中进行两日游,有多少种不同的方法?或者62天的暑假中两日游有多少种不同的方法?也可选择学生喜闻乐见的羊羊运动会入场券进行情境设计,从100张连号入场券中拿两张连号的券,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拿法?

从100张中选择两张连号的券,因为数据比较大、规律不明显,大部分学生都很难找到券的总数与每次拿的张数之间的联系。因为学生已经具有“面对复杂问题,从简单想起的策略”,因此很容易地想到能不能先考虑总数是10张,从10张券中拿两张,有多少种不同的拿法?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寻规律。

而在探寻这10张券中拿2张连号的券的不同拿法的过程中,学生通过写一写、连一连、圈一圈、框一框等不同的方式,体会到券的总张数与每次框的个数之间是存在联系的。教师通过“每次框几个数?一共平移了几次?一共有10个数,为什么只要平移8次?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拿法?平移8次,为什么一共的拿法有9种?”的追问形式,引导学生初步体会现象背后的必然本质联系。

2.体验过程:直击现象的数学本质

“找规律”的教学难点在于如何让学生从直观的解决问题去感悟其中抽象的数学思想方法。解决这个难点的关键就是让学生主动参与,因为如果没有主动参与就不可能对数学知识、数学思想方法产生体验;没有了体验,那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只能是一句空话。因此教师应该让学生参与教学实践活动,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在动脑、动手、动口的过程中领悟体验数学思想方法的形成,揭示其中隐含的数学思想方法,并逐步掌握运用。

在这一环节,变中感悟不变是学生操作的重要目标。在教学时,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把操作与思考结合起来,使学生领悟数学的方法和策略。券的总张数是一个变量,每次框的个数是另一个变量,这两个变量之间究竟存在着怎样的关系?在每一位学生都有了数次的操作经验后,交流分层次展开。第一层次是两组上台平移操作并汇报数据。第二层次是两组上台说总数、平移次数,其他学生利用操作的经验,大胆猜想,运用直觉思维作出判断。可以再次借助平移的操作验证猜想,培养了学生合情猜想的能力。学生在操作中积累感性经验,在交流中感知有序思考以及用平移的方法解决问题的优越,学生形成了丰富的动作思维,并在猜测与验证的活动中丰富了数学学习的情感体验。

3.体悟关系:直达抽象的数学模型

表象的建立有助于更快地摆脱具体事物的束缚,向抽象思维过渡。因此,教者可以设疑:如果总数是18张,每次框出6张,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拿法?不操作,能保证猜对吗?并采访学生,你是怎样想的?在这里,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虽然都能猜中,但思维的水平层次是有高低的。通过交流,一方面可以丰富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另一方面,也可以推进策略的优化。有的学生是仅通过观察数据,从数据的变化中寻求出不变的关系的;有的学生是在头脑里多次移动方框,在平移中发现“平移的次数=总数-每次框的个数”;而有的同学是在头脑中仅仅放置一次方框,就能理性思考,方框外面有几个数就要平移几次,操作活动真正内化,并建立起清晰鲜明的表象。这样的交流,揭示了数学直觉背后所隐藏的本质联系。为学生从动作思维上升到表象思维,进而提升到抽象思维提供了很好的支撑。而抽象化的“如果在a张券中拿b张连号的券,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拿法?”就为学生摆脱形象的拐杖、摆脱表象的依托,提供了必要的可能性。从而水到渠成地揭示发现的规律:“总数-每次框的个数+1=一共的拿法。”

这样的一种函数关系,在变量与变量之间建构出了一种稳定的不变的联系,就是一种数学模型。在建立模型的过程中,学生经历了小步实验,经历了变量列举,经历了观察比较,经历了猜想验证,同时也经历了感性发现与理性思考。不仅找到了规律,而且知道了规律存在的原因、规律存在的必然性。

建好模型,还需灵活应用模型。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了算理,但学生思维不能仅仅停留模型的结构上,要让学生亲身经历将不同的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运用模型解决问题的过程。用数学模型的眼光来观察,用数学模型的语言来解释,用数学模型的关系来推理。

在这一环节,教者可以设计多样的问题情境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模型,灵活运用模型。如设计综合性较强的实际问题:喜羊羊和美羊羊到电影院观看运动会专题片,电影院一排有8个座位,要让喜羊羊和美羊羊两个坐在一起,在同一排有多少种不同的坐法?同时出示对比题:改换条件“让喜羊羊坐在美羊羊左边”,有什么不同?从一字模型到封闭模型也可以帮助学生获得思维的跨越式发展,在这里还可以设计拓展性练习:看完了开幕电影,他们进入运动场看台观看比赛。运动场的看台是圆形的,一排有16个位置,美羊羊坐在喜羊羊左边,在同一排有多少种不同的坐法?

著名心理学家维果茨基就教学与发展问题,创造性地提出了两种发展水平的思想。第一种水平是现有发展水平(也称现有发展区),第二种水平是最近发展水平(也称最近发展区)。维果茨基强调,只有当教学走在发展前面的时候,才是好的教学。因此,在运用模型阶段,不能硬贴标签,不能死套公式,而要在丰富的、变化的情境中,为学生从生活问题中提取数学问题提供条件。

找规律教学设计【第三篇】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课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59~60页。(第五单元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在解决周期现象这类问题时,经历用建模策略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初步体会解决周期现象这类问题的思想方法。

2.让学生主动经历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体会画图、列举、计算等解决问题的不同策略,能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解决问题的策略。

3.让学生在探索规律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获得成功的体验,发展数学意识。

教学重点

让学生经历运用建模策略解决周期规律问题的过程。

设计理念

《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模型思想的建立是学生体会和理解数学与外部世界的基本途径。”设计通过建构数学模型的思想展开教学,突出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数学思考,重视对学生模型的建立。让学生在建模的过程中充分感受到“模型”的力量。

设计中的练习在尊重教材的基础上对习题形式进行创新,在追求形式创新的同时更追求问题的实质。无论是建立周期规律模型还是运用建立的模型解决实际问题,都尊重学生的学习方法和个性特点。

教学过程

一、 激趣引入,孕伏周期规律

同学们,老师要在屏幕上出示一些平面图形,猜猜看,第一个会出示什么图形?第二个呢?……(学生的猜测从无规则到有序)

为什么一开始同学们都猜不正确,而到后来都百发百中呢?

像这样依次不断重复出现,称为周期现象,今天我们就用数学的眼光寻找周期现象中的规律。

说明:本环节通过 “猜图形”的游戏,初步在学生脑海中建立起一个周期现象的模型雏形。

二、 感知规律,建立周期模型

为了迎接元旦的到来,老师设计了一套“美化”方案,咱们先一睹为快吧!

1.问题引导:你看到了哪些物体?仔细观察这些物体,你有什么发现?

2.交流汇报:交流盆花、彩灯、彩旗的摆放规律。(配以课件动态演示:把每一种物体中的每一组圈一圈。)

3.小结:你们观察得特细致,说得也很好。找到了他们排列的规律,也就找到了解决问题的金钥匙。

说明:本环节选择教材中的情境图作为学生探索规律的素材,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对不同物体排列规律的观察上,是形成寻找周期现象规律模型的关键环节。

三、 自主探索,建构“找”的模型

1.探索“找”的模型。

(1)提出问题:照这样摆下去,从左起第17个物体会是什么颜色呢?需要解决几个问题?(3个)让我们一个个来解决,先来研究盆花,把你的思考过程在练习本上表示出来。

(2)交流方法:谁愿意把你的想法与同学交流、与老师共同分享呢?

学生可能有如下策略: a.找单双数的策略: b.画图的策略: c.计算的策略。

(3)重点讨论:为什么要除以2?商8和余数1各表示什么?

追问:可是我们只能看到四组,看不到第8组后面的一盆呀,怎么知道第七组后面的一盆一定是蓝花?(强调余数是几就看每组的第几个。)

2.优化“找”的模型。

(1)解决彩灯问题。

①模仿解答:刚才同学们通过自己的思考解决了盆花问题。请你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看看左边起第17盏彩灯是什么颜色?

②方法“建模”:你是怎么想的?为什么要除以3?怎样根据余数来判断彩灯的颜色?

为什么不用找单双数的方法?可以用画图的方法吗?要知道1000盏灯是什么颜色,你还想画图吗?

说明:解决盆花问题时,让学生自主选择多种策略(单双数、画图、计算)解决问题。在解决“第1000个彩灯是什么颜色”时,由于数目比较大,画图不能很快解决,从而让学生体会到必须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解决问题的策略。

(2)解决彩旗问题。

师:左边起第17面彩旗是什么颜色的?请你用计算的方法解决这两个问题。试试看,相信大家一定行!

师:你们列的算式中为什么用4作除数?当余数是几时是红旗?余数是几时是黄旗?如果没有余数呢?

3.回顾“建模”过程。

刚才我们解决了彩灯和彩旗的问题,在解决这类问题时你是怎么思考的?

说明:在解决盆花、彩灯、彩旗这类问题中,经过师生的共同探究、讨论,在学生的脑海中逐步建立起解决这一类问题的计算模型,此环节是运用建模策略解决问题的关键环节。

四、 巩固练习,运用模型

1.我校还准备在元旦时开展一些庆祝活动,数学兴趣小组准备玩一个名叫“看谁猜得准”的游戏。

课件出示:

……

照这样摆下去第21枚是什么颜色?

第一次变形,如果换一种摆法:

……

第21枚是什么颜色?

追问:为什么总量相同,每组数量也相同,最后的颜色却不一样了呢?

第二次变形,如果再换一种摆法:

……

第21枚是什么颜色?

再次追问:对比第一排和第三排,为什么规律变了,最后的棋子颜色却是一样的?

2. “练一练”题2。

师:手工小组的小红正准备串一些珠子来打扮教室,你能告诉我她是按什么顺序串的吗?第18颗是什么颜色?第24颗呢?

教师追问:如果还是使用这四种颜色的珠子,4颗为一组,要使第24颗珠子是绿色的,可以怎么设计规律?这些排列方法都有什么相同的地方?为什么要把绿色放在最后呢?

小结:前面不管怎么放,只要第四颗是绿色的就行了。

说明:此环节教师没有“死守”教材,而是“凭借’教材,对习题进行改编,通过富有思维含量的追问和变形,让学生在变化中寻求不变的规律,在不变中寻求变化的规律,从而使学生深层次地掌握周期规律。

五、 全课总结,拓展模型

1.游戏“抓老虎”。

出示儿歌:

一 二 三 四 五,

上 山 打 老 虎。

老 虎 不 在 家,

我 们 就 捉 他。

(1)先选5个人玩(包括老师),从老师开始,大家一人对应一个字地读,最后一个是谁,谁就被淘汰。

(2)淘汰掉一个再叫其他同学上来继续,还是从老师开始。

(3)如果学生有意见,请说明理由,然后可以由他们决定从谁开始游戏,并说说为什么。

(4)5人玩的规律被学生找到后换6人玩。还可以继续设问如果7人玩呢?

小结:在游戏中,谁在一开始掌握了规律,谁就能占得先机。谁在玩的过程中边玩边思考规律,谁就会在接下来的游戏中赢得胜利。谁在玩的过程中不去找规律,谁就总是糊里糊涂地被淘汰。

设计说明:拓展模型是对模型的深度应用环节。本环节借助“抓老虎”游戏,帮学生深切体会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真切地感受到模型的力量。

2. 欣赏周期现象。

自然界中的周期现象:春夏秋冬、日出日落、潮涨潮落……

日常活动中的周期现象:红绿灯,花纹饰品……

找规律教学设计【第四篇】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物品的有序排列,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发现图形的循环排列规律。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及推理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知道事物排列的规律中隐含着数学知识。

教学重点:找出图形的循环排列规律。

教学难点:找循环排列规律的方法。

教具:多媒体课件,红、黄、蓝、绿卡片各四张,圆形、三角形、正方形、五角星图片

教学流程:

一、情境导入,引出规律

1.最近,程老师家正在装修,你们愿不愿意到我家去参观一下呢?

2.(出示课件)你们发现了什么?同学们真棒,能一下子看出来路灯与树的排列规律。不错,这就是我们以前学过的简单的循环规律,今天,我们要去了解更为复杂的循环规律。(师板课题:找规律)

二、自主探究,发现规律

(一)开启密码锁。(教材中墙面主题图变化而来)

1.我的家到了。可是,我们家有一个密码锁,需要大家打开才能进去。你们愿意试一试吗?

每行都有哪些图形?每行图形的排列顺序是什么?仔细观察你发现了什么?

(1)学生分组讨论。

(2)学生汇报。

师:哪个小组把自己发现的规律和大家说一说。

预设:

生1:我是斜着看的,斜着看每一斜行的图形都相同;

生2::横着看,上一行的第一个图形移到最后,其他图形都向前移了一格;

生3::竖着看,前面一排的第一个图形移到了最下面,就变成了后面一排的图案。(课件演示)

2.师小结:同学们真棒!一幅图,从不同的角度观察,找到了不同的规律,你们都是善于发现的孩子。看来,老师家的密码锁也该换了!

(二)铺设地面。

1.同学们,这就是老师家的厨房了,我已经买好了五种颜色的地砖,但还没铺,我想铺成这样的图案。(示课件)你们觉得这样好看吗?为什么?

预设:

生1:好看,因为五颜六色的。

师:你是说因为摆得很乱才漂亮吗?这些地砖排列得没有什么规律吗?你们发现什么规律了?

生2:很有规律

师:你们发现什么规律了?

2.谁愿意把你的发现说一说?(课件出示)

3.如果我接着往下铺的话,会是什么样的?你又有什么发现?(和第一行一样)是不是这样?(师演示课件)

师小结:很感谢你们帮我把地面铺得又有规律又漂亮。为了感谢你们,我特地准备了水果。你们看!

三、反复实践,巩固规律(水果盘里的规律)

1.有什么想说的吗?(生说发现的规律)你们能把刚学到的知识马上运用到这,非常好,你们看,我们不但要学知识,更重要的是用知识。

2.那你们知道水果盘里的水果应该怎样摆放吗?(生说,师演示课件)

3.现在水果是排成一排的,你们看,现在它们发生了变化。(师演示课件)。现在你们还能发现它们的规律吗?快速和同桌商量一下。

谁知道这里应该怎样摆放水果?(生答,师演示)

4.除了水果,老师还给大家准备了一张卡片。但这张卡片上面没有颜色。没有颜色的卡片多不漂亮呀,那就请你按规律涂上美丽的颜色吧。

5.排队游戏:其实这些规律就在我们同学的身边。不信,老师就请四位同学到前面来做排队游戏。(给四位同学戴上四种动物头饰。)现在又回到了原来的排列顺序了,接下来又应该是多少了呢?你们发现了什么?

师小结:四种图形或数字进行的循环排列现象,从第五行开始重复出现,每四行就会出现一个大循环。而且这种排列可以无休止地排列下去。(板书省略号。)这就是典型的循环排列现象。

四.观察生活,体味规律

其实除了老师的家以外,生活中还有许多有趣的循环排列现象。

1.你们知道哪些呢?(生汇报收集)

2.(师演示课件)是的,四季的交替,精美的服饰等等中都包含着循环排列规律。

五、动手实践,创造规律

1.学过的知识只能应用到了生活中才有意义。就请同学们用本节所学的循环排列知识,将手中的小粘贴手帕上帖出美丽的图案,送给辛勤养育我们的父母吧!

2.生自由创造,展示,评价。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22 2967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