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三上认识周长教学设计实用【10篇】
【参照】优秀的范文能大大的缩减您写作的时间,以下优秀范例“新人教版三上认识周长教学设计实用【10篇】”由阿拉漂亮的网友为您精心收集分享,供您参考写作之用,希望下面内容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新人教版三上认识周长教学设计【第一篇】
教学目标:
1、认识圆的特征,知道什么是圆心、半径和直径。能正确判断一个图形是不是圆,并说明理由。
2、运用不同的思想方法认识:在同一个圆(或等圆)里,半径的长度都相等;直径的长度都相等并且等于半径的两倍;知道圆是轴对称图形,有无数条对称轴,能画出加圆的对称轴。
3、能用圆规画圆,知道半径(直径)决定圆的大小,圆心决定圆的位置。
4、了解圆在生产、生活和科学技术的应用,并能用圆的特征解释。
教学重难点:掌握圆的特征,会画圆。
教学方法:讲授法,探究法。学生学法:自学法、观察法,探究法。
教学具:圆片,三角板,ppt课件,圆规,尺子,白纸,剪刀,细线等。
教学过程:
一、再现场景,导入新课。
圆和我们以前学过的平面图形有什么不同?
二、师生合作学习新知。
(一)试一试。
1、同学们能用手中的材料试着画一个圆吗?
2、交流反馈。
3、既然同学们能用这么多方法能画出圆,把自己的方法与别人的比较一下,能发现那种方法适用性更广一些?从而引导出用圆规画圆。介绍圆规的组成部件。
(二)说一说。
1、请用圆规画圆的同学谁能把你的方法给老师和同学们说一下。
2、生说,教师在黑板上板画。适时规范学生的语言。(先将针尖和笔尖张开一定距离;然后将针尖固定在一个点上;最后使笔尖落在纸上,将圆规旋转一周,毛尖就画出了一个圆。)。
3、其它学生用刚才那个同学的方法在纸上自由画一个圆。
(三)学一学。
1、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第17页例2下面这部分内容自学一遍。把你新学到的知识勾画出来,并重点理解一下。最后在你刚才画的一个圆里标出圆心、半径和直径。
2、学生自学,教师巡视,适时收集信息为下面反馈做好准备。
3、学生交流,边说边在自己画的圆中指出相应位置。教师适时追问,刚才针尖的位置是什么,它有什么作用?针尖与笔尖的距离是什么?它决定圆的什么?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用一个绳子系上一支粉笔头甩出不同大小的圆,加深学生理解。当学生说出圆心、半径和直径的概念不够规范时要用书上的规范用语,并通过重点词语理解概念。教师在追问及学生回答时适时板书。
三、独立探究,获取新知。
1、请同学们拿出准备好的圆片独立探究。出示探究目标(课件出示):
1将自己手中的圆用不同的方式找到圆心、半径和直径并做好标识。(学生找圆心时若有困惑可适时引导:我发现有个同学真聪明,他将手中的圆对折几次后就很快地找到了圆心,学生们试试看。)。
2在同一个圆中,有多少条半径?这些半径的长度之间有什么关系?你是怎样得到的?
4圆是不是轴对称图形?若是,它有多少条对称轴?能画出其中的一条吗?目标出示后,学生一定要认真读,明确要求,然后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一个或几个问题进行探究。教师巡视,适时指导调控时间。
2、学生交流反馈。教师适时板书。
四、介绍圆的历史。
说起中国古代的圆,下面的这幅图案还真得介绍给大家(出示图),认识吗?
想知道这幅图是怎么构成的吗?
原来它是用一个大圆和两个同样大的小圆组合而成的(出示图)。现在,如果告诉你小圆的半径是3厘米,你又能知道什么呢?(学生说)。
师:看来,只要我们善于观察,善于联系,我们还能获得更多有用的信息。
五、解释与应用。
1、基本练习(制成课件)。
2、解释现象。
车轮是绕着轴承转动,轴承的位置在什么地方?为什么?
简单的自然现象中,有时也蕴含着丰富的数学规律呢。至于其他一些现象中又为何会出现圆,当中的原因,就留待同学们课后进一步去调查、去研究了。
其实,又何止是大自然对圆情有独钟呢,在我们人类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圆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并成为美的使者和化身。让我们一起来欣赏dd(课件展示)。
六、总结与反思。
1、请同学们将本节课所学知识整理一下,用一两句话说说你这节课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2、教师总结:西方数学、哲学史上历来有这么种说法,上帝是按照数学原则创造这个世界的。对此,我一直无从理解。而现在想来,石子入水后浑然天成的圆形波纹,阳光下肆意绽放的向日葵,天体运行时近似圆形的轨迹,甚至于遥远天际悬挂的那轮明月、朝阳而所有这一切,给予我们的不正是一种微妙的启示吗?至于古老的东方,圆在我们身上遗留下的印痕又何尝不是深刻而广远的呢。有的说,中国人特别重视中秋、除夕佳节;有人说,中国古典文学喜欢以大团圆作结局;有人说,中国人在表达美好祝愿时最喜欢用上的词汇常常有圆满美满而所有这些,难道就和我们今天认识的圆没有任何关联吗?那就让我们从现在起,从今天起,真正走进历史、走进文化、走进民俗、走进圆的美妙世界吧!
新人教版三上认识周长教学设计【第二篇】
教学目标:
1、体验用不同的工具画圆。
2、认识圆,了解圆各部分的名称。
3、掌握圆的特征,理解和掌握在同一个圆或者在等圆中半径和直径的关系。
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以及抽象概括能力,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
5、让学生感受数学的美以及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了解数学传统文化知识,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
教学重点:掌握圆各部分的名称及圆的特征和圆的画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圆规、直尺、线、圆片等。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师:刚才同学们朗诵的传统文化的片断,非常精彩,今天老师也给你们带来了一些相关的知识,你能从中获取哪些有价值的数学信息呢?(出示课件)。
师:仔细观察这几幅图片,它们都有什么共同特征?
生:它们都有圆。
生:它们都和圆有关。
板书:圆。
二、自主探究新知。
(一)、画圆。
生:想。
请同学们拿出画圆的工具,画出自己喜欢的圆。
生:他拿圆规的方法不对。(圆规应该拿在手柄处)。
生:他画圆时可能针尖移动了位置。(画圆时针尖的位置一定要固定)。
生:他圆规两脚一下近一下远。(对,圆规两脚之间的距离不能变)。
(学生边汇报,师边示范用圆规画圆)。
其实,同学们刚才说的就是画圆时应注意的地方。
现在请同学们利用圆规画一个标准的圆。
(二)、初步感知圆。
同学们,通过你们的努力画出了这么美丽的圆,那在这之前我们还学过哪些平面图形?
生: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生汇报,师出示相应课件)。
这些图形和圆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生:它们的边都是直直的。
对,它们都由线段围成的封闭图形。
师:请拿出课桌里的圆片来摸一摸,有什么感觉?
生:弯弯的。
这样弯弯的线我们称它为曲线。(课件出示曲线)圆就是由曲线围成的封闭图形。(课件演示圆)。
(三)、自学圆的概念:圆心、半径、直径。
俗话说圆是最美丽的几何图形,你想了解圆的哪些知识呢?
生:我想知道怎样求圆的周长.
生:我想知道怎么求圆的面积.
无论是求圆的面积还是求圆的周长,我们都必须先认识圆。(板书:圆的认识)。
(1)引导学习圆心。
生:这些折痕相交与一点。
对,这一点呀我们称它为圆心,用字母o表示。(边总结边在黑板上标出圆心)。
请同学们标出自己手中那个圆的圆心。
(2)自学半径。
其实,在圆里还有半径和直径两个重要的概念,科学家是如何定义它们的呢?这个秘密就藏在数学书56页的例2中,请同学们自学相关的内容并用笔画出相关的概念和重要的词语。
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什么是半径吗?
生:从圆心出发至圆边上任一点的线段叫做半径。
师:圆边上任意一点我们叫它圆上任意一点。
请你帮老师找出黑板上这个圆的半径,其他同学标出自己手中那个圆的半径。
(3)自学直径。
通过自学你们认识了半径,那你能找出下面图形中的直径来吗?(出示课件)。
ab为什么不是直径,它是什么?
生:它虽然通过了圆心,但它只有一端在圆上,所以它不是直径,它是圆的半径。
ef为什么不是直径?
生:它没有通过圆心。
gh为什么不是直径?
简单的说,圆的直径必须满足哪几点要求?
生:一要通过圆心,二要两端都在圆上,三要是线段。
(四)、自主探索圆的特征。
(1)探究。
生:有(自信地)。
师:说得好,其实不说别的,就圆心、直径、半径,还蕴藏着许多丰富的规律呢,同学们想不想自己动手来研究研究?(想!)同学们手中都有圆片、直尺、圆规等等,这就是咱们的研究工具。待会儿就请同学们动手折一折、量一量、比一比、画一画,相信大家一定会有新的发现。两点小小的建议:第一,研究过程中,别忘了把你们组的结论,哪怕是任何细小的发现都记录在学习纸上,到时候一起来交流。
(随后,伴随着优美的音乐,学生们以小组为单位,展开研究,并将研究的成果记录在教师提供的“研究发现单”上,并在小组内先进行交流)。
(2)汇报。
生:是。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分享大家的发现吧!(师收集了一些在代表性的发现)。
展示发现1:圆有无数条半径。
师:能说说你们是怎么发现的吗?
生:我们组是通过折发现的。把一个圆先对折,再对折、对折,这样一直对折下去,展开后就会发现圆上有许许多多的半径。
生:我们组是通过画得出这一发现的。只要你不停地画,你会在圆里画出无数条半径。
生:我们组没有折,也没有画,而是直接想出来的。
师:噢?能具体说说吗?
生:不需要了,因为道理是一样的。
师:关于半径或直径,还有哪些新发现?
展示发现2:所有的半径或直径长度都相等。
师:能说说你们的想法吗?
生:我们组是通过量发现的。先在圆里任意画出几条半径,再量一量,结果发现它们的长度都相等,直径也是这样。
生:我们组是折的。将一个圆连续对折,就会发现所有的半径都重合在一起,这就说明所有的半径都相等。直径长度相等,道理应该是一样的。
生:我认为,既然圆心在圆的正中间,那么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距离应该都相等,而这同样也说明了半径处处都相等。
生:关于这一发现,我有一点补充。因为不同的圆,半径其实是不一样长的。所以应该加上“在同一圆内”,这一发现才准确。
师:大家觉得他的这一补充怎么样?
生:有道理。
展示发现3:在同一个圆里,直径的长度是半径的两倍。
师:请原创组说说你们是怎么发现的?
生:我们是动手量出来的。
师:还有不同的方法吗?
生:我们是动手折出来的。
师:看来,大家的想象力还真丰富。
生:我们组还发现圆的大小和它的半径有关,半径越长,圆就越大,半径越短,圆就越小。
师:圆的大小和它的半径有关,那它的位置和什么有关呢?
生:应该和圆心有关,圆心定哪儿,圆的位置就在哪儿了。
生:好。
[设计意图: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新课改所倡导的重要学习方式,从学生丰富的生活体验和知识积累中逐渐形成了一个运用数学解决问题的策略。因此,要给学生创设一个宽松的学习氛围,让他们自主去探究。这样的设计更突出了对学的过程的重视,留给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通过小组合作,让学生自己动手折一折、画一画、量一量,相互交流、讨论、补充、启发,得到圆的特征,不仅使学生的认识从具体上升到抽象,而且使学生感悟了研究数学问题的基本方法。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去发现、总结圆的特征,使学生感到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探寻者,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同时,小组内交流,组与组交流,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让信息不断交流,思维不断碰撞,学生在探究未知领域的同时,实现了智力的发展]。
三、拓展练习。
生:圆心。
师:那同长又指什么呢?大胆猜猜看。
生:半径一样长。
生:直径一样长。
师:这一发现,和刚才大家的发现怎么样?
生:完全一致。
师:更何况,我古代这一发现要比西方整整早一千多年。听到这里,同学们感觉如何?
生:特别的自豪。
生:特别的骄傲。
生:我觉得我国古代的人民非常有智慧。
师:我们不单为中国人民而自豪,更为我们有如此厚重的文化底蕴面自豪。
其实,我国古代关于圆的研究和记载还远不止这些。老师这儿还搜集到一份资料,《周髀算经》中有这样一个记载,说“圆出于方,方出于矩”,所谓圆出于方,就是说最初的圆形并不是用现在的这种圆规画出来的,而是由正方形不断地切割而来的(动画演示)。
现在,如果告诉你正方形的边长是6厘米,你能获得关于圆的哪些信息?
生:圆的直径是6厘米。
生:圆的半径是3厘米。
师:说起中国古代的圆,大家还记得它吧!(课件出示太极图)。
生:阴阳太极图。
师:想知道这幅图是怎么构成的吗?(想!)原来它是用一个大圆和两个同样大的小圆组合而成的(课件出示构成图)。
现在,如果告诉你小圆的半径是3厘米,你又能知道什么呢?
生:小圆的直径是6厘米。
生:大圆的半径是6厘米。
生:大圆的直径是12厘米。
生:小圆的直径相当于大圆的半径。
……。
师:看来,只要我们善于观察,善于联系,我们还能获得更多有用的信息。
[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经过四近十分钟的努力,你有什么新的收获呢?
师:其实啊,生活中圆的魅力无处不在,只要你们用心观察,善于思考,就能探索出关于圆更多的奥秘。
五、板书设计:
新人教版三上认识周长教学设计【第三篇】
教学目标:
1.认识不同面值的人民币,使学生对全套人民币能清晰地识别。以识别过程为载体,培养学生自主探索、交流合作的能力。
2.培养学生归纳、推理的思维能力。知道元与角之间的进率:
1元=10角。
3.在取币、付币、找币等活动中,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初步的观察能力、主动与他人合作的态度、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4.初步体会人民币在社会生活、商品交换中的作用,并养成勤俭节约的良好品质。
教学重点:认识不同面值的人民币。
教学难点:元与角之间的进率:1元=10角。
课前准备:每组两袋人民币、教学多媒体课件。
实物:各种文具。
教学过程:
一、联系实际,创设情境。
看一看,想一想。
师:同学们在家里写完作业后最喜欢做什么?
师:现在老师就和小朋友们一起来欣赏一段动画片,好吗?
(课件演示“明明当家”的动画故事:妈妈不在家,明明当家,先到超市买食品,交钱;又去药店给妈妈买药,交钱,投币乘公共汽车回家;最后把剩下的零钱放进储蓄罐。)。
师:看完刚才的动画片,你想到了什么?
(对学生的回答,教师及时做出评价)。
师:对,我们国家的钱叫人民币,今天老师就和小朋友们一起来认识一下人民币。(板书课题)。
二、小组合作,自主发现,认识人民币。
1.认一认,说一说。
师:老师给大家准备了很多人民币,先自己认一认,再在小组内交流,看谁认得多。(小组活动,初步认识人民币)。
汇报认识情况。
2.再看一看,说一说。
你有什么方法记住这些人民币的,把你的想法在小组内交流。
小结认识方法。
师:对了,小朋友们说得很好,认识人民币可从图案、字样、颜色、数值、大小等方面进行观察。
观察各种人民币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又有什么新发现?
3.课件展示整套人民币,以游戏的方法再次辨认人民币。
抢答反馈小组活动的学习效果。
师:看,有一只不服气的跳跳熊要考考你们了。跳跳熊跳到哪张人民币旁边,就请你快快说出它的面值是多少,看谁答的又对又快!
课件演示跳跳熊,学生抢答。
4.分一分,理一理。
师:请大家按照你自己喜欢的方法,把这些人民币分一分,理一理,比一比哪个小组整理得又快又好。
5.汇报交流。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新人教版三上认识周长教学设计【第四篇】
教学内容: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三有形p59、60、61。
教材简析:《三角形的认识》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第一课时,本课是六年制数学第二学段“空间与图形”中的学习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经认识了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对三角形有了直观地认识,已经能从平面图形中分辨出三角形。本节课主要是帮助学生在原有的感性认识基础上,理解三角形的意义,掌握它的特征,为今后进一步学习其他几何图形的有关知识打下基础。
教学目标:1、在原有的认知基础上,通过自学书本、观看视频讲解,逐步认识三角形,知道三角形各部分名称并概括出三角形的定义;学会用符号语言表示三角形。
2、认识三角形的高和底,会画三角形的高。
3、联系生活实际、通过实验操作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及其应用,感受到三角形的三边长度固定,形状大小就确定的稳定性的本质。
4、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学会用数学的眼光看生活。
教学重点:三角形的概念,感知稳定性。
教学难点:高的画法和意义。
教学预设过程:
一、谈话引入。
1、孩子们,三角形,你认识了吗?(认识了)。
相信大家已经进行了自学,认真看过学习视频了,那今天这节课我们要做些什么呢?
二、汇报自主学习导学单。
1、画三角形、揭示概念。
(1)请小老师上台画三角形。
(2)什么叫三角形呢?师板书:由3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3)哪位小老师给大家介绍一下,你对“围成”二字的理解呢?
强调出:三角形每相邻两条线段的端点相连。
2、学会用符号语言表示三角形。
为了表达的方便,现在可以给这个三角形取个名字了吧!
引导说出:三角形abc,师标出字母abc。
说一说角a角b角c,各条线段的名称。
3、认识三角形的高和底,会画三角形的高。
(1)汇报导学单上高和底的概念。
(2)“三角形高的认识”学习视频回顾。
(3)找出黑板上三角形的3组顶点与对边。揭示板书:3条高。
(4)同桌交流导学单上画高的过程。
(5)指名板演:作高。
4、三角形的稳定性及应用。
(1)交流导学单上第5小题。师板书:稳定性。
(2)拿出学具,拼摆三角形及四边形。
(3)同桌互相交换,拉一拉,谈发现;前后排的同学转过来比一比,谈发现。
(4)说一说生活中哪里有应用到三角形的稳定性呢?
三、巩固练习、应用新知。
1、快速找出对应的顶点和对边。
2、请画出下面三角形中指定底边上的高。
三角形的认识――姜微微。
(1)实物投影校对。
(2)直角三角形中,两条直角边互为高和底。
(3)利用第3个三角形找一找外高,指一指。
3、实践操作。
四、课堂总结1、[课件演示]画一个三角形及一条底边上的高,旋转三角形。
师:孩子们,让我们静静地看大屏幕,静静地回忆。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新人教版三上认识周长教学设计【第五篇】
教学时间40分钟。
学习者分析时间对学生来说是最熟悉的,学生对时、分的时间单位已有一定的认识,并且会在表上看出是几时整或者是几时几分,再此基础上进一步认识秒,并感知1秒有多长,学生容易接受。
教学目标(1)使学生认识时间单位“秒”,知道1分=60秒,并会进行简单的时间计算。
(2)感受时间单位“分”、“秒”的时间观念。
(3)培养学生珍惜时间的良好品质。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认识较小的时间单位秒,1分=60秒。
难点:建立1秒以及1分(60秒)的时间观念。
教学资源自己制作的表盘、教室电子表、学生自带自己的闹钟。
教学过程。
教学活动1创设情境。
(1)课堂小游戏:相反小游戏。(起到活跃课堂气氛的效果。)。
(2)拍手小游戏:评估自己。你们觉得自己30秒最多拍手多少下?
通过这个小游戏告诉学生:一定要对自己有信心,千万不要低估了自己的能力。)。
(3)比赛系红领巾。估计自己大约用了多少秒。
教学活动2探究新知。
(1)计量很短的时间,常用比分更小的单位-秒。
(2)生活中我们那些地方还用到秒这个时间单位?
教学活动3小组完成。
一、二、三小组(1):秒针走1小格的时间是多少?
(2):秒针从12走到1是多少?
四、五、六小组(3):秒针从2走到4是多少?
(4):我们常说的半分钟是多少秒?
七、八、九小组:(5):秒针从12开始转一圈是多少秒?
(6)秒针从3开始转一圈是多少秒?
巩固练习:学生自己出题考大家。
教学活动4分与秒的关系。
(1):秒针转一圈是60秒(已解决),分针发生了那些变化?
同桌两个人一个观察秒针、一个观察分针,得出1分=60秒。
(2):师生共同验证:老师拿教室的电子表女生观察秒针转动一圈,男生观察分针,再次验证1分=60秒。
(3)感受时间单位“分”、“秒”。
如果给你1分钟,你能做些什么?
(4)你觉得自己1秒钟可以做些什么?
教育学生:你们可能觉得1秒钟的时间很短,什么也干不成,但是,时间在一分一秒的流逝,我们应该珍惜每一分每一秒,好好学习,不虚度光阴。
练习反馈。
课堂小结。
新人教版三上认识周长教学设计【第六篇】
新课标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要“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并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本课例我让学生自己动手来折圆纸片、同学之间合作交流,共同探究圆的一些特征。这样的组织教学,使整节课充满了“做数学”的过程,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充分展现。
现代信息技术是为教学服务的,其主要功能就是“提供学生学习背景,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本课例的教学设计还着力利用信息技术让学生经历体验的过程,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形象化。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过程,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数学能力。
二、教学对象分析:
本课时教学对象是小学六年级上学期的学生,年龄在1112岁。他们开始对“有用”的数学更感兴趣。此时,学习素材的选取与呈现以及学习活动的安排更应当关注数学在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的应用,使他们感觉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而且学数学是有用的、必要的,从而愿意并且想学数学。对于本节课教学的圆学生在生活中有大量的接触,有了一定的知识、经验基础,同时学生具备了很强的动手操作能力,有较强的交流与表达的愿望,使课堂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成为可能。
三、教学内容分析:
“圆的认识”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第十一册第四单元p5558页的内容。
本单元教材教学圆的认识、圆的周长和面积、轴对称图形。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学过了一些常见平面图形的认识,有关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以及在低年级直观认识圆的基础上教学的。学生从学习直线图形的知识,到学习曲线图形的知识,不论是内容本身,还是研究问题的方法,都有所变化。
《圆的认识》是这一单元的第一节课,是这一单元中较为重要的教学内容。本课时的教学是进一步学习圆的周长和面积的重要基础,同时对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也很重要。
四、教学阐明:
1、知识与技能:认识圆,掌握圆的特征。
2、过程与方法:经历观察、合作、探究、游戏等活动认识圆各部分的名称;通过画一画、折一折、量一量、比一比等方法发现圆的特征。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意识和动手实践的能力,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让学生体验获取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激发学生积极参与的兴趣。通过体验圆与人类生活的不解之缘,感受圆的美、生活的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五、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圆的相关概念,归纳圆的特征,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六、教学策略:
《数学课程标准》在本年段的教学建议中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进一步发展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根据教材和学生的特点,在建构主义理论的指导下,创设一个自主性、研究性、协作性的教学环境,构建一种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师生关系,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协作学习。
七、教学媒体:
硬件环境:计算机多媒体教室。
软件环境:windows操作系统、《圆的认识》自制课件。
教师准备:教学用大圆规、直尺。
学生准备:自带剪刀、白纸、直尺、画圆的工具等。
新人教版三上认识周长教学设计【第七篇】
l教学内容:
l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圆,掌握圆的特征,理解直径与半径的关系,学会用圆规画圆。
2、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抽象概括能力及初步的空间观念。
3、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合作意识及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促进其非认知品质的健康发展。
l教学准备:
圆规、三角板、大小不同的圆形纸片、多媒体教学软件、正方形纸片。
l教学程序:
一、导入。
学生回答后,揭示课题:圆的认识。
二、教学圆的特点。
1、结合实例,感知特点。
生:硬币表面是平的,乒乓球的表面是弯的。硬币只有正面看才是圆的,乒乓球不管从哪个方向看都是圆的。
师:说得好!足球、乒乓球这一类物体,我们把它叫做球形物体,硬币是圆形物体,它的正面的圆形是平面图形。
请同学们摸一摸你们手中的书和圆形学具的边缘,看有什么不同的感觉?
生:长方形的边是直的,圆的边是弯的。
2、巧设疑问,激发兴趣。
师:有同学举例说车轮是圆的,那么车轮不做成圆的会怎么样呢?动画演示:车轮为椭圆的轿车上下颠簸着驶入画面。(生哄笑)。
师:车轮做成圆的为什么就会平稳行驶呢?――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索一下圆的奥秘。
3、操作讨论,发现特点。
师:现在四人一组,用发下的圆形纸片来研究圆的特点。
屏幕显示:“折一折、量一量、议一议,看有什么发现?”
生操作,讨论。教师巡视。
4、汇报讨论结果。
师:说一说你们有什么发现?
生1:我们发现多次对折后,折痕都通过同一个交点,这个交点在圆的中心。
师:真聪明!我们把圆中心的这一点叫做圆心,用字母o表示。(在黑板上贴出圆,画出圆心并标出字母o。)。
生2:我通过测量还发现了对折后的折痕长度都相等,每条都是10厘米。
生3:我这个圆的每条折痕都是8厘米,我共测量了4条。
……。
师:(板书:都相等)可以折出多少条折痕?(学生回答后板书:有无数条)我们把对折后的折痕叫做直径,用字母d表示。(在黑板上的`圆中画出直径并标上字母)请同学们在自己的圆上画出直径。
屏幕显示图形:下面圆中的线段是直径吗?说出理由。
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概括出直径的意义。
生4:通过测量,我还发现直径的一半也相等。
师:很好!我们把这条线段叫做半径,用字母r表示。(在黑板上的圆中标出半径及字母。)请大家在圆形纸片上画出半径。
屏幕显示图形:下面的线段是半径吗?(回答后引导学生概括半径的意义。)。
师:“所有的半径都相等,所有的直径都相等。”这句话对不对?(学生回答后板书:在同圆或等圆中)。
6、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圆的什么知识?
新人教版三上认识周长教学设计【第八篇】
圆是一种常见的平面图形,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它是在学生掌握了直线图形的周长和面积计算,并且对圆已有初步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通过对圆的研究,使学生初步认识到研究曲线图形的基本方法。同时,也渗透了曲线图形与直线图形的关系。这样不仅扩展了知识面,而且从空间观念上来说,也进入了新的领域。因此,通过对圆的认识,不仅能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也为学习圆的周长、面积、圆柱和圆锥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学习者分析。
六年级学生有着丰富的生活体验和知识积累,但空间观念比较薄弱,动手操作能力较低,学生学习水平差距较大,小组合作意识不强。以前学习的长方形、正方形等是直线平面图形,而圆则是曲线平面图形,估计学生在动手操作、合作探究方面会存在一些困难。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圆,知道圆的各部分名称。
(2)使学生掌握圆的特征,理解和掌握在同一个圆里,半径和直径的关系,能在同一个圆里,找出任意的半径和直径并且会自主完成已知半径求直径或已知直径求半径的题目。
(3)使学生初步学会用圆规画圆。能用圆规画出已知半径大小的圆或已知直径大小的圆。
过程与方法:
(1)经历动手操作的活动过程,培养学生作图能力。
(2)通过分组学习,动手操作,主动探索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及抽象概括等能力,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能与人合作、交流思维过程和结果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圆的认识,感受到美源于生活,体验圆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感悟数学知识的魅力。
教学重点:圆的基本特征及半径与直径的相互关系。
解决措施:通过让学生折一折、画一画、量一量、猜一猜、比一比等活动让学生理解圆的基本特征及半径与直径的相互关系。
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理解用圆规画圆的原理。
解决措施:通过展示学生用圆规画出来的圆,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画得不好看和画得好看的圆里面的线段究竟分别有什么特征,然后师生共同验证,让学生充分理解利用圆规画圆的原理。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猜图形游戏。
2、对比椭圆和圆。
二、突出主题,探究新知。
(一)认识圆的各部分名称及特征。
1、认识圆的各部分名称及半径和直径的关系。
2、练习1、2。
(二)小组学习用圆规画圆。
1、介绍用圆规画圆并认识圆规。
2、根据要求学习用圆规画圆。
(1)解释画圆的原理。
(2)归纳画圆的步骤。
新人教版三上认识周长教学设计【第九篇】
负数是过去小学数学里没有的内容,本节课结合现实情境教学负数的意义,让学生初步认识负数,学会读写负数,理解正数、负数和0之间的关系。
目标预设。
1.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初步了解负数,知道负数和正数的读、写方法,知道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正数都大于0,负数都小于0。
2.使学生初步学会用正数、负数描述现实生活中一些简单的具有相反意义的量,进一步加深对负数的认识.
3.让学生经历创造符号表示相反意义量的过程.
4.通过介绍古代中国认识和使用负数的情况,使学生体会到中国古代文明对于数学发展的卓越贡献,激发民族自豪感.
重点、难点。
理解负数的意义,掌握正数、负数和0之间的关系.
设计理念。
本堂课注重寻找尽可能多地承载负数本质意义而又具体直观的数学模型,以顺应从具体直观到抽象的人类认识的提升规律;注重沟通负数和0之间的关系,以避免形成以后学习的认识障碍.
设计思路。
首先,由两个数“1”和“2”写出一些算式,引出问题1-2=?,创设了一个开放的、纯数学的教学情境,激起学生学习负数的需要和兴趣.然后让学生通过生活经验中的相反意义的量,自主创造出负数的表示方法,接着通过课本例1、例2的教学,理解负数的意义以及负数的读、写方法,最后通过与生活链接,内化学生对负数两层意义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提示冲突激发需要。
1.请同学们用1、2这两个数组成尽可能多的加法和减法算式.(学生独立思考完成后,教师让学生汇报得出如下算式:)。
加法:2+1=31+2=3。
减法:2-1=11-2=?
等于多少?有谁知道?这已经不能用我们所学的数来表示了,它应该用我们今天所学的新数来表示.(可能有些同学知道用负数表示)。
师:这会儿,有些同学可能有想法了,我们已经认识了无数个数,为什么还要学习一种新数呢?其实,不仅1-2等于多少有这样的要求,还因为生活给我们提出了这样的要求.
(设计意图:数学发展扎根于现实生活,还扎根于数学自身内在发展的需要,根据数学自身内在发展的需要,由两个数“1”和“2”写出一些算式,引出问题,创设了一个开放的、纯数学的教学情境,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有利于学生形成新的认知结构,这样引入简洁、高效,更为学生理解负数是因运算而出现的新数,有了负数,才能实现加减运算的封闭,作了很好的铺垫。)。
二、联系生活自主探究。
1.课件出示情境:两辆公交车分别有4人上车和4人下车.
上下车的情况。
3号车。
4人。
5号车。
4人。
生:没有,看不出到底是上车4人还是下车4人。
2.交流大家的想法。
3.介绍人类探究的历程并比较各种表示方法.
师:相反意义的量怎么表示,历史上的数学家在这个问题上浪费了很多周折,他们想了各种各样的方法。例如用不同的颜色来区分,画斜杠来表示,加不同的学号表示。(讲解出示历史上的各种写法,+、-的表示法也出示在其中)。
师:对,就是这个道理,20世纪初,这种表达的方式得到了大家的认可,所以一直沿用至今。但读法上有了变化,分别读作正3和负3,符号分别叫正号和负号。
4.试一试:下面的两个量是一组具有相反意义的量,请用“+”或“-”的方法表示它们。(小黑板出示)。
(1)六年级上学期转来6人,本学期转走6人。
(2)张阿姨做生意,二月份盈利1500元,三月份亏损200元。
(3)水面上升米,水面下降米。
(4)与标准体重比,小明重了千克,小华轻了千克。
5.概括:为了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今天我们接触了一种新数,称之为负数,前面的符号就叫做负号。而原先那些数就叫做正数,前面的符号自然就叫正号。
6.你们还能再说出一些正数和一些负数吗?能举得完吗?
(设计意图:生活中具有相反意义的量,一个用正数表示,一个就用负数表示,就负数概念而言,其经验性表现为负数可以用来记录生活中的相反意义的量,学生没有生活经验的积累,就会难以在生活经验层面上使用负数,引导学生初步认识负数,应首先帮助学生建立充分的感性认识,在此基础上才能再进行对负数的理性认识,所以,教者先从相反意义的量入手教学)。
三、沟通联系丰富认识。
同学们,由于生产和生活的需要,人们又创造了负数。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生活进一步认识负数。(提示课题:认识负数)。
1.教学例1。
(1)电视台每天都会播放天气预报,你们知道是用什么来测气温的吗?(课件出示温度计)。
观察温度计上数字的排列有什么规律?
(课件突出两个刻度4)这两个4表示的温度一样吗?为什么?
(2)你会用今天学习的正数、负数分别表示这两个刻度所指的温度吗?
师:温度计是通过水银柱的高低变化来表示气温变化的。带有箭头的直线大家并不陌生吧,在下面的直线上,你觉得在0左右两边的两个点,哪个点表示+4?哪个点表示-4呢?说说你的想法。同桌之间可以通过讨论来完成。
(讨论结束后,小组代表汇报)。
(课件出示显示香港18℃、北京-8℃、哈尔滨-12℃的温度计)同学们能试着在带有箭头的直线上大致找出三个点,分别来表示-8、-12、18吗?说说你们的理由。
随学生的回答出示下面的数轴。
师:看着这条直线和直线上的数,你能围绕今天学习的内容说一句话吗?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小结:负数都在“0”的左边,正数都在“0”的右边;负数都比0小,正数都比0大;“0”是正数和负数的分界点。
2.教学例2.
在我国的新疆吐鲁番盆地,一天当中温差很大。看温度计说说那里早晨、中午、晚上的温度.
吐鲁番这种独特的气候特点是由它特殊的地理位置造成的.(课件出示吐鲁番盆地)吐鲁番盆地大约比海平面低155米。(课件介绍海平面)。
(课件出示珠穆朗玛峰)珠穆朗玛峰的海拔高度是多少米?
海平面以上用什么数表示的?海平面以下呢?那海平面的高度又该用哪个数表示呢?
0是正数吗?是负数吗?它是正数和负数的什么?
(设计意图:在学生初步认识负数的过程中,如果只在生活经验的层面上积累正、负数是表示具有相反意义量的经验,并不能给以后负数的理性学习带来多大价值。初步认识负数,不能仅仅停留在生活层面,更应上升到数学的高度。所以,通过课本两个例题的教学,既尊重了教材,沟通与生活的联系,又加深了学生对负数意义的理解,很好地体现了学生在“在数学的理性世界中”学负数)。
四、链结生活,内化理解。
生活中除了温度、海拔高度,还有很多地方会用到负数。
2.神七与负数:我国即将发射的神舟七号飞船在太空中向阳面的温度会达到()以上,而背阳面会低于(),但通过隔热和控制,太空舱内的温度能始终保持在(),非常适宜宇航员工作。
(1)21℃(2)100℃(3)-100℃。
3.叔叔下楼:李叔叔在5楼,他从5楼往上2层记作+2层,那么从5楼往下1层,记作()层。李叔叔在2楼往上2层,可以记作()层;同样是4层,为什么一会儿被记作-1层,一会儿被记作+2层。
5.你现在能表示出“1-2”的结果吗?试一试。
(设计意图:将课本上的例题内容与作业练习进行有效整合、灵活处理。设计了生活味、思考性极强的习题,不仅具有层次性,更具有深刻性。学生通过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调动已有的知识经验,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加深了学生对0的新意义,负数概念的两层含义及正、负数相反意义的相对性理解)。
五、全课总结课外延伸。
同学们,生活中的负数还远远不止这些,课后多留心观察,下节课请同学们来交流,好吗?
新人教版三上认识周长教学设计【第十篇】
一、教学目标分析。
知识与能力目标:
1.使学生认识圆,知道圆的各部分名称.
2.使学生掌握圆的特征,理解和掌握在同一个圆里半径和直径的关系.
3.初步学会用圆规画圆,培养学生的作图能力.
4.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抽象、概括等思维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操作——观察——结论过程,学生理解与掌握有关圆的认识知识。
情感与态度目标:
2、数学源于生活,生活是知识的源泉。渗透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观点。
教学重点。
理解和掌握圆的特征,学会用圆规画圆的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圆上的概念,归纳圆的特征.
情感与态度目标:
1、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解答简单的问题,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2、通过调查学生身边有趣的事例的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学情分析。
1、本班学生是六年级的小学生。
2、学习使用本册教材之前,我充分肯定了不少学生注意力在20分钟后就不能注意,尤其是当教师一味的讲,或讲话时间长课堂效能很低。课堂不易平铺直叙。
3、班上学生好动者多很多孩子是人来风,喜欢表现。
三.重点难点。
使学生认识圆,知道圆的各部分名称,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抽象、概括等思维能力。
四、教学环境及资源准备。
(1)教师自制的多媒体课件;。
(2)上课环境为多媒体屏幕环境;。
(3)学生准备圆实物图。
五、教学过程。
(一)、情景创设。
1.教师提问:这是我们以前学过的哪些平面图形?这些图形都是由什么围成的?
2.教师指出:我们把这样的图形叫做平面上的直线图形.
3、教师演示。
小结引入:(出示铁丝围成的圆)这就是一个圆.圆也是一种平面图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圆的认识.(板书课题:圆的认识)。
(二)、探究新知。
1、教师让学生举例说明周围哪些物体上有圆.
2、认识圆的各部分名称和圆的特征.
(1).学生拿出圆的学具.
(2).教师:你们看看正方形、长方形、梯形……他们是怎样围成的。(线段)圆呢?摸一摸圆的边缘,是直的还是弯的?(弯曲的)(比较、和操作)。
教师说明:圆是平面上的一种曲线图形.
3.通过具体操作,来认识一下圆的各部分名称和圆的特征.
(1)先把圆对折、打开,换个方向,再对折,再打开……这样反复折几次.
教师提问:折过若干次后,你发现了什么?(在圆内出现了许多折痕)。
仔细观察一下,这些折痕总在圆的什么地方相交?(圆的中心一点)。
教师指出:我们把圆中心的这一点叫做圆心.圆心一般用字母表示.
教师板书:圆心。
(2)用尺子量一量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距离,看一看,可以发现什么?
(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距离都相等)。
教师指出:我们把连接圆心和圆上任意一点的线段叫做半径,半径一般用字母表示.(教师在圆内画出一条半径,并板书:半径)。
教师提问:根据半径的概念同学们想一想,半径应具备哪些条件?
在同一个圆里可以画多少条半径?
所有半径的长度都相等吗?
教师板书:在同一个圆里有无数条半径,所有半径的长度都相等.
教师指出:我们把通过圆心并且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叫做直径.直径一般用字母来表示.(教师在圆内画出一条直径,并板书:直径)。
教师提问:根据直径的概念同学们想一想,直径应具备什么条件?
在同一个圆里可以画出多少条直径?
自己用尺子量一量同一个圆里的几条直径,看一看,所有直径的长度都相等吗?
教师板书:在同一个圆里有无数条直径,所有直径的长度都相等.
(4)教师小结: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在同一个圆里有无数条半径,所有半径的。
长度都相等;有无数条直径,所有直径的长度也都相等.(可以回答情景1的游戏问题了,不公平,原因是?圆上那个个同学是半径距离其他同学超过了这个距离)。
(5)讨论:在同一个圆里,直径的长度与半径的长度又有什么关系呢?
如何用字母表示这种关系?
反过来,在同一个圆里,半径的长度是直径的几分之几?
教师板书:在同一个圆里,直径的长度是半径的2倍.
(三)出示课件,同学们请看看这几个圆一样大吗?他们各自在什么位置?为什么?(发现半径不一样)(半径决定圆的大小)(发现圆心决定圆的位置)。
(四)圆的画法.
根据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距离都相等这一特征,我们可以用来画圆.
1.学生画圆(要求:先用瓶盖画圆,但要画比其大的和小的圆就不行了,不方便)。
2、画各种大小的圆怎么办(思考用圆规怎么画,学生先说,然后小组探索用圆规画圆要注意那些方面)。
2.教师示范画圆.
3.教师归纳板书:1.定半径;2.定圆心;3.旋转一周.
教师强调:画圆时,圆规两脚间的距离不能改变,有针尖的一脚不能移动,旋转时要把重心放在有针尖的一脚.
4.学生练习。
(六)教师提问。
为什么同学们画的圆不一样呢?什么决定圆的大小?什么决定圆的位置?
课件出示:半径决定圆的大小,圆心决定圆的位置.
(七)思考:体育课上,老师想在操场画一个大圆圈做游戏,没有这么大的圆规怎么办?
(三)、全课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