麋鹿教学设计(精编5篇)
【导言】此例“麋鹿教学设计(精编5篇)”的教学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麋鹿教学设计1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改革创新
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与提升是小学阶段语文教育的重要任务。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阅读是收集处理信息、帮助学生认识世界、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以及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手段。所以我们必须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开展好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活动。
一、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兴趣是驱使人们去追求或认识某一事物的一种强烈的心理倾向,兴趣往往与一个人的情感相联系,也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动力。曾有很多教育学家都指出,学习最好的刺激就是激发出学生对它的兴趣。但是长期以来由于受到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方法陈旧单一,学生的学习兴趣很难被激发出来。笔者认为,要让学生更愉快的接受语文阅读学习,享受阅读的过程,就必须要把静止的知识变为有趣的内容,不断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能够主动的去学习知识,在兴趣的驱使下不断体验阅读学习过程中的快乐。比如笔者在指导学生阅读《九寨沟》这篇文章时,就运用了网络和多媒体视频为学生播放了九寨沟的风景,充满神秘的森林、湛蓝的湖泊、清澈的溪流、壮丽的瀑布,这些课文中描绘的景象都生动的展现在学生的面前,同时配以《神奇的九寨》这首歌曲,让学生感觉置身于其间。在这样的阅读情境中,配合笔者的讲解,学生很快的就对九寨沟美丽的景色所吸引,对于文章中运用的优美词句也能够快速的理解和记忆。在这一基础上,我又抽选了几名学生和自己一起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让全班同学都一起来感受这美妙的风景。这样的教学活动,不但提升了教学效率,同时也不需要教师作过多的陈述,用最短的时间达到了最佳的教学效果。
二、科学设计阅读教学活动
教师应该在教学开始之前确定好具体的教学目标,再选择科学的教学方法,精心进行教学设计。比如《草原》这篇文章,第一次读完之后给人的感觉就是一个“美”字。因此在进行教学时,我以“美”作为切入点,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同时把问题归纳为草原的“自然美景”和“人文美景”两个方面,在这一基础之上为学生确立了两种不同的阅读主题:其一是文章中是如何描写草原的自然风光的?你认为有哪些语段描写得很好,当读到这些句子时说出你的感受?其二是文章中草原的人文美景表现在哪些地方?你是如何理解的?提出这两个问题之后我将学生分为两组进行自由阅读和讨论,最后再抽取代表回答这些问题。这样的教学设计改变了过去那种老师提问,学生回答(一问一答)的烦琐教学模式,学生在自由学习的过程中更加深化了对文章的理解。又例如在指导学生阅读《麋鹿》这篇文章时,当学生掌握了基本的生词之后,我要求学生按照文章中对麋鹿的描写自己画出麋鹿的形象,看谁画得最好。这样一来学生们的积极性一下就被激发了出来。大家都能够仔细的去阅读课文,通过自己的阅读、观察、想象,最终画出了自己心中麋鹿的样子,教学活动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三、阅读教学从关键词句入手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常常会存在这样一个问题,学生仅仅通读了一次文章,课文以及很多字词还没有完全的熟悉和掌握,教师就让学生讲出对文章的理解和感受。虽然这样的教学方式从表面上来看仿佛能够节省教学时间,带动整节课的教学节奏,但是从本质上而言,如此组织教学不但不能够提升教学质量,甚至很多学生都没有真正的正确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教师忽略了学生的整体感知,无法实现阅读教学的目标。长期下去,学生的阅读能力会被极大的减弱,学生也会逐渐养成坏的阅读习惯。我们都知道,在1篇文章之中,有它的中心段落和关键词句,在我们开展阅读教学活动时应该要找准这些重点词句,从文章的中心入手,从关键词句出发。例如笔者在指导学生阅读《富饶的西沙群岛》这篇文章的过程中,我要求学生抓住“西沙群岛物产丰富,风景优美”这一关键特点来阅读整篇文章,并在阅读之前提出问题:请同学们找出文章中描写西沙群岛这些特点的语句,并在阅读完成之后相互交流讨论得出最终答案。这样有重点有问题的代入式阅读教学,能够极大的促进阅读教学效果的提升。
四、结语
在进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必须要让学生学会自主探究学习,这是现阶段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就笔者实际教学经验来说,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应该从课本出发,从关键词句出发,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应该善于引导学生从阅读教材中读出自己的体会,并通过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增强阅读教学的效率,让学生能够在这一过程中体现出创造力和创新力,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从而增强阅读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江月娥。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方法探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12):45
麋鹿教学设计2
1麋鹿文化的兴起与挖掘
麋鹿文化是指历史上有关麋鹿的诗词歌赋、美术、神话、故事(民间传说)等文学作品。目前,还应该包括烙有麋鹿字样的有关商品和人为活动。麋鹿自1986年8月重引进以来,其中的科学研究、自然保护及麋鹿文化得以复兴。以世界著名鹿类专家丁玉华为代表的科研人员,从保护生物学的角度,在麋鹿科学研究领域里独树一帜,先后撰写了《中国麋鹿研究》、《麋鹿的故事》、《麋鹿研究与保护》、《麋鹿图谱》、《大丰麋鹿与生物多样性保护》、《野生麋鹿诞生记》、《走近南黄海湿地》、《麋鹿研究与管理》等专著,发表科研论文90多篇,获得部省级成果9个。以大丰人杨国美为代表的摄影家将麋鹿行为及其栖息地拍摄成2集麋鹿摄影集,作为礼品赠送于客人。以大丰文化人马连义为代表的作家先后编撰出版了3辑麋鹿文化丛书,共36册。
1993年江苏大丰麋鹿部级自然保护区成立了江苏省大丰野生麋鹿研究会,1999年成立了东方麋鹿文化研究会,以保护区为平台,以麋鹿文化为载体,吸引了社会上众多的有识之士,从历史、自然、人文、科学等领域全方位地对麋鹿物种进行探索与研究。多年来,保护区与研究会联合开展了形式多样、内容多彩的麋鹿文化活动。“千禧年话麋鹿联欢会”、“话麋鹿历年沧桑”、“麋鹿的历年回归儿童书画展”、“著名诗人麋鹿年会”、“麋鹿世纪行摄影展”、“家乡的麋鹿节征文”、“麋鹿诗歌朗诵会”、“麋鹿杯(排球、蓝球、象棋)大赛”等活动,丰富了麋鹿文化内涵。麋鹿牌蚊香、毛巾、扑克、早酥梨、味精、油漆等一批商品的出现,更加增添了麋鹿文化的品牌效应。
保护区所在的大丰市借助于麋鹿文化,先后成功地举办了7届中国大丰国际麋鹿节和3届中国大丰麋鹿生态旅游节,一种以“麋鹿为媒、政府搭台、经济唱戏”的方式,给投资商提供了无限商机,将大丰地方的各行各业推向了市场、推向了世界,扩大了大丰地区在中国乃至在世界上的知名度,先后吸纳了300多亿元的外资,发挥了麋鹿物种及其文化品牌应有的社会效应、生态效应和经济效应,有力地推动了地方经济发展,也给麋鹿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在一个县级市域内,保护区和地方政府能将一个物种全方位地上升到文化的高度,向世人展示麋鹿的历史、自然、人文、科研的深刻内涵。这些具有明显地域特色的文化大餐已成为地域文化支柱产业,并时时展示在世人面前,这在中国部级自然保护区中是不多见的(表1)。为此,江苏大丰麋鹿部级自然保护区已成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全国林业科普教育基地”、“全国野生动物科普教育基地”、“全国未成年人生态道德教育基地”、“全国青年文明号”、“湿地科普教育示范区”和“全国环保教育基地。
2大丰麋鹿部级自然保护区的环境教育
人们在观赏野生动物时是带有感情的,尤其是观赏国家重点保护动物时更是如此。麋鹿是我国特有的野生动物,大丰麋鹿部级自然保护区、大丰野生麋鹿研究会、大丰东方麋鹿文化研究会,借助于麋鹿重引进这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历史事件,集麋鹿的古代文化、近代文化、现代文化、科技文化为一体,借助于麋鹿画集、科研专著、论文集、碟片、网站、诗会、晚会、摄影大赛、体育比赛、影视作品、邮品发行等,吸引社会众多力量关注麋鹿及其生态保护。大丰麋鹿部级自然保护区的建立,旨在原生地尽快恢复麋鹿野生种群,该工作历经重引进的风土再驯化、半野生放养和完全野放3个阶段,并分别于1998、2002、2003、2006年实现了人工有计划麋鹿的野生放养工作(共53头),目前其种群达182头。
任何一个野生物种离开生存环境谈其保护都是毫无意义的。野生动物的生存必须具备3个基本环节,即食源、水源和隐蔽场所,而且各环节缺一不可。当人们提到大丰保护区,便会联想到麋鹿的祖先是在这儿吗、为什么要把麋鹿重引进到这片滩涂湿地上等一系列问题。保护区的环境教育就是利用各种媒介(如展板、缩微景观和电教多媒体等)将栖息地保护与麋鹿生存之间的重要关系展示给人们。自然资源是社会共同的财富,一个自然保护区的存在,其保护工作仅凭保护区自身单薄的内部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应当通过各种渠道、采取各种办法、利用多种方式进行广泛宣传,充分利用保护区独特的环境教育资源优势,让人们树立野生动物离开了环境就无法生存的理念,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在大丰保护区已将标本制作、图片展示、电教、石刻、岩画、瓷刻、网站、影并展、比赛、生态旅游、招商引资与大丰麋鹿保护有机地融为一体,并将环境教育贯穿于教育的始终,让人们在参观麋鹿和保护区自然景观的过程中,让人们在感触美、欣赏美、熏陶美、吸收美的同时,去体悟美、传播美、实践美,使人们树立有“保护自然、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理念。大丰麋鹿部级自然保护区始终坚持走“以科研促保护,以旅游促发展,以教育提素质”的发展之路。早在10年前,就在周边社区乡镇、学校、企事业单位选聘了100名团委书记担任“麋鹿保护义务宣传员”,充分发挥社区青年骨干知识性强、思想活跃、接触面广的优势,让“保护麋鹿、保护湿地”的理念渗透到各行各业。
大丰麋鹿部级自然保护区充分发挥自身优势,还联合湿地国际中国办事处,依托已建立的大丰市第六小学、第四中学及大丰高级中学等,将环境教育作为地方特色教育来抓,有力地推动地方学校课堂生态教育的发展。《美丽的东方绿洲》、《这里有片湿地》、《麋鹿》、《湿地六小》等一批乡土教材如雨后春笋般涌出,产生了较好的教育示范作用。2009年6月,由大丰麋鹿部级自然保护区发起的“华东地区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联盟”成立,来自华东6省1市10个部级自然保护区的50多位主要负责人和代表以及驻本地武警官兵、社区领导、青少年学生共1000多人参加了成立大会。会后,10个部级自然保护区的50多位主要负责人和代表就如何开展环境教育进行了研讨,互相交流了经验。该联盟的成立,不但加强了互相之间的联系,而且增进了友谊,也开创了全国部级自然保护区“联合体”的先河。
此后,该联盟分别于上海九段沙、山东东营、浙江天目山相继举办了年会,其果实累累。大丰麋鹿部级自然保护区还积极利用科普日、野生动物日、湿地日、环境日、爱鸟周等时机走进大中小学校、机关、社区及周边城市,开展正常性的环境教育活动,还不断地创新教育载体,丰富教育内容,使环境教育活动常有常新。为此,CCTV1、CCTV2、CCTV4、CCTV7、CCTV10、英国BBC电视台、日本NHK电视台、台湾东森电视台、凤凰卫视、东方卫视、《人民日报》、《人民画报》、《中国日报》、《香港文汇报》和《中国绿色时报》都对大丰麋鹿保护和环境教育进行了专题报道。目前,环境教育正引领着大丰保护区的麋鹿保护和生态旅游工作的顺利开展,这在我国动物类型部级自然保护区中是不多见的。
值得欣慰的是,大丰保护区如火如荼开展的环境教育,已引起当地教育部门的高度重视。江苏盐城市中考英语试卷中曾经出现了大丰麋鹿重引进和国际重要湿地的6分阅读理解试题,首次让麋鹿走进了试卷,是少见的。后来,盐城中考试卷中又出现了大丰保护区保护动物典型代表人物2分选择题,更是少见的。2011年江苏高考生物试卷中出现了江苏沿海(大丰保护区范围内)互花米草生物入侵2分选择题,更是罕见的。这些都是培养中小学生从小就应该树立保护自然环境的生动范例,也是大丰麋鹿部级自然保护区自然保护社会效益和环境教育效果的具体体现。
3小结
(1)通过麋鹿文化的挖掘,可以感觉到每一个保护物种都是一种文化,关键取决于人们的认识、观念和做法。例如,李时珍所著的《本草纲目》中所列的多种药物均系动物、植物的一部分或全部或其副产品。这种以物种为主体的药文化已被国人传承了几千年,仍在不断发扬光大。
(2)每个自然保护区都应该有属于自己的独特文化底蕴,应当引起该保护区工作人员的足够重视,而且要留心搜集、用心整理、精心设计、悉心表现。比如“熊猫文化”和“丹顶鹤文化”已经深入人心且家喻户晓。
(3)环境教育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党中央提出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是为生态保护与生态建设服务的,其主要目的是唤起人们共同维护地球村,应当引起足够的重视。
(4)自然保护区是天然物种种质基因库,自然保护区开展环境教育是加强社会共管的需要,是吸引社会公众,尤其是吸引自然保护区周边社区更多的居民,关注生物多样性保护,进而支持和参与自然保护区的建设与管理。
麋鹿教学设计3
关键词:生态旅游;开发保护;湿地;盐城市
中图分类号:F590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7)01015202
1引言
随着江苏沿海经济发展战略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和“海上”发展战略的逐步实施,在盐城沿海吹起了发展和开发的角号,发展湿地旅游是开拓整个旅游市场的要求,而湿地旅游业发展较慢,市场份额较低,湿地生态旅游的发展有利于旅游市场的开拓,是未来旅游业新的增长点。旅游资源作为一种特殊的资源,一旦遭受破坏就无法恢复。
2湿地与生态旅游
湿地、森林与海洋,并称全球三大自然生态系统,世界各地分布十分广泛。我国湿地总面积万hm2,目前共有577个湿地自然保护区,468个湿地公园[1]。
湿地的相关情况
湿地的定义有多种,目前国际上公认的湿地定义是《湿地公约》所作的表述:即湿地系指不问其为天然或人工、长久或暂时性的沼泽地、泥炭地或水域地带、静止或流动、淡水、半咸水、咸水体,包括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 m的水域。湿地包括多种类型:珊瑚礁、滩涂、红树林、湖泊、河流、河口、沼泽、水库、池塘、水稻田等都属于湿地。它们共同的特点是其表面常年或经常覆盖着水或充满了水,是介于陆地和水体之间的过渡带。湿地可以归类为4大类自然湿地(滨海湿地、河流湿地、湖泊湿地、沼泽湿地)和1大类人工湿地。
生态旅游的相关情况
生态旅游可以从供给和需求两个方面界定:既将资源使用界定为自然性、生态性,又要求游客具有环境的认识,其中反映了生态旅游与当地生态及社会共存的架构,也同样达成了社会、经济与环境共生的目标。生态旅游具有的特性为:①将环境冲击减到最小,不损失自然环境,维护生态的持续;②给游客以最大的游息满足;③通常出现相对受干扰少的自然区域;④游客切身成为自然环境的保护、管理的贡献者;⑤以最大的经济利润回馈地方;⑥以建立一套适合当地管理制度为目标[2]。
3盐城开展湿地生态旅游的可行性
盐城海滨湿地,是太平洋西海岸、亚洲大陆边缘面积最大的海岸型湿地;是我国17个生物多样性最富集地区之一,目前拥有江苏盐城湿地珍禽部级自然保护区、江苏大丰麋鹿部级自然保护区及东台黄海国家森林公园等国字号单位,珍禽和麋鹿两个保护区均被列入国际重要湿地;珍禽保护区加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网络成员,以及东亚―澳大利西亚鸟类迁徙网络成员单位,在国际上拥有重要的保护地位和较高的知名度。
拥有独特不可复制的世界级自然资源
盐城沿海滩涂栖息着世界上最大的野生丹顶鹤和麋鹿种群;保护着中国品种最多的珍稀鸟类。有11种国家一级保护、26种国家二级保护共计404种计300万只左右的珍稀鸟类在此栖息、越冬或迁徙,濒危的勺嘴鹬每年在盐城待2~3个月;独特的岸外辐射沙洲地貌是世界海岸带中非常稀少的自然奇^。
具有适宜的自然气候条件
盐城地处北亚热带向南暖带气候过渡的地带,四季分明、雨水充沛、日照充足,非常适宜人居住;盐城的空气质量全省最好,在全国排名也靠前,尤其沿海一带,一望无际的广阔平原,空气质量更佳。
区位优势明显
盐城地处长三角北翼,北距胶州湾、南距上海为龙头的长三角两大经济圈均为300~350 km左右,是理想的假日休闲旅游目的地;即将到来的高铁时代使盐城成为苏北腹地交通枢纽,便捷的交通为旅游业快速发展插上了翅膀。
旅游目的方式等转变
旅游业正面临一场转变,由大众观光游向休闲度假游转变。在旅游目的选择上,由只是为增长见识而旅游转向要放松身心,享受生活,回归到大自然中;在旅游方式上,由跟团游为主向自驾游为主;在旅游产品上,亲近自然、享受自然成为一种旅游时尚,拍鸟、观鸟、湿地体验的田园风光旅游必将成为旅游新时尚。
4湿地生态旅游开发的思路
积极推进盐城黄海湿地世界自然遗产的申报
一是上级支持。江苏省“十三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支持盐城珍禽保护区申报世界自然遗产,确保重点区域流域生态多样性稳步提升”。二是专家认同。多位专家从不同的研究角度早就提出盐城黄海湿地完全具备申报世界自然遗产的条件,认为盐城黄海湿地具有重要的科学研究、保护和开发利用价值,满足世界遗产申报的标准。三是工作扎实。盐城市主要领导均积极支持盐城世界自然遗产的申报,市成立了主要领导任组长的领导小组,并在前期已开展相关工作,为盐城市推进遗产申报提供了工作基础。
整合沿海资源进行国家公园试点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建立国家公园制度。2014年底,国务院批复了发改委牵头的《建立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方案》,选定北京、吉林、黑龙江、浙江、福建、湖北、湖南、云南、青海等9省市开展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建议整合丹顶鹤、麋鹿及国家森林公园组成盐城海滨国家公园试点,进行统一规划,将生态旅游系统规划作为重要内容。
积极推进生态特区建设
按照江苏省委、省政府提出“两减六治三提升”的专项行动方案,将盐城珍禽、大丰麋鹿部级自然保护区中的核心区、缓冲区和实验区涉及的部分乡镇,整体从原有行政区剥离,设立独立的生态保护特区,对其财政实行单独核算与考核。统一规划,选择以海滨湿地观光旅游为主,集中力量开发级别较高的湿地旅游资源,其他作为后备景点培育,同时将社区参与环境保护作为旅游开发的一个部分,形成一个完整的生态旅游开发模式。
加强生态旅游文化合作
借助盐城海滨湿地的影响力,与国际学术组织交流,推动盐城经济与文化发展,定期举办盐城丹顶鹤国际湿地生态旅游节、海盐文化节、大丰国际麋鹿生态旅游节等活动,通过摄影比赛、文化创作、绘画等,以展现湿地、丹顶鹤、麋鹿及当地文化特色。
参考文献:
麋鹿教学设计4
一、大处着眼,解读编排意图
课标一直未对说明性文章作出明确界定,很多教师为此纠结,因为在以往的知识结构体系里只有“说明文”之说。说明文是一种文体,主要用说明的表达方式介绍事物的形状、构造、类别、关系、功能,解释事物的原理、含义、特点、演变等。依据说明对象与说明目的的不同,可把说明文分为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两大类。那么说明性文章与其有何不同呢?笔者认为,随着写作技巧的发展与进步,人们写文章不会机械地使用一种表达方式,而是将记叙、说明、议论、抒情、描写等多种表达方法融会贯通、灵活运用。也许1篇文章里说明、描写、议论兼而有之,这时如果简单地将其定义为说明文可能就不太合适。说明性文章较之说明文内涵丰富了,外延扩大了。能运用一定的说明方法介绍事物、说明事理的文章,我们都可以视之为说明性文章。
小学阶段的说明性文章与其他文体相比,所占比重并不大。以苏教版教材为例,从三年级上册出现第1篇说明性文章《石头书》开始,到六年级下册的《海洋――21世纪的希望》,共计17篇。我们不妨看一下这些文章在各年段的分布。
(一)中年段以激发兴趣为起点
从表中可以看到,在三年级起始阶段选用的说明性文章重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了解说明对象的特点,初步接触说明方法。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编者或是选用了学生们喜欢的动物类题材,如《恐龙》《狼和鹿》;或是选用了以童话形式呈现的文本,如《航天飞机》《水上飞机》《跟踪台风的卫星》;《石头书》一文则是采用叙事的形式,将说明对象的特点、演变等知识类信息藏于人物对话之中,读来很是轻松。
曾听一位教师将《恐龙》一课上得沉闷至极,主要是因为他过于关注文本介绍的科学知识,纠结于各种说明方法及其表达效果,而忘了他面对的是刚接触说明文的三年级学生。这样的教学很容易让学生产生一种印象――说明文有一张严肃的脸。学生对原本很期待的学习内容变得厌烦,对说明文的学习也就很难提起兴趣。因此,中年段说明性文章的教学不仅要关注知识性的信息,还要关注文本的表现形式,采用中年段学生易于接受、乐于接受的教学策略,不要忽略编者的良苦用心。
(二)高年段以探究表达为重任
到了高年段,“说明文”的特点越来越明显,《神奇的克隆》《埃及的金字塔》《麋鹿》等文章都是很典型的说明文。这些文章具有科学性,富有条理性,语言准确、简洁、通俗生动,均采用了常用的说明方法,既是提升学生说明文阅读能力的凭借,也是学生学习说明文写作的范本。此时把握说明文的结构,感受语言表达的逻辑性、准确性,体会不同说明方法的作用应当成为备课时思考的重点。
教师对小学阶段说明性文章的编排有了整体了解,再解读文本,就会从学生的年段特点出发,从年段目标出发,挖掘教学重点,设计教学环节,以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整体入手,解读结构框架
备课式文本解读与普通阅读不同,普通阅读更多的是从说明性文章中获取知识,按文本的叙述顺序从头读到尾即可,而备课式文本解读时教师需要考虑选择什么教学内容才能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就像普通人走进一幢大楼,可以从一楼慢慢走上去,但在这幢大楼设计之初,设计者脑中首先构想的必定是这幢大楼的整体结构,而不是局部设计。所以,肩负着提高学生写作能力任务的教师在进行备课式文本解读时应从文本整体入手,首先把握文本结构框架。
(一)非典型说明性文章的结构解读
小学阶段的说明性文章有一部分是非常规说明文形态,除了上面提到的以童话形式呈现的文本,还有像《变色龙》这样的采用记叙文样式呈现的文本。在教学这一类文章的时候,教师切不可只研究说明对象的特点,而抛开文本结构样式,将语文课上成科学课。
教师备课时面对文本的整体框架设置可以多一些追问。以《变色龙》为例,教师就应该思考作者采用记叙文的形式、第一人称的表达和一般说明文在表达效果上有什么不一样。细读文本,就会发现这篇文章按“初遇变色龙―端详变色龙―放回变色龙”的结构安排材料,在中间部分通过“目睹”和“耳闻”两个途径呈现了变色龙外形、捕食、变色的特点,这是文本的整体结构,也符合一般人了解一样新奇事物时的心理过程。在第一部分,作者用小李的叫声引出本文的主人公,且到文章第8自然段作者才知道这就是变色龙,第一人称的叙述增强了文本的现场感、真实性,使读者身临其境,心情随着文字起伏,产生一探究竟的欲望。从整体入手解读到的这些关于文本结构、叙述表达的特点是可供学生学习、模仿的,本文所在单元要求写一写动物的外形、动作,除了在中年段常用的“总分总”之类的结构安排,教师不妨也让学生尝试学一学《变色龙》的叙述框架,增加说明性文章的情趣。
(二)典型说明文的结构解读
典型说明文的结构并不复杂,常见的结构形式有“总(概说)―分(具体)”式、“总(概说)―分(具体)―总(概说)”式、“分(具体)―总(概说)”式。理清结构,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作者的思路,更清晰地领会内容要领,但解读不同的文章会发现其谋篇布局各有特色。
以《麋鹿》一文为例,文章主要介绍了麋鹿的外形特点、生活习性、传奇经历,这一结构框架一读便知,对学生来说也不是难点。教师在进行备课式文本解读时不妨关注一下文章的第1自然段,因为这一段文字并不像常见的“总分”结构的总起段落一样简明扼要。“天色微明,晨雾如轻纱般飘浮在黄海滩涂上。一群麋鹿悄无声息地向水塘边走去。不知从何处传来人的脚步声,警觉的麋鹿迅即蹦跳着遁入草丛……”在人们的印象中,说明文一向是严肃、理性的,可这篇文章的开头为什么是这样一段诗意而又充满神秘感的文字?这样的开头能收到怎样的表达效果?细细品读,我们就能感受到作者的匠心所在:①以景色描写开篇,淡化了说明文“严肃的外表”,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原来说明文也可以很美。②诗意的描述营造了梦幻般的氛围,为麋鹿增添了几许神秘色彩,恰与后文提到的姜子牙的坐骑相符。③麋鹿的警觉正说明少人打扰,它们在保护区俨然是自由的主人,反映出我国麋鹿野生放养是成功的。
进行这样的解读最终目的是让学生知道:在今后的说明文写作实践中,既可以用开门见山式的简洁开头,也可以像《麋鹿》一样用生动的描述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再如《神奇的克隆》一文,开头从《西游记》中的孙大圣说起,低等生物的克隆与高等生物的克隆之间简洁的过渡等都是学生将来写作进行谋篇布局时可以仿效的。
三、细处品读,解读表达方法
说明性文章的教学不仅是让学生了解说明对象,增长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学习,让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有所提高。
(一)解读文章标题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说明性文章的标题直白、简明。有的标题指明了说明对象,如《雾凇》《秦兵马俑》等。有的标题在指出文章说明对象的同时,指出其特征,如《奇妙的克隆》一文,标题指出说明对象“克隆”,也指出其特征“神奇”。有的标题还揭示了说明方法,如《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一文,主要的说明方法就是作比较。
引导学生解读文章标题可以得到许多信息,也可以让他们学到给说明性文章起标题的方法。
(二)解读关键句子
说明性文章中的关键句子往往起着总领、承上启下、小结、总结等作用。正因为有了这些句子,才使得文章过渡自然、承接流畅且“眉目”清晰。在关注这些句子的时候,我们不仅是从中获取知识性信息,还要关注表达方法。
如《秦兵马俑》一文中,“兵马俑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类型众多,个性鲜明”一句点明了秦兵马俑的特点是“规模宏大,类型众多,个性鲜明”。读到这里,仅仅是捕捉到了句中的知识性信息,继续研读:这句话用递进关系的关联词“不仅……而且……”连接,过渡自然,且表明文章的重点是介绍秦兵马俑类型众多、个性鲜明的特点。在这里,关联词的恰当运用就是学生需要学习的表达方法。
(三)解读说明方法
小学阶段的说明性文章里已经使用了很多常见的说明方法,如列数据、举例子、打比方、作比较等等。说明方法的解读不能仅止于“贴标签”,结合文本真正读懂说明方法的作用并能在写作中恰当运用才是最终目的。
以《埃及的金字塔》为例,文中写金字塔的宏伟有这样一段文字:“这座金字塔高146米多,相当于40层高的摩天大厦。绕金字塔一周,差不多要走1千米的路程。塔身由230万块巨石砌成,这些石块平均每块重吨。有人估计,如果将这座金字塔的石块铺成一条三分之一米宽的道路,可绕地球一周;如果用火车装运,需要60万个车皮。”
对这段话的解读可以分这样几个层次:①知道这句话写了什么,用了什么说明方法。②细想都是数字,有什么不一样。③句中一个“相当于”、两个“如果”有什么用,不写行不行?
在这样的解读基础上,可以这样进行教学设计:①读句,发现“列数据”的说明方法。②细品,发现“146米、1千米、230万块、吨”都是直接写胡夫金字塔的特点的,“40层,三分之一米宽,地球一周,60万个车皮”不是直接写金字塔的。③追问:一个“相当于”、两个“如果”有什么作用?体会到“相当于”是与生活中熟悉的事物作比较;“如果”是与已有经验联系间接地作比较,这样能更形象、更直观地感受到金字塔的宏伟,感受到工程的浩大。④仿写:出示简图,算一算,写一写。塔身由230万块巨石砌成,这些石块平均每块重吨。有人估计,如果将这座金字塔的石块铺成一条三分之一米宽的道路,可绕地球一周;如果用火车装运,需要60万个车皮。如果______,______。⑤课后仿写,巩固运用。江阴长江公路大桥全长3071米,_______;它的索塔高197米,_______;它的主缆钢丝累计长度达10万千米,_______。
(数据资料:一般人步行速度每分钟80米,一层楼高3米,地球一圈为4万千米)
在这一教学过程中,学生对说明方法不再仅仅停留在标签式的知识积累,而是真正内化,转化为表达能力。正如特级教师周信东所说:“依据文章体式确定的教学内容,是这一个文本的内容要素和典型表达形式所在,而形式要素必须贯穿于内容要素的阅读过程中,作为一种阅读程序和阅读策略进行实践,让学生重新经历知识的发现过程,进而建构起一种能够实践运用的程序性知识。”
麋鹿教学设计5
兴趣是驱使人们去追求或认识某一事物的一种强烈的心理倾向,兴趣往往与一个人的情感相联系,也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动力。曾有很多教育学家都指出,学习最好的刺激就是激发出学生对它的兴趣。但是长期以来由于受到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方法陈旧单一,学生的学习兴趣很难被激发出来。笔者认为,要让学生更愉快的接受语文阅读学习,享受阅读的过程,就必须要把静止的知识变为有趣的内容,不断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能够主动的去学习知识,在兴趣的驱使下不断体验阅读学习过程中的快乐。比如笔者在指导学生阅读《九寨沟》这篇文章时,就运用了网络和多媒体视频为学生播放了九寨沟的风景,充满神秘的森林、湛蓝的湖泊、清澈的溪流、壮丽的瀑布,这些课文中描绘的景象都生动的展现在学生的面前,同时配以《神奇的九寨》这首歌曲,让学生感觉置身于其间。在这样的阅读情境中,配合笔者的讲解,学生很快的就对九寨沟美丽的景色所吸引,对于文章中运用的优美词句也能够快速的理解和记忆。在这一基础上,我又抽选了几名学生和自己一起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让全班同学都一起来感受这美妙的风景。这样的教学活动,不但提升了教学效率,同时也不需要教师作过多的陈述,用最短的时间达到了最佳的教学效果。
二、科学设计阅读教学活动
教师应该在教学开始之前确定好具体的教学目标,再选择科学的教学方法,精心进行教学设计。比如《草原》这篇文章,第一次读完之后给人的感觉就是一个“美”字。因此在进行教学时,我以“美”作为切入点,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同时把问题归纳为草原的“自然美景”和“人文美景”两个方面,在这一基础之上为学生确立了两种不同的阅读主题:其一是文章中是如何描写草原的自然风光的?你认为有哪些语段描写得很好,当读到这些句子时说出你的感受?其二是文章中草原的人文美景表现在哪些地方?你是如何理解的?提出这两个问题之后我将学生分为两组进行自由阅读和讨论,最后再抽取代表回答这些问题。这样的教学设计改变了过去那种老师提问,学生回答(一问一答)的烦琐教学模式,学生在自由学习的过程中更加深化了对文章的理解。又例如在指导学生阅读《麋鹿》这篇文章时,当学生掌握了基本的生词之后,我要求学生按照文章中对麋鹿的描写自己画出麋鹿的形象,看谁画得最好。这样一来学生们的积极性一下就被激发了出来。大家都能够仔细的去阅读课文,通过自己的阅读、观察、想象,最终画出了自己心中麋鹿的样子,教学活动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三、阅读教学从关键词句入手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常常会存在这样一个问题,学生仅仅通读了一次文章,课文以及很多字词还没有完全的熟悉和掌握,教师就让学生讲出对文章的理解和感受。虽然这样的教学方式从表面上来看仿佛能够节省教学时间,带动整节课的教学节奏,但是从本质上而言,如此组织教学不但不能够提升教学质量,甚至很多学生都没有真正的正确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教师忽略了学生的整体感知,无法实现阅读教学的目标。长期下去,学生的阅读能力会被极大的减弱,学生也会逐渐养成坏的阅读习惯。我们都知道,在1篇文章之中,有它的中心段落和关键词句,在我们开展阅读教学活动时应该要找准这些重点词句,从文章的中心入手,从关键词句出发。例如笔者在指导学生阅读《富饶的西沙群岛》这篇文章的过程中,我要求学生抓住“西沙群岛物产丰富,风景优美”这一关键特点来阅读整篇文章,并在阅读之前提出问题:请同学们找出文章中描写西沙群岛这些特点的语句,并在阅读完成之后相互交流讨论得出最终答案。这样有重点有问题的代入式阅读教学,能够极大的促进阅读教学效果的提升。
四、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