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山水第一课时教学设计(精编4篇)
【阅读指引】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的“桂林山水第一课时教学设计(精编4篇)”范文资料,以供您参考学习之用,希望这篇文档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分享给大家吧!
桂林山水第一课时教学设计1
一、激趣导入
1 、同学们,我们的祖国山河壮美,风景秀丽,不少文人墨客游览过这些风景名胜后都会留下一些赞美的诗句。其中,这个地方有诗人留下了这样的诗句,猜猜这是哪个地方?今天,老师就和你们一起去观赏桂林山水,去领略它独特的美。
2、板书并读题: 桂林山水
二、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全文,看看桂林山水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读了课文,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3、小结:怪不得人们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板书:桂林山水甲天下)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甲乙丙丁,“甲”排第几?那这句话的意思是 。
4、用赞美的语气读一读。
三、精读感悟
(一)水之美
1、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去领略这甲天下的桂林山水。默读第二自然段,看看哪些风景吸引了你,可以做个记号。
2、把你发现的美跟同桌分享一下,读读自己划出的地方。
3、看来大家都很用心去感受桂林的镁,下面我们先来领略漓江之水。漓江的水美在哪儿?指名读(板书:静 清 绿)
4、谁能用关联词把这三个特点连成一句话说一说?
5、老师再换一个说法,听,漓江的水静静的。
6、多美的漓江水呀,看着看着,我都情不自禁地赞叹起来,“漓江的水真静啊!” (指着清、绿)你能学着说一说吗?
7、那我们来看看课文又是怎么描写的。(课件出示排比句)
指导感情朗读
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
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 (还可以看见什么?)
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
7、翡翠是什么呢?无瑕的翡翠又是什么呢?多美的翡翠啊!
8、让我们再美美地读读这句话。(生看课件,师打手势辅助朗读)
9、读得真美啊,捧起书,再把这句读一次。
10、小结导背
怪不得作者说,(配乐)我看见过(波澜壮阔的大海)玩赏过(水平如镜的西湖),却从没看见过(漓江这样的水)。走到讲台
大海的美雄伟壮丽,西湖的美宁静柔和,而漓江的水美得独特。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饿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以至于船桨激起的微波扩散出一道道水纹,才让你感觉到(船在前进,岸在后移)
(二)山之美
1、教师范读
2、同学们,这段有好几个词不好读,请大家像老师这样读一读,读通顺,读流利。
3、读完这段,老师想听听你们有没有把这些词语读准确。指名读(课件出示六个词语)
4、读了这些词,你想到了什么?你仿佛看见了怎样的山?
随机:
a、奇峰罗列、形态万千
想像说话:有的像( )有的像( )还有的像( )
桂林山水第一课时教学设计2
教材分析
xx以生动形象的笔触描绘了桂林山水的秀丽风光,是一x不可多得的写景佳作。开头引用名句“桂林山水甲天下”,点明桂林是闻名遐迩、令人神往的游览胜地,于是很自然地产生了荡舟漓江、观赏桂林山水的欲望。一个“甲”字高度概括了桂林山水的奇丽之景堪称天下第一,此句为全文的总领。下文就围绕这一名句,分别从山和水两个方面作具体描绘。运用排比句式,比喻等修辞方法,准确而鲜明地渲染了漓江的水,静,清,绿;山峰奇、秀、险的特点。文章的末段描绘了山和水交相辉映,以“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诗句收尾,既画龙点睛地概括全文,又与首句“甲天下”遥相呼应。全文脉络清晰,起承转合,自然流畅,给人以美的享受。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玩赏、无瑕、扩散、攀登、泰山、骆驼、屏障、波澜壮阔、峰峦雄伟、红叶似火、拔地而起、奇峰罗列、形态万千、色彩明丽、危峰兀立、连绵不断”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全文。
过程与方法:了解作者的语言表达特点,模仿课文例段,学习用相同的句式写一段话。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桂林山水的美好,培养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学情分析:
本x文章语言优美,层次清晰,是一x指导xx的优秀范例。学生一定会比较喜欢。学习的难度在于词语的理解,写法的借鉴,教学中要紧扣这一难点组织教学,让学生在语言积累的基础上,学会仿写。
教法与学法:媒体演示,读写结合的方法进行教学。学法:让学生边读边想像画面,走进文字的语言情境来读悟结合,从读学写。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时间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析题引入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x课文叫《桂林山水》,(板书:桂林山水)一看到这个“林”字,你就会想到什么多?(树多)。那么,顾名思义,“桂林”是什么树多呢?(桂树多)
桂树成林,“桂林”这座城市,名字里似乎都散发着一种芬芳。你们知道它位于哪个省或者是自治区吗?(广西壮族自治区)
设计意图:从课题入手拉近学生与课文的距离,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
二、初读课文,整体把握,理清结构
1、检查预习:词语掌握得怎么样?
(指名读两组词语,第一组为地名,第二组为形容词,读后让学生两组词搭配起来学。)
大海波澜壮阔
西湖水平如镜
泰山峰峦雄伟
香山红叶似火
2、理解词语:“波澜壮阔”(理解词素或查字典)
波浪翻滚,一浪接着一浪,非常壮观,有气势。
我们知道有的词语是极富有情意的,你能读出这个短语背后的情意吗?(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同法理解“峰峦雄伟”
(边做动作边说:峦,就是一座挨着一座,连绵起伏的山。)你能读出它的气势吗?(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3、检查课文朗读情况。
指名三位同学分别读第一自然段,第二、三自然段,第四自然段。想想为什么这样分?(第一自然段是总起,第二、三自然段是分述,第四自然段是xx。)这样就理清楚了课文的结构。(边引领学生xx边板书)
设计意图:根据课文特点和学段教学要求,重点落在理清课文结构上。有意识地请三位学生读四段课文,一箭双雕,既理清课文的内容和结构,又发现了课文重点,下面过渡到精读阶段也就顺理成章。
三、细读课文,品味文字,积累语言
1、整体把握特点:
文章的重点部分就是第二大段——分述这部分,谁能来简单地概括:漓江的水和桂林的山分别有什么特点?(漓江水的特点是静、清、绿;桂林山的特点是:奇、秀、险。)(板书:水:静、清、绿山:奇、秀、险。)
过渡:作者在写这x文章的时候大概是有意而为之,分别用三个字来概括漓江水和桂林山的特点,用得那么精当,让我们读起来清晰、明了,甚至可以说过目不忘。我们先来读读第二自然段,感受一下漓江的水的特点(指名一人读第二自然段)
2、品读漓江的水
(1)、找依据理解“静”
船桨激起的微波,扩散出一道道水纹,才让你感觉到船在前进、岸在后移。
(教师指xx好这句话)
(2)、找依据理解“清”
作者在谈到漓江水清的时候,说“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
发散思维:
假设是你站在这漓江的游船上,你还可以看见什么呢?你能不能也用作者这样的表达句式来说?(出示: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
预设: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小鱼在水里嬉戏、玩耍。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水中的倒影。清得可以看见绿色的水草在跳舞,在和游人打招呼。)
现在把我们看到的这些事物用一个排比句表达出来?(出示: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清得;清得。指导学生结合刚才的想象说好这个句子。
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话
(3)、读表现漓江“绿”的句子。
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
理解“无瑕”的意思
观察,这个“瑕”字是王字旁,王字旁的字通常和宝贝有关系。这漓江的水啊,在作者的眼里就像一块宝玉一样,绿得晶莹、绿得圆润。回忆昆明湖的句子。谁能读出这种美?
(指名有感情地朗读)
3、欣赏桂林的山:生自由朗读第三自然段
(1)桂林的山“奇”,奇在哪里?
(拔地而起,各不相连,奇峰罗列,形态万千。)
理解词语:拔地而起、形态万千
师生对比读,读出山的突兀、姿态万千
(2)同法理解(山秀——色彩美)
(3)同法理解(山险)
(指名朗读描写“险”的句子,然后指名朗读第三自然段,体会桂林山的特点。)
4、指导集体背诵两段:抓关键词语,想像画面
5、抓对比:
作者既然是写桂林山水,为什么第二、第三自然段开头分别写大海、西湖等,这是否浪费笔墨呢?(作者是为了把漓江的水和西湖、大海作对比,把桂林的山和泰山、香山作对比,这样才更能显出桂林山水的特点。)
xx:作者这样写是有目的,是为了突出桂林山水的独特之美啊!(板书:对比)
设计意图:引领学生细读课文,以致熟读成诵。领悟语言形式与熟读背诵紧紧结合,并相机提炼记忆方法。作者运用对比才能显示桂林山水的“独特之笑”。
第二课时
一、回忆桂林山水的特点,背诵二、三自然段。
二、欣赏诗词与传说。
下面我们就一起来观赏桂林山水的风光片,验证作者的文字带给我们的独特的美。(播放课件:配乐播放一组图片,出示贺敬之的《桂林山水歌》节选,学生见到后,自觉有感情地跟着老师朗读起来:)
云中的神啊,雾中的仙,
神姿仙态桂林的山!
如情似梦漓江的水!
水几重啊,山几重?
水绕山环桂林城……
是山城啊,是水城?
都在青山绿水中……
(出示课件——象鼻山的图片)这就是课文中所说的那座像“巨象”的山,它叫象鼻山,关于它的来历还有一个动人的故事呢!
传说这头大象原本是天上玉皇大帝的坐骑。有一年,玉皇大帝骑着它来到桂林这一带巡游。不巧,这头大象生病了,实在走不动了。玉皇大帝见此就遗弃了它,自己返回到天上去了。当地的百姓积极地为这头大象寻医问药,没过多久,它的病被治好了。为了感谢大家对它的关心和爱护,它决定留在这里和当地的百姓一起耕种,一起生活。玉皇大帝听说了,非常生气,派天兵天将前来捉拿大象。大象奋起抵抗,终因寡不敌众,被天兵天将从后背刺人了一把宝剑,从此,就化作一座石头山屹立在漓江边上。
如果你喜欢旅游的话,你会发现很多山水的背后都有一个个动人的故事,人们往往借助这些故事表达自己对真善美的追求,倾诉着人xxx的美好!大家可以搜集故事,也可以创编故事。这是游客喜欢的内容,也是培养我们想象力的好机会。
三、拓展研读,感受文化
过渡:作者乘着小船荡漾在漓江上,欣赏着周遭的风景,想象着那么多神奇的传说,怎么能不感慨,怎么能不由衷地赞叹呢?让我们一起来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1、学生有感情地齐读最后一段)
2、学习“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这句话,为什么用引号引起来呢?(这是表示引用别人的话。)
xxx:这是一种修辞方法,就叫“引用”。(板书:引用)可是自己写文章,为什么要引用别人的话啊?
(如果别人说的话刚好能够表达你的感受或者能够代表你的观点,就可以引用过来。当然,用引号标注上,也表示对原作者的尊重。)
课文中还能发现这样的例子吗?(桂林山水甲天下)
资料:这句话最早是距今800多年前的宋朝,一个叫王正功的人说的。此人相当于我们今天桂林市的市长。当时,有11个举子要进京赶考,考取功名,王正功作为地方官员设宴为这些举子送行。宴席中,他作了一首七律诗,其中就有这——句“桂林山水甲天下”,表面上意思是说桂林的风景之美是天下第一的,其实也是希望这些举子进京考试能够考个——天下第一!
课文并没有说“王正功说,桂林山水甲天下”,而是说“人们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你们知道都有谁在这样说吗?
五岭皆炎热,宜人独桂林。——杜甫(唐)
千峰环野立,一水抱城流:——刘克庄(宋)
青山簇簇水中生,船在青山顶上行。——袁枚(清)
阅读了这样的诗句,再回到刚才的问题,你想说什么?
(诗人也在说“桂林山水甲天下”,古人在说“桂林山水甲天下”。)
古今中外的人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
有一句话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如果有一天,你也能够走进桂林的话,一定别忘了去感受它甲天下的风景之美,领略它的文化之美。
设计意图:引用贺敬之《桂林山水歌》中的诗句;引用唐、宋、清历代诗人的诗句。这些名句对已知者是唤醒,未知者是积淀。 “桂林山水甲天下”名句的来历,使学生懂得桂林山水,除了正面描写以外,还可以引用人们如阿盛赞来侧面烘托。
四、作业摘抄课文中优美句段,并背诵全文。
桂林山水第一课时教学设计3
教材分析
《桂林山水》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六年制小学语文第八册第一单元中的1篇课文。课文抓住了桂林山水的特点,以优美、简练的语言,生动形象地展示了桂林山水的美景,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课文从“桂林山水甲天下”讲起,既概括说明了桂林山水在祖国名胜中的地位,又交代了作者观赏桂林山水的缘由。然后,用对比的方法描述了漓江水、桂林山的突出特点。最后,把桂林的山和水联系起来,作为一个完美的整体,展现在读者面前。
教学目标
一、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句。
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全文。
三、通过看图、学文,感受桂林山水的美好,培养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四、通过品味词句,反复诵读积累语言,了解作者的语言表达特点,从中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一、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想象其美景。
二、学习作者是如何运用语言文字写出桂林山水的特点的。
设计思路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这是1篇情景交融的`游记,教学时,教师先创设优美的生活情境,把语言文字变成生动形象的画面,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唤起学生阅读的愿望,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然后,通过看图、学文,让学生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学生随着有声有色的朗读,体会作者表达的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热爱大自然的情感,达到入情入境的境界,使情和景的自然结合贯穿教学的始终。同时,还要让学生了解作者的语言表达特点,从中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
教学准备
一、搜集到的有关桂林山水的图片或文字资料
二、桂林山水的录像片或投影片
三、制作的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让学生展示搜集到的有关桂林山水的图片或文字资料。
2、播放桂林山水的录像片或投影片。
过渡语:桂林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的东北部。桂林一带,奇峰突起,怪石峥嵘,江流弯转,岩洞幽深,其岩溶奇观为世所罕见,故有“桂林山水甲天下”之美誉,同学们,今天我们去领略那神奇秀丽的桂林风光,一起走进那迷人的画卷。
设计意图:教师用充满激情的导语创设优美的情境,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把学生引入课文,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唤起学生阅读的愿望,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
二、随景入文初读课文
1、看画面,自由朗读,边读边通过查字典或词典弄懂生字、词语的读音、意思,对不懂的词句,可以联系上下文理解或者请教同学、老师。
2、教师范读。
3、指名分段配音朗读,
设计意图: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对课文作整体的感知,奠定情感基调。
三、依图学文理解第一段
默读,思考:
“桂林山水甲天下”的“甲天下”是什么意思?
师:(天下第一)桂林山水天下第一。一个“甲”字高度概括了桂林山水的奇丽之景堪称天下第一,此句为全文的总领。
下文就围绕这一名句,分别从山和水两个方面作具体描绘,让我们和作者一起荡舟漓江,去观赏名甲天下的桂林山水吧。
四、看图学文研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生质疑问难。
3、师生共同解决学生提出的疑难问题
作者既然是写漓江水,为什么开始写大海和西湖?
大海波澜壮阔是雄伟壮丽的美,西湖水平如镜是宁静柔和的美,说明这些美景虽美,但都无法与漓江水相媲美,显示出漓江之水是多么的迷人!
(引导学生把特点说具体,并与大海、西湖的水比较,出示桂林山水的录像片或画简笔画理解“波澜壮阔”、“水平如镜”。)
4、(投影出示画面)自由读第二自然段,结合画面,想一想漓江的水有什么特点?
学生回答,教师概括:
特点之一“静”。从感觉上突出了漓江水的“静”。
特点之二“清”。从视觉上突出了漓江水的“清”。
特点之三“绿”。从色彩和品质上突出了漓江水的“绿”和“纯”。
5、指导朗读
(1)教师引读句子
师:漓江的水真静啊──
生: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
师:漓江的水真清啊──
生: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
师:漓江的水真绿啊──
生: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暇的翡翠。
师生合:船桨激起的微波扩散出一道道水纹,才让你感觉到船在前进,岸在后移。
(2)指导读好“真静啊”“真清啊”“真绿啊”三个“啊”的变调。“静,清,绿”三字要读重音,在“静得、清得、绿得”后要有小停顿,以突出后面补充说明得部分。读这三个分句,音量要渐大,读出层层推进得感觉。
6、品味词句,反复诵读。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并感受。读出漓江水的静、清、绿,读出对漓江水的喜爱之情。
7、尝试背诵,积累语言。
8、了解文章特点学习写法
小组合作学习:这个句子有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运用排比句式,比喻等修辞方法,准确而鲜明地渲染了漓江水的三大特点:静,清,绿。
9、仿照课文,写句子。
如:桂林的水真()啊,()得()。
真()啊,()得()。
10、总结第二段学法
设计意图:教师先创设优美的情境,然后通过看图、学文,使学生从语言文字的具体描写中,进一步体会、感悟漓江的水的特点。学生随着有声有色的朗读,通过观察、比较领略漓江的水的特点,感受桂林山水的美好,培养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热爱大自然的感情。同时,让学生了解作者的语言表达特点,从中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
五、布置作业
1.抄写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桂林山水第一课时教学设计4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前几天我们领略了长城的风采,被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坚强的毅力和巨大的智慧所震撼了。今天,老师要带你们去欣赏一下桂林的山水——请同学们用最甜美的声音齐读课题。
二、解题
引导学生提问:桂林在哪呢?桂林市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北部,是多民族地区,有壮、瑶、回、苗等十几个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人口达68万。那里有许多珍贵的植物,有许多种动物,一年当中夏季较长,景色秀丽,是个旅游观光的好去处。听了老师的介绍,你对桂林这个地方有什么感觉啊?(很美。真想去那里看看。想去那里欣赏一下少数民族的风情。)那我们就随着作者去那里看一看吧!
三、检查预习
1、检查生字掌握情况(随机解词、造句、区别近义词)
欣赏(可以听着赏)观赏(只能看着赏)波澜壮阔(原形容水面辽阔。现比喻声势雄壮或规模巨大。
水平如镜(完全静止的水所形成的水面象镜子一样平整)漓江瑕(玉上面的斑点)翡翠(翠绿色的硬玉。翡翠的名称来自鸟名,这种鸟的羽毛非常鲜艳,雄性的羽毛呈红色,名翡鸟,雌性的羽毛呈绿色,名翠鸟,合称翡翠)船桨扩散栽倒竹筏。
攀登峰峦雄伟(山峰或山峦雄壮而伟大)游览拔地而起(在地面上陡然耸立。从地面上突兀而起)罗列(分布、陈列)形态万千()奇峰罗列——罗列:分布、陈列。奇特的山峰散布陈列。屏障(像屏风那样起遮挡、护卫作用的东西)危峰兀立(危:高;兀:高而上平。山峰高耸直立)怪石嶙峋(奇形怪状的石头重重叠叠的样子。)
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游船航行在碧绿的河水上,船上的游人就像在一幅美丽的画卷中游览。
2、检查课文读得是否流利
四。教授新课
(一)学习第一段
1、谁能用一句话来概括一下课文的内容?
(桂林山水甲天下)甲:第一的;一流的;无人可比的。
(二)学习第二段
2、(引导学生接着提问,锻炼学生逻辑思维能力)读了“桂林山水甲天下”这句话结合文章内容,你要提出什么问题呢?
生:为什么会说桂林山水甲天下呢?
师:也就是说接下来作者从哪几方面来写桂林的山水呢?
生:先写了漓江的水,接着写了桂林的山。
师:谁来接着问?
生:漓江的水有什么特点呢?
(自读第2自然段)静,清,绿。
师:快速读第二段,用你喜欢的符号画出描写漓江的水静、清、绿特点的句子。
师:谁把你画的句子读个大家听一听?(这么多同学都找到了请起立,一起读一下吧!)
师:读完这组句子,你会提出什么问题来?
生: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生:排比
生:比喻
生:从哪能看出这是比喻句呢?(找比喻词)
师:仿佛能换成那些词?(宛如、好像、犹如)
生:为什么把漓江的水比喻成翡翠呢?
生:因为翡翠是翠绿色的硬玉,有光泽,他们有相似之处啊。
师:漓江的水这么美,谁能读出漓江水的特点?
师:难道漓江的水真的这样静吗?不会流动?这是什么修辞方法?(夸张)
师:读这段的第一句,这是什么样的写作手法啊?(对比)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呢?(波澜壮阔的大海气势磅波美不美?水平如镜的西湖就像一位温柔的少女,美不美?这样的美作者都见过,可从没看见过漓江这样的美。更能突出丽江的美。)
师:让我们有最好听最美的声音读一下这一段。
(三)学习第三段
1、小组学习这一段。(师深入组内指导)
2、汇报
(1)桂林的山有什么特点?
奇,秀,险。
(2)从哪些句子读出的?(指导朗读)
(3)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排比,比喻,夸张
(4)读第一句用了什么样的写作方法?(对比)
(5)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四)读第四自然段,你感受到了什么?
1、美啊——这样的山水,还有雨雾迷蒙和绿树红花的映衬,用作者的一句话来形容就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2、所以用开头的一句形容“桂林山水甲天下”。
3、想一想,文章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首尾呼应)
五、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
1、观察顺序——由低到高。
2、修辞方法的运用,使文章生动,形象。更鲜明、更突出的表现事物特征,可用来加强语势、强调内容、加重感情。
3、抓住景物特点进行描写。
六、作业
作文《校园秋色》
要求:抓住景物特点,按照一定顺序观察,运用各种修辞方法进行描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