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资料 > 教学设计 >

探索规律教学设计热选【实用8篇】

网友发表时间 3474258

探索规律教学设计旨在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实验和思考,培养其发现和总结规律的能力,促进主动学习和创新思维的发展。以下是阿拉网友为您整理的探索规律教学设计热选【实用8篇】优秀范例,供您学习参考,希望对您有帮助。

探索规律教学设计【第一篇】

1.教学内容:

这节课内容是苏教版国标本四年级下册p83页的例题(有变化)、想想做做第1—4题。

2.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整数乘除法和使用计算器进行计算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借助计算器探索积的一些变化规律,掌握这些规律,为学生进一步加深对乘除法运算的理解以及今后自主探索和理解小数乘除法的计算方法做好准备。

教材首先出示36×30=1080,以填表的形式呈现,让学生依据给出的乘法算式,借助计算器探索当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一个数,得到的积会有什么变化,引导学生作出猜想。再列举一些例子,用计算器计算来验证猜想。我认为36×30=1080、36×60=2160、36×300=10800的积不便于学生比较,就将例题改为37×3=111、37×6=222、37×12=444等,引导学生观察,学生比较容易发现规律,提出猜想,用计算器进行验证。由于研究的是关于运算的规律,势必涉及较大数的计算,为了将学生的思维从繁杂的计算中解脱出来,使学生更加关注规律的发现过程,所以用计算器作为探索规律的工具。

3.说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认识,我从知识和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了以下教学目标:

(1)借助计算器的计算,使学生探索并掌握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积也随着乘几的变化规律。

(2)使学生在利用计算器探索规律的过程中,经历观察、比较、猜想、验证和归纳等一系列的数学活动,体验探索和发现数学规律的基本方法,进一步获得一些探索数学规律的经验,发展思维能力。

(3)通过学习活动的参与,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并在探索活动中感受数学结论的严谨性与正确性,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

4.教学重点:使学生探索并掌握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积也随着乘几的变化规律。

教学难点:在探索和发现规律上,能更多的体验一般策略和方法,发展数学思考。

5.课前准备:课件、学生每人计算器一个、学生每人一张空白表格。

(1)教法: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用计算器探索积的变化规律,教师引导与学生自主探究相结合,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学法:借助计算器,通过观察交流,让学生经历提出猜想、验证猜想、表述规律、应用规律的自主探索过程,获得探索数学规律的经验。

三、说教学过程。

结合本课特点,我设计了以下五个教学环节:

1.情境引入,猜想规律。

(1)课件出示师专附属小学和希望小学教学条件的照片,创设我校师生为希望小学捐款买书的情境,已知每套书37元,买3套多少元?买6套?买12套?买27套呢?不仅使学生感知捐款的意义,还为学生学习新知创设熟悉的情景。

(2)引导学生列出第一个问题的算式,用计算器计算出结果。并使学生清楚地知道算式中的三个数分别叫做一个因数、另一个因数和积。

一个因数。

另一个因数、积、积的变化。

(1)。

37。

3

111。

(2)。

37。

3×2。

111×2。

(3)。

37。

3×4。

111×4。

(4)。

37。

3×9。

111×9。

(3)引导学生列出其余问题的算式。

(4)引导学生观察、比较,思考积会怎样变化。提出猜想: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积也随着乘几。

『设计理念』这样的设计是想让学生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数感及提出数学猜想的意识和能力。

2.动手操作,验证规律。

一个因数。

另一个因数。

积的变化。

(1)。

37。

3

111。

111。

(2)。

37。

3×2。

222。

111×2。

(3)。

37。

3×4。

444。

111×4。

(4)。

37。

3×9。

999。

111×9。

(2)引导学生举例,进一步验证猜想。同桌相互合作,写出任意一组算式: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一个数。用计算器算出结果,进行比较。全班交流,通过交流进一步确认猜想成立。

(3)语言表述规律,小结探索方法。首先让学生说规律,然后讲出探索的方法:如用计算器计算,提出猜想、验证猜想、不完全归纳等。

『设计理念』新课标当中指出: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来。因此这一环节我让学生充分利用计算器,运用不完全归纳法,通过具体丰富的实例验证猜想,让学生用数学语言准确地描述自己发现的规律。引导学生掌握数学规律与知识的获得方法,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的能力,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使学生终生受益。

3.实践运用,巩固规律。

(1)课本p83想想做做第1题。采用题组的形式让学生应用规律直接写出乘法算式的积。完成后再让学生说说是怎样想的,使学生进一步熟悉积的变化规律。

(2)用规律解释口算、笔算、和简算。

口算:16×5=16×500=16×5000=。

竖式计算:17×517×5017×500。

简便计算:125×48=125×8×6。

让学生口头回答,体会积的变化规律的应用,进一步明确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的口算、笔算方法,以及积的变化规律在乘法计算中的巧妙应用。

(3)补充题:2008年的奥运会在北京举行,小明的爸爸决定去北京观看一些比赛项目,为中国健儿加油。

如果坐汽车,每小时行使60千米,4小时可以多少千米?

如果坐火车,火车的速度是汽车的2倍,同样的时间可以行使多少千米?

这题的第2个问题中蕴含着两种解题思路,让学生说一说、比一比。一种是根据速度×时间=路程的数量关系,先算出变化了的那个因数是多少,再求积。另一种是根据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以几,原来的积也乘以几解决问题。两种方法得出的积相同,使学生体会积的变化规律是客观存在的普遍规律。

『设计理念』在层次分明,形式多样的练习中,通过让学生想一想、填一填、说一说,使学生在规律的应用中逐步加深对积的变化规律的理解。

4.拓展练习,升华规律。

36×5400=18×24=。

36×540=180×240=。

36×54=1800×2400=。

『设计理念』这一环节是通过两组题目的计算,让学生用本节课的研究问题的方法继续探索积的变化规律,使得积的变化规律的内涵得到延伸,让学生对这一规律有进一步的理解。

5.总结全课,内化规律。

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了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设计理念』在回忆中总结全课,培养学生的反思意识与能力。

综观全课,我给学生营造了宽松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主动观察、讨论交流、猜想验证等数学活动中,通过看、想、说的过程,逐步探索出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积也随着乘几的变化规律。这样的探索过程丰富了学生学习的体验,加深了学生的思考,突破了学生思维和经验的障碍,而且为学生创造了猜测与验证、辨析与交流的空间,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使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我在说课中可能存在不当之处,请各位领导,老师批评指正。谢谢。

探索规律教学设计【第二篇】

我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五年级下册《探索图形覆盖现象中的规律》第一课时。从四年级上册开始,教材先后集中安排探索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个数的规律,对几个物体进行搭配或排列的规律和简单周期现象中的规律。学生已经积累了一些探索规律的基本经验和方法。教材还先后安排教学列表、画图等解决问题的常用策略,这些都是学生学习本课内容的重要基础。通过本课的学习,能进一步提升学生探索规律的意识和水平,提高从数学角度认识和解释生活现象的能力。这节课学习把图形沿一个方向平移,引导学生用多种方法探索并发现简单图形覆盖现象中的规律,为下节课把图形分别沿两个方向平移,根据这两个方向平移的次数推算被该图形覆盖的总次数做好铺垫。

1.结合现实情境,利用活动单导学,引导学生用多种方法探索并发现简单图形覆盖现象中的规律,能用“总数”和“不能打头的数”推算覆盖总次数或根据图形平移的次数来推算被该图形覆盖的总次数,并解决相应的问题。

2.使学生主动经历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体会有序列举和简化思维是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进一步培养发现和概括规律的能力,初步形成对比与反思探索规律过程的意识。

3.让学生努力克服数学活动中遇到的困难,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索性和挑战性,感受数学简约的魅力。

探索简单图形沿一个方向进行平移后覆盖次数的规律。

能用“总数”和“不能打头的数”或根据图形平移的次数来推算覆盖总次数,解决相应的简单实际问题。

教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自主活动单。

具体教学过程分为四个部分:一、动手操作,多样列举。二、对比研究,发现规律。三、应用规律,解决问题。四、全课总结,归纳回顾。整节课内容的安排与“我的一家”的日常生活为主线,渗透活动单导学,以学定教,重在让学生自己探索发现规律,创设多种情境练习,让学生感受数学的生活化。

这一环节从学生熟悉的去恐龙园旅游入手,让学生帮助选择,拉近了生活和数学学习的联系,起点低,但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有利于接下来的自主探究。

学生说的答案有些乱,接下来顺势利导我们有必要整理整理,用。

10个数来表示这10天,用活动单的形式让孩子尝试用自己的方法来研究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情况。

用活动单导学的形式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巧妙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整理刚才的答案,得到一共有多少种方法。

展示学生的活动单,欣赏不同的方法,如连一连、圈一圈、列举等,引导学生发现共性:具体操作时要注意什么?就是要有序思考,一个一个依次移,不重复、不遗漏。

在这个基础上在演示用红色方框平移的方法,让学生初步感受图形覆盖的道理。

展示作品便于学生对比研究,通过比较学生很容易达成共性要想将所有的答案整理全,就要注意有序思考,做到不重复不遗漏才是关键。在学生多种方法的基础上再出示移动方框的方法,开始渗透用简单图形来覆盖的现象,为下面进一步探索规律做好伏笔。

改变问题,总天数不变,二日游改为三日游,让学生再次探究共有多少种安排方法?这一次让学生尝试用红色方框来覆盖平移,完成自主学习单上的活动二。

答案是多少?哪样的8种呢?我们一起来看看。多媒体演示“套框——平移”法。

让学生亲身经历简单图形覆盖平移的过程,通过让学生每次框出不同的数,既能丰富学生对规律有感知,又为发现规律积累必不可少的素材。

孩子们我们还会继续框一框,移一移吗?

这一环节设置这样的疑问让学生从刚才的操作实践中走出来,开始冷静地思考如果总数增加,再框一框就显得很麻烦了,很自然会想到该找找有没有什么规律可循,把感性认识提升到理性认识,有助于下一步深入探索研究图形覆盖现象中的规律。

下一步让学生看图讨论,10天选3日游为什么结果是8种呢?

让学生畅所欲言,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

如方法一:剩下的天数加1。

方法二:看移动的首数,也即总数减去不能做头的数。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适当进行课件演示。

这一环节的设计只是想让学生初步说出所发现的规律,或许比较肤浅,或许表达不够清楚,或许只是一种猜测,都可以,这是学生最原始的发现,也是他们展示思维的一个过程,更为学生接下来深入探究规律搭建了桥梁。

根据刚才的回答让学生冷静下来,通过尝试填表,观察表中的数据进一步比较清晰地发现规律,有条理的说一说规律。完成自主学习单上的活动三。

我在这个环节设计了两个表格让学生来选择,汇聚了两种不同的方法,体现方法的多样化,让学生模仿上面的数据继续填表,再尝试举一个例子来验证一下,发现的什么规律可用算式表示出来,在交流时让学生具体说一说所发现的规律,教师再进行适当的引导点拨,这一部分的教学,不是生硬、直截了当地告诉学生规律,而是采用了“慢镜头”,让学生在一步一步地摸索中慢慢悟出规律,重在“探索”,完善了认知建构。相信在这个环节学生会根据表格清晰地说出所发现的规律,教师板书规律后很自然地揭示课题。(图形覆盖现象中的规律)。

接下来乘热打铁,举一反三,让学生应用规律进行练习,完成自主学习单上的活动四。

五月份去北京5日游、20xx年台湾七日游。

这部分内容我在设计时从我们身边发现数学问题,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解决问题,由浅入深,步步深入,共分为三个层次。

体育彩票和俄罗斯方块中的图形覆盖现象。

如果去掉女儿坐在妈妈左边一共有多少种坐法?(就要考虑两种情况)。

如果这一排中9、10、11三个座位已经有人坐了还剩下几种方法呢?注意女儿坐在左边不带交换座位呀。(注意要分开算)。

观看时装表演,t型舞台座位分两种情况,一种要分开算,一种不用分开算,重点考验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大摆锤的座位是环形的,首尾相连,在安排座位时就不存在哪个数字不好打头的问题,和以前学过的间隔规律有异曲同工之处,感受图形覆盖现象中的规律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要学会找准起点与终点,灵活应对。

这节课的教学渗透了一些数学思想,如操作尝试、猜想验证、归纳应用、有序思考等,这些思想和方法在以前的学习中都有接触,通过最后的回顾归纳,让学生合理有效地建构认知结构,形成有效的思想方法,为以后的数学学习“扣线串珠”。

总的说来,本课教学我遵从数学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儿童学习数学既要关注生活经验又要凸显数学本质的规律,注重找规律的过程,在“找”中探究,让规律在探究中深化,以学定教,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我的说课完了,谢谢。

探索规律教学设计【第三篇】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简单了解数的产生过程,对人类发展进程中所出现的计算工具有一个初步的了解,简单了解一些计算工具计数的方法,接受数学事实的教育。

2、认识计算器面板上的按键名称和功能,学会用计算器进行整数、小数的四则运算,探索简单的规律。

3、通过对计算器的运用,体验它的有用性,培养学生的辨证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认识计算器面板上的按键名称和功能,学会用计算器进行整数、小数的四则运算,探索一些简单的规律。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一起学习用“计算器计算”。

二、学习用计算器计算。

1、认识计算器。

你知道在我们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用到了计算器吗?

你了解计算器吗?今天假如你是一位计算器的推销员,你打算怎样向大家介绍你手中的这款计算器的构造?(同桌之间相互说一说后再全班交流)。

让学生了解计算器的最常用的一些键,熟悉加减乘除等运算和运算顺序。

2、用计算器计算。

大家已经认识了计算器,你会操作他吗?现在咱们就用计算器来算一些题目,请把计算器准备好。

3、教学例4。

要求李芸一共用了多少元应怎样做,先把算式列出来。

你会在计算器上按出买铅笔的钱数吗?同桌交流按键的方法。

你会用计算器算出结果吗?核对结果。

同桌之间说说是怎样用计算器计算的。

4、完成“试一试”题目。

你怎样求应找回多少元?

可不可以把刚才的计算结果用起来?

试着求出结果。

5、巩固练习。

通过计算,我们发现,用计算器计算时只要从左往右依次按键就可以了完成“练一练”的第1、2题,提醒学生看清数目和运算符号,认真按键进行计算,对正确率较高的同学给予鼓励。

6、完成练习九的第8题。

1、学生用计算器计算在计算器位数不够的情况下学生小组讨论发现计算的规律,再集体交流。

2、自主探索:

1122÷34=。

111222÷334=。

11112222÷3334=。

再出示:111111222222÷333334=。

111…122…2÷333…34=。

1002。

四、布置作业。

最后我们来一次比赛,分两组:一组用计算器,一组用笔算,愿意用计算器的请举手。

完成练习九的第7题。

五、全课总结。

探索规律教学设计【第四篇】

《探索图形的规律》一课的教学目标是引导学生发现一些简单图形摆放的规律,通过探究图形的规律,培养学生发现规律,总结归纳规律的能力。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采用的是引导发现的教学方法,抛出问题后,让学生自己观察、自己思考、自己得出答案,如果有问题教师予以指导。本节课的教学达到了预期的效果,但是仍有些不足。现总结本节课教学的优缺点如下:

1、本节课的设计合理,思路清晰,问题设置由浅入深。由摆n个三角形、正方形、五边形需要多少根小木棒总结出n个n边形需要小木棒的根数,这是这节课的亮点。

2、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始终遵循以学生为主体,教师的作用是引导,不是一味的讲。

3、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始终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审题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4、对于学生的观点,让学生自行质疑提问,学生面向学生,更调动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1、教师的引导语言还不够精炼,以至于个别的问题没有启发出学生的思维。

2、课堂语言不够严肃,出现了几句和课堂无关的话。

3、有两处没有耐心的等学生思考出答案就进行了提示,没有锻炼好学生的思考力。

4、小组讨论时间有些不足,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探究出了答案。

5、课堂预设不够丰富,在学生提出独特的想法的时候,教师的应变有点慢。

6、还应该提高教师的应变能力。

课堂教学是一门缺憾的艺术,每一节课都会有些许的遗憾,但是每一节公开课对于我来说都是一次提升,虽然仍有很多的不足,但是我在众多教师观摩的情况下仍然展示出了这节课教学的优点,说明我还是进步的。我不能因为这节课的教学中出现了些许的不足而丧志信心,更不能因为拥有了这些优点而骄傲自满。以后教学工作中的每一节课都是我展现优势改正缺点的平台,既然教学是一门缺憾的艺术那我就让缺憾变的最小吧。

探索规律教学设计【第五篇】

第一段:引言(150字)。

规律是宇宙万物中最基本的构成之一,能够揭示宇宙的奥秘。在科学研究、数学、自然界、人类行为等方面,规律都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探索规律是非常重要的一项能力。本文将探讨我的个人经验,介绍我在不同领域探索规律的心得体会。

第二段:科学研究中的规律(250字)。

在科学研究中,探索规律是必不可少的。例如,物理学家通过观察天体运行轨迹,总结出万有引力定律;化学家通过研究元素周期表,揭示出了元素之间的结构规律。我曾参与过一项科学研究项目,探索某种药物对细胞的影响规律。在实验过程中,我们通过不断调整药物浓度、观察细胞反应等方式,最终找到了一种能够更有效抑制细胞生长的方法。这次经历让我深刻认识到只有探索规律,才能取得科学研究的突破。

第三段:数学中的规律(250字)。

数学是一门研究规律的学科,其中规律更是数学的灵魂。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我不断通过解题来发现规律。例如,在学习数列时,我总结出了求等差数列前n项和的公式。通过探索规律,我能够更好地解决问题,提高自己的数学能力。除了数列,数学中的规律还体现在几何、代数等方面。数学的严谨性让我更加热爱这门学科,也让我明白了探索规律的重要性。

第四段:自然界中的规律(250字)。

自然界中存在着丰富多样的规律。例如,四季更替、日出日落、万物相生相克等都是自然界的规律。在我小时候,我曾经观察过蚂蚁在寻找食物时的行为。通过仔细观察,我发现蚂蚁总是沿着一条明确定义的路径前进,这是因为它们会释放具有引导信息的信息素。这种规律的揭示让我明白,通过观察自然界中的规律,我们可以学到很多知识,提升我们对世界的认知。

第五段:人类行为中的规律(300字)。

人类行为也存在着各种规律。例如,我们可以通过研究人的生活习惯、心理行为等方面,了解人们的需求。这一方面在市场营销中有着广泛的应用。还有例如人们的行为在不同的环境中会有不同的表现等等。人类行为中的规律让我意识到人类社会的运行也是有一定规律可循的,我们可以通过探索规律来更好地了解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诸如市场趋势、社会发展等方面。

结尾(100字)。

通过探索规律,我们能够深入了解世界的运行机制,掌握科学原理,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无论是科学研究、数学、自然界还是人类行为,规律无处不在。我们应当积极主动地去探索规律,不断追求知识与智慧的提升,这样才能更好地应对复杂多变的现实。探索规律是一种帮助我们更好理解世界、更好自我成长的能力,我们应当珍惜并发扬这种能力。

探索规律教学设计【第六篇】

活动目标:

1.在各种事物中,寻找其不同的排列规律,并初步学习表述。

2.在探索寻求活动中,选择不同的方法尝试有规律排序。

3.有初步的推理能力。

活动准备:

1.环境布置:有规律及无规律物体。

2.幼儿人手一份图:上有三种不完整规律,需添上的图片。

3.各种实物:塑料珠,塑料钮扣,印章,套塔。

活动过程:

一、自由探索。

1.在环境中探索:在环境布置中找有规律的东西,并在有规律的地方贴上写有名字的标签。

2.讨论找到的`有规律的东西,并讲讲其排列顺序(出示物品由易到难)。

1、刚才请小朋友找了有规律的东西,现在我这里有了条规律不完整,请小朋友看看每条规律是怎么排的,还缺了什么?(请幼儿补规律)。

2、幼儿动手操作,把缺的补上去,把规律补完整。

3、教师讲评几种规律。

三、尝试自由排序。

1、刚才找了规律。也补了规律,现在请小朋友自己去做有规律的东西,手上有数字2的小朋友,按两种规律来做。

2、讲评1—2件作品。

3、请做好的去送给弟弟妹妹,并对客人老师说再见。

探索规律教学设计【第七篇】

1.教学内容:

这节课内容是苏教版国标本四年级下册p83页的例题(有变化)、想想做做第1—4题。

2.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整数乘除法和使用计算器进行计算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借助计算器探索积的一些变化规律,掌握这些规律,为学生进一步加深对乘除法运算的理解以及今后自主探索和理解小数乘除法的计算方法做好准备。

教材首先出示36×30=1080,以填表的形式呈现,让学生依据给出的乘法算式,借助计算器探索当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一个数,得到的积会有什么变化,引导学生作出猜想。再列举一些例子,用计算器计算来验证猜想。我认为36×30=1080、36×60=2160、36×300=10800的积不便于学生比较,就将例题改为37×3=111、37×6=222、37×12=444等,引导学生观察,学生比较容易发现规律,提出猜想,用计算器进行验证。由于研究的是关于运算的规律,势必涉及较大数的计算,为了将学生的思维从繁杂的计算中解脱出来,使学生更加关注规律的发现过程,所以用计算器作为探索规律的工具。

3.说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认识,我从知识和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了以下教学目标:

(1)借助计算器的计算,使学生探索并掌握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积也随着乘几的变化规律。

(2)使学生在利用计算器探索规律的过程中,经历观察、比较、猜想、验证和归纳等一系列的数学活动,体验探索和发现数学规律的基本方法,进一步获得一些探索数学规律的经验,发展思维能力。

(3)通过学习活动的参与,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并在探索活动中感受数学结论的严谨性与正确性,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

4.教学重点:使学生探索并掌握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积也随着乘几的变化规律。

教学难点:在探索和发现规律上,能更多的体验一般策略和方法,发展数学思考。

5.课前准备:课件、学生每人计算器一个、学生每人一张空白表格。

(1)教法: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用计算器探索积的变化规律,教师引导与学生自主探究相结合,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学法:借助计算器,通过观察交流,让学生经历提出猜想、验证猜想、表述规律、应用规律的自主探索过程,获得探索数学规律的经验。

三、说教学过程。

结合本课特点,我设计了以下五个教学环节:

1.情境引入,猜想规律。

(1)课件出示师专附属小学和希望小学教学条件的照片,创设我校师生为希望小学捐款买书的情境,已知每套书37元,买3套多少元?买6套?买12套?买27套呢?不仅使学生感知捐款的意义,还为学生学习新知创设熟悉的情景。

(2)引导学生列出第一个问题的算式,用计算器计算出结果。并使学生清楚地知道算式中的三个数分别叫做一个因数、另一个因数和积。

一个因数。

另一个因数、积、积的变化。

(1)。

37。

3

111。

(2)。

37。

3×2。

111×2。

(3)。

37。

3×4。

111×4。

(4)。

37。

3×9。

111×9。

(3)引导学生列出其余问题的算式。

(4)引导学生观察、比较,思考积会怎样变化。提出猜想: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积也随着乘几。

『设计理念』这样的设计是想让学生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数感及提出数学猜想的意识和能力。

2.动手操作,验证规律。

一个因数。

另一个因数。

积的变化。

(1)。

37。

3

111。

111。

(2)。

37。

3×2。

222。

111×2。

(3)。

37。

3×4。

444。

111×4。

(4)。

37。

3×9。

999。

111×9。

(2)引导学生举例,进一步验证猜想。同桌相互合作,写出任意一组算式: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一个数。用计算器算出结果,进行比较。全班交流,通过交流进一步确认猜想成立。

(3)语言表述规律,小结探索方法。首先让学生说规律,然后讲出探索的方法:如用计算器计算,提出猜想、验证猜想、不完全归纳等。

『设计理念』新课标当中指出: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来。因此这一环节我让学生充分利用计算器,运用不完全归纳法,通过具体丰富的实例验证猜想,让学生用数学语言准确地描述自己发现的规律。引导学生掌握数学规律与知识的获得方法,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的能力,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使学生终生受益。

3.实践运用,巩固规律。

(1)课本p83想想做做第1题。采用题组的形式让学生应用规律直接写出乘法算式的积。完成后再让学生说说是怎样想的,使学生进一步熟悉积的变化规律。

(2)用规律解释口算、笔算、和简算。

口算:16×5=16×500=16×5000=。

竖式计算:17×517×5017×500。

简便计算:125×48=125×8×6。

让学生口头回答,体会积的变化规律的应用,进一步明确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的口算、笔算方法,以及积的变化规律在乘法计算中的巧妙应用。

(3)补充题:2008年的奥运会在北京举行,小明的爸爸决定去北京观看一些比赛项目,为中国健儿加油。

如果坐汽车,每小时行使60千米,4小时可以多少千米?

如果坐火车,火车的速度是汽车的2倍,同样的时间可以行使多少千米?

这题的第2个问题中蕴含着两种解题思路,让学生说一说、比一比。一种是根据速度×时间=路程的数量关系,先算出变化了的那个因数是多少,再求积。另一种是根据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以几,原来的积也乘以几解决问题。两种方法得出的积相同,使学生体会积的变化规律是客观存在的普遍规律。

『设计理念』在层次分明,形式多样的练习中,通过让学生想一想、填一填、说一说,使学生在规律的应用中逐步加深对积的变化规律的理解。

4.拓展练习,升华规律。

36×5400=18×24=。

36×540=180×240=。

36×54=1800×2400=。

『设计理念』这一环节是通过两组题目的计算,让学生用本节课的研究问题的方法继续探索积的变化规律,使得积的变化规律的内涵得到延伸,让学生对这一规律有进一步的理解。

5.总结全课,内化规律。

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了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设计理念』在回忆中总结全课,培养学生的反思意识与能力。

综观全课,我给学生营造了宽松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主动观察、讨论交流、猜想验证等数学活动中,通过看、想、说的过程,逐步探索出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积也随着乘几的变化规律。这样的探索过程丰富了学生学习的体验,加深了学生的思考,突破了学生思维和经验的障碍,而且为学生创造了猜测与验证、辨析与交流的空间,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使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我在说课中可能存在不当之处,请各位领导,老师批评指正。

探索规律教学设计【第八篇】

一年级数学第一册安排了两次“探索规律”,我将两次的内容进行了整合,设计了探索实物、图形和数的排列规律。这节课从始至终都充满浓浓的探究味,在入学第一学期就为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上课开始,我创设了一个让学生在短时间记数的情境。出了三组数,一组是没有规律的数。有两组是有规律的数,分别是1234512345和22112211;学生在短短的几秒内就记住了这些数。我究其记得快的原因,学生说因为这两组数有规律,所以记得快。这个活动的设计,目的是让学生在探究中体验“规律”的存在和优势所在,进而明确这节课探究的目标是探索规律。

本节课学生经历了从具体到抽象的探究过程:从找实物的排列规律,到找图形的排列规律,再到找10以内数的排列规律。找实物的排列规律是从学生熟悉的水果朋友和动物朋友入手,让学生发现规律并且应用规律解决简单的问题。到图形排列规律时,放手让学生用4个圆片和4个三角形自己创造规律。接下来转入数的排列规律。因为学生只学习了10以内的数,所以我把探索数的规律定位在发现单数、双数的排列规律上,让学生发现单、双数的排列规律都是一个比一个多2。最后,回归到生活中的规律。这种从具体到抽象的设计,既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又符合学生的思维特点。为学生探究能力的发展搭建了逐步提升的平台。

学习是一个过程,探究学习更应是一个充满着观察、发现、实践、推断的过程。因此,教师应为学生的探究活动提供充分的时间和空间。教学中,我注重为学生创设一个活动、探究、创造的学习氛围,采用多种形式让进行学生探究学习,使学生在摆一摆、涂一涂、猜一猜等活动中发现规律、发展思维。比如:课上让学生动手摆图形创造规律,还有用彩笔在一排没有颜色的花上,创造出一排颜色上有规律的花。学生们在一种愉快的氛围中,创造出很多规律,学生将对“规律”的理解用自己的双手表现出来。

整节课,我鼓励学生自己去发现、自己去尝试、自己去创造,力求在生动有趣的情境中,使学生探索一个又一个规律,在玩中学,享受着探究的无限乐趣。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22 34742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