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小学教学,提升学生学习能力【推荐8篇】
【参照】优秀的范文能大大的缩减您写作的时间,以下优秀范例“优化小学教学,提升学生学习能力【推荐8篇】”由阿拉漂亮的网友为您精心收集分享,供您参考写作之用,希望下面内容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优化小学教学,提升学生学习能力【第一篇】
摘要:估算是发展学生数感的有效途径之一,也是保证计算正确的重要环节,尤其对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很有益处。在估算的教学中,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形成估算的意识,根据不同的问题情境选择适当的估算策略,并能加以解释,灵活运用估算方法对计算结果的合理性加以判断。估算教学对于全面提升学生数学能力具有非常深远的意义。
关键词:估算教学意识策略评价。
估算是发展学生数感的有效途径之一,也是保证计算正确的重要环节,计算前进行估算,可以估计出大致结果,为计算的准确性创设条件;计算后进行估算,能判断计算有无错误,为及时纠错提供了根据。在平时的学习中把估算内化为学生一种自觉、自主的意识,使其具有一定的估测能力,势必会有利于学生计算、推理、反思能力的培养。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笔者对优化估算教学有几点感悟:
一、创设情境,激发内需--“我要估”。
华罗庚曾经说过“人们对于数学产生枯燥无味,神秘难懂的印象,原因之一便是脱离实际。”由于小学生生活经验不丰富,他们很难体会到估算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所以估算教学需要结合具体情境来进行。作为教师,要想强化学生的估算意识,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首先要学会创设具体的情境去改变学生对估算的态度,学生才会产生强烈的探索欲望,才会自发地调动全部感观,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估算学习中去,从而感受估算魅力,增强估算意识,使学生变“要我估”为“我要估”。
例如,妈妈带钱去超市,要买洗衣粉(每袋6元)、毛巾(每条8元)、洗发水(每瓶28元)、大米(每袋33元)各一件,带100元够吗?这是教学中创设的生活中的一个购物情景,有的孩子看到题就拿起笔计算,花费了很多力气;而有的孩子刚读完题就有了答案,问他怎么会这么快找到答案的,方法是:把28看成30,33也看成30,6看成10,8也看成10,30+30+10+10=80(元),100元钱够的。
在对比中,学生充分体会到了运用估算的优越性,觉得平时学的精算虽然十分有用,但有时运用估算解决问题也是一种有效的手段,对于生活中“够不够”“能不能”的问题,往往不需要精确计算,只要“抓大放小”,粗略估计即可。
又如:小红喜欢书店里的4本书,《小学生作文》元,《趣味数学》元、《童话故事》元,《脑筋急转弯》元,她带了16元钱,买了其中两本书,猜一猜她买的可能是哪两本书?这样具有一定挑战性的问题,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能积极调动学生的思维,增强学生估算意识,变“被动”估算为“主动”估算。
二、注重指导,形成策略--“怎么估”
估算和学生的思维活动紧密相关,我们教师要在不同的场合提供学生估算的机会,让学生在各种具体情境中逐步地体验、感悟估算的过程。当然,生活中的估算有时受实际情况的限制,会有各种不同的情况,我们要指导学生根据客观实际探索合适的估算方法,灵活运用估算策略,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这样也便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1)取近似值估算法。
取近似值法就是对算式中的数先取近似值,最好是取整十、整百的数,然后再进行计算,这样计算起来就简单多了?例如,算98乘32的积是多少,可以将98看成100,将32看成30,那么就先计算100×30;还可以将98看成100,将32不变,计算100×32。用近似数估算的方法,可以简化题目,使问题易于口算。取近似值估算法尤其适用于多位数的乘法,检验得数是否正确。
(2)数位估算法。
数位估算法就是根据因数、被除数、除数的位数,估计积或商是几位数。例如,四年级教学三位数乘(除以)两位数的乘、除法时,积的位数等于两个因数位数之和或比这个和少1,商的位数等于被除数的位数减去除数的位数所得的差或比这个差多1。如:376×54,学生可以根据这一经验推出它的积是五位数。
(3)经验估算法。
经验估算法就是根据学生的生活常识和经验进行估算的一种方法。如二年级(下册)“倍数的实际问题”新课结束后,出示这样一道题:爸爸今年36岁,是爷爷岁数的一半,是儿子年龄的4倍,爷爷和儿子今年各几岁?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生活经验和常识,很快就可以判断出爷爷年龄不会少于36岁,儿子则不可能多于36岁。这样,学生在解题,估算中体会到他们所学习的不是枯燥、刻板的东西,而是有趣的、富有生气的,同时也是有用的数学,进而激发自主学习的兴趣。
(4)首尾估算法。
首尾估算法比较适用于整数运算,就是根据算式中每个数的个位上的数,估计得数个位上的数。例如,检验3668-408-104=3104是否正确,只需算一下个位上的数:8-8=0,10-4=6,因此可以断定得数3104是错的。又如:在乘法计算中,计算356×74用尾数估算6×4=24可判定得数的个位是4;3058÷7商的最高位是“4”,否则就错。
估算的方法是多样的,教师不能简单地用“哪种估算结果更精确”或“哪种估算方法更简单”的单一要求作为评价的标准,应该更为关注估算过程是否合情合理;判断推理是否合乎逻辑,有条有理。要鼓励学生积极解释自己的观点,交流自己的看法,不要轻易地用一两句话就否定学生的思考方法。
三、合理评价,培养意识--“我会估”
由于学生选择估算策略的差异,必然也导致学生对同一问题估算出来的结果的不一致。对此,教师是否能够以单一的标准去评价学生呢?显然是否定的。教师应当关注学生的估算过程,关注学生的差异,作出不同的评价,既保证结果的合理性,又体现评价的层次性。
1、鼓励估算方法的多样,引领学生交流优化。
由于每个学生独特的生理遗传、不同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和生活经历,对相关数学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情况及思维方式、水平的不同,估算时必然会有各种各样不同的方法。教师要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特征,鼓励学生估算方法多样化,同时组织学生积极地开展交流,让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解释估算的过程。交流时,有的学生的估算方法对其他学生而言,具有一定的启发性;而有的学生在其他学生的启发下,又能得到新的估算方法。互相取长补短,使学生认识到另外视角的观点和策略,体会到同一个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法,促使学生进行比较和优化。在各抒已见、畅所欲言中,学生的思维得到了碰撞,能力得到了提高。让每个学生都能根据自己的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选择适合自己的认知方式与思维策略进行估算,势必会出现另一番令人惊喜的景象:学生因相互间的启发而带来更多更新的策略与方法的有效生成,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再一次去了解、经历或体验估算的内容、意义和方法,使之逐步内化为他们算法策略的一部分。
因此在估算的评价中我们切忌用“这个估法好”一语定乾坤,垄断学生的思维,阻止学生思维水平的发展、数感的培养。我们还可以尝试这样说:“你是怎么想的?”、“说说你的理由”、“为什么可以这样想?”久而久之,估算会成为学生们自觉而明智的一种选择。
2、允许估算结果的多样,引领学生体会合理。
精确计算的结果是唯一的,而估算往往把算式中的数据看成近似数来估算,由于对数据的处理不同,必然会产生不同的估算结果。因此,在估算教学中,教师要跳出传统计算教学答案唯一的框框,不必也不能把估算结果局限于某个特定的答案,更不能以是否接近精确值作为衡量、评价估算正确与否的依据,重要的是要关注估算结果是否合情合理。
估算主要有两类,一类是根据实际问题来进行估算,另一类是脱离实际问题的情境,纯算式的进行估算。根据实际问题,选择合理的估算策略,结果合理方为正确;脱离实际问题情境,属于纯算式的估算,只要结果落在区间内,就算正确。但要根据不同年龄的学生的认知实际,给予针对性的评价。笔者也认为这样评价估算结果才能有助于新课程标准中估算目标的达成。
104≈100,50×100=5000;估算方法二:49≈50,104≈110,50×110=5500。解决后应该引导学生思考,谁估得更好些,为什么?通过比较后学生认为第二种方法好,并分析总结出了这种购票或购物的问题时,不能就是想用“四舍五入”的基本方法解决问题,而要考虑实际情况,即“少钱不卖,多钱可剩”的估计原则,并且学生从中进一步的明确了解决现实问题时要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真正意义。因此不同的情境会选择不同的估算方法,有时把两个或几个数同时估大比较合理,有时把两个数同时估小也能解决问题。教师应让学生根据问题的需要,运用生活经验,灵活选择估算方法。
再如低年级学生刚刚接触估算,它的估算结果落在区间内,但是范围比较大,也是可以的。高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估算经验,就要引导他不断地进行再反思,再调整,把估算的结果能落在更趋于合理的位置上。比如78×365≈(),刚开始学习的时候,学生可能这样估70×300,或者80×300,或者80×400,这样我们都可以视为是合理的。有了一定的计算技能以后,老师要引导学生不断地去进行反思,还可以估成80×350,这时候的范围就比原来要小多了。估算能力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这样随着学生年龄的增大,经验的不断积累,学生慢慢学会比较分析哪种估算策略最接近精确结果,逐渐学会合理、灵活的估算。所以对于学生估算的评价,我们更应该关注的不是结果,而是估算的过程。
估算既是一种技能,一种策略;更是一种意识,一种经历。我们不仅要着眼于培养训练学生估算的具体思维方式方法,又要让学生感受、体验到估算的价值进而迸发对运用估算的主观能动反应,两者不能偏废,行为与意识并重。因此,估算教学,任重而道远。
优化小学教学,提升学生学习能力【第二篇】
最近发现这样一种现象,早读或晚自习时间,学生的学习状态很差,主要表现在这样两个方面:
1,缺乏合理的时间与学习任务的规划。比如我观察到,有不少学生早读上到几乎一半了,桌子上还放着同一本书,读者同一页,有老师也调侃,他发现学生每个早读永远在读第一单元,由此可以明显的反映出,学生对于一节早读应该干什么还不知道,也没有去思考自己哪些东西需要利用早读这点时间来完成,对自己的学习还处于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状态。
2,缺乏主动学习的意识。早读,晚自习等这些时间本来应该是学生难得的黄金自由时间,可以抓住机会好好针对自己的学习情况查漏补缺,可我们逐渐发现,这样想完全是我们老师自己的一厢情愿式的想象而已,我们很多学生理解的自由是学习以外的自由,于是这样的时间慢慢成了老师们祥林嫂般叫醒沉睡者,神捕一般抓获手机沉迷者,城管一般管理聊天者的噩梦般的煎熬时间。
这就是我们这所农村学校目前仍处于的一种困境。学校也花费了大量的时间,人力管理,可最终的解决,还是需要教师的艺术科学的教学与管理。通过不断的实践,反思,我发现,我的学生会这样,也与我的教学设计与教学管理有一定的联系。我也需要进一步的思考,对我的教学做出进一步的优化:
首先,我发现,我的学生们是真的迷茫。来自农村,大多父母文化程度不高,不懂教育,对孩子根本没有任何的学习方面的指导,也没有任何的监督,激励措施,这让我的学生们除了学校外根本就是自由的也是自生自灭式的发展,因此,他们对自己的学习是真的不知该干什,那这方面的'引导就是我,作为他们的老师,首先要解决的问题。而自己平时简单的责备,批评或许只会让他们陷入更深的迷茫。因此,我的首要任务是先让学生们明确英语学习可以为他们带来什么,学好英语需要做哪些事情,做到什么程度,可以用什么方法,利用什么时间等,这样就能帮助学生学会自己安排自己的学习。
一定的外部管理与监督激励措施是非常必要的。比如,定期的检查,提问等,就能有效地提醒学生自己还有哪些做的不够好。而在这方面,我近期做的还很不够。已经安排好的检查或检测性的教学活动往往因为教学任务的完成需要时间而搁置,造成教学进行到第三单元了但第二单元的检查任务还没有完成,也让学生更着我一起既要顾及第二单元的复习,又要兼顾第三单元新课的消化,师生都忙乱不堪,疲惫不以,就更容易烦躁,甚至放松了。因此,我自己首先需要好好调整规划一下自己的教学设计,安排好时间的运用。
最后,我的最深的感受就是,提高学生自由学习时间的学习能力的关键,还是让学生自己明白,学习是自己的事情,需要自己负起责任。这就需要给学生进行一定的心里辅导,意志力动员等,毕竟,任何一个老师不可能随时跟着学生,也跟不了学生一生,因此,也需要培养学生这点可以自主学习的能力,这对他们以后的终身学习与发展是意义深远的。
优化小学教学,提升学生学习能力【第三篇】
内容摘要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重点在于课堂教学上。要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好小组的合作精神,增加学生的实践活动。并且把握好教师的指导作用,才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自主学习主动探究。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究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基于此,在教学中应以“学生为本”,在学习中培养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探究的精神。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那么,怎样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精神呢,我把重点放在课堂教学上。下面就我在语文课堂教学上谈谈自己的做法。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实践表明,学生的学习兴趣是自主学习的原动力。在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地为学生创设趣味盎然的学习气氛,使学生受到陶冶、感染和激励,从而主动学习。在课堂上教师应大胆地让学生进行自由讨论、交流,赞扬学生一些的独特看法,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学习是快乐的。这样自主学习的劲头就更足了。
1引入情境,激发探究心理。
一堂课上每个环节都很重要,但要让学生自始至终处于积极的自主学习状态,创设情境尤为关键。在教《可爱的草塘》时,我创设了图片把学生引入情境之中,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我是这样导入新课的的:我先将有关的图片展示出来,然后问学生“同学们,你们见过或去过草塘吗?今天,老师带你们参观在‘北大荒’的一个草塘。”然后请学生说出对草塘的感觉。有的说“很美丽”,有的说“很迷人”,还有的说“很清新”,于是我就顺势问他们:那为什么作者要叫它可爱的草塘,而不说它是美丽的草塘呢?”这样就把学生的兴趣引入到对课文的学习中去了。通过图片情景的创设,既给了学生直观的认识,又引发了他们的探究的欲望。
另外,除了用图画展现形象,产生美感,把学生引入情境。还可以利用音乐产生美感,把学生带入遐想的境界。如《十里长街送总理》中,我播放了配乐,使学生的情绪先受到感染再学习课文。无论是因为好奇,还是因为关注,都是他们形成一种努力探究的心理,从而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
2、利用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动机是活动的原动力。学习动机是推动学生参与学习活动心理动因。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在引入情境后被激起。如果教学还是那样刻板,按老办法、老观念去教,学生的学习动机定会下降。因此,在引入情境后,根据课文情节的不同、内容的不同,使情境得以持续。下面还是以《十里长街送总理》为例,课前利用音乐渲染了悲哀的气氛,使学生融入情景中去。然后请学生想象,假如你在这种情景之下,你会想什么,说什么。学生争先恐后地发表看法,由于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所以不用我教授,学生也能体会到人们悲痛的心情和对总理的热爱。
要想使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能保持下去,关键在于掌握语文学习方法,教师应让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究,这就要求教师做好引导,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去领会、去发现,在自主学习中学会合作交流,掌握自主学习方法。
1、小组合作开辟自主空间。
教师作为引导者,应提高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欲望,发挥其学习的主动性。因此我提倡小组合作学习。如何使这一组织教学不流于形式,我首先给学习小组确定一个有责任心的小组长。让他(她)来做好组织工作,从而保证了每一次的讨论结果。另外,我还会给小组确定一个明确的目标。如教《古诗三首》时,我提出这样的学习目标:(1)我会朗读。可以自由读,也可以小组读,要读准字音,读出情感。(2)我会理解。古诗的教学应避免老师逐字逐句地解释,所以要求学生借助参考书自己去理解发挥。(3)我会画图。根据课后的要求,我让学生发挥想象,画出其中一些诗句的景象出来。
还有值得注意的是,有时一个问题提下去,如果不给足时间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交流,那将会给课堂带来冷场。作为教师不要让小组合作流于形式。学生还未充足地去讨论,教师就草草收场,势必起到反作用,更不可能产生创造性思维与真情流露,长此以往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就得不到提高。对于小组学习的结果,教师要及时给予评价。评价可多方面,教师对学生学习的反馈的评价,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评价,小组与小组之间的评价都要有详细地分析。
2、质疑问难,发现问题自主学习。
要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首先要鼓励他们敢于和善于质疑问难。古人云:学贵有疑。要培养学生善于从无疑处生疑,从看似平常处见奇。如教学《蟋蟀的住宅》时,我让学生看题目提出问题。有学生就问:“住宅是对人来说的,为什么蟋蟀这种昆虫也会有住宅?”在初读课文以后,学生又会问:“为什么蟋蟀可以做出那么复杂的住宅?”随着这些问题就可以层层深入地去学习课文了。课堂教学是属于学生的,教师要根据学生的需求,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质疑释疑,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参与,自主探究知识的能力。
语文教学应创设让学生活动的机会,以实践活动来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教师在语文学习中应多提供学生活动的机会,在语文学习中注重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因此可将课文编排成课本剧让学生演一演。因为爱表演是学生的天性,学生希望老师给予他们表演的机会,使他们能充分地展示自我、施展自己的才华。例如在教《田忌赛马》时,我让学生分四大组来进行表演比赛。自己根据课文来编剧本,自己分配角色,自己安排时间排练。因为要表演,所以学生得仔细揣摩人物的语言、动作、表情、心理活动等。从而更深一层去理解课文内容,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当然,为了避免学生任意发挥,我重点强调了人物的神态和语言,是评比的关键。学生在表演中学会合作,学会交流学会自主学习。最后师生再共同评评选出最佳男演员和女演员,还有最佳小组表演等奖项。另外,我在语文教学中还采用过采访这一方法。如在一次作文教学中,内容是写“成功的滋味”。我先让一些学生介绍曾做过哪件事获得了成功,并选四位同学当小记者,对介绍的同学进行访问,向他们提出:“取得成功时的心情。”并针对学生的回答提出质疑。这样学生自主探究问题的能力在提高,思维应变能力也在不断提高,口语表达能力也从中得到了锻炼。
学生自主学习使新课程标准真正进入课堂,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地展现,也使我们的课堂充满乐趣。学生们能积极主动地去完成学习任务,从而使课堂教学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作者邮箱:angelmissyou@。
优化小学教学,提升学生学习能力【第四篇】
小学语文教学是师生共同参与的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它既是传授知识的实践活动,也是特殊的人际交往活动,如何通过教师的教育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教学质量,是教育界重要的研究课题。小学教学担负着最基础的教学任务,探讨学生的学习兴趣,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助于提高他们学习的动力。每个人都渴望有所成就,受人重视和关注,使自身价值得到实现。小学生具有很强的群集性和模仿性,他们天天生活在伙伴中,亲眼所见那些学习好的同学得到老师和家长更多的关爱,得到同伴的认可和尊重,评为优秀学生,成为大家学习的榜样,这种思想在学生身上便体现为希望自己也能引起老师和同学们的注意,落实到自己身上,只是缺乏学习兴趣,他们无能为力学好。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就有助于他们将这种愿望化为自己学习的动力。
(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助于端正学习态度。由于小学生的心理结构是不成熟的、稚嫩的,因而有较大的波动性,不稳定性,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逐渐端正学习目的,让他们希望通过努力学习,成为一个“有用的人”、“有作为的人”。有了理想,有了方向,有了成功的向往和体验,学习态度也就日趋稳定。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影响着一个人的智力发挥,如今,有许多学生对学习失去了兴趣,我认为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教师教学形式单调,教学方法枯燥。当今,相当一部分小学生对学习缺乏主动性,特别是那些学习上下了功夫,花了力气,但学习效果总是不够理想的学生,几乎对学习失去了兴趣,虽然新课程改革已经这么多年,但是有很多教师并没有领会新课程的精髓,照样按照原来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因此,要想学生对学习感兴趣,教师就要在自己的教法上下功夫,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上享受到学习的乐趣。
(二)部分学生学习基础差,对学习存有畏难心。很多小学生常常不敢在课堂上发言,对语文教学来说,听、说、读、写是不可或缺的四项基本能力,其中读和说常常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当中,是展示小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方式。可是,由于说话上的基础薄弱,在很多小学生看来,语文学习等待他们的不是成功,而是一次次失败的体验。因此,他们所做的就是尽量避免失败,甚至想方设法地逃避学习。小学生大多数在学习上存在很强的依赖心理,等着老师来填鸭式的喂知识,学习意志薄弱,缺乏足够的毅力。例如做作业,前半部分字迹很工整,后半部分马虎潦草,上课时,下半节课注意力就开始分散,他们把学习看作是苦差事,从小就未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每天不作预习和复习,读书时有口无心。当学习成绩进步时,信心十足,甚至趾高气扬;学习成绩落后时,又认为自己愚笨,丧失信心,不做主观努力,甚至于放弃学习。
(一)创造良好学习氛围,轻松和谐的课堂气氛,能使大脑皮层处于兴奋状态,促进学生愉快地去接受新的知识,这种气氛的创设需要教师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积极挖掘教材本身的情趣,深入浅出地进行教学,在教学上可采用课前活动法、激趣法、竞赛法、直观法、表演法等。例如:我对低年级阶段语文识字的教学,利用激趣法,在上课前制作漂亮的生字卡,开始用生字卡抽读,检查学生对生字的掌握情况,把生字卡作为奖品送给掌握生字的学生,这样就使学生有了强烈的.求知欲望,他们学得愉快、主动、自觉,且收到良好的效果。
(二)创设情境,引起学生的好奇心理,激发他们思索的欲望。情境实际就是一种以情感调节为手段,以学生的生活实际为基础,以促进学生主动参与,整体发展为目的的优化了的学习环境。例如:教学《荷花》第四自然段,我这样设计:
生(补读):一阵微风吹过来,我就翩翩起舞,雪白的衣裳随风飘动,不光是我一朵,一池的荷花都在舞蹈。
师:风过了,我停止了舞蹈,静静地站在那儿。我听到了。
生:蜻蜓飞过来,告诉我清早飞行的快乐。小鱼在脚下游过,告诉我昨夜做的好梦。
创设这样的教学情境,使学生理解文本内容和体会文本所蕴含的思想感情,从而激发他们主动思索的欲望。
(三)创设思维兴趣情境,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兴趣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增强主动与热情的学习状态,启迪智慧的动力,而儿童的思维是从动手开始的,因此,教学中应重视学生的操作活动,动中激趣,培养学生动中思考,动中获取知识,使认知和情感融为一体。如教学《苹果里的五角星》一文时,课前要求学生拿一个苹果来学校,为了让学生真正地了解课文中说的“平常的切法,里面没有什么,换一种切法――横切,就能看到苹果里有个五角星。”在课堂上,我就让学生按照这种横切方法来切一下,学生们发现苹果里真有一颗五角星,而按照平常的方法来切就没有五角星,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浓厚,思维活跃,既获取了知识,又发展了思维。
(四)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作为基础学科的语文教学,更应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为此,开展一些有组织的语文实践活动,可以给更多的学生施展才华的机会,特别是对一些成绩不是很好的学生,在活动中常常可以扬长避短……另外,要注重成功教育,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激起学生好好学习的愿望,对他们的点滴成绩进行鼓励,让其觉得自己的努力是有效的。
综上所述,只有通过行之有效的方法,才能维持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持久性,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并培养学生用知识的意识,发展创新能力。
优化小学教学,提升学生学习能力【第五篇】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学习同样更要有兴趣的驱使,若是脱离了兴趣就谈不上学习水平的提高了。所以,有人说,兴趣是求知的真正动力和催化剂。小学生的特点是,天真烂漫无邪,年龄小,喜欢好动,控制力比较弱,抑制性不强,喜欢贪玩,不能够持之以恒地坚持学习。鉴于这些原因,我们在教学中要千方百计地让孩子们兴奋起来,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感,提高学生的注意力。
比如,我在执教《翠鸟》一课的时候,我向学生们问道:“像箭一样飞过去说明了什么呢?”“苇杆的摇晃和水波的荡漾持续的时间长吗?翠鸟到哪里去了?”孩子们听到了我的问题后,恍然大悟了。教师在课堂教学的时候,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情绪和知识内容,进行宽松的学习气氛的营造,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原则,让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到教学中来。让学生以极其兴奋的心情看待学习,及时地对学生进行鼓励表扬,以赏识的教育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感,特别是学生回答问题的时候,还有学生做作业的时候,老师的评语都要采取表扬鼓励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劲头,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力就会增强,提高了学习语文的效率,学习兴趣的培养,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是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的。
二、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
现代化信息技术步入当今的教育教学课堂中,给学校教育教学带来了无限的生机和活力,大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教师的教学讲课带来了无限的便利,它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增加了知识的容量。多媒体的图画、文字、音响、音乐、视频等,使文本的知识变得非常灵活,使学生感到异常的惊奇,更给课堂教学增加了无限的效应。
比如,我执教《望庐山瀑布》一诗的时候,就利用了多媒体将庐山的美丽景象和瀑布的壮观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了,学生们感到无限的兴趣,也更好地理解了知识内容。我又通过我们国家历史上的一些伟大的诗人和作家利用祖国的美景写了很多的诗歌,于是让学生说出自己知道的诗歌,学生们的热情马上进入到了极其兴奋的状态,踊跃发言。这样一来,扩展了知识面,也使这首诗歌得到了拓展,学生们能够更加懂得了古代诗人对祖国山河的无限热爱,深化了教学的主题。
三、教师应积极提升自身综合技能。
小学时期,在学生眼中,教师具有绝对的威信,教师是一切美好的化身和可效仿的榜样。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孩子都产生较大影响。小学语文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现代社会学生信息接触面较广,信息接收渠道较多。然而有很多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缺乏教育教学理论的指导,俗话说:“打铁还需自身硬。”“没有教不会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提高教学能力,以满足时代的需要,跟上时代的步伐。那么教师怎样提高自身的综合技能呢?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第一,教师要在课余时间多练习基本功,从普通话、钢笔字、粉笔字等方面提高要求,写一手流利漂亮的字体是任何老师必备的专业基本功,任何时期电脑书写都无法代替教师的书写示范,一口流利的普通话和一手好字是教师必备的基本素养。加强研究性学习:积极参加各种教研活动、撰写论文、参加课题研究,从而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反思与交流,没有思考就没有专业素养的提高,反思自己在语文教学中的成功之处,也可以思考自己的不足之处,让我们对教学的认识从浅到深,使语文课堂逐步走向高效。
第二,要保持与学生的亲密交流,对学生要有爱心和责任心,冰心曾经说过:“有了爱,便有了一切,有了爱,才有教育的先机。”“爱”与“责任”是分不开的,“爱”是责任的体现,而“责任”是爱的化身,爱与责任是学生与老师之间心灵沟通的桥梁,是教学关系互动和谐的保障。
第三,要多向专家同行请教,语文课堂教学设计要新颖并且独树一帜,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实现教与学的互动、讲与练的结合,使实用文的教学变得生动、活泼。在课文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从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结合课内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抓住文中的重点语句,理解课文,授课过程中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因为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学会提出问题、解决问题,鼓励学生质疑问难,让学生自主学习、学会学习,激发学生的学生欲望,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优化小学教学,提升学生学习能力【第六篇】
语文是实用性较强的学科,它可以有效解决生活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因此,要加强语文的学习。小学语文主要培养小学生的创新和逻辑思维以及一定的运算能力[1]。但是,传统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采用“填鸭式”教学方法,偏重于小学生的语文运算能力,忽视了语文思维的培养,这种教学方式严重的阻碍了小学生日后语文水平的提高,而且,这种简单重复的运算训练还会降低小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因此,要加强小学生语文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
1.教学模式形式化。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我国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变,但是,我国目前很多小学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依旧存在教学模式形式化。虽然有一定的改变,但是效果并不明显,这种模式的片面化将导致无法全面的激发小学生对语文的积极性。因此,在课程改革中,教师要加深课程改革的深度,保证教学模式的改革不仅可以调节课堂氛围,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
2.学生学习态度消极。
语文课堂教学对语文的学习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课堂语文的教学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着小学生语文学习水平的高低[2]。虽然,语文教学已经进行了一定的改革,但是,由于语文课堂对学生的逻辑能力和思维分析能力要求较高,很多小学生觉得语文课堂压力大、无趣,甚至有的小学生厌恶语文课堂。小学生对语文的学习积极性不高,参与程度较低,这将直接导致小学语文的教学质量低。
3.语文教学目标偏差。
虽然新课程改革对语文课堂教学做出了一定的改变,但是,由于受我国应试教育的`影响,我国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关键是加强语文习题练习和基础知识的记忆,其教学目标依旧是以提高学生的语文成绩。分数依旧是衡量学生学习质量的唯一标准,这种单一的衡量模式将会严重打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学目标的偏差和衡量标准是不科学的,将会阻碍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4.不科学使用多媒体。
在新课程改革下,多媒体被广泛地应用于课堂教学。但是,由于小学语文的不同内容,需要的教学方式也各不相同,如果一直使用多媒体教学,将会导致课堂教学的混乱,教学效果低。同时,由于课堂教学大量使用多媒体,减少板书,将会导致学生思考的时间减少,学生独立的语文思考能力降低。
1.创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情境。
新课程改革下的语文课堂既需要理念也需要模式[3]。在语文教学中,要尊重学生认识的起源、形成和发展规律,形成符合小学生学习的模式。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模式的改变主要的方法是创造良好的情境课堂。由于小学生年龄大约在6-12岁,这一阶段的孩子对新事物充满了好奇。因此,对于这一阶段小孩的课堂教育就要尊重孩子的好奇心,为他们创造一个能够满足好奇心的教学情境,教师可以积极地引导孩子的好奇心,使孩子通过自己的努力,发现语文的奥妙。例如,在学习三角形中,教师可以先用模具组一个三角形,然后,让小学生自己通过探索组装一个三角形。在组装的过程中,通过多次的尝试,小学生就会知道三角形的一些特性。
2.树立科学的课堂教学观念。
新课程倡导自主学习,但是,由于小学生的文化水平有限,自主学习的能力也是有限的。因此,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既要加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又要加强注重教师对学生自主学习的引导性。例如,在小学低年级学习语文运算的过程中,教师可以使用语文模具,让小学生通过自己数数,加深对计算的理解。在小学生语文运算的过程中,教师首先要管理好课堂纪律,由于小学生的自制能力比较差,教师要加强课堂纪律管理,保证课堂教学环境。其次,教师要加强小学生对语文运算探究的指导。如果只是靠小学生自身进行探究,不仅会浪费很长时间,而且也会导致运算教学效果低。因此,教师加强学生探究过程的指导,使其能够快速的掌握探究的方法,提高其自主学习的能力。这样新的课堂教学观念可以有效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教学效果。
3.选择合理的课堂组织形式。
“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这句话说明了合作学习的重要性。教师选择合理的课堂组织形式,加强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语文的学习,不仅仅是运算能力的提高,更重要的是培养语文思维以及语文的逻辑能力。学生之间进行团队合作,有利于小学生在相互交流的过程中,形成发散性的思维。在小学语文长方体表面积计算的过程中,教师首先不告诉长方体表面积计算的具体公式,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来计算出长方体得表面积。在讨论和计算的过程中,他们会发现长方体的表面积就是六个面的相加,这样学生可以利用长方体的特性,长方体相对的面相等,就可以通过团队协作总结出长方体面积公式。学生对于通过探讨而总结出来的公式要比教师直接告诉公式的印象更深,即使学生忘记了公式,也可以通过自己推断出公式,这样的合作学习,比知识点的直接传授效率高,效果好。
4.转变教师的课堂教学结构。
小学语文教学的本质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掌握基础的语文知识、基本的运算能力中,更好的发展学生的逻辑与创新思维。因此,教师要转变传统课堂教学结构,加深学生在课堂中对语文的“领悟”能力。
三、结语。
综上所述,通过创造良好的教学情境,树立课堂教学整体观念,选择正确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转变教师的课堂教学结构,可以有效提高小学语文的课堂教学水平。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中,要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加强课堂组织的科学性。
参考文献。
[2]胡晓敏.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教育专业学生语文课堂教学技能训练有效性的探析--以楚雄师范学院初等教育学院为例[j].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13,09:72-77.
[3]玄桂琴.新课程背景下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初探[j].学周刊,2014,19:165.
优化小学教学,提升学生学习能力【第七篇】
资料中有句话说得好“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教学反思有可能成为名师”。
是的,也不知道自己是有先见之明还是误打误撞,今年的学习笔记全部都是与体育教学有关的内容,无形中给了自己一种动力,加之这次小课题的申报成功,更加深化了这种动力,根据自己的学习和实践中的运用,我觉得学生的自主能力培养非常重要:俗话说,“万事开头难”,但只要找到适合自己的,能为课堂带来肯定的方式方法都值得一试,一旦确定自己的教学模式就要且行且珍惜。
自主——前提要有自己的左膀右臂,小组长的能力培养对整节课的目标达成也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为了训练他们得组织能力,我把准备部分的热身活动交由他们组织,多数组长是效仿老师以前做的,四队绕篮球场慢跑,散开做徒手操等环节,后来发现有个班换了方法,一队绕篮球场慢跑,然后站线面向中间做徒手操,再到后来的边走线边做徒手操,我发现这样的组织不仅避免了慢跑中带来的枯燥,也省下了不少练习的时间。
在基本部分的教学中,我也会一改往常的教学方法,比如在立定跳远教学时,以前我会先做示范,再做细致的讲解,练习中再去纠错,生怕练不会再做示范,好像讲的越多越好,我发现这样的教学往往适得其反,你的努力越大,失望反而越大,后来我就想何必这样相互勉强呢,在给最后一个班教学时,我没有先告诉他们技术动作,只是留下一个问题“怎样原地跳的远?”在练习中,我发现他们跳的比前几个班都好,动作更加舒展,根本不需要教师刻意的去讲解,所以有时候降低自己的标准,放手让学生自己去练,反而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写到这,让我悟出了一个锦囊供大家分享,像我们音体美等副科教学来说,其实是对我们的福利,因为同样一节课我们要上七八遍,有时候上到最后才真正打磨出一节优质课,而前提就是从前面一节节课中不断发现问题,反思问题,总结经验。
最后,我想对自己说:只要开始,永远不晚,只要用心,就有可能。
优化小学教学,提升学生学习能力【第八篇】
近年来,随着办学规模和质量的提高,高等职业院校吸纳了大批的具有硕士或博士学位的青年教师,这些青年教师在高职院校师资队伍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大,在很多高职院校出现师资队伍年轻化的现象。虽然他们有着扎实的理论基础、工作的激情以及比较前沿的知识信息,但教学能力与教学经验却相对缺乏,从而对教学的质量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就目前而言,高职院校中较为年轻的教师普遍存在有六个现象:
第四,讲课节奏太快,咬字不清,声音微弱,严重影响的教学效果;
第五,教学不规范,手段单一,并且有过于依赖ppt的现象,一旦停电或电脑出故障,没有多媒体帮助,就无法进行正常教学的情况;第六,课堂板书随心所欲、胡乱书写,使学生课上无笔记可记,板书没有达到服务教学的目的。
究其原因,主要还是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不足导致的。在这里我们要明白什么是教学能力,通俗的`讲就是教师完成教学活动所应具备的能力。青年教师教学能力不足的具体原因如下:
第一,缺少对青年教师的岗前系统培训。青年教师一般学历层次比较高,具有硕士或博士学位,专业知识较为扎实、知识结构新、创新思维强、接受新事物快。但目前大部分青年教师并不是师范院校毕业,没有师范类课程专业学习与培训,因此教育学理论知识与技能也相对缺乏。而多数学校也对青年教师的培训也不够重视,培训内容往往趋于形式化,高校对于青年教师使用多、调教少,这就导致了大多数的青年教师对职业技能只是一知半解,并没有真正地掌握。部分青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考虑对相应课程与教案的熟悉度,却忽略了教学方法及手段的科学性与合理性,这势必会造成教学内容过于枯燥,重难点把握不精准等方面问题。
第二,青年教师的教学研究不够深入。教学研究是青年教师提升教学能力、自我完善的有效方式。青年教师年轻、精力旺盛、家庭负担小,往往是教学一线的主力军,每学期承担了大量的课程教学,使得大量的时间被用于应付教学工作、完成教学任务,没有时间精力去进行教学研究。另一方面,由于部分院校资源分配不均,再加上青年教师刚入职,科研成果较少,在科研项目申报过程中往往是成为弱势群体。再加上一些重要的科研项目几乎都要求申报人至少是副高以上职称,从而导致很多青年教师无法获批一些重大项目,这严重限制了青年教师进行教学研究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第三,青年教师教学反思意识不强。一直以来,教学反思都被认为是教师职业发展与自身成长的最核心的环节。通过对教学中重难点问题的教学反思可以使青年教师认识到问题,并对问题进行反思,反思的内容很可能就上升为教育中的创新理念与新模式,用于改善教师的教学行为,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
而现实中,一方面,青年教师由于教学任务重,整天处于备课-上课的循环中,几乎没有进行教学反思的机会;另一方面,个别青年教师由于对教学反思重要性认识不足,即使有时间,也不愿意在教学反思上花时间和精力。第四,青年教师交流能力不强。教师交流在这里指的是教师与教师之间的交流和师生间的教学交流,听课、评课、研讨、会议报告、教学论文等等收属于教师交流的范畴,青年教师在攻读完硕士、博士学位后一般都是直接走上岗位,因此缺乏对社会的了解与实践经验,走上工作岗位后,整天埋头于备课,按照自己想当然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缺乏与周围的交流,看不到自身教学模式的优缺点,教学能力的提升也就无从谈起。青年教师有自己的优势和劣势,通过听评课等活动,可以取长补短。通过与学生进行关于知识传授与知识学习的相互交流,可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及学生的想法,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的设计中,有针对性地按照学生的特点完善教学内容设计,取得好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