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资料 > 教学设计 >

和谐高效课堂教学的实施论文样例(精选5篇)

网友发表时间 3040577

【请您参阅】下面供您参考的“和谐高效课堂教学的实施论文样例(精选5篇)”是由阿拉网友精心整理分享的,供您阅读参考之用,希望此例范文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一下小编了!

和谐高效课堂教学的实施论文【第一篇】

提高有效教学、为学习减负增效,一直是体育课堂教学不懈追求和努力探讨的一个问题。正如修建一幢大厦前需对其进行详尽的设计一样,体育教师在课前也要对教学技能与课堂学习进行设计,将科学的理论和方法与教学经验有机地结合起来,创设体育课堂教学既有共性的合作学习、又有个性的因材施教,实现教学普遍性与特殊性的有机统一。正如叶澜老师所言:“一个真实的课堂教学过程是一个师生及多种因素动态的相互作用的推进过程。”本研究在三地九校的持续教学实验研究中发现:有以下五种课堂教学方法,适配教学技能与课堂教学设计的“时效”与“有效”的情境,助力广大教师“建构意义学习”的课堂教学设计与策略。

教学实践证明,合理组织与适配体育教学技能与课堂设计,会使教学获得良好的效果。依据体育课堂教学特性,技能是在练习中成长的。据此认为,体育课堂教学设计的有效练习性原则:一是围绕认知发生的顺序性和逻辑性进行“同化、顺应与平衡”的构建,准确把握好学生学习的“教学适配”。大脑科学的最新研究成果表明,大脑中有三个学习区域(识别网络、策略网络和情感网络)可燃犀学习愿望,形成学习能力;信息加工理论告诉我们,学习受认知变量(短时记忆、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的制约,对此掌握利用可提高体育学习活动的定向认知能量与认知功用。正如维果茨基所言,“学习的一个基本特征,那就是创造了一个最近发展区,唤醒内部的多种发展过程。”[2]二是要立足于教为学的策略构建。在方法和手段的选择上,体现出“为学习而设计”、“为理解时刻而教”、“学习自由度”的教学策略。要清醒地避免学生是原料,输入―――输出(产出)的传统教学模式。恰如赞可夫指出,“不管你花费多少力气给学生解释掌握知识的意义,如果教学工作安排得不能激起学生对知识的渴求,那么这些解释仍将落空。”[3]三是教学方法的选择,既要体现出教学的内容性、组织性和负荷性的三个螺旋上升递进,又要掌握好学习发展由量变到质变的有效性飞跃的记忆规律。研究表明,学习程度越高,遗忘越少。过度学习达150%,保持效果最佳。实验证明,有趣形象的材料比无意义的材料更能引起学习发生,多种类型、多种感官的协同记忆可取得最好的记忆效果。苏霍姆斯基说:“建立学习跟知识之间的和谐,是学校面临的最重要的实际和理论问题之一”。

围绕上述原则,我们认为有效的课堂教学设计,应从以下五种练习进行构建。第一种练习―――着眼于理解的练习。

由于体育是一种习得性技能,重练习、重形态、重经验,初始的学习易于枯燥。围绕这一特点,该阶段练习要立足为学习者提供“为学习而设计”、“为理解时刻而教”的教学策略,诱使学生在做的过程中领悟“收获”,通过建立起一种感性的经验收获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正如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指出,如何为学生的学习提供积极的刺激(环境),以使学生能够在这一环境中作出正确的、教师期望的反应(行为),为此,教师对刺激(环境)的调控,就成为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即避免或剔除消极泛化环境和建立积极的学习环境(包括物理环境、社会环境和心理环境)。[5]该阶段的主要特征是生搬硬套、机械模仿的直观顿悟与试错发生,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桑代克三大定律(准备律、效果律和练习律)、认知主义学习理论的奥苏伯尔同化理论等是其指导的理论基础。该阶段教学的形式,是教师配合示范动作,先讲粗大的动作要领,然后在学习者建立感性后,再讲精细的动作要领。通过加大练习密度与次数牢固动作技能,每次练习之后,教师应及时分析、评价和强化(如赞赏),反馈学生了解其练习的结果,使其减少错误,尽快形成正确知识技能的可循环。

此方法的应用包含两个层面:

第一,给力知识的可理解性,如运用认知学习理论的“先行者组织策略”帮助学习者建立同化图式。燃犀“为学习而设计”,“为理解时刻而教”的教学策略与方法。减少学习障碍,助力学习者为下一步学习循环增添动机。

第二,博怀锐识各种教学理论与适用,使学习者对所授技能有充分的感受,才能产生清晰的学习循环。

为实施好上述两个层面,其具体的教学行为指针包括以下方面:

(1)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和教学负荷的流程步骤要与学生学习的心理认知性、生理活动性相符合。即:让学生经由单一的直悟模仿的试错练习一步步转入有效能的归纳性学习。

(2)因材施教、关注“学习者自由度”,积极注意辅导学习困难的学生,不要让其因困难而丧失学习的信心。

第二种练习―――归纳性练习。

该练习主要是让学生由单一模仿练习归纳到组合或综合练习的类化。通过一系列由简入繁的动作技能类化,把低级感性认识上升为一种高级理性的图式(结构)形成学习策略。即着眼于使学生思维从表象的感受抽象为类化的图式,使其能将所学知识广泛地应用于复杂学习情境的可循环之中。恰如类化理论认为,类化(即知识经验的概括化)是动作技能迁移的基础,对保持动作技能继续深化起决定性的作用。[6]该阶段是技能的动作分化期,教学形式主要特征是由感悟、体验上形成能力。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一个已形成的联结不予使用(缺少练习或应用),这种联结的力量便会减弱(知识)”,认知主义学习理论的奥苏伯尔同化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等范式是其理论依据。为此要求教师应由集体共性学习辅导转向个性化学习辅导,促进学习者“有意义学习发生”,为学习发现更多的联合因素,并特别要考虑如何维持学生学习动机的循环。

此阶段包含两个层面:

第一,将过去所习得知识与现在所教导的概念相连接。正如建构学习理论认为,学习的最重要条件是学习者原有的知识建构在新学习中的作用,它是有意义学习发生的基础。

第二,提供多种情境或变式,引导学生触类旁通。

如运用成功教学模式,通过低起点、小步子、快反馈;如运用快乐教学模式,通过挖掘教材内容的情趣美,帮助学习者补充丰富经验发现学习的意义。

为实施好上述两个层面,其具体的教学行为指标包括以下方面:

(1)设计有意义性的练习及作业,指导与提升学生的学习成就感。

(2)每节课结束时,应给学生提供回顾所学知识的要点与支架式的作业,助力学生加深印象,统整学习概念与技能。(开始学生不习惯,教学实践证明,只要长期安排,就会收到显着成效。)第三种练习―――运用性练习。

这种练习就是升级各种类化性练习的迁移,使学生领会知识,有意识地运用知识,形成策略图式。记忆规律研究表明,学习程度越高,遗忘越少。过度学习达150%,保持效果最佳。[8]只有动作熟练掌握了才能运用自如。这就要求教师善于把握启发与多练的运用。

最需要突出的是一个“悟”字,很多理解要让学生在“习”中自然地领会,不需要刻意地多解释、阐述。如运用领会式与启发式教学模式帮助学习者意义建构(或称认知图式)的不断改组和完善。

该阶段是技能的动作组合期。教学形式主要特征,一是教学过程由单层次模仿逐步向多层次领会发展;二是由固定性练习逐渐到合作性练习、自由化练习、自主性练习展开;三是该阶段注意练习的次数和时间的有效安排,过少达不到巩固提高的目的,过多又会引起浪费、丧失学习进度。练习的趣味性仍是教学设计的核心,让不同练习的刺激性与新颖性使学生遗忘学习过程的枯燥性,为促进体育认知和情感的培养等奠定基础。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多元智能理论等是其指导的理论基础。

该阶段包含两个层面:

第一,教学要活泼多样、有趣,引起并维持学生学习动机。

第二,给予学生成功的经验,维持学习动机。

为实施好上述两个层面,其具体的教学行为指标包括以下方面:

(1)依据教材需要,应用多元的教学方法。即:经由单项练习到组合练习再到综合练习,再到情境应用(如比赛)。

(2)活动变量,即经由个体学习到合作学习再到师生共同参与的学习。怡情施教,亲其师信其道,增强学习动机。

(3)动作难度与强度呈现阶梯式上升递进。不断挑起认知冲突,激励学生跳一跳就能摘到果子。

该阶段推荐的教学用法与要求有以下方面:

(1)“固定比率强化”―――是指学习者达到了一个可以预知的、固定的反应此数后,即可以得到强化。如成功教学模式。

(2)“变化比率强化”―――是指学习者再达到一个不可预知的反应此数后即可以得到一次强化。如领会教学模式。强化技能的主要方式有:语言强化、活动强化、符号强化、体态强化等。

(3)创设情境、协作、对话、意义学习的建构,展开师生、生生共同参与。

(4)体现为乐学而设计,为成功而教的时机。

(5)教学最优化必须以个性学习为指针。

第四种练习―――迁移性练习。

该阶段是技能的动作领会期。教学形式应运用的方法:领会教学法、合作教学法、游戏法、竞赛法、成果展示法、伙伴交流法等。改变传统演绎式的教学只有单一(模仿―――练习)的刺激―――强化的不足。一般而言较关注学生对动作要领的理解,只要学生学习的结果,不能令学生体察到学后应用的连接,享受到知识获得的反馈体验,是一种低层次的认知,只能说是一个粗糙的原则。如果运用迁移性教学则把感性具有的两大形式:自我直接感知与外部间接感知联系起来进行理解,更能强化学生的学习力,有助于帮助学习者加深对技能的理解。复现了知识的知、情、意、行的多维面孔,让学生享有“懂、会、乐”的收获与高峰体验。

该阶段包含两个层面:

第一,联系旧知识,巩固新知识。

第二,巩固新知识,拓展新知识。

为实施好上述两个层面,其具体的教学行为指标包括以下方面:

(1)创设障碍性情境。即在学生原有知识技能储备和经验的基础上,设计新的条件,形成新的认知冲突,唤起学生对新知识的挑战和探索的渴望。

(2)创设发现性情境。即通过呈现一定背景的材料,引出新的问题,产生新的知识与技能。

(3)围绕某一知识技能的应用。即通过一个应用情境的探究,产生新的理解,新的应用。

第五种练习―――巩固性练习。

为此,最为有效的方法,就是围绕各种“活动”给学习者提供不断练习的机会,让他们去实践和运用这些技能,策略自然而然就得到发展。该阶段是个体技能动作风格形成的特色期。学习的重点是发展个人的潜力、兴趣和应用动作技能的能力。教学形式的主要特征是个性化练习与竞赛性练习等相结合,与课内课外大小体育活动的多种方式相结合,促进学生收获成功、成就、运动高峰体验。巩固完善、形成特色与强化行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多元智能理论、后现代教育理论等是其指导的理论基础。

该阶段包含两个层面:

第一,课内教学课外应用相连接。

第二,个人学习与集体活动相连接。

为实施好上述两个层面,其具体的教学行为指标包括以下方面:

(1)设计开展有意义性的单项比赛,游戏性与竞赛性相结合。

(2)设计开展组与组、班与班之间各种比赛,游戏性与竞赛性相结合。

(3)个人学习与集体活动展示相连接。如个人成果与小组成果展示活动的各种单项的投篮比赛、运球上篮比赛。

3、结语。

最后需要指出的是,由于教学过程是一个由教学技能和教学设计等诸要素组成的复杂系统,要使这个系统成为有机的系统,就必须保证各要素之间的有机联系。因为任何一种因素作用的发挥,只能收到局部的效果,而不能取得教学的整体效果。要想取得最优化的整体效果,应力求使教学的各要素按照它们之间内在联系的规律性合理地加以情境适配。因而教师如果能科学把握正确地处理上述五种方法之间的关系,并能根据实践需要加以调整或改进,学生学习一定会取得积极的效果。这五种练习策略,虽不能绝对保证我们实现有效教学目标,但它确实有可能帮助并让这些事情变得更加可能。正如夸美纽斯曾说,“教师不仅要精通语言和科学,还要懂得怎样使学生最容易、最牢固地掌握。”

和谐高效课堂教学的实施论文【第二篇】

语文教学中使用参与式教学,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使每一位学生都投入到学习活动中,潜能得到充分发挥。我认为,在语文教学中实施参与式教学,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营造和谐的氛围,促使学生探究参与。

融洽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能够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

1、激发学习兴趣,创设乐学的课堂氛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引人入胜的启发导入、扣人心弦的悬念设置,短小精悍的故事趣谈及生动形象的直观教学,都能激发出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2、运用激励机制,创设自信的课堂氛围。学生在参与中遇到困难和挫折时,教师要鼓励学生树立克服困难的信心,激励学生积极思维,形成强烈的学习动力,创造自信的课堂教学氛围,促使学生奋发参与。学生在学习中取得成绩、有了进步时,教师也要及时给予鼓励和肯定,使学生一直处于亢奋的学习状态中。

3、加强情感交流,创设融洽的课堂氛围。教师面带微笑,用和蔼有神的目光看着学生,学生就能从目光中感受到教师的亲切,产生良好的心理效应,从而以良好的心境参与到学习中去。学生在这种轻松、愉快、参与意识极浓的氛围中情绪高涨,自己吸收消化知识,会大大提高学习的效率,使师生双方都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转换角色,创设民主的课堂氛围。教师要实现角色转换,改变居高临下的心态、真心诚意地与学生平等交往与交流,由教育的操纵者、主宰者转变为引导者、激发者、指导者,使学生发挥天性,由被动的接受体转变为自主学习的人,在平等的气氛中协同完成教学任务。

二、开展多样的活动,引领学生在参与中求知。

教师要做好学生探索知识的领路人,要精心设计教学方法,把学生引向通往知识的大门。

1、有序有物的课堂讨论。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应积极为学生创设语言交流的氛围,给学生“争吵”“讨论”“说话”的机会,提倡“思维”亮相,让人人都说起来,无拘无束,畅所欲言。说,对丰富学生的想象、发展形象思维、激活灵感、促进创新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2、课本情景剧表演。开展小品短剧表演可以使教学内容从静止的画面解放出来,引发学生的亲切感与新鲜感,调动学生大脑皮层的兴奋优势中心,使之在轻松愉快的心境下保持旺盛的学习热情。

3、课外阅读展示会。

我们不但要在课堂上专门留给学生读课外书的时间,还要学生在课外积极搜求新课标所推荐的书籍进行阅读,要求同学们定期交换读物,并适时召开课外阅读展示会,让学生交流心得、谈感受。学生从阅读中汲取了知识、锻炼了阅读能力,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读书积极性,增加了学生的生活积累,提高了学生对生活的感悟能力。

4、坚持写日记。日记不需要华丽的词藻、动听的语句,但一定要是发自内心的感受。学生在日记里可以倾谈心里话,也可以说“海阔天空”。这样做既记载了学生的心路历程、整理了(*),又给了学生广阔自由发挥的空间,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

5、多话题的演讲与定期的辩论会。演讲和辩论会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全面展示自己的机会。学生把课堂内外所学的各种知识,都可以用在演讲中,这不但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使所学达到了所用的目的,而且使学生明辨了是非、统一了认识,提高了思想,实现了语文教学中促进学生思想教育的目标。

6、作文的互批与自改。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并根据教师的批改要领,批改自己或同学的作文,在批改中学会评判、鉴赏、交流,进而掌握作文之法。学生对教师的批阅可能不甚领会,而让同伴给他指正、认可,就可能容易接受,易于起到共同学习、共同进步的目的。

三、精心设计问题,引导学生在探究中求知。

良好问题的设置,会把学生引入智慧的殿堂,而解决问题后的快感会使学生的求知欲望更加浓厚。

1、抓住教学中的模糊点设计探究问题。如在进行《列夫・托尔斯泰》的教学中,我设置的问题是:“课文一方面说‘托尔斯泰可以任意支配整个世界及其知识财富’,可见他是幸福的。但是一方面又说他得不到‘属于自己的那一份幸福’,这是否矛盾?”经探究后学生明白:托尔斯泰所受的是智者的痛苦,他看清了世态的丑陋,却无力改变现实,这是痛苦的。他凭借聪慧占有浩瀚的知识,又是幸福的。

2、抓住教学中的动情点设计探究问题。如在进行《与朱元思书》的教学中,我设置的问题是:“蝉的叫声让人感到单调而聒噪,猿的叫声让人感到悲凉且凄厉。而在本文中作者为什么对它们却充满了喜爱之情呢?”经探究后,得出的结论是:这种声音在一般人看来确是喧闹之声,但又是真实的自然之音。作者喜爱它,正表现了其对大自然的喜爱与向往之情。这样一究,学生对文章主旨的理解、认识又加深了一层。

3、抓住教学中的疑难点设计探究问题。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大胆发问、勇于解疑、有所创造。如在学生学习了《藤野先生》后,引导学生发现问题:“作者写藤野先生,为什么要提清国留学生?”“讲堂里叫喊的是不是爱国学生?”这样问题的探究,就会把学生引入作者的思想轨道,去感悟作者的爱国行动、爱国情感及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对作品的理解就会更深入。

总之,在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为学生搭建发现知识、汲取知识的平台,让学生在参与教学中主动学习、创造,这是提高学生语文素质的根本要求。

和谐高效课堂教学的实施论文【第三篇】

传统作文教学的一般过程是教师命题,学生写作,教师评改,到下一次作文时再进行范文选读,作文总结。这种方式的弊端主要表现在:一是效率太低,作文批改的周期较长,1篇作文的写作及评改要历经两周时间。对作文进行总结评价时学生也失去了兴趣和热情,很难激发学生写作兴趣热情。二是作文教学程式化。“老师教、学生学”成了作文教学“永恒的旋律”,学生缺乏新鲜感,没有主动学习、探究的机会,学生的主动学习写作的能力受到遏制。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仅仅是被动的写作,。三是学生之间的交流,协作的机会少,学生体验不到成功的乐趣,孩子应有的灵性和神采老师的金典批语扼杀了。许多语文老师都有这样的感受:老师一宣布写作文,底下愁眉苦脸之状便时有所见,哀叹牢骚之声时有所闻。我在作文教学中尝试采用了“贴近学生生活激发写作兴趣、鼓励命题题材多样化,学生放胆作文,书写真情实感  学生快速自改作文、分组评改交流习作,师生总结点评,学生二度作文”的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命题、题材多样化。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提倡学生自主拟题,少写命题作文。”为此,在作文课前由各小组命题,课堂上分别把各组的命题写到黑板上,然后由全班同学选择一个最喜欢的题目来写。哪一个题目喜欢的人多就确定哪一个(也可以选择两个题目进行比较作文教学)。然后选择学生代表来陈述自己喜欢这个题目的原因、自己的写作思路等。学生对题目进行初步的分析后,由教师结合自己的经验进行指导。当然学生命题不能随意为之,因为每册教材中都有明确的作文训练重点,这就需要教师对命题有所规划,稍加限制。如对话题作文的训练,可由教师设定话题,然后由各组根据话题去写提示语等内容。即使是训练命题作文,也多采用半命题的方式,让学生补充完整,这样易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发挥想象力。学生自主命题就是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变被动应题为主动命题,变“要我写”为“我要写”,调动学生写作的积极性,同时也促进了作文题目的课堂生成。

二、鼓励学生放胆作文,书写真情实感命题、解题后立即进入写作状态,一般要求在四十分钟内成文。《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习作中“写自己想说的话”,“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同时,“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情动而辞发”,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要引导学生从最真的心灵体验出发,给表达一个自由的空间。我们的写作训练就是要让学生在体验的基础上把自己的感受和体会写下来。与此同时教师写“下水文”。教师的“下水文”力求贴近学生实际,可回忆自己的学习生活,内容贴近学生,以便于学生理解、评价。这一过程改变了过去教师巡视写作的做法,体现了课堂教学中师生民主平等的思想。教师与学生一起体验写作的难点和重点,更有利于指导作文教学,也便于提高教师自身写作水平。

三、自改作文、分组评改。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重视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中和相互批改的过程提高写作能力,中学生已具有初步的自改作文能力。“文越改越精,玉越琢越美”。修改这一环节,一定要做到位。我的做法是:让学生先检查修改自己的作文,从字、词、标点到选材、立意、语言、结构等逐一进行自改,或同桌互相交换检查修改,或教师通过多媒体展台,修改典型性作文。然后教师再集中评改这样久而久之,学生自能养成修改作文的习惯,也会在潜移默化悟出一些作文之道然后在各组在组长的领导下共同评改,典型作文组内宣读,小组成员各抒己见剖析文章的优缺点,综合大家的意见写评语,写出尽量详细的眉批和总批,其他作文在组长的组织下交换评改。与此同时教师在每组中抽取一本进行浏览式批改,所抽取的作文应兼顾不同水平的作文。学生分组评改作文,把作文评价的权力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朗读作文,自己分析思考,从而使他们真正领悟到写作要领,成为学习的主体。朗读作文和学生评议能锻炼学生听、说、读的能力,可以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例文朗读、师生总结点评。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尊重和保护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鼓励学生运用多种方法,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多样化的探究。这种探究,既有学生个体的独立钻研,也有学生群体的讨论切磋”。通过合作这种形式仍然解决不了的问题或在合作中学生又发现的新问题,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探究学习。通过探究学习进一步增强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兴趣,进而主动搜集资料论证自己的观点,形成独立钻研的能力,自主解决学习中的难题,增强驾驭学科教材的能力,具有独特的、科学的学习方法和可贵的创新意识,真正学会学习。教师把互评后的作文进行查阅、更正,掌握批改情况,肯定学生批改的成绩,鼓励学生批改的.积极性。并挑选学生的典型作文(也允许学生毛遂自荐),由学生当堂朗读。教师引导全体学生对作文进行总结点评,找出优点或不足,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不同见解,不要怕出现课堂争论,允许学生保留意见。教师因势利导形成本次作文的共同价值取向:哪样写是1篇好作文,哪样写不是1篇好作文。教师适时读自,己的“下水文”,由学生进行评议。“下水文”要有针对性和引导功能,要体现本次作文训练的重点。学生对例文的总结点评将本次作文引向探究的领域,由对几篇具体文章的分析过程上升到摸索、感悟写作规律的过程,学生在生动鲜活的例文中领会到了写作的方法和技巧,提高了写作的水平。

五、学生深入探究、二度作文。

这个过程是探究的尾声,是二次创作的过程。学生深刻把握本次作文的要领后反思自己的作文,充实自己的“胜笔”,修改或删掉自己的“败笔”,使每1篇作文让自己有所感悟、达到自己满意的程度,得到组内成员的肯定,受到老师的表扬,感受到进步和成功的快乐。

总之,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主体性和参与性是作文教学实践的创新之路,这就要求教师关注学生,以生为本,以学定教,千方百计诱发学生主体参与的内因作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自主、主动地参与作文实践的全过程,在多姿多彩的作文实践中,身在其中,乐在其中,促进学生个性的和谐发展。

付宏学。

和谐高效课堂教学的实施论文【第四篇】

摘要:新课程标准指出“学校阶段的体育教育应为学生打好体育锻炼的基础,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兴趣和习惯,使学生能够终身进行体育锻炼。”由此可见,从小学开始就应对体育引起重视,应针对班级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分层教学的方式方法,因材施教,因地制宜,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关键词:分层教学;终身体育理念;方式探寻;。

一、分层教学和终身体育理念认知。

分层教学法最早定义的特点就是根据技术水平将学生分出层次,在教学过程中使用各种方法让下层学生向上层进步,让上层的学生更加优秀,也使各个层面的学生都能共同进步。分层教学也是教师实施素质教育中探索出来的一种新的教学方法,要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兴趣爱好、能力层次把学生分出不同的组别,注重学生的主体作用,而后因材施教,从而达到最终的教学目的的一种方法。

体育新课标强调“终身体育”理念。终身体育,与终身教育同时衍生,即是指一个人终身进行身体锻炼和接受体育教育。终身体育是在体育的改革、发展中提出的一个新概念。小学体育教学是终身体育的基础。小学里,学生处在6~12岁年龄段,是从学龄儿童进入青春发育期的关键时期,也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全面锻炼身体,促进身心健康,掌握体育的知识、技术、技能,养成锻炼身体的习惯,培养体育意识的重要时期。这个时期,身体生长发育得如何,直接影响着人的一生。如果少年时期身体发育得不好,如脊柱侧弯、驼背、呼吸机能差等,到了成年以后往往无法弥补,而成为终身的缺陷。所以,学校体育教学在整体的教育体系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也是终身体育的重要一环,是人们奠定终身体育基础的关键时期。

小学生初步接触系统的体育教学体系,对于体育的概念是模糊的,不清楚体育课应该学什么,做什么。这个时候,就需要教师进行正确的引导,推广正确的体育理念,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体育价值观。

1.教学目标分层。

有目标才会有动力,目标分层,合理、明确的制定,是体育工作开展的第一步。而体育是很特殊的一门课程,它是多元化的,在体育教学中不仅可以增强学生身体素质,更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人际交往能力,培养学生的优良品质,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进一步的提高。体育教学目标的制定,应随着社会不断的进步而不断的改革更新,因此,有较大的波动性。

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应与各层次学生的能力水平相应,根据需要,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方法,让每个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都有所得,才能确保整个体育活动的协调发展,有效实施。目标的分层确立可从以下几步出发。

(1)目标预设。

在课程开始前,应进行教学目标的预设,这样有助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选择和运用合理的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根据体育课程标准,提前理清各个单元的教学目标,理清课程的内容体系,也可避免盲目的制定目标造成资源、时间浪费,导致课程内容重复而没有意义。

目标的预设对于学生而言,可以有效的引起学生的.注意力。有目标的课程,会让学生有努力的方向,促使学生开动脑筋,在遇到困难时,鼓励学生开拓新思路,应用新方法,以便更好的实现目标。

(2)目标细化。

在制定教学目标时,目标内容要明了,要把体育行为进行细化,明确的规定出这节课要完成什么,要达到什么要求,需要学习什么内容等,要面面俱到,避免出现疏漏。

如可细化分为理念目标、认知目标、技能目标、情感目标等几个层次。结合教学内容,让学生对课程的理念有一个完全的认知,在体育活动过程中,鼓励学生进行团队协作、合作竞争,共同的进步发展。在教学中,让学生能够掌握基本的体育技能,使学生在体育学习中能够有一个良好的心态,感受到体育中的情感,从而轻松快乐的学习。

(3)目标具体化。

目标统领教材,教材为实现目标服务。教材不仅要面向全体学生,更要考虑到学生所处阶段的身心特点,兴趣爱好、基本活动能力等因素,进行教材的整合,根据实际的情况,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具体到每一个学生的身上,才能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能够围绕目标学习,达到预期的教学效率。

(4)目标评价。

没有评价的目标教学,是不完整的教学,评价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教学手段。教学评价就是对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学习过程、教学效果等要素的评价,它是促进课程目标实现与课程建设的重要手段,具有导向、鉴定以及激励的功能。由于班级学生个体、体质差异大,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很难解决学生存在的问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评价应采用多种方式方法结合的机制,实施分层、针对性的有效评价,才能使学生认识到自己目标的完成情况,认识到自己的长处和不足,也能让每个学生都能发现自己的价值,能够对自己有个精确的定位。并鼓动学生,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出建议,帮助学生进行改进,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1)根据学生身体素质进行分层教学。

小学时期,正是打好身体基础的黄金时期,对学生的身体发展有着重要意义。体育课程是一项运动项目,在体育运动中,每个学生的身体素质都不一样,身体素质较好的学生运动能力较强,而身体素质较差的学生运动能力较差,在完成体育运动项目时会显得比较吃力。为了避免学生因为项目完成情况产生不良情绪,要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进行分层,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制定不同的任务标准,计划性的把学生的身体素质进行逐步提高,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2)根据学生兴趣爱好进行分层教学。

兴趣是成功的先决条件,一个人只有对所学事物感兴趣,在学习过程中,才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要使体育课能较好的进行,让学生学有所获,在体育课上教师教学时就应该注意抓住学生的兴趣,即学生的个体表现于外在的心理倾向,针对某些学生对体育兴趣淡薄的和没有兴趣的,教师要培养其兴趣,让学生可以自主自发的进行体育学习和锻炼,享受体育,爱上体育,这也是分层教学在小学体育课中运用时重要原则的体现之一。

(3)根据课程内容进行分层教学。

每个学生所擅长的科目是不一样的,而小学生处于一个活泼好动的阶段,可塑性强。可根据其特性和每节课所要学习的主要内容,把擅长科目和不擅长科目的分为一组,起到“以优带差,互帮互助,共同进步”的作用,也可避免教师因个人精力有限,不能面面俱到的弊端。进行目的性的分组,能够使学生之间有更深刻的交流,让学生通过相互的学习,达到更高的层次,提高自身能力。

分层教学是小学体育教学的一个重要手段,分层教学法有利于处理好尊重个体与面向全部之间的矛盾,能够将学生从没有针对性传统教学中解救出来,真正帮助学生确定其主体地位。所以,我们要不断地实践并完善分层教学法,更好地运用分层教学法来实现体育课程的教学目标。在实施过程中,注意各个层次的连续性,不能机械的分开,保证各个层次的衔接,保持其持续、连贯性。让每个层次的学生都能明确自己的目标和学习内容。作为教师,要正面的鼓励学生,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从根本上改变学生的态度,让学习明白课程学习的重要性,授之以渔,积极督促,为学生终身体育的实现打好基础。

参考文献:

[1]陈文利.生本教育理念下小学体育分层教学实验分析[j].新校园旬刊,2014.

[2]李静亚.浅谈分层教学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应用[j].好家长,2017.

[3]陈顺林.分层教学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应用初探[j].文理导航,2016.

和谐高效课堂教学的实施论文【第五篇】

论文摘要:参与式教学作为教学方法改革的主流方向,具有传统课堂难以企及的优点。反思性教学作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理论,是提升教学质量和水平的重要手段。然而,在教学实践中缺失了教师反思环节的参与式教学方法改革,容易陷入:流于形式的参与、教学活动沦为机械式复制的技术流程、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与满意度双低的教学困境。文章以高校经济管理专业的教学活动为例,思考和体会如何在参与式教学方法的改革中树立反思性教学观,改革教学策略与方法,修正教育教学价值观,使高校、教师、学生共同受益。

论文关键词:反思性教学参与式教学高校。

一、反思性教学概述。

反思性教学的理念最早来自英国哲学家、教育思想家洛克和荷兰哲学家斯宾诺莎。1933年美国教育哲学家dewey在其名著《我们如何思维》指出:“反思是对任何信念或假定的知识形式,根据支持它的基础和它趋于达到的进一步结论而进行的积极的、坚持不懈的和仔细的考虑”,把反思性思维用于教学,提出教学五阶段学说。另一位美国学者麻省理工学院的donaldschon(1987)在其著作《反思实践者:专业人员在行动中如何思考》,明确提出了“反思性实践”这一专业术语。其后,英国的morwenagriffiths和sarahtann(1992)等学者进一步诠释了反思性教学理念。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在欧美教育界反思性教学被普遍认为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理论基础。

在中国,反思性教学的重要性也越来越被教育界认同和重视,被视为教师主动参与提高教学效果、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方法和工具之一。华东师范大学熊川武教授认为反思性教学即是“教学主体借助行动研究,不断地探究与解决自身和教学目的,以及教学工具等方面的问题”,将“学会教学(learninghowtoteach)”与“学会学习(learninghowtolearn)”结合起来,努力提升教学实践的合理性,使自己成为学者型教师的过程。

梳理国内外学者关于反思性教学的理解,可以获知反思性教学观是教师树立在教学活动中积极主动地结合教学实践,持续反思、总结和再行动的理念和责任意识。对于高校激励教师主动参与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和水平是现实而重要的。

二、参与式教学方法在经济管理专业的应用现状。

参与式教学方法(participatoryteachingmethod)是“参与”性原则在教育领域应用的体现,是目前国际上普遍倡导的一种进行教学、培训和研讨的方法。参与式教学过程是指受教育者在明确的教学目标指导下,运用科学的方法,在民主、宽容的课堂环境中,积极主动的、具有创造性的介入教学活动的每一个环节,从而接受教育、获取知识并发展能力。

参与式教学方法具有传统课堂教学方式难以企及的优势,目前在高校经济管理专业课堂教学改革中广泛运用。以笔者所在的高校经济管理专业为例,参与式教学作为传统教学方式的补充,为大多数教师认同,运用于数十门专业课程教学。

1.教学方式的多样性。高校经济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特点是注重实践能力、强调应用性,经济管理专业的课程授课广泛采用课堂讨论、头脑风暴、示范和指导练习、角色扮演、团队活动、实验游戏、模拟教学、案例研讨、辩论赛、情境模拟等参与式教学方式。

以学生为主体。参与式教学方式有别于传统教学的特征之一在于倡导以学习者(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强调学生主动探究知识、建构知识,发挥学生能动性。

3.以团队合作学习为中心。以笔者所在的高校经济管理专业课程教学为例,大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根据授课班级人数规模,把学生分为每组5~7人规模的若干团队,案例研讨、实验游戏、情境模拟、主题辩论等都以团队形式展开,团队之间是竞争关系。

4.教师角色由“监控者”向“引导者”转化。传统教学模式,教师扮演的学术权威和知识化身,是居高临下的监督者、控制者角色。在参与式教学方法中,教师建立与学生平等交流的关系,引导学生“清除”实现学习目标路径上的障碍。

(二)缺乏教学反思的参与式教学方法存在缺陷。

然而在教学活动中,经济管理专业参与式教学方式的成效与理想预期存在差距,集中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参与式教学流于形式,教学质量的改进成效不显著。以笔者所授的管理学等课程为例,在教学过程中尽管每章都安排学生分组进行案例研讨的教学环节,但学生对案例的理解往往不够深入,停留在表面的显性案情,对问题的分析呈同质化倾向,缺乏创新和深度。

2.教学活动成为机械式复制的技术流程。缺失了教学反思环节,课前没有精心准备教学素材,课后缺乏自省和总结。对于教龄偏长、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而言,教学活动的参与和互动,更容易沦为机械式复制的技术流程。

3.学生对参与式教学的投入程度低、满意度低。以经管专业为例,在非正式访谈中,有不少学生反映在参与式教学过程中,由于部分教师对教学案例、实验游戏等素材选择的随意性,参与过程中的低监控性等原因,使得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投入程度大为降低,教学效果的满意度低。

三、反思性教学运用在参与式教学方法改革中的思考与体会。

反思性教学的本质是发挥教师的主动性,希望教师以研究者的身份去发现自身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思考并解决问题。反思的对象不仅仅是局限在教学技术、教学策略和教学手段,还包括教师内隐的知识和价值观。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22 30405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