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资料 > 教学设计 >

浅谈新课程改革下的数学课堂教学

爱美丽发表时间 3132844

 

浅谈新课程改革下的数学课堂教学

 

    一、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新课标非常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我在新课程的教学中,鼓励学生在其原来知识基础上大胆突破,开拓思路,树立新理念,用与别人不同的方法解决同一个问题,达到课堂的高效性和实用性。
    在教学小数除法(六年级上册)时,我以前是先把原来的被除数和除数在除法竖式里写好,再根据除法的基本性质把被除数和除数扩大相同的倍数,把除数变成整数,再按照除数是整数的除法法则进行计算,这样的竖式看着就比较缭乱,学生在计算时,要求商的小数点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时,就容易与被除数原来的小数点对齐,造成错误。我在新课程改革后,就让学生大胆创新,首先根据除法的基本性质,以除数为标准,把被除数和除数扩大相同的倍数,先把除数变为整数,再把变化后的被除数和除数写进除法竖式里进行计算,这样,算式既简单整洁,学生在讲商的小数点与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时,也就不容易出现错误。如
    计算÷=
    竖式可直接写为:
    在圆柱一单元(六年级下册)的教学中,因为有圆周率的原因,计算就比较复杂,这部分知识,学生都基本能明白算理,能正确的理解题意进行计算,但结果错误居多,原因就是计算出错。针对这种情况,我就让学生改变传统的除法算式的写法,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直接把除法算式改写成分数的形式,这样就可以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把先约去再计算,这样就降低了解题计算的难度,使学生的计算错误率大大降低。
    如一个圆锥形麦堆,底面周长是米,高是米,如果把这堆小麦装入一个底面半径是5米的圆柱形粮仓,可以装多高?
    可以列式为:
    就可以同时约掉,减少计算量,降低计算难度。
    二、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性,独立性
    新课标告诉我们,并不是老师塞多少知识给学生,学生的脑子就可以装进多少知识,学生学习有自主性,独立性,不再只充当接受知识的容器。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学生应在老师的引导下,进行自主的学习,操作,探索,提出问题,思考问题,探究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与同学和老师合作交流,讨论,共同发现新知识。这样获取的知识才能在学生的脑海中留下深刻的印象,才能应用自如。在教学《圆柱的表面积和体积》内容时,我就提出这样的问题让学生思考:周长相等的长方形正方形和圆,圆的面积最大,那么侧面积相等的一高一低的两圆柱,谁的表面积和体积大呢?这个问题让学生从单纯的一个面上升到立体图形,大家顿时陷入了沉思。我马上引导学生,可否应用学习用品来做这样的两个圆柱呢?同学们马上茅塞顿开,有的用数学书,有的用作业本试着围成这样的两个圆柱,我首先肯定同学们的方法正确,但为了得出准确的结论,我让大家分小组操作实验,就用两张同样的作业本纸,分别沿不同方向就围成了一高一低的两圆柱,再测出数据,计算出它们的表面积和体积,各组再汇报计算结果,就共同探索出:侧面积相等的两圆柱,表面积和体积不一定相等。矮胖的表面积和体积都比瘦高的大。虽然得出这个结论几乎用了一节课的时间,但在知识形成体验的过程中,让学生感受数学发现的乐趣,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形成应用数学的意识和培养创新的能力,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传统教学方法与教育新观念相结合
    虽然新课标要求教师要更新观念,改革教法,要求教师必须通过创造性教育活动培养一代新人。当前,有了新的教育理念,就完全摒弃传统的教学方式,但我认为,在教学中,适时的应用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也未尝不可。我在教学中一是归纳了“口诀法”:一看、二想、三算、四查,解决了学生学习数学中的许多问题。这个口诀适用于单位的化聚和四则混合运算。在单位的化聚中,我让学生一看是把高级单位化成低级单位还是把低级单位化成高级单位;二想这两个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三是用原来的数去乘或除以进率,四是检验是否换算准确。在四则混合运算中,我要求学生一看这个算式包含哪些运算,二是按四则混合运算的计算法则确定这道题的运算顺序,三是按确定的运算顺序进行计算,四是检验计算是否正确。二是在分数乘除法应用题中,学生学习的难点就是找不准究竟用乘法计算还是除法计算,我在教学中照样引导学生用“四步曲”解题:一是读题审题,找出题目中提供的数学信息;二是根据题目中的数学信息找出单位“1”的量,看单位“1”是已知的还是未知的;三是按照单位“1”已知就用乘法计算,单位“1”未知就用除法计算;四是检验。这些方法虽看似守旧,套用既定的方法和思路在解决问题,但在让学生在解决实际数学问题的过程中,发现解决这些问题的共性,并对这些问题进行进一步的抽象概括,建立具体的数学模式和理念,降低了学习新知识的难点,这种老方法在新课标中也很实用。
    在大力提倡创新教育的今天,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都要积极主动的更新教育理念,提高教育教学方法,以适应新课标对我们提出的高要求。
 

 1 / 3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22 31328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