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资料 > 教学设计 >

列方程的教学设计精选8篇

网友发表时间 2916144

【参照】优秀的范文能大大的缩减您写作的时间,以下优秀范例“列方程的教学设计精选8篇”由阿拉漂亮的网友为您精心收集分享,供您参考写作之用,希望下面内容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列方程的教学设计【第一篇】

“用字母表示数”是义务教育教科书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简易方程》中的第一部分内容。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整数的加、减、乘、除四则运算以及常见的数量关系和几何计算公式的基础上进行的的。它是今后进一步学习简易方程、周长、面积、体积等字母公式的基础。它是学生学习数的概念方面的一次重大发展,是学生有算术到代数的重要转折点,也是学生进一步学习代数知识的'基础。

1.学生已经接触过一些用字母表示的计算公式和预案算律,对简单的实际问题中的基本数量关系也比较熟悉,学生用字母表示数的必要性和作用已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有一定的观察、分析、概括能力,这些都有助于学生的学习。

2.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和学习该内容的经验:学生对日常生活中使用字母表示电视台标、地名、组织等给人们带来许多方便的现象有一定的了解。

3.学生学习该内容的困难:学生是第一次接触用字母表示数的方法,从熟悉的算式引出含有字母的式子,从具体的数到用字母表示数是认识上的一次飞跃,对学生来说是相当困难的,也非常不适应。因此,教学中应充分利用现实情境,让学生再体会数量关系的基础上,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体会用字母表示数的优越性。

1.在现实情境中,学习和理解字母表示数的意义,能结合具体情境,利用字母表示数进行表达与交流,体会用字母表示数的简洁性。

2.在探索数量关系的过程中,进一步发展学生数感、符号感。

3.通过数学活动来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习兴趣。

1、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

利用向袋子里放笔的情境,让学生感受用字母表示数的必要性。

2、在对比交流中,深化理解概念。

利用前后袋子笔的数量关系,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

一、导入新课,提出问题。

直接出示课题。提问:你在哪些地方见过用字母表示的?

二、互动探究。

1.用字母表示数。

咱们班一共有()人,老师带来了()笔。

预设:学生用数字猜测。

提问:你们能确定这些答案是正确的吗?

预设:学生用字母表示。

追问:你是怎么想的?

讨论分析:我们不确定里面有几支笔,但对于a你知道些什么(引出范围)。

2.用字母表示数量关系。

情境二:向袋子里加2支笔。

提问:现在你能确定里面有几支笔吗?那你怎么表示呢?

预设:a。

反馈:用a表示合适吗?

另一个字母b。

反馈:与原来袋子不同了,不能用a表示(不同的未知数用不同的字母表示)。

a+1。

比较分析:b和a+1哪个更好。

反馈:a+1既能表示2号袋子里的笔,又能表示比1号袋子多了一支笔。

爸爸比小红的年龄大30岁,用你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爸爸和小红的年龄。

假设小红的年龄是10岁,你知道爸爸的年龄吗?

3.用字母表示计算公式。

每支笔为2元,你知道老师买这笔需要多少钱吗?全校所有需要的笔呢?(2n)。

刚才我们用2n表示全校所有笔的价钱,4m你认为可以解决什么问题呢?

列方程的教学设计【第二篇】

发表时间:-4-159:45:06来源:小西一校作者:代春艳。

教学目标:1、使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学会列方程解比较容易的两步应用题2、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创新意识,合作意识以及分析能力,观察能力,发散思维能力,表达能力3、使学生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是数学,体验到数学的应用价值,体验到数学学习的乐趣和成就感。教学重点:掌握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方法步骤。教学难点:根据题意分析数量间的相等关系。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设计:教师创设生活情境,使孩子在一个充满鼓励,充满肯定,充满分享,充满赞美的环境中学习。培养他们感悟生活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创设生活情境,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师:同学们,休息日的时候,你们都做些什么?生:看电视、补课等。

2、师:出去玩同样会学到知识,只要你留心,生活中处处都是数学,上周日小明和妈妈去公园玩就遇到了好多数学问题。(课件显示)小明最喜欢坐飞机了,于是妈妈给了他一些钱,让他自己去买票。(课件显示)他花了5元钱,还剩15元,妈妈给了小明多少钱,你们知道吗?学生汇报,解题思路并列式师:谁还有不同的方法?学生用含未知数x的方法进行汇报肯定学生的发言,引出课题。

二、合作学习,探索新知。

教学例题(课件显示)玩下一项游乐项目,先去买票,票价6元,买两张,还剩38元,你知道这次妈妈又给了小明多少钱吗?想一想,这组信息中蕴含着怎样的关系呢?学生汇报。师肯定学生发言。下面,我们就用列方程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吧!你们认为应该怎样做?学生猜想。师:现在,请同学们用自己找出的数量关系,根据刚才讨论的结果来列方程解决这个问题吧?。学生汇报,老师板书。归纳步骤.师:学到这,请同学们回顾并讨论一下,刚才我们用列方程的方法解题时经过了哪些步骤?学生充分讨论后汇报。师:看看数学专家是怎么归纳的呢?(出示投影)肯定学生,赞扬学生。

三、实际应用。

1、师:小明玩了半天,他和妈妈都感到口渴了,不知买什么饮料好。谁愿意帮小明出出主意?师:现在我们虚拟购买饮料的场景。我当售货员,各小组派一名同学买饮料。用今天学习的知识求每瓶水的价钱。学生在小组内合作,共同解决问题。汇报时让学生说说是怎么思考的,请其他同学针对他们的思考方法和解答过程提出意见。

2、(课件演示)小明选择了买酸奶。(出示小票)看了小明的.购物小票,从中你知道了什么?还有什么是不知道的?(数量)学生解决问题,独立完成后小组成员互评,并给有困难的同学帮助。教师巡视指导。学生汇报。

3、最后,妈妈还剩下38元钱,要买些水果回去,看到苹果每千克3元;梨每千克2元;香蕉每千克6元;桔子每千克4元,可还要剩下20元钱买生日蛋糕。如果你是小明,你想卖哪种水果呢?利用本节课所学的知识算一算,看看能买几斤?学生可讨论,可试做。做后汇报。

四、全班总结。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学生从各方面回答。师:今天,同学们的收获可真不小!课后让我们继续运用今天所学的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吧!最后我送给大家一句话:生活中处处充满了知识,要学会做一个生活中的有心人,你才能成为学习上的成功者。

列方程的教学设计【第三篇】

人教版课标教材小学数学第九册第四单元第53页、第54页“方程的意义”。 教学目标:借助生活情境理解方程的意义,能从形式上判断一个式子是不是方程;经历从生活情境到方程模型的建构过程,感受方程思想;培养学生观察、描述、分类、抽象、概括、应用等能力。

准确从生活情境中提炼方程模型,然后用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来表达,理解方程的意义。

理解方程的意义,即方程两边代数式所表达的两件事情是等价的。

1.师:(出示一台天平)请看,这是一台天平,在什么情况下天平会保持平衡呢?

提问:你能用一个式子表示这种平衡吗?(100+100=200或100×2=100)你怎么想到了用数学符号“=”来表示天平的平衡呢?(引导学生说出:这里的100+100表示的是天平左盘食物的质量,200表示的是天平右盘砝码的质量,正因为它们的质量相等,天平才会平衡,如果学生说成:食物的质量=砝码的质量,教师也给予肯定,然后问:现在已经知道这两袋食物的质量都是100克,砝码的质量是200克,那么上面的式子可以写成什么形式?)

2.(出示两小袋食品)将左盘的食物换成两袋30克的食物,天平还是平衡的吗?为什么?你能用一个式子表示这种不平衡吗?(30+30200)咱们班谁喜欢喝牛奶?你喝吧!问:这盒牛奶被喝掉多少克了?再问:这盒牛奶现在的质量可以怎么表示?(275-x)克。

3.再将这盒喝过的牛奶放在天平的左盘,可能会出现什么情况?可以怎么表示?写一写!点名汇报,(切忌一问一答!当学生答出一种情况,老师随机问这种情况表示的是什么情况)

(对不是方程的式子,一定要学生从本质上解释为什么不是方程)

课件出示(配以录音):早在三千六百多年前,埃及人就会用方程解决数学问题了,在我国古代,大约两千年前成书的《九章算术》中,就记载了用一组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史料,一直到三百年前,法国的数学家笛卡尔第一个提倡用x、y、z等字母代表未知数,才形成了现在的方程。

很多以前用算术方法解起来很难的问题,用方程能轻而易举地解出来。

动态平衡是为了加深对方程本质的理解判断题中对不是方程的式子的合理解释,进一步明晰了方程的表现形式有别于其他等式、不等式或代数式,为了让学生感知方程的多样性,防止学生把未知数狭隘地理解为一个或者狭隘地理解为z,在这一题里设计了有两个未知数的,也设计了含有未知数a、y的。

列方程的教学设计【第四篇】

教学目标:1.理解掌握方程、方程的解、解方程等概念。

2.理解方程与等式的关系。

3.会用加、减、乘、除各部分间关系解一步简易方程并会检验。

4.培养观察、抽象、总结、概括能力、发展思维。

5.使学生感受数学知识间的联系,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

教学重点:使学生初步掌握解方程的方法和书写格式,并会检验。

教学难点:帮助学生建立“方程”的概念,并会应用。

关键:帮助学生建立“方程”的概念,并会应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

复习天平保持平衡的规律及等式保持不变的规律。学习这些规律有什么用呢?从这节课开始我们就会逐渐发现到它的重要作用了。

二、新知学习。

1、解决问题。

出示p57的题目,从图上可以获取哪些数学信息?天平保持平衡说明什么?

杯子与水的质量加起来共重250克。

能用一个方程来表示这一等量关系吗?得到:100+x=250,x是多少方程左右两边才相等呢?也就是求杯子中水究竟有多重。如何求到x等于多少呢?学生先自己思考,再在小组里讨论交流,并把各种方法记录下来。

全班交流。可能有以下四种思路:

(1)观察,根据数感直接找出一个x的值代入方程看看左边是否等于250。

(3)把250分成100+50,再利用等式不变的规律从两边减去100,或者利用对应的关系,得到x的值。

(4)直接利用等式不变的规律从两边减去100。

对于这些不同的方法,分别予以肯定。从而得到x的值等于150,将150代入方程,左右两边相等。

2、认识、区别方程的解和解方程。

得出方程的解与解方程的含:

像这样,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知数的值,叫做方程的解,刚才,x=150就是方程100+x=250的解。

而求方程的解的过程叫做解方程,刚才,我们用这几种方法来求100+x=250的解的过程就是解方程。

这两个概念说起来差不多,但它们的意义却大不相同,它们之间的区别是什么呢?

方程的解是一个具体的数值,而解方程是一个过程,方程的解是解方程的目的。

3、练习。(做一做)。

齐读题目要求。

=5×3。

=15。

所以,x=3是方程的解。

用同样的方法检查x=2是不是方程5x=15的解。

三、作业。

独立完成练习十一第4题,强调书写格式。

四、小结。

通过这节课学到了什么?还有什么问题?

列方程的教学设计【第五篇】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上册55—57页内容。

1、通过演示操作理解天平平衡的原理。

2、初步理解方程的解和解方程的含义。

3、会检验一个具体的值是不是方程的解,掌握检验的格式。

4、、提高学生的比较、分析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的意识。

教学重点:理解方程的解和解方程的含义,会检验方程的解。

教学难点:利用天平平衡的原理来检验方程的解。

关键:天平与方程的联系。

教具:图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回顾旧知,引出课题(出示课件)。

1、实物演示:天平平衡的实验。

师:老师在天平的左边放了一杯水,杯重100克,水重x克,一杯水重多少?

生:(100+x)克。

师:在天平的右边放了多少砝码,天平保持平衡呢?(教师边讲边操作100克、200克、250克)。

师:请你根据图意列一个方程。

生:100+x=250(课件显示:100+x=250)。

2、这个方程怎么解呢?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解方程。(板书课题:解方程)。

二、探究新知。

1.认识“方程的解”和“解方程”的两个概念。

师:(出示课件)那你猜一猜这个方程x的值是多少?并说出理由。

生1:我有办法,可以用250-100=150,所以x=150.

生2:我有办法,因为100+150=250,所以x=150。

师:xxx同学的想法太棒了!我们一起探索验证一下。请看屏幕,怎样操作才使天平左边只剩x克水,而天平保持平衡。

生:我在天平的左边拿走一个重100克空杯子,在天平的右边拿走100克的砝码,天平保持平衡。

师:你能根据操作过程说出等式吗?

生:100+x-100=250-100。

师:这时天平表示未知数x的值是多少?

生:x=150。

师:是的,xxx同学的想法是正确的,方程左右两边同时减100,就能得出x=150。我们表扬他。

师:根据刚才的实验,我们来认识两个新的概念———“方程的解”和“解方程”。

师:指着方程100+x=250说:“x=150是这个方程的解。(课件显示:方程的解)。

师:

100+x=250。

100+x-100=250-100。

指着方框说:“这是求方程的解的过程,叫解方程。

师:在解方程的开头写上“解:”,表示解方程的全过程。

师:同时还要注意“=”对齐。

师:都认识了吗?请打开课本第57页将概念读一次,并标上重点字、词。

师:你们怎么理解这两个概念的?

(学生独立思考,再在小组内交流。)。

师:谁来说说你想法?

生1:“解方程”是指演算过程。

生2:“方程的解”是指未知数的值,这个值有一个前提条件必须使这个方程左右两边相等。

师:“方程的解”和“解方程”的两个解有什么不同?

生:“方程的解”的解,它是一个数值。“解方程”的解,它是一个演变过程。

[设计意图:通过自主学习、组内交流、合作,达到培养学生自主、互助的精神。]。

2.教学例1。

师:要是老师出一个方程,你会求这个方程的解吗?

生:会。

师:请自学第58页的例1的有关内容。

[学生独立学习例1的有关内容,设计意图:给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学习,让学生发现]。

师:四人小组讨论方程左右两边为什么同时减3?

[学生独立思考,再在小组内交流。]。

师:(出示例1)左边有x个,右边有3个,一共用9个。根据图意列一个方程。

生:x+3=9(板书:x+3=9)。

师:x+3=9这个方程怎么解?我们可以利用天平保持平衡的道理帮助理解,请看屏幕。

师:球在天平不好摆,老师在天平上用方块来代替它。怎样操作才使天平的左边只剩x,而天平保持平衡。

生:x+3-3=9-3(板书:x+3-3=9-3)。

师:这时天平表示x的值是多少?

生:x=6(板书:x=6)。

师:方程左右两边为什么同时减3?

生1:使方程左右两边只剩x。

生2:方程左右两边同时减3,使方程左边只剩x,方程左右两边相等。

师:“方程左右两边同时减3,使方程左边只剩x,方程左右两边相等。”就是解这个方程的方法。

师:这个方程会解。我们怎么知道x=6一定是这个方程的解呢?

生:验算。

师:对了,验算方法是什么?

生:将x=6代入原方程,看方程的左边是否等于方程的右边。

(板书:

验算:方程的左边=6+3=9。

所以,x=6是方程的解。)。

师:以后解方程时,要求检验的,要写出检验过程;没有要求检验的,要进行口头检验,要养成口头检验的习惯。力求计算准确。

三、巩固练习。

师:现在老师看看同学们对于解方程掌握得怎么样。(课件展示)。

四、课堂小结:解含有加法方程的步骤。(出示课件)。

师:谁能说说解含有加法和减法的方程的步骤?(随着学生,显示全过程。)。

a)先写“解:”。

b)方程左右两边同时加或减一个相同的数,使方程左边只剩x,方程左右两边相等。

c)求出x的值。

d)验算。

列方程的教学设计【第六篇】

(1)知识与技能:

结合二次函数的图象,判断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存在性及个数,从而了解函数的零点与方程的根的联系.理解并会用零点存在性定理。

(2)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分析、猜想,验证的能力,并从中体验从特殊到一般及函数与方程思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和求知欲,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重点:体会函数零点与方程根之间的联系,掌握零点的概念

难点:函数零点与方程根之间的联系

1.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

问题1求下列方程的根

师生互动:问题1让学生通过自主解前3小题,复习一元二次方程根三种情形。

问题2填写下表,探究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相应二次函数与x轴的交点的关系?

师生互动:让学生自主完成表格,观察并总结数学规律

问题3完成表格,并观察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相应二函数图象与x轴交点的关系?

师生互动:让学生通过探究,归纳概括所发现结论,并能用相对准确的数学语言表达。

2.建构函数零点概念

函数零点的概念:对于函数y=f(x),我们把使f(x)=0的实数x叫做函数y=f(x)的零点。

思考:

(1)零点是一个点吗?

(2)零点跟方程的根的关系?

(3)请你说出问题2中3个函数的零点及个数?(投影问题2的表格)

师生互动:教师逐一给出3个问题,让学生思考回答,教师对回答正确学生给予表扬,不正确学生给予提示与鼓励。

3.知识的延伸,得出等价关系

(1)方程f(x)=0有实数根(2)函数y=f(x)有零点

(3)函数y=f(x)的图象与x轴有交点

列方程的教学设计【第七篇】

关于方程和解方程的知识,在初等代数中占有重要地位。中小学生在学习代数的整个过程中,几乎都要接触这方面的知识。从这个意义上说,前一节学习用字母表示数为本节课学习方程和以后的解方程打下了接触。教材采用连环画的形式,首先通过天平演示,说明天平平衡的条件是左右两边所放物体质量相等。同时得出一只空杯正好100克。然后在杯中倒入水,并设水重x克,通过逐步尝试,得出杯子和水共重250克。从而由不等到相等,引出含有未知数的等式称为方程。为提供更为丰富的感知材料,教材一方面由小精灵要求:你会自己写出一些方程吗?另一方面通过三位小朋友在黑板上写方程的插图,让学生初步感知方程的多样性。

述生活中的等量情景。学生对于利用天平解决实际问题较感兴趣,而对于从各种具体情境中寻找发现等量关系并用数学的语言表达,则需要老师引导和同伴互助,需要将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相结合。

1、知识与技能:结合情景,理解、掌握方程的意义。会用方程表示简单情境中的等量关系。

2、问题解决与数学思考:经历从生活情境到方程模型的建构过程,感受方程思想。

3、情感与态度:在学生的自主探究过程中,感受数学的魅力,培养学生的观察、描述、分类、抽象、概括、应用等能力。

理解方程的含义,会用方程表示简单情景中的等量关系。

用方程的思想刻画简单情境中的等量关系。

多媒体课件。

(一)感受等式,理解等式。

利用天平的直观性引导学生将生活中的情景用等式或不等式表达出来。

(二)对式子进行分类。

在引导学生想法的前提下,让学生自主对式子进行分类。

(三)引入方程概念。

(四)理解方程意义。

借助天平呈现出简单的相等的情景,让学生经历将生活情境转变成数学语言的过程。

(五)感受方程的价值。

(六)课堂小结。

(一)感受等式,理解等式。

1、出示天平的图片,让同学们了解天平的基本功能,知道只有当两边放的物体重量相等时天平才会平衡。

师:我们一起用天平做个试验。

课件演示,天平左边放两个鸡蛋,右边放一本数学书,书和鸡蛋都放在天平的上方,不接触天平。

师:你觉得如果将书和鸡蛋放在天平上后,天平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预设学生会有不同的看法,一部分同学会认为无法判断,理由是不知道数学书和两个苹果谁重。

生:平衡。

生:40+40=80。

2、出示两支篮球队比赛的图片,其中红队得分17分,蓝队得分24分。

师:你能用数学式子描述出红蓝两队比分之间的关系吗?生:1724。

预设经过前面对数学书和鸡蛋重量的比较,学生已经能够想到,18+x和24之间的大小关系是不确定的,会有三种情况。

师:你是否能用式子表示出这三种关系呢?

生:如果红队进的球很少,那么比分还是没有蓝队高,18+x24;如果红队进的球很多,比分就会超过蓝队,18+x24;如果红队正好追上蓝队,那就是18+x=24。

生:等于小于和大于。

设计意图:利用直观的天平平衡,很容让学生初步感知物体质量之间自然产生的相等关系,等式是方程的生长点。而利用连续进球个数的数量不确定,则将未知数引入到式子中。

列方程的教学设计【第八篇】

2、使学生能根据应用题的特点选择恰当的方法来解答。

3、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数量关系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

根据题目的具体情况选择合理的解题方法。

通过不同题型的训练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列方程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而且能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到方程是描述数量关系的一种常用和有效的数学模型,列方程解决问题具有独特的方法价值。激发学生探索数学规律的兴趣,有利于学生进一步感受到用字母表示数以及列方程解决问题的优越性。

一、揭示课题。

1、引入课题。

我们已经会根据几个数之间的等量关系列出方程。今天这节课,我们着重复习根据应用题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列方程解答,(板书课题)通过复习,要能根据题意正确地列方程来解答应用题。同时还要能根据数量关系的特点,灵活地选择算术方法或用方程来解答应用题。

2、复习解题步骤。

提问:我们过去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步骤是怎样的?

板书:(1)审题,用x表示未知数;

(2)找等量关系,列方程;

(3)解方程;

(4)检验,写答案。

你认为其中最关键的是哪一步?为什么?

指出:列方程解应用题要按照解题步骤进行,其中最关键的一步是找等量关系列方程。(板书:关键:找等量关系)因为方程是根据等量关系列出来的,只有等量关系找正确,对照等量关系列出的方程才正确。

学生个别口答后再整理。

2、京沪高速公路全长1262千米。两辆汽车同时从北京和上海出发,相向而行,每小时分别行120千米和95千米。用计算器算一算,大约经过几小时两车相遇?(得数保留整数)。

4、完成93页第6题。

(1)理解鞋的码数与厘米数的换算关系。

(2)进行码数与厘米数的换算。

强调:根据题目的'情况,合理选择方法,列算式或列方程。

5、完成93页的第7题。

理解“一种药品降价10%”的含义。

6、完成93页的第8题。

强调:(1)两种衬衫的原价相同,由于打的折扣不同,所以现价不同。(2)108原是这两中衬衫现价的和。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说说思考过程。

指名板演,集体交流,说说解题思路。

两人一组,分组开展活动,适时互换角色。

三、全课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复习,你有了哪些新的认识?还有哪些疑问?

学生互说体会。

四、拓展延伸。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22 2916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