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山水》教案设计与教学实录(精彩15篇)
通过分析《桂林山水》的语言特点和意象,结合学生的感受,设计互动活动,激发学生对自然美的理解与热爱,能否更好地领会作品的深意呢?以下由阿拉网友整理分享的《桂林山水》教案设计与教学实录相关文章,便您学习参考,喜欢就分享给朋友吧!
《桂林山水》教案设计与教学实录 篇1:
师:大家知道我叫什么名字吗?
生:不知道。
(师板书:“陈大伟”)
生(小声):陈大伟
师:对。就是陈大伟,陈老师。知道上什么课文吗?
生:桂林山水。
师(板书:“桂林山水”):对,上“桂林山水”,大家已经学过这篇文章了,想不想知道陈老师将怎么上?
生:想。
师:陈老师想用检查的方式来上。首先我要检查同学们书读得怎么样,先请同学们把书打开,用自己的方式读一读,边读边想,在这篇文章中,作者写了什么,有什么样的感情,把这种感情读出来。
(生齐读)
师(打断):自己读自己理解,不要齐读。
(生读课文,师巡视)
师:刚才陈老师看同学们读书都很不错。现在陈老师想检查一下大家对生字和一些词语掌握得怎么样。是不是会写了,记住了?现在请大家合上书,拿出练习本来听写。准备:“漓江”“峰峦雄伟”“波澜壮阔”“无暇的翡翠”“屏障”“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生写,师巡视)
师:写完了,请大家翻开书对照一下,有没有写错的,写对了几个。
(生检查)
师:对于没有写正确的词语,大家下来要写一写。在这当中,既有生字,也有一些优美的词语,大家会写了,能不能解释呢?
生:能。
师:谁来说一说,什么是无暇的翡翠?“无暇”是什么意思?“翡翠”是什么?
生1:“无暇”的“瑕”原指玉上的斑点,“无暇”就是没有斑点,没有缺点的意思。翡翠就是一种玉石。加在一起就是没有斑点的玉石。
师:哦。翡翠这种玉石是什么颜色呢?
生:绿色。
师:对,“无暇的翡翠”本意是没有瑕疵的绿色宝玉。“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谁来说一说是什么意思?有些同学可能觉得用语言不好来解释,你可以闭上眼睛,想一想,想象一种画面。
生2:一只小木舟,行驶在碧绿的水中,仿佛人在一幅美丽的画卷当中游览。
师:说得好,请坐下。舟行驶在碧绿的水面上,两边是如画的山水,人在当中游览。我们检查了字词。现在,陈老师有一个问题,请大家看到课文的第一句:“人们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板书:“甲天下”)“甲”是什么意思?
生:“甲”是“天下第一”。
师:“天下第一”,“桂林山水甲天下”就是桂林山水天下第一,这是谁说的?
(生有的说“作者”,有的说“人们”)
师:在这里是谁说?
生:“人们说”。
师(板书“人们:”):是人们说。这里面,你们有问题吗?因为今天我们是检查,我想听一听同学们发现什么问题没有?
你们没有问题,那陈老师就有问题了:这里的“桂林山水甲天下”是人们的意思,还是作者的意思?
生:人们。
师:这里,陈老师想提出一个问题,作者说“桂林山水甲天下”没有?他同意不同意桂林山水天下第一?他相不相信桂林山水天下第一?
(师板书:作者:?)
部分学生(犹豫):没有。
师:哦,(走到一位学生身边),看来你有不同意见?
生3:在这里,作者是相信桂林山水天下第一的。但是作者没有直接的表明,他同意人们的看法,而且是用“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这种方法来说明“桂林山水甲天下”的。
师:哦。� 很好。
生4:我也认为,作者是相信“桂林山水甲天下”的。因为在第二、第三自然段里面虽然没有直截了当地说出来,但描写山、描写水暗示了“桂林山水甲天下”。
师:你注意到了第二自然段、第三自然段暗示了“桂林山水甲天下”,我们就请你认真读一读第二自然段、第三自然段,想一想作者想说什么?
其他同学请把他读的段落找到,一边听,一边思考,作者到底说了什么,是什么意思?
生4:“我看见过波澜壮阔的大海,玩赏过水平如镜的西湖,却从没看见过漓江这样的水。”“我攀登过峰峦雄伟的泰山,游览过红叶似火的香山,却从没看见过桂林这一带的山。”
师:好,读得很有感情!我们来琢磨一下这两句话是什么意思?我们来品位一下。
(师朗读:“我看见过波澜壮阔的大海,玩赏过水平如镜的西湖,却从没看见过漓江这样的水。”)
在这里,你们体会到,作者是不是想说漓江的水比大海和西湖的水更好?作者有没有这样的意思?
生:有。
师:就是说,漓江的水超过了西湖和大海的水?
生(犹豫):是。
师:有的同学在犹豫了。大家再看一看书,这里是不是说漓江的水超过了西湖和大海的水,漓江的水天下第一?
生(看书后):不是
师:到底是还是不是啊?你说说看。
生5:我觉得,作者并不是说大海和西湖的水比不上漓江的水,我觉得作者的意思就是说他看见过大海,也赏玩过西湖,却从来没有看见过漓江这样的水,意思是漓江的水很特别,它的水不同于大海和西湖的水。
师:这位同学的意思是:我看见过波澜壮阔的大海,玩赏过水平如镜的西湖,却从没看见过漓江这样“特别”的水。也就是说,漓江的水有不同于大海和西湖的水的特点?漓江的水、大海的水和西湖的水是各有……
生:各有千秋。
师:对,各有千秋。是不是天下第一?
生:不是。
师:是什么?
生6:有特点。
(师擦“?”板书:“有特点”)
师:作者认为桂林山水有特点,特点是什么呢?作者从那几个方面来描述了桂林山水的特点呢?
生:三个。
师:那三个方面?
生7:静,清,绿
师:对,这也是三个。这是说的什么的特点?
生7:水
(师板书“水”)
师:除了水,后面还有什么?
生(众):还有山
(师板书“山”)
师(到生7面前):你刚才抓住了第二自然段,分析了写水的三个特点。我们以后分析文章,首先要注意从整个1篇文章来找。
师:后面还有什么?
生8:我来我来。
师:好,你来!最后一段说什么?
生8:最后一段说的是总结山和水
师:对,是总写山和水,写了山水结合的特点。
(师板书“山水结合”)
师:好,现在,大家说一说水的特点是什么?
生:静,清,绿
师:大家都知道了:静,清,绿。
(师板书:“静,清,绿”)
师:明明就是这漓江的水,为什么他从各个不同的侧面去写,使我们读着感到特别舒服?想一想,作者从那几个方面感受了水?写了水?
(生迟疑)
师:好,我们读一读。
生(齐读):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
师:从那些方面写了水?
(生犹豫):
师:“漓江的水真静啊”,从哪个方面写的?
生:静。
师:对,写的是“静”。从哪一个方面写,我们可以再看一看后面紧跟的“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静得怎么样呀?
生:“感觉不到它在流动”。
师:“感觉不到”,写的是什么?
生9:这是从感觉的方面写漓江的水。
师(板书“感觉”):大家再用这种方法看一看,写“清”是从那一方面写?
生10:“看见”。从视觉写
师(板书“视觉”):后面说:“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仿佛”是什么意思?
生11:好像。
师:用了什么方法?
生11:比喻的方法。
师(板书“比喻”):作者用不同的方法,从不同的侧面写出了漓江水的特点。
山的特点是什么?
生:奇,秀,险。
师(板书“奇,秀,险”):大家读一读:桂林的山真奇啊——。
(生读)
师:“奇”写的什么?
生12:形状。
师:“秀”写的什么?
生13:颜色。
师:“险”写的什么?
(生迟疑):
师:“险”是带给人的感受。所以,陈老师认为,是从感受方面写的。
看看最后一段,山水结合的特点是什么?作者又是怎么总结的?
生14:“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师:“这样的山围绕着这样的水”,“这样的山”是什么样的山?
生:奇,秀,险
师:“这样的水”又是什么样的水?
生:静,清,绿
师:这样的水又倒映着这样的山,山水结合,加上山间绿树红花,江上竹筏小舟,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画卷,真是——
生:“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师:现在我们看,人们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作者发现了漓江的水“静,清,绿”,桂林的山“奇,秀,险”,游桂林山水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这些特点。
大家想一下,在人们说“桂林山水甲天下”的时候,作者发现了桂林山水的这些特点,发现了他们的特别之处,作者有什么样的心情?
生15:激动
师:激动!然后又会怎么样?看到它美,看到它好,你会怎么样?
生16:赞美。
师:对,赞美,歌唱。看一看,感受一下,作者会怎么赞赏?我们来读一读。“漓江的水真静啊”,想一想“真”字和“啊”字的作用,表达了什么样的心情?又该怎么读出这样的心情?
生17:激动。
师:还有吗?
生18:兴奋。
师:还有没有?
生19:自豪。
师:为什么自豪?
生19:因为他发现了。
师:发现了什么?
生19:漓江的水“静,清,绿”,桂林的山“奇,秀,险”。
师:对,这是他自己发现的东西,是他发现了自己的美。大家试一下,我们去掉“真”和“啊”:“漓江的水静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大家读一读:
生(语气平淡地读):“漓江的水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
师:怎么样?有什么感觉?
现在加上“真”和“啊”,再读体会作者的心情,读出激动、欣喜和赞美。
生(读):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
师(读):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
这里有一种欣喜,一种赞美。现在请你们把自己想象成作者,你们在游览中发现了美,发现了别人没有发现的东西,然后想把它表达出来,再读一读漓江的水和桂林的山。
生(读):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
师:好,读得真好。读这些文章该怎么读啊?首先要“入境”,头脑中要有这些美境,多美呀!第二要入情,作者在这里游览着,发现着美,他抑制不住地想表达美,歌唱美。
现在我要请一位同学来入境入情读一读,其他同学可以闭上眼睛,体会作者的心情,随着作者的指点和描述去观察美,发现美。注意,“入境”时头脑当中要有一些画面,“入情”,心中要体会作者的心情。
(生20读全文)
师:好,谢谢你。大家有没有“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感觉和激动、欣喜的感觉?如果我们有,就要感谢作者,感谢这位同学。
(师生共同鼓掌)
师:刚才在大家闭眼想象的时候。这一位同学(走到那位同学面前)在认真观察课本前面的桂林山水图。她在看着图,听着同学的声音,在作者的带领下在江上荡漾。这也是一种很好的方法。
现在,作者说桂林山水有这样的特点。你呢?你怎么看?(师板书“你:?”)哪些同学到过桂林?
(同学中没有举手的)
现在没有去过,今后可能会去,当你们到桂林时候,你会怎么看桂林山水?你们是不是要去发现“桂林山水甲天下”,是否是去发现漓江水静、水清、水绿,桂林的山奇、山秀、山险?
生21:我到桂林,除了去发现漓江水“静,清,绿”和桂林的山“奇,秀,险”以外,我还想去观赏那里的树木,体会树木的茂密和生机。
师:好,他还有去观赏植物。注意,他去旅游除了发现作者的发现,另外更重要的是要发现……
生:自己。
师:自己的东西。还有哪些同学想去看什么?
生22:我想去观察和发现桂林那一带的人文文化,因为桂林是广西壮族自治区的一个风景区,那里居住着很多少数民族,我对少数民族很感兴趣,对他们的服装、人文风情感兴趣。所以,我到桂林,不仅要观赏作者写出的山、水以及山水结合的特点,也要观察这里的人文风情。
师:好!说得真好!注意,两个同学都有一个想法值得陈老师学习,也值得我们大家学习。这就是学会用自己的眼睛(师板书:“用自己的眼睛”)
生8(插嘴):发现美。
师:对,自己的眼睛发现美(板书:“发现美”)。我们要向作者学习:人们说“桂林山水甲天下”,作者来了。但我来了不是来重复别人的发现,而是发现自己心中的桂林。
同学们今后游览桂林山水,既不要被“桂林山水甲天下”吓住了,也不要只是去发现漓江水“静,清,绿”和桂林的山“奇,秀,险”,我们还要学会用自己的眼睛去看自己心中的桂林,用自己的眼睛发现——
生:自己的美。
师:当你用自己的眼睛发现自己的美的时候,你的心情是什么——
生:激动、欣喜和赞美。
师:对,我们可能就和作者一样激动、欣喜和赞美,这就是旅游的乐趣。旅游的目的不是去印证别人的观察和思考,而是用自己的眼睛去发现美。下面陈老师要介绍一位诗人对桂林山水的歌唱,这就是贺敬之的“桂林山水歌”,陈老师在这里朗诵其中的一小节:
“云中的神呵,雾中的仙,
神姿仙态桂林的山!
情一样深呵,梦一样美,
如情似梦漓江的水!”
(生鼓掌):
师:大家下课以后可以找“桂林山水歌”读一读,琢磨一下,两位作者心中的桂林山水有没有不同。大家会发现,两位作者就分别用自己的方法表达了对桂林山水的喜爱。刚才我们说用自己的眼睛看,在这里,我们还要说要用自己的嘴巴说,
现在再回到文章的开头:“人们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想一想,这一句在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大家来读一读第一自然段。
(生读第一自然段)
师:起了什么样的作用?
生14:我觉得是总结了文章。
师:是总结了文章吗?好,他的观点是总结了文章。还有其他看法没有?
生4:我觉得,第一段和第四段相互照应。
师:第一段和第四段相互照应,你还是同意总写的?
生4:是。
师:还有其他意见吗?好,你有不同的想法?
生23:我认为,“人们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在吸引作者,写出了去的原因。
师:这里有两种意见,到底是原因还是总写呢?大家琢磨一下。想一想,作者听到这一句的时候,他已经去过了,还是还没有去过?
生:没有。
师:对,是人们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我们才乘着木船荡漾在漓江上,来观赏桂林的山水。注意“来”观赏,才来了。想一想,是原因,还是总写。
生:是原因。
师:陈老师的看法,也是写原因。它就像我们听到某个人说,某个地方好玩,我们就去了。这实际上就是一种写游记的方法,这种方法就是先写原因,再写过程和感受。有那位同学最近出去旅游过,用这种方法开一个头?
生18:我是去的三亚。
师:为什么去的?
生18:我们在网上知道三亚那里很好,我们这里天气很冷,我们想去,我们就去了。
师:我们这里冬天很冷,我们在网上看到三亚很暖和,我们就到三亚去了。
生24:我去的是青海湖。我们学过1篇青海湖的文章,我的印象比较深。回去给爸爸说想去看一看,没有想到我爸爸竟然答应了,把我吓了一跳。
师:好!好!好!这个游记就很好写了,接下来就可以写怎么旅游和发现了什么了。
现在,大家知不知道人们四川一些风景名胜的评价和说法?有那些风景名胜因为听说好你就去了?对青城山,人们说——
生:青城天下幽。
师:于是,在某一个时间,你和几个朋友就去游览了。人们又说,峨眉——
生:峨眉天下秀
师:容中尔甲唱的:“神奇的九寨——”
生:人间的天堂。
师:于是,我们就去游九寨沟了。现在我们再讨论,这里的“人们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相当于听到了一个什么?
生25:广告。
师:对,可以说是一种广告。听到一个广告,然后就去了,把这个过程写出来,写成游记,你们觉得这样写困难大吗?
生:不大。
师:对。它的基本思路就是,我听说某个地方好,我就去了,去了以后,我们发现了什么,走的时候感受是什么,这样写出来就很清楚明白。但要写精彩,重要的是什么——
生:用自己的眼睛。
师:有这样一句话:世上不缺少美,缺少的是——
生:发现美的眼睛。
师:希望大家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我们希望大家下去以后,可以照着这样的方式写一写自己最近的一次旅游,当然除了景物,大家还可以把旅游的过程、旅游的心情写得生动一些。
好,我们说在这1篇文章中,“人们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相当于一句广告,是引起游览的原因,那还有没有其他的可是的方法呢?请大家翻到下一课《林海》,大家下来以后去读一读,研究一下,它的第一自然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最后,我还要请大家读一读“桂林山水”这篇课文,你可以体会着作者的感情读,也可以用自己的判断和和思考读。
(生读课文)
师:陈老师想知道,�
师:真好!下课!
《桂林山水》课堂教学实录 篇2:
激qing导入
同学们,在我们幅员辽阔的祖国大地上,有着数不清的美景胜境。先看看山吧。著名的五岳是各具特点,还有天下第一山──黄山等座座都令人流连忘返;再看看水,浩浩荡荡、滚滚东流的第一大河长江,中华民族的摇蓝黄河振撼人心,正是这样的山山水水将祖国大地装典得格外美丽。
在祖国众多美景中有一处非常特别,她的山水极为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她以雄奇秀逸的丰采,使每一位到这游览的人的心灵受到触动,这就是我国广西的桂林山水。
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第2课《桂林山水》,共同去领略那儿的独特景象。
板书课题
师:让我们齐读课题
师:(出示多媒体)先让我们伴着优美的音乐,来欣赏一组精彩的桂林山水图片。
演示:“配乐欣赏”。
欣赏同时教师做以下文字说明:桂林的山美,水也美,瞧!青山浮水,绿水映山,这山,这水是那么和谐地结合在一起,共同构成了桂林甲天下的美景。
(第一自然段)怪不得人们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多媒体)“甲”是什么意思?请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桂林山水甲天下”的意思。
师:为什么人们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呢?桂林的山水到底有什么特别之处呢?下面我们就一同走近桂林的山,走近桂林的水,相信你会有一个满意的答案的。
请同学们轻轻地打开书,用你喜爱的方式读课文,要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听清楚老师的要求了么?开始。
同学们读得很认真,和课文中的词语打个招呼吧!
出示本课字词
领读 齐读两遍
这里有两个多音字,你能区分它的读音么?
示多媒体
波澜壮阔的澜 和无瑕的瑕都是要求会写的字,同学看老师的书写
澜是左右结构的字,右边笔画较多,门字的里面是请柬的柬,说笔画,最后一笔是点,请同学们在写字书上描一个写一个,注意写字姿势。
再来看 无瑕的瑕,左右结构,右边是真假的假右部分,注意笔顺,教师说笔顺,好,在写字书上书写两个。
现在我相信我们同学一定会把课文读得更流利。我来指名读课文,(每人一句)。其他同学想 桂林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是啊,桂林的山水多么迷人,让我们好像进入仙境一般。
来到桂林,首先要游览的便是漓江。瞧!这就是漓江。
1、介绍漓江:如诗如画的漓江是桂林山水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发源于桂林市东北兴安县的猫儿山,它如同一条秀丽的玉带般一路流经桂林、阳朔,一直到桂林东南部的平乐县,全长有170多千米。
如诗如画的漓江之所以这么美丽,是因为它有三个特点,你们能在课文中找出吗?请同学们自由读第二段
结合学生回答[板书:(静、清、绿)]
漓江的水静、清、绿。请小朋友用几个词把这三个字连接起来,把写漓江水特点的几个字组成一个句子。
师:还可以怎么说?
〔师:如果我们告诉人家:漓江的水又静又清又绿,能让人感到漓江水很美吗?假如我们把静、清、绿三个字重叠起来,怎么说?漓江的水生:漓江的水静静的。
师:把静、清、绿几个字重叠起来,语气加重,就使人觉得漓江的水很静、很清、很绿。
我们看到漓江的水这么美,感叹起来,该怎么说?
师:这三句,大家说得很有感情。现在请你们念课文中的这句话。
师: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念轻声,拖长声音,然后把声音压平。(示范)
师:好多了。第二句漓江的水真清,看得见底,要念出清得见底的意思来。“清”字先向上扬一点,再轻轻拖一下。(师范念)
师:绿,是很美,念时要念出美的意思来。
师:很好。用感叹句,把我们对漓江的爱表达出来了。
那么漓江水静到什么程度,清到什么程度,绿到什么程度,请同学们用你喜爱的方式读课文的第二段。(多媒体是第二段)
你最喜欢漓江的哪个特点就把它的这个特点读给大家听好么
生:(念课文)。
师:同样是写漓江的三个特点,现在老师另念几句写漓江水的句子,意思和书上的一样,只是说法不同。你们比比看有什么不同,哪种说法好。读一读,在小组内讨论
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
漓江的水也很清,连江底的沙石也可以看见。
这里的江水又绿,绿得像无瑕的翡翠。
这样写美不美?为什么?
师:老师有个问题,(示多媒体)这段是写漓江的水的,那么从第二节开始就写“我们荡着小船……”可以吗?为什么要写“看过波澜壮阔的大海”、“水平如镜的西湖”?这样写让你产生什么感觉?在小组内讨论说一下你的意见。
师:是这样。这样才使我们知道桂林的水甲天下。现在请大家念这句话。(示多媒体)
师:今天我们学了排比句,你能把这样的一个句子(示小黑板:我爱大海、西湖和漓江的水)说成个排比句么。
师:你只说了两只。不行,要说三句。
师:小朋友学得很好。现在用你最好的办法有感情的背诵课文第二段
谁来美美的背诵第二自然段(指名 不会背的同学帮助 师生共背)
漓江的水真美啊,以至于著名作家袁鹰眼望这独特的景象,情不自禁地写下了这首浓碧:多媒体
自由读
指名读
喜爱这首诗的可以背下来。
师:观赏了漓江的水,下节课我们将继续乘着木船观赏桂林的山,
看一下今天的作业
《桂林山水》课堂教学实录 篇3:
教学内容:
《桂林山水》是九年义务教育语文s版四年级下册中的1篇讲读课文。这篇课文抓住桂林山水的特点(水:静、清、绿;山:奇、秀、险),以优美、简练的语言,生动形象地展示了桂林山水的美景,表达了作者对桂林风景的喜爱之情。课文从“桂林山水甲天下”讲起,既概括说明了桂林山水在祖国名胜中的地位,又交代了作者观赏桂林山水的缘由。同时引起了我们对桂林山水的向往。然后,用对比的方法描述了漓江的水、桂林的山的突出特点。最后,把桂林的山和水联系起来,作为一个完美的整体,展现在读者面前。
教学目标:
1、会认会写本课的9个生字,认识本课的5个生字,理解新词的含义。
2、在读中想象、感悟桂林山水独特的美,受到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美好河山的情感的熏陶。
3、学习作者抓住事物特点来描写事物的方法。
4、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师:上节课,我们随同作者来到了山清水秀的桂林,刚刚走入,同学们就陶醉其中,留恋不已。今天,就让我们荡舟漓江,共同领略桂林山水的美丽与神奇!师板书课题。
师:浏览课文,说说课文采用了怎样的写法?先写什么?后写什么?再写什么?
生:先总----分------总的写法,师板书。
生:先写水,再写山。师板书。
师:那谁来概括一下水有哪些特点?
生:(多人回答)静、秀、绿、清…
师:说对了,但是顺序不对
生:静、清、绿。
师板书。
师:山呢?一起来说。
生:奇、秀、险。
师板书。
[设计理念:教师以优美的语言导入新课,指导学生回顾旧知,整体把握全文内容,突出文章重点内� ]
二、导学达标
1、紧扣重点词,在读中想象、感悟漓江水的特点。
师:课文先写水,我们就先来读读写水的段落,看看哪些语句写出了水的特点?
生自由读,交流。
师:哪些句子写出了水的静?谁来读?
生读描写静的句子。(没感情)
师:还有谁想读?
生再读。(较有感情)
师:看到这么静的水,你心里舒服吗?
生再读。(很有感情)
师:能再静一些吗?
生再次朗读。(很有感情)
师:还有哪些句子?
生读描写水“清”的句子。(较有感情)
师:水清得能看到江底的沙石,你不激动、不惊喜吗?怎样表现自己内心的感受呢?
生有感情的朗读。
师:江底的沙石都能看的一清二楚,可真够清的!展开想象,清的还可以看到什么呀?
生1:嬉戏的小鱼。
生2:打闹的小虾。
生3:走来走去的螃蟹。
师:用眼睛看看四周,再看看水里,你能看到什么?
生4:水中有山的倒影。
师:抬头看看天空,再看看水里,你能看到什么?
生5:天上飘动的白云。
师:看来漓江的水具有一种生机勃勃的美,谁能读出这种美?
多名学生有感情地读。
师:哪些句子写出水的绿?
生读描写绿的句子。
师:这是一个什么句子呀?把什么比做什么?
生:比喻句。
师:什么叫无暇?
生:没有瑕疵。
师:翡翠,玉石中的一种,十分名贵,再加上无暇两个字,你感觉怎样?
生:绿的透亮,美得高贵。
师:带着自己的理解读一读!
生读。
师:漓江的水的特点,谁能用一句话概括?生:又清又静又绿。
师:谁能完整地读读这三个句子?
生读。
师:学到这里,我突然发现了一个问题,既然作者写的是漓江的水,为什么还要写大海和西湖呢?我觉的是多余的,谁能帮我解答呢?
生1:它没有像大海一样波澜壮阔,但比水平如镜的西湖美。
师:你说的是它没有大海美,却比西湖美,好像不是这个意思吧。
生2:突出了漓江的水非常好。
师:你突出了一个“好”字,能不能换一个词?
生3:美。
师:那大海美不美?
生:美。
师:西湖美不美?
生:美。
师:漓江的水呢?
生:美。
师:大海有大海的美,西湖有西湖的美,漓江的水也有自己的美。那你在告诉大家,它们各自有各自的美,其实就是各自有各自的?
生:特点。
师:漓江水的特点就是?
生:又静又清又绿。
师:这种写法叫做作比较,拿大海、西湖同漓江的水相比,是说漓江的水既不同于大海的波澜壮阔,也不同于西湖的水平如镜,漓江的水有一种独特的美!这么美得景色,这么优美的句子,我们真该美美地读一读!谁来读?
(配乐,师引读,生接读。)
[设计理念:紧扣重点词体会感情。教师紧扣 “静、清、绿”这三个重点词,指导学生读读议议,个别读、齐读、引读、议读,在读中想象,清晰地在头脑中再现漓江水的特点,并适时地指导写作方法,将听说读写有机融合,促进学生整体素质地提高。]
2、在读中想象,在动手作画中再现桂林山的特点。
师:欣赏了静、清、绿的水,再来看看奇、秀、险的山,作者是怎样写出山的特点呢?请大家默读课文,画出相关句子。
生默读。
师:哪些句子写出了山的特点?谁来说?
生读描写山“奇”的句子。(读出惊奇)
师:桂林的山还像什么呀?
生1:像孔雀。
生2:像狮子。
生3:像小狗。
生4:像宝塔。
师:谁能连起来说一说?
生:桂林的山真奇呀!一座座拔地而起,各不相连,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像兔子,像孔雀,像小狗,奇峰罗列,形态万千。
师:除了用读来体现山的奇,你还会用什么方式?(画一画,画,也是理解文章内容的好方法)
师:奇突出的是山的形状,那秀描写的则正是山的什么?
生:颜色。
师:谁来读一读?
生有感情的朗读。
师:谁来读读描写险的句子?
生读。
师:“栽倒下来”,你不怕吗?用夸张的语气再来读读!读的让人心惊,读的让人害怕!
生再读,很有感情。
师小结:这就是桂林的山,既不同于峰峦雄伟的泰山,也不似于红叶如火的香山,桂林的山是那样的别具一格!想让这别具一格的山永远留在你记忆的深处吗?(板书峰峦雄伟、红叶似火)
生:想。
师:背一背,圈住这些关键词,你一定背得更快,大家来比一比。
生背诵。
指名背。
[设计理念:本段的教学完全采用学生自学的方式展开,除了抓住重点词体会桂林山的特点之外,注重让学生在想象中朗读并练习说话,指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展开背诵,让学法得到真正迁移。]
3、在品味语言中,在欣赏画面中整体感知桂林山水甲天下的美。
师:那迷人的水,那迷人的山组合在一起,会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呢?让我们一起读读最后一自然段。
生齐读。
师:多美呀!“这样的山围绕着这样的水,这样的水倒影着这样的山”作者连用了四个“这样的”,去掉不行吗?
生1:去掉就不能体现桂林的山和水的美。
生2:去掉就写不出桂林的山和水的特点。
生3:这样的山是桂林的山,这样的水是桂林的水。
师:只有桂林的山配上桂林的水才怎样?桂林的山离得开桂林的水吗?桂林的水离得开桂林的山吗?这就叫做山水相依,山水相依才最美!(师板书“山水相依”)
师:山水相依的桂林才给人什么感觉?用文中的话来说。
生:“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师:谁来读出心中的感受?
学生有感情地读。
师:桂林一带,群山峭拔,绿水迂回,重山复水,景色清幽,构成长达百里的美丽图画,真不愧为“桂林山水甲天下”。
学生齐读第一自然段。
师出示桂林山水的美景。
师:桂林不但风景秀丽,而且名胜古迹众多,古往今来,许多名人墨客都为桂林山水写下了赞美的词,其中陈毅元帅就题下了“愿做桂林人,不愿做神仙”的精彩之说,唐代诗人韩愈也留下了“江作青罗带,山为碧玉簪”的诗句。下面大家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赞美桂林山水。
出示:赞桂林
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赞美桂林山水,可是写广告词,可以吟一首小诗,可以画一幅画……
生交流。
师: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有机会一定到桂林亲自去看一看。
[设计理念:朗读,不仅是感悟课文内容的重要手段,也是体现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重要特征。重视朗读,能充分激活学生的内心世界,引发个性张扬,享受阅读教学的无限乐趣,从而使语文学习变得生气勃勃和灵性跳动。朗读一旦进入充满情感的表达状态,它就会不断超越学生原有的认知经验、智慧水平、想象能力,形成极积的创造精神,从而促进学生语感能力发展。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欣赏桂林山水的风光,从而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通过写话,作诗来升华情感,陶冶情操。]
4、布置作业:
想做就做:
1、收集有关桂林山水风景名胜的资料,编写一则导游词。
2、模仿文章描写桂林山水的段落,写家乡的山水,如“青天河的水”、神农山……
3、为桂林山水画一幅宣传画。
[设计理念:开放性的作业设计为学生留下了广阔地选择空间,为下一节的综合实践活动课作好准备。]
刘娟老师评课意见:教学流程十分清晰,紧凑。紧紧抓住桂林山水的特点指导学生反复朗读品味语言,尤其在指导学生朗读漓江水“清”的特点时,教师点拨十分到位,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漓江水的清,学生朗读感情投入,十分动情。
杨琳老师评课意见:这节课真正做到了以读代讲,指导学生朗读时,教师给足了时间,在学生朗读不到位时,教师及时点拨,语言简洁明快。如:在读漓江水的“静”时,学生读过一遍后,感情较平淡,教师问:“谁还想读?”学生再读,较有感情。教师点拨:“ 看到这么静的水,你心里舒服吗?”学生再读,感情投入。教师认为感情还没有完全释放,此时教师适时范读,学生再读,感情充沛,而且完全是自然流露。
曹西兮老师评课意见:整节课重难点突出,从漓江的水到桂林的山,再到桂林山水整体的美,教师通过让学生反复朗读,在读中想像,在读中再现美丽画面,感悟到桂林山水是整体的美,不可分割的独特的美。学法多样,学生兴趣盎然,整节课不觉疲倦。
刘琳老师评课意见:这节课不仅在教学生学知识,更在教方法,如:教师指导背诵,让学生抓住关键词;在写法上教给学生作比较、打比方,教给学生总分总的写作方法,实现了听说读写的有机融合。
《桂林山水》教学实录 篇4:
一、激发兴趣 ,导入新课
师: 上一课,我们和诗人一起游历了洞庭湖、天门山,这一课我们要到哪里去观赏呢?请听——我国的著名诗人贺敬之在《桂林山水歌》中写道:“云中的神啊,雾中的仙,/神姿仙态桂林的山。/情一样深啊,梦一样美,如情似梦漓江的水!/水几重啊,山几重? /水绕山环桂林城……/是山城啊, 是水城, 都在青山绿水中……”你们知道这是哪里吗?今天,我们就到有天下第一之称的桂林山水去看看。 教师朗读课文。学生欣赏图片。
二、整体感知,捕捉知觉
感觉怎么样呀?现在书就在你手边,想不想把课文再读一读?那就请大家读吧!可要注意读书方法哟!
用课件出示读书方法:
★读吧!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读,想怎么读就怎么读:可以默读,可以放声读,也可以同桌一起朗读,对你喜欢的语句还可以多读几次。
★思吧! 如果你和作者一起“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你的眼前会呈现出一幅幅怎样的画面?结合课文有关语句想一想、说一说。
三、师生对话、品味语言。
同学们你们读好了吗,思好了吗?“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你的眼前会呈现出一幅幅怎样的画面? (漓江的水、桂林的山、山中的溶洞)(漓江的水是静的、清的、绿的;桂林的山是奇的、秀的、险的;桂林的洞比童话里的洞更奇绝。)
小朋友自学课文,一定要学会抓住最主要的。漓江的水怎么美?把主要特点抓住。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静 清 绿)
为了让学生体会句式的整齐、排比的作用,组织安排一系列训练。
“漓江的水,静、清、绿”,同学们想一想,在静、清、绿之间用上什么联接的词儿,就可组成一个句子? (漓江的水又静又清还很绿。)
还可以怎么说? (漓江的水不但静而且清还很绿。漓江的水不但静而且又清又绿。
指点:其实这一句就是这一个小节的概括。这样概括地写一句,能使读者感受到漓江的美吗?如果把“静、清、绿”这三个形容词重叠一下,句子该怎么说? (漓江的水静静的。漓江的水清清的。漓江的水绿绿的。)
指点:“静、清、绿”几个字一重叠,语气加重了,程度加深了一些,但还不具体。我们看着漓江的水不禁赞叹起来,如果使它变成感叹句,句子应该怎样组织排列? (漓江的水真静啊!漓江的水真清啊!漓江的水真绿啊!)
指导朗读:
“真静——啊”,轻轻地拖长声音,给人静的感觉。
“真清啊”,声音稍稍提高些,但又读得很轻,好像看到“江底的沙石”。
“真绿啊”,声音响些,饱满些,给人明快的感觉。
书上就是用感叹句。这样写,语气是加强了一些,但是漓江的水静得怎么样,清得怎么样,绿得怎么样,读者能感受到吗?
现在就请看书,我念上半句,人们念下半句。
(通过一系列语文训练的铺垫,来体会课文的语感,体会漓江之美。)
指点:这样写就很具体了,而且给我们美的感觉
书上说“漓江的水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那是一种怎样的意境呢?现在我们就来一起遐想旅行:漓江江畔,有好些小船正等着我们,老师和你们一起乘着小船,轻轻地摇荡在漓江上,这就叫“荡舟漓江”。我们眯着眼,看着漓江的水,想象一下,漓江的水怎么静、怎么绿、怎么清;体会一下“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是什么情景。
一起轻轻地哼唱《让我们荡起双桨》的曲子,你们感觉怎样?
听着音乐观察、想象片刻。(音乐、图画加上教师的语言描述,促使学生多种感官兴奋,音乐的旋律丰富了视觉的感受,教师的语言又支配着学生想象的所在,从而把学生带入漓江畔的情境中,充分体验到漓江的宁静。)
你们还记得表示水流的声音的词吗?(潺潺、淙淙、哗哗、叮咚叮咚)
听一听,你们听见了漓江水流动的哗哗的声音吗?听到叮咚叮咚的流水声吗?潺潺的泥?淙淙的呢?
看一看,你们看见了漓江水在流动吗?
听不到,看不到,好静啊!给人一种宁静的感觉。你只觉得船在向前移。
现在让我们抬起头,放眼望去,漓江的水该多绿啊! (引导看图) 书上打了个什么比方?“翡翠”就是绿色的玉石,这块玉石上有斑点吗?从哪个词可以看出?(“无瑕”,指点:“瑕”是玉上的斑点。)
读了以后更觉漓江美,文章也写得美,所以我们爱读。如果还是这些内容,老师把它重新排列一下,效果会怎么样呢?你们体会一下。 (引导学生比较,体会排比句的作用。)
老师读另外组成的。句式不整齐的一段话: “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也很清,连江底的沙石也看得见。漓江的水绿得非常可爱,简直像一块无瑕的翡翠。”
我们再一齐把课文上的句子读一读,大家比一比,想一想有什么不同。
这三个分句都是写漓江的美,课文就是把这些意思密切关联的句子排成结构相同或者相似的一串句子,加强语势,给人的印象鲜明、深刻。这样的句子就叫排比句。 (结合教给知识。)
齐读。 (女生读第一分句;男生读第二分句;男女生齐读第三分句,逐渐加强语气,体会排比句的作用。)
讲分号——这三个分句是并列的,所以中间用分号,停顿和句号差不多。
指点烘托的手法——第二小节一开始,如果就说“漓江的水真静啊”,不是和第一小节联系得很紧密吗,为什么要说“我看见过波澜壮阔的大海,欣赏过水光潋滟 的西湖,却从没看见过漓江这样的水” (“波澜壮阔”——是雄伟壮丽的美。) 两者都很美。然后说“从没看见过漓江这样的水”起什么作用?想一想和中心有什么关系?( 突出了桂林的水甲天下,阳朔山水甲桂林。 )
突出了哪一个字?( “甲” )
指导读。重点在哪儿?( “却从没看见过漓江这样的水” )
提示层次:先用对比方法说漓江水的与众不同,再用排比句式说漓江的水,静清绿的特点。现在就请你按照这样顺序背诵这一段。
读写结合,延伸课外——语言训练。
(1 )出示:“我爱长江、西湖和家乡的小河。”谁能把这个句子改成排比句。
第一步(不加附加成份)如:
我爱长江,我爱西湖,我更爱家乡的小河。
第二步(加修饰语)如:
我爱浩荡的长江,我爱明镜般的西湖,我更爱家乡弯弯曲曲的小河。
(2 )出示:“教室里真静啊,”
(3 )出示:“真啊,”
观赏了桂林的水,我们再游桂林的山。
用简笔画创设情境,通过形象引导学生理解词语。
教师边说边画。
(1 )我们来到桂林会看到这样的山 (图 ① 略) ,你们说这座山像什么?你猜老人可能在做什么? (老人在望着远方;老人在思考;老人在沉思)
(2 )在桂林,我们也会看到这样的山 (图 ② 略) ,你们看这山有点像什么?骆驼可能在做什么? (骆驼像伏在地上;骆驼好像在沙漠上蹲着;我会产生一种联想,骆驼是不是在等我们骑上去。)
(3 )在桂林,我们还会看到这样的山 (图 ③ 略) ,你们看,这山像什么?大象站到漓江边想做什么? (大象好像在饮水;)
(以上三个图形逐一画出,组成一幅画。)
(4 )你们看这些山,姿态各不相同,变化很多,可以用什么词来形容?( “形象万千” )“万千”表示变化很多。
其实又岂止是这些,桂林奇特的山看也看不完,说也说不尽。此时此刻在我们的心中只有七个字,那就是“桂林的山真奇啊!”
(5 )这一座座形态万千、奇特的山峰分开排列叫什么?(奇峰罗列)“奇峰罗列”中哪个字眼表示“分开”?(“罗”)
(6 )在桂林也有很高的山,陡峭的山峰非常险峻,书上说“危峰兀立”,这个“危”是什么意思?是“危险”的“危”吗?字典上有三种解释取哪一种恰切? (出示课件,引导学生根据整个词语的意思,选择恰切的词义。危:①不安全;②损害;③高的、陡的。)
(随手画图,图④略。)
(7 )在这些形态万千的奇峰中,有许多怪石叠在一起 (图⑤) ,这就叫——“怪石嶙峋”,如果是一块两块怪石能叫“嶙峋”吗,一定要怪石重叠才叫“怪石嶙峋”。
(8 )自学课文。
提出要求,词语的意思懂了,再读课文,要求能用上一课学习第二节的方法来自学第三节。然后要你们自己讲书。 A 、桂林的山有什么特点。B 、桂林山的特点,课文是怎么写的。
(9 )朗读比赛。
谁觉得自己能够把桂林山的特点读出来,就自告奋勇来当擂主,接受同学们的挑战,挑战同学要先对擂主做出点评再朗读。
四、感悟实践
这样的山拱围着这样的水,这样的水倒映着这样的山,山水间又有这样变幻无穷的洞,这种“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美景,就请你用课下时间来自学整理,下节课就请你当小导游,为我们介绍“桂林的山、桂林的洞”,喜欢创造的同学可别忘记给桂林山水设计旅游广告词。
《桂林山水》课堂教学实录 篇5:
《桂林山水》这一课,用优美流畅的文字描绘了桂林山水独特的美,作者紧扣桂林山水的特点,叙述了桂林山水的秀丽多姿,字里行间洋溢了作者对桂林山水的一片深情。下面是第一范文网网友为你带来《桂林山水》教案设计及反思,欢迎阅读。
《桂林山水》教案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玩赏、无瑕、扩散、攀登、泰山、骆驼、屏障、波澜壮阔、峰峦雄伟、红叶似火、拔地而起、奇峰罗列、形态万千、色彩明丽、危峰兀立、连绵不断”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全文。
3、感受桂林山水的美好,培养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4、了解作者的语言表达特点,模仿课文例段,学习用相同的句式写一段话。
教学重点:
通过朗读品味,感受桂林山水之美,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
教学难点:
通过朗读品味,感受桂林山水之美,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
课前准备:
1、布置学生按要求预习课文。(要求:1、自学生字、新词。2、借助工具书和联系上下文理解有关词语。3、读通课文。)
2、教师准备:教学课件和小黑板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1、同学们,在我国的南部有一处很著名的自然景观,你知道在哪里吗?(出示中国地图课件)广西“桂林”,是啊!桂林的自然风光很美,你们想去看看吗?“想”好!那就一起来欣赏桂林的自然风光吧!(出示课件)
2、刚才看了图片,谁来说一说桂林最美的是什么?是“山和水”。是啊!桂林的山水是很美。哪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作者陈淼写的《桂林山水》,看他是怎样写的,请打开课本翻到第2课。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1、按要求自由阅读课文。(课件或小黑板出示要求)
(1)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看看课文是怎样评价桂林山水的?找出来用“▲”标出。
(3)文章是怎样写的,主要写什么?
(4)课文是怎样围绕题目来写的,用一个句子说出每个自然段的大意?
2、检查预习情况。(利用小黑板或课件)
(1)检查生字学习情况。
漓:注意右边的写法。
澜:前鼻音。右边“门”里面是“柬”。
瑕:可与“假”进行比较。注意右边上面左边不封口。
翡:上下结构,下边是两个“习”,整个字要写紧凑。
峦:前鼻音,与“澜”比较读音。与“恋”比较字形。
筏:上下结构,右下不要丢撇。
(2)检查对新词的学习及理解情况。
观赏:观看欣赏。
翡翠:绿色的硬玉,半透明,有光泽。漓:注意右边的写法。
瑕:玉石上的斑点,无暇,是说玉很纯净,没有斑点。
奇峰罗列:罗列:分布、陈列。奇特的山峰散布陈列。
危峰兀立:兀:高耸突出。高高的山峰直直地立着。
怪石嶙峋:嶙峋形容山石突兀、重叠。奇形怪状的石头重重叠叠的样子。
3、汇报学习情况。
(1)课文是怎样评价的?(桂林山水甲天下)
“甲天下”是什么意思?(天下第一)桂林山水天下第一,那将是多么美的景象啊,让我们和作者一起荡舟漓江,去观赏名甲天下的桂林山水吧。
(2)文章是怎样写的,主要写什么?(出示课件)
先写“水”再写“山”最后写“山水相融”
(5)课文是怎样围绕题目来写的,用一个句子说出每个自然段的大意?
第一段写了乘船观赏桂林的山水。
第二段写了漓江的水。
第三写了桂林的山。
第三段写了桂林的山和水。
4、小组讨论
(1)题目和内容有什么关系?
课文内容紧紧围绕题目中桂林的“山”和“水”来写。(板书:山 水 )
(2)课文是按怎样的顺序写的,怎样的结构形式
顺序:“先总起,再分述,后总结”。 结构:“总——分——总”
三、精读课文,感悟特点及方法。
1、学习第2自然段。
导语:同学们,刚才对文章有了初步的了解,理清了文章的脉络知道了文章主要是围绕山和水来写的。那我们下面就来看看作者是怎样描写漓江的水!
(1)按要求自由读第2自然段。(要求:A、说一说漓江的水有哪些特点?找出概括漓江水的三个特点的词。B、作者是怎样写出水的特点的?C、找出体现漓江的水与众不同的句子。)
(2)汇报学习情况。
A、说一说漓江的水有哪些特点?找出概括漓江水的三个特点的词。
相机板书: 静 清 绿
B、(出示课件或小黑板)作者是怎样写出水的特点的?(让学生体会先用感叹句概括,再具体描述的表达方法。)
漓江的水真静啊!漓江的水真清啊!漓江的水真绿啊!(感叹概括)
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到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哪是一块翡翠。(具体描写)
2、品读作者怎么写出漓江水与众不同的“静、清、绿”?(出示课件)
特点之一“静”。课文用“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从感觉上突出了漓江水的“静”。
特点之二“清”。课文用“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从视觉上突出了漓江水的“清”。
特点之三“绿”。课文用“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这一形象的比喻,从色彩和品质上突出了漓江水的“绿”和“纯”。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注意几个“啊”的读音。(真静啊(ā)!真清啊(ā)!真绿啊(yà)!)读出漓江水的静、清、绿,读出对漓江水的喜爱之情。
4、引导学生观察“漓江的……漓江的……漓江的……”这个句式的特点和认识排比的修辞手法。指导分号的用法和书写。
5、作者既然是写漓江水,为什么开头先提波澜壮阔的大海、水平如镜的西湖,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这样是采用“对比”的方法突出漓江水的三个特点及赞美之情。”
6、分组读:一组读感叹句概括的,另一组读具体描述的。
7、总结学习方法:体会特点,感悟写法,感情朗读,想象仿写。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学习得很认真不仅体会到了作者对文章的写作特点,感悟到写作方法,还进行了感情的朗读和想象仿写,从而学习到了很多的知识,希望你们在下一课时里再接再厉。
五、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抄写描写水特点的句子,(要求以标点为标志,看半句抄半句,不可看一个字词写一个字词,格式要正确,字迹要工整。)
2、仿照作者描写漓江水的特点的句子写一个排比句。
3、预习课文第3、4自然段,背诵1、2自然段。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导语: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作者描写漓江水的特点。谁来说一说它的特点是怎样的,在写法上是采用了怎样的表达方法。(指名说。)
二、精读课文,感悟“山”的特点及方法。
1、学习第3自然段
导语:刚才我们复习了有关作者描写漓江水的特点,那么桂林的山又是怎样的呢?
(1)带着问题自由读(问题:这段写了桂林的什么,它的特点怎样,作者采用了怎样的表达方法。)
(2)结合插图边读边画出描写桂林山特点的词和句。
2、汇报学习情况(出示课件)。
(1)作者主要写了桂林山的几个特点,用简单的几个词说说。
板书: 奇 秀 险
(2)所表达的方式是怎样的?(先感叹概括,再具体描写。)
3、探究学习。
(1)体会作者再写桂林山的特点时所采用的表达方法?(出示课件。)
A、特点之一“奇”。“桂林的山真奇啊,一座座拔地而起,各不相连……(用了比喻把句子写具体)
指导学生读出感受,理解词语。 模仿句式练习,说说像什么。譬如:还有的像背着娃娃的妇女,有的像好斗的公鸡,有的像下山的猛虎,有的像含苞欲放的莲花,有的像捧书而立的书童……
B、特点之二“秀”。课文打了两个比方“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用比喻来突出)
C、特点之三“险”。重点理解“危峰兀立,怪石嶙峋”,指导学生通过字面、结合语句领会。(采用形象的词语来表现)
4、练习朗读。
A、读描写桂林山的奇、秀、险,特点的句子。指导读好“真奇啊(yá)”“真秀啊”(ā)“真险啊(ā)”。
B、读描写山和水特点的句子,读出对桂林山水的喜爱之情。
5、想象说一说桂林美得怎样,作者为什么能写得这样淋漓尽致。
6、体会理解句子的方法。(出示课件:1、读句子,2、想用什么方法写具体,如果用比喻句说出是把什么比作什么。3、说出这样写的好处。)
三、自主学习第四自然段。
导语:(出示课件)我们观赏了漓江的水,观赏了桂林的山,再看看图片,当山和水相映衬时,又是怎样一番景象呢?作者又有什么感受?请看第4自然段是怎样写的。
1、自由读第四自然段。
2、联系上下文,借助工具书理解有关的重点词、句。
理解句子:“像是走进了连绵不断的画卷,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为什么用“单引号”
(1)字面意思,画卷:绘画长卷,一般要卷起来收藏。连绵不段:指山脉河流接连不段。“连绵不断的画卷”,即很长很长的画卷。
(2)从图片和资料介绍中知道:“从桂林到阳朔,航程83公平,沿途都是青山绿水,美不胜收,说桂林山水是一幅连绵不断的画卷,十分贴切。‘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道出了荡舟漓江,观赏桂林山水是一种美的享受,充满情趣,与开头的‘桂林山水甲天下’相呼应。”
(3)‘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用“单引号”是因为它是作者引用别人的话。
3、再读第四自然段。
(1)边读边想象“这样的山围绕着这样的水,这样的水倒映着这样的山”是怎样的一种景象,体会“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这种陶醉山水之间的感觉,然后说说自己的体验。
(奇、秀、险的桂林山围绕着静、清、绿的漓江水,而静、清、绿的漓江水里又倒映着奇、秀、险的桂林山,山和水联系在一起,再加上空中的云雾迷蒙,山间绿树红花,江上竹伐小舟。”让你感到像是走进了连绵不断的画卷,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2)找出课文中的对偶句。在句子下面画上“_”
四、总结写法,感悟作者情感。
1、在写法上你学到了什么?(对比写法和采用多种修辞方法把句子描写得具体形象,还有先赞叹再具体描述的描写方法,以及总——分——总的文章结构形式。)
2、人们说:“桂林山水甲天下”。你和作者游玩的感受相同吗?
(我们随同作者欣赏了漓江的水,桂林的山,还有空中的云雾迷蒙,山间绿树红花,江上竹筏小舟,我们就像是进入了画卷,进入了仙境。)
3、体会作者为什么能写得这样美?(因为他热爱大自然,热爱桂林山水。)
五、拓展延伸。
1、自由读课后“阅读材料”与课文比较,体会不同的语言风格和表达方法。
2、(出示课件)让学生了解古代名人对桂林的赞誉,以及我国其他一些名胜古迹和自然风光。激起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意念。
六、总结全文
是啊!地球上是有很多的风景名胜地区,我国也不少,这些景给我们带来了美的感受,舒服的感觉,我们应该感谢它们,保护它们,热爱它们。
七、布置作业
1、抄写描写桂林山特点的句子。(要求以标点为标志,看半句抄半句,不可看一个字词写一个字词,格式要正确,字迹要工整。)
2、抄写第4自然段中的对偶句。
3、背诵课文。
板书设计:
水:静 清 绿
桂林山水 甲天下
山:奇 秀 险
《桂林山水》反思新课标指出阅读是获得审美体验重要途径,应让学生在积极思维和情感体验中,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审美过程是一种见情、见性、见灵、见神韵活动,*的是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是一个润物细无声的过程。鲁迅说,文学作品有三美,“音美以感耳,形美以感目,意美以感心”,审美从文章三美入手。
1、读出音乐美、形象美。以一个游览者从容、轻松语气语速朗读,突出几处强调重音,如“却从没见过”、“静、清、绿”、“奇、秀、险”等。注意以上几点,分小组读课文,在读中,注意力高度集中,学生感受到一连串意象的美。
2、配乐读课文使学生审美感受又进一层。
3、展现桂林风光图画,让学生观赏,学生感叹“啊,这样美!”学生头脑中意象或与此契合,或没有想象到,通过互补、印证想象更丰富了
叶圣陶说:“一字未宜忽,句句悟其神。”这指的是对文章的鉴赏,鉴赏什么呢,既要赏其美,又要鉴其妙。可以从语言声音节奏、色彩氛围、语调语序中推敲品味,体察作者怎样精确、省俭、传神运用语言,体察运用语言之妙。新课改指出语文教学中要培养良好语感。语感训练除了语文实践外,还需语感分析,析语言之妙。
首先让学生划出� 有的说我认为“桂林的山真奇啊,一座座拔地而起,名不相连,像老人、像骆驼、奇峰罗列、形态万千”。这句话好,因为它的比喻真巧妙。
有的同学说我认为“我攀登过峰峦雄伟的泰山,游览过红叶似火的香山”。这句话好,因为这句话中峰峦雄伟,红叶似火词语用得好。
古人读书非常重视背诵,从《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到四书五经无一例外要求背诵。背是古人学习“千古真经”。一些精品应引导学生先吞下� 《桂林山水》其优美语言,丰富词汇,以及其中表现出的优美意境,是语言中精品,应引导背诵,怎么背诵,有其方法,通过筛选信息,选择主要信息进入意识是背诵的主要方法。
我想新理念如何与课堂教学结合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循序渐进,需要不断琢磨反思。但我的追求始终不谕,希望能成为新理念通往课堂教学实践的一座桥梁。
《桂林山水》课堂教学实录 篇6:
师:上节课我们结合书中的插图,熟悉了课文的内容,下面我们一边看录像,一边把已经记下的课文内容试着背下来,如果记得不太熟我们可以看一下书。(放录象师生共同背诵,师生结合录像内容的顺序,进行背诵。)
师:看来,许多同学已经记下了课文的内容,而且有的同学背诵得很有感情,不过我们所有人要想把课文内容融在自己的心里,有感情地读背下来,我们还需要更深入地了解课文内容,还得下一番功夫。课前,我们同学都去搜集了关于桂林山水的资料,看看哪位同学收集了,说给大家听一听,你从哪搜集到了什么资料?
生:我从“桂林观光网”上找到了“桂林山水的由来”和一些关于景点的神话传说故事。
生:我从《伟大的祖国》一书中找到了1篇名为《桂林山水》的文章,不过比我们今天学习的课文内容介绍得要详细。
生:我是从“桂林旅游”这一网站上下载了一些材料,我最感兴趣的是关于象鼻山的介绍。
生:“桂林旅游网”上还有关于桂林历史、人文方面的介绍。
生:我的爸爸去过桂林,我听他给讲了许多桂林的事,有些内容我都记下来了。
生:我从《中国当代朗诵诗选》一书中找到了贺敬之写的《桂林山水歌》
生:我从85年出版的一本名叫《祖国》的书中,找到了介绍桂林风景区的一段话。
师:看来,大家收集到了许多材料,养成这样一个习惯非常好,这是学习语文的一个好方法,希望大家坚持下去。这些材料对于我们今天的学习会有极大的帮助。
下面,我们以小组为单位,互相交流一下你们各自搜集的资料。同时看一下我给大家提出的“学习建议”,在你们交流的基础上试着完成一下里面的一项内容 .
(课件出示小组学习建议:A.选择自己喜欢的语句,练习感情朗读。B.结合课文和搜集的资料,写1篇简短的读后体会。C.如果你是桂林人,你怎样介绍自己的家乡?D.文中哪部分内容给你的印象最深,试着说明……学生可以根据能力和喜好自由选择其一,或自行设计题目。)
大家可以从中自由选择,也可以综合组内的意见,自己拟定研究的题目,可以共享计算机中的资料或相关图片,要求小组中的每名成员,都要认真投入,主持人要精心安排,汇报员要细致整理大家的意见,努力争取人人有收获,如果需要我的加入请向我示意。
(小组结合自己选择或设计的学习题目,交流合作学习。教师巡视参与指导,吸收反馈意见信息。记录下相关的问题。)大约十分钟。
师:刚才,同学们结合手中的资料进行了深入地学习。下面让我们来交流一下各组学习的收获。看看哪组先来汇报?
生:我们小组研究的是第一题:选择自己喜欢的语句,进行感情朗读。)在读的时候,我们因想了课前观看的录像片,同时我们一起阅读了介绍漓江水和桂林山的材料,努力把自己想象成游客,体会作者当时的心情,去练习的。
师:想象当时的情景,进行角色换位,他向大家介绍了一种读书的好方法,你们组给大家示范了下好吗?
生:读第二段
师:大家感觉怎么样?(引导学生进行评价)
生:评价(略)
师:在读中我发现句子中有些词语被你们有意地强调了,能说说理由吗?
生:我们突出了“却从没”和“真”这两个词。因为我们认为,这两个词可以表现出作者初见漓江时的惊讶和赞美之情。
师:真正体会了作者之情,谁再来读一下好吗?作者写水清时说“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我认为这没有什么值得惊讶的,清可见底的小河水,并不少见!
生:漓江的水并不是小河水,因为在江中可以可以行驶竹筏小舟,而且我们手中的资料上介绍,漓江白水深达七八米,而且连它的支流都是清澈见底,这样的水就是不多见的了。
师:好,结合材料,抓住桂林山水的独特之处,才能真正体会出“甲天下”的原因所在。写水的部分大家读得不错,其他的内容,我们能读好吗?(生练习,练好就举手,指优生读文。)
师:刚才通过这一小组的汇报,我们更加深入地领悟了课文的内容,他们给我们开了个好头,哪一组接着来汇报?
生:我们小组选择了第四题(文中哪部分的内容是课文的最后一段。(读)这一段是全文的总结,写出了作者游览时的真实感受。把山水联系起来,还写了空中的云雾,山间的绿树红花,江上的竹筏小舟,这些组合起来,给人的感觉真像一幅色彩艳丽的画,而且这幅画又不是静止的。所以给我们留下的印象深。
生:另外,“连绵不断”一词写出了从船上欣赏桂林山水时所见到的不断变化,通过前面水和山的描写,我们就会想到:船划过时,水动起来,水中的倒影也会动起来,而船要是过去后,水又会平静下来,水中的倒影也会重新复原,随着两岸景色的不断变化,水中的倒影也一定是层出不穷,我们手中的资料里写到:从桂林到阳朔,有83公里的路程,所以这幅应是长卷,而且是有动感的,千变万化的。
师:理解得好,的确,有山无水少一分灵气,有水无山则少一分刚毅,山水相融,相互映衬,
演绎着离奇的变化,这也正是桂林山水名冠天下的原因所在,还有其他看法吗?
生:我认为,第二、三段排比句用得好,每一句都抓住了桂林山水的一个特点,句中还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十分具体,形象。
生:排比句我们背起来也很容易。
生:我认为,这两个自然节的“啊”字用得也非常好,表达了作者的赞美之情,如果去掉了“啊”读起来,就不好听了。
师:试一下好吗?(生试)很有道理。哪一组接着来汇报。
生:我们组选择了第三题进行了练习。(如果你是桂林人,你将如何向大家介绍自己的家乡?)
师:好,今天就让我们认识一下,哪位是桂林人?
生:老师、同学们,大家好:
如果一提到,桂林,你一定会想到“桂林山水甲天下”这句话,确实桂林山水非常美,但如果你想了解更多的关于桂林的情况,那就听我这个桂林人来向各位介绍吧。我们桂林市在广西壮族自治区的东北部,是个具有2000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名城,是世界著名的风景旅游胜地。早在1982年就被国务院审定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整个风景区以桂林为中凡,北起兴安,南到阳朔,由漓江一水相连,如果让我来说说这爱百里的路程里,究竟有多少个景点,我也说不表,不过我可以告诉大家,我们桂林风景的四大特点是:山奇、水秀、石美、洞异。而最有代表性的是“一江(漓江)、两洞(芦笛岩、七星岩)、三山(象鼻山、伏波山、叠彩山)。如果你真到了桂林,这几个地方,你可千万不能错过。我们这里,可以说是“山中有水,水中有山”,这是其他风景区所不具备的,而且这些景色在不同季节,甚至是一天中的不同时刻都会有所变化,要是在春雨迷蒙的早晨,乘着木筏在雨丝中游览,一定会让你有在仙境中的感觉。
另外,我们广西是少数民族集中的地区,据说一共有28个少数民族,如:壮、侗、苗等,到这里你会了解到许多民俗风情。
我们这里还是亚洲第一座超千米高的水电站-----全州天湖水电站。
著名的体操名将莫慧兰也是我们桂林人。
对了,我们桂林的交通十分便利,公路、铁路、航空、水运,可以说是四通八达,不仅通向国内的主要城市,而且可以直接通往香港、澳门和日本、韩国等国家和地区。
由于时间的关系,我今天只能给大家介绍这么多,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我说得再好,也不如你亲自去看一看。欢迎你们到我的家乡来,到时我会亲自去接你们,并给你们当导游,让你们在桂林游个痛快!
师:谁来评价一下他们小组的表现。
生:我认为他们小组说得非常好,不仅抓住了自己身份的特征,还把搜集的各种资料都用上了,这一点很值得我们学习。
师:如果谁到桂林去,就到他家去做客,让他继续给你作介绍。哪个组再来汇报?
生:我们组的同学写了几篇体会,大家一致推荐我,让我把自己写得读给大家听!
师:好,让我们来认真倾听。
生:(朗读写的文章,详细内容略)
师:在学习的过程中我发现他们小组的每名同学都写了1篇小文章,有的是诗歌,有的是景物描写,都非常不错,课下我们要分享一下他们的成果。
生:老师,我们小组的同学准备把自己扮演成导游,向大家一个景点的景色。
师:好,这是个很有创意的想法,让我们欢迎他们来展示一下。
生:欢迎大家来到桂林风景区来做客,我是桂林旅游公司的导游员,我的服务编号是6725,今天我将和大家一起浏览桂林最著名的景点:象鼻山。
象鼻山,简称象山,位于桂林城南,在桃花江和漓江的交会处,形似巨象,人们所他看成是桂林山水的代表,桂林城的象征,桂林市的市徽上就有象鼻山的图案。
观赏象山,有两个最好的位置,一是在滨江南路的江岸上,这里看到的象山,象鼻垂直水中,如巨象饮水,看到的是象鼻山的特写镜头;另一处是在河对岸的訾洲上,隔河相望,看到的是象鼻山的整体,犹如大象的立体浮雕,最好是两处都看一下,这样就可以对象山有更深刻的印象,看象山以雨中薄雾,云雾环绕时最为奇。在那个时候,象山在云雾中,若陷若现,犹如神象在雾中走动,可惜这种天气较难遇到。
关于象山有许多种传说,其中有一种是这样的:传说这头大象是玉皇大帝身边的一位大将,一天,它悄悄地来到了人间,看到了美丽的桂林,乐不思蜀,玩得忘掉了吃饭、睡觉,后来,它病倒了,当地人们细心照顾它,给它喂饭喂药,大象病好后知恩图报,帮助桂林人们疏通水利,灌溉良田,不并愿永远留在了人间。玉皇大帝得知后非常生气,派李天王去捉,当大象正在漓江喝水时,不幸被李天王用箭射死,就化为了象鼻山。
好了,我先给大家介绍到这里,象山上还有水月洞、象眼岩、太平军象山阵地等许多好的景点等着我们呢,让我们快坐上小船去看一看吧!]
师:这个小导游表现得怎么样?]
生:他态度和蔼,自然大方,语言也很流畅,是个合格的小导游。
师:刚才,各小组都汇报了本小组学习成果,大家表现得都非常出色,那么除了刚才提到的这些,你还知道关于桂林的其他信息吗?
生:我知道桂林三宝是:三花酒、豆腐乳、辣椒酱,它们都桂林著名的特产。
生:我知道桂林的地貌,在地理上称为“喀斯特”地形。
生:桂林市这个称呼是从1940年开始的。
生:我知道,“桂林山水甲天下”的后一句是“阳朔山水甲桂林”,说那里的山水是桂林风景中最美的。
生:我知道唐代韩愈有两句诗是描写桂林的: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
师:好,我们就说到这里,看来桂林山水的美是真正感染了大家,同学们今天学习非常成功,最后看看谁愿意通过读课文把桂林山水的美展示给大家呢?
师生合作,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桂林山水》教案设计与教学实录 篇7:
教学设计说明
本课教学,要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树立教是为了学的观念。在重视改进教法的同时,更要重视学法的指导;在让学生学会的同时,更要指导学生会学。本课教学,要重视语言文字的学习。抓好语言文字的训练,做到因道学文,以文悟道,把语文课上成真正的语言文字课。
一、教学要求
1、学习课文中优美生动的语言,感受到桂林山水的秀丽,激发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感。
2、学习从中心句入手学课文的方法。
3、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理解并积累词语。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二、教法特点
1、本课的教学思路是:先整体后部分再整体,也就是先整体感知,直奔中心,接着部分深究,逐层渗透,最后再现整体,深化中心。
2、教给学生从中心句入手学课文的方法以及抓关键词学句的方法。
3、采用先扶后放,扶放结合的方法。第二节的教学由教师扶,第三节放手让学生自学,教师进行点拨引导。在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要充分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教学主要步骤
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同学们都喜欢旅游,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去桂林,看看那里的山水。桂林,是我国广西的一座美丽的城市,也是著名的游览胜地。每年都有成千上万的游客前往参观旅游。为什么呢?因为桂林山水素有甲天下的美称。
(有条件的可让学生观看桂林山水的录像片断,边看边思:桂林山水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二、直接揭示学习课文的方法:从中心句入手学课文
怎么学呢?逐一揭示操作步骤:
1、第一步,找出中心句,理解意思,说说作用:
(学生默读课文,找出并划出中心句)
读后讨论交流,明确:
⑴ 中心句是:桂林山水甲天下。
⑵ 用抓关键词的方法理解句意:先学懂甲的意思,再理解全句的意思:桂林山水天下第一。
⑶ 这句话点明了全文的中心,写出桂林山水的秀丽,也抒发作者赞美桂林山水的感情。
2、第二步,围绕中心句,了解内容,理清思路:
先指名读课文,思考:文章围绕中心句写了哪些内容?是怎样一步一步写的?
读后讨论交流,明确:
⑴ 课文围绕中心句写了漓江的水和桂林的山。
⑵ 先总的介绍桂林山水甲天下,再具体描写漓江的水是怎样的水,桂林的山又是怎样的山,最后写游览桂林山水总的印象和感受。
(据此给课文分段,理清思路,按总起分述总结的方法分段)
3、第三步,围绕中心句,学习词句,领悟感情:
默读思考:从哪些词句能看出漓江的水甲天下?课文写了漓江水的哪些特点?用什么方法写的?
读后讨论交流,明确:
⑴ 大海的水波澜壮阔,很美;西湖水平如镜,也很美。可作者说从没见过漓江这样的水,说明漓江的水胜过大海和西湖,比大海、西湖更独特,更美丽。是用比较的方法写出漓江的水甲天下。
⑵ 漓江的水有静、清、绿三个特点。写静,是通过人的感觉来写的──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写清是从视觉的角度写的──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写绿是用比喻把内容写具体的──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
(结合教学比喻句,知道句中把漓江的水比作绿色的翡翠)
⑶ 个别读,引读,要读出感情。
(特别注意三个啊的读音:真静啊 nga,真清啊 nga,真绿啊 ya)
⑷ 书面完成课后练习第一题的第一张表格。
三、指导学生用学习第二节的方法自学第三节课文
思考题是:从哪些词句中能看出桂林的山美得甲天下?课文写了桂林山的哪些特点?用什么方法写的?
自学后讨论,教师引导,结合进行朗读指导,明确:
1、作者先用比较的方法写出桂林的山胜过泰山和香山,说明桂林的山甲天下。
2、再用生动的比喻描写出桂林的山奇。
(结合看图,理解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并理解奇峰罗列,形态万千的词意)
3、同样用生动形象的比喻描写桂林的山秀。
(结合看图解释:翠绿的屏障)
4、桂林的山很险,抓危峰兀立,怪石嶙峋等词语,领会山势之险。
5、结合学习比喻句,分别说出在这些比喻句中各把什么比作什么?
6、反复诵读课文,特别注意三个啊的读音:真奇啊(ya),真秀啊(wa),真险啊(na)。读后完成课后第一题的第二张表格。
四、学习课文第四节,重点领会句子的意思和作用
1、学习重点句:
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先学懂词意:舟,指小船;碧波,碧绿的波浪;画,画卷;游,游览。再学懂句意:小船行驶在碧绿的江面上,人好像在美丽的画卷中游览。句子形象地写出桂林山水的无比秀美。也抒发了作者赞美桂林山水的情感。
2、句子的作用:
与开头桂林山水甲天下一句照应,并有总括全文的作用。
五、听全文录音
再次领略桂林山水的奇丽体会课文中所描绘的意境,领会作者对桂林山水的赞美之情。
《桂林山水》教学实录 篇8:
一、说教材
《桂林山水》是义务教育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中的第1课。这课文抓住了桂林山水的特点,以优美、简练的语言,生动形象地展示了桂林山水的美景,表达了作者对桂林风景的喜爱之情。课文按“总——分——总”的顺序先从“桂林山水甲天下”讲起,既概括说明了桂林山水的缘由。然后用对比的方法描述了漓江的水静、清、绿和桂林的山奇、秀、险的突出特点,最后把桂林的山和水联系起来,作为一个完美的整体,展现在读者面前。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学生实际和我对这课教材的把握,我将本课的教学目的确定为:
(1)会写本课13个生字、认识7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感受桂林山水的美,感受课文的语言美激发热爱祖国山河美的情感。
(4)领悟作者细致观察、抓住特点、运用对比描写景物的方法。
本课的教学重点、难点是:
引导学生感受漓江的水和桂林的山的那种独特的美;学习作者的方法。
本课我计划用两个课时完成教学任务。
第一课时:能将课文读通顺流利,整体感知课文,学会生字,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并选择自已喜欢的内容小组合作学习
第二课时:继续学习课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意思,学习作者方法,试着背诵课文。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配音磁带一盒
三、说教法
文章是写景的抒情散文,根据文章的特点,我主要采用“以读代讲,以讲促读”,这一方法进行教学。
语言文字具有意会不可言传的特点,许多妙词佳句往往讲也讲不清楚。《桂林山水》遣词造句严谨,语言优美,诗化的语言耐人寻味。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对桂林山水的一片热情。如果老师讲得太多,文章会搞得支离破碎,整体的美被破坏。只有通过多读,反复读,读出语感,以读代讲,披文入情,使作者的感情和读者的感情溶为一体。
四、说学法
1、合作讨论法
重点段两小节的结构、写法颇相似,教师先引导学生揭示规律,掌握方法。学习第二自然段“漓江的水”。按这四步来学习。(1)这小节分几层写?(2)每层各用什么方式来表达?(3)这样表达有什么好处?(4)反复诵读。在第二自然段学完之后,让学生回顾一下刚才我们分几步用怎样的方法学习的,现在用这样方法小组合作学习第三自然段“桂林的山”。
这样,从扶到放,既能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能力。
2、朗读体会法:
文章是写景的抒情散文,根据文章的特点,我主要采用“以读代讲,以讲促读”,这一方法进行教学。
3、课件展示,直观教学法。
给学生直观出示各种桂林山水的图片,让学生对桂林山水有个直观的感受。
五、说教学程序
(一)多媒体创设意境,导入新课。
先播放歌曲《我想去桂林》同时配以桂林山水的美丽风景的画面。师:同学们,今天让我们一同走进那画境般的桂林,去领略他山水的美。教师用绚丽多姿的画面、动情的歌曲和充满激情的创设情境,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提出预习要求:
(1)读通课文,生字或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2)课文每一自然段分别在写什么?
2、检查预习情况,读课文。
(三)教师范读,激发学生初步美感,形成整体表象。
然后播放录音,创设美的情景,引导学生身临其境。这样能让学生尽快融入课文语境中去。
(四)图文对照,品读课文。
1、播放漓江水的图片,创设课文情境,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二段,要读出美感。
2、按课文的顺序概括漓江水的特点。(静、清、绿)
作者用什么与漓江的水相比?比的目的是什么?怎么比的?引导学生认识对比句。学生交流汇报后,出示西湖和大海的画面,让学生进一步加深印象。然后了解排比句,并仿照本段的排比句句式练习仿说。
4、引导学生照画面反复朗读,品读本段。感受抒情句、排比句、比喻句所体现的赞叹之情。
5、多媒体出示感悟本段的方法。
抓住特点:静、清、绿 (排比句)
运用对比:波澜壮阔的大海 水平如镜的西湖
(五)创设情境,自学训练:
1、仿照第二段的学习方法自学第三段,师指导。
2、观赏“桂林的山的图片,激发美感。
3、多种形式的朗读体会作者的感叹之情。
(六)读中想,想中读。
教师配乐朗读第四段,学生欣赏画面。体会祖国大好河山的壮阔。
(七)阅读拓展
播放贺敬之的《桂林上水歌》配以桂林上水的录像,全文。指导朗读
六、说板书设计
这一板书,把课文中最优美、最精炼、最关键的语句精编了出来,不但把文章的结构显现出来,而且把桂林山水的特点也表达出来,帮助学生抓住重点词语理解课文、指导背诵。把课文中心内容表达完整,使文章的内容一下印在学生的脑子里。(板书如下)
桂林山水
总 甲天下
水:静 清 绿
分
山:奇 秀 险
总 “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七、说课后反思
《桂林山水》这课文是一写景的图文结合的文章,其具体描写了桂林山水的风景,通过本课的学习,借助于文章作者的描绘,观赏桂林山水的风光图片,我们虽未到广西桂林,但已经有了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仿佛自己现在已经已置身于桂林,正在欣赏美丽的桂林风光一样,真是“人未到桂林,但已有那种感觉”。回顾这节课的教学,我遵循了“教师主导、学生主体、训练主线”的基本原则,力求语言、文字和感情熏陶的有机结合,既突出的重点,又突破了难点,较好地完成了既定的目标。
《桂林山水》教学实录 篇9:
《桂林山水》是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六年制小学语文第十一册第一单元的1篇讲读课文。
作者抓住桂林山水的特点,以优美的语言描绘了桂林山水的秀丽多姿,表达了作者对桂林风景的喜爱之情以及对祖国河山无限的热爱。
一、设计理念
本课的教学设计,力求体现新课标精神, 在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的同时,进一步钻研文本,在读中积累,读中运用,体会作者的写作方法和表达的思想感情,并注意把这些方法运用到习作实践中去。在听说读写中,落实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时效性。努力做到“简简单单教语文,本本分分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
二、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内容和六年级学生的认知及思维发展特点,从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着手,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①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感受其独特的美。②领悟作者细致观察、抓住特点、运用对比描写景物的方法。③在进行语言实践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感悟、积累和运用的能力。
过程和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让学生感受语言的美,感受祖国山河的美,陶冶爱美的情趣,使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
三、教学程序
1.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师:同学们,今天我要带大家到一个举世闻名的旅游胜地——桂林去游玩。那里的山青、水秀、洞奇、石异、园美。“桂林山水甲天下”道出了桂林山水独特的美和人们对桂林山水由衷的赞叹。我想,那里的山,那里的水,那里的迷蒙云雾,那里的绿树红花,会使你以为走进了迷人的画卷。同学们,想不想去领略那神奇秀丽的桂林风光呢?
课件出示:桂林风光的画面,伴随着悠扬舒缓的音乐,激发起学生心中的美感,使学生获得了审美的愉悦,激发学生的表现欲。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让学生想学,是学生获得能力的内在动力,这样创设情境,就是为了让学生对《桂林山水》这篇课文产生浓厚的兴趣。]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师:同学们,既然我们对桂林山水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那就请你们自由朗读全文,读后思考:
①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②从课文中找出一个总写桂林山水的句子。“桂林山水甲天下”,“甲天下”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说“桂林山水甲天下”?下面,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阅读是一项个性化的活动,语文教学中要提倡师生间的平等对话,尊重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因此在教学这篇课文时,先给予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自由朗读全文。这样的安排能让学生在整体感知全文的基础上抓住主干,从中心句入手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3.抓住重点,深入领悟
(1)我们已经初步知道了“桂林山水甲天下”的意思,那么桂林山水有哪些与众不同的地方呢?请同学们自读课文第二自然段,思考一,这段主要写了什么? (桂林水的美)思考二,作者是按怎样的层次向我们介绍漓江水的?齐读第二自然段的第一句话。(先用大海和西湖的水与漓江水作比较,然后描述桂林的水有什么特点。)
(2)画出描述漓江水的句子,读一读,想一想:①漓江的水有什么特点?(静清绿)②作者是怎样描写的?
漓江的水真静呀,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感觉)
漓江的水真清呀,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视觉)
漓江的水真绿呀,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联想)
(三组句子,每组的后半句,从感觉、视觉、联想三个方面,分别补充说明了漓江水的静、清、绿的程度,给人的印象深刻、鲜明。)
(3)这一段,既然是对漓江水的静、清、绿的描述,那么,作者为什么在本段开头先写大海和西湖的水呢?
[引导学生把这一段与有无第一句做对比朗读,体会用大海的波澜壮阔和西湖的水平如镜来衬托漓江的水,更能突出漓江水具有独特的关。]
(4)这样的描写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你能读出这种感情吗?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后再说说自己的感受。(体会“真”对增强赞美感情的作用,体会排比句式的气势和所表达的情感。)
4.品读课文,感悟写法
(1)读了这段一定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请同学们想一想,我们是怎样学习第二段的?
(2)小结第二段的学习方法。
一读课文知整体(这段话写的内容);二读课文分层次(先写什么,再写什么);三读课文抓特点(水的静、清、绿);四读课文学方法(比喻、排比,衬托与补充描述)。
5.合作学习,交流品读
(1)根据总结出来的学习方法,我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自学第三自然段。小组学习后汇报:①桂林的山有什么特点?②作者是怎样描写这些特点的?③这样的描写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当学生自学完第三自然段后,我适时地展示“峰峦雄伟的泰山”、“红叶似火的香山”、“桂林的山”的画面。通过这样的画面展示来引导学生感受桂林的山那种独特的美。在此段的教学中,我则充当一个引导者的角色,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这充分体现了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过程,学习者是知识获得过程的主动参与者。
(2)有感情地朗读第三自然段。
[引导学生在自读的基础上,指名读、齐读。注意读出层次间的停顿,突出“真”的重音,体会排比句式的贯通气势,表达欣赏、赞美的感情。]
(3)学习最后一个自然段,我采取了以读代讲的方法,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展开想象的翅膀,调动他们的生活体验,使之进人“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意境之中。
这一环节我先伴着优美的音乐范读课文,读后鼓励学生说出他们最想说的一句话,说出自己最真实的感受。在此基础上。
让学生再次阅读课文,由学生自主、探究地分析出文章的结构:总、分、总。从总的概括“桂林山水甲天下”,到分别说出这山、这水怎样完美地形成天下奇美之画,自然引出文章最后一段,让学生用语言描绘这幅美丽的画卷。
6.积累语言,尝试运用
为了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充分发挥他们的创造潜能,学完这篇课文后,我设计了几道拓展练习:
(1)关于读的:阅读有关描写“大海”、“西湖”、“泰山”、“香山”和其他有关“桂林山水”的文章,并把你最喜欢的一段摘抄下来。
(2)关于写的:沙澧河是全市人民的母亲河、生命河,保护好、开发好沙澧河是全市人民的共同愿望和市委、市政府作出的重大决策。全市人民要把它建设成独具滨河特色的风景长廊、生态长廊、文化长廊、休闲长廊。仿照二、三段的写法,来具体地描写一下我们家乡的沙澧河。可以写现在的景色,也可以想象开发好以后的美景。
[学而能动,懂而会用。此环节的设置就是要在加深学生对所学课文的印象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宽学生的思路,从“懂”走向“用”,真正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桂林山水》课堂教学实录 篇10:
设计理念
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离不开与课文情境一致的充满人文情怀的语文实践活动,唯此方能真正实现语文学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注重情境的熏陶和感化,正是实现这种统一的中介和载体。
设计特色
模拟旅游,还原生活,实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同构共建。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如果有人来到南通,问我们这里有哪些风景优美的地方,你准备怎么介绍?
(爱国主义教育可从爱家乡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开始)
美丽的家乡仅是我们祖国秀丽河山的一角,在祖国的大地上有许多名山大川。
(板书:名山大川)
你们去过哪些名山大川?没去过听说过的也行。
你们听说过桂林吗?(指地图)桂林在广西壮族自治区。你们中有人去过吗?桂林山水比你们刚才说的这些名山大川更有一番独特的美。
所以人们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甲”是什么意思?(板书:甲)是第一位的,超过其他的。桂林山水天下第一。
二、描述,带入情境
1、桂林山水这么美,你们想去游览一番吗?那现在就让我们作一次假想旅行。我们坐上飞机,很快就到了桂林,呈现在我们眼前的山光水色,就像一幅美丽的图画,你们看──
2、出示图画(插图或放大插图)。
3、现在老师给你们作导游,来介绍桂林山水。
三、范读课文
四、自学课文、理清层次
概括出每一小节的主要内容。
学生讨论后板书:
山水 山 水 山水
总————→ 分———→总
五、讲读课文
讲读课文第二小节。
1、理解“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那是一种怎样的意境:
启发想象:
漓江江畔,有好些小船正等着我们,老师和你们一起乘着小船,轻轻地摇荡在漓江上,这就叫“荡舟漓江”。我们眯着眼,看着这图画想象一下,漓江的水怎么静;体会一下“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是什么情景。
一起轻轻地哼唱《让我们荡起双桨》的曲子,看哪些同学仿佛真的到了漓江。
听着音乐观察、想象片刻。
(音乐、图画加上教师的语言描述,促使学生多种感官兴奋,音乐的旋律丰富了视觉的感受,教师的语言又支配着学生想象的所在,从而把学生带入漓江畔的情境中,充分体验到漓江的宁静 )
你们还记得表示水流的声音的词吗?
(潺潺、淙淙、哗哗、叮咚叮咚)
听一听,你们听见了漓江水流动的哗哗的声音吗?听到叮咚叮咚的流水声吗?潺潺的泥?淙淙的呢?
看一看,你们看见了漓江水在流动吗?
听不到,看不到,好静啊!给人一种宁静的感觉。你只觉得船在向前移。
2、你们往下看,仿佛看到了什么?
3、现在让我们抬起头,放眼望去,漓江的水该多绿啊!(引导看图)书上打了个什么比方?“翡翠”就是绿色的玉石,这块玉石上有斑点吗?从哪个词可以看出?
“无瑕”,指点:“瑕”是玉上的斑点。
4、老师、学生轮读这三句话,老师读每一分句的前半句,学生读后半句。
5、读了以后更觉漓江美,文章也写得美,所以我们爱读。如果还是这些内容,老师把它重新排列一下,效果会怎么样呢?你们体会一下。
(引导学生比较,体会排比句的作用)
老师读另外组成的句式不整齐的一段话:
“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也很清,连江底的沙石也看得见。漓江的水绿得非常可爱,简直像一块无瑕的翡翠。”
我们再一齐把课文上的句子读一读,大家比一比,想一想有什么不同。
这三个分句都是写漓江的美,课文就是把这些意思密切关联的句子排成结构相同或者相似的一串句子,加强语势,给人的印象鲜明、深刻。这样的句子就叫排比句。
(结合教给知识)
齐读。
(女生读第一分句;男生读第二分句;男女生齐读第三分句,逐渐加强语气,体会排比句的作用)
6、讲分号:
这三个分句是并列的,所以中间用分号,停顿和句号差不多。
7、指点烘托的手法:
第二小节一开始,如果就说“漓江的水真静啊”,不是和第一小节联系得很紧密吗,为什么要说“我看见过波澜壮阔的大海,欣赏过水平如镜的西湖,却从没看见过漓江这样的水”?
“波澜壮阔”──是雄伟壮丽的美。
“水平如镜”──是宁静柔和的美。
两者都很美。然后说“从没看见过漓江这样的水”起什么作用?想一想和中心有什么关系?
(突出了桂林的水甲天下)
突出了哪一个字?
(“甲”)
指导读。
重点在哪儿?
(“却从没看见过漓江这样的水”)
提示层次:先说没有看见过漓江这样的水,再说漓江的水怎么美,写出漓江水的特点。
8、齐读第一、二两小节。
9、板书:
桂林山水:甲(下加点)天下
静
水 清 得
绿
六、语言训练
出示:”我爱长江、西湖和家乡的小河。“谁能把这个句子改成排比句。
第一步(不加附加成份)如:
我爱长江,我爱西湖,我更爱家乡的小河。
第二步(加修饰语)如:
我爱浩荡的长江,我爱明镜般的西湖,我更爱家乡弯弯曲曲的小河。
七、学生自学第三小节
1、桂林的山怎么美呢?同学们自己看看图,读读文:
要求边读边做下列符号:表示疑问的?,分层次‖,重要词语……,好词佳句△。
(指名一学生在抄好这一段课文的黑板上做记号)
八、作业
布置学生找排比句。
第二课时
一、继续自学
1、提示疑问,释疑:
这一小节,生词语较多,需集中解决,帮助学生扫除阅读障碍。
2、用简笔画创设情境,通过形象引导学生理解词语:
教师边说边画。
⑴ 我们来到桂林会看到这样的山(图①略),你们说这座山像什么?你猜老人可能在做什么?
⑵ 在桂林,我们也会看到这样的山(图②略),你们看这山有点像什么?骆驼可能在做什么?
⑶ 在桂林,我们还会看到这样的山(图③略),你们看,这山像什么?大象站到漓江边想做什么?
(以上三个图形逐一画出,组成一幅画)
⑷ 你们看这些山,姿态各不相同,变化很多,可以用什么词来形容?(“形象万千”)“万千”表示变化很多。
① 观察图画。我们先看看漓江的水。漓江的水怎么美?
② 教学“观赏”:
刚才我们愉快地观看,享受着大自然的美。可以用什么词?(欣赏)还有呢?(观赏)“观赏”的“赏”就是“欣赏”。我们常常说“欣赏美景”、“欣赏音乐”,可以是“看”,也可以是不用眼睛看。而“观赏”一定要“看”,这个词中,哪个字包含了看的意思?(观)我们就不能说“观赏音乐”。
③ 自学。
④ 指导:
小朋友自学课文,一定要学会抓住最主要的。漓江的水怎么美?把主要特点抓住。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静 清 绿)
⑤ 为了让学生体会句式的整齐、排比的作用,组织安排一系列训练:
“漓江的水,静、清、绿”,同学们想一想,在静、清、绿之间用上什么联接的词儿,就可组成句子?例句:
漓江的水既静又清还很绿。
漓江的水不但静而清还很绿。
漓江的水不但静而且清还很绿。
漓江的水又静又清又绿。
设计意图:其实这一句就是这一个小节的概括。这样概括地写一句,能使读者感受到漓江的美吗?如果把“静、清、绿”这三个形容词重叠一下,句子该怎么说?
漓江的水静静的。
漓江的水清清的。
漓江的水绿绿的。
设计意图:词语一重叠,程度加深了一些,但还不具体。
我们看着漓江的水不禁赞叹起来,如果使它变成感叹句,句子应该怎样组织排列?例句:
漓江的水真静啊!
漓江的水真清啊!
漓江的水真绿啊!
书上就是用感叹句。这样写,语气是加强了一些,但是漓江的水静得怎么样,清得怎么样,绿得怎么样,读者能感受到吗?课文是怎么写的呢?
(通过一系列语文训练的铺垫,来体会课文的语感,体会漓江之美)
设计意图:漓江的三个特点,都在感叹句后面补充说明了。补充说明都是用“得”。
⑥ 指名读,指导朗读:
“真静──啊”,轻轻地拖长声音,给人静的感觉。
“真清──啊”,声音稍稍提高些,但又读得很轻,好像看到“江底的沙石”。
“真绿──啊”,声音响些,饱满些,给人明快的感觉。
指点:这样写就很具体了,而且给我们美的感觉。
⑸ 这一座座形态万千、奇特的山峰分开排列叫什么?(奇峰罗列)“奇峰罗列”中哪个字眼表示“分开”?
(“罗”)
⑹ 一座座分开排列,又可以用什么词形容?(各不相连)一座座的山高高的各不相连,好像从地上拔起来,就叫──“拔地而起”
⑺ 在桂林也有很高的山,陡峭的山峰非常险峻,书上说“危峰兀立”,这个“危”是什么意思?是“危险”的“危”吗?字典上有三种解释取哪一种恰切?
出示小黑板,引导学生根据整个词语的意思,选择恰切的词义:
危:①不安全;②损害;③高的、陡的。
(随手画图,图④略)
⑻ 在这些形态万千的奇峰中,有许多怪石叠在一起(图⑤),这就叫──“怪石嶙峋”,如果是一块两块怪石能叫“嶙峋”吗,一定要怪石重叠才叫“怪石嶙峋”。
3、再自学课文:
提出要求,词语的意思懂了,再读课文,要求能用上一课学习第二节的方法来自学第三节。然后要你们自己讲书。
⑴ 桂林的山有什么特点。
⑵ 桂林山的特点,课文是怎么写的:
学生自学,准备讲书,也可同座商量。
4、学生讲书:
讲书要点:
⑴ 桂林的山用排比句写出,有三个特点:
奇、秀、险。
⑵ 先说桂林的山“奇”,课文中用一串比喻,“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写出桂林山的奇特。
⑶ 再说桂林山的“秀”“险”,(指名上来指着图讲)分别说明“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色彩鲜丽”,“倒映水中”,“危峰兀立”,“怪石嶙峋”。
⑷ 最后,指出课文上用“我攀登过峰峦雄伟的泰山,游览过红叶似火的香山”,烘托出桂林的山甲天下。
指名讲后,启发其他学生纠正补充。
5、齐读课文第三小节。
6、欣赏最后一小节:
描述:
我们游了漓江的水,又观赏了桂林的山,课文最后一小节,写出了我们游览的感受,写得很美,让我们来欣赏阅读,说这一小节文字,哪儿写得好。
学生自学,学习鉴赏。讨论。
欣赏要点:
⑴ 从山──水;从水──山,相互映衬。
⑵ 从空中──山间──江上,写得很有层次。
⑶ 从云雾迷蒙──绿树红花──竹筏小船,由静──动,而且写了色彩,更觉桂林山水的美。
⑷ 把桂林山水比成“连绵不断的画卷”,更觉桂林山水美不胜收。
⑸ 最后引用“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结束全文,增添了文章的诗情画意,并给读者留下了许多余味。
指名读,齐读。
7、朗读全文。
8、总结性训练:
(凭借情境进行语言训练)
⑴ 桂林山水如此秀丽,当我们游览结束的时候,如果我们登上桂林市郊的叠彩山,那么桂林的山山水水就在我们的脚下,这时你想说什么?
⑵ 桂林的山水,就是祖国山河的一部分,你由此又想到什么?
⑶ “山水”的同义词有哪些?(河山、山河、山川、江山)可以加上哪些词儿组成词组。(并引导多种组合)
结合学生回答板书:
大好──河山 秀丽
锦绣 山河──锦绣
江山──如画
秀丽──山川 多娇
⑷ 你能从这些词组选出一组,用来赞美祖国的锦绣河山吗?为了强调也可用反问句。例句:
我爱祖国的大好河山。
祖国的锦绣山河美如画。
江山如此多娇,叫我怎能不爱!
板书设计
桂林山水:甲天下
山水
总 静
∣ 水 清 得
分 绿
∣ 奇
总 山 秀
险
空中──山间──江上
山水
静──动
评点
情境教育的理念在本案中被生动地演化为语文本体和人文情怀的有机整合。注重语文的实践活动是本案一大特色,更为可贵的是这些语文实践活动被完全溶化在对祖国壮丽河山的情境欣赏之中,达到了水乳交融、浑若天成之妙,给我们展示了一堂真正的语文课的情韵。
《桂林山水》课堂教学实录片断 篇11:
《桂林山水》教案设计
教学设计说明
本课教学,要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树立“教是为了学”的观念。在重视改进教法的同时,更要重视学法的指导;在让学生“学会”的同时,更要指导学生“会学”。本课教学,要重视语言文字的学习。抓好语言文字的训练,做到因道学文,以文悟道,把语文课上成真正的语言文字课。
教法特点
1、本课的教学思路是:先整体后部分再整体,也就是先“整体感知,直奔中心”,接着“部分深究,逐层渗透”,最后“再现整体,深化中心”。
2、教给学生“从中心句入手”学课文的方法以及抓关键词学句的方法。
3、采用先扶后放,扶放结合的方法。第二节的教学由教师“扶”,第三节“放”手让学生自学,教师进行点拨引导。在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要充分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教学要求
1.学习课文中优美生动的语言,感受到桂林山水的秀丽,激发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感。
2.学习“从中心句入手”学课文的方法。
3.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理解并积累词语,学会使用排比的修辞手法。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步骤
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1.师:同学们都喜欢旅游吗?介绍去过的地方。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去一个非常美丽的地方-----桂林(板书:桂林)。桂林,是我国广西的一座美丽的城市,也是著名的游览胜地。说到桂林,我想起一句描写桂林山水谚语来,你们想起来了吗?
师:桂林山水素有“甲天下”的美称,今天我们马上就能亲眼去看一看桂林的山水了。(板书:山水)
2.学生观看桂林山水的录像及朗读,边看边带问题进行思考:
(1)作者按怎样的顺序对桂林山水进行了描写?
(2)按顺序说说桂林山水的景象。
3.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说,师加以点评指导。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师:这么美的景色,作者是怎样写出来的呢?这节课我们走进《桂林山水》,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学完以后,相信我们也能写出如此优秀的作文。
1.自由读全课文,遇到生字多读几遍。并找出中心句。
2.出示生词:无暇、翡翠、攀登、骆驼、屏障、波澜壮阔、水平如镜、峰峦雄伟、奇峰罗列、形态万千、危峰兀立、怪石嶙峋、连绵不断
3.读后讨论交流,明确:
(1)中心句是:桂林山水甲天下。(板书)
(2)用抓关键词的方法理解句意:先学懂“甲”的意思,再理解全句的意思:“桂林山水天下第一。”
(3)作用:(根据学生回答教师适当总结:点明了全文的中心,写出桂林山水的秀丽,也抒发作者赞美桂林山水的感情。)
3、小结:是呀,桂林山水既然是天下第一,那桂林的山水一定是美丽的,那我们的作者一定是非常喜欢这儿的,看,我们通过找中心句,已经能够理解课文的主要的内容。这就是“找中心句,理解内容。”教师板书。
三、围绕中心句,学习词句,领悟感情。
(1)朗读第二段,思考:第二自然段是围绕哪一句话来写的呢?写出了漓江水的哪些特点?作者是用什么方法来描写这漓江的水的?
出示中心句:“我看见过波澜壮阔的大海,欣赏过水平如镜的西湖,从来没有见过漓江这样的水。”
出示图片,引导学生体会“波澜壮阔”“水平如镜”
过渡:漓江的水既不像大海那样波澜壮阔,也不像西湖那样水平如镜,那漓江的水究竟是怎样的呢?
(2)朗读感悟
出示: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
①个别读。
②引读。(师:你读的真美,老师仿佛看见了那又静又清又绿的漓江水,老师也想跟大家一起读一读,你们读前半句,老师读后半句,开始吧)
③注意三个“啊”的读音:真静啊nga.真清啊nga,真绿啊ya,交换过来再读。
(3)认识排比这种修辞方法,学写排比句。
①观察这三句话,你能发现什么?
师:像这样把三个或以上意义相近、结构相同的词组或句子并排在一起组成的句子。叫做排比句。排比句还有一个明显的特征,经常会使用“;”这个标点符号。用排比来叙事写景,能使层次清楚、描写细腻、形象生动之效。
②课件出示:
a、选择博爱,就是选择对情感的珍视;
选择博爱,就是选择对万物的眷恋;
选择博爱,就是选择高远的人生志向。
b、自私是一面镜子,镜子里永远只看得到自己;
自私是一块布匹,蒙住了自己的眼睛,看不见别人的痛楚;
自私是一层玻璃,看上去透明,却始终隔开了彼此的距离。
③我来说:
妈妈的爱,是;
妈妈的爱,是;
妈妈的爱,是。
④还使用了那种修辞方法?
(4)总结:我们在学习漓江的水时,用了什么方法呢?
师引导学生总结:找中心句、体会特点;美读句段,体会情感;仿写练习,学习方法。(师板书)
三、指导学生用学习第二节的方法自学第三节课文。
自学提示:(课件出示)
1.读一读课文第三段,找出中心句,桂林的山有哪些特点?作者使用了什么方法来写山的特点?
2.自学后讨论,教师引导,结合进行朗读指导,明确:
(1)山的特点:奇、秀、险。
(2)再用生动的比喻描写出桂林的山“奇”。(结合看图理解,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
(3)同样用生动形象的比喻描写桂林的山“秀”。(结合看图解释:翠绿的屏障。)
(4)桂林的山很“险”,抓“危峰兀立”,“怪石嶙峋”等词语,领会山势之险。
(6)反复诵读课文,特别注意三个“啊”的读音:真奇啊(ya),真秀啊(wa),真险啊(na)。读后完成课后第一题的第二张表格。
四、学习课文第四节,重点领会句子的意思和作用。
1.学习重点句
师:课文的最后作者用一句诗道出了游览桂林山水的感受,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指导学生学懂句意。先学懂词意:舟,指小船;碧波,碧绿的波浪;画,画卷;游,游览。“小船行驶在碧绿的江面上,人好像在美丽的画卷中游览。”
师:句子形象地写出桂林山水的无比秀美。也抒发了作者赞美桂林山水的情感。
2.句子的作用
师:与开头“桂林山水甲天下”一句首尾呼应,并有总括全文的作用。
<桂林山水>教学实录
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1.师:同学们都喜欢旅游吗?介绍去过的地方。
生:孟良崮
生:泰山,又高又陡
生:沂河,河岸很美。
师: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去一个非常美丽的地方-----桂林(板书:桂林)。桂林,是我国广西的一座美丽的城市,也是著名的游览胜地。说到桂林,我想起一句描写桂林山水谚语来,你们想起来了吗?
生:“桂林山水甲天下”
师:桂林山水素有“甲天下”的美称,今天我们马上就能亲眼去看一看桂林的山水了。(板书:山水)
齐读课题
2、师:播放视频,出示要求:
(1)作者按怎样的顺序对桂林山水进行了描写?
(2)按顺序说说桂林山水的景象。
3.交流点评:
师:作者按怎样的顺序对桂林山水进行了描写?
生:移步换景
生:游览的顺序
师:那说一说文章先写了什么,接着写了什么?
生:先写了漓江的水,接着写了峰峦雄伟的泰山
生:应该是接着写了桂林的山。
师:是的,文章按照游览的顺序,写出了桂林的山、水的景色。(师板书山、水)那这样一幅画面带给你怎样的感受?
生:美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师:是呀,这么美的景色,作者是怎样写出来的呢?这节课我们走进《桂林山水》,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学完以后,相信我们也能写出如此优秀的作文。
1.自由读全课文,遇到生字多读几遍。并找出中心句。
2.出示生词:
无暇、翡翠、攀登、骆驼、屏障、
波澜壮阔、水平如镜、峰峦雄伟、奇峰罗列、
形态万千、危峰兀立、怪石嶙峋、连绵不断
指生分组读词,及时纠正错误。
师:骆驼应该怎么读?驼字在词语中应该读轻声。
生齐读两遍。
3.读完了课文,我们走进文本,想一想:课文是围绕那一句来写的呢?看谁找得最快。
生:桂林山水甲天下。
师板书
师:谁能说一说你是怎么理解这一句话的?
生:桂林的山水很美
生:桂林的山水很好。
师:是的,桂林的山水如此之美,“甲”是排在第一位的。所以桂林山水甲天下就是说:
生:桂林的山水天下第一。
师:是呀,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甲天下的山水之间。这句话在文中起到了什么作用呢?
生:中心句
生:总起作用。
师:是呀,桂林山水既然是天下第一,那桂林的山水一定是美丽的,那我们的作者一定是非常喜欢这儿的,看,我们通过找中心句,已经能够理解课文的主要的内容。这就是“找中心句,理解内容。”教师板书。
三、围绕中心句,学习词句,领悟感情。
(1)小组合作朗读第二段,走进“漓江的水”,
出示要求:第二自然段是围绕哪一句话来写的呢?写出了漓江水的哪些特点?作者是用什么方法来描写这漓江的水的?
读后交流:
师:你找到这一段的中心句了吗?
生:“我看见过波澜壮阔的大海,欣赏过水平如镜的西湖,从来没有见过漓江这样的水。”
师出示中心句:“我看见过波澜壮阔的大海,欣赏过水平如镜的西湖,从来没有见过漓江这样的水。”
生齐读
师:你从这句话中知道了什么?
生:漓江的水很美。
师:除了写了漓江,还写了什么?
生:大海、西湖
师:那大海是“波澜壮阔”的,西湖是“水平如镜”的
出示图片,感受“波澜壮阔”“水平如镜”
师:大海、西湖是美的,那漓江也是美的。漓江的水既不像大海那样波澜壮阔,也不像西湖那样水平如镜,那漓江的水究竟是怎样的呢?
(2)朗读感悟
出示: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
①个别读。
师:通过读,你发现漓江的水有什么特点?
生:静、清、绿
师板书
②引读。
师:你读的真美,老师仿佛看见了那又静又清又绿的漓江水,老师也想跟大家一起读一读,你们读前半句,老师读后半句,开始吧。
师生合作朗读
师:你能自己读一读吗,读出感觉来。
指生读。
师:你发现了吗,在这段话中,有三个“啊”,这该怎么读?
师读,生听,注意三个“啊”的读音:真静啊nga.真清啊nga,真绿啊ya,交换过来再读。
师:男女生合作读一读吧。
(3)认识排比这种修辞方法,学写排比句。
①观察这三句话,你能发现什么?
生:有“;”
生:都有啊
师:是的,这几句话的格式如何,他们的句式基本相同,像这样把三个或以上意义相近、结构相同的词组或句子并排在一起组成的句子。叫做排比句。排比句还有一个明显的特征,经常会使用“;”这个标点符号。用排比来叙事写景,能使层次清楚、描写细腻、形象生动之效。
师:了解了排比,就让我们一起来练习写一写吧。
②课件出示:
a、选择博爱,就是选择对情感的珍视;
选择博爱,就是选择对万物的眷恋;
选择博爱,就是选择高远的人生志向。
b、自私是一面镜子,镜子里永远只看得到自己;
自私是一块布匹,蒙住了自己的眼睛,看不见别人的痛楚;
自私是一层玻璃,看上去透明,却始终隔开了彼此的距离。
指生读。
③我来说:
妈妈的爱,是;
妈妈的爱,是;
妈妈的爱,是。
师:动笔写一写吧。
生写。
④还使用了那种修辞方法?
生:比喻
师:为了把文章写得美一些,就要多使用一些修辞方法。
(4)总结:我们在学习漓江的水时,用了什么方法呢?
师引导学生总结:找中心句、体会特点;美读句段,体会情感;仿写练习,学习方法。(师板书)
师:让我们用这样的学习方法,课下和同学一起自学“桂林的山”一段,相信同学们一定能够学得很好,下节课我们一起交流。
四、学习课文第四节,重点领会句子的意思和作用。
1.学习重点句
师:课文的最后作者用一句诗道出了游览桂林山水的感受,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指导学生学懂句意。先学懂词意:舟,指小船;碧波,碧绿的波浪;画,画卷;游,游览。“小船行驶在碧绿的江面上,人好像在美丽的画卷中游览。”
师:句子形象地写出桂林山水的无比秀美。也抒发了作者赞美桂林山水的情感。
2.句子的作用
师:与开头“桂林山水甲天下”一句首尾呼应,并有总括全文的作用。就让我们一起美美地读一读这一句话。
《桂林山水》课堂教学实录 篇12:
温馨寄语:
“愿作桂林人,不愿做神仙”桂林山水的美举世闻名,让我们跟随作者去欣赏桂林那如诗如画的美景。
学习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玩赏、无暇、扩散、攀登、泰山、骆驼、屏障、波澜壮阔、峰峦雄伟、红叶似火、拔地而起、奇峰罗列、形态万千、色彩明丽、危峰兀立、连绵不断”等词语。(重点)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全文。(重点)
3、感受桂林山水的美好,培养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热爱大自然的感情。(难点)
学法指导:
1、利用工具书、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生字新词。
2、在合作之前要充分的自学,完成自主练习。
3、根据导学案设计的问题展开学习,遇到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打问号,在小组内讨论。
知识链接:
桂林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的东北部。桂林一带,奇峰突起,怪石峥嵘,江流弯转,岩洞幽深,其岩溶奇观为世所罕见,故有“桂林山水甲天下”之美誉。由于石灰岩地形发育,加上地下水的溶蚀,使桂林诸山平地拔起,奇峰罗列,犹如竹笋、翠屏、巨象、骆驼等,形象万千,景色秀丽,尤以象鼻山最为酷肖。桂林山多岩洞,洞内有石乳、石笋、石柱、石花组成各种景物,奇状异态,琳琅满目。丽江是桂林的主要河流,与西来的阳江汇合,流水清澈,游鱼可数,像玉带般旋绕城区。桂林至阳朔沿江一带,群山峭拔,绿水迂回,青山腹水,景色清幽,构成长达百里的美丽图画。
一、自主学习:
1、通过自学,我掌握了本课的生字词。我会写
bó lán zhuàng kuò wú xiá pān dēng fēng luán xiōng wěi
( ) ( ) ( ) ( )
tài shān luò tuó qí fēng luó liè píng zhàng wēi fēng wù lì
( ) ( ) ( ) ( ) ( )
lián mián bú duàn
( )
2、通过联系上下文,借助工具书,我理解了课文中的生字词,它们是:
3、我还知道课文的中心句是_________________,它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课文围绕这个中心句写了______和__________,第二自然段写___,第三自然段写___。
二、合作探究
1、课文写了漓江水的哪些特点?
2、作者既然是写漓江水,为什么开始写大海和西湖?这样写能让你产生什么感觉?
3、有感情的朗读第二自然段,通过读进一步感受漓江水的特点。
4、课文写了桂林山的哪些特点?用什么方法写的?
4、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第三自然段,读出桂林山的特点和喜爱之情
5、朗读第四自然段。想象一下:“这样的山围绕这样的水,这样的水倒映着这样的山”是怎样的一种景象?体会“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感觉,然后说一说。
三、拓展延伸
桂林的山水,只是祖国美丽的河山的一小部分,对此,你有什么感想?
《桂林山水》课堂教学实录 篇13:
《桂林山水》是1篇优美的写景抒情散文,文章具有浓厚的描写色彩和抒情色彩作者主要描写了桂林山水的特点和游览感受,表达了他对桂林山水的赞美,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下面是第一范文网网友为你带来《桂林山水》教案及反思,供你参考。
《桂林山水》教案设计理念:
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注重情境的熏陶和感化,通过引导学生与文本多次对话,用立体化的文本去撞击学生的心扉,使学生在优美的语言环境中感悟、积累、应用。
设计特色:
“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读中入境,读中悟境”是本堂课的主要特色。就教学而言,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读得充分,悟得深刻,述得到位;就方法而言,教师指导学生的方法教学形式多样;就目的而言,目标明确,层次分明,遵循了“感知---积累---顿悟”的教学思想。
设计意图: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领悟作者细致观察,抓住特点,运用对比描写景物的方法,从而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感受桂林山水的美,感受课文的语言美。
教学要求:
1、通过看图、学文,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从而受到热爱祖国锦绣河山的教育,陶冶爱美情趣。
2、学习作者细致观察和具体形象地描写景物的方法,培养观察、想象、理解、表达能力。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句。
4、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教学重难点:
理解、体会漓江水“静、清、绿”和桂林山“奇、秀、险”的特点。通过读和观景移情法,感受多媒体信息以及语言提供的想象情景,让学生尽情地品味桂林山水的美丽景色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同学们,去年暑假,老师有幸去广西桂林游玩。那里满眼的画山绣水,真是大自然的千古绝作,就连山石、河流、小桥、树木几乎都流传着一段段动人的传说。今天,就让我们随着课文,一同去感受桂林秀丽的山水风光。
齐读课题《桂林山水》
二、整体感知
带入情境带着愉悦的心情自由朗读课文,解决生字和词语。读了课文,此时你最想说的一句话是什么?(整体感知,提炼评价)能借用课文中的一句话来评价桂林山水吗?(“桂林山水甲天下”,解释“甲天下”)有句话说得好,“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苏杭的美景能与天堂相媲美, 而桂林的山水敢称天下第一。这桂林山水真的有如此美丽吗?就让我们坐上木船,赶快去欣赏一番吧!
三、漓江的水
1、小船缓缓地行驶着,一江碧水映入了我们的眼帘,这便是美丽的漓江水。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第二自然段,把最吸引你、最美的地方用笔划出来好好读一读,把感受到的美用朗读表现出来。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注意三个“啊”的变调,教师指导朗读)
2、从这几句话可以看出漓江水有哪些特点呢?(静、清、绿)
3、同样是写漓江水的静、清、绿,如果老师把这三句话变一变,变成:漓江的水真静啊;漓江的水真清啊;漓江的水真绿啊。
你看看是哪种写法好,为什么?(是原文中的好。写作中要求生动、具体、形象。)
4、如此美丽的漓江水,真让人忍不住想多看几眼!透过清澈的漓江水,你还看到了些什么呢?(小鱼、山的倒影、水草等等),能用上课文中的句式来说一说吗?
拓展练习: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 )。
5、漓江的水不光静、不光清,还很绿。课文中说它绿得仿佛是一块无瑕的翡翠。
解释翡翠:翡翠是一种晶莹剔透的玉石,但是如果上面有个斑,我们就称之为“瑕”。漓江的水像一块翡翠,并且是一块没有斑点的翡翠。(幻灯出示翡翠与漓江水的对比图片)
6、漓江的水就是这么美,一起再来读一读。(老师朗读示范学生试读: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念轻声,稍拖长声音,然后把声音压平;“清”字先向上扬一点,再轻轻拖一下;绿,是很美的,同学们试着念出美的意思来。)
四、桂林的山
1、漓江水的“静、清、绿”,美得独特;那桂林的山是否也与众不同呢?让我们把木船靠边,欣赏一番桂林的山色。
教法迁移:
(同学们可以借鉴学习漓江水的方法,学习第三自然段。把� 遇到不懂的地方可以做上“?”)桂林的山真奇啊,一座座拔地而起,各不相连,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奇峰罗列,形态万千;桂林的山真秀啊,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色彩明丽,倒映水中 桂林的山真险啊,危峰兀立,怪石嶙峋,好像一不小心就会栽倒下来。
《桂林山水》反思《桂林山水》是1篇写景的经典之作,以生动形象的笔触描绘了桂林山水的秀丽风光。紧扣桂林山水的特点,在教学中,我认为以下几点做得比较成功:
一。抓住主线,了解课文内容
学习这篇课文,首先要让学生知道作者的写作顺序。课文开头一段引用名句“桂林山水甲天下”,以一个“甲”字高度概括了桂林山水的奇丽之景堪称天下第一。第2、3自然段围绕这一名句分别写了桂林的山、水的特点,先写漓江的水静、清、绿的特点,接着写桂林的山奇、秀、险的特点。第4自然段写了作者观赏桂林山水所获得的总的印象,以“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诗句收尾。抓主线,使作者的思路和教者的教路有效融合,快速了解了课文,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二。读读悟悟,感受桂林山水的美。
语文新课标指出“朗读是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应让学生在积极思维和情感体验中,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因此,在教学中,我采用了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读中有思考,读中有感悟。学生对读书的思考和感悟往往还停留在表层,在教学中我不断引导和点拨,应该说这节课中,文本的朗读是充分的扎实的,主要包括朗读整篇课文或自然段、抓住关键词句朗读(特别是通过“啊”在不同字音后面的读法更是提高了他们的朗读兴趣)。首先让学生充分练读后,根据自己的感悟,把自己喜欢的段落语句读给老师同学听,师生共同评议。学生有了充分的自由,变得爱读,想读,带着情感和体会理解课文内容,读出文章的味道,语感也便随之产生了,使之内化为自己的语言。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作为审美的主体,通过感官与心智去感受、去体验。
三。启发想象,学生进入意境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语文教学如何激活学生的想象呢?为了能够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在教学桂林山美景的时候,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想象说一说山的样子,给它取个名字,有的说“美女”“公鸡”“擎天柱”,在学生充分练说的时候,学生的思维被激活了,课堂气氛很热烈,孩子丰富的想象力让我为他们感到高兴。然后学生再练读,感受山水的特点。
反思自己整堂课的教学,固然自己做了大量的准备。但是我觉得作为一名教师,尤其是语文教师,面�
《桂林山水》课堂教学实录 篇14:
自主赏析 创新阅读
教师思考:
本课是小学课本中的写景名篇。全文以“总---分---总”的结构,展示了桂林山水的美,情寓景中,景中显情,全文语言美、意境美、情感美。通过自主赏析,使学生发现美、感受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鼓励学生利用搜集的资料进行创造性地学习,促进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发展。
设计特色:自主赏析,开放式学习。
信息资料:
1、师生查阅有关西湖、泰山、香山、大海以及桂林山水和桂林其他方面的资料。
教学目的:
1、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2、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促进学生的语言积累。
3、图文结合,自主赏析,培养学生初步的审美能力。
4、借助搜集的资料,进行开放式、创造性的学习,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及创新意识。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激发兴趣,创设情境。
1、让学生展示搜集到的有关大海、西湖、泰山、香山等方面的资料。
2、播放桂林山水的录象片或投影片,引导学生按先局部后整体,先山水后其他的顺序观察。思考:桂林山水与上面的四处景观有什么水同之处?
(通过四处景观与桂林山水风光的比较,凸现桂林山水的特点,渲染气氛,激发学生的兴趣。)
3、引导学生畅谈观看后的感受。
(鼓励学生表达,利于发现学生对画面的观察能力水平,同时也使学生接受了一次言语表达的训练。)
二、朗读课文,自学字词。
(通过自学、小组交流的形式,为下文的学习作好铺垫。)
三、自主发现,自主赏析。
1、自读,寻找欣赏点,填写记录。
我最欣赏的(字、词、句、段、标点、其他)理由是( )。
(尊重学生语文学习的主人地位,必须解放他们。“欣赏点”是学生眼睛发现的文章“精华”,必须坚持 )
2、交流、赏析、结合资料谈体会。
采用小组赏析或全班赏析的方法。让学生针对自己的欣赏点,畅所欲言,说出自己对课文有关内容的个性感受。赏析的办法可由学生自由选择。如
(1)感情诵读:联系上下文,感悟用词的准确,句段语言的优美。
(2)自问自答:如自己提出“为什么桂林山水甲天下?”然后自己解答。
(3)换、删、增词对比:如“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去掉句中的“真”、“啊”或后半句的内容等,与原句比较,体会表达效果。
(整个环节意在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促进其阅读理解、语言表达、交流合作等多种能力的发展。)
四、朗读全文,升华情感。
在自主赏析的基础上,采用多种形式,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尝试背诵课文。
(通过诵读,进一步感受文章的语言美、情感美。)
第 二 课 时
一、观看影片引入,回顾上节内容。
1、利用录象或投影片,展示桂林山水图,师生共同感情朗读全文,也可试着背下来。
2、回顾上节课学习内容,抓住桂林山水的整体特点。(水:奇秀险 山:静清绿)
二、汇报交流资料,教师吸收反馈。
引导学生互相交流课下搜集的的有关桂林山水和桂林其他方面的信息资料。
(汇报交流自己搜集资料的过程,实际是学生获得成功体验的过程,是交流交际的过程,同时也是教师吸收反馈信息的过程,教师可以从中发现教学的新的切入点,学生知识技能新的增长点,利于教学目的的新构建。)
三、提示学习建议,小组合作学习。
结合学生的资料情况以及学生的不同层次,教师可向学生提出如下学习建议,或鼓励学生自己设计学习的主题。
1、选择自己喜欢的语句,练习感情背诵。并试着说出你喜欢的理由或为什么这样读、背。
2、结合学习谈谈学习文中哪部分
《桂林山水》课堂教学实录 篇15:
教学目标:
1.学习第三、四自然段,了解桂林山的特点。
2.背诵全文。
3.检查生字、新词。
4.总结作者的观察方法和写作方法。
教学过程:
(一)学习第三自然段
1.读文,看桂林的山与别处的山有哪些不同?把桂林山的特点画下来。
特点:奇(拔地而起,形态万千)
秀(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
险:(危峰兀立,怪石嶙峋)
2.结合课文解释:拔地而起、各不相连、奇峰罗列、形态万千;屏障;危峰兀立、怪石嶙峋。
拔地而起:指桂林的水不像一般的山逐渐高上去,而是仿佛从地面上突然高出来的似的。拔:高出、超出。
各不相连:指桂林的山不像一般的山连绵起伏,接连不断。而是各自都平地崛起,互不相连。
奇峰罗列:罗列:排列。奇形怪状的山峰沿江排列。
形态万千:各有各的样子。有的像,有的像……
屏障:起遮挡作用的东西。指桂林的山像屏障似的遮挡着这一带。
危峰兀立:高高的山峰直挺挺地耸立着。危:高,兀:高高突起。
怪石嶙峋:奇形怪状的石头,重重叠叠的样子。
3.练习朗读(可小组中互相读)读出桂林山的特点和喜爱之情。
板书
4.小结:作者在观察桂林山时用了什么方法?描写时又用了什么方法?
观察:抓特点。观察时注意了山的形与色并进行了丰富的想象。
描写:运用比较的方法突出了桂林山的特点,比喻句、排比句式的使用生动形象地展示了桂林山形美、色美,使人读起朗朗上口,富有诗韵。
(二)学习第四自然段
朗读第四自然段。想象一下:"这样的山围绕这样的水,这样的水倒映着这样的山"是怎样的一种景象?体会"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感觉,然后说一说。
(三)检查生字预习
(四)指导背诵
1.朗读练习。
2.熟读后再练习背诵。背诵时先求熟练,后求有感情。
(五)指导课后思考·练习第三题
(六)作业
1.抄写字、词。
2.背诵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