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美术的教学方法大全【精选8篇】
学习美术的教学方法【第一篇】
众所周知,随着新课改的进一步推进,我国的美术教育更加强调了中国特色、时代特征以及国际视野。而在美术教育中,素描作为艺术造型的基础,越来越受到重视。一线教师都知道要学好素描,就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造型能力和表现能力。在素描教学中,每一位教师应该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艺术,激励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来,使他们在各自的基础上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伟大的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我以教学为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的要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在教学中,教师要把学生放在课堂的正中央,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唤醒孩子们的艺术灵感,激励他们在素描的艺术长河中徜徉,促使每一个孩子的奔跑都更有颜色。多年来,我致力于中小学的素描教学,通过不断的研究和探索,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关于中小学素描教学的方法和艺术,取得些许收获,以供参考:
一、激发学生的兴趣,情境导入是关键。
中小学生初学素描,大多会感受到枯燥、难学,短时间没有效果,渐渐失去耐心和坚持的决心,往往容易半途而废。爱因斯坦曾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中小学素描教学中至关重要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导入语就要紧紧抓住学生的心,要用具有趣味性和新颖的方法直击他们的心灵,碰撞他们艺术的火花和灵性。比如在教学《会变的线条》这课的时候,上课伊始,我直接用多媒体融入到导入中,通过多媒体中的动画小乌龟的爬行路径,引导学生观察:首先设置小乌龟直线爬行路径;然后让它以多变的曲线路径慢慢爬行;第三次又让小乌龟折腾出折线;第四次我让可爱的小乌龟以螺旋形爬行。多媒体下乌龟的憨态可掬,灵活多变的爬行路径呈现出来的多变的线条,一下子吸引了所有的学生,我激励他们试试画一画自己喜欢的和能画出来的线条,和小乌龟的比一比,通过亲自体验画多变的线条,初步感知素描。然后激发他们寻找生活中见到的能够体现线条的物体有哪些?学生们一下子想到了北京的鸟巢,错综复杂的线条灵活多变;有的学生说到了有众多线条的立交桥;还有的想到了道路上的斑马线......这个时候激趣的火候恰到好处,我话锋一转,告诉他们美术中的素描,就可以画出生活中这些多变而又充满魅力的线条,大家学习的兴趣自然高涨,整节课都陶醉在艺术的美感中。
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必须在课程上灵活安排,更有利于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素描教学中最多的学具就应该是石膏几何体,围绕石膏几何体开展学习素描确实是教学的基础,但是没有生命,静态的石膏几何体太过于单调,渐渐会泯灭学生的艺术灵性和激情,所以教师要整合教学内容,把教材中必学的和生活中他们感兴趣的东西灵活安排,这样有利于促进学生个性发展,保持对素描的兴趣和激情。比如,我在教学中就激励学生用眼睛发现生活中的素描素材,他们凭借自己的兴趣爱好,会发现诸多素描素材:有的学生喜欢妈妈的手机、有的爱上了妈妈的化妆品、有的画家里的宠物狗、自己的玩具、同伴的可爱脸庞......教室里面棱角分明的石膏几何体和生活中鲜活的物体恰当结合,都可以成为他们笔下的作品,但是生活中的物品在素描过程中,教师要引领学生透彻分析如何用线条描绘出来,怎么表现才能使得物体鲜活、生动。在课上,教师要在学生初稿的基础上教会学生如何修改,在理论知识的支撑下教给学生不断调整、优化的方法和艺术,使得他们的作品线条更加细腻、流畅、优美。我在教学中非常注重引导学生对于轮廓的准确性和整体构图能力的培养,尤其注重引导学生对于点、线、面、影调与黑、白、灰的处理与协调。教学中,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下,素描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简到繁、循序渐进的稳扎稳打的进行训练,不断培养学生对物象的认识能力、观察能力、表现能力以及审美能力。
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必须给学生设计写生任务,不断激励他们的创作欲望。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需要循序渐进的给予他们新的任务,激励他们不断体验,享受成功。在学生初步掌握了素描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后,教师就要逐步引学生脱离临摹,带领他们到户外去采风,通过写生提高素描技能,不断激励他们的创作欲望。在培养学生素描能力的同时,要兼顾激发学生积极、大胆的表现。在写生的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用作品表现出艺术性、思想性,体现出作者的想象力,这样的作品才有生命力,有灵性,有创新性。在带领学生进行《四季的色彩》学习的时候,我让学生以春为题,到户外写生,用眼睛捕捉春的气息,用笔下的线条表现出春的丰满。这次的写生,学生敢于大胆创作,通过远、近、中景物的描绘,用素描的线条美把他们眼中不同的春表现得淋漓尽致。
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有多样化的评价机制保驾护航。
美术课堂上,多听到老师评价学生作品的时候用得最多的词汇是“像”或者“不像”,这样的评价语会使学生丧失素描兴趣。课程改革不断深化下的素描课堂应该用丰富多样化的评价保持课堂的鲜活,激励学生享受成果。比如在《四季的色彩》一课,我采取的评价态势不是像不像,而是看学生捕捉到的是否有春的气息,春的生机;评价他们的线条处理是否流畅,构图是否合理;评价他们的技法是否更加成熟,作品是否更加完美等等。整堂课我的评价是在激励的基调上多角度,多层次的,这样的评价语言鲜活,激励为主,指出不足,助其修改,以此激发学习兴趣。总之,随着新课改的推进,教师要重视美术中的素描教学。为了增强素描教学效果,教师要从学生兴趣入手,优化素描教学方法,融入一定的教学艺术,使学生感受到素描的魅力,激发他们爱上素描,从而更快的学好素描。
学习美术的教学方法【第二篇】
造型和形象是艺术设计的第一大特征,而中国民间丰富的艺术造型是非常值得现代艺术设计借鉴的,由于民间美术造型讲求视觉独立性,其独特性体现在其取材和造型体系不仅仅来源于单纯的自然取法,而是在其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观想象力和创造力,是一种自由而又随意的创作过程,作者通过作品将其观念暗寓其中。现代艺术在造型上可以充分借鉴民间美术的造型。首先,在设计思想上,应充分借鉴民间美术“不拘一格“的造型风格,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都可能是创作灵感的源泉,再通过主观的审美进行二次创造,使民间美术融入现代艺术设计中,形成独特的风格。其次,在造型的取材上,可以借鉴民间美术的造型意象,为冷硬的现代艺术设计增添些许生活气息和人文情怀。
色彩运用启示:配色鲜艳。
色彩是艺术设计的精髓所在,现代艺术设计在色彩上也要借鉴民间美术色彩的精髓之处。民间美术源于民间生活,民间生活随着时间的变迁形成了具有民族特征的色彩,例如我国的年画、剪纸、皮影、木偶、脸谱刺绣等都呈现出色彩丰富的文化底蕴。中国的五色观源于传统的五行观念,将“东、西、南、北、中“的空间观念搭配五种色彩,形成东方主青色,西方主白色,南方主赤色,北方主黑色,中央主黄色的独特五行色彩组合。其次,中国传统的文化观念将“吉祥如意”也延伸到了色彩中,以“红红绿绿”来体现吉祥如意,譬如节假日的年画,对联等,都以红色作为主色调,突出节日的红火热闹。这种将风俗愿景与艺术形式相结合的方式,不仅能感受到节日的喜庆吉祥,更能体味浓郁的艺术气息。
创作观念启示:保留民族性。
在创作观念上,现代艺术设计可以充分利用民间美术精神的理念,民间美术的审美性、民俗性和实用性都能体现民间美术的民族性,俗话说,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艺术也是如此。民间美术用各种意象的方式来展现浓郁的民族情结,同时展现了中国历史丰富的文化内涵。同时,民间美术又以独特的审美性和民俗性形成了独特的艺术性,并且深刻影响着现代艺术设计,无论是在造型设计、色彩运用还是在创作理念上,都为现代艺术设计找到了创作的灵感源泉,推动者中国现代艺术设计的发展。
学习美术的教学方法【第三篇】
良好的文化艺术素质是中小学美术教师进行美术教育教学和实践活动的必要条件,是促进美术教育教学发展的基石。在一个完整的知识结构体系中,教师文化艺术素质的提升,关键在于发展自我思想意识与情感意识,不断通过自我学习,以多种学习方式完善自己,培养自我发展的能力。所以,粤东中小学美术教师可以通过美协活动、美术基本功的学习交流、继续教育、进修学习等多种方式提升自己的文化艺术素质。粤东中小学美术教师认为需要提升的文化艺术素质见表2。从表2中可以看出,粤东中小学美术教师能认识到各方面素质完善的重要性,并意识到通过完善知识结构和提升业务能力可以提高自身的文化艺术素质,但他们还是偏重于专业学科技能方面的素质完善,而对其他学科知识认识和了解较少。其实,粤东中小学美术教师应该在一个更广阔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的本质要义,而不仅仅在教学中进行片面的知识传授和简单的技能说教。粤东中小学美术教师的文化艺术素养决定美术教学质量,影响学生的身心发展。粤东中小学美术教师需要提升的文化素养有:潮汕传统民间艺术素养、学科教学技能、教学设计能力、组织交流能力等。粤东中小学美术教师具备合理的潮汕传统民间艺术素质结构,是粤东中小学美术教师追求自我完善与自我奋斗的基础,是粤东中小学美术教师顺利开展美术课程教学的保障,能为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思维认知能力提供更多的维度和可能性。粤东中小学美术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参与文化的传承和交流,注重全面发展学生的感知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注重学生个性的形成和整体素质的完善,造就适应新时代的创新型人才。为此,在美术教学过程中,粤东中小学美术教师必须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采用启发和探究的方式引导学生学习美术知识。新时代美术课程的设置对美术教师文化艺术素质的要求更高,要求美术教师不断关注美术学科的发展动向,掌握美术教育改革动向。粤东中小学美术教师潮汕传统民间文化艺术素质的提升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自我完善过程,不可急功近利。粤东中小学美术教师一方面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细节来自好的习惯,日积月累的文化知识学习可以增长智慧,丰富内涵修养。学习传统文化知识,有利于形成一种高效的认知结构和思维方式。粤东中小学美术教师另一方面需要深入民间生活,多接受传统美术方面及其他学科方面的新信息,多参加学术性的交流活动,如美术教学活动、美术采风活动、民间艺人交流活动等,形成一种善于反思、批判和研究的思想行为方式,在交流学习活动中拓展艺术视野,激发创造意识,健全自我人格魅力,展现出紧跟时代的优秀美术教师风采。
二、提高粤东中小学美术教师的组织能力和教学能力。
古语有云:“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者也。”毋庸置疑,教师的职责在于育人,教学是教师实现育人的组织和策划手段,教师如何更好地运用有效的教学活动,对于培养人才质量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正所谓“名师出高徒”“教师应该思考任何一种教学活动给学生所能带来的效益,如果不考虑效益,教学就会变得盲目而无意义”。美术学科的教学是一种注重激发学生审美情感与创造精神的教学活动,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人文修养和高尚的审美情操。发展美术教育事业,归根到底还是要依靠具有较强组织能力和教学能力的美术教师队伍。因此,重视提高粤东中小学美术教师的组织能力和教学能力是美术教育前进的动力。粤东中小学美术教师必须具备的组织能力包括:美术竞赛组织能力、课堂教学组织能力、业余培训组织能力等,而粤东中小学美术教师需要提高的教学能力包括:多媒体教学与制作能力、教学语言表达能力、运用教材教法的能力、制订教学计划能力、组织教学能力、教学示范能力、教学应变能力等。粤东中小学美术教师只有掌握这些能力,才能更好地提高潮汕传统民间文化艺术素质,引领美术学科的发展动向,整合教学资源,发挥网络资源优势,选择、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建立学科领域的资源数据库,创造更大的美术教学空间。
三、结语。
粤东中小学美术教师提高潮汕传统民间文化艺术素质需要有恒心和信心,以主动和积极的学习态度提高自己的潮汕传统民间文化艺术素质,让自己的教育观念和思维理念与时俱进,建立完善的素质结构,逐步培养出独特的人格魅力和思辨能力,追求高品格、高层次的美术教育平台。此外,学校从广度上既要注重对粤东中小学美术教师的培育,为其创造多样化的深造学习方式,又要有效地激励中小学美术教师对美术教育有满腔的热情,对学生有深情的爱心。粤东中小学美术教师只有拥有完善的文化素质结构,才能培养出更多具有较高文化素养的学生,为美术教育做出独特的贡献。
学习美术的教学方法【第四篇】
1、讲授法,教师通过语言的描述、说明,向学生传授美术技能知识的方法,它是使用范围较广、频率较高的教学方法。但是单纯的讲授并不能更多的引起学生的注意,而对教师的艺术表达语言、知识面等有着非常严格的要求。
2、谈话法(问答法)是教师与学生以口头语言相互交流进行教学的一种方法。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开拓学生的思维。但是问答法中由于学生的思维能力不同,提出的问题也就会千奇百怪,就要求教师要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语言、问题难度也要相当的考究,否则容易引起课堂的混乱。
3、讨论法,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以班或组为单位、围绕某一个问题,组织学生讨论、各抒己见、相互启发或辩论,获得或巩固美术知识的教学方法。
4、读书指导法,教师指导学生通过独立阅读美术教科书和课外美术资料获取知识;扩大美术视野的教学方法。
1、演示法2、参观法3比较法。
直接感知的教学方法,能扩大学生的审美视野,但是在期间容易发生突发性的问题,这就要求教师要有相当机灵的反应能力,能积极应对各种突发性的问题。
实践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提高绘制实践活动,形成、巩固、完善相应技能知识的教学方法,辅导练习法是以实践为主的最重要的教学方法。它能促进学生在美术活动中能眼、手协调并用,从而提高与发展美术的创造能力与审美素质。
(四)以陶冶情操为主的教学方法——欣赏法、情境法。
观察比较法是教师根据教学任务、组织学生通过观察、比较、研究而直接获得知识、感受、教育的方法。这种方法打破课堂和书本的约束,使教学与生活联系紧密,扩大学生视野,从现实社会生活中接受教育。美术教育离不开观察,观察又总是伴随着比较。没有观察,便没有视觉和感知。观察获得感性的认识。没有比较,不可能有正确的感知和准确的判断。比较是进行思维地去认识事物。美术教学的观察比较对象,一是对客观景物、物象世界的观察比较,一是对画面及其表现形象的观察比较。
(五)以指导探究为主的教学方法——观察法、发现法。
引导学生明确比较的标准。比较是相互对比中进行的思维判断。无论是写生还是临摹,都是在其对象与自己画画之间,不停顿的互相对照比较之中进行观察的。其标准就是写生或临摹的对象。写生画的形象比例的观察,则以物体的自身的长与宽为标准,得出长、宽的比例关系。物体间的比例,则以其中一物(一般多以大物体)为标准得出其间的比例关系。物体的倾斜角度则是以垂直、水平线为标准进行比较、观察……包括品评作业的好差亦应以优秀作业作为比较标准。
教育观念与教学行为要鲜活。
教师应该在理解现代教育观念的基础上,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多考虑学生的需要,灵活地设置一些教学目标,多给学生创造一些机会,使他们在鲜活的教学活动中掌握更多的美术知识与技能。
(一)多给学生一些提升学习兴趣的机会。
学习兴趣是持久学习的基础。初中美术学习需要保持一定的兴趣。因此,教师应从学生立场出发,与生活实际、自身经验、科技发展相结合,设置趣味性课程主题及其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美术学习活动参与欲。另外,教师要因地制宜开发课程资源,充分利用自然景物、石膏静物等实物,实现趣味性教学。
(二)多给学生一些欣赏感悟评述的机会。
书籍、网络、美术馆、社区等资源也是我们初中美术学习的课程资源,可以让学生最直观地去了解民间艺术以及美术不同流派的艺术风格和表现形式。在初中美术教学中,如果通过角色扮演、创意临摹等方式学习美术知识,不仅能提高学生对作品的感悟能力,还能在观察、体验、鉴别中开展探究、讨论和交流,提高审美品位和审美判断能力。
(三)多给学生一些探究技能创新的机会。
美术的生命在于创新。构建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不仅能使初中生思维超越定势的羁绊,还能呈现灵活、主动、发散的状态,刺激他们对未知世界的探索欲望。初中生喜欢走进自然,观察蕴含审美法则的物象并展开丰富联想,这样容易催生各种奇思妙想。所以我们需要开展创造性的活动,让他们的观察、想象、创新和表达能力得到培养与发展,最终促进其心理成长、美感成长和创造性成长。
(四)多给学生一些升华精神人格的机会。
树人立德,是教育的最高法则。初中美术教学只有将有效教学、高效课堂与审美教育有机融合,通过美术学习活动,帮助学生养成观察生活的习惯和能力,在观察生活中去体验和创造性地表现生活中的美,通过丰富的视觉艺术形象帮助学生逐渐形成自觉地认识美、热心地追求美的学习习惯,才能获得高洁的精神享受、平和的心态延续、博大的胸怀追求,成长为具有文化意识、责任担当和合作意识的新时代公民。
学习美术的教学方法【第五篇】
摘要:针对初中美术教学现状,笔者对课堂进行一些教学方法的实效探索,将课堂的一些环节变通。本着让每个学生都能够让好美术课、完成完整、优秀的美术作业为目标,进行探索改革。
关键词:探索有效美术课堂课堂作业。
美
术教学有其自身的特点、规律和理论体系。对于初中的教学现状来说,美术课堂是“小课堂”,即没有中考的压力,也在某种程度上不受到学生的重视,只是部分美术爱好者的施展天地。如何将“小课堂”做到精彩,我想是应该更好的将教学对象的范围最大化,让所有学生都参与到课堂中,通过课堂设计的一些小环节,从最小最基础的点来实践与体验,让课堂变得实效。我想这也是所有初中美术老师的共同愿望。起初这个想法的出现,与我个人对教学的要求有关,我希望在我的课堂上,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很好的完成我的教学目标,交上较为理想的美术作业,让美术学科成为学生成长道路的一丝亮丽的风景线。这个目标,也是我教学的终极目标,正在艰难地探索之中。下面我从几个方面来说一说我在课堂上的一些颇为有效的做法。
一、课堂中的小练习。
这个案例是《扬起想象的风帆》。这节课我将作业练习设定为科幻绘画。一般我不会在长篇讲完之后再让学生进行绘画,而是在中间部分穿插一个练习。这个练习是很有目的性的。在本节课,这个练习安排的时间是在提到想象力的时候,先以激发的语言暗示学生自己充满想象力,然后提到开启学生的想象力之门,这个时候一定不要提到“看看你有没有想象力之类的话语“,因为在课堂上,教师的语言艺术起着很大的作用。教师要肯定的告诉学生,你是有想象力的,是要通过我来把它引出来,给学生以强大的暗示。就一棵树来说,你可以把它变成一棵不一样的树,你想象中的树,无论是卡通树、变异树、树人都可以。这个练习时间是五到八分钟。学生果然创作了许多不同种类的树(图1)。在练习过程中,时间设定也是很重要的:因为画得越完整,这棵树即将得到的发挥就就越受局限。做完这个练习后,我再对一些作品进行讲解,从多方面启发你所画的树可以联想一些实际的功能。最后让学生通过刚才想象的树或完善或拓展。例如这个《自由旅行树》的作业(图2),学生通过他的树根、树干与树枝像管道一样的特征,构思了一个时间地点的管道,最后又联系了多拉a梦的任意门,完成了这个科幻绘画的设计草稿。其实,在我们学生接到老师指令后去完成作业时,由于作业范围太大,大都会感到很茫然,无处下手。我们在布置作业时圈定一定的范围,学生反而觉得比较容易去实施了。很明显,画一只想象的鞋子比画未来宇宙对学生来说更容易下手。
图1:树的练习图2:《自由旅行树》。
课程中间的练习,我认为有几点好处:第一可以将一些走神的学生拉回来,让他们及时的跟进教师的目标。第二,作业一步步的递进,可以让学生在心理觉得由浅入深难度降低。第三,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更好的找到切入点,创作的范围具体化,而不是茫然的创作。第四,老师可以根据这个班完成的作业情况及时调整自己最终的教学目标。在课堂中间穿插小练习的方法,我在很多课程中都运用过,例如画漫画卡通画是穿插人物的表情,在《新伙伴》中穿插衣褶的描绘等等。
二、缩小的课堂作业。
在前几年的教学过程中,我对学生完成作业的水平一直处于理想状态。但是一学期下来,我发现我错了。翻开学生的图画本,虽然该教的课程教完了,但是作业基本一片狼藉,惨不忍睹。我认为美术课的教学应该重视美术作业的呈现,我想我是否该换个思路呢?即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作业,又让学生在保持兴趣的状态下完成作业,于是我想到了缩小课堂作业的方法。在《海风•海潮•渔歌》这节课,我将课堂练习目标定得很小:画种:纸版画。这是因为我校学生数量太多,木刻、胶版这些方法都不太适合。内容:海洋鱼类。工具:美工刀(学校配备),彩色卡纸(学生自备)。作业尺寸是:10*10厘米。课堂中讲解简单要领,将步骤事先拍好照片做成课件(图3),我的教学课件非常详细,包括卡纸裁的多大、怎样起稿、如何用刀、用刀时的手势。并在练习时分小组示范指导。作业效果很明显(图4),下课时收刀子,很多学生都说老师,我马上就刻完了,不想交刀子。学生在马上见到曙光的时候,那种坚持做完的态度是很难拒绝的。
图3:演示步骤课件。
图4:《海风•海潮•渔歌》课堂作业。
三、课堂中的“小资料”
两年前我承担了学校的对外公开课任务。在课程选择时,我尝试上一节欣赏课。上好一节美。
生主动探究,运用导学资料,生成发展性的课堂,完成教学目标。我仿照其他的学科,例如语数英等学科,设计了这个导学资料(图5)。我的导学资料分为这样几个内容:雕塑的功能:纪念性雕塑、主题性雕塑、装饰性雕塑、功能性雕塑、陈列性雕塑,他们各自的分类特点,几件雕塑作品的简介、形容雕塑作品的词汇、材料说明。这里面得到最大争议的是形容雕塑作品的词汇,很多听过我的课的老师对这个做法有不同意见,因为这样会让学生的知识受到限制。我的这个做法是学来的,不是我的原创。在我大学时有一位教中国美术史的老师,在他的课堂上,经常会让我们赏析一些国画精品。作为大学生,知识积累已经超过十年,按理说应该是非常丰富的。但是面对一幅画作是,我们还是觉得自己的语言那么苍白无力。于是这名老师就将一些变现中国画的词汇写在黑板上,供我们参考。现在我还能记起一些词汇,是我们在课本和生活中不常见到的,我想这就是学科中的专项词汇吧。这么多年过去了,我依然觉得这名老师的做法可圈可点,因为,他让我实实在在学到了有用的东西。如今,我也延续了他的教学方法。我不否认学生自己有一些词汇积累,但是我想利用这种方法来充实他们固有的知识,使他们在欣赏美术作品时有一定的基底。
图5:《千姿百态的圆雕》导学参考。
除了为学生准备词汇以外,导学资料中没有直接体现问题答案,而是通过知识的概括,引导让学生进行思考,作出判断,从而达到较深的记忆,解决课堂所涉及到的问题。我觉得导学资料有这样的好处。理论上讲,它实现了课堂的三个“转变”:由课堂的被动性转变为课堂的主动性;由课堂的静态性转变为课堂的动态性;由课堂的接受性转变为课堂的体验性。实践上来说,学生面对问题可以有所依据,积极主动的寻找答案,学生之间比速度,比准确性,增强了其学习的积极性,将教学环节缩小化,不需要太多的准备时间,只需一问一答,就轻松解决了很多烦恼。当然他也有一定的弊端:例如老师设置的导学案知识是否精准,是否会因为导学参考而限定了学生的思考范围,会让学生变得很懒等等。这就需要我们进一步去考证和提升了。
(四)教学的“小”目标。
在初中第十五册教材上,《奇妙的水墨世界》占据了一个单元的内容。中国国画艺术博大精深,想通过几节课教学生画好国画应该不太可能。所以,我将自己的教学目标定的“小一点”,让学生站在基础的层面上,扎实学习。这节我是通过四个课时来完成的(图6)。对于学生来说,四个课时上同一个内容真的很烦。但是对于老师来说,让学生准备一大堆画具,只画一节半节课,又似乎不忍。所以这部分内容我坚持上4节课。通过以往的教学经验,我觉得我的症结是:为了教而教,忽略了学生的学。教学目标定的太大,学生画不出来,最基础的东西把握不到,以致渐渐失去画画的信心。于是,我在课堂中省去了很多的环节,改小目标。第一节课,认识中国画,中国画的分类、工具材料,以讲解为主。第二节课,笔墨练习:用笔、用墨的方法。每一个知识点讲解完,我都给学生练习的时间,三个练习结束,本节课的任务就完成了。第三课,画荷花。荷花的作品只进行少量的欣赏几张,重点放在讲解绘画过程与方法,学生在本节课完成一张荷花作业。到了第四节课,大多数的学生开始产生厌倦。我将这节课称为:玩水墨。讲解简单的几个水墨制作技巧,让学生大胆的体验水墨的特性。在这节课中,才感觉到学习的内容到了高潮部分,学生一直都便显得很兴奋。这节课除去讲解与示范和最后清理的时间,学生真正的练习时间只有十几分钟,但这十几分钟是最锻炼学生创造力的时间。而且在这节课我有一个自己的课外延伸,叫作业小展示。我利用废弃的书法纸和卡纸等材料,将学生一些比较好的水墨探索作业装裱一下,做成书签,很吸引学生的眼球。
图6:《奇妙的水墨世界》课堂掠影。
(五)突出的“小”元素。
在美术课堂的训练中,线条练习始终贯穿我的课堂。我认为线条是绘画的基础。在画线时,我强调粗边缘线增加清晰度和空间感,这样能更明确地定义出一幅作品中的各种形状。好的线条使物体更突出,更增强了他们的修饰中心。因此,我专门的进行了线条的训练,让学生的绘画表达能力从基础抓起。在初一年级,我安排了适合初中生特点的线描练习作业《线描花瓶》(图7)。在这练习中我综合了一些动漫绘画的先天训练方法,对一些基础好的学生要求会更高一些,例如:线条的徒手训练。开始可以先在作业本上,用铅笔勾画各种线条。如:直线、弧线、圆线等等,反复练习铅笔线条的粗细匀称、挺直、流畅、逐步做到挥笔自如。还有线条的衔接训练。在一根直线、弧线或圆线的末端,再衔接一根延续的线条,尽量使线条与线条的衔接处的不露痕迹。前后线条要用笔一致,有一气呵成之感。在初二年级上学期,一部分学生的线条使用已经不错了。在《图形联想创意》这一课中,学生的作业能做到准、挺、匀、活。我对这样的优秀作业有一个小奖励。我会给每一个在创意和用线表现突出的学生发一张彩色的纸,让他们将自己的作业画下来,作为期末考试的作业(图8),给予高分。对此学生的积极性还是很高的。到了初二下学期,大多数学生已经对线条能够自如的控制并表现出来,画面感得到很大的提升(图9)。
图7:《线描花瓶》学生作业。
图8:《鞋子的联想》学生课堂作业。
图9:《点与线的魅力》学生课堂作业。
美术课堂教学目标的实现取决于对于对课堂相关要素的解读和调整,以此提升教学行为的有效性,促进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水平的提高。作为美术教师我们有必要对我们学科本体和美术教育及内涵进行整体认识,以探究人的素养培养路径为出发点,改善我们的课堂,探索多种方法,体现我们小课堂上的精彩,使学生和老师都能在教学中体验到乐趣,充分的成长。
参考书目:《中国美术教育》2011年第五期。
学习美术的教学方法【第六篇】
通过学习洋思中学以学生为主体,“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课堂教学结构,对我影响很大。再结合自己平时的教学情况,下面我谈谈自己的看法。
1、“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模式不能学形式。如果不看自己所教班级的实际情况,把整个教学模式的形式的一切照搬过来,可以说,收获一定大不了,甚至会出现退步,可能要出现成语中“鸡飞蛋打”的效果。要把“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模式的实质和所教班级、学情联系起来,取其精华,这样才会取得较大的成绩。
2、“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模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更有利于分层推进。平时教学中总认为自已不讲,学生不会,不自己讲,学生总结不全面,这是错的。如果学生总结的深度不够或者各方面不全,那是老师“引导”这个工作没有做好。就需要我们在“引导”的内容上下功夫。
3、“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模式。无论是备课还是上课、无论是自习还是作业批改,要真正按照“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模式去教好学,工作量是特别繁重的。课前预习你一定要分析清课程的知识点、重点、难点,还要把引导的内容和过程设计一下,即使在上课时的设计和实际不一定相吻合也要认真设计好,因为这是有的放矢的第一步。
改进措施:
1、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模式要求:对于我所教班级现阶段来说,学生没有养成很好的自学能力,在开始的一段时间里,同学自学时还会有一部分同学看不出应该掌握什么、什么内容是重点、自己什么地方还是薄弱环节。这就要求我在学生自学前为同学们写出引路提纲,只让学生根据提纲在书中找答案,逐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2、对于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
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模式要求:无论是什么学科,几乎都要讨论,因为通过看书,还有许多总是没有解决。通过问题讨论先要让同学们几个一组进行讨论,比较后,再提问或到黑板上演练,会使许多同学的思路比老师还宽。所以教师根据课本内容、班级或个人实际情况,应该有意识地设计或组织学生尽可能多的对实际的问题讨论解决,而不是老师直接说了答案。
3、对练习和当堂达标题的操作。
“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模式要求:练习有讲前板演练习,讲后书面作业或者小考。这是同学们形成能力,把知识和应用联系起来的过程。尽量避免出现以讲带练,以练代测。
洋思教学模式,让学生听课更有针对性,以学生思考为主,让他们积极的成为课堂的主人。只要老师和同学们共同努力,便逐渐会发现思考中的学生最美,思考中的学生最可爱!在不久的将来,我们也能够说:没有教不会的学生,每一个学生在我们这里都可以成才。
学习美术的教学方法【第七篇】
教师本身除了不断提高美术素质以外,最重要的是要改进教学方法,通过引导观察、鼓励创造、倾听交流、自主学习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力与创造力,使他们在积极愉快的美术课堂上去欣赏、体验、创造美,感受绘画创作的成功和快乐,从而提高他们的艺术能力和美术素质,以下是我在教学实践中运用上述教学方法的一些尝试和心得体会。
“眼睛”被誉为“心灵的窗户”,可见它的重要性,观察也是人类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孩子们对世界的认识大部分依靠眼睛的观察。低年级的孩子对世界充满了好奇,眼睛永远是东看看西望望,对喜欢的东西盯住不放。针对孩子们的这一特点,我在教学中注意引导孩子们用双眼认真仔细观察生活中的事物,感受大自然的一切,不断地积累感性经验,以便以后成为创作的好素材。而孩子眼中的观察和成人的观察是不同的,教师应试着用孩子的眼光去看孩子的世界,感受他们的感受,这样才能读懂他们的创造,与他们产生共鸣。如《这是我呀!》是一堂一年级的美术课,对于一年级的孩子我不要求他们画准五官和比例,而是引导他们仔细观察自己,通过镜子、照片、哈哈镜等方式,找出脸上最有特点的地方,也可以把他们的特点进行夸张,看看老师和同学们能不能认出来。这堂课下来,在孩子稚嫩的笔下,一个个可爱的甚至有些夸张的脸蛋呈现在我的眼前。千篇1律的人物不见了,这是多么生动可爱的人物!学生的个性在色彩与形象中飞扬!通过观察比较,在孩子涌动的笔尖飞跃着一张张生动的脸庞,教会学生观察的方式对学生是受益无穷的,因为它是打开绘画之门的钥匙。
孩童时代的`想象力是人一生中最丰富的阶段。如何在教学中充分挖掘学生的想象力而不被各类条条框框所束缚,这就需要教师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的活动空间,帮助学生大胆尝试,充分展开自由的想象并勇敢地进行表现,进而享受其中所带来的乐趣。每个学生的领悟能力和情感虽不同,但都有自我表达和自我表现的要求,而想象意识就是在学生的自我表现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注重“想象”的训练和发展,为学生提供一个非常平等、自由、极具想象氛围的学习空间,主动了解学生需要什么和不需要什么,结合教学内容,选择相应的教学手段,引领学生开阔思维、展开想象,让学生们在积极、主动、自由、开放的课堂氛围中各抒己见,锻炼和丰富想象力。
二、自由表现,大胆创作。
孩子喜爱画是其天性,他们有其独特的观察方式,有其超常的表现手法,凭自己的感受表达内心世界,往往能画出使人倍感亲切并且天真、纯朴的好画。教师的作用是启发、引导和鼓励。在课堂教学法中,教师是以平等的心态参与到学生的自主学习活动中去,协同合作,让学生大胆地表现,大胆地异想天开,大胆去创新。加上正确的引导和鼓励,孩子们把绘画变成一种快乐的游戏,从中体验到绘画的快乐,提高了创作的兴趣。
三、学会倾听,互动交流。
曾有教育理论家批评:利用权威强迫性地将知识喷向学生,这只能溅到学生的外表,而不能渗透到他们的灵魂深处。因此说单纯的“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学方法远远不能满足新课程标准下的美术教学。尝试把主角的位置让给学生,走进学生中间,倾听学生的心声,这样更容易从不用角度理解他们的创作,了解其中蕴涵的思想;同时学生也会在这种平等和谐的课堂环境中大胆的表达自己的内心想法,更好地与老师交流,从而达到教学相长。
教师以朋友的身份,真诚的态度与学生交流,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使学生们感到师生之间是平等的“朋友”。这样宽松的氛围形成以后,会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创作思维。随着时间的推移,在彼此的交流中,不仅增进了师生间的感情,更活跃了学生们的表现兴趣与欲望,使他们的学习兴趣不断的螺旋上升,从而收到一种良好的效果。
学习美术的教学方法【第八篇】
教学方法是教育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那么,我们要学习好正确的教学方法。下面是本站,为大家准备的教学方法学习心得,希望大家喜欢!
通过对临川四中施淑华老师组织的案例教学法的学习,让我受益匪浅。思想政治课的教学现状却令人担忧,目前,在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中使用最多的方法是讲授法。教师在教学中,往往以“知识”为中心,忽视智力、能力、情感、态度等因素;往往重说理、轻情感;重结论、轻过程;这是一种以教师为主的灌输式或称为"填鸭式"的教学方法。采用讲解式的教学方法固然有其合理之处,但是,这种方法的缺陷也是明显的,首先表现在,这种靠教师讲授,缺乏师生之间必要交流的教学方法,使学生不易掌握所学的内容,从而导致教学效果低下;其次还表现在,这种讲解式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由于以讲解理论为主,缺乏与实践的衔接,只重视理论的掌握,学生虽然有了较扎实的理论功底,能应付各种条条框框,但却不知如何在实践中使用这些理论知识,在解决实际问题时显得束手无策。
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在其课程改革目标中明确规定:教学要使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创作的能力。”
随着素质教育的进一步推进,人们越来越清醒地认识到要切实提高素质教育的成效,在转变教学观念,改革教学评价体系的同时,还必须紧紧抓住课堂这一主阵地,通过优化课堂教学方法,一方面必须给传统教学方法以新的内涵,另一方面必须引进一些发现、探索、归纳、推理的现代教学方法,从而建立科学、合理的教学模式,真正将素质教育落到实处。而从思想政治课理论性强的特点出发,科学地应用案例教学法,则不失为一个有效途径。
在当前形势下,科学地选用案例教学法,以改变传统的、单一的教学模式是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的,但我们也必须看到案例教学法只是现代教学方法中的一种,要优化课堂教学,并不是简单地以一种教法替代另一种教法,而应是多种教法的综合运用,它必须随着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学生情况的不同而有所侧重,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因此,进一步认识了解案例教学法,充分发挥其优势,运用案例教学法,优化课堂教学模式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更有其现实意义。
通过学习洋思中学以学生为主体,“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课堂教学结构,对我影响很大。再结合自己平时的教学情况,下面我谈谈自己的看法。
1、“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模式不能学形式。如果不看自己所教班级的实际情况,把整个教学模式的形式的一切照搬过来,可以说,收获一定大不了,甚至会出现退步,可能要出现。
成语。
中“鸡飞蛋打”的效果。要把“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模式的实质和所教班级、学情联系起来,取其精华,这样才会取得较大的成绩。
2、“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模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更有利于分层推进。平时教学中总认为自已不讲,学生不会,不自己讲,学生总结不全面,这是错的。如果学生总结的深度不够或者各方面不全,那是老师“引导”这个工作没有做好。就需要我们在“引导”的内容上下功夫。
3、“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模式。无论是备课还是上课、无论是自习还是作业批改,要真正按照“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模式去教好学,工作量是特别繁重的。课前预习你一定要分析清课程的知识点、重点、难点,还要把引导的内容和过程设计一下,即使在上课时的设计和实际不一定相吻合也要认真设计好,因为这是有的放矢的第一步。
改进措施:
1、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模式要求:对于我所教班级现阶段来说,学生没有养成很好的自学能力,在开始的一段时间里,同学自学时还会有一部分同学看不出应该掌握什么、什么内容是重点、自己什么地方还是薄弱环节。这就要求我在学生自学前为同学们写出引路提纲,只让学生根据提纲在书中找答案,逐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2、对于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
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模式要求:无论是什么学科,几乎都要讨论,因为通过看书,还有许多总是没有解决。通过问题讨论先要让同学们几个一组进行讨论,比较后,再提问或到黑板上演练,会使许多同学的思路比老师还宽。所以教师根据课本内容、班级或个人实际情况,应该有意识地设计或组织学生尽可能多的对实际的问题讨论解决,而不是老师直接说了答案。
3、对练习和当堂达标题的操作。
“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模式要求:练习有讲前板演练习,讲后书面作业或者小考。这是同学们形成能力,把知识和应用联系起来的过程。尽量避免出现以讲带练,以练代测。
洋思教学模式,让学生听课更有针对性,以学生思考为主,让他们积极的成为课堂的主人。只要老师和同学们共同努力,便逐渐会发现思考中的学生最美,思考中的学生最可爱!在不久的将来,我们也能够说:没有教不会的学生,每一个学生在我们这里都可以成才。
学期,我在繁忙的教学工作之余,每天都抽出一部分时间坚持阅读第二轮继续再教育课程丛书,以学习新的教学理念和先进的教学方法来指导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其中读得最多的是《新课程教学法》这本书。这本书涵盖了“新课程标准概”、“语文课程的目标及分析”、“教材编写建议和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语文课程教学与评价建议”、“语文教材常见类型的教学策略与教学设计举例”以及“新世纪语文教师的素养”这些内容。可以说这本书既在理论上给了我指引,又在具体操作层面上给了我很大的指导和启发。尤其是第五章第三节里对阅读的教学策略的阐述,使我对阅读教学的目标观、价值观、方式观有了全新的认识和理解,下面就阅读教学的价值观这一论述谈谈我读后的。
心得体会。
p131页写道:长期以来,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干扰,片面追求“唯一答案”的“一元解读”已成为中小学阅读教学的主要价值取向。教师按照“教参”上提供的“唯一答案”解读课文,并设计相关的问题,学生顺着教师预设的问题理解课文,这种异化了的阅读教学,不仅不能促进学生阅读素养的提高,而且泯灭了学生的个性,针对这个问题,《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映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该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这就要求我们对传统的阅读教学的价值观进行重新的审视,确定新的阅读教学的价值观,也就是要变“一元解读”为“多元解读”,让学生在多元解读的过程中,张扬个性,完善人格,提高阅读的综合素养。
那么,我们在阅读教学中如何运用新的阅读教学价值观,改进当前的阅读教学呢?书中说到:“第一,要树立“以人为本”的阅读教学理念,为学生个性的彰显和思想的解放营造良好的心理环境。“多元解读”是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对文本内涵进行不同的情感体验的方式及结果,在多元解读的过程中,由于学生个体在生活经验、知识储备、感悟能力、思维方式等方面存在有客观差异,因而他们在对同一文本的解读过程中,必然会出现丰富多彩的答案。第二,在教学中,要正确处理好“多元解读”与坚持正确的价值观与标准导向的辩证关系。《语文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的第一条明确指出,“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情感、社会主义道德的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的品位和审美情趣.”但在语文课程改革的实践中,有些教师把“多元解读”误解为“多元价值观”或者是“多元标准”。例如,在《狐狸和乌鸦》一课的教学中,授课教师在进行拓展思维的训练时问道:你们认为狐狸是个什么样的动物?当有学生说狐狸是“聪明的,很会动脑筋”的小动物时,教师不但没有进行正确的引导,反而对这种解读大为赞赏,给学生造成了思想上的混乱。试想,如果社会上真的涌现出这么一批“聪明机智”的狐狸,我们的社会将会出现怎样的局面。尊重个性差异,提倡多元解读,是建立在一定的标准或共识的基础上的。由于小学生正处于成长期,他们只是的积累还比较肤浅,认知能力还比较薄弱,因而他们对文本意义的理解难免会出现肤浅、误解,甚至曲解,这就要求我们教师积极的引导,否则,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将会成为一句空话。”
看完这本书,的确受到了很大的启发,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在课堂教学中鼓励学生标新立异,大胆发表不同的见解,如:在教学《2030年的一天》这篇以想象。
日记。
为题材的阅读课文时,学生在了解了课文所描写的环境恶化的种种现象(空气污染、臭氧层破坏、水污染、温室效应、酸雨等)后,一个学生忧心忡忡地问:“老师,20xx年以后地球真的会像作者描写的那样糟糕吗?”对于学生的提问,我在充分肯定他忧天下之忧的思想后,并没有立即给予回答,而是顺水推舟地将问题又抛回给学生了。顿时,教室里像开了锅一样,学生纷纷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积极调动已有的知识储备有理有据地进行推测,发表各自不同的见解。有的说会,有的说不会,说会的理由是现在的人们严重缺乏环保意识,肆意破坏自然生态环境的行为随处可见,要不了多久,作者的预言就会成为可怕的现实;说不会的理由是许多人已经意识到了环保的重要性,并为之奔走呼告,有的地区已经实行了“退耕还林”的政策,黄河中下游地区的人们携手并肩,植树造林,为保护母亲和共同努力,相信不久的将来,地球村会恢复蓝天碧水的美丽容颜。直到下课铃响,争论的双方还没有形成一致的见解,但我想答案的本身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在这次阅读教学的过程中,通过“师生对话”“生生对话”的多向对话,学生的知识得到了丰富,思维得到了拓展,个性得到了张杨,真正体现了“以生为本”的教学策略,真正实现了“学生成为主动学习的主人”的教学理念。
又如在教学《2030年的一天》这篇以想象日记为题材的阅读课文时,学生在了解了课文所描写的环境恶化的种种现象(空气污染、臭氧层破坏、水污染、温室效应、酸雨等)后,一个学生忧心忡忡地问:“老师,20xx年以后地球真的会像作者描写的那样糟糕吗?”对于学生的提问,我在充分肯定他忧天下之忧的思想后,并没有立即给予回答,而是顺水推舟地将问题又抛回给学生了。顿时,教室里像开了锅一样,学生纷纷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积极调动已有的知识储备有理有据地进行推测,发表各自不同的见解。有的说会,有的说不会,说会的理由是现在的人们严重缺乏环保意识,肆意破坏自然生态环境的行为随处可见,要不了多久,作者的预言就会成为可怕的现实;说不会的理由是许多人已经意识到了环保的重要性,并为之奔走呼告,有的地区已经实行了“退耕还林”的政策,黄河中下游地区的人们携手并肩,植树造林,为保护母亲和共同努力,相信不久的将来,地球村会恢复蓝天碧水的美丽容颜。直到下课铃响,争论的双方还没有形成一致的见解,但我想答案的本身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在这次阅读教学的过程中,通过“师生对话”“生生对话”的多向对话,学生的知识得到了丰富,思维得到了拓展,个性得到了张杨,真正体现了“以生为本”的教学策略,真正实现了“学生成为主动学习的主人”的教学理念。
通过对《新课程教学法》的学习,我的教学观念得到了全新的转变,这些新的理念也必将指引我,推动我去创设更富有活力、更体现人文关怀的新课堂,我也必将沐浴着新理念的春风,在新课改的路上越走越稳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