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资料 > 教学设计 >

《看雪》教学设计【最新5篇】

网友发表时间 2988273

【阅读指引】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的“《看雪》教学设计【最新5篇】”范文资料,以供您参考学习之用,希望这篇文档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分享给大家吧!

小学二年级语文上册《看雪》教学设计【第一篇】

[教学目标]

1,认识10个生字,会写"讲,打,指,接"4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初步了解词句,感悟雪的趣味, 培养审美情趣。

[课堂实录]

一,走进中国台湾,感知中国台湾。

(大屏幕投影中国地图,教师引导学生看地图。)

师:在地图上看中国,我们的祖国就像一只报晓的雄鸡,(指地图)首都北京是雄鸡的心脏,这两座岛屿就是雄鸡的脚爪,这是大家熟悉的海南岛,这就是……

生:(不约而同地)中国台湾岛。

师:对北京,大家已经了解了不少,那你了解中国台湾吗

生甲:中国台湾有日月潭,有阿里山。

师:是的,日月潭和阿里山是中国台湾著名的风景区,那里风景如画,游人如织。

生乙:中国台湾生活着高山族人。

师:你对中国台湾知道得真不少。高山族人是中国台湾的原住民,现在中国台湾生活着很多民族的同胞,不过最多的还是汉族人。

生丙:我知道中国台湾生产很多水果,前几天,中国台湾香蕉卖不出去了,我们中国从中国台湾买了很多香蕉。(大家笑)

师:你是从哪儿知道的

生丙:电视里。

师:你真是个爱学习,会学习的孩子。是的,中国台湾出产很多水果(强调:在这里,我们要说出产,而不能用生产,工厂里出来的产品才叫生产。)(大屏幕投影展示中国台湾水果)

生:(边看边发出赞叹声)

师:(微笑着)中国台湾水果不但品种多,产量高,而且个大饱满,色彩鲜艳,真是让人馋涎欲滴。中国台湾不仅盛产水果,还有很多丰富的物产,所以我们把中国台湾称为……

生:(陆陆续续接)祖国的宝岛。

师:中国台湾物产丰富,这与它的气候条件有关。谁了解这方面的情况

生丁:(一本正经地读自己搜集的资料)中国台湾的气候温暖湿润,年平均气温在26---27度之间……

师:(笑着打断她的发言)不好意思,请你停一下好吗 你能不能告诉我们26---27度之间是怎么样的感觉

生丁:(迟疑地摇摇头)

师:能告诉老师你是从哪了解到这些知识的

生丁:网上。

师: 通过各种途径进行学习值得表扬,不过找到的资料还要把它弄懂。老师告诉大家,今天的最高气温就是27度。(生哗然)感觉怎么样 (生自由插话:很舒服,有点热……)我们人体感到最舒服的温度是25度,所以中国台湾真的是四季如春,气候宜人。不过这样的气候也有遗憾。(有学生喊:中国台湾不会下雪)

(大屏幕展示课文第一句:在我国台湾省,是很难看到雪的。)

师:请小朋友们一起读一读这句话。

生齐读。

师:因为很难看到雪,中国台湾的小朋友们对雪充满了好奇和向往,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就是一个关于雪的动人的故事。(板书课题:看雪。)

二,走进文本,字斟句酌。

师:请小朋友们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朗读课文,读完课文后看大屏幕上的练习,考考自己。

生自由朗读。

(在学生开始自由朗读后大屏幕出示练习:

1,我会认:省 店 橱 指 接 讲 铺 毯 银 仗

2,我会读:橱窗 地毯 惊奇 银装 打雪仗 深情 故乡 洁白 顺手 时候 商店 指着 铺着 披着 飘着 接着

3,从上面词语中选一个或几个,找到课文中的句子读一读,努力把它读好。)

生自由自主练习。

师:现在老师要来考考大家。谁来读读生字

(指名生甲读,翘舌音不太清晰。)

师:(点击翘舌音的生字:省,橱,指,仗,出现拼音,)你发现了什么

生甲:这些都是翘舌音。

师:我们要把翘舌音读得清晰到位。(请生甲再读) (全体学生读。)

师:谁还想想读读这些生字

(指名生乙读,"银"与"仗"前后鼻韵区别不清晰。)

师:(点击:银,仗,出现拼音)你发现了什么

生乙:银是前鼻韵母,仗是后鼻韵母。

师:你再读一读。(生乙再读) (全体学生读)

师:把生字放到词语中会读吗 谁第一个来

(指名生丙,生丁读)

师:谁来读课文中带有这些词语的句子

生1:(读)过春节的时候,孩子们在商店的橱窗里看到了美丽的雪景。

师:你读得很美,你知道这美丽的雪景是怎么来的吗

生:是用棉花做成的。

师:原来是这样。能把两个句子连起来读吗

生1:(读)过春节的时候,孩子们在商店的橱窗里看到了美丽的雪景。那是用洁白的棉花做成的。

师:谁接着来读自己找到的句子

生2:(读)"您是在哪儿见过的 "孩子们惊奇地问。

师:能给"惊奇"找个朋友吗

生2:奇怪。

师:还有吗

生3:吃惊。

师:对,既吃惊又奇怪就是惊奇。(对生2)你还能惊奇地来问一问吗

生2再读。

师:这一回你不但读出了问的语气,还把惊奇也表现出来了,大家一起像他那样来问一问。

生齐读。

生4:(读)冬天,天上飘着雪花,地上铺着雪毯,树上披着银装,到处一片洁白。

师:洁白的雪花跟洁白的棉花的感觉就是不一样。(生笑)

生5:(读)老师说:"小时侯,在我的故乡。"

师:谁知道,"故乡"是什么

生6:故乡就是家乡。

师:是吗

生:(争着答)是。

师:我不太同意你们的看法。找一找,课文中的老师的故乡在哪儿

生7:北京。

师:老师现在在哪儿

生抢着答:在中国台湾。

师:如果老师一直生活在北京,北京只是他的家乡,现在老师离开了北京到中国台湾去工作,生活,北京才从家乡变成了故乡。所以正确地说,故乡是一个人出生的地方,从前生活过的地方。

生8:(读)老师望望大家,深情地说:"那里的小朋友正盼着你们去和他们一起玩儿呢!"

师:深情就是感情 ——

生:(接)感情很深。

师:(对生8)请你感情很深地来读一读。

生8再读。

师:这个句子有点长,所以我们要学会正确地停顿。示范朗读。

生齐读。

师;小朋友们在自己的努力下,能学会生字,还把课文读得有声有色,老师为你们感到骄傲。

三,走进雪中,动静对比。

师:刚才好几个小朋友读了课文描写雪景的句子,真美。老师把雪景搬进了我们的教室。(大屏幕展示商店橱窗里的雪景。)

(生很有兴趣地欣赏。)

师:能从课文中找到写这幅雪景的段落吗 谁来读一读

生1:(读课文第二自然段)过春节的时候,孩子们在商店的橱窗里看到了美丽的雪景。那是用洁白的棉花做成的。

师:大家一起来读一读。(生齐读课文第二段)

(大屏幕展示北京的雪景动画)

(学生欣赏,不由自主地发出赞叹声。)

师:谁把这动人的雪景通过朗读来展示一下

生2:(读课文第九自然段)冬天,天上飘着雪花,地上铺着雪毯,树上披着银装,到处一片洁白。小伙伴们在雪地上堆雪人,打雪仗,玩得可高兴了。

师:大家一起感受一下北京的雪。(生齐读课文第九段)

师:(大屏幕定格橱窗里的雪景和北京的雪景)请小朋友们看看雪景,读读课文,比较一下橱窗里的雪和北京的雪有什么不一样。先自己看,自己读,自己想,再到四人小组里交流一下看法。

生按要求学习,讨论。

师:你有什么发现,谁先来说

生1:橱窗里的雪是用棉花做的,不是真的,北京的雪是真正的雪。

师:(板书:真正)真正的雪和棉花做的雪有什么不同

生1:真的雪是冰冷的,棉花不冷。

师:哦,是的,感觉不同。

生2:真的雪会化掉,棉花不会。

师:很好。还有别的发现吗

生3:橱窗里的雪只能看不能玩,北京的雪又能看又能玩。

师:(板书:玩)是啊,你看,孩子们在雪地上——

生:(接读)堆雪人,打雪仗,玩得可高兴了!

生4:橱窗里的雪不会动,北京的雪是会动的。

师:(板书:动)(惊奇地)哦 怎么样动的

生4:(边说边用手比划着)雪花在天上飘着,树上积满了雪,地上就像铺了厚厚的毯子。

师:这厚厚的毯子是用什么做的

生:雪花。

师:课文中把地上厚厚的雪称作——

生:雪毯。

师:真形象,简直把雪写活了。一起读一读这个句子。

生齐读:冬天,天上飘着雪花,地上铺着雪毯,树上披着银装,到处一片洁白。

师:大家发现了橱窗里的雪跟北京的雪那么多的不一样,真不简单。经过了这样的比较,你更喜欢哪一幅雪景呢

生1:我喜欢北京,北京能玩。

师:(笑着纠正)是北京的雪能玩。

生2:我喜欢北京的雪,北京的雪景很壮观。

师:(板书:壮观)壮观这个词用得真不错,一起读读。(生读)跟壮观意思差不多的还有吗

生3:壮丽。

师:(板书:壮丽)你的词语真丰富,一起读。(生读)

生4:我喜欢北京的雪,我很想跟北京的孩子一起玩雪。

师:心动了吧!那就让我们用心来读课文,读出雪的美丽,雪的壮观,读出我们的心动,我们的兴奋。

(生齐读第九自然段课文。)

四,巧设疑问,自然结课。

师:这么壮丽的雪景,真让人向往,中国台湾的孩子想看雪吗 中国台湾的老师想看雪吗 中国台湾的人民想看雪吗 他们为什么不到北京来看雪呢 我们下堂课再来继续研究。

五,扶放结合,指导写字。

师:(大屏幕投影展示四个生字:讲 打 指 接,)仔细观察,说说自己的发现。

生:这四个字都是左右结构的。

师:左右结构的字书写时要注意什么

生:左右结构的字要左窄右宽。

师:一般部首的笔画要比字根的笔画少一些,所以部首在的那一部分窄一些,字根那一部分宽一些,这四个字都是部首在左,因此要左窄右宽。看看,哪个字需要老师写一写

生:接。

师:(范写接,边写边讲解)"接"字右边部分上面是个"立",下面是个"女",上下一共有三横,书写时"立"字下面那横要缩短,"女"字的横长而有力。

学生练习书写。

(大屏幕展示发展练习

我会读:橱窗 地毯 惊奇 银装 打雪仗 深情 故乡 洁白 顺手 时候 商店 指着 铺着 披着 飘着 接着

选择上面的一个或几个词语,自己写一个或几个句子。)

[反思]

一直十分喜爱中国台湾诗人余光中先生的《乡愁》,所以,一读到课文《看雪》, 我所感受到的就是那一抹浅浅的乡愁。而要把这种感觉传达给对祖国的历史一无所知,对愁情别绪全无体验的孩子,太难了。思量再三,我决定按照"走进中国台湾—— 走进文本——走进雪中——走近中国台湾孩子——走近中国台湾老师——走近中国台湾民众"这样的脉络来组织教学,以读为本,从粗浅地了解中国台湾入手,自然地走向文本,通过中国台湾和北京的雪景多角度的对比,感受北京雪景壮丽之美,再通过中国台湾孩子和老师的对话,感受他们对雪的向往,从淡淡的遗憾和惆怅中触摸到浅浅的乡愁,从孩子们能理解和接受的情感角度出发,渗透热爱祖国,盼望祖国统一这样一个严肃而重大的命题。

当然,在教学过程中,这一切都建立在孩子们自由自觉自主的学习,体验,探究,思索的基础之上,是孩子们知识,能力,思维,情感的自感自悟自得。而读,为孩子们与文本架起沟通心灵的桥梁,读,是孩子们探究发现的手段,也是孩子们体验思索的路径,更是孩子们自悟自得的体现。读,使孩子们的情感浸润在文本的光辉之中,读,使孩子们的情感支撑,丰富,滋养着我们的语文课堂。正因为如此,那一抹浅浅的乡愁才能深深地打动人心。

《看雪》教学设计【第二篇】

(一)复习导入

1、出示字卡,复习检查。

(1)认读生字并组词。

(2)听写生字。

2、说说作者按什么顺序写一场赛牦牛的?具体写了哪几方面的内容?板书:比赛前——比赛中——比赛后

(二)自主研读,理解体味

1、默读课文,思考:(1)雪顿节赛牦牛会的哪些情景最有趣?哪些情景最让人揪心?画出有关语句,做好批注。(2)读一读这些句子。

2、组织交流,教师进行点拨,帮助学生体会

(1)读第三自然段的两句话,看图片或者结合生活实际,理解“精神抖擞”“节日盛装”“出征的勇士”的意思,说明什么?

(2)“几十头牦牛一起奔跑,场面颇为壮观。骑手的甩鞭声、牛蹄的砸地声和观众激动的喊叫声交织在一起,气氖热烈极了。”主人的动作、牦牛往前冲的情景及“甩鞭声、砸地声、叫喊声”客人们的担心,写出了比赛场面的壮观、惊险、热烈。

仿写:过“六一”了,( )一起( ),场面颇为壮观。( )声、( )声、和观众的( )交织在一起,气氛热烈极了。

(3)骑在牛背上的主人死死抓住缰绳,紧紧趴在牛背上,随着牛的身体上下起伏。没过多久,骑手啪的一声被甩下牛背,重重地摔到了地上。

对比理解:去掉划横线的这些词语好不好,为什么?读一读体会。体现了牛的脾气很大,比赛的紧张和惊险。引导学生读出比赛的紧张、惊险。采用抽读,师范读、全班齐读的方式。

(4)“没有取得名次的骑手,也不介意。”“介意”能不能换个词,说明什么?说明参赛者都有一个好心态,目的是图个好心情,跟着高兴。引导学生读出藏族人民过雪顿节赛牦牛时的欢乐心情。

本环节教师要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学生静下心来认真读书、思考、圈画,可按照“读文——找句子——读句子——说感受——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这样的思路引导学生学习。尤其在“说感受”时教师在尊重学生自由表达的前提下,要给学生适当的点拨、一定的评价,让学生真正走进文本,获得切身的情感体验,再进行有感情地朗读。对于学生理解不了的词句,先要指点他们怎样理解——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联系自己的体验,或变换句式,或仿写句子,或找近义词及反义词等

(三)回归整体,深化情感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再看板书,进一步领会“别开生面”的意思,切实体会雪顿节上场面的壮观,赛牛比赛的惊险刺激,以及给人们带来的愉悦心情。

3、按照写作顺序,把这个故事讲给大家听。

(四)布置作业,进行拓展

1、积累词句:把喜欢的词语记下来;从课文中找出描写牦牛发怒奔跑及它与主人亲近的语句,读一读,并抄写下来。

2、查找、收集有关少数民族风俗习惯、传统节日的资料,以小组为单位制作剪报。

3、课外拓展阅读《语文同步读本》(三年级下册)中的《牦牛》和《川北草原观马记》两篇文章。

语文课程的开放性决定了语文教学决不能局限于课堂教学,而应在此基础上深化、延伸,使学生学以致用,真正形成语文能力,提高语文素养。

板书设计:

雪顿节上看赛牛

比赛前 —— 比赛中 —— 比赛后

别开生面 就图心情好

节日盛装 惊险壮观 满意而归

板书力求简洁,突出重点。把课文的顺序、结构和重点词语直观地反应其上。

五、教学效果预测及反思

1、本设计紧扣文本内容、单元训练重点、课后题,打破传统的串讲串问教学模式,先从整体入手,大体了解课文的记叙顺序和内容,然后直奔教学重难点,重点学比赛时,再学比赛前和比赛后,层次清楚,条理分明。抓住重点词语“别开生面”,贯穿教学始终,通过比赛前主人的节日盛装,比赛时场面的壮观、有趣、揪心,比赛后人们的心情是只图高兴加以理解。

2、运用多媒体课件的教学方法,使学生感受到各民族特别是藏族浓郁的民俗风情,尤其是牦牛比赛时的图片更能让学生直观感受场面的壮观,同时,把课文里一些重点语段提炼出来,更能集中学生注意力。对一些重点词语用不同颜色的字标记出来,加深理解,也有利于朗读指导。

3、重视了朗读训练,尤其几个重点段落。通过朗读让学生进一步感悟。除此之外,适当加入了语文扩展练习:变换句式和仿写句子,在语言实践中加深理解,培养语感。

本课设计容量较大,学生没有良好的语文基础和良好的学习习惯,第二课时就难以完成,尤其是读的能力,因此在预习和第一课时教学时一定要扫请阅读障碍,才能为后续学习基础。

小学二年级语文上册《看雪》教学设计【第三篇】

教学目标:

1、学会8个生字,及由生学组成的词语,会认“省、店”等10个生字。

2、读懂课文,知道中国台湾是我国领土的一部分,了解中国台湾儿童向往北京,北京儿童渴望同中国台湾儿童在北京相聚的美好愿望,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掌握生字词、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初读课文、识记生字、指导书写

教学步骤:

一、揭题。

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是讲台湾省的小朋友看雪的故事。

二、出示地图。

了解台湾省的位置,介绍台湾省的有关历史情况,知道中国台湾虽然现在没有回到祖国母亲的怀抱,但它仍是我国领土的一部分。

三、自读课文。

1、自由轻声读,要求读准字音,难读的字多读几遍。

2、画出带生字的词,多读几遍。

3、标出自然段的序号。

4文章讲的是一件什么事?

四、检查自读情况。

1、这篇文章分几自然段?

2、指名分段读课文、正音。

3、说说文章主要讲的是什么?

五、指导学习生字词。

1、认读生字并给生字组词。

学会字:讲打指接惊故候奇

会认字:省店橱指接讲铺毯银仗

2你认为哪些字难认?想什么办法记住的?

“惊、省”是后鼻音。

“银”是前鼻音。

3、你认为哪些字难写?

故:右边是反文旁,不是折文旁“文”。

候:不要忘了中间的一小竖。

4、指导写字。

(1)看清每个字的结构及它们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2)完成“我会写”。

《看雪》教学设计【第四篇】

学习目标:

1.品味写雪景语句的精妙。

2.感悟雪中赏景的深沉之情。

3.学习白描写景的手法。

学习重点:

1.品味写雪语句的精妙。

2.学习白描写情手法。

学习难点:

感悟张岱的深沉之情。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自古风花雪月之事,必能引起文人墨客心头的悸动,特别是遇到洁白的大雪,更是能触动他们容易骚动的心。你所学过见过的诗词中带有雪的你记有多少呢?(学生做得,不一而足,教师要多鼓励,多赞扬)喔!同学们掌握的还真不少,足见大家的知识的渊博。在刚才大家所展示的诗句中,柳宗元的《江雪》,我为觉得写雪最为突出,现在大家一起来吟诵一下吧!

(学生吟诵)很好!大家从诗中看到了什么样的雪景?(学生可能说出多种情况,教师最后总结。)这真是:天无飞鸟、路无行人,天寒地冻,万籁俱寂呀!从此雪景中你体会到了作者什么样的心境呢?(提示学生可以参考刚学过的《小石河潭记》的作者介绍)孤独,凄凉,因被贬而悲伤的情感。同样是在冰天雪地之中,我们今天来看看清朝的张岱是什么样的心境呢?

二、明确学习目标(学生读记)

作者简介。

张岱:又名维城,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天孙,别号蝶庵居士,晚号六休居士,汉族,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寓居杭州。出生仕宦世家,少为富贵公子,精于茶艺鉴赏,爱繁华,好山水,晓音乐,戏曲,明亡后不仕,入山著书以终。张岱为明末清初文学家、史学家,其最擅长散文,著有《琅嬛文集》《陶庵梦忆》《西湖梦寻》《三不朽图赞》《夜航船》等绝代文学名著。

三、踏雪赏景

1.现在我们就跟随张岱一起来领略西湖雪景的美丽吧。请齐读课文(学生齐读)找出文中张岱都看到了哪些雪景?学生找出: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雾淞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2.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这雪景吧!“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读了此句你想到了哪句诗?学生答: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这句写出了西湖的什么的雪景?学生会到许多答案,教师总结:天无飞鸟、路无行人,天寒地冻,万籁俱寂。些两句的意境是多么的相似,可见此二人都有什么样心境?

学生答:孤独。

3.我们来看“雾淞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一句句中“沆砀”是什么意思?白气弥漫的样子。

句中三个“与”是不是太多了,有些啰嗦呢?我们能不能把这三个去掉。学生答:(三个与字把天云山水连在了一起,更能显示出天地之间的苍茫。如果是去掉了,就显得界线分明,没有苍茫之间意了。)

你说的太好了,大家给他鼓掌!

4.我们再来看“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一句。

我们平时来说长堤应该用一什么?亭子用一什么?船用一什么?人用两三什么?

学生说:一条、一座、一艘、两三个。我们能把这些量词换掉吗?

学生答:不能,用痕、点、芥、粒,显示出这种景物在天地之间的苍茫,渺小,如果换掉了就显不出其渺小之境了。

你说得真好!大家给他鼓掌。

四、赏雪悟情

1.张岱能写出这么美的雪景,如果用文中一个字来评价他的话是哪一个字?学生答:“痴”

那我们能从文中的哪些地方看到他的“痴”呢?我们小组之间可以做适当的交流。

学生答:在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的情况下去看雪。

在更定之后去看雪。(更定:时间上是晚上五、八点钟)

张岱在这种情况下去看雪,不但可看出他的“痴”,更能看出他的孤独与清高。

2.等张岱来到湖心亭,亭中已经有人了,这真是:莫道君来早,更有早来人呀!

如此说来,亭中早到之人,也应该是“痴”于雪景了。

那么从文中哪些语句可以看出金陵人的痴?学生小组讨论作答。

比张岱来的更早,准备有酒食,预计停留时间很长,在时近年关,却不回家,在此看雪。

金陵人见到张岱是怎么说的?

学生答:“湖中焉得更有此人?”用自己的话怎么说?学生答:在湖中怎么还能碰上这样的人?

我们把句中的这样空白,你能填上什么样的词语?

在湖中怎么还能碰上的人?学生可自由发言,鼓励不同的评价,教师要做适当的引导。

3.张岱遇到金陵人,也算是志同道合了,有道是酒逢知己千杯少,为什么金陵人邀张岱饮酒,张岱却“强饮三大白而别”,(强做何解释?强是勉强)而不是多喝几杯?

学生答:张岱独自赏雪的兴致已经没有了,所以也就没有继续停留的想法,就离开了。

你说得真好。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张岱还真是一个独立特行的人,也足见其不愿与他人为伍的孤傲。

4.张岱见到亭中之人,问其姓氏,却答是“金陵人”,这不是所答非所问吗?难道是他们有问题?(学生小组讨论作答)学生可能很难抓住重点,教师此处经总结一下。

这更显出张岱对故国的思恋之情,还文章开关,用崇祯的年号,张岱是清朝人,却用明朝的年号,在简介中还有,张岱明亡后不仕,这都说明张岱的遗世独立,以及对故国的思恋。

六、课堂总结

今天我们跟随张岱,赏了雪景,也理解了张岱情感,现在就让我们就一句话来概括张岱的特点吧。请用好一个xx的张岱来作总结。

七、布置作业

课下认真完成练习题

《看雪》教案【第五篇】

教材分析:

文学家梁衡说过,有两篇小品文就像两幅精美的画卷挂在中国文学历史的长廊里,1篇是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1篇就是张岱的《湖心亭看雪》由此可见《湖心亭看雪》在中国文学世界中的地位学习这样的小品文,重在看作者所描绘的奇景所寄寓的奇情。王国维言“一切景语皆情语”,所以在讲解过程中,作为1篇文言文文言知识固然重要,但引导学生走进作者所描绘的美景之中,从而一窥作者的精神世界更为重要。

故,设计本文授课,我的目标中心定位为“读”读准音节,也就是落实基础;读懂文意,也就是掌握文言知识;读出情感,即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自然这也就成为本文的授课重点。

教学设计

一、导入:

展示“西湖之胜,晴湖不如雨湖,雨湖不如月湖,月湖不如雪湖”

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湖心亭看雪》,一起领略雪后西湖的魅力。

二、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读准字音,句读。

挐( )毳( )淞( )沆( )砀( )

堤( )毡( )强( )喃( )

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湖中/人鸟声/俱绝

2、结合注释,读懂文意。小组合作理通文意,看文中还有哪些字词句弄不明白?若有就让学生提问解答,若无就进入下一环节。

三品雪景

既然题目是《湖心亭看雪》,请找出描写西湖雪景的句子。

1、展示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先)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先)

生先读句子,再问这两个句子你能够翻译出来吗?明确:冰花一片弥漫,天空与云层与远山与湖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湖上(比较清晰的)影子,只有长提(淡淡的)一道痕迹,湖心亭一点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以及船中的两三个人影罢了。

2、比较品味。

我们知道文言文一般都惜字如金,非常简洁,很少有用连词和量词的例如: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扶尺而已《口技》

那么我们这两句话能不能改为

展示

雾凇沆砀,天云山水,上下一白(后)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湖心亭一,与余舟一,舟中人两三而已(后)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道、湖心亭一座、与余舟一艘、舟中人两三个而已。

明确:这四个“与”并不多余,他让天云山水四个景物融合到了一块,去掉就好像有界限似的四个“与”的存在造成了一种天地苍茫的浩大气象,把所看到的景无限的扩大了(三个“与”,生动地写出了天空、云层、湖水之间白茫茫浑然难辨的景象,写的是由上到下的全景,突出天地茫茫,阔大辽远之势,即着眼于“大”字。

后一句作者变换角度,连用“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由大到小,由远到近,不仅表现了视线的移动,景色的变化,而且暗示了小船在夜色中缓缓行进,展现了一个微妙而变幻的意境,给人一种似有若无,依稀恍惚之感。突出“小”字。)

我们再来看这几个量词痕一般指很小的一道,点更是小到极致,在说芥,是芥菜的种子,非常小,粒也就是米粒了这几个量词不但有量词的作用还起到比喻的作用,堤、亭、舟、人,以此类推一个比一个小,到人的时候仿佛已然可有可无了

王国维有言: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

由此可见,作者极言景物之大,极言自己之小,显然是要达到无我之境,融自己与境中人、舟、堤、湖、天、地,

共同构成一幅美丽的图画,也就是我们经常说到的天人合一

现在你能够描绘出作者所看到的这幅画面吗?

(湖上弥漫着水气凝成的冰花,天与云与山与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湖上比较清晰的影子,只有淡淡的一道长堤的痕迹,湖心亭像一个墨点,我的小舟像一片芥叶,舟中的人影像两三个米粒罢了。)

景的特点表现出悠远脱俗,苍茫静寂的情味,天人合一,山水之乐,也有自然的苍茫,人的渺小之感。

朗读指导:语调(气势)。“天与云与山与水”一句,可利用气息拖音,读出悠远的意味。

第二句:“惟”字读出了寂静。

作者借着雪光,似有若无,依稀恍惚。长堤的一“痕”,湖心亭的一“点”,余舟的“一芥”,渲染了背景的广阔苍茫与自己所在位置的渺小。

3、学习白描手法。我们回过头来再看这两句,作者仅仅用一个连词“与”和“痕、点、芥、粒”几个量词,没有对景物做任何了的修饰和渲染,就把这一天人合一的图画展现了出来,这种手法我们以前也学过《天净沙8226;秋思》,这些文字简练朴素,不加渲染,寥寥几笔就勾勒出湖中雪景之美,这种写作方法就称谓白描。

补充白描概念:

白描原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是指一种不加色彩或很少用色彩,而只用墨线在白底上勾勒物象的画法。(展示图画)作为一种描写方法,是指抓住事物的特征,以质朴的文字,寥廖几笔就勾勒出事物形象的描写方法。白描用于写人,只需三言两语即可勾画出人物的外貌和神态,使读者如见其人。白描用于写景,只需几笔就可勾勒出一幅鲜明的图画,使人如临其境。白描用于写事,也只要几笔就可使事态毕现,生动形象。(诵读“白描”的解释。帮助学生理解。)

③、迁移训练:

判断下列句子哪些才是白描,并说说白描的作用。如:

a。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天净沙秋思》)——(白描)

评述:作者运用白描手法对九个景物进行了排列,勾勒了一幅“天涯游子图”。在这幅图中,藤是枯的,树是老的,鸦是黄昏中的,它们给人的情绪是萧索暗淡的。此时再看到小桥流水人家,那种思乡思家的情绪就很自然地从心底弥漫开来。抬头望望远处漫漫古道,听听耳边呼啸秋风,看看跨下长途跋涉的瘦马,啥感觉?只能断肠!仅28字就达到了一种千古绝唱的效果。这就是白描。

是白描手法)

4、当你一个人置身于这白茫茫的冰天雪地里,看到这样的景,你会发出怎样的感慨?

四、理解痴把握人物特点

把握情感部分的主问题:“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这里的痴如何理解?

引导:这样的美景,我们也都想看,那就让我们借时空隧道,穿越到张岱身边去看看,到湖心亭后看到什么?

1、自由朗读第二段,熟悉内容。

2、用自己的话向同学描述你在湖心亭看到的情景。

3、学生评价,再次熟悉内容。

4、说出舟子对张岱和金陵认得言行的评价的语句,翻译句子。

5、理解“痴”。百度百科里对“痴”的解释有好多种,如A傻,无知B癫狂C对某事或某人着迷……你觉得舟子这里的“痴”是什么意思,请你结合文中的语句来说说你的理解,可以单独思考也可小组讨论。

师小结:舟子的痴是傻的意思,那再来看看作者张岱资料。

张岱是一个用后半生回忆前半生的人。

张岱少为富贵公子,“极爱繁华。好精舍,好鲜衣,好美食,好骏马,好华灯,好烟火,好梨园,好鼓吹,好古董,好花鸟……”凡俗世享受,无所不至其极。

1644年,明朝灭亡。“陶庵国破家亡,无所归止,披发入山,骇骇为野人。”“语及少壮秾华,自谓梦境。”明亡后不仕,发誓不向清廷妥协,入山著书以终。

师追问:张岱年轻时是个琴棋书画无所不会的富贵才子,他会是个傻子吗,那这个“痴”对张岱来说应是什么意思?痴迷。

6、张岱痴迷于什么,也请用文中的语句说明。(痴迷于山水,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雅情雅致,痴迷于故国。)

7、想像补读于是,当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时,张岱会辩解吗?当时他会是怎样的表现?他心里会怎么想呢?试读舟子喃喃之语,想象张岱的言行举止。

演示文稿六

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张岱

设计意图在对张岱情感的理解基础上,补白张岱的神情,姿态,心理活动,突出“情怀之独”

明确:张岱不会辩解,舟子是根本无法理解张岱的。张岱游湖的情致和情怀,惟他自己独有,惟与西湖共享。

明确:独情——寄情西湖,孤高独立

五、拓展延伸——点数“独人”,感受“独情”

中国传统文化中,“独”是个经常出现的字,如独爱莲、独钓寒江雪、独清、独醒……这些“独”字传达了一份不随波逐流的清醒、一种卓然不群的精神追求。

在我们民族历史的长河中,有独特个性、独特情怀、独特思想的文人有岂止张岱一人呢?他们,也同样不被世人所理解,但他们也正如张岱“独往湖心亭”一样,在他们的诗句中写入了一个“独”字……

演示文稿七

一个人,登台长吟: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一个人,登高作啸: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一个人,夜上西楼: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一个人,孤舟独钓: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一个人,独往湖心亭: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一个人,持有一份情怀,坚守一种节操,直到天荒地老!

愿我们大家都做一个情怀高尚、个性独立的人!

六、作业:

1、背诵课文。

2、搜集含“独”的诗句,加深对传统文化中“独”的理解。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22 29882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