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与反思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与反思实用5篇
【导言】此例“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与反思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与反思实用5篇”的教学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反思1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反思
课后反思:
1、情景创设有利于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以积极的情感投入到对新知的探索中。在设计本节课时曾设想,怎样才能让新课的引入成为学生自身的需要呢?经多次“磨课”后,选择了让学生拍手表示物体平均分后的数量。这样一来,表示“半个”就不可能再用一个手指来表示,而需要想其它的办法。课堂上学生的出色表现是令人惊叹的,他们在短暂的思考后,有的是把一根手指弯着出示,有的用另一只手挡住或握住另一只手的半根手指,还有的干脆说:没法表示,就写两个字——半个。这时老师提出:“你能用一个数来表示‘半个’吗?”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提出可以用0.5表示,也有学生提出用分数表示,还有的说用二分之一来表示,老师都给他们提供表现的机会,让他们在黑板上用数表示出来。然后老师有选择的告诉学生:“0.5可以表示半个,这是小数,以后会学到,而像这个数(指二分之一)叫做分数,也可以表示半个,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它。”结合课件老师向学生介绍了分数产生和发展的过程,极大的激发了学生探究数学,学好数学的热情。
2、在教学中注重数学思想和方法的渗透,使学生会“做数学”。在进行“比较几分之一的大小”这一环节时,先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感受猜想1/
2、1/4和1/8哪个大,哪个小,然后为他们提供试验材料,鼓励他们来验证自己的猜想。学生在折、涂、比和交流中明确了对于同一个物体(或同样大小的几个物体),平均分的份数越多,表示每一份的数就越小,所以1/2﹥1/4﹥1/8。这样一来,学生对分数的意义以及大小的比较的理解会更深刻,对探究数学的兴趣会更大更浓。
由此使我想到:只有把学生放在第一位,以发展的眼光来看代学生设计教学,才会真正落实课标提出的“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教师的教学设计准线不同对学生的智力与非智力因素有着直接的影响。学生要养成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取决于一个教师教学中充当怎么样角色。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教育者来说,应“以人为本”,而不是以知识为本。教师对每一节课多付出心血,并不意味着成了正比例。要对每个学生充分了解合理设计教学,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起,才能触动学生的学习动机,才能使学生学会自主学习的好习惯
所以,开放式的教学允许学生保留自己的不同观点,同一个问题,学生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法,每个学生的观点都受尊重。开放式的课堂不再以教师为唯一的评价主体,学生也成为了评价的主体,学生在评价别人的成功和被别人评价为成功的过程中满足了好奇心,获得了探求新知识的激励。教师应发挥表扬的激励功能,使学生乐于创新。我在课堂中经常运用激励性言语,撩拨学生创新的欲望。一份耕耘,一份收获。教学工作苦乐相伴。我将本着“勤学、善思、实干”的准则,一如既往,再接再厉,把工作搞得更好。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与反思2
好的教学设计是教学成功的一半,教师在教学中合理设计,加上老师潜移默化的指导对教学成果有着重要作用,转变思想,积极探索,改革教学,在继续推进“自主――创新”课堂教学模式的同时,把新课程标准的新思想、新理念和数学课堂教学的新思路、新设想结合起来,转变思想,积极探索,改我们怎样教数学,《国家数学课程标准》对数学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评估教育价值观等多方面都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无疑我们每位数学教师身置其中去迎接这种挑战,是我们每位教师必须重新思考的问题。通过多年教学实践,我对设计思路,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及课程实施建议有更深的了解,使教学改革跃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一、对教学内容的分析
这里特别强调的是对教材内容的数学核心思想的分析,就是希望教师不仅考虑本节课所教的知识,更要考虑到本节课后蕴涵的潜能。如小学数学教学中知识间的迁移:由刚开始的一位数加一位数的口算到多位数加多位数的笔算;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可以用乘法计算(整数乘法)到小数乘法;由小数乘法到分数乘法;由分数乘法到百分数乘法。每个知识点之间都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假如在教学第一环节的内容时,考虑到它在今后数学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那么教师应该深挖教材,既能使自己准确把握教材,有针对性地处理好教材,又能使自己的课堂如鱼得水、游刃有余。
二、对学生情况的分析
教学设计必须是对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学生的生活经验、学习经验、学习困难、学习兴趣及学习方式等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进行,否则会事倍功半或无法收到预期的效果。如:师:2012年6月16号下午18点37分神州八号发射声控,女航天员刘洋搭载升空。你们知道刘洋向全世界展示的是什么吗?教室内一片寂静!
本案例中,教师及时将富有时代气息的材料引入课堂,体现了教师具有较强的选材意识,但是,却忽视了面对的是刚刚步入学校的一年级的儿童,他们不一定对发生的每一件大事都感兴趣,他们有他们的爱好和兴趣。教师不能用自己的视界来衡量学生的视界。要想真正了解学生不仅仅依靠经验,有时还需要一定的调研。如小测验,访谈和学生交流,侧面了解,课堂观察,作业分析等等,教师要根据不同的目的做出合理的选择。
三、对教学目标的确定
教学目标是为学生的“学”而设计的,教师的“教”是为学生的学习目标达成而服务的。《数学课程标准》以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几个方面规定了学生应达到的目标,因此,教学目标的确定也要体现数学教育的多方面价值,教学行为的主体必须是学生而不是教师,因为判断教学有没有效益的直接依据是学生是否获得个体的进步,而不是教师是否完成任务。行为动词必须是可测的,可评价的,否则就无法评价。为此教师在目标制定过程中要从三维目标入手,设计具体的的可操作性的目标。如《长方形的面积》(小学三年级下册)教学目标:①能借助透明方格胶片或带有方格的面积图,说明长方形面积等于长乘宽的理由。②对给予的长方形和实物,能够正确计算它们的面积。
四、对教学活动的设计
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设计时,要在认真分析学生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兴趣对教学内容进行差异化处理。教学活动包括活动的内容,活动的设计意图,活动的组织和实施,活动的时间分配等。其中活动内容是核心,活动设计意图是导向,活动的组织实施是关键。活动组织实施也就是教学活动的具体形式,包括:教师活动的开展?导入、提出问题或提出任务,主题探究(包括组织学习、组织交流、讲授等);学生的学习方式?动手操作,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练习等;活动材料的准备?学具、教具、课件等。要注意的是教学活动是为了完成和达到教学目标而设计的,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的实现来设计。那种只关注活动过程“热闹”而导致教学目标的偏离,或者活动时只注重教学活动而忽视教学目标的做法,是最不可取的。
五、创新评价,激励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把评价作为全面考察学生的学习状况,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手段,也作为教师反思和改进教学的有力手段。
对学生的学习评价,既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关注他们情感与态度的形成和发展;既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结果,更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抓基础知识的掌握,抓课堂作业的堂堂清,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定量采用等级制,定性采用评语的形式,更多地关注学生已经掌握了什么,获得了那些进步,具备了什么能力。使评价结果有利于树立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促进学生的发展。引一个三年级评语例子:“这几天我们学习了较大的长度单位《千米的认识》,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能收集、记录较远的路程,知道如何推测、估计较远的距离,在这方面是班里最好的。但在语言表达方面有一定的困难,希继续努力。等级评定,优。”这个以定性为主的评语,是学生与老师的一次情感交流,学生获得了成功的体验,树立一分耕耘,一份收获。教学工作苦乐相伴。我们将本着“勤学、善思、实干”的准则,一如既往,再接再厉,把工作搞得更好。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与反思3
摘 要:数学课程教学是我国小学教育机构教育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高效的课程教学对促进学生学科知识积累,培养其数学逻辑思维,提高学生学习水平等均具有重要作用。但现阶段,有多项教研报告显示,我国大多数小学数学教学中普遍存在许多不足之处,其中尤以学生缺乏自主反思能力等较为明显,教学效果不佳;故在当前环境下,教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需结合实际情况,积极思考和探索新型教学策略,以培养和增强学生的反思能力,提高教学有效性。主要从学生的反思能力及其重要性出发进行分析,研究并探讨了新时期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反思能力的有效对策。
关键词:小学数学;培养;反思能力
一般来讲,反思能力是人们在通过脑部活动进行反思时所具备的心理条件,其具有自我意识强、主动探究性高以及有效行动力等多项特征,是现代化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新需求。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可有效调动学生学习和思考的主动性,启发其创造性思维,从而增强教学效率,提高教学质量。本文主要探讨了新时期背景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反思能力的有效对策,现论述如下。
一、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生反思意识
对于小学生来讲,数学课堂学习是通过自主探究,促进其自身掌握数学知识并构建相应知识体系的过程。故现阶段,教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需创设贴合学生现实生活的教学情境,以激发学生反思意识,增强其数学思维活动。
例如,在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20以内的退位减法”的实践教学中,教师在课堂开始时可先为班级学生设计教学案例,创设生活情境,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反思意识。如:17-8=( ),请同学们在课桌上使用小木棒或粉笔尝试摆出多种不同的计算方法,通过学生课堂思考和探索,均得出答案为9;之后,教师可让部分学生再说出各自的计算方法,其中:A同学发表意见:由于被减数17的个位为7,无法直接减去8,所以计算时可以将10根粉笔与7根粉笔混合在一起,然后筛选出8根,余下的粉笔数就是答案;B同学则认为:在计算数学公式时,若被减数的个位不够减,可向十位数借1减去8,再将得到的结果(10-8=2)与个位数相加即可得到答案9,此种计算方法为退位减法。在本节课中,教师不直接告知学生答案,而是为其创设生活情境,能够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动力,激发其反思意识,对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提高教学效率等具有重要意义。
二、适当运用课堂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反思
课堂问题是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对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教学效率等具有积极作用。故当前环境下,教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可依据教学内容向学生提出问题,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其积极反思,增强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自主性与积极性。
比如,在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面积和面积单位”的实践教学中,教师在带领学生开展课堂教学后,可围绕面积计算问题设计教学案例:有人在一矩形草地中修了2条边缘平整的小路,其中一条边长AB为10 m,AD为20 m,草地与小路外边缘距离均为1 m,求该矩形中剩余草地的面积。针对该面积计算问题,许多课程辅导资料中所给出的答案均存在一定误差,其均认为通过平移可将“分割出”的4块地构成长为(20-1)m、宽为(10-1)m的矩形,再行计算。此时,教师可提出课堂反问:还有别的解答办法吗?利用该课堂问题引导学生发挥自身想象力与创造力,并鼓励其积极动手操作,经学生自主反思与课堂实验可得出:草地际面积大于原有结果,其计算方法为:(20-1)×(10-1)m2。
三、指导学生自我反思,增强其对教学内容的理解
数学学科课业较重,学习压力较大,导致许多学生在做作业时多将其看做是完成一项任务,答题后并不会深入思考,长此以往易形成思维定式,造成思路僵化,从而消减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反思能力,教学有效性不高。
面对上述这种情况,笔者建议教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可适当借助教学案例指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以增强其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在此,以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关于“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知识点的实践教学为例,教师可在课堂中为学生设计教学案例如下:甲说:10以内可被3整除的数主要有3、6、9;乙说:对于13、16、19等整数来讲,其个位数为3、6、9,无法被3整除;丙说:12、18、21等整数均可被3整除,由此可知是否能被3整除与其个位数的联系不大。此时,教师可引导学生结合上述案例,认真分析并反思本节课的思考过程,了解和明确自己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形成错误认知的原因,并指导其及时纠正错误思想,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增强其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与掌握,提高其学习水平。
总之,目前我国许多小学数学教学中仍存在诸多问题,学生反思能力不足,从整体上来讲教学效果不理想。针对这种情况,笔者建议教师在小学数学实践教学中需依据教学内容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生的反思意识,并适当运用课堂问题与教学案例引导学生自我反思,以培养其反思能力,增强其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提高教学有效性。
参考文献: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与反思4
在小学课堂上,有效问题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教学手段,只有让学生全身心地参与其中,教学的有效性才能得到保证。这里的有效问题指从教材整体的角度和学生的整体参与性上能够引发思考、讨论、理解、感悟、探究、应用,并能促进完成学习任务、促进学生成长发展的重要问题。
一、激发学习动机,设计有效问题
有效的数学问题具有激发学习兴趣、启迪学生思维等功能,因此课堂教学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也就取决于教师在课堂中的点拨与调控,通过与学生的互动、追问适时优化问题。
(一)设计渐进式问题,诱发学习动机
渐进式问题,就是指通过层层剖析问题,循序推进地解决重、难点问题,引导学生们的思维不断向知识的纵深和宽广方向进一步发展。渐进式问题要注意问题设计层次清晰, 一环扣一环,问题层次依次递进;要根据教学的需要、按照教学程序, 循序设计,达到以“精问”促“深思”。
(二)设计辨析式问题,引发学习动机
辨析式问题,是指教师可以设计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对比数学知识的关键问题,在问题的解决中培养学生思维的批判性和敏捷性。
1.在新旧知识对比处辨析
在学生会“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计算后学习“除数是小数的小数除法”时,教师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除数是整数时,商的小数点要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为什么除数是小数时,商的小数点要和被除数中新的小数点对齐?”通过新、旧知识对比辨析,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新知,弄清商的小数点与被除数中小数点的变化有关,这样学生在计算时,能真正弄清内在道理,就不易出错,不会因为死记算法而不能灵活运用。
2.在低层知识与高层知识处辨析
教学“三角形面积”时,在学生讨论汇报后,提出问题:“刚才我们讨论出多种不同的方法,如果把它们的思路归纳一下,谁来说说哪些方法的思路是相同的?”这样提出的问题可以使学生从已知的信息中,进行比较、归纳、总结,得出规律性的知识。
(三)设计实践式问题,深化学习动机
在实践中发现问题,有效的操作实践能使学生因“好奇”而“发问”。教师一方面要善于为学生提供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机会,另一方面要善于从学生的交流中捕捉有价值的教学信息,及时提炼或生成新的问题。这样的问题不仅有利于教学的展开,更能有效地引起学习者的情感共鸣,成为学生参与探究活动的内部动力。
在教学“圆柱的体积”,教师设计了这样的操作实践活动:将两张同样的长方形硬纸板(长厘米、宽厘米)做两个不同的圆柱直立于垫板上。猜一猜,这两个圆柱的体积相等吗?你有什么办法来证明?操作中他们惊奇地发现,实验的结果与自己的猜想截然相反,一连串的问题由此而产生:“为什么两张一样大小的硬纸板做成的圆柱体积却不一样?”“这个实验是否就证明圆柱的体积与侧面大小无关呢?”“那么圆柱的体积到底与什么有关,有怎样的关系呢?”这些问题对学生而言o疑是具有现实意义的、富有挑战性和探索性的好问题,它使学生看到、感觉到、触摸到自己不懂的东西,从而主动提出问题,并以高涨的情绪投入到探究活动中。
(四)设计联想式问题,升华学习动机
联想式问题指问题设计不仅要紧扣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突出知识的重难点还要适当设计一些培养学生灵活思维的问题。让学生在宽畅的思维空间中展开多方向、多角度的思维,获得更可能的多、新、奇答案,有助于学生创新意识和探索能力的养成,强化学生的思维训练,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你还有什么发现?”“还有别的方法吗?”这些都属于联想策略,联想策略能适当地引导学生们对已学的知识等进行合理的联想,在联想处提问能让课堂气氛变得轻松、愉快,从而促进思维活动的进行并提高知识理解的效果。
二、注重课堂提问,组织有效问题
作为数学教师,也绝不能追求课堂上一问一答式的表面上的热热闹闹,选择“恰当”的问题,在“恰当”的时候提出,是一个教师创造性劳动的体现。
在教学“分解质因数”一课中,是教学生运用短除法对一个合数进行分解质因数。教学时,教师先让学生自学课本练习,理解分解的过程、步骤、方法,然后集体反馈。在反馈时,教师问道:在分解质因数时,用一个数去除时,应该用什么数去除?为什么?其中学生回答:必须用一个质数去除,否则到最后就不是几个质因数连乘的形式了。教师又追问:那又必须除到什么时候为止?生答:除到质数为止。 这时教师就做了一次课堂小结:你说得真清楚,这两点正是用短除法进行分解质因数的关键所在。
三、梳理信息反馈,生成有效问题
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信息交流,是师生在教学活动中形成师生互动的信息传递。教师要善于捕捉学生的反馈信息,调节课堂节奏,达到课堂教学的优化。在课堂中,加强师生间的信息反馈,对提高问题设计的效果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
(一)教学中捕捉问题
小学生,由于本身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等因素,注意力很容易分散,在提出问题的过程中,教师要多关注那些平时自控力差的学生,及时提醒和督促,力争让每个学生都能关注和解决问题。
(二)评价中矫正问题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反思5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反思
现在教学理念教师教学如何使用教材教学,是对教师教学评价的依据之一,但不能否定教材的编排具有逻辑的意义,同时注意思维的敏捷和灵活,撇开事物的具体形象,抽取事物的本质属性,从而获取新的知识。
一。这种教学设计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对新的知识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的作用,从而挖掘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习惯和探索问题的能力。
生:看成3条鱼加上4 条鱼等于7条鱼,列式为:3+4=7。
生:我把它看成2条鱼加上5条鱼等于7条鱼,列式为:2+5=7
生:我把它看成1条鱼加上6条鱼等于7条鱼,列式为:1+6=7
……
师:你们说的都对。
师:最后反馈小结。
教师做到了:
1、在教学中既根据自己的实际,又联系学生实际,进行合理的教学设计。注重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又把数学与生活实际联在一起,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这样的教学设计具有形象性,给学生极大的吸引,抓住了学生认识的特点,形成开放式的教学模式,学生很快就掌握了数“7”的合成,达到了预先教学的效果。
2、给学生充分的思维空间,做到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相结合,重视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合理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注重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推动学生活动意识。
3、在教学中也提出了质疑,让学生通过检验,发展和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使学生积极主动寻找问题,主动获取新的知识。
4、合理地提问与讨论发挥课堂的群体作用,锻炼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达成独立、主动地学习、积极配合教师共同达成2以下是笔者在教学“圆的周长计算公式”的教学设计:
师:前面我们学习过正方形、三角形、矩形、梯形,这些图形的周长是取决于什么?它们的公式各是怎样的?
师:我们先回顾一下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正方形的周长取决于什么?周长的计算公式是什么? 生:取决于正方形的边长,即:C=4a
师:正方形的周长和它的边长是什么关系?为什么?
生:周长总是边长的4倍,因为四条边长相等。
师:矩形的周长又取决于什么?周长计算公式是什么?
生:矩形的长和宽的和:即:C=2(a+b)
师:矩形的周长和它的长宽的和的关系是什么?为什么?
生:周长总是等于宽与长的和的2倍;因为矩形两条对应边相等。
在这个教学笔者做到了:
1、充分挖掘教材,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作为铺垫,在课堂中学生通过质疑、实验后归纳出圆周长和直径之间的倍数关系为3倍多一点。笔者趁机引入π,顺利地完成圆的周长的计算公式的教学。
2、笔者重视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相结合,充分发挥和利用学生的智慧能力,积极调动学生主动、积极地探究问题,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
3、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注意了思维方法的培养,充分调动学生的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使学生主动获取知识。
4、教学中创设符合学生逻辑思维方式的问题情境,遵循了创造学习的规律使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分析、比较、综合其教学特点是:
1、重视课程的开发,也重视生活实际的数学概念,充分利用直观教学,遵循学生的具体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认识规律。
2、重视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大推动学生积极思考,勇于探索的精神。
3、重视理解与巩固相结合并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性相结合。
4、给学生铺设合理的思维空间,补充问题的方法,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
5、树立平等的师生关系,有趣味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6、设疑问题具有严谨性与可接受性相结合,使学生在探究新知识轻松地获取知识。
7、重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遵循从简单到复杂的认识规律,创设情境既符合学生实际,为探究、认识新知识的结构奠定基础。
教师的教学设计准线不同对学生的智力与非智力因素有着直接的影响。学生要养成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取决于一个教师教学中充当怎么样角色。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教育者来说,应“以人为本”,而不是以知识为本。教师对每一节课多付出心血,并不意味着成了正比例。要对每个学生充分了解合理设计教学,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起,才能触动学生的学习动机,才能使学生学会自主学习的好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