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资料 > 教学设计 >

初中语文的教学设计(通用4篇)

网友发表时间 2953990

【阅读指引】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的“初中语文的教学设计(通用4篇)”范文资料,以供您参考学习之用,希望这篇文档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分享给大家吧!

初中语文教学设计范文【第一篇】

一、初中语文阅读教学问题设计的原则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问题的设计需要教师基于文本内容和学生实际,并坚持一定的设计原则开展实施,以确保问题设计的有效性,具体原则分析如下:

(一)创新性原则

“教是为了不教”,而“不教”指的是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亦即创新能力,这就需要教师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问题设计时坚持创新性原则。优质的问题设计能够拓展教学空间,发散学生思维,打造高效阅读课堂。因而,教师需结合文本的语言、结构、主题、思想情感、修辞手法等进行创新延展,亦可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认知特点、审美能力、个人爱好进行适当拓展,从多维视角出发,提高问题设计的有效性。

(二)探究性原则

探究性原则要求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注重问题设计的层次性、探究性以及挑战性,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以解决问题。具有探究性的问题也能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促其主动思考,形成良好思维习惯,进而提高阅读学习效率。需注意的是,在探究性问题设计时,教师需结合文本积极挖掘贴合学生生活实际的素材,并获取学生学习反馈情况,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展开探究性学习,使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完成教学任务,实现个人核心素养的提升。

(三)针对性原则

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互联网的广泛应用,使学生的知识视野得以扩展,认知能力得以增强,思维习惯也有了很大改变,这就需要初中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问题设计时根据学生实际开展有针对性的问题设计,以实现师生之间良好的沟通互动。此外,学生个体学情也存在较大的差异性,教师需遵循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在问题设计时依据学生的个性差异设计不同的问题,体现问题设计的针对性,助力学生阅读能力的快速提升。

二、初中语文阅读教学问题设计的方法

(一)基于学生兴趣进行问题设计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问题设计应讲究方法,不能教师想怎么问就怎么问,而需结合教学实际,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心理和情感需求的同时,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精心设计问题。如此,才能有效提升学生阅读学习的积极性,提高阅读教学效率。例如初中学生情窦初开,有了追求浪漫的小心思,喜欢研究不同花的花语。在教学《爱莲说》一文时,我就把握住了学生的这一兴趣特点,在上课伊始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不同类型的花,并与学生一起讨论这些花的花语,如玫瑰代表爱情、康乃馨代表母爱等,并适时引出本堂课要讨论的问题:“莲花的花语是什么?周敦颐为什么独爱莲?”如此,由兴趣引入问题,再由问题深入文本,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使阅读教学更具高效性与趣味性。

(二)紧扣教学目标进行问题设计

教学活动的开展必须围绕教学目标进行,不然则会使教学失去意义。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对问题的设计也需紧扣教学目标,通过有效的问题引导明确教学的重点及难点,从而使学生的学习更具目的性和针对性。例如在《紫藤萝瀑布》的阅读教学实践中,我围绕教学目标设计了这样的问题:“文章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作者在描写紫藤萝花时采取了何种顺序?作者在面对紫藤萝瀑布时为何会出现那样的情感变化和人生感悟?”问题一提出,学生便带着问题进行阅读,在自主思考与研读中逐步理解课文内容。这类紧扣教学目标的问题设计能够帮助学生深化对课文的理解,理清思维脉络,进而提高阅读教学的实效。

(三)结合教学实际把握问题设计的“度”

问题设计不仅要精彩、要合理,还要有“度”,即问题设计需循序渐进,有一定的梯度和层次性,同时还要把握适宜的深度。只有这样,才能引导学生逐步理解文本,实现阅读能力的有效提升。一方面,教师的问题设计需由易而难,层层递进。例如在教学《爸爸的花儿落了》一文时,我依次设计了如下具有一定梯度的问题:课文题目有何深刻含义?文章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感情?本文与《秋天的怀念》在思想表达方面有何不同?你对父亲有着怎样的理解?这四个问题层层递进,既有对文本的理解,也有对知识的拓展延伸和拔高升华,有效关联了学生所学的知识,发散了学生思维,加强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另一方面,教师的问题设计需深度适宜,以充分挖掘学生潜能,促进学生发展。例如在教学《藤野先生》一文时,我设计了如下问题:“鲁迅弃医从文是一种怎样的爱国主义?这种行为是否可取?你认为什么是最好的爱国主义行为?”随后,我组织学生进行了分组讨论,让学生在交流探讨中深化对问题的理解,形成自我认识。这不仅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也培养了学生的语文素养,实现了阅读教学由课堂向课外延展。

三、结语

总之,问题设计关乎语文阅读教学质量,初中语文教师应把握好问题设计的原则,提升学生主体作用,从学生出发根据教学目标灵活运用问题设计方法,通过优质问题的提出促进学生积极思考,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从而确保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高效生成。

作者:黄康梅 单位:广东省吴川市中山初级中学

参考文献

[1]金海鹏。关于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问题设计有效性的思考和做法[J].读书文摘,2016(18).

初中语文教学设计范文【第二篇】

关键词教育;语文;初中;提问

前 言

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主要是通过提问来实现的,好的提问具有明显的带动效果,能够推动教学的顺利进行,使课堂教学卓有成效。良好的提问设计有助于课堂和谐气氛的营造,为课堂教学灌注活力与新鲜感,从而提高学生对语文学习的热情。因此,教师应了解初中学生的心理特点,与教学内容相结合进行提问设计,提高提问的有效率。

一、提问环节中的不足

(一)忽略评价与总结。提问环节中,教师容易忽略评价与总结,使回答问题的学生积极性受挫。因教师需要兼顾全班学生,在学生回答问题时还需分散一些注意力在其他学生身上,注意其他学生是否有认真听,若有走神、开小差的学生,教师通常会转移注意力,导致回答问题的学生不知道要怎么应对,被中断的回答又要怎么继续,更不用提总结与评价了。因此,在提问设计之前需明确一点,即认真倾听学生的回答,给予学生鼓励与肯定,保护并激发学生积极性。

(二)重复。重复提问的问题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发生的频率较多,一些教师会习惯性犯错,重复提出同样的问题。在课堂中,重复之前已经提过的问题不但不利于把握教学的节奏,学生也会感到单调乏味,重复的给出相同的答案,而不对教师提问进行深入的思考,不但是对有限教学时间的一种浪费,也使教学的效率受到影响。

(三)过多。不少教师存在一种顾虑,即担心自己讲解的不够透彻,学生没有掌握相关的知识,于是以大量的提问来确定。过多的问题花费了较多的时间,学生面对过多的问题也无法进行认真的分析与思考,导致学生的回答最后变得机械化,毫无营养。因此,提问需重质重量,找准切入点设计问题,提高提问的优质与有效,发挥其作用,对学生的思考能力进行培养。

二、创新方法

(一)挑战性提问设计。在课堂教学中,直来直去的教师一问学生一答的方式成效并不理想,学生在这样的提问方式下做出的回答并未经过思考,问题没有挑战性和启发性,学生兴趣缺缺,久而久之便只是机械的作答。因此,教师在提问设计环节应注意加强问题的挑战性,减少直来直去,增加问题的启发性与灵活性,给予学生思考的空间,提高提问的有效性,改善教学质量。以《小桔灯》的提问设计为例,作者问小姑娘家里还有什么人时,小姑娘说到了她的爸爸,说是去了外面,具体去了哪里却没有说,文中用了一个省略号,有一种欲言又止的感觉,教师可以此为切入点设计问题,向学生提问小姑娘为什么欲言又止。一些学生认为小姑娘不知道爸爸具体去了哪里,一些学生则持反对观点,教师可让持不同观点的学生分别说一说自己的看法。再对学生的观点进行引导与总结后,教师可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对人物的性格特点进行分析,深入的理解小姑娘欲言又止背后的原因,更好的体会小姑娘身上所具有的乐观向上的态度,帮助学生理解教学的难点与重点。通过增强问题的挑战性,使课堂提问有价值有效果,保证教学的质量。

(二)科学性提问设计。提问需紧抓重点,并把握好问题的难易程度,从而有效的提高问题设计的科学性。因此,初中语文教师需对教材做深入钻研,在心中梳理好教学内容,如教学的重点、难点、目标等,以对教材的充分掌握为基础设计问题,有的放矢的在课堂中将问题提出,紧扣重点,对学生的思维进行激发。在问题设计中学生的思维水平也是教师需要考虑到的一项重要内容,问题设计过于简单,学生无需开动脑筋,自然也兴趣缺缺,提问的意义没有得到很好的体现;问题过于艰深超出学生能力范围,学生积极性受挫,也使教学变得生硬,不利于课堂氛围的营造。所以,在提问设计中需对问题的难易有所把握,保证提问不会因丧失意义变得毫无价值。以《最后一课》的提问设计为例,在梳理了文章的结构与内容,让学生感受文章所蕴含的思想感情后,教师可紧扣重点设计问题,用粉笔写字并不难,特别是对于教师来说,每天都要写,应该是很熟悉的,而在文中作者描写韩麦尔先生在黑板上写字的动作却是非常的吃力,甚至用了浑身的力量,这是为什么呢。文章中的这一段描写有其思考价值,紧扣文章中心,以这样的设计能够激起学生思考。在对文章内容有所理解的基础上,不少学生分析了韩麦尔先生的心理后便能得出大致的答案,理解人物这一小小的动作中所蕴含的内心情感,有效的推进了教学的深入。

(三)趣味性提问设计。在教学中增添趣味性是最有效的改进方式,能够强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的动机,使学生能够始终保持高昂的情绪面对教学,可以说,兴趣是有效的激发剂,能够促使学生去探索知识。从惊奇和疑问的角度出发设计提问,增加问题的趣味性与悬念性,有效的诱导学生投入其中。初中学生好奇心重并且有着较为活跃的思维,能否引导得当十分关键。以《童趣》一课的提问设计为例,教师可在正式授课之前提问学生在年纪小的时候觉得最有趣的事情是什么,学生纷纷说出自己小时候最热衷于做的游戏和事情,教师再具体提问是否有哪个学生跟教师一样会盯着蚂蚁玩一个下午的。在课前的一小段回忆式的讨论后,教师即可引入正题,以第三者的角度将文章的内容用自己的用语言讲述出来,抓住童趣中一些有趣的点来讲述,一些学生边听边产生了疑问,教师可将学生的问题集中起来,告诉学生刚刚所讲述的小故事来自于今天所要学的课文《童趣》,让学生带着问题跟随教师的脚步学习《童趣》一课。学生在回忆自己的童年后进行《童趣》的学习,更容易理解那种天真烂漫的童趣。

参考文献:

初中语文教学设计范文【第三篇】

一、以新课程标准为指导思想

新课程标准的颁布为我们初中语文教学注入了生机与活力,其先进的教学理念、全新的教学模式更加符合现代教育的要求。因此,我们的教学设计要以新课程标准为指导思想。首先,新课标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我们的教学设计也应体现这一教学理念。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到这一点,围绕教学内容整合教学资源,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和学生的特点,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和浓厚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与教师的主导作用,使教学成为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形成有效的师生互动,让学生享受到学习的乐趣。其次,新课标提倡实现知识与技能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三维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指路标,是检验教学效果的尺度,是教学设计的重要依据。因此,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教师应整合三维目标,在过程与方法中以知识与技能为主线,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渗透其中,从而取得最佳的教育教学效果。

当然,新课程标准涉及许多方面,我在此不再一一论述。总的说来,教师应认真研究新课程标准,以新课程标准为指导思想,将其先进的教学理念融入到教学设计中,以提高教学设计的有效性。

二、以学生为根本出发点

教学的对象是学生,教学的目标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而且特级教师于漪教师说过“学生实际不可忽视”,所以学生是教师进行教学设计时所要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首先,了解学生的认知结构。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是建立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与认知规律上的,我们不能以教师的认知来代替学生的认知,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结构,这样学生才能深入理解文本,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如《再别康桥》一课的教学,学生对徐志摩传奇的一生知之甚少,故而很难理解作者的内心情感,不能正确、全面地解读文本。了解到这一点,在教学时我们要及时补充徐志摩的生平简介,介绍文章的写作背景,这样学生才能深入理解文本。其次,了解学生的生理与心理特点。初中生天性活泼好动,好奇心强,具有较强的可塑性。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这些特点来设计教学,这样的教学才是有效的,才能激起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使教学真正成为师生良性互动的环节,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和教育教学效果。

三、深入研读教材

在现代教育形势下,我们提倡要整合各种教学资源,但教材始终是最基本的课程资源,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主要载体,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媒介。要想真正实现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教师就必须要主动思考、优化整合,创造性地运用教材。具体来说,教师应做到以下几点:一是根据学生与教学的具体情况,对教材加以筛选、整合与重建,分清教学重难点,并且要“关注与教材有关的文化知识以及相关的思维成果涉及与课本密切相关的文学、艺术、科学、伦理、哲学等多方面的内容”,以“大语文观”的思想来创造性地运用教材。二是挖掘文本的情感、素质教育因素,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教师应让学生体会到作者的情感,走进作者的情感世界,从而实现与文本的有效对话,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同时,教师还要挖掘德育因素,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和道德情操,实现智育与德育的有机结合。

四、以读为本,重视阅读教学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获取信息、理解课文、积累语言、提高学生语言表达水平的重要途径。正如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充分阅读,有独立思考的时间,从而深入地理解文本。如在设计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和《静夜》这两首诗的教学时,我改变以往的教学方法,没有过多地进行讲解,而是把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以读来促进理解。在教学时,在介绍完作者生平与作品写作背景后,我让全班学生听录音,使学生对作品有了大致的了解。然后,我再指名让学生朗读,最后让全班学生齐读。这样,教学的大部分时间都用在了学生的朗读上,让学生读出音韵美,感受画面美,品味意境美,在读中把握诗歌清新、悠闲、自在的感情基调以及柔和的语调、舒缓的节奏,并在读中展开充分的想象与联想,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五、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大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没有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学生只有对教学产生积极的认知倾向,才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来,这样的教学才是成功的教学。因此,激起学生强烈的参与欲,提高教育质量是我们进行教学设计所要达到的最终目标。所以,在教学中,我们要善于运用多媒体图文并茂、声像俱全的特点,让我们的教学情景交融、形声并茂、形象直观、生动活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与记忆。

初中语文的教学设计【第四篇】

自主学习理论是一种现代化的学习方式,与传统的接受学习不同,学生通过教师的指导,亲自分析、探索、实践、最终得出结论,是一个自主构建知识结构的过程,由此可见,自主学习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在初中语文教学设计中应用自主学习理论,教师就能够更好地组织课堂教学,提高教学的效率,帮助学生实现全面发展。本文对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应用自主学习理论做了简要分析,希望能通过这种方式提高初中语文的教学水平。

关键词

初中语文 教学设计 自主学习理论

自主学习的主体是学生,教师是引导者,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知识并不是通过别人传授而来,而是在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通过别人的帮助,在人和人之间的合作中实现知识的建构过程。我国自古以来也有“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说法,都是早期的自主学习理论。现如今,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在教学中应用自主学习理论已经成为了时展的必然需求,但是,目前在初中语文教学设计中应用自主学习理论的效果仍然不太理想。因此,本文结合教学实践提出了几点建议。

一、自主学习理论与初中语文教学设计之间的关系

自主学习是在教学环境内,学生作为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进行组织并加以指导,使学生能够主动地学习,发挥自己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只是学会知识,更要变得会学习。在教学设计中,要对教学活动进行细致的安排和巧妙的设计,从而完成教学目标,达到预期的效果。新课程标准也强调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要求初中语文课程要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激发学生的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新型学习方式[1]。所以老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对于确定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和设计教学评价方面都要围绕这个目标进行。

二、初中语文课堂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策略

(一)帮助学生构建自主学习计划和目标

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造力,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是自主学习理论的主要目的。在教学设计中,首先,教师要引导学生构建自主学习计划和目标,学习计划要有时效性,分为短期计划、中期计划和长期计划,而学习目标一般分为课时目标、单元目标和学期目标三类[2]。在实际教学中,教师面对的是不同个性、不同能力、不同态度、不同智商和不同基础的一群学生,所以在制定学习计划和学习目标的时候,不能一概而论,要引导学生根据自身特点,制定符合自己实际情况的计划,使学生能够发挥自身优势,弥补不足。例如,在学习《孔乙己》这篇文章时,有些学生在写文章时对人物的细节描写不到位,而鲁迅先生在这篇文章中对孔乙己这个人物的刻画非常生动细致,这篇文章的这一特点就可以成为这部分学生的学习目标;有些学生对文章用意把握不清,可以将鲁迅先生的这篇文章用意方面作为学习的目标,文章通过对孔乙己悲惨遭遇的叙述,深刻地批判了封建社会,孔乙己是当时社会的弱者,却被众人哄笑,从人情冷暖、世态炎凉可以看出孔乙己的悲剧不是个人的悲剧,而是整个社会的悲剧。因人而异的制定学习计划和学习目标,可以让不同的学生在学习中收获不同的知识,满足自己的需要,提高学习的效率。

(二)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自我反馈

反馈对学习效果有着重要的影响,学生通过反馈能够发现自身的缺点,可以有针对性地对自己的不足之处加以改进,进而增强学习效果。反馈包括内部反馈和外部反馈,因此,教师给学生的评价要注重学生的发展,激发学生的兴趣,将教师评价和学生自评以及学生间的互评相结合,达到预期的效果。例如,可以组织学生填写自我评价表,学生通过回答表上的问题,给予自己反馈,感受到自己的进步,增加他们的成就感,进而激发学习热情。

(三)发展学生自我调节和自我监控的能力

学生想要进步,必须要能够意识到自身的不足,根据实际情况调节自己的学习进程,并掌握一定的学习策略来更好地为学习服务,这就需要学生具有良好的自主调节和自我监控能力[3]。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要使学生真正达到自我调节的目的,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多加引导和启发,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克服困难。与此同时,对于自我监控能力的培养,老师要做的首先是以身作则,俗话说“言传身教”,仅仅依靠语言上的教育是不够的,老师要起到榜样的作用,通过自身的行为,感染学生,潜移默化的做到自我控制。此外,在课堂中老师可以使用手势、语调、目光和表情上的变化,来警示学生,约束他们进行自我监控。学生做好自我调节和自我监控,可以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学生的进步和发展。

结 语

综上所述,自主学习能够适应社会发展和教育改革的要求,它从根本上确立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学习的兴趣、创造性、主动性和探索性,真正地实现了教学活动以学生为中心的目的。在初中语文教学设计中,要以自主学习理论为基础来组织课堂教学,但是自主学习的习惯不是一朝一夕能养成的,老师和学生要共同努力,不断探索,慢慢实践,将自主学习与初中语文教学设计结合起来,从根本上提升初中语文的教学水平,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龙安邦。浅议初中语文教学设计中自主学习理论的应用J.东方文化周刊,2014(7)34-34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22 2953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