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初中历史教学设计样例(通用8篇)
【写作参考】一篇好的范文往往能让您的写作事半功倍,下面是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的“实用初中历史教学设计样例(通用8篇)”优质范例,供您写作参考之用,轻松写作,远离加班熬夜,希望以下内容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支持吧!
初中历史教学设计【第一篇】
教学目标:
简要了解与概括秦统一六国的原因及条件(重点)。
1、根本条件(社会基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提高,民族之间、地域之间联系加强。
2、人心所向:春秋战国长期战乱,给社会经济、人民生活带来巨大灾难,人民渴望统一。
3、实力条件:商鞅变法比较彻底,国富兵强,实力超过其他国家。
4、主观条件(个人因素):秦王嬴政的雄才大略,重用人才推行正确的政策(连横)。
5、政治上:废分封,行郡县,实行中央集权制,有利于统一。
6、诸侯争霸形成了局部性的统一,为全国统一奠定了基础。
秦统一全国的历史意义。
2、为社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为各族人民的安定生活和相互交往,提供了有利的条件,符合各民族的共同愿望。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内容。
1、政治方面a、确立至高无上的皇权。
b、建立从中央到地方的管制和行政机构c、颁布通行全国的秦律。
2、经济方面a、实行土地私有制,按亩纳税b、统一度量衡、货币。
3、文化方面统一文字。
秦灭六国的先后顺序以及统一天下的时间。
韩赵魏楚燕齐(公元前230——公元前221)。
统一货币、度量衡和文字。
秦半两钱,把小篆作为标准字体,社会上流行隶书。
秦朝的疆域。
东临大海,西到陇西,南濒南海,北抵长城一带。
二、过程与方法。
1、问题教学法。
2、故事讲述法。
3、情景教学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引导学生总结秦得以统一中国的原因,培养学生的分析与概括能力。
2、通过秦统一货币、度量衡和文字,让学生明白统一是发展的趋势。
四、教学准备:
1、教师通过各找到相关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
2、学生对本课进行预习个途径。
五、教学过程:
1、导入。
战国时期,七国割据称雄,不断进行兼并战争,给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也不利于经济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和交流。秦国商鞅变法最为彻底,奴隶制被废除,封建经济和军事力量增强了,逐步成为七国中实力最强的封建国家。因此,七国中秦国最有实力统一六国。向学生播放《秦王扫六合》的歌曲,并配以秦始皇画面和李白《古风》诗句,即歌曲的歌词,以创设情境,让学生提前感受到“扫六合”的气氛,产生学习的注意力及好奇心,提问:“秦王”指的是谁?(秦始皇)“扫六合”是什么意思?(统一天下)。
2、新课分享课堂准备。
秦朝完成统一的时间?公元前221年。
秦始皇在中央设置的官职以及各个官职的职能是什么?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的政事。
御史大夫: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监理国家监察事物太尉:管理军事。
秦始皇在地方上实行什么制度?废除分封制,推行郡县制。
在全国所通用的字体,货币是什么?
在全国通用的字体是隶书,通行的货币是秦半两钱。
3、快速阅读完成后同桌相互讨论,交流得出答案,再有老师抽查,最后公布答案,并让学生勾画出来。
学习探究。
提问:为什么同一全国的任务由秦完成?
课后辩论:秦始皇在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完成统一,作为我国的始皇帝他为我国多民族国家的稳定与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但是其暴政,劳民伤财,横征暴敛,使劳动人民揭竿而起,反对秦朝的统治。那么秦始皇的功过与得失到底是功大于过还是过大于功?(学生可分为正方与反方进行辩论,增加乐趣)。
五、板书设计:秦朝的统一。
1、完成统一——秦王扫六合a、条件b、过程c、时间d、意义。
2、巩固统一——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1)皇帝制度的建立。
a、政治措施(2)中央行政制度的建立。
(3)地方行政制度的建立b、经济措施(1)统一货币。
(2)统一度量衡c、文化措施:统一文字。
总结与评价。
通过前面内容的学习,教师可以提出:通过《秦朝一统》这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秦统一的原因和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所采取的措施,也知道了秦的统一是历史发展趋势的必然产物。现在我们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但一直被“统一”问题困扰着,台湾这个游子至今也没有回到祖国的怀抱,请同学们结合本节课学习的内容,谈谈你自己的看法。对于学生的看法,教师不做任何肯定或否定的回答,让他们畅所欲言,自由的发表自己的见解。这样可以锻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拓展想象空间。
知识延伸。
对秦始皇的功过如何评价,自古以来众说纷纭。课后请同学们搜集或到相关网站查找有关秦始皇的资料,下节课我们将进行一场“秦始皇功过”的辩论会。给学生推荐一些历史学习网站,让学生利用互联网上浩瀚的信息来学习历史知识,倡导学生自主性学习和探究式学习的方法,勇于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努力探索解决问题的多种途径。
初中历史教学设计【第二篇】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学生探索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人格,真正体现变“教我学”为“我会学”的新观念。帮助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勇于探索、大胆创新,实现个性发展,使自身素质优化,对现有的教学模式、组织、文化、观念来一个大的重建。
二、概念的界定。
自主学习,是对教学模式、教学组织、教学观念来一个巨大的转变。简言之,它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为主体,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要学习方式,变“讲堂”为“学堂”,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乐园,使学生在学习中不仅获得知识,而且学会学习、学会交往、学会合作,使学习不再仅仅为了获取“分数”,而且在学习中获得成长的经验。总之,“学习一生有用的东西”,“教是为了不教”,需要对现有教学方式的一种来一个根本的转变。
三、理论依据。
1、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发展的学说高度尊重人的主体地位,在教育中我们需要高扬“人”的旗帜,旗帜鲜明地反对对人的摧残和人的异化。
2、人本主义理论。以人为本,以人的发展为本,而不是以分数为本。
四、研究的目标。
1、改变注入式的教学程式,构建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
2、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使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逐渐为教师和学生所接受并成为教学的常态,追求师生共同发展的生态课堂。
3、使教学变得高效和轻负担,教师乐教,学生乐学,使学校和课堂成为学生和教师共同发展的快乐家园。
五、研究内容。
1、发展性课堂教学的研究。所谓“发展”,就是变化和改变,是发生在学生身上的一系列积极的变化。“发展”是与自身的原有状况做比较,是纵向比较,而非横向比较。发展性课堂教学是为学生一生服务的教学,它立足现在,面向未来,让学生“学习一生有用的东西”。
2、教学案一体化研究。教学案一体化有利于沟通教与学、讲与练、学生主体与教师主导,能够真正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从而使“素质”发展有了时间和空间。
3、基于学生自主学习基础上的高效教学模式研究。要教学高效,首要在于模式的高效。要积极研究和构建学生自主学习基础上的高效教学模式。
六、研究的过程。
1、学习当代先进的教学理论和教学模式。我们认真学习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发展的学说,学习生本教育、发展性课堂的有关理论,学习了叶圣陶先生“教是为了不教”的理论主张,积极开展讨论,逐步确立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
2、先进教学模式的引进和应用。到外地学教取经,积极探索高效教学模式。从集体备课入手,教师相互听课切磋,积极探索学生自主、积极高效的教学模式。
3、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方式的探索实践。在班级中尝试自主学习基础上的分组合作学习模式,在尝试的基础上不断提高,为新模式的构建提供了有益的经验。
七、困惑与建议。
1、长期注入式的教学使部分教师和学生的观念逐渐固化,新的教学模式和观念在部分教师和学生的心中很难扎根,任务还很艰巨。
2、老师个体的探索终究力量有限,要形成合力尚须全体教师合力探索,如此方能攻坚克难,取得成效。
3、“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的关系如何处理,尚须认真探索。仰望“素质教育”的星空,但面对的是功利教育“分数至上”的现实。如何在素质教育的基础上能够在“应试”上不输,需要一个高效的应对模式。
八、研究对象。
林州市临淇镇第一初级中学的全体学生。
初中历史教学设计【第三篇】
1、记住“丝绸之路”的起点和大致走向,以及中国与欧洲开始直接交流的时间。
2、理解“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史上的地位,认识“汉委奴国王”金印历史价值。
3、通过识图培养观察能力,培养从历史文物获取有用信息的能力,概括“丝绸之路”和“南方丝路”。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丝绸之路”导入新课。
2、通过“丝绸之路”示意图,让学生了解掌握“丝绸之路”的起点。
3、通过师生互动,学生讨论等形式,探究“丝绸之路”形成的意义和作用。
4、通过相关史料图片,了解汉与朝、日交流的历史。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了解两汉时期中国经济文化对世界的影响,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2、认识国家、地区间的交流对各国和世界经济文化的促进作用,加深对改革开放重要性的认识。
教学重点。
1、丝绸之路。
2、两汉时期的中日交流。
教学难点。
甘英出使大秦及其意义。
授课类型新课。
课时1课时。
教具教学挂图。
教学方法讲述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老师导入)两汉时期,中国以高度文明和繁荣富强闻名于世,中华文明向外传播。同时,中国也要吸取外来文化充实自己。那么,中国与世界是通过哪条商业通道来实现的呢?(学生回答“丝绸之路”),(老师肯定)对,在两汉时期,中外交流主要是通过“丝绸之路”来实现的,那么“丝绸之路”是怎样形成的?两汉时期中国与世界有哪些交流?“丝绸之路”又有什么意义呢?今天我们一起来探讨。
(板书课题)两汉时期的对外交流。
(老师导课)首先,我们一起来了解有关“丝绸之路”的知识。
(板书第一标题)。
一、丝绸之路。
1、(出示《丝绸之路示意图》,老师讲解)丝绸之路以长安为起点,经过河西走廊和今天的新疆,翻越葱岭,通向西亚和欧洲。由于在这条商路上,向外输出的主要是丝绸,所以叫“丝绸之路”
2、那么,“丝绸之路”是怎样形成的呢?(老师指出)张骞出使西域后,西域与内地的联系加强了,其实“丝绸之路”就是张骞开辟的。(请同学齐读“后人对张骞的评价”)“骞始开通西域道也。”
3、(老师引导)请同学们比较“丝绸之路”路线图和张骞出使西域路线图,比较它们的起点和走向。巩固记忆。
4、“丝绸之路”开通后,内地与西域的交流加强了,那么“丝绸之路”的形成有何作用?(丝绸之路是联系中外的纽带,沟通了东方和西方,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6、(老师指出)在汉朝时,“南方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已初步形成。(请同学们阅读教材73页小字部分内容,找出“南方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和走向。)(老师点拨:中国与朝鲜交往既可通过陆路,又可通过海路实现。中日交往只能通过海路,但中国和欧洲的首次交往是通过海上实现的。)汉朝以开放的态度与外界交流,特别是与周边邻近国家有着密切交往,其中朝鲜和日本深受中国影响。
(板书第二标题)。
二、汉与朝鲜、日本的交流。
1、(指导读书),找出中国与朝鲜交流的方式,并勾画出来。中国的经济文化对朝鲜的影响并归纳:(1)中国人移居朝鲜半岛。(2)中国先进的工具和技术传入朝鲜。(3)中国的物品传入朝鲜,如蜀郡制造的漆器。
2、(指导看图片)教材74页“东汉陶船”、“秦汉造船工场遗址图”,从这两幅图反映出汉代造船业发达,也反映了“海上丝绸之路”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3、(老师指导)朝鲜深受中国文化影响,与中国一衣带水、隔海相望的日本也与中国有着密切的交往。(指导读书,出示东汉疆域图)(1)找出西汉时就与日本有交往的历史,(2)找出东汉都城洛阳、朝鲜半岛、日本列岛在地图上的位置。提问:西汉时期“丝绸之路”以长安为起点,那东汉的“丝绸之路”起点在哪里?为什么?(3)找出东汉时中国与日本交往的历史。(然后讲解,汉光武帝赠给“汉委奴国王”金印一枚说明了中日交流源远流长,中日人民有友好交往的历史。
4、(拓展提问)中日关系应向什么方向发展才有利于两国的发展?(对中日两国的交流与合作不断拓展和深化,两国只有和平相处,互利合作,才能促进两国经济文化发展。)。
(老师引导)汉朝时,除了与邻近国家交往外,中国还与欧洲有着友好交流的史实。
(出示第三标题)。
三、汉与欧洲的往来。
(老师讲述)公元,东汉官员班超派甘英出使大秦。甘英虽然没有到达大秦(古罗马),但他了解了大秦和欧洲更多的情况,为以后双方的交往准备了条件。
(老师提问)欧洲与中国第一次交往是什么时间?处于哪一世纪?交往的具体情况是什么?
课堂小结:
张骞出使西域后,内地与西域的交流增多了,丝绸之路开始形成。丝绸之路上,留下了东西方交流的足迹,它是古代文明传播的道路,它沟通了东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促进了彼此的发展,它的存在反映了两汉时的对外交流十分繁荣。两汉与近邻、朝鲜和日本有着密切的`交流,与欧洲同样友好交往。正是由于实行了这种开放的政策,两汉时的经济文化也十分繁荣。
课后作业:
一、选择题。
1.丝绸之路是西汉王朝和外界陆上贸易的一条重要商路,它的起点是()。
a长安b成都c洛阳d西域都护府。
2.标志着欧洲国家与我国开始直接友好往来的历史事件是()。
a第赛出使西域b甘英出使大秦c班超经营西域d大秦遣使来汉。
3.中国和日本交往的历史悠久。赠给日本倭奴国一枚“汉委奴国王”金印的中国皇帝是()。
a汉武帝b汉元帝c汉文帝d汉光武帝。
4.欧洲国家同中国开始直接友好往来开始于哪一世纪?
a公元前1世纪b公元1世纪c公元2世纪d公元15世纪。
5.近年来,在平壤附近的古墓中出土了大批汉代文物,其中有蜀郡制造的漆器。这说明()。
a朝鲜在汉朝时和中国有往来。
b秦汉的经济和文化对朝鲜有着重要影响。
c在汉朝时,朝鲜和中国往来比日本要早。
d在汉朝时,朝鲜和蜀郡有直接贸易往来。
6.西汉时通向今印度、缅甸的“南方丝绸之路”实际已经形成,其起点是()。
a重庆b成都c洛阳d长安。
7.丝绸之路是西汉王朝和外界陆上贸易的一条重要商路。它之所以得此各字,主要是国为()。
a汉朝向外输出的主要是丝绸,影响深远广泛,名称准确行动。
b是历史上横贯亚欧大陆的贸易交通线。
c丝绸的名字优美动听,人们好记。
d第骞通西域后命此名字。
8.公元97年,东汉官员班超派甘英出使大秦,甘英到达了条支海后没有继续前行,扩大了国中人的视野。“条支海”是现在的()。
a红海b波斯湾c里海d黑海。
拓展训练:
1.丝绸之路是历史上横贯欧亚大陆的贸易交通线。对开通陆上丝绸之路功劳最大的是()。
a张骞b卫青c班超d甘英。
2.汉朝时,中国同西方的陆上贸易通道称为“丝绸之路”,其路线是()。
a长安―――河西走廊―――今新疆―――西亚―――欧洲。
b长安―――今新疆―――河西走廊―――西亚欧洲。
c长安―――今新疆―――西亚―――河西走廊―――欧洲。
d长安―――河西走廊―――今新疆―――欧洲―――西亚。
3.公元166年,一批大秦人从海路来到中国,这是中国与欧洲第一次直接交往。由此可推断当时已开辟了()。
a陆上丝绸之路b海上丝绸之路c南方丝绸之路d西方丝绸之路。
培优训练:
1.丝绸之路的开辟,对汉代社会有什么影响?这条中西通道有什么现实的价值和作用?
2.你认为当代的中国应实行怎样的对外政策?中日关系应向什么方向发展?
初中历史教学设计【第四篇】
本课的教学内容分为三部分:一是明朝政治腐败和社会动荡的表现;二是李自成起义的原因、经过及结果;三是满洲兴起和清兵入关的概况。
二、说教学目标。
1、知道明末农民起义的基本概况;了解明朝灭亡和清军入关的有关史实;理解明末内外交困的原因及后果。
2、通过图片等直观教学手段,培养观察能力和想象力;。
3、认识统治腐朽、土地兼并、自然灾害是我国古代社会频繁爆发大规模农民起义的主要因素。
三、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部分: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旧知识,引入新课,提高学生的注意力。
(二)讲授新课部分。
1、政治腐败与社会动荡。
(1)、政治腐败:皇帝多是沉迷享乐,疏于朝政。皇室内部钩心斗角,纷争不已。大臣们结党营私,争权夺利。
(2)、社会动荡:朝政的混乱,造成中央对社会的控制力不断下降,法纪松弛,各地官吏贪赃枉法,对民众百般剥削。皇室贵族、宦官、官僚、地主等疯狂兼并土地,肆意侵占农田,致使大量农民流离失所。
设计意图:通过阅读材料回答问题,锻炼学生的语音表达能力和归纳问题的能力。
提问2:中国古代历农民起义爆发的主要原因有哪些?我们从中可以得到哪些启示?(设计意图: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认同创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性。)。
2、李自成起义_明朝。
提问1:请同学们阅读课本85页,找出李自成起义的原因、口号、政策、建立政权和_明朝。
(1)、爆发原因:明朝末年,政治腐败严重,国家财政危机深重,朝廷不断加派赋税,民众不堪重负,怨声载道,阶级矛盾异常尖锐。陕西北部一带连年大旱,官府不顾民众死活,催征如故,引发了农民起义。
(2)、口号:“钧田免赋”。
(3)、政策:提出“钧田免赋”口号。李自成规定了严明的军纪,不许妄杀一人,不得侵占民房,严禁抢掠,还向贫苦民众发放钱粮。
(4)、建立政权:1643年,李自成率军攻入西安,建立政权,国号大顺。
(5)、_明朝:1644年,李自成指挥百万大军进攻北京城,明朝崇祯皇帝自缢,明王朝被农民起义_。
设计意图:让学生了解李自成起义的经过,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提问2:比较秦末、明末两次农民起义的异同点。(设计意图:培养同类知识的比较能力)。
3、满洲兴起和清兵入关。
(1)、满洲兴起:1616年,努尔哈赤建立后金;皇太极在1635年改族名为满洲,次年,改国号为清。
(2)、清兵入关:明朝灭亡以后,正当李自成力图推进全国统一的时候,驻守重镇山还关的明军将领吴三桂降清,引清兵入关,并与清军联合夹击李自成的军队。李自成在山海关交战失利,退回北京,随即离京西行,转战各地,最后失败。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归纳问题的能力。
(三)、材料解析题。
当时流行这样的歌谣:“杀牛羊,备酒浆,开了城门迎闯王,闯王来时不纳粮。”“朝求升,暮求合,近来贫汉难存活。早早开门拜闯王,管叫大小都欢悦。”
请回答:
1、材料中的“王闯”指的是谁?
2、材料中说“近来贫汉难存活”,为什么会这样说?
3、“闯王”为什么受到广大民众的欢喜和拥护?
5、“闯王”的起义军攻占了北京,灭亡了明王朝,这一事件发生于何时?
6、“闯王”起义军最后的结局如何?
设计意图: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兴趣,锻炼学生的语音表达能力和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
(四)、课堂小结。
明朝中后期政治腐败与社会动荡的局面及影响,李自成起义爆发的原因、、过程、结果等;满洲的兴起和清兵入关。导致明末农民起义的爆发,_了明朝的统治。(设计意图:梳理知识,让学生更好的掌握基础知识,接受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教育。)。
初中历史教学设计【第五篇】
力,提高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运用能力和解题技巧,使学生具备较强的应试素质。
备课--从学生实际出发,注重实效;落实考点,深挖教材;联系热点,研究动态。
方法--以学生为主体,以启发思维为主导。双边互动,练讲结合,问答结合,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参与积极性。
二、教学过程及效果:
教学内容始终围绕教学目标,注意创设教学情境,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对教材的处理,依托教材,打破章节顺序,突出重点、难点,帮助学生理清基础知识,构建知识体系,注意挖掘教材中蕴藏的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因素。
(一)成功之处:
1、重视基础,强调知识的整体,突出主干知识、重点知识,活化历史知识,切准发展脉络、把握时代特征,提升了能力,拓展了思维。
2、突出体现了历史教学的教育功能,关注热点,延伸历史的发展性,以史为鉴,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如把台湾问题、和谐社会、民族问题等学生们比较关心和感兴趣的热点问题和学习历史知识结合起来,自觉认识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民族之间应和谐发展,改革是促进国家强盛的手段,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以此引导学生观察社会,了解生活,让历史为现实服务,鼓励学生关心国家大事,关注身边生活中的现实问题,激发学生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利于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促进其个性健康发展。
初中历史教学设计【第六篇】
课题:
第9课中华文化的勃兴(二)。
课型:新授课年级:七年级。
一、教材内容分析。
本课主要介绍了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的主要思想家、军事家和他们的思想主。
张,以及形成的百家争鸣的局面,属于思想文化史。在历史发展中,春秋战国时期正是奴隶社会瓦解,封建社会形成的大动荡时期,诸子百家思想的形成和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正是社会政治、经济发展到大变革时代的表现,同时百家争鸣也为统治者选择治国之道提供了思想基础。
二、课程标准。
知道老子和孔子,初步了解“百家争鸣”对后世的深远影响。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掌握孔子的思想主张与教育成就;了解老子及诸子百家。
的思想主张,培养学生在对传统思想文化批判和吸收的前提下,初步形成联系实际、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将春秋战国时期经济、政治历史与本课思想史的联。
系,初步形成历史的整体观。通过编制表格,增强学生阅读与归纳总结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对儒、道、法等家代表人物思想的了解,引导。
学生认同优秀传统文化,形成敢于独立思考、敢于表达思想的习惯和勇于探索的精神。通过对孔子教育成就的学习,教育学生树立良好的学风,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四、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孔子的政治主张和教育成就。
难点:通俗讲解各位思想家的主张。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展示:
世界古代十大思想家。
孔子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托马斯·阿奎那哥白尼。
培根牛顿伏尔泰康德达尔文。
教师:孔子被国际学术界尊为世界古代十大思想家之首,他的思想在当时和后世。
都有着深远的影响。孔子是个怎样的人?他为什么能在国际学术界获得如此。
崇高的地位?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孔子,走进孔子生活的时代。
(设计意图:以孔子位列世界十大思想家之首导入新课,使学生认识到孔子在世。
界思想史上的重要地位,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二)教师引领,合作探究。
一、礼崩乐坏:春秋战国的纷争。
展示:
平王立,东迁于洛邑,辟(避)戎寇。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
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
——《史记·周本纪》。
现代文翻译:周平王即位,东迁到洛邑,来躲避犬戎的侵扰。周平王时,周。
天子的权威下降,诸侯之间强大的兼并弱小的,齐国、楚国、秦国、晋国这些国家很强大,不再听从周天子的命令了。
教师: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经济、军事状况是怎样的?
学生:分组讨论,各小组推荐代表回答问题。
小组一:政治上,各国纷纷实行变法,最著名的是商鞅变法。
小组二:经济上,铁器和牛耕的推广,大量私田被开垦出来。
小组三:军事上,春秋争霸,战国兼并战争日益残酷和激烈。
教师: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大变革的时代,周天子地位衰微,诸侯王崛起,周初。
分封制形成的等级制被逐渐破坏,这是一个“礼崩乐坏”的时期。一些有识。
之士面对这种种新的社会现象与社会问题,纷纷提出自己的看法,表述自己。
的政治主张。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对史料的分析,帮助学生认识到春秋战国的纷争对政治、
经济、军事上的影响,使学生了解孔子、老子思想及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社。
会背景。)。
二、孔子和老子:仁者与智者的思考。
1.仁者——孔子。
(1)思想家孔子。
展示:
孔子。
教师:孔子是鲁国陬邑人(今山东省曲阜市南辛镇),宋国贵族后裔。他三岁丧。
父,自幼生活贫苦,曾做过管理仓库和牧场的小官,后升任鲁国大司寇。晚。
年孔子带领学生周游列国,但其政治主张不被当时统治者所采用。后来回到。
鲁国专心整理古代典籍,广收门徒,潜心教育事业。
展示:
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
——《论语》。
现代文翻译:马棚失火。孔子退朝回来,问:‚伤着人了吗?‛没有过问马。
的情况。
教师:通过以上材料,请同学们说一说孔子是个怎样的人?这段材料反映了他什。
么思想?
学生:孔子关心人,而不在意财产的损失。
学生:反映了孔子“仁”的思想。
教师:孔子所提倡的“仁”,包含一切美德。孔子认为“仁”就是“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就是“爱人”。
展示:
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式(轼)而听之。使子路问之曰:
子识之,苛政猛于虎也。
——《论语》。
教师:孔子发出“苛政猛于虎”的感慨,反映了孔子什么思想主张?学生:孔子主张要“为政以德”,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法。
教师:孔子不仅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而且还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家。
(设计意图:通过师生对话,帮助学生理解孔子的言论,了解孔子的政治主张。)。
(2)教育家孔子。
教师:请同学们阅读课文,说一说孔子在教育上作出了什么贡献?
学生:孔子创办私学。
展示:
孔子讲学图。
教师:夏商西周时期,“学在官府”,只有贵族才有机会接受教育,平民百姓是没。
有机会进入校门的。孔子创办了私学,由“学在官府”变为“学在四夷”,打破了官府对教育的垄断。
展示:
孔门弟子。
颜回曾参子路。
教师:孔子招收学生不问身份贵贱和家世贫富,只要愿意学习,主动奉送10条。
干肉当见面礼就可以成为孔门弟子。孔子弟子大多数出身于平民,也有商人出身,还有出身于贵族的。孔门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像颜回、子路、曾参等人,在历史上都非常有名。
教师:孔子在从事教育的过程中,总结出的一些教育思想,对我国教育的发展产。
生了深远的影响。
展示:
子路问:‚闻斯行诸?‛。
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
冉有曰:‚闻斯行诸?‛。
子曰:‚闻斯行之。‛。
——《论语》。
现代文翻译:
子路问孔子:‚听到了就马上行动吗?‛。
孔子说:‚听到了就马上去做吧。‛。
教师:同样的问题,孔子却给了两个学生不同的回答。这反映了孔子的什么教育。
思想?
学生:反映了孔子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
展示: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论语》。
教师:孔子的这段话告诉了我们什么样的学习方法?
学生:学习过的知识要经常复习,要“温故知新”。
展示: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论语》。
教师:我们可以从孔子的这段话中得到什么启示?
学生:要有老老实实的学习态度。
展示: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论语》。
教师:孔子的这段话是什么意思?对于我们学习有什么帮助呢?
学生:三个人一起行走,其中一定有能当我老师的人。
学生:要虚心好学,善于向别人请教。
(设计意图:通过对《论语》的解读,帮助学生从史料中提取信息,培养学生论。
从史出的学习方法。)。
教师:孔子创立的儒家学派,对后世产生了什么影响?
学生:孔子的学说成为以后封建文化的正统思想,对后世影响极大。
教师:从汉朝开始,孔子受到到历代封建统治阶级的推崇。孔子及其后代两千多。
年来一直拥有着崇高的地位。孔子也被尊称为“至圣”、“万世师表”。而在今天,孔子及儒家学说,已经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展示:
世界各地孔子学院。
(设计意图:通过孔子学院在海外的建立,使学生认识到孔子和他创立的儒家思。
想,已成为中国文化的象征和标志,走向世界。)。
教师:在与孔子生活的同一时代里,还有一位智者不得不提,这就是老子。孔子。
曾经向老子请教礼,称赞老子“学识渊深”、“志趣高邈”。
展示:
孔子问礼于老子。
2.智者——老子。
展示: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老子》。
现代文翻译:福与祸相互依存,可以互相转化。比喻坏事可以引出好的结果,好事也可以引出坏的结果。
教师:这段材料反映了老子的什么思想?
学生:老子认为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要从正反两个方面思考问题。展示:
塞翁失马。
学生:讲述《塞翁失马》的故事。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讲述“塞翁失马”的故事,使学生形象地理解老子的辩证。
法思想,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春秋末期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和老子创立的道家学说,分别反映了仁者与智者对于当时社会的思考。随着战国时期的到来,迎来了一个群星灿烂的时代。
三、百家争鸣:群星灿烂的时代。
古为今用:(设计意图:通过填写表格,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
我们班中存在着个别同学不按时上交作业的'问题。请同学们分成4组,分别以墨家、儒家、道家、法家的观点,来说出你的‚治班方略‛。
学生:分组讨论,各小组推荐代表发言。
儒家小组:应该多关心、爱护这些同学,加强思想教育,端正他们的学习态度,
改正他们的错误行为。
墨家小组:同学之间要团结友爱,互相帮助。我们可以成立学习小组,帮助那些。
完成作业有困难的同学,共同进步。
道家小组:应该顺其自然,无为而治。现在有些同学还小,没有意识到做作业的。
重要性,等升入高年级后,他们的自觉性会得到提高,这个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法家小组:我们可以制定班规,对不按时完成作业的同学进行惩罚,如果不完成。
作业,就不许参加三好学生的评选,也不许参加课外活动等。
教师:同学们能够根据自己对知识的理解,做到活学活用,其实每家学说都有可。
取之处,我们要做到“博采众长”,从中吸取精华,为我所用。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治班方略”的陈述,既帮助理解了百家争鸣各派的政治。
观点,也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国纷争的状况。
展示:
嗟乎!寡人得见此人(韩非子)与之游,死不恨矣!
——《史记》。
现代文翻译:哎呀,我要是能见到这个人(韩非子),与他交游,死也没有遗憾了!
教师:法家学说最终被秦始皇所采用,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专制主义中央集。
权的国家。
(三)课堂总结,拓展延伸。
四、源远流长:中国文化的根基。
教师:春秋战国时期思想界呈现出的“百家争鸣”,特别是儒家的“仁”、“义”、
“礼”、“智”、“信”,成为中国传统伦理道德,法家的思想为历代统治者所采用,形成“外儒内法”的统治思想。这些不仅对当时的思想文化发展起了推动作用,可以说是我国传统文化思想发展的第一次高峰,同时也是我国古代主流思想的源头,为后来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六、课堂检测。
测验题目一:列举百家争鸣中各学派的代表人物及其主张。
测验题目二:完成《助学》相关内容。
七、板书设计。
第9课中华文化的勃兴(二)。
一、礼崩乐坏:春秋战国的纷争。
二、孔子、老子:仁者与智者的思考。
三、百家争鸣:群星灿烂的时代。
四、源远流长:中国文化的根基。
初中历史教学设计【第七篇】
2.在看图中引导学生注意图例的运用、识别地理方位、线路走向等,培养学生使用历史地图的技能。
通过学生设计汉武帝招聘勇赴西域人才的诏书、结合《张骞出使西域图》设计情景对话、比较张骞班超共同点等活动锻炼学生对历史材料的分析、整理、归纳技能和运用材料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从张骞、班超的经历可以看出有作为的人都具有敢为天下先的大无畏精神,面对困难锲而不舍的顽强斗志。教育学生只有有信心、恒心才能取得成功。
通过秦汉中外交往的史实可以深切的感受到我国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我们应该为辉煌的中华文明骄傲自豪。
教学建议。
地位分析:
在本课中反映出的张骞、班固等人的勇于开拓积极进取的精神,表现出对外来物质文明、文化的渴望、兼容并收的气度,反过来,积极的对外交往又促使汉王朝更加强大。通过西域,世界东方的古老中国不再是一个封闭的区域,正是由于与其他文明区域建立起密切的联系,东西方文化进行了广泛地交流,使中华民族不仅吸收了其他区域文明的许多精华,同时向世界展示了华夏文明的灿烂辉煌。
两汉对西域的长期经营扩大了汉朝的疆域和统一。辽阔的疆域首先有利于先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传播,如第18课中佛教的传播就是经过西域地区;其次有利于地区的开发;也是我国多民族国家形成和民族融合的因素。这为后边教材的北方民族内迁及民族融合_的出现埋下伏笔。
重点分析:
张骞通西域、班固经营西域从汉朝的初衷来讲主要是对抗匈奴。汉对西域的开发和统治始终和匈奴斗争的成败紧密联系。不过,从历史影响看,对西域开发和经营其历史功绩远远超出了当时人们的想象。张骞通西域,以及丝绸之路的开通,加强了汉与西域和中亚地区的经济、文化联系。随丝绸之路的扩大这种联系越来越密切。
汉朝在西域统治地位的确立,对形成中国这个多民族的国家具有重大的意义。从汉武帝到东汉末,经过350年的战争、和平,经过经济文化交往,不仅使汉族统治者认识到西域是汉朝的一部分,也使西域各族把自己当成汉朝的一部分。西域都护的设立标志今日新疆在历划入中国版图。从此以后,新疆的命运便和祖国的命运联系在一起。
难点分析:
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无疑具有重要意义。为什么会取名“丝绸之路”,说明什么?学生肯定会有疑问。丝绸之路的线路也比较复杂,况且本课还有一条《张骞通西域》线路示意图更容易混淆。
重点、难点突破方案。
1.鼓励学生课前搜集与本课人物事件有关的历史资料,如新编历史剧的剧照、历史人物的图片、遗迹,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对课本有一定了解,降低学习的难度。
2.教师精心设计恰当的问题,激发学生参与教学的兴趣。
3.讲张骞时,可让学生拟写汉武帝招募人员自愿赴大月氏的诏书,包括目的、人才的条件、会遇到的危险等。还可结合书上“张骞出使西域图”设计一段汉武帝与张骞的对话。
4.丝绸之路,可放映相关的影视资料或结合地图设计一条“丝绸之路旅游线路”
5.讲班超时,鼓励学生讲他的故事。然后,将张骞与班超进行比较。
课内探究活动设计。
1.学生分组以丝绸之路为内容设计旅游线路。
2.学生以政府的名义拟写表彰张骞、班超功绩的诏书。
教学重点:张骞和班超出使西域、丝绸之路。
教学难点:丝绸之路。
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
导入:
出示《汉初疆域》〈汉强大时的疆域〉让学生比较两副图在领土范围上的不同。为什么到汉朝中期西汉疆域扩大了,而且主要集中在北方和西方。这就是今天要了解的内容。
讲授新课:
一、张骞出使西域。
1.汉初的西域。
汉朝玉门关、阳关往西,今天新疆以及和新疆相邻的中亚各国,统称为西域。这里有三十六国之多。这些国家大多人数很少,最多的乌孙人口是36万。这里的居民有的经营农业,有的从事畜牧业、各国语言不同、各自独立。西汉初年,匈奴势力伸展到西域,征服了西域各国。
2.张骞出使西域。
提问。
(1)匈奴是如何统治西域各国的?举例说明。
(2)西汉初年西汉政权与匈奴关系如何?
(3)匈按控制西域对西汉有什么影响?
(4)西汉与西域是否存在共同的利益?
匈奴贵族在征服西域的过程中,对待当地人民十分残暴。(举例说明:住在河西走廊一带的大月氏人被匈奴贵族赶到伊犁河流域。不久,匈奴又俘虏了大月氏国王,取下头颅做成饮酒的器具。)匈奴贵族的暴行,引起了各族人民的强烈憎恨。西汉初年经济尚未恢复,国力不足,白登之围后被迫对匈采取和亲政策,以避免匈奴的_扰。匈奴控制西域并以此为据点进攻西汉使西汉边疆不得安宁。匈奴成为西域和西汉共同的威胁。
经过汉初的休养生息、文景之治,西汉在武帝统治时国力雄厚,进入鼎盛时期。汉武帝决定放弃和亲政策用武力战胜匈奴。他了解到月氏人对匈奴统治者无比痛恨的情况就决定派人联络大月氏,并和它结盟东西突击匈奴。可是派谁去呢?汉武帝找不到合适的人选,决定下诏书招募。(让学生分组拟写汉武帝招募人员自愿赴大月氏的诏书,包括目的、人才的条件、会遇到的危险等。)。
在这种情况下,张骞应聘。(由学生介绍张骞应聘前的简单情况。)。
公元前138年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看书中《张骞出使西域图》老师进行讲解,然后要求学生发挥设计一段汉武帝与张骞的对话。(提示:可描写汉武帝的嘱托、勉励,张骞表示不辱使命等。)。
张骞率领100多人踏上征途,不幸在中途被匈奴所俘,被拘禁了10余年。虽经历了种.种困难,但他从未丢弃汉朝的“节”。后来张骞终于率领部属逃离了匈奴,找到大月氏。十多年来,大月氏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无意东还,再与匈奴为敌。张骞在大月氏逗留了一年多,得不到结果,只好归国。在归途中又被匈奴抓住,扣押一年。公元前126年匈奴内乱,张骞乘机脱身回到长安。(可由学生补充内容)。
张骞这次出行历时十三年,受尽磨难,但未能完成使命。张骞是不是白去了?(同学回答老师归纳)张骞虽然没有达到出使西域的目的,但是了解到西域的地理、特产和各族人民的生活,也了解到西域各族人民很想同汉朝往来。张骞把这些情况,详细地报告给汉武帝。为了扩大汉朝的政治影响,与西域各国建立联系、交换物产,汉武帝派遣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公元前119年,张骞率领300人组成的使团,访问诸国,西域各族政权派人跟随汉使到汉朝答谢,汉朝同西域各国终于建立了友好关系。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大大促进了汉朝和西域经济文化的交流。(展示汉与西域的物质往来图)。
3.域督护府的建立。
公元前60年,西汉在西域设置了西域都护。这是西汉派驻西域的总监护,是进行军事、行政管理的长官,其职责是管理西域事务,保护往来的商旅。这说明我国新疆和新疆以西的若干地方西汉时就已接受中央政府的管辖,说明新疆已纳入中国的版图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部分。
请同学们谈谈你如何评价张骞?
答案提示:
第一:个人品格--具有探险精神,百折不挠的意志,强烈的责任感等。
第二:历史影响--沟通了亚洲内陆交通要道,与西域诸国正式开始了友好往来,促进了东西经济文化的广泛交流,开拓了丝绸之路。
二、丝绸之路。
利用多媒体课件介绍丝绸之路的路线。
提问:
(1)为什么这条商路被称为“丝绸之路”?
(2)丝绸之路对中国和世界有哪些影响?
在古代世界,只有中国是最早开始种桑、养蚕、生产丝织品的国家。中国的丝织品迄今仍是中国奉献给世界人民的最重要产品之一,它流传广远,涵盖了中国人民对世界文明的种.种贡献。大量的中国丝和丝织品经由此路西传,故此称作“丝绸之路”,简称“丝路”。
丝绸之路的开通与维持,对中西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交往作出了重要的贡献。通过丝绸之路中国走向了世界和其他文明区域建立了联系,东西方文化的交流日益频繁。
三、班超经营西域。
到了东汉,西域的形势发生了变化。汉初匈奴_成南、北匈奴。南匈奴归顺了东汉。北匈奴贵族则经常率领骑兵南下掠夺,重新控制了西域,向各国勒索繁重的赋税,切断了西域和东汉的交往。为了恢复中原和西域的交往、恢复对西域的管辖,公元73年东汉政府派班超出使西域。
1.班超出使西域。
教师形象的讲述班超的故事,也可由学生补充。
2.甘英到达波斯弯。
公元97年,班超派甘英出使大秦。甘英到达波斯后,安息人由于担心中国与大秦直接通商道路开辟后会影响他们传统的商业利益,所以故意向甘英夸大海道的险恶,甘英因而没有再往前走。但是,他熟悉了沿途的地理和风土人情,为后来中西交通的发展和经济文化的交流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公元166年,大秦安墩王朝的使臣来到东汉,这是欧洲同我国直接友好交往的开始,这是中西交往的一件大事。
提问:在张骞和班超两个杰出的历史人物身上有没有共同的地方?
答案提示:敢为天下先的大无畏精神,面对困难锲而不舍,坚韧不拔,矢志不移的顽强斗志。
四、汉和朝鲜、日本的友好交往。
早在3000年前,中朝人民就有密切往来,东汉时期,朝鲜半岛上的各国同我国关系密切,文化交流加强,汉朝的铸铜和制漆技术传到朝鲜,朝鲜的名马等物产也传到中国。从很早的时候起,中日两国人民就驾小舟飘洋过海,互相往来。两汉时,日本的100多个小国有30多个和汉朝有往来。东汉光武帝时,日本倭奴国王遣使来汉,光武帝赠给一枚“汉倭奴国王”金印。中国的铸铜和制铁技术,也在这时传到日本,日本还发现了两汉时期的铜镜。
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张骞和班超出使西域,感受到他俩坚韧不拔勇敢无畏的精神。丝绸之路的开辟与畅通,一方面加强了新疆同内地的联系;另一方面使中国丝织品在国际上享有极高的声誉,大大促进了中西经济文化的交流。我国和朝鲜、日本的友好交往,反映了古代中国的先进文化对东方各国产生的深远影响。
板书设计:
两汉经营西域和秦汉对外关系。
一、张骞出使西域。
1.汉初的西域。
2.张骞两次出使西域。
3.西域都护府。
二、丝绸之路。
三、班超经营西域。
四、汉和朝鲜、日本的友好交往。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初中历史教学设计【第八篇】
1、知识目标:知道我国境内目前已知最早的人类的名称、生活年代、地点和发现的主要考古资料,知道我国早期远古人类的名称、生活年代、地点、体制特征、使用的工具、火的使用和发明以及生活组织情况。
2、能力目标:利用课本中的历史地图、图片,培养看图、识图能力;通过想象北京人一天的生活,培养想象力和写作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学习,知道我国是目前世界上发现原始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理解中华民族的历史源远流长,加深对祖国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通过对问题的探究学习,培养合作意识和崇尚科学的精神。
二、课程标准。
以元谋人、北京人等早期人类为例,了解中国境内原始人类的文化遗存。
三、重点难点。
1、重点:元谋人、北京人等早期人类。
2、难点:人类社会从低级到高级逐步演化,掌握劳动在从猿到人的进化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
四、教学设备和教学方法。
1、教学设备:多媒体。
2、教学方法:讲述法、讲解法、谈话法和演示法。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视频导入):《中国历史中国历史元谋人遗址》,学生边观看视频边思考——从这个视频中,你获取到怎样的信息?请简单概括。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视频导入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学习兴趣。本课作为历史课程开篇的第一课,先声夺人地将学生牢牢地吸引进我们的历史课堂至关重要。)。
(二)授课过程。
1、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
学生回答略。
教师:(展示元谋人的牙齿化石图片),什么是化石呢?请同学们查字典了解一下。(由于自然作用在地层中保存下来的地史时期生物的遗体、遗迹,以及生物体分解后的有机物残余等统称为化石。)观察这两颗牙齿化石,它们有什么特点?(硕大、粗壮,根据考古学家的鉴定,它们同属一个男性成年个体,而且是门齿化石。)。
学生回答略。
教师:另外,考古学家在元谋人的遗址中还发现一些有明显加工痕迹的石器,像刚才视频中提到的刮削器,而在遗址的黏土层中还发现了许多炭屑和黑色的烧骨。这些说明了什么问题呢?现在,请同学们扮演考古学家的角色,思考得出自己的结论,然后在小组内与其他同学一起讨论,分享学习成果。
学生回答略。
(教师呈现中国原始人类主要遗址分布图)。
同学们认真观看这一张图片,看看能归纳出哪些有用的信息?同学们读历史地图的时候,要遵循一些原则:
第一,看图片题目,弄清楚这幅图要告诉我们什么;。
第二,看图例,知道图中符号所表示的含义;。
第三,看图中的地名、分布方位及古今地名注释;。
第四,找出特点。
现在,以四人小组形式共同讨论这两个问题。
同学们讨论、回答略。
教师归纳:从这幅图可以看出,我国已知的远古人类遗址主要分布在我国的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这说明黄河和长江流域的确是中华人民的母亲河,孕育了中华的远古文明。在这些远古人类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元谋人、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生活年代最早的是元谋人,他们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知的最早人类,生活年代距今有大约170万年的时间了。刚才我们已经学习过元谋人的相关内容了,接下来,我们进一步认识另一远古人类——北京人。
2、北京人(距今约70万——20万年)。
教师展示周口店的照片,为学生介绍:20世纪20年代后期,在北京房山周口店龙骨山的岩洞里,考古工作者首次发现了北京人的头盖骨化石。
学生回答略。
教师:同学们通过观察,会发现北京人长得既像猿类而又具有现代人的特征,也因为这样,我们称他们为“猿人”。细心观察,会发现北京人头部的猿类特征比较明显,比如前额低平,眉骨粗壮,颧骨突起,嘴部前伸,没有下巴。他们体格健壮,肌肉有力,毛发非常浓密。
学生讨论、交流、回答略。
教师归纳:正是由于劳动,手由最初只能做简单动作到逐渐会做各种复杂动作,灵巧性越来越强。因此,手是最先向现代人方向发展的。手不仅是劳动的器官,还是劳动的产物。下肢在四肢分化之后,只担负支撑身体和行走的任务,所以相对手的发展来说较为落后。而随着四肢的分化和手的发展,脑也在缓慢地进化。这些变化说明劳动在从猿到人的进化过程中起了重要的作用,正如恩格斯指出:“劳动创造了人本身”。
教师展示图片,提问:根据北京人制造的石器图和北京人砸击敲打图,描述北京人是怎样劳动的。
学生讨论回答略。
教师总结:在原始时代,北京人要面对种种险恶的环境,为了生存下来,他们要进行顽强的斗争,在这一过程中,他们逐渐创造了和自然作斗争的武器,也就是石器和火。当时他们已经会制造不同用途的石器,他们通过砸击、敲打、碰撞的方法,把石块加工成各种形状的石器。同学们可以翻到书本的第4页,看看顶头部分的小字内容,了解一下北京人打造的石器。
学生回答略。
教师:说明北京人已经懂得用火了。而从灰烬的成堆来看,他们还不会人工取火。那么他们的火是怎样来的呢?火又可以起到什么作用呢?请同学们再扮演考古学家的角色,在小组内讨论一下。
学生讨论回答略。
教师:对,他们使用的是天然火。火的使用,能够帮助他们吃熟食、御寒、照明和驱赶野兽,这也增强了人类征服自然的能力。虽然如此,当时的生活条件依然很艰险,不仅要抗击种种自然灾害,还要猛兽的攻击。
在这么艰险的环境下,我们的祖先是靠什么样的组织形式一代代繁衍下来的呢?试着描述一下。
学生回答略。
教师:他们过着互相协作的群居生活。这种社会性是人类的本性,也是人类社会力量的源泉。北京人大约几十个人在一起,共同劳动,共同分享微博的劳动成果,过着采集和狩猎的生活。采集是北京人获得食物的主要方法。在群居生活中,他们还处于原始的乱婚状态。这种群体就是原始人群,也就是早期的人类社会。他们就是靠这种社会组织,经过长期的艰苦劳动和斗争,顽强地改造自然,改造自己的体质,推动着社会向前发展。
3、山顶洞人(距今约万年)。
到了距今约万年的时候,在北京房山周口店又生活着一种原始人类,因为他们的遗骨化石是在龙骨山山顶的洞穴中发现的,所以被称为“山顶洞人”。同学们自学一下这一部分的内容,一边阅读,一边与北京人的外貌、劳动和生活等方面的情况进行比较。
学生阅读、回答略。
(三)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哪些知识,你认为重点内容是哪些?(学生回答略)。
教师用课件展示知识结构。
(四)作业。
想象北京人一天的生活,写1篇小作文,500字左右。
(五)板书设计。
主板书。
一、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
云南元谋。
二、北京人(距今约70万——20万年)。
1、形貌、体质特征。
2、制造工具:打造石器。
3、使用天然火。
4、群居生活。
三、山顶洞人。
副板书:根据课堂实际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