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资料 > 教学设计 >

平移和旋转教学设计 平移和旋转教学设计(汇总4篇)

网友发表时间 2953191

【导言】此例“平移和旋转教学设计 平移和旋转教学设计(汇总4篇)”的教学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平移和旋转教学设计【第一篇】

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课本第18~19页的内容及练习

二、教学目标

1、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实例,感知平移与旋转现象,并会直观地区别这两种常见的现象。2、使学生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3、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思考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4、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从而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三、教学重点

1、使学生在感知平移与旋转现象的基础上会区别这两种现象,并能正确地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

2、使学生体会到身边处处有数学,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四、教学难点

正确地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

五、教具准备:方格纸 卡片等

教学设计

一、谈话引入

二、感知平移和旋转现象

1、分类、感知:

(1)课件演示:

在黑板上方牵一条铁丝(尽量拉直),在铁丝上挂一个铁夹子,使铁夹从左到右,从右到左运动。

让学生猜一猜,这是平移现象,还是旋转现象?

老师明确告诉学生,这是平移。

(2)取出小风让学生猜一猜,这是平移现象,还是旋转现象?

车吹气,使小风车转动。

让学生猜一猜,这是平移现象,还是旋转现象?

老师明确告诉学生,这是旋转。

2、加深认识。

①师:先模拟下面这几种物体的运动,再思考是平移现象还是旋转现象。

②师:我们生活中也有许多这样的现象,想一想哪里存在平移现象?哪里存在旋转现象呢?同桌一起找一找。

(1)生活中的平移。

平移和旋转都是物体或图形的位置变化。平移就是物体沿着直线移动。

在生活中你见过哪些平移现象?先说给你同组的小朋友听听!再请学生回答。

说得真棒,瞧,我们见过的电梯,它的上升、下降,都是沿着一条直线移动就是平移。

你们想亲身体验一下平移吗?

全体起立,我们一起来,向左平移2步,向右平移2步。我们生活中的平移现象可多了,能用你桌上的物体做平移运动吗?

如果要把平移的现象表现在纸上,我们又该怎么做呢?

(2)生活中的旋转:

你们真是聪明的孩子,不仅认识了平移的现象还学会了平移的方法。刚才我们还见到了另一种现象,是什么呀?(旋转)

旋转就是物体绕着某一个点或轴运动

“你见过哪些旋转现象?”先说给同桌听听,然后汇报。

像钟面的指针,指南针它们都绕着一个点移动,这些都是旋转现象。

小朋友们的思维真开阔,下面我们一起来体验一下旋转的现象吧!起立,一起来左转2圈,右转2圈。旋转可真有意思

. 平移和旋转都是物体或图形的位置变化。平移就是物体沿着直线移动。

旋转就是物体绕着某一个点或轴运动

3、图形的平移

(1)师:老师为每对同桌都准备了一张方格纸和一张小三角形纸片,请把小三角形纸片放入虚线框里。

请完成得较快的同学介绍经验。

师:找一个点做代表去数就可以了

口令:

学生拿文具盒

向上平移,回原位;向右平移,回原位;向左上方平移,向右下方平移。

(生倒退着回座位,然后转身坐下,同学们很兴奋)

三、巩固练习

(一)反馈练习:

1、区别平移、旋转。

完成第18页“说一说”第(1)(2)题。你能区分平移和旋转了吗?

完成第19页第(2)(3)题。填一填,画一画 .

3、活动。

今天我们学习了──平移和旋转,下面我们就试着做一做平移和旋转的动作。

学生活动,然后指名上台展示。

(二)拓展练习:

完成第19页“你知道吗”。

四、全课总结

你能用你自己的话说说什么是平移,什么又是旋转吗?

平移和旋转教学设计【第二篇】

http://

关键词 :车钩连挂 复合运动旋转中心 动手能力

在机车车辆等专业课教学过程中,常需要用大量的动画演示进行直观教学,借以更新教学手段、丰富教学内容,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而开拓性的复合型人才的需求,也应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着手。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应结合教学需要实时演示动画或动手制作等等,从多方面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这里介绍用Flash进行车钩连挂课程动画制作的实践,以此交流动画课件设计及制作方法,积累和提炼教育教学经验。

车钩连挂课程动画教学目的:用“车钩连挂”动画模拟车辆在相互连接时两车钩的挂钩过程,直观地显示车钩各元件在挂钩时的相互位置、动作关系,并融入到对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的教学实践中。

一、制作动画元件

在对“车钩连挂”动画过程分析的基础上,首先在Flash 中利用绘图工具制作动画元件:左钩头(图1)、右钩头(左钩头旋转180°)、左解阀杆(图2)、右解阀杆(左解阀杆旋转180°)、左活塞(图3)、右活塞(左活塞旋转180°)、阀体(图4)、弹簧(图5)等;然后将这些动画元件存放到元件库中,以便编辑和应用。

教师应指导学生制作动画元件,体会基本工具使用及相关设置,例如绘图、旋转、填充等,并提醒可用不同的软件进行元件的创作,以拓展学生的应用能力。

二、制作“车钩连挂”动画

1.建立图层,确定各元件间的位置

在Flash主窗口中建立图层1、图层2……,图层10等图层,接着从库中将相关元件分别拖放到场景1的图层1至图层10的第1帧,并对相应的图层命名,如图6、图7所示。

按照“车钩连挂”的动作要求,确定各元件在第1帧时的相对位置关系,如图8所示。

要确定各元件间的动作关系,必须理清实现各元件间动作关系的位置图。为此,对左钩头、右钩头、左解阀杆、右解阀杆、右活塞、右弹簧、右阀体、左活塞、左弹簧、左阀体等元件,在各自图层的第30、50、60帧分别创建关键帧,依据相互间的动作关系,确定各元件间对应的位置关系,如图9、图10和图11所示。

教师要疏导学生从多方位、多层次、多途径进行思考或讨论,引申拓宽,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例如为什么要设置图层、确定位置、如何定位等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与学生共同研讨,以启发引导的方式,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培养他们的动手和创造能力。

2.确定各元件间的动作关系

各元件间的动作关系的建立,可参看图7至图11。教师要注意让学生领会动作目的,理解相互动作关系,然后考虑如何实现;要鼓励学生大胆设想,自行分析探索,容纳各种不同的意见,不断改进方法,灵活设计。要达到较好的实验效果,教师应让学生相互交流,以强带弱,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通过动手制作相互促进,让抽象问题直观化,使动手能力在交流、探讨中得到培养。

(1)左钩头、右钩头的动作设置。左钩头移动与右钩头连接要点是:右钩头不动,通过左钩头移动,实现连接。操作方法:在左钩头图层的第50帧,将左钩头移动到与右钩头相连接的位置;在左钩头图层的第1帧创建补间动画,使左钩头从第一帧平移到第50帧,与右钩头连接。

(2)左解阀杆的动作设置。左解阀杆平移、旋转要点:通过左解阀杆的平移、旋转,实现左钩头与右钩头连接定位。操作方法:从第1帧平移到第30帧,从第30帧复合运动(平移+旋转。)到第50帧,再从第50帧复合运动到第60帧。制作复合运动时必须将其旋转中心移至半圆中心处,否则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3)右解阀杆的动作设置。右解阀杆平移、旋转要点:通过右解阀杆的平移、旋转,实现左钩头与右钩头连接定位。操作方法:从第30帧运动到第60帧 ,与左解阀杆的运动情况相似。

(4)左活塞、右活塞的动作设置。右活塞动作要点:通过右活塞平移、旋转,带动右解阀杆运动。操作方法:从第30帧复合运动(平移+旋转)到第50帧,再从第50帧复合运动到第60帧。制作复合运动时应特别注意,旋转中心的位置在其中部。

左活塞动作要点:通过左活塞平移、旋转,带动左解阀杆运动。操作方法:从第1帧平移到第30帧;从第30帧运动到第60帧 ,与右活塞的运动情况相似。

(5)左阀体、右阀体的动作设置。右阀体动作要点:右阀体与右活塞联动。操作方法:从第30帧原位旋转到第50帧,再从第50帧原位旋转到第60帧。制作旋转运动时应特别注意,其旋转中心的位置在其底部与右钩头的接触处。

左阀体动作要点:左阀体与“左活塞”联动。操作方法:从第1帧平移到第30帧;从第30帧运动到第50帧,与右阀体的运动情况相似。

(6)左弹簧、右弹簧的动作设置。右弹簧动作要点:右弹簧在压缩气体的作用下旋转并压缩变形,在压缩气体卸载后旋转并伸张变形。操作方法:从第30帧复合运动(旋转+压缩变形)到第50帧,再从第50帧复合运动(旋转+伸张变形)到第60帧。制作旋转运动时应特别注意,旋转中心的位置在其与右阀体顶部接触处的中点。

左弹簧动作要点与右弹簧相似。操作方法:从第1帧平移到第30帧;从第30帧运动到第60帧,与右弹簧的运动情况相似。

(7)动作设置要点。在以上各元件动作设置中,注意教学实现的模拟方法要符合元件运动的物理原理。对于某些元件旋转中心的位置调整,可先选择该部件,然后利用Flash工具栏中的“任意变形”工具,拖动该部件的中心点到相应的位置即可。

在理清相关元件动作设计要点及其相互关系的基础上,分别对它们创建补间动画,相对应的时间轴设置如图7所示。

三、整体测试及修改

在完成各个元件动作设计的基础上,进行影片的测试,旨在进一步调整各部件之间的运动关系,使动作效果更为逼真,例如左、右解阀杆与左、右钩头间的遮盖关系、增设按钮控制、连接声效和标题动画等等,从而完成“车钩连挂”的整体教学动画设计。

这里强调进行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不只是仅仅动手,更要在测试的过程中善于发现问题,并思考问题产生的原因,然后尝试动手解决问题或改进设计,进而引导学生进行相关创作,使得学生具有的各种思维形式能得到充分发挥,从而培养出具有高思维素质的学生。例如,与“车钩连挂”的动画设计相仿,还可进一步讨论“车钩解锁”等动画设计。

平移和旋转教学设计【第三篇】

关键词:交互式;电子白板;教学应用;教学参与

一、交互式电子白板教学应用简介

作为一种基于电子计算机平台的输入和输出设备,交互式电子白板不但有良好的人机交互体验,而且作为当下最热门的教学智能平台之一,其无论是在对平台的集成、扩展还是系统的支持、适配等方面都表现优异。眼下交互式电子白板主要具有多媒体演示、资源管理、操作交互、书写批注等功能。

二、交互式电子白板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价值

1.创设教学互动场景,增进学生教学参与度

交互式电子白板使我国的课堂教学在技术领域的突破上迈出一大步,教师通过对电子白板的灵活使用,不但可以在已有师生关系的基础上,适当创设供二者进行课堂交互的互动情景,而且还能借助这些多样化的情景活动帮助学生更快更好地完成对课堂知识体系的建构过程,极大程度上为学生提升学习效率以及学习效果。而且,在使用电子白板期间,教师还能够积极鼓舞学生参与到情景对话中,开阔学生看待事物和认识事物的思维方式以及学习视野,为学生对课堂问题的探讨和摸索,提供相对广阔的思考空间。这样既培养和锻炼了学生的思维深度,同时也激发学生在学习中的主观能动性,从而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以保证教学质量。

2.生动娱乐化教学内容,降低教学难度

一般来说,如果是正处于低年龄段的学生,他们往往会在跟随老师思路学习的过程中,很难理解教学课本中相对更抽象且难度较大的概念性问题。但是往往教师因为缺乏合适的演示平台,难以达到该教学效果。而在有了交互式电子平板以后,教师很容易利用白板中的图形切换功能,让两者的面积求解过程以动态可感的动画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这样既方便教师运用转化法来演示两者计算过程中的联系和区别,还能使学生在理解该问题的过程中思路更清晰,对其中的逻辑推理过程把握得更透彻,同时还增强了学生对于抽象类问题的思维能力以及空间想象能力,从而降低教师在教学中的讲解难度。

3.实时捕捉教学重点,方便课堂素材记录与整理

教师与学生展开情景互动以及在课堂中为学生解答疑问时,必然会面临需要及时记录学生重难点的问题,及时给予反馈回答,并将其记录到课后教学改进方案的过程中,这种教学需要在交互式电子白板的互动教学环境下得以满足和解决。因为教师在实际演示课件的过程中,可以随时在课件中对其进行相应批注,同时还能根据本次课程记录的回放内容对该课堂的教学效果进行总结,捕捉其中的精华内容,并保存和归档到系统内,让学生学会自我总结和独立思考,从而提升课堂的整体教学质量。

三、交互式电子白板的教学案例分析

1.教学案例

笔者在这里选取小学三年级数学课程中的“平移和旋转”作为本次分析的教学案例,本次课程的主要教学目标是帮助学生在观察平面几何物体的过程中,学会辨别几何物体,再分别进行旋转和平移运动的区别,了解两者之间的运动特征以及变化规律。在本次教学中,教师不仅充分利用交互式电子白板的技术优势,而且还利用平移与旋转各自的特点来设计丰富有趣的课堂互动活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活动中,并帮助其在实践活动中建立对本次教学知识点的认知与理解,同时对其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2.教学效果

“平移和旋转”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内容,对于学生来讲比较抽象。本节课王颖老师能从学生年龄特征与认知发展规律出发组织教学,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素材,组织有效的探究活动,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体验学习“空间与图形”的乐趣,增强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好奇心、自信心。

本节课教学中教师从大量感性、直观的生活实例入手,让学生在以往生活经验的基础上,感知平移和旋转的运动特征。学生兴趣浓厚,能很好理解平移和旋转,能分辨出平移和旋转的特征,并举出生活中的例子,也体验到平移和旋转的不同之处。同时,整节课注重在练习中拓展,练习设计由浅入深,突出变化,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能力。在教学重难点上,大胆放手,让学生操作、动手画、到交互式电子白板前演示,把课堂回归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感受到生活中有数学,体会学习数学的快乐!

参考文献:

[1]石映辉,杨宗凯,杨浩,刘三(女牙).国外交互式电子白板教育应用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2.

平移和旋转教学设计【第四篇】

一、教学设计存在的问题

1.教学设计注重形式,教学目标虚化,学生思维训练不足。课改以来,新的教学理念不断冲击教师原有的教学经验,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教学目标使一些教师在教学设计上顾此失彼。比如,为了体现过程与方法这一目标,有的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安排形式各样的活动。但由于活动没有主次之分,学生常常浅尝辄止,疲于应付。

2.教学设计结构松散,教学重点不突出,学生思维训练不到位。教学设计的结构体现了数学知识结构与学生认知结构的和谐统一。教学设计结构松散将冲淡教学重点,使学生没有办法把握一节课的主旨。由于教学重点是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的良好载体,因此,对教学重点的淡化将直接导致学生思维训练不到位。

3.教学设计坡度过大,教学难点无法突破,学生思维无法实现跨越。教学难点是学生的思维需要引领、疏通之处。教学设计坡度过大,会导致学生的思维在需要引领之处得不到引领,在需要疏通之处无法疏通,教学难点无法突破。这一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内容的呈现方式过于抽象或概括,学生理解起来感到困难;突破难点的教学活动安排过于笼统,缺少阶梯式的引导,学生无所适从;第三,练习设计缺少层次,基础性练习过于薄弱,综合性练习出现过早,难度过大。

二、教学设计的改进策略

1.了解学生的思维起点,设置有效的数学活动,落实教学目标。从《平移和旋转》这一课的教学设计可以看出,教师对教材意图和学生的思维起点了解得非常清楚:“平移”和“旋转”这两个概念,教材没有下定义,也没有用语言描述,只要求学生有初步的认识;学生在生活中接触到一些物体的运动,这些运动方式可以作为引入平移和旋转的载体。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好动的天性,教师设计了三个层次的动作表演,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平移和旋转这两种运动方式:第一个层次是模仿,观察动画中的物体是怎样运动的并用动作表演出来。在这个层次中,通过看动画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通过用动作表演培养学生的模仿能力;第二个层次是提炼,根据前面的观察和自己的理解用动作表示平移和旋转。实际上这是一种迁移,训练学生将已有的表象通过具体动作表达出来;第三个层次是再现,根据静止的画面,想象它的运动方式,并用手势将其表示出来。

以上内容的设计尽管是表演,但这种表演不是为表演而表演,而是让学生通过动作表演,感受平移和旋转的运动特点,在表演中培养观察能力、想象能力。这样的活动设计,正确地把握并落实了教学目标。

2.把握学生思维发展的脉络,设置有层次的数学活动,突出教学重点。《平移和旋转》这一课的教学重点是判断简单图形在方格纸上平移的距离。学生思维的薄弱点是“什么是平移1格”,什么是“对应点或线段”。在学生初步感知平移和旋转后,我在教学设计中循序渐进地作了安排:(1)游戏引入,感知平移的两个关键要素――方向和格数;(2)动手实践,探究平移的距离。在第二步的设计中,通过“操作小组交流集体交流小结练习”等几个环节层层深入。尤其是在集体交流这一环节,通过实物操作,使学生重点明确什么是平移1格。通过数方格,使学生重点明确是从哪儿数到哪儿,认识什么是“对应点或线段”。

应该说,上述教学环节的设计结构合理紧凑,学生在游戏和动手操作中较好地理解了平移的重点。由于教师的教学设计顺应了学生思维发展的轨迹,因此在突出教学重点的同时,又较好地培养了学生观察、比较、分析、综合的能力。

3.分析学生思维的困惑,设置循序渐进的数学活动,化解教学难点。教学难点往往是学生思维的困惑之处。教学难点如果不能有效地突破,将会造成学生数学学习的困难。在这种情况下,有些教师要么责怪学生做得差,要么埋怨教材难度太大。实际上,教师更应该反思自己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对小学生来说,让他们在方格纸上画出平移后的图形比数出图形平移几格显然更有难度,也更有挑战性,而《平移和旋转》一课的教学难点就是在方格纸上画出平移后的图形。要突破这一难点,必须知道学生的思维困惑。一般地,学生的思维困惑会集中于如何选择图形中的点或线段作为参照,怎样判断图形平移的格数。因此,我通过设计“尝试―交流―应用”的系列活动化解教学难点,所有问题迎刃而解。在尝试活动中,放手让学生独立尝试画出三角形向右平移6格后的图形,然后展示学生正确的以及错误的画法,组织交流:选择哪一点或哪条线段作为参照的?怎样才刚好平移6格?学生借助正误画法的对比,很好地突破了学习中的难点。最后的应用环节,教师要求学生画出梯形向上平移3格后的图形,使学生及时巩固图形平移的方法。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22 2953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