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从军征》教学设计精编4篇
【导言】此例“《十五从军征》教学设计精编4篇”的教学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改写《十五从军征》1
有一个偏僻的小巷,小巷深处有一个萧索破败的小院,小院里面有一位面如死灰的老者,老者衣衫褴褛,煮着饭和汤,像是思索着什么,野鸡从他的头顶飞过,一时竟显得有些凄凉。
在一个春天,一个偏远的村落里,朝廷前来征兵,一个未满十五岁风华正茂的小孩儿也不幸被抓走,在哭泣声中与家人分别,被带到战场。
被带到战场后,他向城下望去,土地上残留的血色被阳光照的闪闪发亮,正应了那句“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刚被抓来参军的他不禁心里一颤,不知还能否与家人相见。
不久,从远处传来一阵阵悠长的号角声,士兵传来战报,敌军若黑云一般兵临城下,将军下达命令迎敌,他无奈的披上战甲,拿上兵器,只好硬着头皮冲上战场,经过大家的努力,终于首战告捷。
战后他坐在城墙之上,看着眼前这哀鸿遍野、马革裹尸的鲜红的土地,听着城下人们对战死之人的哭喊声,触目伤怀,不〈WWW.〉禁又想起他的家人,有他的父母,他的哥哥,和他熟悉的家,使他落下了一颗颗豆大的泪珠,阳光照在上面显得格外晶莹剔透,打湿了衣襟,可是“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只是空想罢了。
昔日与家人温馨的场面历历在目,可又触之不及,只得长叹一声。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征战复征战,转眼间,八十有余满脸沧桑的老兵终于又回到了自己的故乡,依稀还记得家的位置,问路过的老乡说:“我的家里还有谁在啊?”远远望去,看见自己家的院子里的坟墓一个挨着一个,可能是想明白了。
走进自家伤痕累累的院子,杂草丛生,兔子、野鸡肆无忌惮的穿梭在院子之中,老兵摘了些谷子和葵叶,做起了汤饭,思绪了许久,一饮而尽。老兵慢悠悠的走出了门,向东面望去,又一次流下了可悲的泪,泪水又一次无情的打湿了老兵的战衣。
改写《十五从军征》2
战火刚消的战场上,弥漫着一种死亡的气息,黄沙漫天,渐渐把地上七横八竖的尸体掩盖,狂风无情地刮在了那几个奄奄一息遍体鳞伤的人身上,起初,他们还呻吟着,后来,便毫无声响。漫漫黄沙上,留下了一串深浅不一的脚印……
他茫然看着一望无际的沙漠,风吹起了他那单薄的衣襟,他用枯瘦的双手抚平,想起那盼望儿子凯旋而归的母亲天天站在家门口,希望他们有朝一日母子团圆,日日夜夜想念自己的父亲以及亲手为自己做好鞋子的姐姐。他禁不住老泪纵横,离家六十五载,从未回家一次,可能,父母双亲早已不在人世,如花似玉的姐姐也远嫁他乡,要是我不从军,如今早已子孙满堂,尽享天伦之乐了,哎……可转念一想能活着就很幸运了,他坚定地望了望眼前的道路,蹒跚地走了下去。狂风试图把他吞噬,他迫切的想回家看看,把危险搁置一边,狂风退却了,流沙也没有勇气挑战他了。他历经了千辛万苦,终于回到了家乡。
当他疲惫不堪走进熟悉而又陌生的村庄时,心中不由一阵狂喜:我终于回到家了,我好见一下亲人,向他们倾诉衷肠啊!他想着见到家中的喜悦,心中早已六神无主,浮想联翩了,那饱经风霜的脸上露出了喜悦的笑容。一个白鬓老翁拄着拐杖走过,他心一惊:莫不是他,我小时侯的玩伴?他情不自禁张开干裂的嘴叫到:“牛娃……”老翁一回头,疑惑地问道:“你怎么知道我的小名,莫非你是……”他补充道:“羊娃。”“哦你十五岁那年被“抓丁”抓走了吧!”他欣喜若狂,忙问:“我的家呢?”老翁迟疑了一下,用手指了一下那间茅草屋。
他推开了那扇早已朽了的门,“嘎吱”门开了,映入眼帘的景象让他惊呆了:地面上积了厚厚一层灰和落叶,几只野兔从原先的狗洞钻来钻去,野鸡把他的家当成了安乐窝……“我的家人呢?”他哆哆嗦嗦推门而出:在凛冽的秋风中,落叶打着旋儿飘到几座坟墓上,坟前灵牌上分明写着父母和姐姐的名字,父母竟先他一步,秋风吹起了他的白须,他呆立在秋风中,此时,残阳如血……
《十五从军征》教学设计3
学习目标
1.了解乐 府诗的文学常识,掌握诗歌内容。
2.在熟读的基础上,揣摩诗歌表达的情感,并有感情地朗读。
3.领会诗歌抒发的悲凉凄苦 之情,深刻体会长 期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
重点 在熟读的基础上,揣摩诗歌表达的情感,并有感情地朗读。
难点 领会诗歌抒发的 悲凉凄苦之情,深刻体会长期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战争是无情的,是残酷的,战争是可怕的,它给世人 带来了无尽的灾难,它 让多少人流离失所,让多少人家破人亡啊。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和战争有关的古诗――《十五从军征》,让我们通过这首古诗去感受战争给人们造成的苦难。
讲授新课
一。检查预习
1.乐府常识
一p汉武帝时,设有采集各地歌谣和整理、制订乐谱的机构,叫“乐府”。后来,人们就把这一机构收集并制谱的诗歌,称为乐府诗,简称乐府。
二、最大的特点是: 叙事性强
三、 《孔雀东南飞》与《木兰诗》合称“南北双璧”。
四、后人拟乐府写的诗歌虽不入乐,也称乐府或拟乐府。
中国古典诗歌的分类:古体诗、近体诗
2.朗读诗歌正读音
3.理解字词
始:才
阿:语气词,无意义
冢:坟墓 累累:连续不断的样子
狗窦:狗洞 雉:野鸡
旅:野生 葵:葵菜
舂:放在石舂里把谷类的壳捣掉
羹:糊状食物
贻:送,赠送
4. 读诗歌解诗意:
刚满十五岁的少 年就去打仗,到了八十岁才回来。路遇一个乡下的邻居,问:“我家里还有什么人?”“你家那地方现在已是松树柏树林中的一片坟墓。”走到家门前看见野兔从狗洞里进出,野鸡在屋脊上飞来飞去。院子里长着野生的谷子,野生的葵菜环绕着井台。用捣掉壳的野谷来做饭,摘下葵叶来煮汤。汤和饭一会儿都做好了,却不知送给谁吃。走出大门向着东方张望,老泪纵横,洒落在征衣上。
5.创作背景
《十五从军征》是一首揭露封建社会不合理的兵役制度的汉代乐府民歌,反映了劳动人民在当时黑暗的兵役制度下的不平和痛苦,作品真实、深刻、令人感愤,催人泣下。
二。品诗句, 悟诗情
1.诗歌开头就告诉我们“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为什么会这样呢?
残酷的兵役制度(在汉朝,男子23岁起正式服兵役,直到56岁。如遇战争,还要做好随时从军的准备,兵役时间可能会更长。这位老人遇上了战争,所以才――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久服役
2.好不容易回到了家,可回家后会是怎样的情景,老人心情怎样的呢?
(1)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亲人亡)
(2)兔从狗窦入、旅谷旅葵。(家凄凉)
(3)舂谷持作饭――舂谷做饭,采葵做汤(无依靠)
悲
3. “松柏冢累累”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暗示老兵的家人都已过世,等待老兵的,只有家败人亡的景象。以哀景写哀情,与下文相呼应。
4.怎样理解:面对这一切,让老人再也忍不住“老泪纵横,哭泣无声啊!――出门东向看”这一细节?
描写老兵们张望与老泪纵横这一细节,将举目无亲,孤身一人的老 兵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将其悲痛欲绝的茫然之情抒发得淋漓尽致。
三。揭主题、谈感想。
展开全文阅读
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学了这首诗歌,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
主题思想: 这是一首暴露封建社会兵役制度的乐府民歌,诗中描绘了一位少年从军数十年后返回故里时,看到家破人亡的情景。
揭露了封建兵役制度给劳动人民带来的苦难。
感受:虽然在这个世界上,还存在着战争,但时代的发展,人类的进步,世界的文明,让和平之花遍地开放,我们的世界变已经得越来越美好,越来越精彩。现在,让我们 一起来欣赏这和平世界的美好吧!
四。课堂练习
1.说说下列诗句的意思
①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远远看去,那就是你的家,那边松树柏树很多,坟墓一大堆。
②出门东向望,泪落沾我衣。
走出门外向东望去,(心情极其悲痛),眼泪就流了下来。
2.诗中主人公离家归家的年龄分别是多大?
十五、八十
3.用诗中的句子回答:主人公的家现在怎样?
松柏冢累累,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4.全诗表达了一个怎样的主题?
全诗通过对一个久别家乡 重归故里的老兵回家时所见情景的描述,表现了他的孤独和凄凉,反映了战争的残酷无情,也体现了人民对战争的厌恶和 憎恨之情。
五。拓展提高
1.“十五”“八十”是____的手法,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夸张,暴露封建社会兵役制度的极端的不合理。
2.此诗抒 发了老翁怎样的心情?通过哪句诗体现出来的?
抒发了老翁孤独凄凉的心情。
“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在兵役严苛的封建社会,这首十五从军征里道不尽的心酸与批判。
六。布置作业
1.背诵默写该诗。
2.积累古诗中有关描写“战争”的诗句
课堂小结 从古至今,我们生存的这个世界就一直存在着战争,你们希望和平吗?那就让我们一起热情地呼吁吧: 消除战争,维护和平。
板书
从军之久
回乡所见
回到家中
回家心情
主题:反对战争,揭露黑暗。
十五从军征4
秋天已经接近尾声了,连树上的`最后一片叶子也已凋落。天色已近黄昏,在凄清的羊肠小道上,走着一个孤零零的老兵。
他两鬓斑白,一身破旧的布衣,那老树皮似的手拄着一根拐杖,蹒跚地朝着他记忆中的家乡走去。
65年了!整整65年啊!或许,家乡未曾发生过多大的变化,但这位60个春秋未曾踏上过故土的老人,却找不到自己的家了。
老兵又累又饿地坐在路边歇息。这时,一个农夫模样的老人走过,老兵赶紧追问:“请问老哥,这桃花村怎么走?”
“那不就是吗?”老兵顺着老者的手望去,可不是?――有时候家就近在咫尺,却又找不到。
在这**的年月,我可亲可爱的亲人们啊,竟无一幸存者吗?满怀希望,满腹衷情,六十五年的风霜雨雪,六十五年积压心底的感情,向谁倾诉、向谁表达啊?唯有那青青松柏、垒垒坟冢吗?那,就是我的家吗?不,不,不可能!遥看近见,满眼更加荒凉凄楚的景象。室空无人,野兔见人钻进家畜窝中,野鸡惊飞落到屋内梁上,庭园荒芜杂乱,井边、中庭随意生长的葵菜和谷物,人去屋空,人亡园荒,倍伤人心神。你看,一个风尘仆仆的老人,站在曾经炊火融融、庭园整洁的“家”的面前,孑然一身,形影茕茕,盼望了六十五年可又无一亲人相迎的家,竟然比想象的还不堪十倍、百倍……
有些迷蒙、有些浑噩、有些凄怆的老人,象对“松柏冢累累”不闻不见一样,对荒凉的家园的感触也变得麻木了。于是,他默默无言地舂去成熟的谷子的皮壳,采下冬葵嫩嫩的叶子。而当饭熟羹沸时,他才恍然想起不知该给谁吃。
他走出年久失修的破门,向东方看去,他也许还抱着希望,他看到了谁?看到了什么呢?他也许看到了久别的亲人?也许什么也没有看。他茫然地从幻想中走出来,潸然泪下。他已不能象年轻人那样嚎啕大哭,只有那凝聚着六十五年的艰辛、六十五年的思念、六十五年的盼待、六十五年的沙场风尘、六十五年人世沧桑的老泪,扑簌簌落到满布征尘的衣襟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