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资料 > 教学设计 >

高三历史学科教学(汇总10篇)

网友发表时间 3059594

【参照】优秀的范文能大大的缩减您写作的时间,以下优秀范例“高三历史学科教学(汇总10篇)”由阿拉漂亮的网友为您精心收集分享,供您参考写作之用,希望下面内容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高三历史学科教学【第一篇】

本学期世界历、下册教学内容共分为16个单元,叙述世界古、近、现代时期的历史,共49课,每课教学1课时。

今期本人任教初三年级的5—8班,由于以前学生对历史不重视,基础差,学习不太扎实,对于记忆性较强的科目学生有点偷懒,但只要老师有方法、有耐心,将枯燥乏味的历史知识加以生动化、形象化,同时辅以丰富的教学手段,牢牢抓住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学生就定能将历史知识学好。

因为是毕业班,为了使中考总复习能提前进行,赢取更多更宝贵的复习时间,教学进度会大大加快,计划今期将世界历、下册全授完。

通过本学期历史学科的学习,培养学生了解世界的能力,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比较中国与其它各国的差异,以此来增强爱国主义情感。

上册教材共分八个单元,上册24课,下册共五单元,合计25课,结合历年中考要求,重点为近代史以后的内容。每课的内容多,知识点多,且容易混淆,要记忆的图形也多,教师要教会学生理解,方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本学期将根据学校工作精神,以全面贯彻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指导,以课改内容为样板,以考试改革为突破口,加强常规教学的研究力度,切实深化初三历史教学改革,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历史课的教学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对世界有更深刻的了解,本学期主要学习世界历史,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结合学生实际情况,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深化对《历史教学大纲》及现行教材的理解,提高教学质量。抓好课堂45分钟的教学效率,,注重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和现代化。积极运用幻灯,投影、录音、录像、影片、模型多媒体,网络等进行辅助性教学。

2、认真、积极参加市、县教育局组织的各种教学进修活动,以充实自己的业务水平,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3、按学校要求完成教学论文1篇。

4、具体中贯彻“全面性、系统性、准确性、综合性、科学性、巩固性”的原则。要做到精讲精练,概念清楚明白,条理清楚,重点突出,难点讲清,切实做到落实“三基”,打好基础,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

5、抓好后进生的个别辅导工作,从端正其学习态度,积极参与课堂的读、思、练活动,使其成绩在原有基础上更进一步。

6、深入研究和领会毕业考试中各种题型的特点,加强对学生的指导和练习。如学习成绩优良的学生重在抓他们的思维分析能,学习较困难者重点让其掌握考纲所要达到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做到毕业考能顺利通过。

7、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核心,积极探索教学形式和途径的多样化,充分利用人文景观和历史遗迹,丰富历史课堂内容。

8、以问题教学为抓手,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

智能的核心是思维,思维的起点是问题,如何提出有质量的问题,是本学期课堂教学中沿着重要研究的方向。每一堂课提出的问题必须从教学目标的分类开始,由浅入深,思维有易到难,从思维的广度、深度到灵活度螺旋上升。

高三历史学科教学【第二篇】

初一是起始阶段年级,最大特点是:好动,好讲,比较浮夸。初一(1)、(5)班课堂比较活跃,绝大部分学生上课时能围绕着老师思路转,但有个别学生问题回答完毕后就会跑调,放出去就收不回来。

初一(7)班上课纪律较好,但思维不够活跃。所以这个年级主要抓常规工作。教材简析本学年讲授第一册中国历史,主要以课为单位,第一册中国历史叙述我国远古至南北朝的历史,共22课,每课教学一课时,其中有*的为弹性课,不做统一要求,可根据学生情况,灵活掌握。其余课时除每单元安排一节活动课外,可灵活掌握,每课课文由提示、正文、阅读课文、图、表、资料、注释以及课文中思考题和课后练习,活动建议等组成。其中正文紧扣教学大纲目标要求,可作为课堂教学应完成的基本任务。其余内容,可根据学生具体情况,提出不同的教学目标与要求。教学目标初一历史教学要使学生增强对历史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掌握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把握不同历史时期的基本特征及其发展趋势。培养学生识图、读史料的分析能力,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感。

1、抓好起始年级的常规教育,端正他们的学习态度,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

2、深化对《历史教学大纲》及现行教材的理解,提高教学质量。

3、积极参与课题研究,把信息技术与课堂激趣有效整合。

4、组织学生参加广州市中学生战略战术知识竞赛。

1、抓好课堂40分钟的效率,在教学中贯彻“全面性、系统性、准确性、综合性、科学性、巩固性”的原则。要做到精讲精练,概念清楚明白,条理清楚,重点突出,难点讲清,切实做到落实“三基”,打好基础,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

2、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学生为本,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转变传统的学习方式,为探究性学习创造条件。

3、注重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和现代化。积极运用幻灯,投影,录音,录像、多媒体,网络等进行辅助性教学。

高三历史学科教学【第三篇】

一、基本情况:

本人任教高二c49、c50、c52、c57、c58五个班的历史课,在五个班中,其中分三个层次。普通班c49、c50基础偏差,学习习惯不好,因此做好后进生转化工作是本学期的重点。实验班c52成绩较好,学习认真,因此做好培优辅尖工作更为重要。c57、c58为理科,搞好必修教材教学,总之,要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使学生成为德才兼备的一代新人。

二、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让学生掌握学习历史的方法,培养学生利用史料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易混淆的知识点能对比区分,找出它们的异同。

2、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国际主义教育,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

3、不歧视后进生,与学生多交流,作学生的知心朋友,使每一位学生都能进步,使更多的学生能升入高一级学生深造。

4.使学生正确认识历史发展过程中整体与局部的关系,辨证地认识历史与现实、中国与世界的内在的联系,培养学生用科学方法,从不同视角去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措施:

1、每大周三课时,按进度要求完成新课,每学完一个单元进行单元测验或单元训练,每小节做适当练习。

2、充分应用好教材,改变教法,突出引导,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强调学生在课堂上去思考、讨论,发展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3、指导学生上好活动课,强化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

4、开展研究性课程活动,在现代教育手段下,进行中学历史教学方法的探索,具体做法有:

(1)以探究问题为目的。

没有问题是谈不上学习和研究的,有人曾说:正是问题才把只不过是小碎石的东西变成了历史的证据。然而,以往的历史教学往往是固定式的,对于学生来说,并没有产生真正的探究性问题,或只是肤浅性的问题,要不然就是令人头痛的问题(如被动接受、死记硬背、机械重复)。历史教学的真正意义在于使学生发现问题、探讨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因此所有的教学方法都应该是为了探究问题而设计的,要给学生机会去了解事情的基本情况,使学生去深入探讨。

(2)以思维训练为核心。

历史学习不应该是促成思想固定化的过程。无论从哪一个角度讲,历史本身和历史学科都不是限定在某一种僵化的模式中。人们对历史的正确认识,需要发散式、复合式的思维,需要广阔的、全面的、客观的、辨证的、变化的、发展的视野,尤其是对历史因果关系的思考,是对人的思维水平的检验。学生学习历史,像学习数学一样,也是思维的训练和强化,是思考的过程,是获得思维成就的经历,是积累经验的机会。所以,任何教学方法都要以激话、调动、启发学生的思维为主,促动学生历史思维的活跃发展。

(3)以学生参与为形式。

使学生参与教学,而且是积极、主动地参与,是使教学得以真正展开的关键性问题。只有让学生投身其中,从做中学才会激发动机引起兴趣,才能使学生思维活跃,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才能使学生通过教学活动体验到挫折感与成功感;才能看出学生的鉴别力、理解力、创造力;才能使学生多与教师、同学交流,建立亲密的合作关系。因此,教学方法的设计和运用重在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从根本上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状况。

(4)开展多媒体教学。

深入探讨多媒体教学的模式,精心制作课件,争取把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发挥到限度。

(5)以周密设计导学案为准备。

任何教学方法的运用,都不是随意的,也不是随机的,都要有事先周密的准备和安排,有具体的目标,有明确的设计思想,体现出一定的教学理念。方法的实施是有步骤的,而且要有回旋的余地。在进行教学设计时,需要教师以认真和客观的态度来对待。

高三历史学科教学【第四篇】

工作中学会总结能让人找到自己不足之处,进行改正,下面供大家历史学科教学工作总结,欢迎阅读参考。

本学年,我担任九年级历史教学任务。我自始至终以认真、严谨的治学态度,勤恳、坚持不懈的精神从事教育教学工作。

作为中考课的任课教师,开学之初认真制定计划,研究中学教育教学理论,认真备课和教学,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活动,并深入课堂听其它老师的课,从中吸取教学经验,取长补短,提高自己的的业务水平。每节课都以最佳的精神状态站在教坛,认真地去面对学生。

教育是爱心事业,我时刻从学生身心健康出发,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去点拔引导,对于个别差生,利用课间进行交谈,鼓励其确立正确的学习态度,积极面对人生,而对优等生,教育其戒骄戒躁努力向上,再接再厉,再创佳绩。让学生树立自觉地从德、智、体、美、劳全方面去发展自己的观念,树立崇高远大的理想。

1、转变观念,选取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联系学生和本地实际,面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选取学生关注的话题和案例,与学生共同分析和讨论,以提高认识,明确观点,树立正确的崇高的理想。

3、九年级面临升学任务,课堂教学内容除课本知识外还要结合时政热点。如2008奥运会的召开、改革开放30周年﹑四川汶川大地震。

4、深入学生实际,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特征、学习态度、学习动机、兴趣、爱好和方法。

5、及时了解每个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

6、努力开展课题研究,围绕“自主合作学习”钻研理论、注重实践。

7、努力突出历史教学的过程和方法,拓展历史的教育功能,注重人文素养和科学精神的培养,充分发挥历史教育的`社会功能和育人功能。

1、备课有时针对性不强,特别是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往往是备好的课不得不进行必要的调整。

2、自主合作学习的理念落实的不够到位,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成分还比较多。

1、加强备课的针对性,努力服务于课堂教学和学生。

2、有意识地强化落实自主合作学习的理念,突出学生的主体意识。

3、多和其他教师交流。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我要不断总结经验,力求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相信有耕耘总会有收获!

一、 我始终认为作为一名教师应把“师 德”放在一个极其重要的位置上,因为这是教师的立身之本。“德高为师,身正为范”,从踏上讲台的第一天,我就时刻严格要求自己,上班开会不迟到不早退,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力争做一个有崇高师德的人。

二、作为教初二历史课的年青教师,明白自己对教材的生疏,故在课前做到认真备课,多方面去搜集相关资料。不但备学生而且备教材备教法,认真写好教案。每一课都做到“有备而来”,有些课节做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有趣教具,如:讲“大跃进”时期历史时,为了让学生能更好的理解那个年代人们头脑左倾主义的狂热,我课下时在蛟河打印社制了数张“大跃进时期的小宣传画,形象逼真的在现了那个不可思议的年代,不仅不再用教师的口若悬河的讲,而只在学生们的一再惊叹声中,便很好的再现了历史本相,取得了理想的效果。

在这学期我也注意做好培养好尖子生,提高中等生,帮助差生工作。三班学生素质普遍较好,基于实际情况,在授课时加深读教材的挖掘,让学生能主动去获解历史,同时加大习题的练习,对于学生有异议的问题,在辅导课时当堂讲解。时而加强小考,通过批阅和及时反馈,三班历史成绩普遍较稳定。对于其他两班,讲解基本史实的前提下,注重基础知识,加强辅导,对于某些学困生能力较差,学习自觉性不高的情况,本人时刻从现实出发,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去点拔引导,利用课间多次倾谈,鼓励其确立正确的学习态度,从一点一滴着手,取得成绩及时鼓励,让他们相信一切问题都会迎刃而解,相信有耕耘总会有收获!

不足之处有时工作过急过粗,有时不能很好的关注学困生,由于第一遍接手教材,讲课时不能如鱼得水,好在对于历史的热爱和对于相信一定能教好历史学科,今后,在历史教学方面,应更加努力、专研,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让自己在教学和教育学生方面更加娴熟。做到游刃有余,如鱼得水!

高三历史学科教学【第五篇】

一、基本情况:高一年级共有25个班级,五个强化班,20个普通班,其中,本学期开设历史课的有15个班组,四位历史老师任教,本学期学习的内容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必修(一),按课标要求,须36个学时,2学分。

高一年级首次进入新课改,教师和学生在教与学的理念上有待进一步更新,在教与学的方法上面临新的挑战,如何在改革面前吸取上届经验,探索过程中少走弯路,这是摆在我们高一师生面前的重要问题。

二、本学科教学要求:

历史必修(一)着重反映人类社会政治领域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内容,它与社会经济、文化活动密切相关,相互作用。了解中外历史上重要政治制度、重大政治事件及重要人物,探讨其在人类历史进程中的作用及其影响,汲取必要的历史经验教训等是该模块学习的基本内容,其中包含九个专题,即: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通过学习,了解人类历史上重要政治制度、政治事件及其代表人物等基本史实,正确认识历史上的阶级、阶级关系和阶级斗争,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学习搜集历史上有关政治活动方面的资料,并能进行初步的归纳与分析;学会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待不同政治制度的产生、发展及其影响,理解政治变革是社会历史发展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并能对其进行科学的评价与解释;理解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是人类社会一个漫长而艰难的历史过程,树立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而奋斗的人生理想。

三、具体措施:

1、从开学初起,加紧新课程理念培训,认真学习课程标准,更新思想改进方法,以全新的教育教学思想投入新学期教学。学期初根据教研组计划安排,在第三周请参加省级新课程培训的张军老师对全备课组成员做一次讲座,以提高认识,借鉴外部经验和做法。此后不间断学习新课标,并逐一落实到教学之中。

高三历史学科教学【第六篇】

背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英、法等战胜国在巴黎和会上将德国在中国山东的特权全部转让给日本。

爆发:1919年5月4日,北京学生在天安门前发表宣言,并举行示威游行。

口号:学生们提出“外争主权,内惩国贼”“誓死力争,还我青岛”“废除二十一条”“拒绝在和约上签字”等口号。要求严惩亲日派卖国贼曹汝霖、陆宗舆、章宗祥。

知识点2五四运动的扩大。

扩大:6月5日,上海工人罢工,商人罢市,工人阶级成为五四运动的主力,运动的中心由北京转移到上海。

结果:北洋政府释放被捕学生,罢免曹汝霖等人的职务,中国代表没有在“巴黎和约”上签字,这是中国人民反帝斗争的一次重大胜利。

知识点3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

性质: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地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

意义:中国工人正式开始登上政治舞台,展现了伟大的力量。一些初步接受了马克思主义主义的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在运动中起了重要作用。五四运动是中国新居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高三历史学科教学【第七篇】

身为一名历史老师,新学期伊始,就要对本学期的教学工作有一个整体的安排。以下是网友分享的“高三历史学科教学(汇总10篇)”,希望对你有帮助。

一、指导思想。

历史课的教学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对世界有更深刻的了解,本学期主要学习中国现代历史,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结合学生实际情况,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学生基本情况、教材情况的分析:

1、对学生现状的分析:

初二学生对知识的接受能力较差,有很大一部分学生基础差,且自觉性不强,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不够,这就需要老师遵循循序渐进、通俗易懂的原则,以符合初中生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为前提,避免僵硬的知识灌输,采取多种教学方式,用准确、生动、有趣、流畅的语言加以表述,同时及时发现、督促,使每个学生都不掉队。

2、对教材的分析:

《中国历史》第四册叙述了我国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的历史,共六个单元,24课。本书内容可分为以下几部分:

(—)书中正文部分为基本要求,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内容。

(二)本书中用的文献资料和表格,只极少数学生要求掌握。

(三)本书中用楷体字打印的内容、图画说明和注释,不属于基本要求。

(四)本书的特点之一是图画、地图多,以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其中,极少数图画、地图,要求学生识别。

三、教学目标和主要任务。

着眼于提高学生素质,注重从国情教育入手,向学生进行热爱祖国、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事业、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的教育。同时也要加强能力的培养,加强基础知识的传授,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四、教材的重点和难点:

1、教材重点: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和巩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和祖国统一大业的推进。

2、教材难点:

如何让学生理解新中国的建立以及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艰难历程。

五、教学方式和方法:

1、认真钻研大纲,把握好每一个知识点及其所对应的层次,在教学中突出重点,化解难点。

2、加强探究式的教学。

3、在教学中充分发挥教师主导地位,狠抓课堂教学,增强趣味,幽默感,充分调动学生课堂学习积极性,想方设法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和兴趣。

4、讲授切合实际、因材施教,切实做好扶优辅差工作,充分调动班主任和家长的作用。

六、本期教研课题:

七、教学进度及课时安排。

高三历史学科教学【第八篇】

初三是新课改,新教材和老教材相比,在知识的处理上,有许多不同的地方,这就需要我们认真备课,认真学习新课标,深度挖掘教材,钻研教材,深刻领会新课改的精髓,以便能更好的适应会考的灵活多变性。

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尤其是初三的.历史。面对初中日益灵活的历史会考,备课是一定要深度挖掘教材,全面吃透教材,灵活传授教材,对课堂上的每一分钟都要精打细算,认真设计好课堂的没一个环节。备好教材的同时,还一定要备好学生.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备课时,一定要充分考虑到这个时期学生的心理,充分调动起他们的积极性。

初中生对于知识多数是死记硬背,不求甚解,这就更要求我们要不断的在他们面前提醒,重复,也就是说我们要加大检查力度,使学生的脑子里始终都装着历史.将各班分成兴趣小组,选出小组长,由小组长负责提问,教师利用自习时间进行抽查.。

初三的学生由于学习压力较大,情绪比较容易波动。对此,我们应和其他任课教师联系,时刻掌握着每个学生的状况,并且及时的对症下药,争取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

高三历史学科教学【第九篇】

高一年级首次进入新课改,教师和学生在教与学的理念上有待进一步更新,在教与学的方法上面临新的挑战,如何在改革面前吸取上届经验,探索过程中少走弯路,这是摆在我们高一师生面前的重要问题。

(一)着重反映人类社会政治领域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内容,它与社会经济、文化活动密切相关,相互作用。了解中外历史上重要政治制度、重大政治事件及重要人物,探讨其在人类历史进程中的作用及其影响,汲取必要的历史经验教训等是该模块学习的基本内容,其中包含九个专题,即: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通过学习,了解人类历史上重要政治制度、政治事件及其代表人物等基本史实,正确认识历史上的阶级、阶级关系和阶级斗争,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学习搜集历史上有关政治活动方面的资料,并能进行初步的归纳与分析;学会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待不同政治制度的产生、发展及其影响,理解政治变革是社会历史发展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并能对其进行科学的评价与解释;理解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是人类社会一个漫长而艰难的历史过程,树立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而奋斗的人生理想。

1、从开学初起,加紧新课程理念培训,认真学习课程标准,更新思想改进方法,以全新的教育教学思想投入新学期教学。学期初根据教研组计划安排,在第三周请参加省级新课程培训的张军老师对全备课组成员做一次讲座,以提高认识,借鉴外部经验和做法。此后不间断学习新课标,并逐一落实到教学之中。

2、继续严格执行集体备课制度。由于新教材的使用,大多数老师对教材内容和教法不太清楚,所以我们除按照学校的要求,每星期三晚办公时集中,由一位老师主讲,大家集体讨论,形成一致意见外,每周再增加一次集体讨论的机会,力争每一节课都形成统一学案和教案。同时积极提倡二次备课,老教师可以在教学案上直接备课,新青教师必须再二次备课新教案。争取统一进度,统一作业,把准教学基点,发挥个体特长,运用集体智慧,达到最佳效果。

3、坚持采用学案制度,要求每一份学案均能包含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延伸学习的基本内容,既要考虑基础知识的掌握,又能反映能力的提高,既要有学习过程和方法的引导,又能体现情感价值观的培养。每份学案均围绕下列几部分组成编写,不求全但求精:课标要求、资料卡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知识整合、学习延伸、同步检测、相关链接等,每一部分内容都要做到详实、有可操作性。

4、要坚持教学的“五认真”,扣紧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向课堂45分钟要质量,提高课堂45分钟效率。做好辅导工作。

5、作业安排是每一小节一份同步检测,一个专题一次课堂作业,请主讲老师编写。同步检测当堂反馈,课堂作业认真批改,认真讲评。

6、要科学地利用教具和自制教具,如地图、图片等,加强学生对课本内容理解的直观性。我们准备组织学生观看有关抗日战争的部分影片,增强爱国主义教育,培养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7、虚心学习,取长补短。积极开展相互听课活动,同组人坚持每周每人互听不少于一节,第学期听课不少于30节,相互交流,共同提高。

高三历史学科教学【第十篇】

一、信息资源的整合。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明确提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及“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信息技术与历史教学资源的整合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1、课堂演示模式。传统的课堂教学使用的是黑板粉笔,在信息技术发达的今天,历史课堂教学还可以采取电子白板、ppt等专门的教学软件。这种教学方式更加直观形象,可以激发并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比如课堂上可以用动画来展示中国古代大一统王朝的疆域演变,从而让学生清晰地看出,元朝是我国历史上疆域最辽阔的王朝。再如课堂上可以用视频来处理一些教师用语言无法充分展现的教学内容。比如可以用“万隆会议”的相关视频让学生感受在万隆会议上周恩来发言的精彩,以及台下观众充分的认可。

2、情境学习模式。指的是教师根据教学目标确定创设情境的内容,由学生或师生在课前利用信息技术围绕教学目标把相关的历史学习资源整合加工处理为数字化资源,并在课堂上进行展示,从而创造出丰富的历史学习情境,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不过,这种教学模式在使用过程中会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需要经过长期的准备,所以日常教学中不推荐使用。

3、随机学习模式。指的是教师根据某一教学内容和目标制作历史学习专题网页,网页设置不同的学习菜单,每个菜单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或相关链接,并设置师生互动的讨论与评价。学生既可以在教师指导下集体学习,也可以随即自主合作学习,还可以在课后进行持续的学习讨论。比如,下面这一网页就是我设计的关于七年级下册《科举制的创立》一课的学习网站。其中,包含了“学习目标”“知识结构”“知识拓展”“探究活动与研究”“影视欣赏”“留言簿”“课堂教学”“自我评测”等学习板块。同时还包括了“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图片欣赏”“友情链接”等课外延伸的内容。学生通过这一网页,完全可以实现对本课内容的学习。

4、资源学习模式,指教师把微课、教学视频、课件或其他历史学习相关资源放置在校园网等网络平台上供学生自主学习,教师也可以提供一些相关的历史资源网站让学生自主学习。不过由于课堂教学时间有限,书本教学内容较大,因此这一学习模式一般不建议在课堂上进行,多数是在课外进行。

5、研究性学习模式,指以信息技术和互联网为支撑,学生围绕某一历史问题,在教师的指导下,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进行探究性学习,学生分成若干研究性学习小组,在学习任务驱动下各小组成员相互协作,收集信息,交流讨论,总结归纳,完成相关研究性学习任务,并以数字化的形式来展示学习成果,在此过程中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得到培养。此种模式需要的学习时间较长,前期教师需要准备学习任务、分配学习小组、并指导学生完成各小组成员任务分配,中期需要学生在课后的时间利用信息技术和互联网进行查阅资料、收集和处理信息,需要学生在课后组织在一起讨论交流,后期还需要学生利用课后时间将研究性学习取得的成果制作成数字化的形式(如ppt、视频、图片等)在课堂上进行展示。全部流程下来需要的时间很长,因此不建议在日常教学中使用,可以每学期或每个月选择1-2个主题进行研究性学习。

当然,信息资源的整合方法还不止这些,这里就不一一列举。在实际教学中,信息资源的整合可以使课堂教学取得很好的视觉效果、直观效果,但是信息资源如果处理不当也会适得其反。比如,在课堂上教师和学生成为信息技术的附庸,学生成为“看戏者”,教师成为“放戏者”。过分追求信息技术的形式和花样,反而忽略教材内容本身的分析,从而导致学生欢欢喜喜欣赏了一节课,到头来什么也没记住,什么也没理解。因此,在进行信息资源的整合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谨记信息技术只是一种教学的技术和手段,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的最终目的是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二、科际资源的整合。

历史科际资源的整合,“主要指利用历史与语文、政治、地理等科目的密切关联来提高历史教学资源的利用效率”。历史学科涵盖的领域十分广泛,其中语文、地理、政治三个学科与历史学科资源的整合在历史教学中最为突出。

1、文史资源的整合。人们常说“文史不分家”,这说明历史与语文学科有着紧密的关联,因为历史学科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史由证来,就是以史料为依据,通过对史料的辨析和判断,从而形成对历史正确、客观的认识,在此过程中无疑对学生的语文阅读理解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在部编历史教材中,我们可以看到大量的史料引用,这些都是对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锻炼。比如七下第二课引用的唐太宗李世民的一段话:“‘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通过对这段话的分析,可以使学生更清晰地理解唐太宗为什么制定“以民为本”的治国思想。

2、史地资源的整合。历史总是在特定的历史时空之下发生的,如果我们脱离了特定的历史时空去理解历史现象、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往往会出现认识上的误区。比如关于科举制的理解,就应放到不同的时期。在隋唐时期,科举制刚刚诞生,对人才的选拔及中央集权的加强起到极大的作用。但是,到了明清时期,科举制逐步僵化,钳制了思想,扼杀了人们的才智,阻碍了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再如,在进行七年级下册第18课《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的教学时,最后提到清朝的疆域。清朝的疆域基本奠定了今天中国的版图,此时教师便可以利用地理知识,将清朝的疆域和今天中国的疆域都呈现出来,进行对比,这样的教学可以让学生从空间上对历史知识有更清晰的认识。

3、史政资源的整合。通过与政治学科有效整合,把时事热点引入历史教学,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探究历史的积极性,还可以让学生从现实的角度思考历史问题,从而对历史现象、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有新的认识。比如,在八年级下册部编人教版历史第10课《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就把近几年的时事热点都加入课本当中,特别是党的十八大、十九大的内容都作了一定的介绍。这就更加要求我们老师要在平时教学中时刻关注时事热点,并适时地用到课堂教学中去。

三、地方资源的整合。

新课程理念下地方资源被认为是重要的教学资源,每个地方都有其独特的历史文化和历史遗迹。比如淮安,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有着悠久的历史,深厚的文化积淀,浓郁的地方民俗特色和许多文化古迹。这些历史文化传统、历史文化古迹和学生的学习生活息息相关,在教学中也更容易激发学生历史学习的兴趣和探究的欲望,因此有效地整合地方资源无疑有助于提高历史教学的效率。比如,在教学《鸦片战争》一课前,关于淮安籍民族英雄关天培的英雄事迹,就可以让学生利用课后时间到淮安关天培公祠去看看,观察了解这位英雄人物的生平事迹,既培养了学生对鸦片战争一课的学习兴趣,又能够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人力资源的整合。

面对众多的历史教学资源,如何进行有效地整合,最终决定于人,因此人力资源的状况直接关系到历史教学资源整合的效果,也直接影响到历史教学的效益。

1、教师资源的整合。即发挥教师个体和群体的优势,把教师智慧和情感有效地融入历史教学中去,从而提高历史教学的效率。

(1)教师要善于整合自己的智慧。这就要求教师平时要多读书多思考多动笔;。

(2)其次,教师要善于整合情感资源。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动的过程,这一过程既有知识的传递,也有情感的交流。在教学八年级上册《宁为战死鬼不做亡国奴》一课时,关于南京大屠杀这一知识点的处理过程,有的老师上完能让学生潸然落泪,义愤填膺,也有的老师上完学生无动于衷,似乎这一国耻与他毫无关系。我想这就是情感交流的欠缺。

(3)教师要善于整合群体资源,教师不是一个人在教学,而是一个群体在教学,因此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群体优势,多进行群体交流、同伴互助,在合作中取长补短。我们学校在这一方面就做的很好。每周一晚的集体备课,大家各抒己见,集思广益,智慧的火花就在这里得到碰撞。平时大家还经常互相听课,取长补短。

2、学生资源的整合。

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是教学中特殊的资源,也是教学中最具潜质的主体资源,其具有内在、生成和鲜活的特点。整合学生资源对教学的成效有着重要的影响。

(1)整合学生基础性资源。即教师要善于整合学生已有的历史知识、学习能力、思维方法等基础性资源,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进一步的深层次历史学习,以提高历史教学效率。比如进行《三国鼎立》一课教学时,就可以利用学生对这段知识的了解,在课堂上,让学生多说说他们所了解的三国,比如他们所了解的曹操、袁绍、赤壁之战、官渡之战,等等。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可以使教师知道学生大概了解多少,课堂上可以避免不必要的重复。同时还可以从中发现学生对这段历史有哪些理解不到位的地方,进而有针对性地讲解。

(2)整合学生生产资源。在任何一节历史课堂教学中,学生永远不可能所有的回答都在教师的掌控之中。当遇到学生提出的质疑、学生的争论、发表的意见、观点,教师应运用自身的教学机智,敏锐地抓住来自教学中的灵感,从而推动教学的不断身日。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22 30595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