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反思与建议(汇总18篇)
教学反思应注重课堂互动与学生参与,建议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提升学习兴趣与效果,同时关注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下面是小编给各位分享的教学反思与建议,仅供参考,喜欢就支持一下啦。
教学反思与建议 篇1
一、总体设计思想:
就教材内容本身而言,本节课存在着一些微观的、学生陌生的科学名词,如分子、原子、有机物、无机物、能量等等,怎样深入浅出地化解难点、化抽象为直观、化微观为宏观,是本节课教学成功的关键。然而,仅仅做到这一点还不够,生物课程标准告诉我们:"应当研究中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学习生物科学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以及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水平","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服务"。居于这点考虑,只要有利于学生获得最大限度的发展,无论什么样的教学方法都能用,无论什么样的教学资源都能用。浓缩为一句话:"就是一切从学生出发。"那么,哪里是切入口呢?七年级的学生年龄小,知识基础、抽象理解能力有限,因此,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用宏观的、活的事实来描述、类比微观的、抽象的科学原理,让他们在操作和观察中体验、探究科学的形成过程。
二、课堂教学的操作过程:
(一)导语: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我想无论怎样改革,每一节课都应该设计一个独具匠心的开课,从本节课教材内容的需要看,在逻辑上存在着"细胞为什么需要物质和能量"的教学前提;从学生的需要看,他们要初步体验一下"细胞的物质和能量"是什么,从课堂教学一切的.功能看,导语应激起学生的的求知兴趣,如何高度统一地完成三个功能呢?我设计的导入是:拍手操;设计问题:
(1)我们的运动需要能量吗?我们所需的能量来自于哪里?
(2)构成我们身体的结构和功能基本的单位是什么?
(二)几个教学内容的处理:
1、分子和原子:分子和原子对于七年级的学生来说抽象而陌生,在学生的生活经验中,有哪些事实与"分子与原子"有关呢?限于学生的科学常识水平,只能用宏观的生活现象去类比微观事实,化抽象为直观如观看视频、动画等。
2、细胞中的物质
这一部分教材内容涉及到无机物、有机物,蛋白质、糖类等较多的科学名词,如何让学生体验科学形成过程呢?笔者设计了演示实验,将教材的文字叙述部分转化为实验观察,让学生体验科学论证过程的严谨逻辑。
3、关于细胞膜及细胞中的能量转换器
限于学生的认知水平,不能精确的去理解细胞膜是有生物活性的半透膜,可以把它和保安的职责相类比。细胞的生活为什么需要能量的问题,是很抽象的,所以利用动画等来解决抽象的问题。
三、体会:
新课标要求教师实现"两个"转变,一是转变,我认为这两个转变都可以统一归结为一句话:思考问题就是要从学生的需要出发。那么,学生需要什么呢?
他们不喜欢板着脸的老学究,他们需要充满活力,能和他们平等交流的大朋友、老朋友。老师年龄大了不要紧,怕的是二十岁的年龄,一百岁的心脏。课余,你得和他们聊聊,研究他们的语言,倾听他们的心声。只有这样,在课堂上才能和他们熔为一体。
他们不喜欢老师把一节课掐得正儿八经,高深莫测,他们希望用他们的方式和眼光去学习新的知识。
他们可不管你上课用得是讲授法,还是探究法,只要他们在你的课堂上觉得"很爽",有成就感和满足感,他们就喜欢。其实不管什么方法,哪怕是灌输法,只要你灌得巧妙,就是好方法。
教学反思与建议 篇2
在课堂教学中常常会遇到这样一些问题:学生精力不集中、对一些难以理解的数学知识不愿多做思考、提问题时只有少数同学举手或是得到一问一答式的回答等等。面对这个现实,我觉得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创设愉快的学习气氛,遵循学生认知规律,挖掘他们潜在的能力,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对数学产生浓厚兴趣。
承认学生在思维与表达上有差异。首先允许思维慢的学生有更多思考的空间,允许表达不清晰不流畅的学生有重复和改过的时间,更重要的是允许学生有失误和纠正的机会。所以当我提出一个有一定难度的问题时,先不急于让学生回答,而是让他们考虑几分钟后举手回答……
这样避免反应慢的还没有想到而反应快的.已经说出答案。使学生处在民主、平等、宽容的教学环境中,确保他们拥有自由支配的时间和主动探究的心态,常常品尝到成功的喜悦,从而使产生他们创新的欲望,勇于创新,善于创新。
教学反思与建议 篇3
这篇课文篇幅很长,对于三年级的学生而言,每个点都讲解透切,必然是不可能,所以,在设计教学时一定要注意以下三大点:
1、长文短教,提炼事件的要素进行教学,让学生思维清晰地理解文章脉络,了解记叙文的起因、经过、经果;
2、以板书来提纲契领,主教三件大事,明确西门豹的业绩,让学生学得明明白白;
3、注意方法的传授,学习写人的记叙文,应懂得从事件入手,品析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从中感受人物的性格。通过几次的研磨,我对自己的设计不断地进行改进,有机会上这篇课文的老师们,我建议参考以下设计开展教学:
1、根据课文“预习”的要求,先让学生初读课文,自学生字词,想想课文讲的是一件什么事,这件事的起因、经过、结果是什么。自学之后,在小组中进行交流。教师相机帮助学生理清课文脉络:摸清底细──破除迷信──兴修水利。
2、事情的起因部分写得较详细,教学时可引导学生抓住四次问答,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如,西门豹到邺之后,是怎样摸清底细的?从哪里看出西门豹的调查工作很细致、很周密?学生通过自学、讨论及教师的点拨,弄清西门豹四次发问的内容。第一问,了解原因;第二问,了解作恶的坏人;第三问,了解受害者;第四问,了解漳河的情况。至此,西门豹不仅把事情的来龙去脉,巫婆与官绅勾结坑害百姓的底细摸个一清二楚,而且计上心头。最后,西门豹说的两句话要引导学生探究:“河伯还真灵啊”,果真如此吗?让学生通过探究,明白这句是反话,带有讽刺意味。“我也去送送新娘。”西门豹是真的要去“送送新娘”吗?他是怎么送的?通过探究,激发学生进一步阅读的兴趣。
3、西门豹到漳河边送新娘的部分是教学的`重点,教学时应以西门豹的言行作为切入点,引导学生通过自读自悟及小组合作学习,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⑴让学生默读课文,带着两个问题自学:第一,在破除迷信的过程中,西门豹是怎么说?怎么做的?画出重点语句。第二,想想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不懂?记下不懂的问题,准备和同学讨论。
⑵在小组或全班进行汇报交流。可分三步进行:惩办巫婆、惩办官绅头子、教训其他官绅。在汇报中,教师首先应引导学生抓住西门豹怎么说、怎么做的重点语句,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并把自己的体会通过朗读表达出来。然后设计学生评读的环节,让大家评一评、读一读,将“说—读—评”有机结合。如,“扔巫婆”一节,应抓住“不行,这个姑娘不漂亮,河伯不会满意的”“麻烦”以及“抱起、投进”等词句进行汇报,体会西门豹是假装客气,在不动声色中坚决地把巫婆扔进漳河。其次,教师应鼓励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如,西门豹为什么要“等了一会儿”“站了很久”“再等一会儿”?西门豹为什么不把其他官绅也扔进漳河?对这些问题,教师可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也可以放在“探究学习”的环节解决。
此外,这部分的学习还应注意抓住生动形象的语句和观察课文插图来了解官绅们的丑态,进而理解西门豹破除迷信所产生的威慑力及效果。如,“提心吊胆,连气也不敢出”,“吓得面如土色,跪下来磕头求饶,把头都磕破了,直淌血”。
最后,老师可以启发学生探究:西门豹为什么会想出这个巧妙的办法?从中渗透品德教育(调查仔细;反对迷信,尊重科学;为民除害、办好事的决心)。
课后可组织学生排演“送新娘”的课本剧,鼓励学生创编与表演。
教学反思与建议 篇4
本节课主要是让学生了解等腰三角形的概念,掌握等腰三角形的性质,以及运用等腰三角形的概念及性质解决相关问题。在教学方面,主要按以下步骤进行教学,教学效果比较好。
一、教学建议
1、课前先复习等腰三角形的概念,等腰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这样做对后面学习等腰三角形性质的时候,才能使学生非常容易的知道:哪个角是底角,哪个角是顶角,哪条边是底边,能使教师的教学做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在学习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的时候,一定要使学生自己剪出等腰三角形,自己来折贴,通过分组讨论,从而得出等腰三角形的2条性质。这样做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团结合作的能力,以及探究的能力,动口的能力。这样的课堂比单纯教师说出来的效果要好很多,也使学生对等腰三角形性质的掌握更深刻得多。另外,在得出等腰三角形的2条性质以后,还要问学生怎样用数学语言来表示,这样才能使学生在做题时,书写格式更流畅。
3、在做练习时,对比较简单的题目,就让学生先做,然后老师点评;对比较难的题目,教师和学生先一起来分析解题思路,再让学生做,或者先让学生讨论,再让学生上来板书,然后教师点评。这样做的目的,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使数学课堂充满活力。
二、教学反思
1.充分利用教材,在练习题与例题的编排上打破常规,让学生学生自己来折贴剪出等腰三角形,通过质疑—猜想—类比—探索—归纳—总结出等腰三角形的2条性质,再让学生用等腰三角形的2条性质来解决不同类型的题目,适时地参透了类比的.数学思想,并深刻地体现了新教材的课改理念。
2.在授课过程中,教师给学生留下了很大的思维空间,通过自己的亲自操作,运用探索发现法,让学生积极参与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把主体地位返还给学生。无论是等腰三角形性质的推导,还是等腰三角形性质的应用,都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自己完成的,教师这样做,重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在应用中又开拓了学生的视野,使学生的发散思维与应用技巧得到了锻炼。
教学反思与建议 篇5
教学建议:
利用化学式的计算是九年级化学教学中第一次的系统的符号与数字的计算。
1.教师要理清三个基本计算的思路。
2.教师要学生知道“加”“乘”“括号”、“系数”的含义,并让学生结合实际题目进行练习(列算式)
如:计算相对分子质量1、2H2O 2、Ca(OH)2 3、NH4NO3
3.例题要循序渐进
1)单一计算(计算相对分子质量、各元素的质量比、某一元素的质量分数)
2)应用计算(物质的质量与元素质量的互算)
3)逆向计算(计算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计算化学式中的某一原子的个数、计算元素的化合价、写化学式)
4. 计算是学生最害怕的.,要把难点分散,所以建议把相对分子质量和元素质量比为一课时,元素质量分数为一课时。
5.加强业务学习,深入研究“计算”的教学理念,充分调动学生思维,激发学生深入思考,讲练结合,采用教师启导学生自学讨论互纠概括小结应用实践形式组织教学。创设问题情景,创新迁移应用。可以改编或自编联系实际的题,培养学生的临场阅读能力、信息获取能力、猜想假设能力和迁移创新能力。
本节课的优点:
1.目标明确,突破难点,巩固练习到位,有层次。
2.学生反馈情况好。
3.重视了学生的书写,让学生把巩固练习板书,这个时候抓住机会,在后面辅导差生,最后让其它学生来批改,这样的效果很好。
不足之处和改进设想:
这节课设计的练习比较单一、简单,对于能力强的学生会有吃不饱的感觉,所以应加入一些中考链接题。
教学反思与建议 篇6
我所教学的内容是人教版第二册第五单元《语文园地五》中两个板块,一个是“我会读”——《人有两件宝》,另一个是“展示台”——识字擂台。
“我会读”是阅读儿歌《人有两件宝》。这首儿歌告诉我们,劳动和创造都离不开双手和大脑,少一样都不能进行。只有动脑又动手,思考又实践,才能做好一切事情。我在引入儿歌的时候运用了猜谜语的方式,因为猜谜语是班上孩子最喜欢的内容,这样的引入可以引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同时猜谜语的过程也是启发他们理解儿歌内容的一个过程,通过猜谜语的方式理解儿歌更自然更有效果。
由于在不久前曾跟孩子们学会了很有趣的“生肖太极拳”,于是在课堂中通过让孩子们展示可以适时地调整课堂气氛,同时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双手和大脑缺一不可,引导孩子灵动地运用双手和大脑。
为了帮助孩子读准生字字音,我采用开“小列车过拼读关”的方式,这样,既能保持孩子的'注意力,又能及时给孩子正音,为读准儿歌打好了基础。
在朗读儿歌的时候,我运用了自由读、男女分组读、六人接龙读、师生合作读、齐读、拍手读、闭眼读等方式,多种方式的运用,使学生越读越有趣,同时,个读与齐读的交替进行,既可了解到学生读的情况又能给孩子适时的读的机会和时间,保证了朗读的效果。
“识字擂台”主要是引导学生留心其他教科书,边学习边识字,可以一举两得,学了知识,又认识了生字。在引入课题的时候,我结合低年级孩子的特点以鼓励肯定的语言引入,这让使学生始终保持积极的学习情绪,让他们有自信积极地参加后面的一系列比赛中。
在第一场比赛中,我分别在数学、音乐、美术三本书中各选了一段话开展分组赛,当生字组成了句子后,在语境中孩子能较容易地读准字音,这一环节可让孩子比较容易地尝到成功,为后面的内容打下基础。同时,我设计了让孩子自由选择朗读内容的方式,让孩子有“我是学习小主人”的体验,能鼓励保持孩子的学习兴趣。接下来的第二场比赛,我以识字开花能进级的方式进行,可以鼓励孩子大胆地展示自己的识字成果。
在最后的两个环节中,我设计了同桌合作方式,合作是一种很有效的学习方法,让学生教同桌识字,既能激发学生的识字热情,也能促进学生思考概括自己的认字方式,同时通过“你教我学”的方式也可以促进同桌之间的互动交流,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教学反思与建议 篇7
今天开一节新课,课题是《圆的标准方程》。教学上,我用了奥运五环旗来引入,通过五环的圆形状,让学生举例生活中的圆,借以活跃课堂的气氛并提出本节研究的课题。接下来,设计两个问题作为课堂的串联。问题一:如何作出一个圆?先让学生上来画圆,再结合画圆的呈现的情境,引导学生回顾圆的定义;问题二:如果圆心为C(a,b),半径为r,如何求圆的方程?教师根据学生作出的圆,添上坐标轴,让学生根据求曲线方程的步骤推导圆的方程。两个问题一解决,圆的标准方程也就浮出水面了。
结合例题,教师对圆的标准方程的结构作了进一步说明,特别强调了圆心在原点的`情况,然后,就进入了练习巩固阶段。本节课设置了三个题组,题组一(4题):已知圆的标准方程,口答圆的圆心坐标和半径;题组二(4题):已知圆的圆心坐标和半径,写出圆的标准方程;通过题组一、二,教师引导学生强化了确定圆方程的关键是明确圆心坐标和圆半径,如果条件不成熟,则需根据条件先求出圆心坐标和半径。
于是,给出题组三,都是要求学生先作出草图并求圆的标准方程,条件分别如下:
(1)已知圆心和过圆上一点;
(2)以A、B两点为圆的直径;
(3)已知圆心,且圆与一直线相切;
(4)已知圆过两点和半径r。
四道题目,让学生先作简单的思考,然后叫四位学生分别上来板演。这样的安排,也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但放手让学生做之后,结果却不尽如人意。尤其是3、4两题,两位学生耗费了近15分钟时间,虽然第4题得到了解决,但离下课仅剩下2分钟。结果只能对学生的板演作匆匆忙忙的说明,未能对解题思路作进一步的延伸,是为本课一遗憾。
在课后,几个同事进行了交流,认为题组三的给出太过突然,应该先设置一个类似的例题作缓冲,而且题4在本节课显得难度过高,应当放在下节课再讲。思索再三,确实同事的见解很到位,本节课还是题量设置过大了一些,在教学中,题组三应该一题一题地给出,然后尽可能详细地引导学生对解题思路和过程进行分析,讲多少题,应根据课堂的情况进行调整。如此,弹性会更大,课堂也会进行得更从容。
看来,如何放手给学生?放手到什么程度?总有很多让人品味的地方。
教学反思与建议 篇8
《鸟语》这篇课文主要讲述了“我”与鸟儿交谈、倾听并揣摩鸟语的情景,体现了“我”对鸟儿的喜爱之情,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课文记述生活中生动真实的事例,字里行间都充满着作者对鸟儿的喜爱之情。上《鸟语》这一课,孩子们是喜欢的。教学中,如何让学生经历着“我”的经历,感受到“我”的感受,使孩子们在与文本对话的同时,体会到深深的人鸟情,是我所注重的。
要体会人鸟情,那就要体会什么叫好朋友。扣住主线——“朋友”文中小作者和鸟儿成了朋友,他是怎样喜欢鸟,接近鸟的?怎样和鸟儿交流的?从鸟儿身上得到什么启发?让学生读课文,找到“鸟儿的确是我们的好朋友哇!”然后在阅读课文中找到答案,以“朋友”为主线展开学习。好朋友是能给你带来快乐的.,和布谷鸟对话时的无拘无束正是快乐的体现;好朋友是能催你上进的,勤劳的燕子,守纪的大雁,勇敢顽强的苍鹰它们正展示着自己所具有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上课前我先将收集的百灵、喜鹊、布谷鸟的叫声配以图片一一放给学生听、看,让学生说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然后引出公冶长的故事和文中“我”也想成为通晓鸟语的人。
我觉得创设情境很重要。让学生处在一个特定的情景中,学生才能身临其境,与文本更接近。听鸟鸣,学生平时在这方面不注意,或者未曾思考过,如果此时我一味要求学生想象鸟的叫声,学生也许因无法想象而进入思维的低谷。此时借助多媒体设计一个活生生的场面,唤醒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在情景中联系文本的语境想象鸟语,我想这一次是学生有意识地听,是听得最认真的一次。它把学生与大自然的距离拉近了。接着,我引领学生融入小作者的角色,一起进入文本,去和孩子们共同喜欢的鸟类聊天、对话。
其间教学“从终日忙碌的燕子那里,我认识到勤劳的可贵;从飞行整齐的大雁那里,我懂得了纪律的重要;从搏击风雨的苍鹰那里,我学到了勇敢、顽强的精神……”一句时,我主要让学生仿照句式进行仿写。我提问:那么,小作者还会从那些鸟的身上得到启示呢?(这样的处理方式就会使仿写和想象融为一体,一举两得)学生的回答丰富而富有创意:从捉虫能手乌鸦那里,我知道了什么叫“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从夜里忙碌的猫头鹰那里,我学到了保护庄稼的重要性。从为树治病的啄木鸟那里,我认识到了助人的快乐。从海面的清洁师海鸥那里,我知道了保护环境的重要。从努力起飞的雏鹰那里,我学到了不怕失败的精神。从拼命保护孩子的母鸡那里,我懂得了母爱的伟大。从善于捉虫的啄木鸟那里,我懂得了爱护树木,人人有责。
教学反思与建议 篇9
【教学反思】
《麋鹿》是1篇说明文,从外形特征、生活习性、传奇经历三个方面介绍了麋鹿这一珍稀动物。因为文章的语言浅显易懂,所以我对本课教学作了一些修改。对课堂教学的处理重在选择教学方法上。对课文的教学,我采用了先激发兴趣,再教学外形特征、生活习性、传奇经历。在教学麋鹿的奇特外形时,我先让学生读书,然后看图断哪是麋鹿。在学习外形特征和生活经历时,我让学生看看书上是如何介绍的,最后再让学生模仿讲解员的形式来介绍麋鹿或把自己当作是姜子牙来向众神仙夸耀自己的坐骑,学生很感兴趣。在学习麋鹿的传奇经历时,我采用长文短教。并让学生说说从这里你感受到了什么。课文教下来,感觉环节设计很流畅,教学的`方法也很适合。
在这儿,我想说,教学方法处于不断的更新中,没有一成不变的方法,更没有可以运用一辈子的方法,不断地结合学生实际,不断地推陈出新,才是课堂教学的出路。
【教学建议】
1、这是1篇精读课文,可以先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然后说说课文主要向我们介绍了有关麋鹿的哪些内容。为了能更好地了解麋鹿外形特点,教学时,可以先让学生找到描写麋鹿外形特点的句子,边读边想像麋鹿的样子。有条件的可以出示多媒体课件让学生观察。在朗读和观察中了解麋鹿的外形特点。
2、课文介绍麋鹿的“传奇经历”这一部分,作者按时间的先后顺序写的,条理很清楚。教学时要引导学生体会经历的“传奇”。目的就是要使学生更深刻地体会到麋鹿这种珍惜动物,几经灭绝的危险,如今又回到了故乡中国,我们应该好好保护它。
教学反思与建议 篇10
近几年,小学语文课本中都增加了一项内容,那就是“口语交际”,如“讨价还价”、“介绍你的同桌”、“过生日,请同学吃饭好不好”等等,这些内容的安排都是为了增强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但我在教学某些辩论性话题,如“过生日,请同学吃饭好不好”“我们还需要学习雷锋吗”等时,却发现学生常常在提出自己的观点后,不会用语言来证明自己的观点,更不知道怎样有步骤地去反驳对方的观点。
学生在平时做一些问答题时,对于答案,学生往往心里很清楚明白,但就是不善于用自己的语言去有逻辑有条理地解答,这些都说明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以及议论辩论能力还很薄弱,我想,学生的这种状况与我们目前的小学语文教学有很大的关系。在我们目前的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所学的,都是一些记叙文、说明文、散文诗歌之类的,他们的作文也都是一些写景、状物、抒情的文章。所以,议论文还是目前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一大空缺。
学生的口语表达中,与抒情、叙事、说明等方式相比,议论运用十分广泛。比如,有些学生在课堂上会提出自己对某个问题的'看法,然后就要拿出理由来支持自己的看法,有些学生经常会找出老师语言中的错误,“我认为老师说的不对”,老师说的那些地方不对呢?他也需要论证一下。除此而外,其他场合学生也常常会用到论证这种方式来表达自己或反驳别人的观点。
那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安排一些议论文的教学,让学生去学习一些论证的方法,提高他们的议论能力,还是很有必要的。所以,笔者认为,在目前的小学语文教学,尤其是小学高年级教学中,来点议论文也是未尝不可的。
教学反思与建议 篇11
一、不必为了保证知识体系的完整性而面面俱到。
初中化学新旧知识体系本身就不具备完整性,基础理论中除了部分基本概念外均未涉足,教与学本身又缺乏认知上的完整性,所以,在进行化学教学过程中不必从化学学科上一味追求知识面面俱到的完整性,或造成教学内容主次不分,详略不当,甚至把选学内容当做必修,或补充某些课外内容。
由于“一纲多本”体制的实施,作为教师使用哪种教材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要吃透新大纲,严格按新大纲规定的教学要求进行教学,将课时集中到“是什么”、“怎么做”,以及尽量让学生自己去理解“为什么”这些方面。
二、不能为了追求教学内容的难度和深度而盲目拔高教学要求。
新大纲对初中化学教学内容提出了4种不同层次的要求,这些层次及其比重(用知识要点数表示)分别为:常识性介绍17、了解36、理解8、掌握13。对不同内容所规定的不同层次的要求是师生教与学中在知识的难度和深度上的限定,也是为了从根本上避免盲目拔高。
当然,对学有余力的优生,从开发智力、提高能力出发,提高一点要求是允许的,但必须考虑到学生自身的实际。
三、不得以新增知识内容为借口,任意加大课时量。
鉴于日常生活、科学技术、生产劳动等实际的`要求,九年义务教育初中化学教材新增加了18个知识要点,它们分别为:选学6个、常识性介绍6个、了解5个、掌握1个。不难看出,新增加部分并没有给教学增加很多困难,实际增多的课时量也很少。当然,必要的课外活动、社会实践活动仍需占用一定的课外时间,这当然是允许的。
四、不允许为了应付升学考试而离纲离本,大搞题海战术。
初中化学教学是化学教育的启蒙阶段,着眼点是素质教育。为学生打好进一步学习的初步基础虽然也是义务教育的一个方面,但不应变成单纯的升学教育,若离开大纲和课本的要求,大搞题海战术,落入“应试教育”的误区,是违反素质教育的根本宗旨的。明确了这些要求,参与教与学的师生完全有理由从题海战术中解脱出来,进行有针对性的复习与练习,以此来改革初中化学教学,达到提高民族素质教育的目的。
教学反思与建议 篇12
本节内容是本章的重点,难点是几条性质的探索和掌握。
一、教学建议
1.本节主要是通过折叠的方式认识线段和角等图形的轴对称性,通过运动变换的方法去探索其相关性质。 在探索的过程中可以直观观察和直观推理相结合,以逐步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2.在画图形的对称轴这一小节的教学中,注意画对称轴的过程也是让学生探索的过程,以学生动手操作为主,探索发现结论。用更多的轴对称图形让学生探索规律。
3.在画轴对称图形的教学中,教学中要注意给学生创设一个循序渐进的探索过程。利用几何画板软件可以很容易地画出任意几何图形的轴对称图形,有条件的学校,教学时可利用此软件给学生演示教材中图案设计的过程,或者让学生自己利用该软件作图,这样可以让学生感受轴对称变换的过程,以及提高教学效率。
二、教学反思
1、本节课在环节处理上过渡不够,衔接不好,对教材的分析不够,课堂组织的活动流于形式,不能充分利用起资源,整堂课在紧张急促中进行,留给学生的思考、说话、动手时间太少,主要是老师在讲,不能体现学生主体性,提问技巧欠缺,以致于课堂生成太少,课堂的闪光点没有出现。课堂能够注意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创造对称图形让学生体验做数学的乐趣,但始终因为教师的引导不足,以致于学生在这个环节活动中不能创造剪出对称图形。其中的欣赏生活中对称图形的环节处理不恰当,应该放在课前导入部分,让学生在初步感知的基础上形成模糊对称概念,对后来的教学起到铺垫作用。
2、在教学设计中有两处学生设计作品,是不是无谓的重复,我认真的考虑过,但后来我认为两处都不可少。第一次是在验证发现中,这时的学生在帮助老师解惑,他本身没有形成充足的概念,所以设计应该是简约的`。而第二次是在课堂的最后,要求发挥想象创造出一件作品,这时的学生已经形成概念,并对若干建筑物、生活用品进行了观赏,已经形成了丰富的表象,这时的学生思维已经处于活跃的状态,是课堂教学的延伸,这一环节在课堂中实现是不可能的了,这无疑将课堂教学延伸至课外,在认真准备的状态中,学生创造出来的东西,你会大吃一惊。你会叹服学生的创造力。
教学反思与建议 篇13
近日听了一节高一的英语阅读课,感觉有点像放鞭炮的味道。从开始到结束,整个教学过程学生就像几十只鸭子被老师赶着过河一样。一节课下来,整体印象就是:紧张、压抑、乏味。说句心里话,别说是学生,就算是老师都很难接受。尽管老师的表达很流畅,容量很充足,但真正的学习效果却很低下。老师似乎很享受,学生却好像很难受。老师觉得很痛快,学生却很无奈。究其原因就是:老师只是按计划完成了自己预设的教学任务,把所有都展示完了就心安理得了。至于学生学生吸收了多少,吸收的怎么样,只能是下回分解了。
毫无疑问,这位老师的的主要关注点是自己的课堂教学任务,而压根儿没有考虑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真正需求。在老师的心目中,往往会误认为:反正该讲的都讲了,教学任务也完成了,所以就可以心安理得地离开课室了。
反思一:为什么讲课要如此匆忙?如此匆忙地上课,给人家的感觉好像是在赶进度,全班学生只能匆忙地听。一节课下来,老师说得累,听课者更累。在这种状态下上课,哪来的快乐和幸福?也许这是老师的一种教学风格,但能满足老师自身需求的课并非是学生喜欢的课,适合学生的课、满足学生需求的课才是真正的好课。
反思二:为什么老师能讲得那么快?从表面上看来,好像老师对教材很熟悉,一切都在自己的掌控之中。但事实上正好相反,是因为老师对自己缺乏自信或准备不足的表现。老师之所以能够讲得那么快,主要原因是有作为重要的保障条件,只要按的顺序操作下去,就不会出错。只要连续不断地讲下去,学生就没有打岔的机会。为了确保正常的教学进度,老师只好边按鼠标,边作介绍,边作回答。因为怕教学过程中有问题生成,所以就不敢停下来让学生思考问题。因为课前备课不够深入,所以设计的问题都是一切表层问题。因为是表层问题,所以就可以轻松地走过场。
反思三:课堂是老师的“教堂”还是学生的“学堂”?从本节课的整个流程来看,主角肯定就是老师本身,因为老师基本上没有时间给学生思考问题和回答问题,即使偶尔有师生之间的互动,也是很容易回答的问题。站在老师的角度来看,课堂是属于自己的教堂,喜欢怎样教就这样教,喜欢讲多少就多少,喜欢讲多快就多快。最重要的是要保证过程流程和完成预设的教学进度,这样的课只能让学生当听众和观众。
几点建议:
1.坚持以学生为学习主体老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课堂教学中老师的角色定位要准确,其主要作用是“导师”而不是“讲师”。老师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如何导学,而不是如何完成教学任务;
2.教师在备课过程中,首先要备学生的.学情(学习背景与学习能力)而不是教材的内容。教学目标与具体的教学内容都要根据学生的学情来进行适当的整合和调整。
3.课堂教学中必须为学生提供应有的学习活动时间与空间,教师不负责任的满堂灌是典型的偷懒表现。学生活动的时间包括:独立阅读与思考的时间、独立完成学习任务的时间以及小组合作学习(讨论、交流、探究、质疑、验证、分享、展示)的时间。
4.课堂教学一定要把握好“三个度”:一是教学目标的维度,二是教学内容的难度,三是活动推进的速度。
教学反思与建议 篇14
教学建议:
1.本课题内容是学习化学的理论基础。对学生而言,研究一种看不见的粒子的构成会有很大困难。因为学生缺乏粒子的观点,我们在第三单元讲解水的组成时,就借助多媒体给学生播放了水电解的微观模拟动画以及解释图片,这个模拟动画可能会使学生从感性上认为原子是一种实心的球体。因此本节课我们仍然建议教师们采用多媒体教学,尤其是通过动画让学生观看原子内部的模拟图。
2.教师要注意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想像能力,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上面也讲到本节课抽象内容比较多,要求学生在脑海里要建立一个立体原子的'原子内部模型,因此,也可以自己动手制作一个原子的立体模型等。
3.对于质子、中子、电子的质量及电性的关系,建议通过学生阅读原子内部的带电情况图进行自我归纳。特别是关于“原子为何不带电这个问题”可以用具体的原子进行说明,指出原子中质子所带的具体电荷、电性,及电子所带的具体电荷、电性,从而得出原子不带电的结论
4.关于原子核体积和原子体积的相对大小,除了教材中的类比思维,还可以通过学生活动建立直观印象,如:在一张纸上画一个圆圈代表原子核,那么按照想想象制做原子模型,则景外边缘应该在哪里?是否超出了这张纸?是否超出课桌、教室、教学大楼、学校?
5.让学生联系生活中、通过讨论提出“应如何使原子质量的大小表达得更方便、更直观?”的方法,然后提出化学中的方法和相对原子质量的标准值的获得,可以渗透讲解化学史中对相对原于质量标准的规定的演变过程。为了建立“碳12原子的1/12”定义为标准的印象,建议直接给出数据,利用公式带入数据算出性对原子质量,最后归纳出“碳12原子的1/12对所有原子都是不变的”,是一个固定值,从而帮助学生理解。
6.对比电子、质子、中子质量时,可以给出实际的数据并得出结论“一个质子质量=1832个电子质量,从而得出原子质量集中在原子核中。
7.类比、归纳是不错的方法,将教学过程设计成图表,给充分的时间让学生自己得出规律。对比电子、质子、中子质量时,可以给出实际的数据并得出结论”一个质子质量=1832个电子质量,从而得出原子质量集中在原子核中。
本节课的优点:
1. 本教学设计运用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模式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更有效地提高学生解决化学开放性题目的能力,促进学生的自我发展。
2.这节课的内容较为抽象,要让学生掌握原子内部结构及微粒间的关系,我们通过数据的量化、科学的推理、真实的图像让学生认识。“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的结论需要经过推理完成。
3.这节课充分利用图片、动画,化抽象为形象,让学生认识微观世界,又通过多种表格,让学生认识微粒间的关系,达到了很好的效果。
4.边学边练,让学生牢固地掌握新知识,内容充实,课堂容量大,学生小测反馈情况好,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不足之处和改进设想:
在细节的处理上不够果断、灵活,时间的安排还有不够合理之处。整节课的内容较简单,设计的练习题欠梯度。假如能加入英国化学家卢瑟夫所做的α粒子散射实验,即可以增加趣味性也可以提高难度,更接近中考。
教学反思与建议 篇15
从周四的听课后,我认真反思了我的课堂教学和班级的管理,当天晚上我在网上找了一些小学教师的优质课视频,的确像领导说得那样,她们的课堂语言轻松,亲和,在孩子的角度看很有感染力,并且我发现了她们课堂的几个特点:语言的亲和力不用多说,她们的课堂紧密结合教材,把教材分析的淋漓尽致,而且紧密结合新课标的重难点,另外,课堂上老师的引导循序渐进,过渡得很自然,教师的一个动作,一句玩笑就能把学生的注意力抓回课堂。
通过视频的观察和韩姐那天对我的指导,我做出了以下的措施:
一、定制课堂纪律。
课堂上不许交头接耳,不许随意下地走动,有问题举手回答问题。下课清理桌面,并把下节课的'书本准备好,走廊不许跑,有秩序得上厕所。
二、建立赏罚机制。
学生的课堂随意性难以控制,我学着网络上的方法建立赏罚机制,班级分为三组,每组给予10分基础分,每个小组的成员违反课堂纪律扣分,相反的表现突出得会给予加分奖励,一周一结算,获胜得小组会有奖励,并且扣分的学生自然有惩罚,下课在班级捡垃圾,一天之中扣足三分的同学连续值日两天。
三、选班干。
因为我一直想选出一个得力的班长所以犹豫了一些,班长的位置一直悬而不决,但是韩姐说得对,孩子需要培养,所以我选了一个聪明并且敢于发言的女生,每个小组选一个小组长,负责每个小组作业的发放和回收,并且对整个小组的纪律做出管理,虽然现在他们还不能做出什么实际的成绩,但是我有耐心,因为他们还小,只要好好培养,多多锻炼,会有所成长的。
我不想让人对我失望,加油吧!
教学反思与建议 篇16
坚持了两年的习作训练,从中深切地感受到行之有效的讲评课抵得上一节精彩绝伦的习作指导课,在这类课堂上不仅会极大的激励学生的习作热情,关键是学生手持第一手写作材料在讲评比照中会透彻地明晰写作方法,真正起到讲1篇带一类的效应。在此结合自己的做法,对讲评作文提出几点建议,与大家商讨。
一、批改要及时。
及时批改的目的就是要保护学生的习作热情,尊重学生的劳动成果。你想学生好不容易写1篇“巨作“,却久久得不到回音,这是多么令人伤心的事情。所以两年来对学生习作的训练,我都是前一天写,第二天就面向全体进行讲评。我是怎么做到的呢?我会选择一周当中语文课节最少的那一天作为固定的周周训练时间,上午写,下午及下班后所有时间进行逐篇细致批阅。久而久之,他们就形成了习惯,“习作”在他们头脑结结实实地打下了烙印。以至于每次习作后的下午孩子们无论在哪遇到你都会询问习作成绩,如果你还没批他的习作,有的孩子就会直接抽出自己的'作文本等你批阅后才肯回家,这是多么难得的习作热情啊,学生们上心了,习作水平可能不提高吗?
二、讲评要抓重点。
讲评习作最忌泛泛涉及,从立意选材——布局谋篇——错别字面面俱到最是低效,甚至无效,我则相反,每次讲评只抓一点集中火力强攻猛打,务必做到一次习作一个收获,即一次习作攻破一个学生们的“顽疾”。如:“难忘那一次”我解决的是选材问题;“那一次,我真的被感动了”我落实了怎样把一件事写具体细腻才能感人的问题。例如怎样把我生病时妈妈对我细致入微的照顾写得令人感动;怎样把自己鼻子出血同桌的帮助写得令人感动;怎样把老师为我补课写得令人感动。就这样练着讲着,突然感觉到我们总是埋怨学生选材俗,不新颖是不对的,与其空空的埋怨,不如教会学生把平凡事写细写深,让其笔力不俗,在朴实无华中彰显其厚重的底蕴,扎实的写作功底,使其“事俗语不俗”岂不是更实效些。
三、讲评后要修改。
一节讲评课老师再气宇轩昂的读啊、讲啊,学生听得再清晰再沉醉,最后没有学生反思后的再实践,一切都是徒劳的,所以我班学生的习作本上有3色笔迹,第一色是初稿黑色;每二色是讲评后的自我修改红色;每三色是同学互改蓝色。老师们一定要抓住讲评后学生茅塞顿开,跃跃欲试的契机,给足学生时间修改,在这个环节要舍得“浪费”时间,只有这个环节你舍得付出了,讲评的时间才没有浪费,而是让时间增值,你想想,是不是这个理呢?
其实“讲评习作”包含的内容真的很多,每位老师肯定都有自己的高招妙招,那么诚挚地邀请您写一写与大家分享吧!
教学反思与建议 篇17
《夸夸我的同学》是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语文园地八》中的口语交际训练。安排此次口语训练的目的是让学生能够多从同学身上发现优点,真心实意地赞扬同学,在交际过程中增进同学情谊,取长补短,共同进步。为了能更好地使用本课程资源,突破教学重点难点,建议教学时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调查了解,做到胸有成竹
本话题是夸奖自己身边的同学,是以真人真事为情境展开的交际,教师即使面对的是自己班的学生,也可能对学生平时的一些细节表现不是特别了解。如果在课前能布置学生收集同学值得夸奖的具体事例(可制作一张相应的表格让学生预习时填写),那么教师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如何夸得好就会得心应手,学生也能侃侃而谈,交际的效果会更好。对于借班上课的老师,课前更要对学生的情况摸底,尤其是对班上特别优秀的学生要了解得详细一些,以便在引导学生用具体事例来夸奖同学时,能灵活巧妙地点拨。
二、使用照片,增加真实感
因为我在研磨这节课的'过程中都是借班上课的,面对的是不同的学生,所以导入此课的PPT采用的是一些卡通小朋友乐于助人、有特长、关心集体等方面的图片,如果是在自己执教的班上这节课,PPT的第一张、第二张都可以是班上学生爱学习、爱劳动、有特长等的相片,这样更有真实感,一下子就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勾起学生交际的欲望。
三、巧妙点拨,避免单调重复
在学生进行言语交际时,教师要留心倾听学生的发言,发现学生出现重复单调的语言,教师要及时发现并进行引导。例如可用“先总后分”式的:“××真……有一次……(具体例子)。” “××是一个……的同学。有一次,……(具体例子)。”还可以引导“先分后总”式的: “有一次,……(具体例子)。××真是一个爱劳动的同学。”等等。至于什么时候学生用什么句式,教师要相机点拨。
四、创设形式,提高交际兴趣
口语交际是听说双方的互动过程。但《夸夸我的同学》这个话题如果不注意引导,很容易上成“你夸我,我夸你”的独白式,所以老师要尽可能地创设多种互动的交际形式。如学生甲夸完学生乙后,老师可及时引导学生乙反过来夸学生甲。另外,学生之间的评价也是一个不可忽略的互动机会。如某学生说完后,教师及时引导其他同学进行评价,这也是提供给学生交际的机会。有些交际的情境要根据班级实际来创设。例如我在与香港荃湾公立何传耀纪念小学的教学交流活动中执教此课时,考虑到“招聘《校园报》小记者”这一环节不适合香港的小学生,所以我将此环节改为香港翡翠台的一个儿童节目——“放学ICU”,请学生来当“放学ICU”的小嘉宾,节目的主题就是“夸夸我的同学”,要求“小嘉宾”们上台来结合具体的事例夸夸自己的同学,让下面的同学评一评哪位“小嘉宾”的口才最佳。这样,课堂气氛更活跃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大大提高。
五、关注细节,营造 “夸奖”氛围
因为此次交际的内容是“夸奖”,而夸奖能给人带来愉悦,所以教师要注意每一句话,每一个眼神、动作都带有夸奖的意识,使整节课沉浸在浓浓的夸奖味儿中。如课伊始,就可夸奖学生坐得端正,夸奖学生的小眼睛亮晶晶的;在课中,始终不忘记对每一个学生给予关注及欣赏,让每一个孩子都能感受到来自老师及同学的真诚赞美,使课堂的氛围与交际话题始终吻合。
教学反思与建议 篇18
《感悟青春》教学反思
1.本课教材内容较多,且零散,我根据本课例的学生层次水平进行了删减。对于思维水平较低的学生,我放弃了课本“用字母解读青春意义”这部分内容,而代之以生动有趣的歌曲和图片,通过直观形象的呈现,创设氛围,让他们表达对青春的感受;同时,提出“青春能否永恒”的话题进行辩证探讨,从而达到让学生感悟青春真正内涵的目的。
2.本课例的另一亮点在于最后的升华。通过评选本班的青春之星,不仅将高唱的“感悟青春”回归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体验,而且很好地检验了本课教学目标的达成。
3.当然,本课例亦存在不足之处,如对于“青春误读”后两个问题的呈现,仅采用直观的`文字材料,学生讨论起来略显仓促。
总的来说,我认为本课例的教学设计很好,衔接恰当,过渡自然,重难点分明,达到了让学生感悟青春的教学目的。以上教学建议仅供参考。
《感悟青春》教学建议
根据我对教材的理解,结合自己的教学设计,谈谈自己上课后的感受,并对使用本课例的老师提出以下建议:
1. 本课内容主要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是“青春误读”,第二部分是青春畅想。两部分的内容看似脱节,如何将其有效地串联起来,是本课设计的棘手之处。本课例中,我将学生对待青春的两种态度作为过渡语,并设疑:“如果处理不好这三个误区,就会带来很多的烦恼,所以有人说,青春好苦,烦恼一箩筐;但如果处理得当,青春有没有乐呢?”这样的过渡,既对第一部分进行了小结,又提出了另一个问题,符合初一学生的思维水平,又激发起学生继续探索的兴趣。我认为这是一个成功的过渡,建议使用者可以参考。
2. 对于教学方式以及问题的呈现,我不拘一格,采用多种形式呈现,从最初的趣味小品、简单明了的文字材料,到后面的青春歌曲、词语接龙、图片赏析以及评选青春之星,不断给予学生新的视听享受,使他们的学习兴趣始终保持在较高的水平。这些形式简单、直观易于操作,又能达到效果,大家可供借鉴。
总的来说,我认为本课例的教学设计很好,衔接恰当,过渡自然,重难点分明,达到了让学生感悟青春的教学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