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记练习题及答案汇总4篇
【导言】此例“桃花源记练习题及答案汇总4篇”的教学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文言文桃花源记练习题及答案【第一篇】
文言文桃花源记练习题及答案
阅读短文,完成问题。
桃花源记
陶渊明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用“/”为下列句子划分朗读停顿。(每句停一处)
⑴忘 路 之 远近
⑵太 守 即 遣 人 随 其 往
2.解释下列加粗的词语。
⑴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阡陌交通,鸡犬相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⑷闻之,欣然规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翻译下列句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用原文语句回答问题。
⑴文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描写了桃花源的美景。
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则表现了桃花源人的热情好客。
5.村中人为什么要嘱咐渔人“不足为外人道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⑴忘/路之远近;⑵太守/即遣人随其往;
2.⑴不要说,(更)不必说;⑵交错相通;⑶与人世隔绝的。地方;⑷计划,规划。
3.(村中人)看见了渔人,感到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儿来的。
4.⑴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直属。”
⑵“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5.害怕外人知道后会来扰乱这里宁静祥和的生活。
桃花源记练习题答案【第二篇】
桃花源记练习题答案
《桃花源记》按照渔人行踪的顺序,记叙他在桃花源的所见所闻,条理清楚;段与段之间衔接紧密;想象丰富,用语朴素、简炼、生动。
《桃花源记》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洒食。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一、阅读《桃花源记》片段,回答12——15题。(共7分)
12.解释文中加点的词。(2分)
属: 要:
14.在文中找出表现桃花源中人精神状态的句子,写在下面。(2分)
15.作者在文中勾画了自己的理想社会,请你描述一下你心目中的理想社会。(3分)
二、阅读《桃花源记》片段,回答下列问题:(17分)
8.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4分)
(1)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2)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9.本文的线索是什么?围绕这一线索,作者写了哪几件事?(4分)
10.用原文语句作答:(3分)
(1)渔人“欲穷其林“的原因是:
(2)文中描写桃花源中人精神状态的句子是:
(3)桃花源中人的祖先定居桃花源的原因是:
11.文中哪些话表明桃源人听了渔人的话之后,仍想继续在桃花源中生活?他们为什么不愿离开?(3分)
12.陶渊明生活在政治黑暗、战乱频繁、民不聊生的时代。他笔下的“桃花源“其实并不存在。那么,陶渊明描写这一世外桃源有什么用意呢?(3分)
三、阅读《桃花源记》片段,回答下列问题:(9分)
17、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的意义。(4分)
(1)欲穷其林 穷: (2)便要还家 要:
(3)处处志之 志: (4)欣然规往 规:
1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2分)
A.、武陵人以捕鱼为业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B.、问所从来,具答之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C、其中往来种作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 D.、便扶向路 寻向所志
20、阅读思考,简要回答:(1)文中的桃花源是作者虚构的理想社会,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存在的,这在文中也有暗示,请找出相应得一两处语句;(2)文章第二段描写了桃花源美好的生活,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四、阅读下面两段诗文,完成5-9题。(17分)
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 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陶渊明 《桃花源记》节选)
乙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陶渊明《饮酒》)
5.理解文言文词义,常常借助工具书。下框中的文字出自《古代汉语词典》。
文中“屋舍俨然”中的“俨”字应选择的正确义项是 (填序号)(2分)
俨 yǎn ①庄重。《诗经•陈风•泽陂》:“有美一人,硕大且~。”王延寿《鲁灵光殿赋》:“~雅跽而相对。”②整齐。王勃《滕王阁序》:“~骖騑于上路,访风景于崇阿。”
6.解释下列加点词在句子中的意思。(3分)
①便要还家: ②既出,得其船: ③醒能述以文者:
7.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4分)
⑴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译文:
⑵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译文:
8.请发挥你的联想与想象,用语言描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所展现的画面。(4分)
9.从《桃花源记》和《饮酒》中,你认为作者追求的理想境界是什么?结合当今社会实际,简要说出你对建设和谐社会的认识。(4分)
五、阅读下文,回答问题。(10分)
8、本文作者陶渊明是东晋时期著名诗人,《 》是他的著名诗作之一。(1分)
桃花源记练习题及答案【第三篇】
桃花源记练习题及答案
1、给下列加粗的字注音:
① 豁然( ) 俨然( ) 阡陌( ) 怡然( )
② 垂髫( ) 郡下( ) 遣人( ) 诣太守( )
2、写出本文中出现的三个成语并解释:
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解释下列加粗的词语:
①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
② 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
③ 便舍船,从口入( )
④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
⑤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
⑥ 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
⑦ 见渔人,乃大惊( )
⑧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 )
⑨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
⑩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 )( )( )
⑾ 及郡下,诣太守( )
⑿ 后遂无问津者( )
4、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粗词语的古今义:
① 中无杂树,芳草鲜美
古义:______今义:______
②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古义:______今义:______
③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古义:______今义:______
古义:______今义:______
④ 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古义:______今义:______
⑤ 不足为外人道也
古义:______今义:______
5、下列句子中翻译时不需增加成分的一项是( )
A、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B、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C、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D、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6、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7、翻译下列句子:
① 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 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填空:
① 《桃花源记》选自《_______》,作者_______,名_______,字______,_______(朝代)著名_______。
② 描写桃花源田园风光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简答:
①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这句话中没有交代渔人的答语,试说出渔人是怎样回答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 “诣太守,说如此”这句话中的“如此”包括哪些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这句话中,“皆叹惋”什么?请结合历史知识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① huò yǎn qiān mò yí
② tiáo jún qiǎn yì
2、① 世外桃源:借指不受外界影响的地方或幻想中的美好世界。
② 豁然开朗:形容由昏暗、窄小一变而为明亮、宽敞。
③ 无人问津:比喻没有人来探索尝试或问候。
3、① 沿着 ② 繁多的样子 ③ 舍弃 ④ 宽阔 ⑤ 类 ⑥ 都,全 ⑦竟 ⑧ 通“邀”,邀请 摆 ⑨ 感叹惊讶 ⑩ 已经 沿、顺着 从前的、旧的 ⑾ 到 ⑿ 渡口
4、① 鲜艳美丽 食物味道好 ② 交错相通 各种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 ③ 妻和子女 专指男子的配偶 与人世隔绝的境地 没有出路的。地步 ④ 不要说,更不必说 表条件的连词 ⑤ 不值得 不充足,不满
5、B
6、D
7、① 他非常诧异,继续往前走,想走到林子的尽头。
② (那里的人)看见了渔人,感到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儿来的。渔人详细作了回答。
③ 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们来到这个跟世人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因而跟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
④ 但未能实现。不久,他因病去世。此后就再也没有人探寻(桃花源)了。
8、① 《陶渊明集》 陶渊明 潜 元亮 东晋 诗人
②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9、① 渔人的答语分别是:“今是晋”;在源中人接问“秦之后即晋乎”后,再答“否,秦之后尚有汉魏,魏之后方为晋”。
② 发现桃源的经过,村中的生活情状,以及他归途中做标记的事。
③ 外界的人们在改朝换代的战争浩劫中所遭受的灾难。
《桃花源记》练习题及答案【第四篇】
关于《桃花源记》练习题及答案
桃花源记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数,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入。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练习题目
9、《桃花源记》选自________,作者________。文中借虚构的桃花源,表达了作者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
10、在括号中填写省略的内容。(5分)
( )见渔人,乃大惊,问( )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 )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11、解释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4分)
阡陌交通( )便要还家( )
无论魏晋( )处处志之( )
12、成语“无人问津”出自本文中的 一句;出自本文的另一个成语是____________,现在的常用义是 ____________ 。(3分)
13、给桃花源外的图景取个名字。(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桃花源中的人为什么叮嘱渔人“不足为外人道也”?说说你的理解?(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翻译句子。(2分)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16.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代表着他心目中的理想世界。这个世界有哪些令人向往的地方?(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练习答案
9《陶渊明集》 陶渊明 社会理想
10、村中人 、渔人 、渔人、村中人、渔人
11、交错相通 邀请 不用说 做标记
12、“后遂无问津者” 豁然开朗 略
13、桃花溪水行舟图
14、大意:外面社会动荡不安,战乱频繁,民不聊生
15、老人和小孩一并都很愉快。
16、
一、无阶级、无压迫、无剥削;
二、民风淳朴;
三、人人都得到关爱等
欣赏
《桃花源记》通过对桃花源的安宁和乐、自由平等生活的描绘,表现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对现实生活的不满。
陶渊明作诗,擅长白描,文体省净,语出自然。《桃花源记》也具有这种艺术风格。它虽是虚构的世外仙境,但由于采用写实手法,虚景实写,给人以真实感,仿佛实有其人,真有其事。全文以武陵渔人行踪为线索,像小说一样描述了溪行捕鱼、桃源仙境、重寻迷路三段故事。第一段以“忘”、“忽逢”、“甚异”、“欲穷”四个相承续的词语生动揭示出武陵渔人一连串的心理活动。“忘”字写其一心捕鱼,无意于计路程远近,又暗示所行已远。其专注于一而忘其余的精神状态,与“徐行不记山深浅”的妙境相似。“忽逢”与“甚异”相照应,写其意外见到桃花林的惊异神情,又突出了桃花林的绝美景色。“芳草鲜美,落英缤纷”两句,乃写景妙笔,色彩绚丽,景色优美,仿佛有阵阵清香从笔端溢出,造语工丽而又如信手拈来。第二段先以数语描述发现仙境经过。“林尽水源,便得一山”,点明已至幽迥之地;“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暗示定非寻常去处。渔人的搜寻目光、急切心情也映带出来。及至通过小口狭道,写到“豁然开朗”,又深有柳暗花明的韵致。进入桃源仙境之后,先将土地、屋舍、良田、美池、桑竹、阡陌、鸡鸣犬吠诸景一一写来,所见所闻,历历在目。然后由远而近,由景及人,描述桃源人物的往来种作、衣着装束和怡然自乐的生活,勾出一幅理想的田园生活图景。最后写桃源人见到渔人的情景,由“大惊”而“问所从来”,由热情款待到临别叮嘱,写得情真意切,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第三段先写渔人在沿着来路返回途中“处处志之”,暗示其有意重来。“诣太守,说如此”,写其违背桃源人“不足为外人道也”的叮嘱。太守遣人随往的“不复得路”和刘子骥的规往不果,都是着意安排的情节,明写仙境难寻,暗写桃源人不愿“外人”重来。对桃源仙境,世俗之人寻访无着也不再问津了,而陶渊明自己却从来没有停止过追求,在《桃花源诗》的。结尾处就剖露了“愿言蹑轻风,高举寻吾契”的心愿。他以桃花源人为志趣相合的契友,热切期望与之共同生活于桃花源中。
陶渊明成功地运用了虚景实写的手法,使人感受到桃源仙境是一个真实的存在,显示出高超的叙事写景的艺术才能。但《桃花源记》的艺术成就和魅力绝不仅限于此,陶渊明也不仅仅是企望人们确认其为真实的存在。所以,在虚景实写的同时,又实中有虚,有意留下几处似无非无,似有非有,使人费尽猜想也无从寻求答案的话题。桃源人的叮嘱和故事结尾安排的“不复得路”、“规往未果”等情节,虚虚实实,徜恍迷离,便是这些话题中最堪寻味之笔。它所暗示于世人的是似在人间非在人间,不是人间胜似人间,只可于无意中得之而不可于有意中求之,似乎与“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有着某种微妙的内在联系。这虚渺灵奥之区始终蒙着一层神秘的面纱,“借问游方士,焉测尘嚣外”,世人是难以揭晓的。它的开而复闭,渔人的得而复失,是陶渊明有意留下的千古之谜,“惹得诗人说到今”。可是,他又在《桃花源诗》中透露了一点消息,说“一朝敞神界”之所以“旋复还幽蔽”,乃是因为“淳薄既异源”!原来桃源民风淳厚,人间世风浇薄,惟恐“使武陵太守至焉,化为争夺之场”(苏轼《和桃花源诗序》),玷污了这块化外的净土,即使像刘子骥那样的人间高尚之士,也得不到一睹仙境的机缘。
《桃花源记》的故事和其他仙境故事有相似之处,描写了一个美好的世外仙界。不过应当强调的是,陶渊明所提供的理想模式有其特殊之处:在那里生活着的其实是普普通通的人,一群避难的人,而不是神仙,只是比世人多保留了天性的真淳而已;他们的和平、宁静、幸福,都是通过自己的劳动取得的。古代的许多仙话,描绘的是长生和财宝,桃花源里既没有长生也没有财宝,只有一片农耕的景象。陶渊明归隐之初想到的还只是个人的进退清浊,写《桃花源记》时已经不限于个人,而想到整个社会的出路和广大人民的幸福。陶渊明迈出这一步与多年的躬耕和贫困的生活体验有关。虽然桃花源只是空想,只是作者理想当中的社会,但是能提出这个空想是难能可贵的。
此文艺术构思精巧,借武陵渔人行踪这一线索,把现实和理想境界联系起来。采用虚写、实写相结合手法,也是其一个特点。增添了神秘感。语言生动简练、隽永,看似轻描淡写,但其中的描写使得景物历历在目,令人神往。文章有详有略,中心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