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资料 > 教育其它 >

教育“双减”工作实施举措经验交流材料

网友发表时间 2725988

《扎实写好“双减”后半篇文章,实现高质量全面育人》

窦桂梅,清华大学附属小学校长

从教育部颁布新中国第一个“减负令”——《关于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负担的指示》至今60多年来,关于“减负”的政策从未停歇。以往的“减负”是缩短学生在学校的时间,通过校外实践、游戏等减轻学生负担,如今从单一为学生“减负”变为“双减”,其历史意义和时代要求完全不同。“双减”颁布看似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日常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实则增加学校对作业设计质量的提高及学校课后服务水平的“增”与“提”,从而最终提升育人的高质量。

清华大学附属小学(以下简称“清华附小”)作为一所具有“服务属性”和基础教育“引领性”的大学附属小学,应大学要求早在2002年就开始“课后托管”,多年来一直致力于破解课内与课后相互融通的问题。面对国家“双减”政策,我们一边持续优化有“服务”含义的办学质量,一边探索对课内的固本培元和课后服务的强助攻,并统筹实现课内与课后的双育人协同。20多年来,我们迎难而上变“脱管”为“托管”;从“课内课后脱节”到“课内外建构联结提质”;从“课后服务”提升为“课后育人”。因此,将“双减”政策落地,努力构建“课内课后双育人体系”,即如何让儿童“过好学校一日生活”,而这也自然而然地成为清华附小的责任与使命。

由此,“双减”前半篇文章,清华附小以统筹课内课后的“儿童一日学校生活”为抓手,师生和家长“筑牢”课内育人、“助攻”课后育人,已经完成从课后托管到课内课后双育人的学校功能新理念与高定位。那么,“双减”后半篇文章,要着力深化基础教育高质量,思考如何让儿童高质量过好学校一日生活,将立德树人的宏大命题落地儿童在学校常态生活的每一天。

“双减”政策从颁布到实施至今已经两年多。特别是新时代党的二十大,以及第九次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施与课堂改革,如何写好“双减”后半篇文章?高质量育人如何审视前瞻,进行长期性、系统性、发展性的考量?作为一线校长,要锚定高质量办学发展目标,推动基础教育新发展格局,不能把“双减”看成是简单地就事论事,也不是就本身说本身,而是要系统厘清“双减”的本质是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如何明晰“双减”的加、减、乘、除,背后的底层逻辑是回到小学教育的本质和基本规律,提高基础教育的高质量与打牢高质量的基础。因此,我们要扎实写好“双减”后半篇文章,高质量提升育人质量,进而立足长远把握好“双减”高质量育人的“常态化”或未来象限。

清华附小的教育哲学是“儿童站立学校正中央”,以学习者为中心,让儿童有高质量的实际获得感,才是提高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底层逻辑,是体现“人无志则不立”的学习自立、生活自立、精神自立。那么,如何让儿童站立在学校生活中的每一天?我们以矗立在校园成志大道上的日晷作为学校一日生活的图景,结合日晷的形状进行了图谱的结构划分,构成“儿童一日学校生活”的画像。以实践多年的“全天候1+X”课程为基础,贯通课内育人和课后育人,统筹、优化、系统构建了“儿童一日学校生活”的实践理论。地基打得牢,学校教育质量大厦才能建得高。

下面,我将围绕四个机制运行,谈一谈“双减”后半篇文章的实施举措:

一、价值共创:共同绘制学校育人主体责任的精神图谱

学校组织化程度越高,育人理念对学校各个主体的激励性越强,发挥政策、规划的价值驱动和战略性牵引作用。育人共识则是共同构建和创造的基础。过好“儿童一日学校生活”是相关群体集体价值共创而成,是通过互动、参与学校生活,逐步明晰其内涵与育人价值的过程。

第一,立足儿童作为每日课内与课后自我教育与自主学习责任主体的考量。充分发挥儿童自主管理内驱力,主张让儿童参与学校课程、主题教育活动、重大节日活动的设计。进而实现从“学校有什么给什么”,逐渐转变为研究儿童“需要学什么、设计什么、改变什么”,结合“线上儿童一日学校生活”,教学场域转变为“云教育+实践场”。

第二,立足学校教师作为每日“课内课后”“双育人”责任主体的考量。教师结合儿童一日学习生活,把过去强调“课比天大”的要求迁移到课后服务中,强调课后之“课”同样比天大。把备好双课、上好双课作为师德评价标准。教师团队通过研制《清华附小学段育人质量目标手册》,增强儿童一日学校生活的指导性、可操作性来提升育人效能。

第三,立足家庭和社区作为每日依法带娃承担“立德树人”之责任共同体成员。学校长期致力于“家校社”协同育人体系建设。结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发挥指引和赋能作用,积极建构家校社儿童一日生活共同体,引导家庭、社会协同学校不断优化育人环境与内容新场域,内化、固化、升华一日高质量生活中儿童成长的新元素。

二、路径统筹:重构“儿童一日学校生活”体系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出台,特别强调学科逻辑前提下的生活逻辑,更多地体现以学习者为中心,从课程素养走向学生素养需紧密联系生活实际的“学习逻辑”。我们围绕“儿童一日学校生活”实践理论体系,梳理育人要素,聚焦核心要义,强化要素关联,形成统筹路径。

第一,纵向绘制一日生活中课内课后“进阶+衔接”的图谱,使其建立小幼、小学三学段及小初贯通机制。通过合理设计幼儿园至小学一年级的课程,赋予儿童活动化,学习游戏化、生活化的学习设计,遵从儿童身体与心理发展规律;优化“学段进阶”,体现了新时代学校基于学段组织结构所做的“进阶+衔接”探索,明确了新时期清华附小全面育人新场域中基于小学每一日的“目标连贯进阶”;动态描绘和设计学生从小学走向初中的认知、情感、社会性等方面的成长画像。

第二,优化学校一日生活时间结构,使其更加符合学生身心节律的科学调配。我们经常说“双减”好不好关键看课表。基于新课程标准,学校优化“全天候1+X课程”一日和一周课程表。在时间节律上,更加注重符合儿童在学校一日生活的身心节律,如在“晨启时光”开启学生自主体育锻炼,用身心的律动唤醒一天的学习节奏。让学生在“学习时光”中沉浸式体验与互动,让学生在“暮醒时光”沉淀和梳理当天的生活收获。另外,校内每周三有“午秀时光”自创作品展示的水木秀场,每周五有“水木童心”自主分享。在不同的时间模块里,学生可以“我的课间我选择,我的课堂我喜欢,我的项目我做主”。

第三,国家课程内容规范落地与校本化整合,使其更加注重选择范围的全面性与丰富性。基于新课程方案,在课内学习方式改变的基础上,拓展X课程,即“学科+”。如学业强基内容、基于兴趣培养的内容、基于特长持续发展的社团等内容。由此,我们将课内教学和课后育人很好地协同起来,体现儿童学校一日生活的价值意义。

第四,制定“课程-课堂-课业”为一体的学业高质量“靶向诊断”清单。使其引导和帮助教师把握一日学习深度与广度,实现“教+学+评”的一致性。我们也强调,育人质量高不高,关键看课堂质量高不高。发挥作业的诊断、巩固、学情分析等功能,将作业设计纳入教研体系,系统设计符合年龄特点、学习规律,体现素质教育导向的基础性作业。鼓励教师布置分层、弹性和个性化作业,统筹“课程-课堂-课业”,进而联动“儿童一日学校生活”中的运动健康、游戏休闲、劳动与交往等,形成以“生活律动、学科互动、任务驱动、工具联动”为基本特征的“生活四动课堂”。

习近平总书记2023年2月21日下午在中央政治局第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在教育‘双减’中做好科学教育加法,激发青少年好奇心、想象力、探求欲,培育具备科学家潜质、愿意献身科学研究事业的青少年群体”。下面,我以一个有关科学制作实践研究的学生故事为例:

在疫情居家期间,科学老师学习国家课程科学课的工程设计与主题运用单元,与语文、数学老师共同设计了符合生活实践逻辑的科学实践作业,鼓励学生把课内学习的科学知识在“课后”迁移尝试解决实际问题。期间,有位学生在社区做核酸时发现核酸检测员的支架不能达到实时消毒。于是,他到社区进行调研,在教师的帮助下,自己动手制作了一个喷洒式消毒装置,并在社区当了20分钟的酸检测员来试验自己的装置。这一过程,让他感到辛苦和自豪。这种体验是真实问题导向下的综合学习和实践应用,得到了整个社区和同学们的赞誉。截止目前该同学制作的核酸检测仪已经进入版迭代,虽然已经用不上了,但这种基于儿童一日学校生活,与家庭、社会的贯通,使学生基于真实问题的兴趣导向,让学科学习迁移生活到创造产品,真正体悟到未来生活中的真正意义。

第五,加强社会优质资源整合引流,挖掘“双减”的“长脚性”。释放学校边界空间的教育潜力,建立学校更多“关系客户”协商对话机制,丰富和补充学校X课程适性扬才。将“双减”的脚步向外延伸,走到课外进行劳动、科技等综合实践活动和专题研究,走到社区和公共场所进行学科知识和公益活动,社会最优质的大课堂和家庭中,实现社会资源对学校内部结构化供给,如补充了社会情感学习、小初衔接课程、可持续发展和双碳等。虽然一所学校不能解决所有问题,但我们仍竭尽全力在此维度向前跨出几步。

关于路径统筹,是一个系统工程,也是考验校长整体思维,通过综合驾驭的能力进行时间、空间、内容等统筹。当然,更需要依靠一批又一批教师立足学校的自觉责任和使命担当,久久为功,坚守教书育人初心,更要依靠家庭、社会和政府共同加持,赋予学校教师专业育人精神的“水仙花”,更要有校外“课程的面包供给”,创造新时代全社会共同育人的社会风尚。

三、激励相容:实现组织自循环的自能治理

当前,学校内部管理如何逻辑自洽与融洽,如何帮助老师调节身心节律,保持健康与好情绪,做到学校与家庭的各种平衡等,是每个校长都要重视的问题。当国家政策保障机制与人力资源等配给不够的时候,学校也不能“等靠要”,要坚持目标导向和自主探索“两条腿”模式,组建学校“增”与“提”项目攻关小组,鼓励自主探索式研究和非共识创新研究,有机平衡学校主体和教师主体的关系,健全同“一日生活”长期相匹配的育人评价激励、一日生活成果应用转化、教师薪酬等制度,不断打造“一日学校生活”的策源地和一日生活研究先锋力量。

其一,宏观调控,统整一体化集团学校组织机构。科学设置,融通队伍培养,让岗位与能力相匹配。我们运用清华大学“五元理论”“三定方案”“四个激励体系”“岗位说明书”进行学校综合治理,实现清华附小基于学校一日工作生活课内与课后的整体高质量育人评估。构建规划章程、行动纲领、岗位说明书等行动坐标,制定了教师队伍综合改革方略,搭建各类管理梯队和专业梯队平台。

其二,柔性对接,抱团取暖和互动激励。创建儿童“自主选课+学伴小组群”,打好“平行与交叉”组合拳。目前学校班级几十人,拆分组建450多个线上与线下的“小师带小徒的生生学伴亲友团”和“大手拉小手的师生学伴亲友团”。所有管理者尽力兼课,同时管理带动下沉再下沉到班级里,把管理建立在班级的微观基础上。学校除了为每个班级配备班主任之外,还让其他任课教师担任副班主任、行政后勤人员或担任第三班主任,并形成了第一、二、三班主任的责任分工与配合机制,努力分解主班主任的重担。只有全员都是教育者、班主任的时候,学校就是自己的家,“家人”的感觉就自然而言拥有了。

其三,诊断盘活,圈层学校各个职能机构。多年来保持“一日蹲班”传统,整合各方评价要素,创新全景式内生治理机制。“整合式”管理+教研的方式,我们经过十多年的坚持与改进,打破了以往单一学科的课堂备课与学生观察,围绕“儿童一日学校生活”进行全过程、全方位观察、记录与反馈,立足班级开展“班主任+副班主任全日随班陪伴教导+第三班主任项目跟进”全天候沉浸式同行研讨。以“各项管理者+学科教研员+家长+专家”多种类型组合为项目小组走进某一班级观察和诊断,形成跨组教研、跨年级、跨岗位、跨校内校外评价分析,把教师的碎片时间、多头管理和各类检查等,统筹在一日进行诊断与被诊断,帮扶与被帮扶,进而促进老师认识到“一日班级”即星辰大海。

激励相容是努力从教师的需求出发为管理赋能,部门“拧麻花”,聚焦学科教师之间对课时和内容进行整体观察,有机地让团队伙伴进行时间统整“利他”与“禅让”,不断提升师生在学校一日生活里的效能感最大化。

四、数智赋能:塑造一日学校生活的数字化生态

我们紧扣数字化转型契机,建立智慧校园智能管理系统和智慧学习系统,创建“儿童线上一日学校生活平台”,努力打造动态数字资源中心,优化学生综合素养评价系统,搭建在线阅读平台、心理与体质健康监测系统,科学规划布局多形态的线上线下融合平台。探索“一网覆盖”的具有“包容”“外链”能力的数智化高效运行的每一日学校生活系统。

其一,环境升级。数智变革成果切实服务育人工作,使数字化、信息化成为学校提升育人质效的内生驱动力。

其二,应用融通。如学校运用智能手环对相关年级的学生在学校一日生活中运动健康的动态过程进行评估与诊断,尝试制定《“一人一张”健康运动反馈与改进报告》。

其三,分析诊断。班级数据进行横向分析,总结优势方法,集中解决学生体质健康问题,实现从结果滞后性诊断到过程实时反馈的转变,为每个发展中的儿童及时提供最智能、最便捷、最新动态的成长反馈单,进而统筹时长评估与效率评估。

其四,管理赋能。通过人工智能赋能数据治理,促进数字校园建设,实现各类管理数据与学校管理职能部门对接共享,推动学校管理有效运转。完善学校治理机制,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提升学校治理能力和水平。

其五,课堂变革。重塑线上线下教与学的双边关系。通过classin、腾讯会议、翻转课堂等方式,充分发挥线上线下的各自价值与功能,形成优势互补,提升学生课堂参与度、学习互动性与目标达成度。

数智赋能让师生提升数字素养,形成一日生活真实与虚拟的管理能力、全新学习力,重启未知的学校和师生自己。

综上,我重点围绕“价值共创、路径统筹、激励相容、数智赋能”四个机制,分享了学校“双减”后半篇,学校努力创造师生每一日生活的思考与实践。同时,我也非常期待学校的师生既有个性舒展、生命蓬勃的内生力量,又能与祖国、与时代同频共振,共同创造出成志每一日新生活。

最后,我想分享一个与体育有关的“承诺”故事:

2022年4月28日,学生开始居家线上学习。6月28日学生复课,离期末结业式只有8天。8天里学生需全面复习、准备期末考试,老师要写评语、准备家长会……然而我们面临的更大挑战是学校进行了三分之一的“马约翰杯足球联赛”是否继续?经家校社协同决定,要共创“儿童站立运动场正中央”的价值。于是,从课时安排到课间休息,从白天到晚上,从中午到周末,我们要把两个多月才能完成的联赛,在八天内完成,这对学生来说是一份担当与承诺。记得晚上八点,五年级一班和五年级二班正在为争夺第七名而战。最终点球,五年级一班获得第七名,五年级二班第八名。至今我依然记得两个班同学的泪水。他们,一个是曾经的冠军,一个五年来一直是第八名。他们永不言败的精神让我感动,我紧紧拥抱同学们并不断鼓励,承诺六年级最后一场足球比赛我会现场助阵。

2023年5月20日傍晚,我兑现承诺来到赛场,参与最后的决赛。此时已经是六年级一班的学生夺得了第三名,六年级五班与四班为争夺第七而战,最终五班上半场终于打进了六年来的第一个进球,夺得第七名。全班同学欢呼,那几位去年哭泣的女同学再次和我拥抱在一起,她们喜极而泣,连我也热泪盈眶。在输球中他们体会到学校不仅有笑声,还有泪水、汗水,把眼泪留在校园里,当走出学校时终会跨越遗憾。这恰恰是小学教育的价值,这种无法预料并全力以赴的体育活动,为孩子种下了一种懂得“和自己和解”“和世界和解”的成长意义。

原来,宁可输在球场上,也不能输在精神上的自强不息的体育精神得以充分展现,彰显了“体育是最好的教育学”“体育是看得见的道德”的教育意义。比赛前足球爸爸和足球妈妈们的指挥,比赛中家长裁判与啦啦队的呐喊,释放的不仅是六年级小升初的身心状态,也重温了家长们的激情与斗志,更创造了家校同向共育的新关系场域。这场补办的比赛是一次伟大团建,不仅带动了一个孩子、一个家庭,还带动一个社区。

2022年下半年疫情居家,学校又利用卡塔尔世界杯,统筹各个学科,开展综合学习实践,包括足球写作、足球日历、足球创客DIY以及AI足球增强现实技术应用和scratch软件创编足球比赛小程序……这一切的一切让我们感到体育的价值不止在运动场,还影响整个社会。一位家长在微信中写道,当思维的方向指向如何解决问题,而不是回避问题或控制问题,更不是制造问题,我们才能得到学生、家长和社会的尊重……

写好“双减”后半篇文章,就需要这样的育人故事持续发生,无论是笔者的所在学校,还是每一所学校为全面提升育人质量,也仍有困惑和困难,有很多不足和挑战……无论世界怎样变化,岁月总会划掉一天天“儿童学校一日生活”,但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和成长需求是不变的主题,只有我们先看到活泼泼的“人”,在适性扬才的过程中发现“人才”,让政策方案成为我们的破解答案,把困难障碍看作前行道路的组成部分,才能勇毅开拓高质量育人的新图景。让我们继续深入探索中国式基础教育学校的现代化,把目标化作习惯,用标准丈量脚下的当下与未来之路,扎实写好“双减”后半篇文章,持续全面提升高质量育人。(来源:中国基础教育公众号)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23 2725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