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资料 > 教育其它 >

教改论文 教育教学改革论文优推5篇

网友发表时间 2487840

【导言】此例“教改论文 教育教学改革论文优推5篇”的教学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教师课改论文【第一篇】

就目前来看,尽管广大教师满腔热情地投身课改热潮中,不断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方法,可是纵观课改的全历程虽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在现实教学中还存在着许多现实问题。一是相当一部分教师缺少担当责任意识,所以主动性和积极性都不够,存在着懈怠的问题。二是很多教师一味强调大环境,强调体制,在课改的过程中抱怨多,方法少,不是真正地投入钻研,而是为问题的存在寻找各种借口。三是很多教师把“高效课堂”简单地理解为“高效的课堂”,课堂结构安排不合理,重知识传授,忽视学生的发展能力,这就意味着他们对于课改的本质不清楚。四是有些教师缺乏对于课程改革的深刻认识,很多还是仅仅浮于表面、流于形式,缺乏真正的效果;五是课堂结构安排不合理,很多教师对各环节的把握欠缺。六是对于学生的主体地位把握不够,忽视学生的个性学习及学习的自主性等现状。从总体来看,当前课改问题的存在与我们教育缺乏耐心有关,做任何一件事要想成功都需要坚持和不断地付出,急功近利只会导致问题更糟。所以在迎接新的挑战中,需要我们抓住机遇,重新审视课改的深远意义。课改本身不是教材的更换这样简单,而是对于我们传统教学思维、教学模式甚至是目标认知等方面全方位地调整,是新的教学观念的再造。课改简单来说,就是转变教师角色,构建服务于“学”的理念。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要把单一的教师的教变为真正意义上的教学相长,要使学生真正成为自己学习的主人。

二、注意学生学习技巧和方法的培养

教育本身不应该是复制,而应该是生成。这就是说我们不仅仅要关注学生知识的收获,更要关注学生能力和方法的培养,就是我们常说的“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这就意味着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结合学科特点和学生实际来予以引导,尽量地采用有利于学生参加和发挥自己能力的教学模式。杜郎口找到了自己课堂教学的焦点,采用“预习—展示—反馈”三环教学,即先让学生预习,然后把学习成果展示出来,最后围绕问题组织反馈。预习前给予学习方法指导,从独学开始,一个人学不会就向同学请教,“对学”学不会的,采用“群学”,有力地培养了学生主动学习和合作意识,对学生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注重创设师生互动和谐的教学关系

教师的课堂职责首要是“点燃”“激励”学生,让学生动起来———身动、心动、神动。教师不能以成人的思维代替学生的思维,以自己的见解代替学生的见解,以自己的结论代替学生的结论。如果我们仍然一味地把“蜡烛”“春蚕”“铺路石”单纯地解读为包办和代替,把教师解读成管理和施教,把教学解读成灌输和训练,把教育解读成调教和训斥,把学校解读成塑造和雕琢,把学习解读成接受和背诵,那原本承载着厚望、鲜活的“人”之教育就会沦为应试工具,千人一面,丧失创造的“异化”教育,这与我们的理想背道而驰。杜郎口中学的经验值得我们深思和借鉴,他们课改的精髓体现在最大限度地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主张“能让学生学会的课才是好课”,一切以学生的“学”来评价教师的“教”,让学生学会的教师才是好教师,课堂充分体现“学习的快乐”。

四、教师要当好“仆人”角色,为“学”服务

“学习的敌人是依赖,教师的悲哀是包办。”“教师中心”的课堂,不管讲得天花乱坠,都会因远离和轻视了“学”,而不能称之为好课。让学生会学,让学生展示自我。对学生而言,他们的天性就是好奇心、展示欲、认同感。展示起到了将好奇心和认同感“统领”作用,展示是解决学习内驱力的金钥匙。在展示中暴露问题,在展示中生成能力,在展示中收获情感,在展示中赢得尊重,在展示中体验成功,感受快乐,由“厌学”变为“乐学”。我们可以做这样一个对比,学生在玩电脑游戏时,常常不知疲倦、饥饿,这种专注实际上是一个人在主动学习时非常重要的素质。但在课堂上学生恰恰最缺乏这种专注,一只麻雀飞过来恐怕也比教师讲课的吸引力大,这就说明学生在上课时没有完全参与进来,问题不在学生而在于教师。教师应该意识到,有效的学习通常发生在这样的条件下,有真实的目的,积极参与,全情投入,有真实的观众。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要在“精”字上做文章,精心备课,精讲精练,精心辅导,精选作业题。在“点”字上求突破抓住重点,突破难点落实知识要点,在“能力”上求发展,积极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每天根据课程进度,结合教材特点和情景积极引导学生。

五、课改教师是关键,主阵地是课堂

课改的深处是课堂,课堂是课程的载体,课改十年需要我们重新回到课堂上来,应聚焦于改课,如果抓住课堂,找准课改这个支点,借助整体课改推进策略,实现课堂效益的全面提升。因此,我们要紧紧围绕一个“课”字,以课堂教学为切入点,紧抓一个“改”字,通过大量的课堂教学实践活动来进行课程改革。主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课程理念要先进

教学要能体现课程标准倡导的基本理念,体现学科教学的特点。

(二)教学目标要明确

教学目标明确、恰当,“三维”目标整合,年级段训练目标突出,并且能将目标落实到教与学的过程之中。

(三)学科训练要扎实

恰当处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精心预设,注重生成。学生学习积极性高,参与面广,训练扎实。

(四)教学过程要朴实

教学改革论文【第二篇】

(一)小学英语教学法课程偏重理论知识的传授

小学英语教学法课程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兼有的课程。然而,一些师范院校小学英语教学法课程教学更多地注重对理论知识的讲解,教学形式单一、枯燥,大多数教师教学停留在理论层面,以学科知识传授为主,忽视对师范生教学技能和教学实践的培养。由于课程重视学生对教育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轻视教学实践技能的培养与提高,结果使得学生获得的只是机械的理论知识,在师范院校职前教育阶段的学习缺乏实践的机会,组织和管理课堂教学、自编儿歌和童谣等小学英语教学的基本功得不到提升,理论背离了教学实践,其结果很难使学生形成系统的、正确的教育教学观念和方法。因此,也无法使学生将所学理论运用于将来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新入职教师的专业成长之路势必缓慢。

(二)小学英语教学法课程讲授脱离具体教学情境

小学英语教学法是一门基于实践的理论学科,因此,课程的理论讲授应结合具体教学情境。然而,一些教师认为“学生所学过的简单化的、脱离情境的有关语言学习的理论和方法将会转化为他们在特定的时间、地点与特别的学生进行交流与互动的复杂的行为方式”,认为理论讲授是课程的主要目标。这样的结果是师范生学习了不少教学法理论,然而脱离具体情境的教学使许多师范生对于理论的理解一知半解、不够深入。

(三)小学英语教学法教育实践环节实效性差,学生难以受益

传统的教育实践一般采取“集中实习”为主的教育实习模式,时间(教育实习时间为6-8周)一般安排在全学程的最后一年。然而,实习安排过于集中且周期短,备课和总结就占4周,真正用于实践教学的时间只有4周左右。在对已经参加过实习的在校师范生的访谈中,许多实习生感觉实习只是走过场,收获并不大,感受也不深,刚刚有点进入角色,实习就结束了。有许多实习生反映在教育实习阶段,给实习生提供上讲台锻炼的机会也很少。这种简单短暂的实习难以满足小学英语教育专业师范生实践锻炼的需要,无法使师范生积累个人实践知识,形成适应新课程的教学技能。此外,不利于师范生实践能力的全面培养,其结果导致学生在教育教学实践方面的训练流于形式。

二、陶行知“教学做合一”教育思想

陶行知是一个有创造力的教育家,在批判杜威“教育即生活”的基础上,他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三大主张,形成了生活教育理论的教育思想体系,其中“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教育理论的教学论。

(一)“践行”的教育实践观

陶行知曾在《中国师范教育建设论》中论述到:“事情怎样做就怎样学,怎样学就怎样教,怎样教就怎样训练老师”,“与附属学校、与实际生活相隔阂的师范教育得不到根本改造,直接可以造成不死不活的教师,间接可以造成不死不活的国民”。他多次强调师范生教学实践的重要意义和价值,倡导师范生应在实践的过程中获得关于教育情境的知识。此外,他提倡师范院校应建立联系实际的中小学实习基地,加强与中小学的合作与联系,使实习基地成为师范院校重要的实验场所,通过中小学教育实习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二)“教学做合一”的教育教学理念

陶行知倡导“教学做合一”的教学理念,“教学做合一”的理念主张教的法子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根据做的法子;事情怎样做就怎样学,怎样学就怎样教。教而不做,不能算是教;学而不做,不能算是学。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师范生是未来教师队伍的储备力量,为此,师范院校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师范生在做中学、在做中教。只有这样,才能增强师范生的教育教学实践能力。

三、基于“教学做合一”理念下的小学英语教学法改革

(一)理论教学应与实践相结合,教学内容增加实践环节

小学英语教学法理论知识的讲授应改变过去传统重理论传授、与实践相脱节的弊端。在教学中,要调动学生积极性,重视学生的主动参与。为此,首先教师可以选取大量的小学英语教学片断案例、教学设计案例以及课堂教学录像等材料,通过多种形式使学生系统地学习教学法理论知识和教学技能。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应加强学生的体验,让学生在体验中反思什么是有效的教学行为及什么是低效的教学行为,从而使学生有效地掌握教育教学理论知识,以及形成相应的实践能力。这样,通过教学方法的创新既帮助师范生理解了理论知识,避免了理论学习的枯燥,也锻炼了学生的实践能力。此外,还有助于师范生形成反思、创新和自主发展的意识与能力。其次,教师还可以安排学生观看小学英语教学观摩课。课堂教学观摩是学生获取实践性教学能力的重要方法,在观摩前,教师提出一系列问题,学生带着问题,有针对性地观摩每个小学英语教师不同的教学设计、教学过程、教学互动、教学特点,从而避免了观摩的盲目性。在观摩后教师结合提出的问题,及时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交流以及发言,然后教师集中不同学生的观点对不同的小学英语教师所采用的教学方法、教学风格以及教学特点进行总结。通过观摩,可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教学实践能力,使学生将课堂所学到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教学中去。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教育教学反思能力。另外,在课时安排上,教师还应为学生安排微格教学,将学生分为5到6个人一组,按照教师指定的教学内容,学生共同制定教学目标、集体备课、共同撰写教案,教师每节课给学生预留一定的时间进行说课和上课。各个小组经过合作、协商和共同进行教学设计,互相听课和评课。在听取其他小组成员的教学设计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改进和完善。通过学生走上讲台进行上课,使学生将所学的理论付诸于实践,并在教学体验中增强信心,锻炼教学实践能力。

(二)按年级对学生进行分阶段培养,增强专业知识技能和教学实践能力

1.一年级进行英语学科知识的学习。

通过语音、语调以及英语听力训练、口语能力训练、朗读训练、基本语法知识(包括小学英语教材中的基本语法点)、英语阅读、英语精读、英语写作等课程,加强和巩固学生英语学科知识基础。这些学科基础知识的训练安排在小学英语教育专业学生开设小学英语教学法课程之前。

2.二年级加强英语教学技能的学习。

作为一名小学英语教师,不仅应该具备良好的英语语言知识,教育理论知识,还应掌握各种教学技能。为此,小学英语教学法课程应注重师范生教学技能的培养,可以将小学英语教学法分成小学英语课程教材教法,小学英语教学设计,编写教案技能训练,小学英语语音、语法和词汇教学,小学英语听、说、读、写教学,小学英语歌曲和童谣,小学英语教唱技能,小学英语简笔画技能训练、学习制作教具以及小学英语教学模式等专题进行专项技能培养,以满足学生走向工作岗位的需求。二年级旨在通过专项职业技能训练形成学生的实践技能,在训练过程中,除了教会学生如何习得教学技能,教师还应结合相关的教育学、心理学理论知识以及新课程理念,使学生学有所用,将所学教育理论运用到具体的教学实践中。

3.三年级学生进行见习、实习和集中实习。

见习是师范教育的入门课程,指导教师组织学生到学校附近的小学进行观摩和听课以及跟班,使学生对小学英语教学的基本程序有所了解;实习旨在使师范生体验课堂教学,学生到小学进行听课、备课、上课,一边学习,一边实践,进行教师教育技能的尝试;集中实习则是在学院集体组织安排下,学生以班级或小组为单位进行实习,小学教师和大学教师一起制定方案进行合作指导,指导学生开展教育教学工作。三年级重在加大教学实践课程的比例,继续加强学生教学技能的培养,学院教师指导学生做好见习、实习以及教育实习的准备工作。教育实习期间要求每个学生进行一定比例的试讲,使学生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中,培养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组织管理能力以及教育教学能力。

4.四年级学生进行顶岗实习。

参加顶岗实习的学生经过了一到三年级相关学科基础知识以及学科教学法的学习,以及一定时间的教育见习和教育实践的训练,具备了基本的教育教学素质和能力,以全职教师的身份参与到学校的教学实践中,从事为期至少一学期的教育教学工作。这样,他们就有更多机会进一步提高,获得教育实践的能力,从而缩短了未来师范生适应教师角色的时间。

四、结语

教改类论文【第三篇】

[关键词]课程;基础理论;素质教育;教学改革

一、课程理论与教学技术合并研究的意义

1978年全国恢复高考制度,此后二十年,应试教育发挥了特定的历史作用。但随着时代的进步,其不足之处也愈见明显,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道德情感方面的教育;二是对健康心理和健全人格方面的教育;三是对创新精神、操作实践、生活能力等核心素质的培养。因此,1999年起,国家开始倡导素质教育。但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推进,面对世界高科技创新的挑战,衔接素质与教育、能力与知识的仍然是课程。2001年国务院启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出要将人口大国变成人才强国的总战略。各学段有序依次进入课程改革。“课程改革”在各级文件中被定义为“新课程实验或实施新课程”,但教师在实际操作中将其理解为“新教材使用或新教材教学”。2008年,陕西师范大学的栗洪武、肖世民、陈晓瑞、康伟等教育专家、教授编写21世纪教师教育系列教材《学校教育学》,在第三章“课程理论”中指出:尽管课程是人们经常使用的概念,但到目前为止,对于课程是什么却仍然没有一个公认统一的界定。他们提出了三种理解,罗列出六种观点。2015年,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的张传燧撰文《课程改革在路上:历史、现状和未来》,概括课改现状为:理念先进、教材完美、制度选课,课堂依旧、教学依旧、书包依旧。他认为现有的课程理论都是洋人的,理念空洞,理念和实践是两张皮,水土不服。他提出未来要加强我们自己本土的课程理论建设,为素质教育实践提供科学适宜的理论指导和引领。由此看来,课改从一开始就有先进理念的指导,但却缺少基础科学理论的引领,没有完整科学的课程基础理论概念及体系,将使课改实践缺少基石,缺乏动力,课改不到位。

人们之所以要从事科学技术活动和追求科学理论知识,源于生存安全与活动目标有效实现的客观需求,源于个人的能力相对于其所生存的世界来说是微不足道的,因而要顺势而为,寻找事物的本质联系,按客观规律办事,以提高生存的能力及质量。因此,科学界定课程概念,夯实课改实践基础;创建课程理论体系,注入课改实践动力;研发教学技术方法,创新教育文化平台,是有效推进素质教育,进一步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础、前提和保障。

二、课程基础理论的创新

1.文化的整合与分类

达尔文曾这样定义科学:科学就是整理事实,从中发现规律,做出结论。文化是事物的特征与规律在人脑意识形态层面上的理论显现,凝聚于事物之中,又游离于事物之外。课改研究中我按属性整合文化事实,获得如下三项文化类别系统,这是人们至今尚未涉及探索的新领域。

一是通用性客体(一般)文化。在社会生活中,指被人类相对普遍认可的客观事物特征和规律在意识形态层面的理论表现或代表,通用于相对的人群范围,文本化储存。标志着人类改造世界的能力水平,是科学技术探索的理论成果和结晶,是人类精神文明、文化发展水平的体现。如人类社会的基准主流思想(民主、科学等)、基础通用知识(1+2=3、勾股定理等)、基本生存技能(织布、造纸等)等科学文化。

二是多样性主体(差异)文化。在现实生活中,指自然(或社会性群体)中的人对事物特征和规律的实际掌握程度在意识形态层面的独特展现或展示,是学习主体修炼生成的行为能力或潜能素质。人类社会文明进步发展的历史,就是人类把一个个不可能变成一个个可能的历史。起初展现出的是个性化,具有差异性、丰富性和多样性特征:某一个体、社会团体、某一地方乡土风俗或思想文化。随着多样性主体文化的横向传播,如果被更多的人普遍认可、通用,就成为通用性客体(一般)文化。

三是工具性标准(生产)文化。在人类学习进化成长中,指生活事物的情景内容、结构和进程或人脑原初发现构建的事物特征和规律被学习主体反映、再现于意识层面,起到衔接通用性客体(一般)文化与多样性主体(差异)文化的工具作用,是教育用来训练、培养、改变人的思想、知识和技能,是学习主体自主接收体验、感受构建,生产出的行为能力或潜能素质文化。课程就属于工具性标准(生产)文化。生产文化资料的社会表征是:教科书、生活事物、电影电视等文化艺术传承传播,即课程资源;文化生产方式的社会表征是:教学、生活实践、实验实习等综合活动操作,即课程生产。

2.课程与货币的类比

我们在课改研究中发现,社会经济文化生活中,“课程与文化”如同“货币与商品”。一是货币与课程自身都具有工具性,货币可以用来兑换物质商品流通使用,课程可以用来传承精神文明交流使用。二是货币反映出的是标准商品,课程反映出的是标准文化。三是货币的生命价值存在于购买兑换之中,货币与购买兑换同生同灭,货币的意义作用存在于商场、商店;课程的生命价值存在于学习主体的心理反映到意识再现之中,课程与传承影响、教育学习同生同灭,课程的意义作用存在大、小课堂(受教育的场所叫课堂,社会生活是大课堂小教育,学校教育是小课堂大教学)。两者的特点和职能、目标和作用都相同,共同推动着事物的发展变化。随着经济文化社会的繁荣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不仅需要对货币的占有,更渴望、期待和追求对优质课程资源的占有(见图1)。

3.课程本质的科学界定

尽管对于课程论与教学论的概念及关系并无统一的界定,但它们各自研究的对象和范围是比较明确的,在我国学术界已经形成共识的是:课程论与教学论都是教育科学的一个下位概念或基础概念,属教育学的范畴。教学论研究的对象是教师及其教学的工作行为、原则和方法等。课程论研究的对象是学生及其学习的范围、方式和过程等。课程论就是按照一定社会的教育价值取向和需要,研究学生及其学习的范围、方式、过程等教育问题和现象,探寻学生接受、发现和掌握思想、知识和技术,形成行为能力或潜能素质等相关事物的本质联系及客观规律的科学理论。最广义的学习是指人和动物在生活中获得个体的行为经验以及行为变化的过程。学习的过程就是课程产生的进程,课程的终端就是人的行为能力。

课程与货币一体作为流通生产的工具,推动着社会经济文化的繁荣与发展。其中,课程是基础动力工具,生活事物的情景内容、结构和进程被学习主体高度发达的神经系统所反映,识别接收、感受选择、分类记忆、联想分析、想象拓展、推理归纳、整合分类等完整的因果逻辑关系思维,走进通用性客体(一般)文化知识的本质内部,并伴随着喜、怒、哀、惧等情感体验,折射出一系列心理现象及过程,即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上升再现于人脑的意识层面,建构生成事物的特征和规律,即经验课程,或多样性主体差异文化,表征为行为能力,起到了衔接知识与能力的工具作用。课程作为教育的生产工具、特殊的文化产品,存在于主客体两个世界之中,流转再现于主客体之间,推动着人类世界文化的传播繁荣和精神文明的传承发展。由此可见,课程的本质是用事物的本质关系、特点规律来进化和发展人适应或改造生活环境的能力;课程的标准是在大小课堂的教育实现,既适合学习主体的心理反映,又能够达成在意识层面的再现。课程是学习主体用来改变、修炼、生产“能力”的工具性标准文化进程,简单讲课程是学习主体用来生成能力的课堂标准文化进程,隶属工具性标准生产文化范畴(见图2)。

4.新旧课程的对比

对于旧课程有两种观点:把课程只当作教学内容或者学科综合的集成,或者认为课程是活动或者经验。因此有必要对新旧课程的定义加以对比。

一是创新课程的定义指出,课程的科学内涵是学习主体自主选择的工具,即生成能力与文化进程。标准文化是指学习主体对“环境事物的情景内容、结构和过程、特征规律”反映或再现于意识层面的进程。生成能力是指课程工具的功能或作用,是人外显或展示出的行为及效果,是主体文化进程的终端。这是旧的课程观点中所没有体现的。

二是新旧概念的区分度。新定义明确了课程的终端是人能力的改变,旧概念则不提课程的终端和结果,功能作用不明确;新定义把课程定义为学习主体在自主区间反映、再现的动态进程,以往的旧概念都企图寻找、视课程为主客体中的某一具体事物;新定义规范了课程内涵,是学习主体对生活事物的情景内容、结构和过程或原发事物特征规律的反映和再现,即标准文化,旧概念把课程内涵指向通用性客体(一般)文化知识结论或学习方式。

5.课程属性的表征特点与课程职能

关于课程属性的表征特点,包括课程基本组成三要素――内容、结构和进程;课程七大特性――工具性,生产性,预设性,适合性,流转性,不定性,周期性;课程周期流转的三个阶段――制造研发设计阶段,识别体验接收阶段,感受建构生成阶段。

课程工具性基本职能包括:传承引领,操作使用,传播影响,研发改进,储备储存等。

6.课程特征的整合分类

在社会文化事实中,按照不同的课程性质和职能进行整合、梳理划分,可以获得五环课程类型及关系模式集合体“二界、三基、四能、五层、六面”(见图3)。从课程文化分类及关系看课改,会更加明晰其改革的着力点、策略、路径和目标。

“二界”,指按课程的物质性和精神性划分为主体、客体两个世界的课程。客体世界的文本课程包括:学习者大脑之外,客体世界中影响引领学习主体成长的内容、结构及进程等文化基本环境,即课程资源。主体世界的课程,即学习主体的经验课程,包括:学习者大脑之中,学习体验接受、感受构建生成的主观世界的内容、结构及进程等文化思想、知识和技能,即经验课程。

“三基”,指按课程的教育预期价值可划分为三类标准课程,包括基准思想课程、基础知识课程、基本技能课程。

“四能”,指按经验课程修炼与主体文化表征方式可分为四项能力课程。课程在学习主体身上的表征方式是行为能力或能素质,学科教学通过学科意识、学科方法、学科思维、学科综合等四项核心素养的培养来实现人的生活、学习、言语和操作等四个基本能力发展,每项能力都是由相关的思想、知识、技术组成的综合体。

“五层”,指按课程流转周期阶段层次划分为五层课程。近现代北美课程专家古德莱德(Goodlad)和凯珀(Kui per)详细说明了课程从研发、理解、操作和实现等不同阶段及层面的课程流转形式。包括理想课程(ideal curriculum);文本课程(written curriculum);解释课程(interpreted curriculum);实施课程(executed curriculum);评价课程(evaluated curriculum)。

“六面”,指按显性的课程社会表现形式划分为六个方面的课程。包括学科课程(课标、教材、教案),活动课程(教学、实验、实践),综合课程(基本知识和专业技能),系列课程(基础理论书籍),范例课程(电影、故事、绘画、杂技等),培训课程(专项基本技术修炼)。

三、教学基本技术的创新

按照课程定义及理论体系,工具性标准文化进程的质量,既与适合(标准)有关,又与感官(进程)有关,人体所有的感受器官都可以将接收到的环境信息传导进入大脑中枢形成反射弧。因此,人体的所有感官都能成为学习主体的学习通道,都可以反映、再现事物的特征规律于大脑意识层面。本来课程发生是无限的、不确定的、没有次序的,也没有次数限制的,但不同的感官决定了不同的学习方式和不同的影响程度,是有其共性和规律的,既与次序有关(知、情、意、行),又与次数有关(如艾宾浩斯遗忘曲线所反映的)。视觉接收信息的质量远远大于听觉,听觉判断方位的功能优于嗅觉等。单独感官体验,在没有其他感官参与确认或验证的条件下,课程流转回路难以形成,仅仅是一个符号储存,停留在知的层面,或很快被遗忘掉,更别说构建生产和生成使用。

凯洛夫传统的五步大教学模式文化是在夸美纽斯《大教学论》的课程概念指导下建立的,是适应单纯的系统知识接受型教学的文化传承影响平台,长期的教育实践证明其是有效的、是科学的,也是我们普遍习惯的大教学基本文化技术线路模式。课程基础理论为旧五步大教学改革转型升级为新五环大教学课堂课程提供了科学的理论引领基础。表1显示的就是在新课程基础理论引领下,陕西省商洛市的研究者建立的一整套课堂教学进程技术操作系统。

对于前面提到的新五环教学技术,有如下使用建议:一是新五环大教学课程适合学生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一般宜上新课使用;二是旧五环大教学课程适合学生对知识系统性、结构性地接受和记诵,一般宜复习课使用;三是新旧五环并轨后的学校育人模式可以避免单纯的填鸭式“听、答、练”,也可以避免单纯的放羊式“自由、合作、寻找”,而是在三基标准课程引导下,自主开放的赛马式“看、听、嗅、议、尝、做”;四是关于新五环教学技术可参见《新五环大教学课堂课程论》,该著作集教育学和教学法于一体,从十三个方面探索形成了系统的课堂大教学课程基础理论体系,由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

四、利用课程基础理论和教学

基本技术解决实践问题

一是解决课堂大教学中的理论引领问题。研究者从实际的课程起源、来源、接收到生成的相互关系中,探寻课改路径、探索课程理论,使实践与理论相贯通。构建了新的课堂大教学课程理论概念体系,引领教师改革封闭、接受、被动考试式的教学文化模式,升级建立开放、发现、自主思考式的大教学文化模式;引导学生善于认识知识的内部本质,自主建构,沟通客体(一般)文化与主体(差异)文化,实现知识与能力的有效链接。

高校教改论文【第四篇】

关键词 校企合作;高职毕业设计;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5)23-0006-03

1 高职毕业设计存在的主要问题

毕业论文(设计)的质量是评价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标尺,也是衡量高职院校办学成果的重要依据,但其状况仍然令人担忧。体现出来的表面现象是论文抄袭拷贝、东拼西凑,答辩流于形式,其实还有更深层的原因。

1)套用普通高校毕业论文(设计)模式,而恰恰忽视了高职人才培养区别于普通高校的本质特征[1]。这种区别就是学术型人才和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之间的差异。

2)设计主题与实习岗位脱节,客观上割裂了大学生从毕业到就业这个过程中保证自然平稳过渡的承上启下的关系[1]。毕业论文(设计)、顶岗实习两个阶段与择业方向之间就是这种承上启下的关系。

毕业论文(设计)与顶岗实习之间的矛盾,使得前者得不到实习单位的支持;学生由于怕失去实习岗位,总是工作第一,论文最后。由此衍生出来千奇百怪的各种现象:失联――通过其家长、同学、朋友等,辗转数层关系也不能保证联系得上;拖拉――本来要求离校前交初稿,后来延期到暑假后,但直到11月上旬交初稿时仍然说“赶了半个月才赶出来的”;抄袭――即使反复强调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等把“连续12个字重复”作为抄袭的判据之一,仍然整句整段甚至整篇抄袭;怠工――把修改要求说得清清楚楚,一个月后论文还是原样,还要重新问如何修改;狡辩――教师说“起码要四稿以后才能定稿”,学生会问“已经修改了四稿怎么还不能定稿”;……凡此种种,不一而足。

3)无法面对面指导,沟通不通畅。实质上造成实习学生不了解指导教师的要求,指导教师无法掌握实习学生的动态、跟进其论文进度。

4)不能合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知识检索或运算。

2 国内大学生毕业设计教改研究与实践发展概况

校企合作指导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新模式 教育与实践相结合,许多行之有效的新模式和新途径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以理工科院校为代表的大部分高校,与社会实践涉及的方方面面建立了千丝万缕的联系[2]。近年来,许多本科院校与企业合作,发挥企业课题、人员和设备优势,积极探索校企合作指导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的新模式。

研究认为,校企合作指导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具有诸多优势[3]:企业课题针对性强、应用价值高、选择余地大,企业欢迎;新颖的课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学生拥护;企业有较好的培训机制和软硬件开发环境,课题的进程和验收有良好的监督,学生可以运用一些先进的技术进行实践,并在与企业人员的沟通中去了解这些新技术的应用,这在很大程度上使他们的论文质量得到保证,课题完成可以马上应用于企业;企业招聘首选表现出色的学生。总之,校企合作形式实现企业、学校、学生三方共赢。

但是校企合作指导本科毕业论文(设计)也存在很多问题[3]:校企双方对学生的培养目标存在供需矛盾;不同的企业之间没有达成共识,无法用统一的标准管理实习学生;学生的知识结构无法满足毕业课题的要求;是否用对员工的标准对学生进行考勤;如何加强学生对工作中一些必要的新技术、新设备的应用;等等。

由此提出校企合作指导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新模式的研究课题[2]:多元化的校企合作指导毕业论文(设计)模式;如何选择和评估合作企业;校企合作双方的责、权、利如何界定;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校企合作指导毕业论文(设计)监控系统。

高职学生毕业论文教学改革与实践 针对高职学生毕业论文(设计)中存在的种种质量瑕疵,有人对食品专业毕业论文(设计)教学进行改革探索,使论文质量有了很大提高,并总结了很多成功经验:适当定位论文质量水平;灵活多样的论文选题和类型;注重实效的论文教学过程管理;加强论文形成过程中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综合评定毕业论文成绩。

3 校企合作指导高职学生毕业论文(设计)教改方案

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人才培养之道 一般而言,信息技术是指近现代借助以微电子学为基础的计算机技术和电信技术结合而成的手段,对声音的、图像的、文字的、数字的和各种传感信号的信息进行采集、传递、存储及处理的技术。计算机技术是现代信息科学技术的基础,是现代信息社会的主要技术之一,它已经被广泛应用于社会的隔离领域,对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正在并将继续改变人类的学习方式、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

对于教育来讲,计算机已经成为当前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它对于提高高职学生适应信息社会的能力,对于转变教育思想和观念,促进高职学生毕业论文内容、写作手段的改革,加速学生毕业设计的现代化,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与创新能力等都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校企合作教学新模式应运而生。

校企合作教学新模式 校企合作,顾名思义,是学校与企业建立的一种合作模式。它注重人才的实用性与实效性,针对性地为企业培养人才;它适应社会与市场需要,注重在校学习与企业实践,学校与企业资源共享,毕业与就业接轨,是一种校、企、学生“三赢”模式。目前主要有四种合作模式:学校引进企业模式;劳动和教学相结合、工学交替模式;校企互动式模式;“订单”式合作模式。

校企合作教学新模式在指导高职学生毕业论文(设计)中的应用 严格来说,校企合作指导高职学生毕业论文(设计)教学模式可以归纳为校企合作模式三和模式四的结合。模式三中企业提供实习基地、设备、原料,参与学校的教学计划制订和专业教学;模式四则实现招生与招工、教学与生产、实习与就业的“三同步”。

1)校企合作指导高职学生毕业论文(设计)教学方案。

①校企合作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有文献把校企合作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图1)归纳为一个核心(专业标准、教学质量保障等)、双线监控(学校、企业)、三级管理(专业建设委员会、校企合作理事会、教研室)、四方评价(学校、企业、职教专家、学生)。

校企合作指导高职学生毕业论文(设计)教学是该体系中的一环,理所当然按照该体系运行。

②校企合作指导高职学生毕业论文(设计)教学管理方法。既然校企合作指导高职学生毕业论文(设计)教学应该按照上述质量保障体系运行,那么就要遵循质量管理体系的方法――戴明环,即PDCA循环。P、D、C、A四个英文字母所代表的意义如下:

P(Plan)――计划,包括确定教育方针、培养目标,制订活动计划;

D(DO)――执行,就是按照活动计划具体运作;

C(Check)――检查,根据计划执行情况,总结经验教训,找出做得对的地方,明确与计划有偏差的地方并分析原因,制定整改措施;

A(Action)――行动(或整改),总结成功的经验写入控制文件,便于以后工作时遵循,执行所制定的整改措施,启动下一个PDCA循环解决遗留问题。

“PDCA”管理工作方法的特点是“大环套小环,小环保证大环,互相促进”(图2)。也就是说PDCA循环的每一步都可能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包含了一个或多个PDCA循环;只有这些小的PDCA循环都成功了,才能保证大的PDCA循环每个步骤的成功;大小循环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图3则是任何一个管理体系的原理:持续改进。不怕起点低,只要起步了,通过PDCA循环,循序渐进,就能一步一个脚印,一步一个台阶,持之以恒就一定能达到目标。

2)教改方案实施。具体做好以下工作。

①以“丰富内涵,深化校企合作”为主题,修改《校企合作协议》,补充指导毕业论文(设计)相关内容。制定涵盖组织结构、职责分工、师资结构、课题来源、过程监督控制、教学效果评估、论文答辩等论文全过程全要素质量管理体系文件。

②组成包括教研室各专业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在内的毕业论文(设计)指导委员会,明确职责分工、权利和义务。

③建立学校导师和企业导师的“双导师制”,定期选聘企业导师,对企业导师实行动态管理。

④定期召开毕业课题座谈会,对来自校企双方的课题进行研讨。建立毕业课题库,根据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和企业的经营目标对毕业课题库实行动态管理。

⑤对于已经开题的毕业课题,由企业导师面对面指导,并提供必要的时间、人员、场地、设备等支持。

⑥学校导师不定期走访校企合作企业和实习学生,与企业导师座谈,沟通毕业论文(设计)进展状况,解决存在的问题。实习学生的毕业课题质量评估以企业导师评价为主。

⑦形成形式多样的毕业答辩模式,以进企业答辩为主。在毕业论文资料归档时间期限之前,灵活安排答辩时间。

4 结论

大学要培养接地气的人才,企业要用接地气的人才。在当今这个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时代,国家及企业迫切需要这种接地气、懂创新、会技术的应用型人才。校企合作模式在高职毕业设计中发挥着重要的指导作用,恰好为这种应用型学生的培养创造了条件。通过本文的研究,望能够使校企合作在高职毕业设计教改中发挥更大作用,全面提升学生的理论与实践能力,熟练掌握各种现代先进技术。

参考文献

[1]张永春,陈亚东。高职学生毕业论文(设计)改革研究与实践[J].辽宁高职学报,2011,13(10).

[2]韩雪峰,陈乐培,陈泽民,等。校企合作指导毕业论文新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廊坊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3,13(2).

教学改革论文【第五篇】

1引言

电子技术课程是一门基础性的技术课程,高校中开设的电气类和自动化类等专业都要学习电子技术这门课,作为一门基础性基础课程,其教学要适应就业方向的需求和社会的发展。当前,很多高职院校都开设了电子技术这门课,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不断的调整和改革。

2改革教学模式

第一,以学生为出发点。在素质教育的要求下,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开展电子技术课程教学活动时应该以学生为出发点,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电子技术是一种实用性非常强的技术,且在我们生活的很多领域中都有广泛的应用。通过电子技术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利用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和技术要领解决实际生活的问题,为此在课堂教学中需要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多参与实践探究活动,进而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多增加一些实践活动环节,给学生提供思路,引导学生自己完成设计任务。第二,开展小组合作教学,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在电子课程教学中,开展小组合作教学,可以增强学生的团结协作意识,在合作中激发学生的思维创造力。在小组中,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任务,除了完成自己分内的任务以外,还可以帮助小组其他学生,在合作的过程中学生也从他人身上学到一些优点;此外,还掌握了电子技术设计的全过程,提高了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在研究性学习中,教师要合理地引导学生去查阅和收集资料,选择要用的仪器,指导学生进行实验活动,从而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探索创新的能力。学生通过参与实践活动,认识到电子技术的实用性,在合作学习中找到学习的乐趣,对于提升学生的工程素养是非常为有利的。

3改革教学内容

电子技术作为一种技术,它与我们的生活联系非常紧密。为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对教学内容进行改革,尽量选用生活中的工程实例作为教学素材。教师在开展课题设计或探讨活动时,应该选取一些学生比较熟悉的生活实例,选取的素材要有研究的空间,以激发学生的思维创造性,开阔学生的视野。虽然,每一学科的教学和发展都有其自己的规律和特点,教学的内容也不是说变就变的,但是教师要学会灵活的变通。当前社会的科学和技术正快速的发展,尤其是电子技术的发展更快,如果教学内容跟不上时代的步伐,其教学必然会滞后性发展。因此,教师应该深度地挖掘教材内容,并将一些新技术和新知识渗透到平时的教学中,让学生认识到电子技术快速发展的趋势,通过实践研究活动掌握更先进的电子技术,从而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和发展的电子技术人才。

4改革教学手段

第一,加强练习和互动。在电子技术的课程教学中,教师应该明确自己要讲什么内容,哪些是重点和难点,通过对知识的深度挖掘和延展,引导学生明确电子技术学习的方向。同时,教师应该多给学生一些自主思维的空间,在讲授电路计算和公式推导过程中,教师可以有目的地留给学生一些问题,让学生学会自己推导电路公式,从而增强学生的自主性。第二,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多媒体教学是教学活动的发展趋势,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手段。采用多媒体可以用声音、图像、视频、动画等多种形式的教学素材,增强课堂教学的形象化和生动化。对于电子技术课程来说,更有必要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在电子技术中有各种比较复杂的电路图,单纯的讲解学生很难理解,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技术等手段将这些图直观地展现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去分析和理解电路图。第三,教师开展教学活动时可以将多种教学手段相结合,比如将多媒体教学和实践教学活动相结合,以增强教学的有效性。

5改革考核机制

课程考核是教师掌握学生学习情况的重要途径。电子技术课程教学应该对考核机制进行改革。电子技术是一门实践性的技术型学科,除了基本的理论知识的学习,其他大部分都是实践技术的应用学习,用传统的教学考核机制很难评价教师的教学成果和学生的学习成果。比如在实践课中,教师一般只看重学生实践的结果,其实践课的考核和评价也是以实践成果为参考依据,教师忽略对实践过程的评价和考核,因此最终的考核带有较多的主观色彩,也无法反应出学生的真实水平。为此,建议电子技术课程教学的考核应该以比例进行划分,结合电子技术课程教学内容的特点,将考核分为基础知识、实验研究、课题设计等环节,根据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合理划分这些考核环节所占的比例,综合以上的考核结果,对学生进行综合性的评价和考核。

6结束语

电子技术不是一成不变的技术,随着社会的发展,将会出现更多新型的电子技术。社会对于电子技术人才的需求也是非常大的,高校的电子技术课程教学应该跟上时展的潮流,加强对学生思维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科研能力的培养,对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手段、考核机制等进行改革,以提高教学的有效性,从而培养出更多专业水平高、综合素质强的电子技术人才。

作者:陈瑶 单位:沈阳大学信息工程学院

第2篇:哲学与人生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1.了解学情

在校学生中,许多人为独生子女。从小到大,他们的事情多由家长包办,所以他们大多缺乏独立思考的习惯;还有一部分同学来至单亲家庭、低保家庭,由于种种原因,他们缺乏主动学习的兴趣。虽然在初中阶段,他们学习过德育教育课程。但是,时代对他们的成长提出了新的要求,需要他们能够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观点正确处理学习、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而且,还要对毕业以后的人生道路做出明智的选择:是成为高素质技能型劳动者,还是升入全日制高职院校继续深造。然而,他们对辩证法和相关知识的掌握还有难点和误区,需要老师的正确引导。

2.有针对性的备好课

教师想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备好课是前提条件。备课有很多环节,其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以人为本”,备学生。据了解,同一个班级的学生之间,存在着思维能力和操作技能水平的差异。有的学生的想法是进入学校订单式培养模式,解决就业问题;有的学生的愿望是根据改革后的现行政策继续升学。那么,如何做到有的放矢地备课呢?过去传统的做法是:上课前,每个老师采用单独备课的方式。而实际上,集体备课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因为,老师将个人初备教案拿出来,在教研室进行集体研讨,这样可以提高个人业务水平;而学校整体的教学质量也会提高。对于不同愿望的学生,老师可以采取不同的侧重点进行备课。对于毕业以后想就业的同学,可以从理论联系实际的角度进行备课;而对于想继续升学的同学,则从学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角度来备课。

3.科学的使用教学方法

据了解,13-18岁是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逐步形成的时期,如果我们采用科学的教学方法,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对学生进行正确引导,那么会产生对其一生都有益的影响。(1)讨论法一个老师在讲台上照本宣科的讲,学生会有一种枯燥乏味的感觉。教改实践证明:组织他们进行理论联系实际的小组讨论,更能吸引他们的注意力。特别是在全班组织辩论的时候,找一、两个思想活跃的同学起来带头发表他们的观点,很快就会把全班同学的情绪都调动起来了。(2)兴趣法“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同样一个马克思主义哲学知识点的讲解,任课老师是否采用令学生感兴趣的教学方法,是衡量教学效果的一个重要标准。现在的学生处于信息爆炸的年代,呆板僵化的教学不会令他们对课程产生兴趣。例如,直接把教材第六课唯物辩证法中的对立统一规律之矛盾的观点拿出来讲解,会让学生感到难以理解。而当我们改变一下,则会收到不同的教学效果:先讲周星驰,讲他如何从香港一个普通市民家庭的孩子;从一个跑龙套的配角演员,成长为华语喜剧巨星的。这样,从学生感兴趣的人和事入手,引出内因和外因,进而阐述矛盾的观点。那么,学生在好奇心、兴趣的驱动下,会饶有兴致的聆听老师深入浅出的讲解了。

4.合理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传统的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张嘴的模式已经不适应今天的教学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观点需要理性思维来把握,而学生理性认识水平有限,学习抽象的哲学原理有困难,这就需要老师去寻找一种新的教学手段来达到教学效果。教改的实践显示:行之有效的办法是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即老师把教学内容、教学课件和计算机技术融为一体,采用授课、问题讨论的形式,组织课堂教学。在计算机多媒体教室,老师可以事先把《哲学与人生》课程相关的视频、音频下载到教师机中。上课的时候,根据教案的安排进行播放,这样可以使抽象的理论转变成通俗易懂的知识。对于教学难点,老师还可以制作微课,让学生通过对微课课程的学习来了解、掌握这个知识点。在计算机机房,老师可以运用局域网凌波多媒体网络教室软件把课程相关的教学图片、案例分析等同传到全班每个同学的电脑上面。让同学们都来了解成功人士的典型个案,以及道德楷模、教育专家对相关问题的解读。

5.总结

总之,通过我们的努力,使同学们在中职学校的学习期间,学有所思、学有所得。让每个同学健康成长,让今天的学生成为明天国家建设的栋梁。

作者:王更生 单位:武汉市交通科技学校

第3篇:健美操理论教学与实践课程教学改革

1健美操理论教学与实践课程教学改革的目标

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健美操理论教学与实践课程教学改革必须遵循国家的相关教育制度,根据各学校的实际情况制定改革策略、人才培养计划和办学定位等,才能真正提高教师和学生的主动性,从而培养出社会所需的、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应用型人才。目前,健美操理论教学与实践课程教学的目标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人才培养方面的目标

对健美操就业岗位、毕业生需要具备的各种能力等进行合理分析后,结合健美操的教育特点可知,其人才培养必须与社会发展相适应,并设置合适的人才培养目标,才能为学生就业提供更多机会。因此,在健美操理论教学与实践课程教学中,要注重实践训练课程的合理设置,不断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实践能力和综合技能,才能真正培养出上述所说的人才。

教学改革方面的目标

根据健美操教育的发展需求,注重健美操基本技能的提升,加强健美操基本创编方法、裁判方法等的学习,以提高学生独立编排和裁判等方面的能力,以确保他们可以担负起小学生的健美操教学工作。与此同时,掌握健美操的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和考核方法等,以帮助小学生进行各种练习,提高小学健美操教学水平。

2健美操理论教学与实践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路

教学内容的不断创新

根据社会发展需求,不断丰富教学内容

在我国教育改革力度不断加大的过程中,素质教育的有效实施,使得健美操理论教学与实践课程教学改革必须对教学内容不断创新给予高度重视,根据社会发展需求,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从而不断丰富教学内容,真正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目前,教学内容主要有大众健美操、专项身体素质训练、竞技健美操、拉丁健美操等,在增强学生身体协调性、平衡性和柔软性等方面有着重要影响,对于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等有着重要作用。例如:在拉丁健美操的教学过程中,学生需要掌握基本要领和步法,并将一套拉丁健美操完整地演绎出来,才能真正体现学生的综合能力和技能掌握情况。

高度重视教学课时的合理、科学安排

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健美操理论教学与实践课程教学改革必须对课时的合理、科学安排给予高度重视,才能促进其改革不断创新。在所有的教学中,专项身体素质训练是最重要的基础课程,一般在本科层次的教学中需要安排在一年级下学期开始授课。与此同时,大众健美操是在本科二年级上学期开始授课,竞技健美操是在本科二年级下学期开始授课,拉丁健美操是在本科三年级下学期开始授课,舞蹈啦啦操是在本科三年级上学期开始授课。

注重实践教学环节的改革

根据健美操理论教学与实践课程教学改革的整体情况来看,必须注重实践教学环节的改革,才能真正达到改革目的。在实践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将理论学习和实践练习充分结合在一起,通过分层教学、实验教学、分析教学等多种教学方式,不断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才能让学生快速掌握健美操理论教学与实践课程的相关知识。随着教学模式的不断转变,多媒体演示、模仿练习、讨论和比赛等多种教学方法可以合理运用到课堂教学中,是增强学生学习兴趣和教学效率的重要保障。

合理进行教学评估和考核

在健美操理论教学与实践课程教学改革中,合理地进行教学评估和考核,才能让教师和学生知道自己存在的不足,在不断改进的过程中,促进健美操理论教学与实践课程教学改革不断创新。目前,考核的重点是学生的综合技能,必须对技术、理论和专业技能进行全面考核,并在教学期间设置各种自主形式的考核方式,提高学生的主动参与性,才能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最终促进健美操理论教学与实践课程教学水平有效提高。

3结束语

综上所述,根据健美操理论教学与实践课程教学实际情况,对上述教学内容进行全面改革,不断增强学生的健美操学习兴趣,注重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创新,才能真正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从而促进健美操理论教学与实践课程教学水平不断提高,为学生未来良好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作者:李俊杰 单位:赤峰学院体育学院

第4篇:应用型本科古代汉语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一、“古代汉语”课程性质

“古代汉语”课程是高等职业院校文化教育类专业的一门基础课,是一门语言工具课,还是一门文化教育课。说“古代汉语”是一门基础课,是因为这门课程要讲解有关古代汉语的基础理论知识,培养学生基本的古代汉语素养,激发学生对古代汉语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最基本的阅读古文的技能。说“古代汉语”是一门语言工具课程,是因为这门课程涉及到古文字、音韵学和训诂学知识,要阐述汉语语音、词汇、语法、修辞等方面的演变过程,使学生初步了解汉语言的发展特点,并使学生掌握阅读古代汉语文献资料的能力,为学生学习和使用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奠定重要的语言基础。“古代汉语”还是一门文化教育课和文化传承课。中华民族数千年积淀下来的辉煌灿烂的历史文化记载于汗牛充栋的历史典籍中,通过学习“古代汉语”中的经典文章和优秀文选,可以洞察到蕴含于这些优秀篇章中的古代哲学、文艺、经济、社会、外交、军事、医药、政治思想等,深刻感到古人在语言艺术、天文认识、社会交际、礼仪制度、风俗文化等方面所达到的高度和深度,体验到在不同时代人们的社会观、价值观、世界观等,从中获取优秀的中化精髓文化、先进的社会礼仪文明、优美的语言文学艺术、博大精深的哲学思想。可以说,学习“古代汉语”就是走进中国历史文化殿堂的第一步。这也是为什么从初中到大学都要学习文言文的重要原因。

二、“古代汉语”课程教学现状

目前,在应用型本科院校,除汉语言文学、汉语言、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等专业以外,秘书学、语文教育、汉语国际教育以及外国语言历史等专业也都开设“古代汉语”课程。无论从应用型大学的人才培养理念还是从应用型人才的目标来看,现在很多应用型本科院校和专业所开设的“古代汉语”课程在教学上都存在一些值得探讨的问题。

(一)教材针对性不强

从各应用型本科院校不同专业所使用教材来看,除医学类专业所使用的古汉语教材偏重于医古文和医古汉语外,其他专业在“古代汉语”的教材选用上专业重点不明显,还没有紧密结合专业而编写“古代汉语”教材。在编写体例上也存在大同小异的问题。汪业全、孙月香筛选了国内普通高校20部《古代汉语》教材:“王力《古代汉语》(校订重排本,中华书局,1999/1962),郭锡良等《古代汉语》(修订本,商务印书馆,1999/1981),曹翠云《民族院校古代汉语读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0/1990),张世禄《古代汉语教程》(重订本,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1991),荆贵生《古代汉语》(第三版,武汉大学出版社,2011/1995),沈祥源《古代汉语》(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1998),宋学农等《古代汉语》(山东大学出版社,1999),王彦坤等《古代汉语教程》(第二版,暨南大学出版社,2011/2000),蔡正发等《古代汉语》(云南大学出版社,2004),洪波《立体化古代汉语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汪启明等《古代汉语》(四川出版集团巴蜀书社,2006.1),胡安顺等《古代汉语》(修订版,中华书局,2007/2006.9),殷国光等《古代汉语》(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1),周及徐《新编古代汉语》(中华书局,2009.7),施向东等《古代汉语基础》(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4),俞理明等《古代汉语》(重庆大学出版社,2010.10),蒋冀骋《古代汉语》(湖南大学出版社,2011),董志翘等《古代汉语》(武汉大学出版社,2012.1),宋绍年《古代汉语》(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8),毛远明等《新编古代汉语教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1]31-36着重对它们的体例进行了比较分析。通论部分包括文字史、词汇史、语法史及音韵学。这些教材是比较有影响力,但主要针对普通本科或者针对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材,对应用型本科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来说,理论性偏强,应用性不突出,切合度不大、针对性不强。

(二)教学内容不够深入

“古代汉语”课程教学内容繁富,除了在通论部分要讲解古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词汇史、语法以及诗律、词格等知识外,古文选中涉及的知识更是广泛,囊括了历史学、社会学、政治制度、经济学、哲学、文学、天文历法、宗教学、艺术学、军事等,包蕴的知识异常丰富。想把文选部分讲解得有声有色、生动、透彻,使学生真正领略、体味到文章的社会背景、作者的思想内涵等,需要花费很多时间。很多应用型院校在教学和人才培养改革中不断加强选修课、通识课,对像“古代汉语”这样的基础课或专业课非但不增加课时,反而还在进行省简,使教师只好压缩原计划详细讲解的内容,造成原本生动、立体的语言文化课变得索然无味。另外,在有限的课时内,大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赶“进度”而很少安排课程技能训练和实践教学环节,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效果。(三)教学方法改革力度小古代汉语作为一种过去使用的语言,在日常生活中很少使用和涉及。因此,应该像对待一种新语言教学那样,高度重视、认真研究教学方法,甚至可以借鉴外语教学或语言习得的理论和方法。教学方法可以灵活多样,教学手段可以因内容而异。当前,不少应用型院校的“古代汉语”课程教师仍采用“学究式”和“灌输式”教学法,忽视对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忽略了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互动,要求学生死记硬背教学笔记和文章片断。例如,在“辞书”教学部分,教师用很多课时对各类字书、韵书、辞书的体例、内容、特点等进行分析比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觉枯燥乏味、没有兴趣。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课程教学注重应用性、操作性,重点培养学生的技能和动手能力。如果“古代汉语”课程教师不注意采用新的教学手段,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和生动性,势必达不到教学效果。如有的教师在讲解“汉字的形体演变”时,还是用粉笔在黑板上画几个象形字符,滔滔不绝地讲不同阶段汉字的形体特点、载体材料、发展变化等,缺少直观表现,使学生很难理解或领悟汉语形体演变的过程。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改进教学方法和技术手段,就会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古代汉语”课程教学改革建议

(一)转变教育理念与教学思想

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教师在课程教学思想上要适应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教育理念,明确培养应用型高技能人才的育人目标定位,并将之具体落实到每一门课程的教学上。课程应该是为人才培养的整体目标服务的。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古代汉语”教学可以根据实际专业的不同,结合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要求,重新调整和设计其教学目标,包括“让学生掌握古代汉语的基础知识”“培养学生阅读和使用古汉语的能力”“学习并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并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等。“古代汉语”课程要实现这样的教学目标,就要重新改革、设计整个教学过程。首先,要深化“古代汉语”课程对古代语言文化的教学内容。不能把“古代汉语”只当成一门语言工具课而重点讲解古文字、音韵等知识,而要给学生讲解传授语言和文学作品背后的优秀文化。其次,要加强实践教学。在理论教学的同时,增加实践环节,搭建古代汉语与汉代生活的桥梁,让学生在动手、动脑中愉快地感受和学习古代语言文化。再次,要加强专门教材建设。应用型院校不同专业在“古代汉语”课程教材的选用上不应相同,要结合专业特点,选用或编写切合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要求的专门教材。此外,在教学方法上,要充分借鉴现代教育理念与方法,多样化地组织课堂教学,利用多媒体、网络等现代化教学手段使教学生动、形象,提高教学效果。另外,要加强对课程教学过程的督导和效果评价。

(二)优化教学内容

课程教学内容是教学的核心,也是教学目标的体现。“古代汉语”课程的教学内容要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培养目标进行调整、补充和删改,突破传统普通本科院校的教学模式。“古代汉语”课程要实现“掌握古代汉语的基础知识、培养阅读和使用古汉语能力、学习并继承优秀传统文化、提高人文素养”的知识、能力、素质三维一体的教学目标。在讲解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词汇、语法等基础知识时,可以引入国内外最新的语言学、文字学理论进行阐述。还可以向学生讲授古汉语文选中涉及到的古代历史、社会、政治制度、经济、哲学、文学、天文历法、宗教、艺术、军事等方面的知识,并能结合当代社会发展和学生所学专业进行比较分析,补充新知识、拓宽新视野,让学生认识并感受到中国古代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和魅力。理论知识以够用为度,除汉语言文学、汉语、语文教育等专业外,其他专业的理论讲解不必太深,要与专业发展相结合,体现出古代文化的现实意义和应用价值。

(三)突出实践教学

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决定了“古代汉语”课程教学内容要体现出“能力培养”的要求,加强课程的实践教学。要将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结合,将教师讲授与学生训练相结合。首先,教师要通过一定的课堂练习和专门训练来巩固古汉语理论知识、提高古文阅读技能。这种阅读训练既可以在课堂上进行,在教学过程中边读边讲,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诵读、翻译训练;也可以在课下进行,由任课教师指定阅读书目和篇章,采取措施督促、检查阅读效果。其次,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第二课堂开展相关的实践教学,通过带领学生参观古文碑林、博物馆、图书馆、古迹名胜等,让他们亲自见识古文字形体,认识古籍原貌,感受古代文化环境。此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分析现实生活中关于用字、用词和风俗习惯等方面的案例,培养学生运用知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另外,教师在讲授诗词格律时,可以让学生仿写填词,锻炼学生的思维,并增加课程的趣味性。

(四)加强教材建设

教材是教学的重要工具和依托,选取合适的教材是实现教学目标必备的条件。原来通行于普通本科教学的《古代汉语》已经不适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高职高专系列教材中有几部《古代汉语》教材,但其编写初衷和教学对象主要是针对专科学生,不适合应用型本科的教学。目前,适合应用型院校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的《古代汉语》教材几乎没有。不同的专业应该选用或编写适合本专业使用的有针对性和实用性的《古代汉语》教材。有条件的院校应该组织教师编写适用性强的校本教材,加强教材建设,突出针对性和专业适用性。例如,“秘书学”专业的《古代汉语》教材不应与“语文教育”专业《古代汉语》教材相同。

(五)改进教学方法与手段

“古代汉语”课程教学改革应在发扬传统教学方法优势的同时,借鉴国内外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学习其他课程优秀的课堂教学方法,突破以教师为主体的讲解式教学法,积极探索适合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的互动式教学法、讨论式教学法、小组学习式教学法、学术研究式教学法等教学方法,使课堂教学形式丰富多样。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充分调动学生参与互动的积极性,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同时,教师可以把课堂教学与学生课下网络交流等多种教学方式整合起来。“古代汉语”课程教学应当注意现代化教育技术的运用,从教师备课到课堂教学,再到学生预习、复习和拓展学习等都应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和多媒体网络手段。早在1960年,陆定一所做《教育必须改革》的报告就指出,教育教学“必须采用新的教育工具,如唱片、录音带、幻灯、电影、广播、电视以及充分配备必要的仪器、模型等新式教具。”P40在现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知识信息迅猛发展的今天,应用型院校的教师应紧跟现代科技步伐,不断更新教育教学观念,勇于创新,充分利用现代化教育技术和科技条件,改进教学手段和教学方式。教师在备课时,既可利用院校内部专门的教学资源库,也可以利用现代网络上各种音频、图文等资料。在课堂课程教学中,可以利用电子展台将古籍、甲骨文、金文等古文字形体实物进行展示,也可以利用多媒体平台将教学内容的历史背景和文化题材通过已有的影视资料、三维动画、教学视频、相关图片播放出来,给学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增强教学立体效果。

(六)加强网络教学

现代网络技术日益进步,网络教学与网络在线学习逐渐成为现代人们获取知识和技能的一个重要途径。“古代汉语”课程教学要充分利用现达的网络资源,促进教学手段信息化、数字化,使之成为教学中的一个重要工具。教师和学生都可以利用网络收集相关教学资料,丰富课堂学习内容。教师可以通过建立“古代汉语网络课堂”网站,将相关教学资料、教学要求、课程作业放到网络上,实现案例教学、课程设计、情景创设、问题提出、自主学习、协作讨论、多元化评价等全部环节的网络化。近年来,新涌现出来的一种网络资料综合运用的课程开发模式“慕课”(MOOC),优化了在线课程开发与学习,使得网络学习更加便利。“古代汉语”课程应加强网络教学,提高课程教学的现代化。

四、总结

综上所述,“古代汉语”要适应应用型院校转型后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要求,培养掌握古代汉语言知识、具备古汉语应用能力、高素质的专业应用人才,就必须突破传统教学模式,转变教学思想,重新定位课程性质和目标;选用或编写切合各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要求的专门教材;优化课程的教学内容,突出实践教学;改进教学方法手段,充分利用现代网络资源和技术,加强对课程教学效果的督导和信息反馈等,从而提高教学效果,提升教学质量,实现培养目标。

作者:李永芳 单位:云南民族大学民族文化学院

第5篇:变频器实用技术课程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

1课程设计思路

本项目以职业活动为导向,通过职业岗位调研,根据具体维修电工职业岗位群所需的基本职业素质、操作技能与技术应用能力以及课程任务和学生实际基础,明确了课程的重点在于培养学生对变频器的操作与维护的能力,在此基础上分析和确定本课程具体的职业能力目标和知识目标。知识目标贯彻“必需、够用”原则,围绕职业能力目标进行组合。

2教学改革与实践

根据设计思路,本项目坚持以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改革理念,开展了如下的教学改革实施。

课程整体设计方案

课程整体设计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由简单到复杂,由单一到综合。本课程共有四个项目,其中项目一为变频器的认识与安装、项目二为变频器的基本功能训练、项目三为变频器的综合运用、项目三为变频器的维修与维护。项目一分解为三个任务,其目的是让学生在刚接触这门课程时对此产生学习兴趣,并在对变频器进行初步认识的基础上,实现对变频器主电路和控制电路进行接线练习,并通电运行,体验变频器对三相异步电动机的调速功能。项目二分解为七个任务,分别是变频器面板的使用、变频器的数字信号操作控制、变频器的模拟信号操作控制、变频器的异地控制、电动机的多段速控制、PID控制、网络控制。前三个任务是变频器的最基本的控制方式,任务4、5是变频器的一般功能,任务6、7是变频器的特殊功能,通过这部分的训练学生能熟练操作变频器。项目三为变频器的综合应用,本项目选择了“变频器在恒压供水系统的应用”和“变频器在通风系统的应用”为典型事例。让学生进一步熟悉变频器的操作,并能够从实践中学到更多变频器应用知识,了解工作流程,仿真实际工作环境,让学生真正做到在“学中做,做中学”。项目四可分解为四个任务,通过这四个任务。使学生能拆装变频器;能对常见模块进行测试与更新;能对变频器常见故障进行分析、排除;会对变频器进行性能测试和维护。

课程单元设计方案

根据上述课程整体设计方案,项目组成员认真、周密地进行课程单元教学设计,并严格按设计组织实施。课程单元设计方案以两学时为单元编制,每个单元一个教学方案。单元设计方案中包括职业能力目标、职业知识目标、职业能力训练项目、职业能力训练素材、教学方法、项目教学过程控制、作业布置等要素。通过课程单元设计方案,教师与学生按设计步骤逐步实现教学目标。

课程考核方法

课程考核是在任务完成后,教师对每个学生或每个小组的完成情况进行检查考核,考核坚持预先设置的标准,不随意拔高或降低。本项目的课程考核分学生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的主观性表现、项目实施成果、实操考核、理论过关测试四个方面。学生在项目过程中的主观性表现占10%,主要考核学生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出勤、主动性和积极性、在小组中起到的作用以及团队协作精神等方面的情况。此方面的考核以教师跟踪巡查中掌握的情况为依据。项目实施成果占40%,主要考核学生在每项任务完成情况,以项目组工作日志、任务报告单为依据。实操考核占30%,此方面的考核在学期末对每位学生进行实操考试,以对变频器的基本操作为主。理论过关测试占20%,本方面的考试始终贯穿整个学期,每完成一个项目对学生进行理论过关测试,未达到过关的同学再次通过自己的学习再次测试,直到过关为止。

3教学改革的成效与反思

通过此次教学改革,改变了学生被动学习的局面,让学生从任务要求出发,主动查阅资料、学习相关知识与技能、安装、调试。既能学到知识与技能,又能养成规范的操作习惯、科学的思维方法、团队合作和创新等职业素质。但是,改革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需要认真思考,积极寻求对策。1.关于教学考核的思考。本项目设计的教学考核能够公平公正的考核出每位学生的真实成绩,但是教师的工作量繁重。能否通过信息化的手段将此评价方法简单化、智能化,需在此方面进一步研究与实践。2.通过教学改革和实践,学生的专业技术能力、社会能力和方法能力都获得了较大提升。但改革也迫切要求教师需要到企业参加工作实践,了解专业领域的新技术、新工艺、新的管理要求,积累生产实践经验。

作者:梁波 田亚立 单位:宁夏工业职业学院

第6篇:物流工程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一、背景

随着我国物流行业的快速兴起,物流行业急需大批高素质物流专业人才,为了满足这一需求,我校特开设了物流工程专业。在此背景下,对物流工程专业相关课程进行教学改革的探讨显得十分必要。本文以“物流工程”课程为例,对物流工程专业相关课程进行创新性教学改革的说明。“物流工程”是物流工程专业重要的专业特色课程。在该课程的教学中,改造课堂教学模式结构,逐步实践研究性教学机制与课外实践相结合的创新型教学模式,从而调动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性,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并通过加大实践教学比例,提高学生们的专业知识水平和就业竞争力。

二、创新教学建议

1.以教材为本,结合文献研读

在传统本科教学中,教材通常是老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基本平台。在物流工程的教学改革中,以教材为基础,并结合教学部分最新研究成果以及物流企业的实际案例构建教学结构,而不是仅仅拘泥于教材内容。从宏观上,把“物流工程”课程教学划分为教材专业知识讲解、参考书籍阅读及文献学习、物流企业实地调研、针对实际案例设计具体方案等几个阶段进行学习,并根据实际教学情况动态调整教学计划。要求学生在整个学期周期内,至少在图书馆借阅三本与“物流工程”相关的专业书籍,而不是仅限于一本教材的学习。在课堂教学的同时,积极进行相关文献的研读,并进行小组讨论式学习。老师在课堂上讲解教材的同时并对文献重点进行引导式分析,从而提高学生们阅读和分析文献的能力,为今后研究生学习打下良好基础。“物流工程”课程的教学内容,将包括物流工程的基础理论、实践知识、文献研究、案例分析等。

2.启动研讨式教学模式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研究性教学在世界很多学校中得到广泛推广

课程教学改革

固体物理与力学、电磁学在内容上存在着本质的区别,其体系庞大,设计到普通物理、理论力学、统计物理、量子力学等多名课程,再加上教学课时有限。因而,固体物理是公认的学生比较难学的课程。教师在规定的有限的教学课时内怎样安排如此繁多的教学内容,使得学生掌握该课程的基础知识,培养学生对固体物理的学习兴趣及应用能力,为他们今后的教学和科研奠定良好的基础,是每个讲授该门课程的教师面临的一个突出的难题。针对上述问题,作者认为可以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等方面加强对固体物理课程的教学改革。目前,我系只有物理学专业开设了固体物理课程,总学时由原来的64学时增加到72学时。采用的教材是黄昆原著韩汝琦改编的《固体物理学》。该书内容共13章,内容涉及到晶体结构、固体的结合方式、晶格振动及晶体的热学性质、能带理论、晶体中电子在电磁场中的运动、金属电子论、半导体电子论、固体的磁性、固体中的光吸收、超导的基本现象和基本规律、固体中的元激化、晶体中的缺陷和相图。从本书的结构来看,内容确实多,在规定的课时内难以完成教学任务。因此,在教学内容方面的改革势在必行。结合我系学生已经系统学习过《热力学统计物理》、《理论物理》、《量子力学》等课程的实际情况以及学生未来的发展需要,我重点讲授晶体结构、固体结合、晶格振动与晶体的热学性质、能带理论、金属电子论、固体的磁性等基础而重要的内容,尤其是能带理论是重点讲述的内容。在讲述上述内容时,笔者还会根据实际情况补充一些与课程相关的现代前沿知识。例如,在讲授晶体结构这一章时,笔者会介绍石墨烯、二硫化钼、硅烯等这些二维材料的结构及其研究现状;在讲授能带理论时,重点介绍怎样利用紧束缚方法来计算石墨烯及其纳米带和硅烯这些前沿研究材料的能带结构;在讲晶体的热学性质时,笔者会介绍目前有关热电效应的前沿知识及其应用和笔者正在从事这方面科研工作的一些基本情况;而在讲授固体的磁性质时,笔者会介绍量子霍尔效应、量子反常霍尔效应、量子自旋霍尔效应等前沿知识等。在教学方法上,笔者不采用老师一个人在讲台上讲而学生在下面听的传统教学模式,而是采用启发式教学,适时的启发学生去思考问题的来龙去脉,让学生深刻理解和掌握所学的内容。另外,采取和学生互动的方式来教学,例如笔者会适时的提问,抽出专门的时间分小组讨论等。此外,还会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变被动为主动,对于部分较简单的章节留给学生自学,这样便于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在教学手段上,笔者采用黑板板书和多媒体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手段。众所周知,传统的授课方法是通过口述、板书等手段来授课。板书的唯一优点是老师在板书的过程中学生有一定的思考时间,但是形式过于单调,学生思想容易开小差。此外,由于固体物理内容较抽象和一些晶体结构非常复杂,传统的教学方法有其很大的局限性。例如,当介绍复式格子金刚石的晶体结构时,传统的教学方法徒手作图似乎已不再适用,一方面会花费大量的时间去画金刚石的结构图,另一方面做出的图可能达不到理想的效果,因而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以动画、图形和影像等多种形式将金刚石的晶体结构展示给学生。这种方法可以使学生获得对金刚石晶体的直观而深刻的印象,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当然,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和普及,在教学中,还可以通过利用网络资源手段来教学。

课程建设措施

根据固体物理课程的教学规律和特点,笔者认为固体物理课程建设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着手。第一,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师资力量是衡量一个学校教学质量好坏的重要因素。因此应非常重视师资队伍的建设,有计划的派遣青年教师参加有关的国际学术会议、国内学术会议和进修班,掌握固体物理课程方面最前沿的知识,不断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和科研水平,使青年教师快速成长为学者型教师。同时,积极引进具有扎实固体物理知识方面基础的高层次人才,做好新老交替、交班接班的工作,使教学组始终为一支结构合理、人员稳定、教学效果好的高水平的教师队伍。第二,鼓励教师积极参加国内、省内有关固体物理课程的教学研讨会。学习国内高等学校使用的最新的教材和教学方法,及时的把握最新的教学动态。每年至少组织一次本课程教师到国内或省内的高等院校调研固体物理课程的建设情况,引进同行的先进的教学手段。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第三、组织和实施固体物理课程的教师视频和教学网站系统的建设。建立一个关于固体物理课程专题的教学网站,把我们编制的电子教案和教学视频上传到网上供学生学习。同时,建立电子版的习题集,上传到网站供学生进一步学习使用。通过不断的发展和建设,逐渐建成一个资料丰富齐全的课程教学网站。总之,结合邵阳学院理学与信息科学系本科生的固体物理这一门课程的实际教学情况,笔者着重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教学手段等方面探讨了这门课程的教学改革,并提出了该课程的几项具体改革建设措施。诚然,固体物理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建设是一个庞大而又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我们不断的发展和完善,同时还需广大教育工作者做更多的研究和探索。,我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倡导讨论式教学,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开拓创新的能力。在学期中段,指导学生自主搜索文献进行独立研读,并在课堂上以小组形式(3-4人),对文献中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模型建立以及文献的优点和不足进行总结,并以PPT的形式在课堂上进行讨论,可以进行师生互动的形式,或采取同学提问的形式。这种研讨式教学模式,在提高学生探索创新能力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在本课教学中,相比讲解基础理论,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探索创新的能力。文献研讨包括小组成员研讨和师生研讨,不同于传统教学中的教师单纯式教学,研讨开放式教学增加了学生间以及师生间的互动,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增强,而通过问与答的形式,也使得教师的教学水平得到不断提高。

3.与物流企业相结合,开展“双师”教学

开展“双师”教学,通过校企合作,增加实践教学比例。与苏宁和顺丰速运等物流公司洽谈合作项目,增加学生在校期间的课外实践活动。目前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1)学校教师不能满足实践教学要求任课老师不能满足实践教学的主要原因在于老师缺少在物流企业中的实践经验,而教材内容又相对滞后,这导致老师在课堂上传授的知识与物流企业现状存在一定距离,在现代物流飞速发展的今天,差距尤为明显,这使得学生所学非企业所需,直接影响了物流工程专业毕业学生的就业竞争力。2)学校实验室设备相对落后在信息化时代,物流企业的设备、设施更新换代很快,由于学校对物流企业现状缺乏了解,再加上专业建设费用有限,学校实验室设备较为陈旧,使得现有实践教学设施不能满足教学要求。鉴于以上分析,在课程学习过程中,至少邀请一次物流企业的相关人员来学校进行实践性教学。通过介绍企业背景、业务流程以及物流企业对人才的实际需求情况,使学生对专业有更加清晰的认识,能够明确把握未来学习及就业方向。通过开展“双师”教学,安排学生与物流企业从业人员进行面对面的沟通,扩大学生知识面的同时,真正做到专业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另一方面,在课程实践中组织一次学生到物流企业参观的活动,使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理解的更为深刻。

4.考试形式与成绩评定

为了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水平,“物流工程”课程采取多样化成绩评定方式,包括试卷考试、小组文献讨论、实践报告成绩以及平时成绩,分别占总成绩的60%,20%,10%,10%。在综合成绩评定中,大大降低了试卷成绩所占的比例,鼓励学生研读文献,开展研讨式教学,并通过校企合作和“双师”教学,加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从成绩评定方式的改变来逐渐改变学生们传统的学习方式,进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

三、总结

物流工程专业是一门新兴专业,在人才培养方案、实践课程以及专业建设等方面都还处在探索阶段。因此,本文以“物流工程”课程为对象,针对目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需要改进的地方,阐述了开展研讨型教学和增加实践教学的必要性,通过进行教学改革提升物流工程教学质量,将物流工程系的学生培养成现代社会所需要的物流专业人才。

作者:郑琰 张骏 黄银娣 单位:南京林业大学汽车与交通工程学院

第7篇:固体物理课程教学改革与建设措施探讨

1课程教学改革

固体物理与力学、电磁学在内容上存在着本质的区别,其体系庞大,设计到普通物理、理论力学、统计物理、量子力学等多名课程,再加上教学课时有限。因而,固体物理是公认的学生比较难学的课程。教师在规定的有限的教学课时内怎样安排如此繁多的教学内容,使得学生掌握该课程的基础知识,培养学生对固体物理的学习兴趣及应用能力,为他们今后的教学和科研奠定良好的基础,是每个讲授该门课程的教师面临的一个突出的难题。针对上述问题,作者认为可以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等方面加强对固体物理课程的教学改革。目前,我系只有物理学专业开设了固体物理课程,总学时由原来的64学时增加到72学时。采用的教材是黄昆原著韩汝琦改编的《固体物理学》。该书内容共13章,内容涉及到晶体结构、固体的结合方式、晶格振动及晶体的热学性质、能带理论、晶体中电子在电磁场中的运动、金属电子论、半导体电子论、固体的磁性、固体中的光吸收、超导的基本现象和基本规律、固体中的元激化、晶体中的缺陷和相图。从本书的结构来看,内容确实多,在规定的课时内难以完成教学任务。因此,在教学内容方面的改革势在必行。结合我系学生已经系统学习过《热力学统计物理》、《理论物理》、《量子力学》等课程的实际情况以及学生未来的发展需要,我重点讲授晶体结构、固体结合、晶格振动与晶体的热学性质、能带理论、金属电子论、固体的磁性等基础而重要的内容,尤其是能带理论是重点讲述的内容。在讲述上述内容时,笔者还会根据实际情况补充一些与课程相关的现代前沿知识。例如,在讲授晶体结构这一章时,笔者会介绍石墨烯、二硫化钼、硅烯等这些二维材料的结构及其研究现状;在讲授能带理论时,重点介绍怎样利用紧束缚方法来计算石墨烯及其纳米带和硅烯这些前沿研究材料的能带结构;在讲晶体的热学性质时,笔者会介绍目前有关热电效应的前沿知识及其应用和笔者正在从事这方面科研工作的一些基本情况;而在讲授固体的磁性质时,笔者会介绍量子霍尔效应、量子反常霍尔效应、量子自旋霍尔效应等前沿知识等。在教学方法上,笔者不采用老师一个人在讲台上讲而学生在下面听的传统教学模式,而是采用启发式教学,适时的启发学生去思考问题的来龙去脉,让学生深刻理解和掌握所学的内容。另外,采取和学生互动的方式来教学,例如笔者会适时的提问,抽出专门的时间分小组讨论等。此外,还会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变被动为主动,对于部分较简单的章节留给学生自学,这样便于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在教学手段上,笔者采用黑板板书和多媒体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手段。众所周知,传统的授课方法是通过口述、板书等手段来授课。板书的唯一优点是老师在板书的过程中学生有一定的思考时间,但是形式过于单调,学生思想容易开小差。此外,由于固体物理内容较抽象和一些晶体结构非常复杂,传统的教学方法有其很大的局限性。例如,当介绍复式格子金刚石的晶体结构时,传统的教学方法徒手作图似乎已不再适用,一方面会花费大量的时间去画金刚石的结构图,另一方面做出的图可能达不到理想的效果,因而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以动画、图形和影像等多种形式将金刚石的晶体结构展示给学生。这种方法可以使学生获得对金刚石晶体的直观而深刻的印象,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当然,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和普及,在教学中,还可以通过利用网络资源手段来教学。

2课程建设措施

根据固体物理课程的教学规律和特点,笔者认为固体物理课程建设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着手。第一,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师资力量是衡量一个学校教学质量好坏的重要因素。因此应非常重视师资队伍的建设,有计划的派遣青年教师参加有关的国际学术会议、国内学术会议和进修班,掌握固体物理课程方面最前沿的知识,不断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和科研水平,使青年教师快速成长为学者型教师。同时,积极引进具有扎实固体物理知识方面基础的高层次人才,做好新老交替、交班接班的工作,使教学组始终为一支结构合理、人员稳定、教学效果好的高水平的教师队伍。第二,鼓励教师积极参加国内、省内有关固体物理课程的教学研讨会。学习国内高等学校使用的最新的教材和教学方法,及时的把握最新的教学动态。每年至少组织一次本课程教师到国内或省内的高等院校调研固体物理课程的建设情况,引进同行的先进的教学手段。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第三、组织和实施固体物理课程的教师视频和教学网站系统的建设。建立一个关于固体物理课程专题的教学网站,把我们编制的电子教案和教学视频上传到网上供学生学习。同时,建立电子版的习题集,上传到网站供学生进一步学习使用。通过不断的发展和建设,逐渐建成一个资料丰富齐全的课程教学网站。

3总结

总之,结合邵阳学院理学与信息科学系本科生的固体物理这一门课程的实际教学情况,笔者着重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教学手段等方面探讨了这门课程的教学改革,并提出了该课程的几项具体改革建设措施。诚然,固体物理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建设是一个庞大而又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我们不断的发展和完善,同时还需广大教育工作者做更多的研究和探索。

作者:周本胡 曾爱华 刘英 单位:邵阳学院魏源国际学院

第8篇:食品类专业专业英语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1课程性质目标定位

对“专业外语”的课程性质和目标进行定位,首先需要思考“专业英语教学”与“专业理论教学”之间的关系,以及“专业英语教学”与“基础英语教学”之间的关系。在传统的人才培养方案中,专业英语课程一般安排在基础英语和专业理论的学习之后,其教学目标在于使学生掌握常见专业词汇的英文表述,了解英文专业文献中的语法和句型特点,能较流利地阅读并较正确地理解一般的专业英文资料。然而,在联合办学培养模式中,一方面许多专业课程需要在外方学校学习或由外方教师在中方学校进行教学;另一方面,要顺利获得国外高校的学位,学生需通过雅思或托福等语言考试。高等教育国际化背景下的这些变化,决定我们必须对“专业外语”的课程性质和目标进行重新定位。基于此,我们在联合办学的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时将“专业外语”课程安排在了学生进校后的第一学期,并在教学目标上做了重新设定。具体地,一方面我们要求本课程与大学基础英语的教学过程相互配合,以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等综合英语水平作为教学目标之一;另一方面我们还将本课程作为学生学习后续专业课程的基础,即以理解和掌握食品类专业相关基本术语和基本理论作为另一教学目标。亦即,我们将专业英语课程既作为整个英语教学模块中的一部分,也作为一门专业导论性的课程。

2教学内容体系构建

设计合理的教学内容体系是实现教学目标的前提,为此我们在综合现有相关教材的基础上,结合我国食品科学一级学科下二级学科门类划分的相关规定,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做了深入的思考,以使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既能提高英语综合水平,也能较为全面的了解食品类专业的全貌。具体地,我们将食品类专业“专业英语”的教学内容体系分为了8个主题(表1),每个主题既相对独立也密切联系。

3教学模式手段探索

理想的教学模式和手段,是完成教学内容体系实现教学目标的途径。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设计了多种教学手段,进而形成全方位的教学模式来保证教学目标的实现,概况起来我们的教学模式手段有如下两个方面的特色。一是,强化课程“穿透力”,构建课堂讲与课外修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一方面,每堂课之前教师将教学课件提前与学生共享,并要求学生认真预习教学内容,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弄清课件中的新词汇和新术语。另一方面,充分利用当今网络MOOC资源,要求每两位同学在课外共同研修一门与专业相关的网络课程,并安排一定学时供学生用英语汇报网络课程的学习情况。学生课外网络课程研修的情况将按一定比例计入课程总评体系。二是,突出学生“参与度”,构建学生问与教师答相结合的教学模式。要求学生在预习教学课件的时候,需根据课件内容凝练出2~3个具体问题,并用英语向教师提出;课堂上教师综合班级学生的问题情况,以答疑的形式完成教学内容的讲授。

4课程考核体系设计

课程考核体系的科学设计,是评价课程教学效果,了解学生学习情况的关键所在。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参照国外大学的课程考核体系,构建了以“突出过程考核”为特点的课程考核体系,具体包括如下几个方面:(1)课堂考勤,出勤课堂是学生的基本要求。每堂课以签到的方式对学生进行考勤,考勤情况占总评成绩的5%。(2)课堂小测验,通过随堂的小测验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及时的了解有利于督促学生学习,也有利于教师及时改进教学手段。每一个教学主题结束进行一次小测验,小测验的成绩占总评成绩的20%。(3)课程参与度,参与课堂的情况能够反应学生对课程的付出情况以及学生的学习效果。根据学生每堂课提问的情况,以及参与课堂讨论的情况对其课程参与度进评价,该成绩占总评成绩的10%。(4)课外研修情况,课外研修情况能反应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及自我学习能力。根据学生课外网络课程学习的情况情况进行评分,并以25%的比例计入总评成绩。(5)期末考评,期末考评是对课程的整体考核,主要以客观题的形式考核学生对专业基本术语的掌握情况。该部分成绩占总评成绩的40%。

5结语

我们按照上述措施进行食品类专业外语课程的教学,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教学效果。一是,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得到了较大提高,逐步由应付式的被动学向兴趣性的主动学转变。二是,学生在英语综合能力考试,如大学英语四六级以及雅思等考试的通过率有一定的突破。三是,学生在系统学习专业课程之前,对食品类专业有了一定的初步认识,进而在后续的专业课程学习中有了更多的针对性。这些措施是我们在教学过程中的一些经验和体会,能够为相关教师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但同时,上述改革措施中有部分措施我们仅仅进行了初步的尝试,另外还有一些改革措施必然存在其局限性和不合理性。

作者:贺江 李峰 单位:湖南文理学院生命科学学院 湖南文理学院国际学院

第9篇:电子系统课程设计教学改革

1课程的主要特点及问题

电子系统课程设计在我校开设有20年的历史了,随着电子通信技术的飞快发展,该课程不断发展变化,我们用四个词概括了这个课程的四个主要鲜明特点:由点及面、承上启下、与时俱进、以静制动。1)由点及面,主要是如何引导学生通过先修的各专业基础知识及专业知识的分散知识点综合应用到系统的工程设计中,如何运用计算机、微机、嵌入式等工具进行项目设计,如何运用各种现代系统仿真工具解决近代电子技术有关课题。2)承上启下,主要是如何通过课程中各个课题的学习和训练,掌握系统设计的理论与方法,顺利地过渡到独立完成毕业设计、及科研训练,3)与时俱进,主要是如何适应当前科学技术尤其是电子技术、通信技术发展的需要,扩大学生的科学视野,提高学生近代电子技术、通信技术的专业水平。4)以静制动,主要是如何通过课题训练,给学生说明设计的方法及设计的思路是可以举一反三,是以不变应万变的。这四个特点同时也给教学带来极大的挑战,也是课程不断发展变化中,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

2课程的改革基本思路

如何把握课程的四个特点,解决以上四个问题,主要是把握课程中的“变”与“不变”,主要是要做到:(1)课题取材适应当前科学技术尤其是电子技术、通信技术发展的需要,扩大学生的科学视野,跟踪当前科学技术的前沿水平,尤其是通信系统、嵌入式系统技术、电子技术的最新发展动向。(2)如何使用电子技术、通信技术中的研究方法、研究手段等相对不变的研究思路和实验手段,来解决课程中提供的实验内容。(3)如何结合在课程中,通过工程系统设计的方法结合教学中的创新要求,在较高的层次上引导学生进行创新训练,同时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3课程的改革和实施

本课程是电子通信专业的必修课,一般在第三学年第三学期开设,共有64学时,分布在连续的2周时间内。该课程主要训练学生综合应用各种电子技术知识,掌握一些小型电子系统的设计方法和制作过程的能力;培养学生们的科学性、系统性、及全面性的设计素质;在于开拓学生的设计思路,增强他们把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在课程改革方面根据现阶段教学的需要,在课题取材和实验方法上进行更新,课程实施上进行分阶段、分层次训练。

课题取材

在课题的来源上,做到与时俱进,课题取材反映当前主要技术的发展,同时,能涵盖通信电子技术的主要知识点做到由点及面,承上启下。根据全国电子设计大赛的发展情况也更新了课程设计的电路搭接部分,去掉了原来“锁相环原理实验”,引人了“数字基带信号传输性能分析”子课题;去掉了“pic单片机实践”课题,引人了“信号采集与分析系统”。从而全面更新了电子系统课程设计的课程内容。课程设计组的老师每年都会根据课题的变化调整讲义的相应部分,目前更新的讲义有《数字基带信号传输性能分析》,《信号采集与分析系统》。大胆创新,使用适合自己实验设备,自主创新的自制实验设备。课题设计组的老师,就课程设计的电子系统设计部分做了专项研究,按照本学院学生的基本情况定制的自己的实验箱系统,同年使用了自主设计的“综合创新实验箱”;

分阶段的训练

课程分两个阶段进行训练,综合训练阶段及创新训练阶段,各占32学时。(1)综合训练阶段,侧重硬件方面及系统设计的总体概念的培养,学生根据既定的课题目标进行软件仿真和硬件设计,通过模块化设计及模块联调的方式,最终在面包板上实现设计方案。该阶段规定了课题的设计参数、原理框图及器件,通过软件仿真等辅助设计手段来设计电路,学生在设计过程中需要应用已经学过的知识来设计电路,同时,在实际设计中必须对器件的数据表有所了解,不至于原版照抄,一定程度上学习了电子系统的设计过程。方案的实现是在面包板上进行的。该阶段我们一直坚持在面包板上进行方案实现,这是因为面包板是问题的“放大镜”,很多直接使用PCB制版的电路不会出现的问题,在面包板上都会出现。例如,在面包板上很容易看出不同模块之间的干扰,电源线上的干扰可以通过示波器看到,器件使用去耦电容前后的电源波形,长线与短线对电路的影响,模拟电路中干扰的产生,测试点不同对测试结果的影响等问题,在面包板上能很容易观察。在面包上问题容易产生,调试过程的难度也增加了,必须想办法来解决,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综合训练的题目是不断在变化的,目前使用的题目是“数字基带信号传输性能分析”,主要侧重以下电路的设计调试:时钟产生电路设计,数字信号发生器设计,放大和低通滤波器设计,噪声信号产生电路,加法器和衰减器设计,同步提取和译码电路设计,数字信号观测,低通滤波器性能分析,同步提取模块测试,眼图观测实验。(2)创新训练阶段,要求学生掌握电子综合设计的一般方法,使学生掌握对电子线路进行分析和设计,并根据所给定的题目要求,拟定设计方案,利用辅助软件在计算机上完成原理分析、电路设计和模拟仿真。在仿真通过的基础上,经过选定元器件、制板、组装、焊接、调试等环节,最终完成设计项目。和综合训练阶段不同的是,本阶段侧重的是软件和硬件综合的训练。同时,在上阶段的基础上更加深入的了解项目设计的方法,通过团队(一般是3人一组)的运作配合完成给定或自选的项目设计,更加强调团队协作精神。课程还根据学生程度的不同“因材施教”。对于程度好的学生,提供了层次更高、难度更大的课题研究,如“手持示波器”,“模拟驾驶装备”,“四轴飞行器”等课题研究。其中拟定的基本题目是“信号采集与分析系统”,主要内容是CORTEX-M3核心板硬件资源及开发环境,CORTEX-M3核心板的主要外部设备实验(按键、lcd显示,AD/DA实验),正弦信号失真度仪原理,音频信号的傅里叶分析,信号频率分量的功率值表示,提高输入信号动态范围测试,提高测试灵敏度实验。

4结语

通过几年来得教学改革与实践,通过分层次、分阶段的综合训练及创新训练,培养学生系统设计的基本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训练学生团队协作精神。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对所学知识融汇贯通,综合运用;使他们的专业素质产生质的飞跃;为学生即将从事的工作打下扎实的基础。

作者:林和志 谢作生 单位:厦门大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

第10篇:大学基础数学课程教学改革探析

一、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大面积运用之利敝

多媒体课件较之传统的授课方式具有形式新颖、信息量大、授课方便、教师授课劳动强度相对减小等优点,目前在我校的公共数学课程的教学中使用比例在逐渐增大,由于它的上述优点,受到许多教师的欢迎。目前的工科数学基础课主要包括高等数学、线性代数、复变函数、数理方程和概率统计,笔者在文中对上述课程的特点进行了详细介绍,分析了在上述课程的教学中如何抓住课程特点进行教学,达到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目的。但是,这些传统的、根据学生特点的启发式教学方式在多媒体课件中难以表述,这就要求教师在多媒体课件的制作中狠下功夫,把各种可能的想法和推导方式写进课件之中,如果这样,其超量的信息又和多媒体课件的特点相悖。另一种解决方式则是,课件制作简捷,大量推导仍采用传统的板书方式,但这往往又失去了使用多媒体课件的初衷。笔者曾调查所授课班级学生对多媒体课件的评价,结果令人惊诧,几乎所有的学生在不同程度上反对多媒体授课,其理由非常简单:速度快、信息量大、印象不深。笔者认为:是否采用多媒体课件必须针对课程特点和学生特点进行有选择的使用以达到多媒体课件的最佳使用效果。首先。从课程特点方面考虑,多媒体课件更适应于人文社科类课程和管理类课程。这些课程大量使用文字语言,更多地反映概念内容,反映系统的各种分支结构关系,在多媒体课件中使用动画幻灯放映,能加深学生的印象,增加趣味性。而数学等理工类学科具有大量的推导过程,这些推导不能以制作完毕的形式放映给学生而必须将推导过程展示给学生,同时在推导中还须说明各种可能的想法,基于此,对数学课程的教学使用多媒体课件要抓住两个重要环节:课件的制作和课件的讲授。在课件的制作方面,尽量让课件只反映陈述性内容如定义内容、定理叙述等,而对定理证明和例题讲解应当使用传统的板书为宜。在课件的讲授方面,注意授课节奏,给学生以足够的阅读课件时间,尽量加深学生印象。近年来,我校教学管理部门已逐步意识到板书教学的优越性,认为这是一个教师教学基本功是否扎实的重要标志,要求刚站上讲台的青年教师必须在第一年的教学过程中使用板书,这无疑是对传统教育方式合理回归的明智之举。其次,从学生特点方面考虑,对层次高的学生可多使用多媒体课件而对低年级学生则尽量少使用。因为高层次的学生如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的自学能力较强,他们对课程的了解更注重对整体的把握,他们对题纲结领的东西更加感兴趣,而对具体推导过程他们则可通过课外时间来完成,因此,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对他们往往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另外,在学术报告、论文答辩中,多媒体课件以其信息容量大、表述清楚、占用时间少等优点而受到广泛的欢迎,正成为一种固定的不可替代的学术报告形式。总之,多媒体课件更适用于文字型学科的讲授、授课对象以高层次学生为宜,同时,它完全适合于学术报告场合。要在低年级的公共数学课程的教学中广泛使用多媒体课件,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近年?在网络上展示的如加州大学、MIT、耶鲁大学等世界名校的公开课视频显示了它们的数学课程教学大多使用板书,这也许是对这个问题的另一角度诠释。我们必须在课件的制作和课程的讲授上狠下功夫,探索一套能充分发挥数学学科特色的利用多媒体工具进行教学的方法和手段。

二、辅导答疑及作业批阅程序化中应注意的问题

如前所述,当前公共数学教学改革中实行的大班授课以及辅导答疑与批阅作业的程序化是为了解决教学资源与教学规模的矛盾而不得不为之的措施和手段。在这个大前提下,怎样避免把学生当作批量生产的产品、扼杀学生的思维个性则是我们所必须面临的重要课题。传统的数学课程教学中,教师面对的是五十人左右的小班,教师可以熟悉自己所教的每一个学生,了解他们的到课情况、完成作业情况,了解不同学生的学习差异程度等。而目前教师所面临的都是150人以上的大班学生,而且除了高等数学的总学时和周学时略多一些外,其他几门公共数学课的总学时和周学时都很少,也就是说教师与所授课学生见面机会就很小。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对所授课学生信息的了解就基本上来自于辅导答疑和作业了。当前的集体答疑制度和作业的助教批阅制度充分发挥了规模化生产的优势,极大地提高了教学效率,是一项非常有效的教学改革措施。但另一方面,它也削弱了教师对学生信息的了解程度从而延缓了教师对教学中出现问题的反应时间。那么,怎样弥补规模化教学的上述缺陷呢,我认为可从如下几方面着手以解决此问题。1.实行作业批改和辅导答疑的随机抽检制度教师在大班授课时,以专业小班为单位,每班定期抽取1~2人,检查其作业完成情况,并指定他们在本教师辅导答疑时间与教师见面,询问其学习情况及对课程教学存在的意见,这样即可做到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信息并及时作出反应。对学生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如习题中大面积出现的错误,教师在授课时安排专门的时间予以讲解。2.充分利用现有科技手段,建立健全网络答疑系统目前国内各高校的校园网建立已初步完善,校内以学院为单位的网络站点的建设已初具规模,在这种条件下,建立健全网络答疑系统的条件已经成熟。网络是青年学生喜闻乐见的一种信息交流媒介。如何完善地利用它为我们的教学工作服务,是一个全新的课题。要利用好网络,必须处理好发挥集体智慧和保留个体特点的关系。在答疑站点的建设上,必须成立专门的站点建设小组,将所有可能出现的问题尽量搜集完整,建立一套完善的答疑数据库,使学生能在网上能最大限度地查阅到他们问题的解答。另一方面,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可定期安排教师值守,使教师和自己所教的学生能在网络上面对面交流。当然还可通过电子邮件等方式交流问题。

三、我校在数学基础课中对学生的个性化培养途径及其思考

为了实现学生的个性化教育,使本科生打下扎实的数理基础,尽早融入各自专业的科研团队,学校在本科数学基础课教学中逐步推出如下措施:1.在大面积的数学基础课教学中推行研究型教学。即在教学过程中由教师或学生拟出与课程有关的问题,布置给感兴趣的学生,给予较长时间(一个月甚至一学期),要求其以小论文方式完成并在教学课堂上展示。这种方式极大激励了学生学习热情,使得他们展现了个性,初步明白什么是科研,对其后续学业及工作极其有利。但这种方式对教师的要求较高,它不仅需要教师具备较高的学术水平,更需要教师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因此需要相应政策予以保证。2.在全校范围内选?学生组成“英才班”,在数学基础课教学中采取加深课程难度拓广课程宽度的方法,这也是国?高校的普遍作法。这种方法有利于学生的分层次教育,有利于尖子学生的脱颖而出。但这种模式对大量的非“英才班”的个性化教育无关,即使入选“英才班”,也因为没有在具体学院的“归属感”而难以形成一种你追我赶的竞争性文化氛围。因此,对这种学生集体的管理方式只能在过程中摸索。

四、总结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23 24878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