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资料 > 教育其它 >

中学语文阅读教学 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优推4篇】

网友发表时间 2987984

【导言】此例“中学语文阅读教学 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优推4篇】”的教学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第一篇】

关键词:阅读;高效;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12-0077-01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当培养学生发展独立阅读的能力,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对文本能作出自己的分析判断,努力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进行阐发,这为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提供了全新的教学理念,为探索更为生动、富有活力的阅读教学模式,促进学生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创新意识的形成指明了方向。基于以上认识,新课标理念审视下的阅读教学宜采用问题式阅读、探究式阅读和目的性阅读,引导学生进行自主阅读,设身处地地感受、体验文学作品中的艺术形象与情感。

1.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通过阅读积累丰富的词汇,并形成语感,在这一基础上进一步阅读,就能细细品味语言的音韵美、语义美、情感美和意境美。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的讲授固然可以帮助学生从某些词语句式中体察出其内含的感情、语言美。然而确切地把握其语气、语调、深层意蕴,却非要自己声情并茂地朗读不可。因为仅凭教师的讲解是无法体会深刻的,只有亲自阅读,细细品味,才能领略真谛,才能感受语言美,进而在交际中或作文中创造美的语感、美的意境。学生通过阅读,甚至背诵优秀的精美文章,把其精词炼句蕴藏于心中,布局谋篇的章法储存于脑海,逐步形成各种各样的优秀写作"范型",一旦构思新文,就会厚积薄发,意到笔随,文思泉涌,笔底生花。

2.强化学生主体阅读意识

新课标明确规定,语文阅读教学要注重个性化的阅读,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学生是阅读的主体,学生阅读的过程就是体验的过程。教师在进行必要的引导和指导外,更要在一定的范围内关注和尊重学生的阅读选择,安排充足的阅读时间,满足学生不同的个性要求,不断地为学生提供展示个性发展的平台,尽可能地为学生创造一个自由、宽松的阅读环境,组织学生对自己的理解进行相互的交流,促进学生积极进行思考,激发学生参与阅读教学的积极性。

3.强化学生的课内阅读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并非出自阅读主题的真正需要,带有一定的规定性和强制性,同时伴随着枯燥的文本分析和阅读训练,导致学生学习兴趣的减弱,阅读理解起来也存在重重困难。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课堂上,教师可以转变教学方式,利用讨论来深化阅读教学,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设计讨论主题,有机地将语文知识与学生生活经验结合起来,有针对性地组织学生展开讨论、交流与对话,及时关注学生的参与程度,使学生对课文理解得更深入。

4.结合学生的生活感受创设情境,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

教育心理学研究指出,学习者的日常生活经验是开展学习的重要辅助条件,教师应想方设法把这些经验转化为新知识学习的切入点,以便更好地引导他们从新知识的学习中获取新的经验。在进行新课导入时,教师可以把学生的实际生活体验跟教材内容结合起来,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这样能够使学生感觉到非常亲切自然,交流沟通起来就会更加方便,上课的注意力会更加集中,探究学习的兴趣也得到了激发。以《我有一个梦想》的教学为例,在进行一些简单的预习后,教师可以有感情地与学生展开一个关于人生梦想的话题讨论,让学生大胆说出自己内心的梦想,课堂气氛在同学们激情的表达下一下子就活跃起来。如此课堂导入,既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激发了学生兴趣,又以明确的指向性问题调动了学生的求知欲望,保证了课堂教学取得良好的效果。

5.学生自读探究与教师巧妙点拨相结合

教师既是与学生平等的对话者之一,又是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教师要为学生的阅读实践创设良好的环境,提供有利条件,充分关注学生阅读态度的主动性、阅读需求的多样性、阅读心理的独特性。尊重学生个人的见解,应鼓励学生批判质疑,发表不同意见。教师的点拨是必要的,但不能以自己的分析讲解代替学生的独立阅读。 叶圣陶先生说:"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我意如能令学生于上课之时主动求知,主动练习,不徒坐听教师讲说,即为改进教学之一道。教师不宜以讲课文为专务。教师指示必须注意之点,令自为理解,彼求之弗得或得之而谬误,然后为之讲说。如是则教师真起主导作用,而学生亦免处于被动地位矣。"(《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阅读专家曾祥芹先生呼吁:阅读教学要废除以教师过多讲解挤掉或取代学生独立阅读思考的"讲读"模式,建立在教师点拨下以学生自读为主的"自读"机制。实乃真知灼见!学生在自读中"自为理解",主动探究,加上教师的点拨指导,就能得到思考和领悟的满足,得到启智的喜悦和审美的享受,达到科学思维和方法技能的训练。 教师的点拨可以是一般方法的指导,也可以是具体问题的解答。但无论是一般方法的指导还是具体问题的解答,都要注重阅读技能和思维能力的培养,尽可能概括出认识问题的规律性,不能满足于得出一个答案。教师的点拨可以在学生自读遇到理解障碍之后,也可以在遇到疑难之前。

6.要求学生把已掌握的探究性阅读本领,针对高考阅读题进行目的性阅读训练

中学语文阅读教学范文【第二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综合阅读教学 语文 兴趣

阅读,是人类带有普遍意义的特有行为,是人类社会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通过视觉来接收书面材料,从书本中学习知识,获取营养的一种重要形式。叶圣陶先生曾说:“阅读以了解所读的文章书籍为起码标准。所谓了解,就是明白作者的思想感情,不误会,不缺漏,作者表达什么,就完全领会他什么。”

多年来,阅读教学一直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值得我们深思的是,学生中能掌握读的方法,技巧,会精读,略读的人只占少数。有的读不明白文中的意思,有的则理解有误。初中语文综合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这种综合能力的培养,各学段可以有所侧重,但不应把它们机械地割裂开来。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 有些诗文还应要求学生诵读,以利于积累、体验、培养语感。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所以,在初中语文综合阅读教学中首先要做到培养兴趣,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第二要做到保持兴趣,逐步形成正确的阅读学习动机。第三要做到常开展语文综合性阅读活动,激发学生主动进行综合阅读学习。

然而,怎样才能达到这一目标呢?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以及自己对以往阅读教学不断反思的情况下,笔者设想着从以下几方面进行阅读教学:

一、激发阅读兴趣,促进积极思维

兴趣是认识事物和从事活动的巨大动力。在学习过程中只有产生了兴趣,学生个体才会优先倾向于这个事物,才能力求认识、研究和掌握这个事物。只要产生了兴趣,学生才会觉得学习是一种享受,而不是负担,也就会为追求知识而积极主动地学习。兴趣是“爱学”的老师。美国著名教育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的材料的兴趣。”阅读也不例外,要想在阅读中达到思维训练的目的,就要激发学生的兴趣,这是促进积极思维的前奏。阅读兴趣的激活,关键在于施教的艺术。教师要竭力探求新颖的教学艺术,摒弃呆板的教法,创设宽松乐学的氛围,巧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兴趣。如《白杨礼赞》一文结尾就可以这样设疑:“作者在第七段完成了白杨树形象的刻画,点破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按理文章可以结束了,但作者为什么还要写八、九段?这对表达主题有何作用?”学生带着疑问去阅读,自然会掀起思维活动的波澜,同时也会带来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变换方式,充分挖掘教材,搞好阅读训练

语文教材是专家们多年实践的结果,其中内容丰富多彩,它应该成为我们加强阅读训练的重要途径。许多老师在这方面已有了许多独到之处。如:在讲《一件珍贵的衬衫》时,教师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假定你是一名记者,只知道这件事发生在天安门附近,不知道当事人是谁,你认为应当首先找什么人了解情况?问题一出,学生人人都在动脑筋,边讨论,边回忆课文。当问题解决之后,课文熟悉了,进一步学习的条件就具备了。接着再继续提问,这样引入课文分析,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教学的成功创造了条件。又如:我在讲说明文《死海不死》时,准备了这样一个实验:一杯淡水,一杯盐水,一个生鸡蛋。我利用鸡蛋在不同液体中的沉浮情况,启发学生:“死海的浮力为什么这么大呢?”观察后,学生很快结合课文内容找到了答案。

教学中利用一些简单的小实验,可使学生深入了解事物的特征或原理。 总之,只要教师能够恰当地把握课堂教学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思维,那么,阅读教学便会取得好的成效,既让学生学到各种知识,又可以让学生学到一些阅读的方法,为多读作准备。

三、灵活运用:泛读精读研读

语文阅读的认识过程应是系统而完整的,由浅入深、由易而难的循序渐进的认识过程。它应起始于学生对课文的“感知”,而发展为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目的是让学生能运用已掌握的知识自己分析、解决问题。因而,从认知方面来说,是个由“感知”到“理解”,进而“运用”的过程;从教师教学方面来说,则是要求学生从“泛读”到“精读”再到“研读”的教学指导过程。

语文阅读的感性认识阶段,就是要学生弄懂文章的基本内容。即文章写了些什么。从教学的过程来看,则是指导“泛读”。要做到对文章的深入理解,就必须“精读”,即明白文章为何要这样写,这样写的好处何在,从而达到领悟文章中心、结构、线索等问题的目的。因此,“精读”有别于“泛读”,它是在“泛读”的基础上对文章进行更深层次的分析、比较和理解。阅读教学的第三阶段,是要求学生灵活自如地运用所学的知识?,达到“由此及彼”运用掌握知识的目的,亦即力争做到“知识的迁移”。与此相适应的则是“研读”的阅读方法。

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第三篇】

关键词:关键词:中学语文;阅读教学;语感培养

一、语感的概念的分类:

语感是一种修养,是在长期的规范语言运用和语言训练中养成的一种对语言文字(包括口头语言、书面符号)比较直接、迅速、灵敏的领会和感悟能力。简单地说,也就是人对语言的感受、认识、把握能力,这种能力具有直接性、整体性、敏捷性、联想性和体验性等特点。最早明确提出“语感”这一概念的是夏沔尊,之后通过叶圣陶的大力倡导和吕淑湘有效拓展,“语感”的内涵得到了界定,内容得到了丰富、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得到提高。“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已成为教育理论界不争的共识。

截至目前为止,学术界对语感的描述和定义一直是多种定义,没有统一的认识。我们可以大致从以下三个方面:一、活动的主体是感受的人,语感是感受能力中的一种;二、活动的对象是语言文字,它包括口头的和书面的;三、语感的过程是语言文字作用于人的感官所形成的一种心理反映。人们对语言的直觉、敏锐度的把握是不同的,比如有的人看到一段文字,听到一段话,就能立即了解文字的语病,而有的人却无从感觉,这就是由语感的差异性造成的。其中缘由具体说来,应该从语感的特征开始认识起,以深入了解语感的内涵。

语感能力把控的高低取决于阅读感悟能力的强弱。所以,教师应该努力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语感。

二、语文教学过程中阅读教学培养语感的基本原则

1、理解原则

在阅读过程中,教师应让学生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对语言进行品味。学生只有理解了文章的内容才能更好的了解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只有经过了思考,学生的感受、体会才能更深。这也是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为什么要求学生对文章的句子、语词等多去品读的根本所在。

2、感受原则

要让学生从阅读中获得语感,必须引导学生去感受文本的语言,让学生凭借自己对文章内容的感觉、认识、情感去逐渐融合,使学生能对文本产生类似心电感应的意识形态,与作品中的对象产生思想上、情感上的共鸣。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实际中,充分发挥主导性,让学生在特殊的条件下获得在自然状态中所达不到的效果。

3、实践原则

语感是在运用语言的生活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离开了实践过程,语感就成了无本之木,难以获得。而语文教育的目的之一在于使学生掌握语言的实际能力,语言教学的最终目的也是让学生学会正确地使用祖国的语言文字。所以,让学生在生活实际中去使用语言是语文教学的落脚点。

在进行课堂教学时,必须将学生的实际生活与学习紧密的联系起来。要把社会生活中的言语实践引入课堂,丰富课堂教学。强调课堂教学与生活言语实践相联系,不是削弱课堂语文教学,相反,只有努力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才能为学生的言语实践打下坚实的基础,才会要学生更易于接受,乐于接受。

三、语文教学过程中语感的培养策略

语感培养,就是培养学生对语言感觉,这种感觉不仅是一种纯感性的感觉,其间还渗透着理性的光芒的照耀。语感培养就是教育通过学生的阅读,在具体的情境中体会、玩味,让作者的生活、认识、感受和体验进入其视野中和思维领域。语感的形成,需要经过长时期的知识积累和一系列的思维训练。

1、加强朗读训练

读是培养语感必不可少的一种方式。有的学生由于平日练习数量不多,每每在写作和口头表达的时候语句诘屈聱牙,文法不通的现象。

探究原因,其实是在于我们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注重讲解而往往没能注重朗读。如果注重朗读,让学生通过这种方式去接触文中那些生疏的合乎规则的语言,在对语言的规律有了大量的积累后,就能基本形成语感。可见,朗读对于语感的形成有无可替代的作用。比如曾在我们英语口语圈中名噪一时的“李阳疯狂英语”的创始人李阳老师,他的执教理念就是大胆、疯狂的朗读;他要求学员在大街上、在公园中、在公车上,越是人头密集的地方越是要大声的朗读。。。。。。这样不但克服了自身的恐惧,最为主要的是熟练了语法、熟记了单词。我们的语文阅读虽然和英语口语的朗读有一定的差别,但是通过长期的阅读和朗读后无形中积累了自己的“词库”。

总之,只要重视朗读训练,就能提高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阅读和理解能力。

2、激发学生想象空间

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在朗读、感知语言文字时,能准确而迅速地在头脑中呈现有关的意象,并进行必要的联想和想象。同时,可以运用形象思维去感受语言文字的意蕴。在教学中,可以通过电教手段,如播放视频,展示课件等,并把相关的课件以PPT的形式展示,以进一步的增加视觉的直观性和冲击力;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意境,使学生置身其中,为语感的形成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比如在讲述到瀑布的时候,要大家先闭上眼睛,播放瀑布飞天齐下音乐,要学生想象他看到了什么。。。。。。这样不但要孩子在宽松的氛围中学到了课件要求的知识,更是要学生真实感受瀑布飞流直下感觉,在朗诵到这些文字的时候,不再是那枯燥、无谓的感觉。

3、重视背诵效果

积累是培养语感的首要任务。“阅读的积累可强化语感,提高理解力,提高语文成绩。”现代语文教学中也应强调背诵。这种背诵不同于死记硬背,要求学生全身心地投入进去,贴近作品,使学生在反复的吟诵中达到流畅自如的理解水平。在背诵的时候,我要求学生先设定一个画面,如背诵对榕树的描述,先在黑板上画出榕树的躯干、枝叶。。。。。。这样就会很好的接受,并进一步的达到了积累的目的。

总之,语感来自于语言实践, 又指导语言实践, 教师不本能忽视学生语感的培养。在教学中, 教师应尽早认识到语感的积极作用, 并有意识地采取一定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语感。

参考文献:

中学语文阅读教学范文【第四篇】

关键词中学语文 阅读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5)19-0071-03

新课程标准对阅读有这样的阐述:“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情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这就要求阅读教学要改变原有的被动接受式的学习方式,以及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阅读教学,建立起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

一 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基本要义及其作用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是通过加强对学生阅读能力、兴趣、爱好的培养,使学生尽量掌握文学知识,接受文学熏陶,提高文学修养。通过阅读教学能积极开拓学生视野,发展学生智力,不断引导学生逐步形成健康向上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不断塑造中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健康人格。所以,我们说中学语文的阅读教学是培养提高中学生听、说、读、写各种能力的重要环节和手段。

阅读活动的根本价值还在于为成长中的中学生提供精神食粮,并不断地补充营养。它不断地把古今中外的优秀文化作品提供给每个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塑造他们的灵魂,丰满他们的血肉。

二 当前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基本方法

下面我结合自己多年的从教经验和心得谈一下指导学生阅读的基本方法。

1.采取个性化阅读的教学方式

采取个性化阅读的教学方式,有利于调动全体学生的阅读积极性。在中学语文的阅读教学中,教师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要激发全体学生喜欢阅读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阅读的兴趣,语文学习将成为无源之水。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30年的经验使我相信,学生的智力发展取决于是否会很好地阅读。会边读边想的学生,比起那些不会阅读的人,处理任何事情要快些、顺利些。”因为阅读能力是学习的基础,每一门学问都是从阅读书籍开始的,所以我们必须善于根据全班学生各自的个性特点,培养每一个学生的阅读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

2.指导学生进行探究性阅读

根据教学目的和大纲的需要,指导学生进行探究性阅读,可以提高阅读的教学效果。教师指导学生阅读,要带有一定的任务性、探讨性。特别是初三和高三的学生,他们都会面临毕业和升学的双重压力,都有一个强烈而又美好的理想,于是他们的阅读目的就不免带有很强的功利性。学生要实现高考的理想,光靠个性化阅读是不够的,还必须建立阅读层次序列。教师要促使学生的阅读成为自觉,要把学生的视线引导到老师指示的范围上,并且要培养学生对各类文体的阅读方法,尽量使学生阅读的感悟能力、认识能力趋向教学的要求;可以在教学的过程中将学生自主阅读与教师点拨相结合进行探究性学习。

3.指导学生进行目的性阅读

在语文的实际教学过程中,要根据语文教学大纲的规定和课文教学目的需要,要善于指导学生进行目的性阅读。例如,在任教高三语文教学中,一个很重要的教学任务就是指导学生,如何开展好阅读,直接为高考服务,这就很有必要要求学生针对高考阅读题进行目的性的阅读。高考阅读试题的答案虽然是开放性的,但仍然有很大的限制,尤其是受到文章思想内容、作者观点态度的限制。因此,必须要求学生依题意答题,总结出一套解题“程序”,对解题思路的总结尤为重要;要使其答题逐步趋于科学化、规范化。就目的性阅读教学的课堂组织形式来说,它应该是合作探索型课堂模式。

三 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容易出现的问题

在中学语文的阅读教学中,由于教师的教学经验不同,教学能力和教龄的差异,尤其是才走上教学岗位的年轻教师,往往容易出现下列问题。

1.在课堂教学中往往形成以教师为中心、学生缺乏主动性的情况

在中学的阅读教学中,阅读的主体是阅读教学中必须解决的根本性的问题。传统阅读教学中,不少教师往往自觉或不自觉地将学生当作知识的容器,在课堂上尽量把课文讲深、讲透,尽管有时也注意调动学生积极性,但都是围绕着教师灌输而进行的。搞题海战术、机械重复作业、抽背学生,久而久之,学生就成了应试的机器,他们主动安排阅读的凤毛麟角,学生越学越乏味,甚至厌学、辍学,久而久之,学生的个性被泯灭,创造的天赋被扼杀。

2.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时往往容易出现以讲代读或只读不讲的现象

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往往在课堂上遇到对学生启而不发的时候,教师对学生就有“恨铁不成钢”的感觉,于是就出现在课堂上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不了,就只能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喧宾夺主成了课堂的主人,教师的讲代替了学生的读,学生阅读的主体地位被剥夺了。教学的目的演变为完成既定的教学任务,学生自然免不了成了被填之鸭,成了知识的容器。

3.在阅读练习中容易出现本末倒置、以练代读的情况

有些教师认为阅读课的任务就是精讲和多练。只有精讲多炼才能弥补因缺少自读而忽视的基础与细节的知识,训练学生的基本能力。这种训练完全剥夺了学生阅读本来的趣味与快乐,使本来充满魅力与情味的阅读变得枯燥无味。以这种训练代替自由的阅读,以技法训练代替作为根本的阅读训练,绕过阅读量的积累沉入题海,这是本末倒置的做法,违背培养阅读能力乃至全面的语文素质及人文素质的规律,作为中学语文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时,是应该特别注意的。

四 指导学生在语文阅读过程中应注意把握的基本原则

阅读教学是一个广阔的领域,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都要认识到自己工作的重要性,在阅读教学中把握好一些基本原则,以利于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提高阅读的学习效果。

1.对阅读内容中精美语句充分理解的原则

在阅读过程中,教师应让学生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对其中精美的语句进行品味。让学生对阅读内容中的精美语句的表达作用、表达方式都要认真消化。学生只有理解了文章的内容和表达方式,才能更好地了解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只有经过思考,学生的感受、体会才能更深,这也是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为什么要求学生对文章的句子、语词等多去品读的根本所在。

2.边读边体会,并仔细感受阅读内容的原则

教师在指导学生的阅读过程中,一定要让学生从阅读中去体会并获得语感,这是十分重要的一个教学方法。通过感悟性的阅读,引导学生去感受文本的语言,让学生凭借自己对文章内容的感觉、认识、情感去逐渐融合,使学生能对文本产生类似心电感应的意识形态,与作品中的对象产生思想上、情感上的共鸣。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实际中,要充分发挥主导性,让学生在特殊的条件下获得在自然状态中所达不到的效果。学生在阅读教学中感悟越深,阅读的效果就越好,如果学生只是读“望天书”,没有认真去感悟、去思索阅读的内容,那收到的效果就更差。

3.要善于体会、总结和创造生活中生动语言、语感的原则

我们应该明白,任何好的语言都是在社会实践中产生的,任何生动的语感都是在运用语言的生活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而语文阅读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学会正确地使用祖国的语言文字,所以,让学生在生活实际中去使用语言是语文教学的落脚点和根本目的。当然,在进行课堂语文的阅读教学时,必须将学生的实际生活与学习紧密地联系起来。要把社会生活中的生动语言引入课堂,丰富课堂教学。强调课堂教学与生活语言实践相联系,而不是削弱课堂语文教学;相反,只有努力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才能为学生的语文实践打下坚实的基础,才能让学生更易于接受,乐于接受。

五 语文的阅读教学中教师的指导地位和学生的本体地位

学生无论是课内阅读还是课外阅读,总的阅读活动都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的。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时,应多采用学生自主阅读的方式,让学生在自己的阅读过程中充分发挥想象,拓展思维空间,当然,教师在指导学生整体感悟、体验情境、理清思路、鉴赏评价和把握意蕴等其他方面的环节上,并不能撒手不管,教师教学的指导地位就必须显现出来,要指导学生采用比较有效的阅读方法来展开。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23 29879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