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资料 > 教育其它 >

教师个人教学理念 个人教学理念精编3篇

网友发表时间 2618944

【导言】此例“教师个人教学理念 个人教学理念精编3篇”的教学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个人教学理念范文1

教育实践、教育理论与教育理念是教育学学科的话语体系中三个基本的范畴,然而对于各自的含义,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却并不十分明了。中文核心期刊投稿由于这种不明白造成了概念的滥用,以及对教育知识与教育研究的误解。其中中外教育研究者关于“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关系的十几年的争论与此不无关系。征稿期刊 本文尝试着澄清教育实践、教育理论与教育理念各自的内涵,分析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并在此基础之上对“‘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关系”做出自己的解答。

一、教育实践

根据马克思主义哲学,可以把实践理解为主体有意识、有目的地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具体到教育实践的界定,虽然各个学者看问题的角度、描述的语言不一样。以下几点应该能够达成共识:

(一)教育实践是一种活动

教育实践是“人类有意识地培养人的活动”⋯。我国学者叶澜教授把教育实践概括为“人类所进行的教育活动的总称”2 J。日本学者长谷川荣把教育实践定义为“向教育对象施加具体的影响以形成其人格的具体行为”[3‘P‘236’。

(二)教育实践的主体持有一定的“与教育相关的观念”

实践者在其教育活动的背后隐藏着自身对教

育的期望、理解与看法。在实践过程中这种期望、理解与看法有可能发生改变。不是起初的期望、理解与看法,但其实践总是以一定的期望、理解与看

法为基础。问题在于这种期望、理解与看法是什么。有的学者以“意识”4J、有的学者以“教育观念”4 J、“教育意图”51加以概括、指称。还有的学者以“伦理准则”61来表示,这些“意识”、“教育观念”、“教育意图”、“伦理准则”不同的词所指的是不是同一个内容,它们又是由什么构成,为了行文的方便,此处不加以分析,统统以“与教育相关的观念”加以概括。

(三)借助一定的方式、方法,促使特定的对象发生改变任何实践活动都必须借助一定的方式与方法,教育实践也不例外。教学过程、评价过程以及教育管理过程中都蕴含一定的方式、方法。

教育实践的特定对象,有的学者概括为受教育者,有的学者概括为学习者。严格来讲受教育者或学习者都不能作为教育实践的对象,牙科医生给患者补牙,理发师给顾客理发都不能称之为教育活动。笔者以为比较妥当的说法应当是受教育者或学习者的人格系统。

综上所述,可以把教育实践界定为:人们以一定的“与教育有关的观念”为基础,对受教育者或学习者的人格系统施加影响,以促使其发生改变的活动。此处“与教育有关的观念”是一个有待明确的概念。

二、教育理论

在人文学科的范围内讨论教育理论这一范畴时,有一个问题需要明确。即理论不能与价值划等号。理论有它的尊严与价值,但是不能划归理论范畴的研究成果就不等于没有价值。农民种出的水稻,雕刻家的雕塑以及作家的剧本很明显都不是什么理论,但是都有其存在的价值。

在自然科学那里,理论是从功能的角度加以界定的,指的是对经验或现象的描述与解释,当然理论对经验的描述与解释应是尽可能简洁的。对理论的合理与否存在两个基本的判定规则:(1)理

论本身逻辑的自洽;(2)理论与经验的一致。后来波普尔的“证伪”说也只是对这两条规则的检验程

序做出补充,而不是否定。自然科学的理论由于其自身的严格性与功能,具有重高的地位与尊严,可能正是由于这种地位与尊严,使得教育学科的研究者把教育理论进行了无节制的泛化,基本上

把所有的教育研究的结果都纳入教育理论的范畴,而这也使得对教育理论的界定成了一大难题。

学术无禁区,虽然难以界定,教育学的研究者还是一次又一次的给教育理论下定义,其中比较

有影响的定义有:

“教育理论是有关阐述和论证一系列教育实践活动的行为准则的理论。”¨

“从有关教育的角度,对若干教育问题所作的解释性或解决性阐述。”旧1

“教育理论是通过一系列教育概念、教育判断或命题借助一定的理论形式构成的关于教育问题的系统性陈述。”H1

“教育理论?指称为一切关于教育的系统性陈述的集合。”一J

受赫钦斯的影响,大多数学者对教育理论是从结构的角度加以定义的。这种定义的优点是涵盖面较广,基本上把所有的教育研究的成果都包

含了,缺点是教育理论的作用和价值不明显,而且使得对教育理论的评价,即教育理论是否合理的问题被遮蔽,对教育理论定义的另一个角度是理

论的功能与作用,只有极少数的学者如此定义教育理论。

也有学者将这两种方式结合,并对教育理论进行分类j如布雷岑卡将教育理论分为教育的科学理论、教育的哲学理论、教育的实践理论。我国学者陈桂生将教育理论划分为教育科学理论、教育价值理论、教育技术理论和教育规范理论。

无论从哪个角度定义教育理论,我们都不应该回避对教育理论的评价。关于教育问题的陈述,有可能是真问题,也有可能是假问题,我们不

能把所有的陈述都划入教育理论,对教育事实的

解释,有的符合逻辑,也有的自相矛盾,即使两种解释都是与经验相符合的,人们也倾向于接受符合逻辑的解释。基于这样的一些认识,本人倾向于把教育理论理解为对教育事实的描述与解释,

且教育理论本身有两种追求:(1)逻辑的自洽;(2)与教育经验的一致。对教育事实背后价值的陈述是对教育事实解释的重要构成,是教育理论的重要组成,对教育事件的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

在教育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有其应有的价值,但不是对教育事件的解释,不能划人教育理论的范

畴。

三、教育理念

教育理念在教育学的话语体系中是出现频率较高的一个词。但是较权威的辞典如《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卷》(1958年版),《教育管理辞典》(1989年版)、《教育大辞典》(1990年版)、英文版《大不列颠百科全书》(1993年版)及《中国百科大

辞典》(2001年版),均没有列“教育理念”的辞条。日本学者天野郁夫在其《日本的大学危机》一

文中涉及到教育理念问题。“⋯⋯这是因为有‘临审教育审议会’的教育改革构想的基本理念。临

审教育审议会提出的教育的自由化、个性化、多样化口号,及学校、大学、教员、教育委员会要求的

‘自学、自立’原则,也是其改革理念的象征。”L10J可见教育理念中含有价值理想、价值重构的因素,具有理想的色彩。

叶澜教授提出,作为一名专业人员的人民教师,“要有与时代精神相通的教育理念”,包括学生层面的“主动性、潜在性和差异性”,活动观层面的“双边共时性、英语结构性、动态生成性和综合渗透性”。L1刈教育理念中含有对教育实践的描述与

解释成份,这属于教育理论的层面。

杨鑫辉教授认为传统教育中存在五个重要的教育理念,其中包括“熟读深思,由博返约”L121的学习方法理念。属于怎么做的程序性知识,或者说是技术层面的内容。

有的学者认为“教育理念是指学校的高层管理者以学生前途与社会责任为重心,以自己的价值观与道德标准为基础,对管理学校所持的信念与态度”l 3j。很明显,这一定义的外延偏窄。

有学者认为:“所谓教育理念,是从整个人类

和整个教育的基本考察产生的,是作为一种永恒不变的东西,抽象地、一般地表现出来的。”[3(P_145’很显然,教育理念中的价值理想、价值取向会随着时代和文化背景的不同而发生变化,教育理念中的理论与技术成份会随着人们教育实践认识的积

累而不断优化。教育理念不会是永恒不变的。“所谓教育理念,是关于教育基本问题的深层

本质和规律的观念。教育理念是教育的灵魂和根本性指导思想。对教育全局具有决定性影

响。”¨41教育理念只有被教育主体接受,并在教育实践中依其行事的时候才会对教育实践产生影

响,否则教育理念不会对教育实践产生影响。很多中小学,对外宣传时是素质教育,私下行事的时候却是应试教育,这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教育理念是关于教育发展的一种理想的、永恒的、精神的范型。教育理念反映教育的本质特点,从根本上回答为什么要办教育。”[1列有的教育理念不但要回答为什么办教育,而且要回答办什么样的教育以及怎样办教育,有的教育理念只涉及到教育实践的一部分,如学校管理理念,教育制

度设计理念。“理想的、永恒的、精神的范型”也不能作为教育理念的本质特征。

“教育理念是教育主体在教育实践教育思维活动中形成的。是对‘教育应然’的理性认识与主

观要求”16|。这一定义突出“教育应然”,认为教育理念是对教育应然的理性认识与主观要求,而实际上实然的教育实践承载着一定的教育理念。“教育理念是一个总体性的称谓,概指一切关

于教育问题的理论体系Ⅲj。各种形式与类别的教育都可以有自己的理念,如学前教育理念,中学教育理念,职业教育理念,特殊教育理念。教育实践过程中各种不同的环节也可以承载不同的理念,如学校管理理念、教师教学理念、教育评价理念。各种理念有可能是相互联系的,也有可能是相互冲突的,或互不相干的。一切关于教育问题的理念体系指是教育理念中的一个或一类特例,其下属的学前教育理念、教育评价理念也属子教育理念,我们不能把教育理念的特例作为其定义来使用。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教育理念是存在于教育实践主体的观念之中的由教育理论、教育技术以及教育理想所构成的有机整体,其中教育理论对教育活动提供解释与说明,教育技术具体指明教育活动步骤与进程,而教育理想为其指明方向。一个好的教育理念不但具有好的伟大的教育理想,而且它所包含的教育理论对教育活动的解释应该是符合逻辑的,也符合经验的,它所提供的教育技术是可行的、有效的,并使教育活动遵循教育理想的指引,换句话说,好的教育理念是教育理论的自然延伸。’

教育理念与教育实践,从空间的角度上看是内与外的关系,教育理念通过教育实践而外化,而

教育实践遵循着教育理念的指引。也就是说教育实践是实践主体依其所持有的教育理念而进行的实践。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笔者将教育实践定义为:人们以其所持有的教育理念为指引,对受教育者或学习者的人格系统施加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以促使受教育者或学习者的人格系统改变的活动。

从时间的角度而言,人们是在己有的教育实践的基础上提升、强化自己的教育理念,并以新的教育理念为指引改进、提高教育实践。教育实践

与教育理念,从时间的角度而言是相互作用,动态生成的。

四、“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脱离

中外研究者关于“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关系的十几年争论中,在很大程度上“教育理论”被当

作是教育研究者在对现有的、过去的教育实践反思的基础上提出的教育理论。

教育研究者的研究成果,有可能表现为教育理论、教育技术或对实践中的价值的重构,但从整

体而言却是形形色色的,具有各种类别的教育理念。当人们以自己所生活的年代为时间的横截

面,把研究者群体所提出的教育理念当作一个类别加以考察的时候,这种教育理念就具有超前性,

“有限理性”和整体性。所谓“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脱离,在很大程度上是某些属性的反映。

(一)超前性

教育研究者为了服务于教育实践,会在已有的教肓实践的基础上对已经存在的各种教育理念,不断进行提升与优化,被提升与优化的教育理念,与现有的、不持有这种被提升与优化教育理念

的主体的教育实践是不能完全对应的。就像我们不能要求过去的教育实践与现有的教育理念相对

应,我们也不能要求现有的教育实践与一个刚形成的教育理念相对应。教育理念相对于教育实践

总具有一定超前性。产生这种超前性的原因是教育活动是一种受制于实践主体所持有的教育理念的生成性活动。教育职称论文投稿一种教育理念也只有被实践主体所接受并依其行事的时候,才谈得上与教育实践

的对应。

(二)“有限理性”

教育活动是人的教育实践活动,人的复杂性决定了教育的复杂性。在特定的历史时期研究者对教育事实的描述与解释都是局部的、有限的,而不是完整的,研究者需要借助自身的价值观念去

体会、理解各种教育实践背后的价值体系,这不可能是一个完全理性的过程:教育理念中的价值理想所反映的是人们对教育的主观愿望,也不可能是完全理性的。教育理念中有一定的理性,但其理性是有限的,这种“有限理性”使得教育实践总会或多或少地偏离教育理念,而这种偏离也为教育理念的再次优化与提升提供动力。

(三)整体性

此处的整体性指的是在一个时代有影响的教育理念,总是包含着若干个各方面教育理念的整

体,构成整体的各部分的教育理念互为条件,相互依存,当实践主体只截取整个教育理念中的一部

个人教学理念范文2

[关键词]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定位与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13)03-0161-03

加强和改进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到方方面面的改进与创新,其中理想信念教育是核心部分。面对21世纪飞速变化的形势,如何坚持科学发展观,科学定位与创新当代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是我国高校所面临的重大课题之一。

一、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定位分析

(一)宏观背景

从国际上看,21世纪不仅是一个和平与发展的世纪,而且是经济全球化、发展信息化、高科技化、生态化的世纪;不仅是全球多极化、发展模式多样化与竞争白热化共生的时代,而且是局部动荡、经济危机、资源危机、环境危机、创新发展与绿色发展并存的时代。从国内看,在党的十精神指引下,我国正在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定性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拓展为包括生态文明建设的“五位一体”,中国正处于重要的战略发展机遇期。这种宏观背景趋势,为我们研究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提供了客观背景和依据。

(二)性质目标定位

任何教育都有性质定位与目标定位,它决定了教育培养人才的性质与价值取向。党的十报告指出:“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可见,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性质目标应当定位于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培养的人才应当具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信念,热爱祖国,热爱人民,为实现“中国梦”——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发出自己光和热。

(三)内容定位

培育大学生信仰马克思主义,坚定其共产主义、社会主义的正确方向,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信念;积极培育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荣辱观信念;加强大学生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弘扬时代新风。

(四)特征定位

1 核心基础性。大学是培育人才的重要平台,一个国家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品德、知识、能力的优秀与平庸,将决定该国家未来的综合实力与竞争力,如果说大学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站”、“指南针”、“智力中心”、“思想库”、“精神圣殿”、“精神家园”、“人才库”,那么对当代大学生所进行的理想信念教育在整个高校教育系统工程中,则具有核心和基础意义的教育,这主要是因为理想和信念是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根本反映;是大学生政治方向的集中体现;是大学生思想品德素质的关键标志。大学生如果没有理想和信念,就会迷失人生的目标与方向,就会失去前进的动力与执着。他们追求的理想不同,就会成为不同人格的人。

2 知行合一性。理想信念教育不仅存在于理论或者主观层面,而且具有实践性或者客观性。实践性原则是理想信念教育的基本原则。理想信念教育是知、情、信、意、行的统一。所以,我们不仅要对大学生在理论上进行科学而崇高的理想信念教育,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构建人生理想信念的行为实践平台,通过一定的训练与养成,通过考核与评价机制来保证理想信念教育的知行合一。

3 时代性与前瞻性的统一。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总是与我们所处的时代紧密相连的,脱离现实的向往和追求就是一种空想与幻想。一方面理想以现实为出发点,使之符合国际潮流和国内发展的客观规律性,从而有可能变成现实;另一方面理想具有前瞻性,来源于现实,高于现实,经过艰苦奋斗方可变为现实。

4 层次性与多样性的统一。在理想信念教育中,我们要告知同学们理想信念不仅有层次性,诸如伟人理想、英雄理想、精英理想、君子理想、合格公民理想等等,而且有多样性,诸如科学与非科学理想、个人与社会理想、近期与长远理想以及政治、道德、职业和生活理想等等。我们应教育鼓励学生,树立崇高而科学的理想信念,完善健全人格,追求高尚人格。

5 执著性与科学性的统一。从某种意义上讲,每个大学生都有自己的理想信念或者人生的向往与追求,但不一定都具有科学性与执著性。理想是人生航线的指南针,它确定前进方向和目标,因此,理想必须具有科学性、先进性,否则就会误入歧途。信念具有浓厚的认识、情感和意志色彩,表现人们对理想追求的持之以恒和坚定不移,光有远大理想没有执著的信念,人生目标难以实现。虽有理想,但如果缺乏科学性,即便信念执著,也根本不可能成为一个高尚的人。因此,高校的理想信念教育一定要注重科学性与执著性的统一。

二、创新高校理想信念教育的构建策略

(一)理想信念教育理念创新

1 将大学生的个人理想信念教育观念层面的教育与理想信念相关行为习惯层面的培育有机结合。经验证明,一些大学生之所以成功地实现了自己的人生理想,是因为他们不仅有理想,而且有大量的行动并形成相关习惯。一些大学生之所以没有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是因为他们只有理想,而没有大量行动,也没有为理想努力奋斗,如此再好的理想信念教育,都很难产生实际效果。因此,我们不仅要注重观念层面理想信念的教育,而且要注重大学生与理想信念相关行为习惯层面的培育。修养决定品质,习惯决定命运。

2 将大学生的个人理想信念与爱国主义、“中国梦”的理想信念有机结合。要把大学生的人生大目标与时展特点有机结合起来,一滴水只有融入大海,才会永不干枯,奔流不息。大学生只有将个人理想信念与国家的理想信念、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有机结合,才能活力四射,才能青春永驻,才能创造辉煌的人生,科学家钱学森、钱伟长、钱三强等等就是最好的榜样。

3 将大学生的政治理想信念、道德理想信念、职业理想信念和生活理想信念有机结合,将大学生的人生大目标与其职业生涯具体设计有机结合。大学生多层面理想信念系统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辩证统一关系决定了高校大学生理想信念培育的系统性。政治理想信念是核心;道德理想信念是基础;职业理想信念是平台;生活理想信念是个性特色。其中,最为重要的是用一根红线(即“中国梦”)来贯穿大学生的政治理想信念、道德理想信念、职业理想信念和生活理想信念。

(二)理想信念教育内容创新

1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强国的理想信念教育与创新美丽中国的理想信念教育相结合。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仅表现在经济、政治、教育、科技、文化、军事、体育等方面成为全球一流国家,而且表现在生态文明、美丽中国以及绿色发展、绿色管理方面成为全球一流生态文明国家。因此,建设美丽中国应当成为当代大学生的理想信念。

2 追求绿色财富、绿色幸福的理想信念教育与追求智慧人生、智慧中国的理想信念教育有机结合。人类的追求,在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时代特色。在生态文明建设与智慧地球建设并存的时代,当代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体系中,增加追求绿色财富、绿色幸福、智慧人生与智慧中国的相关内容,是大势所趋,是在情理之中。

3 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与青年人的时代使命、社会历史责任教育有机结合。每一个时代的青年都承担着历史使命,这是时代赋予青年的时代责任,是义不容辞的。因此,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应当增加历史使命感与时代责任教育,时刻想到“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三)理想信念教育方法创新

1 不同理想信念类型的对比教育。诸如不同社会理想,不同人格理想的对比分析,使大学生有所比较有所鉴别,从而坚定地树立科学的人生理想与信念。比如,雷锋对科学理想信念的执着追求,造就了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的楷模;冼星海对科学理想信念的执着追求,造就了人民音乐家的光彩。

2 注重理想信念教育中的个性化切入。高校中对学生的崇高理想信念教育是统一的,高尚的人格引导也是共同的,但对于每个大学生的人格定位、职业目标和生活理想则可以因人而异。生活是丰富多彩的,人的生活理想信念也各有千秋。一方面,我们要注重伟人、精英理想信念的示范教育作用,比如,、、钱学森、雷锋、袁隆平的理想信念介绍。另一方面,我们也要注重职业理想与生活理想的个性化切入,比如,廖晓义的环保职业理想与绿色生活理想的个性化切入,郎朗音乐职业理想与生活理想的个性化切入等等。

3 正确处理信念教育的可能性与现实性关系。人生有很多美好而崇高的理想,在一定条件下它们只是观念上的目标和愿望,实际上理想与现实是有距离的,有的理想需要数代人的努力才能实现,如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科学到现实,这就需要若干代人的前赴后继。有的理想则需要人一生的拼搏才能实现,诸如职业理想、人格理想等等。因此,我们在教育大学生做一个有理想信念人的同时,还要教育他们怎样才能把理想变成现实。一方面要树立科学理想信念,使之符合规律,具有层次,切合实际;另一方面,要制定详细实施计划与方案,充分利用各种资源,竭尽全力去实现自己的既定人生目标。人的生命是美好的,但生命又是有限的。我们要用有限的生命去追求远大的理想。大学生的理想不仅是高远的,而且是具有可能性与现实性的,是逐步上升的。

[参考文献]

[1],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Z],中发[2004]16号

[3]黄亚玲,宫维明,关于近年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研究现状分析[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1,(11)

[4]陈勇,等,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发展历程、基本经验和时代要求[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9)

个人教学理念范文3

关键词: 大学生理想信念 教育 多元文化 对策探讨

青年是国家的希望,民族的未来。青年人的理想信念问题关系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党的事业的兴旺发达。我们党历来非常重视理想信念教育,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再次强调,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

理想信念是一个人对未来的追求,是一个人的政治立场和世界观在奋斗目标上的具体体现,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支柱。应该说,当代大学生的理想信念主流上是积极的、健康的,而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日益深入,我国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各种文化思潮和价值观念正不断冲击着国人的传统思想,使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在这样一种开放的、多元的文化大背景下,如何在大学生中开展富有成效的理想信念教育,让青年具有坚定的社会主义信念,树立远大目标,勇敢肩负起建设祖国的重任,已成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课题。

一、多元文化背景下的理想信念教育概述

1.多元文化的界定。

在西方,“多元文化”一词最早出现于20世纪20年代,最初体现了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殖民地国家存在的殖民地的正统文化和原土著居民文化间的共存;二是在移民国家中不同部落、种族、民族、团体间的文化共存。在后现论的推动下,多元文化的涵义有了多种界定,主要划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根据文化的地理特征界定,指不同种族、民族间的文化存在和文化认可;另一种是根据文化的时间特征界定,指历时态的文化在某种社会中的共时态存在。而今天的“多元文化”,更多指的是人类群体之间价值规范、思想观念,以及行为方式上的差异。当前,随着我国国际化进程的快速推进,网路技术的飞速发展,西方的各种文化思潮、价值观念和道德准则等意识形态不断涌入我国,使得我们的社会文化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这样一种开放的环境中,出现了多种文化并存的现象,如主流文化与非主流文化,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等,当这些文化差异存在的时候,必然会引起彼此间的分歧和冲突。而在这种多元文化背景下,对大学生这样一个思想极为活跃的重要群体而言,他们的理想信念、价值观和行为方式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和挑战。

2.理想信念教育的基本内涵。

所谓理想信念教育就是执政者把自己的政治主张、思想观念通过各种方式传递给社会成员,使之变成全社会成员共同思想基础和行为依据的过程。在我国,理想信念教育是一种特殊的信仰教育,即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教育,旨在使人们树立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义世界观、革命人生观,形成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价值观,使人们自觉地为实现共产主义理想而奋斗。对大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就是通过用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武装学生的头脑,帮助他们提高人生的境界和追求,使大学生的生活、职业、道德理想信念都置于科学的社会理想信念之中,使大学生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二、多元文化背景下大学生理想信念的境况及成因分析

1.大学生理想信念存在的主要问题。

伴随着世界政治、经济、文化的相互依存和相互影响,西方资产阶级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及政治观、人权观、金钱观等不可避免地“侵袭”和“毒化”大学生的思想,使得大学生的理想信念产生了一定程度的扭曲与偏差。主要问题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理想信念淡薄,政治意识不强。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一些西方国家把他们所倡导的价值观念、政治思想、生活方式,通过网络、媒体、杂志等各种形式不断对国内社会进行文化渗透。而大学生作为思想活跃、个性突出的独立个体,往往自觉或不自觉地受到西方文化思想的影响而变得物质化。享乐主义、自由主义、拜金主义的滋长导致他们的理想信念削弱,再加上他们容易盲目崇拜西方所谓的民主自由等政治观念,使得他们对我们国家倡导的政治性观点关注度降低或产生怀疑,从而导致他们的政治意识不强;二是重个人理想,轻社会理想。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思想,以及不断增加的就业压力的影响下,大学生逐渐将奋斗目标和人生理想从奉献社会转到关注个人发展和财富积累上来,更多地关注个人幸福生活指数及物质上的需求,崇尚“自我奋斗、自我实现”,追求个人利益的最大化,失去了对社会发展进步的关注,将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脱离,更加偏重于个人理想。

2.影响大学生理想信念形成的主要成因。

造成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缺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复杂的。既有国际因素,又有国内因素;既有客观原因,又有主观原因。一方面是经济全球化中的多元文化价值观对大学生理想信念的影响,另一方面是近三十年的改革开放实践带来的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的变化对大学生理想信念的影响。

(1)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多元文化价值理念对大学生理想信念造成了影响。

经济全球化对社会主义国家而言,是一把双刃剑。受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主导和推动,他们将代表西方人的独立、民主、自由的价值观念通过经济全球化对我们进行意识形态的渗透。此外,像“人权高于”、“全球民主化论”、“民族国家过时论”等理论在西方国家的兴起,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干扰了人们对社会主义的信仰和认同,尤其对大学生的理想信念产生了影响,致使他们对社会主义制度产生怀疑,并盲目崇拜西方资本主义制度,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发生动摇。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带来的物质生活提高对大学生理想信念造成了影响。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快速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明显提高,物质利益日益突出,而对精神世界的追求却日趋淡化,个人主义、享乐主义和拜金主义在一定范围内盛行。对当代大学生而言,物质生活的极大丰富必然会带来他们精神世界的匮乏,导致他们缺少艰苦奋斗的精神和对崇高理想的追求,也势必对他们的理想信念产生影响。

(3)大学教育中对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以及教育方式缺乏创新对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产生影响。

目前,大学教育中对于理想信念教育的部分主要停留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等书本知识的传授上,缺乏足够的吸引力,再加上部分思政教师的教育内容不能紧跟时代和社会的变化而及时更新,导致教育内容枯燥乏味,缺乏对学生的正确引导,实际达到的教育效果并不理想。此外,高校普遍存在对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并未充分利用校园各种资源和渠道进行深入的宣传教育的问题。

三、加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有效途径探索

1.强化理想信念教育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核心地位。

理想信念教育是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三观”教育的核心,是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综合素质的核心内容,其解决的是高等教育“培养什么样的人”这一根本问题。只有坚持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才能从根本上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引导和帮助大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确立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质和综合素质。

2.注重增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有效性,始终坚持做到将社会理想与个人理想相结合。

进行理想信念教育,既要重视社会理想,又要重视个人理想。个人理想表明个人积极的生活态度和人生追求,它是理想教育的起点;社会理想表明社会成员的共同目标和追求,它是理想教育的落脚点。理想教育的最终目的是树立既融合个人理想,又高于个人理想的社会共同的、远大的理想,推动整个社会的发展。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他们对未来抱有美好憧憬、有追求、有理想。在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中,只有把社会理想与个人理想结合起来,用社会理想来整合、引导和统率大学生的个人理想,把大学生的个人理想融入社会理想,把个人利益融入整体利益,把个人力量融入集体力量,才能使大学生在实现社会理想的过程中实现个人理想,在实现个人理想的过程中推动整个社会理想的实现,从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3.建立和完善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有效机制,充分发挥高校党团组织和学生组织的重要作用。

大学生作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群体,其思想道德素质并非是整齐划一的。大学生党员作为中国共产党后备军的共青团员、作为学生领袖的学生干部,其思想道德素质无一不对其他学生起到了示范作用,是学生效仿的对象,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要加强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首先要切实加强大学生党员、共青团员和学生干部的理想信念教育,组织开展不同形式、不同内容、不同重点的教育活动。依托党校、团校及各学生理论学习团体,有针对性地加强对先进理论知识的培训和学习,加强他们的理论修养、道德修养教育,使他们能够以良好的素质和风范成为青年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示范群体;注重社会实践,结合青年学生身心特点,采取多种形式,组织开展贴近学生实际的社会实践活动等,充分利用各种教育阵地和教育资源,深入持久地对他们进行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和民族精神教育,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4.注重营造理想信念教育的良好氛围,优化理想信念教育的环境,大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要坚持以社会主义文化、优秀民族文化为主体,提倡高品位、高格调的文化内容和形式,提高校园文化的层次,坚决抵制消极、庸俗、低下、颓废的文化侵入校园;要根据学生成长的规律,体现不同层次和特点,广泛开展大家喜闻乐见、生动活泼、健康高雅的文化活动,比如开展各种具有思想教育功能的讲座、参观、调查和阅读活动,举办有关人生、理想、奉献的讨论会、演讲会,寓教于乐;引导青年学生正确有效地利用网络资源,自觉抵制消极网络文化的侵蚀。同时,要努力办好校报、校刊、校广播站、校园有线电视台、黑板报、宣传橱窗,等等,使之成为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渠道。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培养高尚的思想品德和正确的价值观念,培养文明健康的情操和审美意识,从而实现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张荣,张春。多元文化背景下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困境及应对[J].职业时空,2010,(6).

[2]彭旭琴。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研究[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8.

[3]吴秋凤。加强新时期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研究[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8,(4).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23 2618944